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太子(淡墨)-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龚鼎孳他们行进之时,这些将士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那一队平虏军骑士们。
山东和徐镇不是上次骑兵做战的重点,平常时候,也不会有平虏军的骑兵过来。这一次一下子便派来三营兵,大队的平虏军将士唱着整齐嘹亮军歌的时候给这些秦军将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营平虏军的行军速度,简直有若神速。
就是当初从陕州往晋北,再绕道渡黄河,经山东逃到南直隶的时候,几千里长途,大伙儿逃命也没有这种速度。
这么一来,中军上下对平虏军的印象极佳,连带着眼前这一小队骑兵也是受到了眼神的洗礼和关照。
这样一来,虽然只是一棚兵,所有的平虏军骑士仍然是挺直了腰杆,左手控缰,右手按刀,驭着跨下战马,一丝不苟的行进在铺着青石板路的镇子街道上。
天空中的寒风开始变的湿润,原本一脸得色的棚长眉头紧皱起来。
空气中的湿气这么明显,身为一个务农超过二十年的淮地汉子,这个棚长明显的感觉到,一场冬雨怕就近在眼前了。
第二百八十六章会战(22)
等龚鼎孳进入庭院,在仪门前见到孙传庭之后,一切有关于催促他赶路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事实很显然,孙传庭也是考虑到天气可能转为恶劣,不得不急催他这个大军的军需官赶上来,立刻处理军需事宜。
原本明朝是没有什么严格的军需管理的,一切军需费用都是主帅说了算。
一年三百多万的岁饷发到辽东,随便编一些理由就能用掉一大半。户部不清楚,兵部不知道,反正是一团乱账。
朱慈烺决定在任何一个军镇都杜绝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一个朝廷对军队的控制是否严密而严厉,军费和军需物资的控制发话,军资报销,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体现。
孙传庭这里原本就有一个军需司派出来的副司正,配合徐州镇本身的军需官,彼此合作,制作账簿,报销费用。
战时就转为另外一种体制,也就是粮台体制。
一切费用,军需,都是由粮台这边负责,龚鼎孳不至,当然是一片混乱,也怪不得孙传庭催促了。
等看到仪门前是孙传庭亲自来迎时,龚鼎孳心里头隐藏的那一点点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他急步上前,躬身到地,语气也很恭敬,只一迭声道:“怎么敢,怎么敢。学生怎么敢叫老前辈出迎,太惶恐了!”
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科名除了一群老梆子之外实在是远在普通文官之上了。龚鼎孳不过是崇祯七年的进士,科名虽早,在孙老头面前,实在是还差的远。
科名超过三科以上,就得以老前辈相称。
明朝官员升公座,除了看官位之外,就是得排科名。
科名之重,也不是后人所能想象。
“孝升一路赶过来很辛苦了,老夫迎一迎,又如何呢?”
孙传庭实在不是一个会客套,会来事的人。他科名早,能力高,但官路并不是很顺,要不是自己老师洪承畴的提拔和举荐,恐怕连现在的成就也未必会有。
“哈哈,学生可没有什么辛苦。”龚鼎孳很坦诚的看着孙传庭,笑道:“将士们才是真辛苦了!”
“嗯。”孙传庭紧盯着龚鼎孳,看了半响之后,才点了点头,答道:“孝升能说出这样的话,老夫就放心的很了。老实说,此次大战,军事上老夫当仁不让,朱末老么,也只能当我的副手,他就在济南等着我们,山东、徐州,所有军需粮台,都要看孝升的了。”
“学生只能竭尽全力,军需就是这么多,一定全力以赴。如果是学生怠慢公事,老前辈只管请尚方剑斩了学生就是。”
孙传庭在此之前对龚鼎孳并不信任。
他先被杨嗣昌整过,就是因为自己在官僚集团里不会左右逢源,也没有党派。杨嗣昌摆明了欺负他,也没有人帮他出头。
结果千里勤王,固然当时也畏惧清兵不敢战,但守城还算有功,结果却被投入诏狱,吃了不小的苦头。
到现在他还是一耳失聪,听人说话只能是侧着耳朵听,所以在龚鼎孳说话的时候,孙传庭就只能歪着脑袋。
好在众人都知道他这个毛病,倒也没有人说他对人不恭。
听完之后,孙传庭才呵呵一笑,执住龚鼎孳的右手,一边向里走,一边笑道:“殿下这一次派孝升来,老夫也是放心了。这一次大战,所拨军资之多,实在叫老夫觉得吃惊。历次大战,就以南原之战来说,贺人龙是两千兵,加上左光先、曹变蛟、我的抚标,加一起一万余人,还有洪某人的部下,三四万人的大军,加上夫子,怕不要十万人?可军需怎么样?大约是现在的三成!总之,一切都由孝升来操办,我这里是要人给人,什么都没说的。要是有哪个敢在军需里伸手,你来报我,我来砍他的脑袋!”
话里还是有试探的意思,龚鼎孳想了想,知道眼前这老头也算个清官,历次练兵,经手的银子也不少,不过也没给自己捞上几个。
当然,完全不伸手是不可能的,孙传庭以前幕僚就有大几十人,当了大官,宗族里投奔他的也不少,门生故旧肯定也要照应,打秋风的同年也肯定免不了。
当了封疆大吏要是一清如水,不要说得罪外官,就是自己同年和宗族就能把他给骂死。
现在当然不同,太子是已经提了俸禄,象孙传庭这种加到太保的官,一年薪俸光是白银就是一万八千两,再加上薪炭布匹药草等额外的补贴,一年收入妥妥的三万以上。
相比那些家资百万的大富商地主当然是远远不如,不过这收入,也是足够叫一个高级官员挺直腰板,并且不再靠灰色收入来养活自己了。
孙传庭的话意,龚鼎孳一听便是明白。
当下只慨然道:“殿下派学生来,是给老前辈打下手,军需调拨,我在这里更方便一些。说句不恭敬的话,老前辈虽是太保,但军需上头还是学生更明白一些。倒是说防着贪污什么的,现在打仗是说打仗的话,有什么事也等仗打完了再说。”
孙传庭唯一的担心就是龚鼎孳有东林旧习,凡事喜欢先入为主,以为人皆恶。现在看来,这个东林复社的小辈确实是被太子调教出来了,句句务实,不但不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太子近臣而志得意满,对军务指手划脚。相反,却是诚恳切实,并不会在军需上卡他的脖子,这么一来,自觉胜算又大了几分。
于是不再多说,携手而进,喝茶聊天,到起更时分,才又把龚鼎孳送到二堂,看着龚鼎孳出门而止。
“太保,此人怎么样?”
高杰此次升为平虏上将军,着实是得意了几天。除了摩擦把玩自己的将军印外,就是换上一身崭新的铠甲四处巡行,武官一品袍服他也不当好的,所以从来不穿。
原本是十分得意,岂料前几天看到三营平虏军上来,看着全营装备具甲,又见着张全斌等人的服饰衣着,回营之后就是自己把一身漂亮的山文给脱了下来。
自从后就闷闷不乐,现在平虏上将军不求别的,只求能打几场漂亮的战事出来,然后自请划入平虏军下。
他这一生,残暴,贪婪,为非作歹,双手欠了不少血债。老实说,现在自己也觉得后怕。
睢州兵变,是孙传庭一力要保他,后来得知,皇太子是给孙传庭自主权,可杀可放,由孙传庭自专。
到了现在这会子,固然是对孙传庭的救命大恩是感恩戴德,但对太子于自己的印象,高杰也是十分清楚。
这会子再不改弦更张,好生做一番事业出来,自己的下场,可真的不妙。
不容于顺,又不愿剃了辫子降清,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给大明效力了。
“此人是做事的人,你放心吧。”
孙传庭眉宇间也有点疲惫之色,不过还是很欣慰的向着高杰道:“此次大战,若果真能克敌致功,老夫会记得你的功劳,将来,我保你一个伯爵!”
对高杰这样加平虏上将军,左都督、太子太保、左柱国这样的总镇总兵来说,所希图的不过就是一个爵位罢了。
原本的时空中,他已经和四镇总兵一起封爵。
然后越发轻视明朝,对着来劝说他的史可法道:“旨旨旨,你可知道,现在皇极殿上有人在走马!”
骄横之态,令得当朝一品的督师辅臣哑口无言。
现在这时候,他却是老老实实的垂手在孙传庭面前,一副老实听教的模样。
听着孙传庭的话,高杰自是不胜欢喜,眉宇间怎么也掩不住欢喜之色。
在大明,能带兵,能打仗,又是文官一品,资历也够说话也响的,无非就是这孙太保一个人而已。
朝中什么内阁大学士,军务大臣,在孙传庭面前都挺不直腰杆。
要紧的是,太子对眼前这白发老者才是真正的支持。
孙传庭年纪并不很老,现在这副模样,也岂不是太操劳的原故?
这一年来在徐州等处,孙传庭可是操碎了心,所为何来?
当下高杰也唯有深揖至地,诺诺连声,至于别的,却是无有可出声的了。
只是临行告辞之时,这个总镇大将仍是忍不住问:“太保,此次出兵,山东最少出五个营,末将的镇标有三个营,太保的督标有两个营,加上太子殿下的三个营,若是直捣燕京,恐怕也未尝不可?我听说,东虏在燕京所留实力有限,八旗精锐,一半随阿济格,一半随多铎,还有一小半在山东、河南,留守京师的实力,实在是有限的很了。”
这个问题,孙传庭也是问过自己不知道多少次,午夜梦回,推枕而起,绕室徘徊,无非也是在考虑是不是能一战奏功。
出其不意,直伐燕京,河南有兵拖一下就可,燕京一下,东虏被截断粮饷和军政中心,非得自己大乱不可。
就算能退回关外,恐怕也元气大伤了。
但事情是否能真的这般顺利?北上之行,实在是变数太多了呀!
第二百八十七章会战(23)
大明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初五。
在长达一个月的试探和小规模的哨探战,骑兵战,前哨战后,黄河两岸的明军和清军终于都大约知道了对方的战略需求。
对明军来说,越过黄河,打下德州,把清军彻底赶出山东,威胁天津和京师,这个战略目标就算完成。
对清军来说,山东战场暂且还没有进取之意,只要能把明军的势头打下去,维持现在的局面就算成功。
战略上,清军确实是保守了一些,但在战术上,却因为阿巴泰和岳乐等人的到来,产生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变化。
张全斌和曹庆带领的三营平虏军是在十一月十曰就率部赶到了徐州,在孙传庭接见嘉奖之后,张全斌的大名也就从平虏军中传扬到整个徐镇和山东。
到月底之前,整个北方战场都传扬着平虏军北上三营的营官姓名。
当然,他们三个全部是标统,因为要保密,防止被清军知道平虏军调动规模,在这一层上是被克刻压低了。
到达徐州,不曾停留两天,三营平虏军就是直接北上,在济南,朱大典已经等候他们多时了。
山东的官道比起淮徐一带就差的远了,原本当时的人北上也是从济宁到临清、德州,一路从运河上去,比较方便省事。
从泰安一路到济南的旱路,大约也就是本省近途的人才会选择这条线路。
年久失修,辎重也多,各营行进时都十分困难。
好在是冬季无雨,一路行进时虽尘土满天,弄的人灰头土脸,但并没有雨水,不会因为泥泞而阻碍行动,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出了徐州界,一路上就明显能感受到兵戈之气,到达济南府地界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了。到处都是受征调汇集到前线的将领和官兵,军旗和认旗简直是要看不过来,每走百里,感觉到的军人数量就越来越多,而战争的气息,也就越来越浓。
三营官兵,辅兵一千人,各营有一千五左右的战兵,加上营都有直属的军法官和宪兵,传令、勤务、哨探、卫队,还有直属的骑兵和炮队,所有的战兵数字在五千三百人左右,所有人都是穿着行军服饰,漂亮的铜纽扣在胸前排成两排,立领,马裤,黑色的长可及膝的皮靴,就算是在行军时,也是排着整齐的队例,等赶到济南府的营地时,这支看起来与普通远远不同的军队,立刻引发了围观的狂潮。
在一辆元戎车上,并没有穿着文官袍服,而是穿着甲胃的朱大典凝神看着三营平虏军缓缓进入营帐,在平虏军的四周,则是浪潮一般涌来涌去的人群,有各部明军,也有四周附近的少数百姓,更有搬扛物品的长夫民工。
在他身侧,则是其子朱万化按剑而立,也是与朱大典一起,凝神注视着昂然而入的平虏军将士们。
山东这里,在建制上还是以前的明军旧制,朱大典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改编什么的兴趣缺缺,而为了稳定山东情形,朱慈烺也只得由他,至于平虏军将士,朱大典也是头一回见到,济南的情形说起来是和徐州睢州等地大有不同了。
去年浙江东阳许都聚众叛乱,浙东无兵,朱大典被弹劾落职居乡,为了地方平靖,派出自己这个儿子募兵击贼。
朱家在当地也是望族,家资虽不富,募兵亦不多,但朱万化虎父无犬子,短短时间就平息匪乱。
但朱大典得罪东林党太深,平叛不久,朱万化被污蔑是逆党,东林巡按立刻报上,结果朝中立刻就把朱家抄家,朱万化也被逮入狱中。
若不是朱慈烺,恐怕他前景不妙,朱家也是十分落魄了。
朱家父子在山东的努力,绝对与他们对朱慈烺个人的忠诚有关。
“他们穿这个样子,如何束甲啊?不过,父亲,这样衣饰模样,还真的是威武雄壮。”
“这个是常服,还有训练和作战的军服,打仗时外束甲胃就是了。”
“原来如此。”
朱万化微笑道:“太子殿下在这平虏军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父亲,光是从行军之速,着装、队列、士气来看,应该是一支精兵。”
朱大典缓缓摇头道:“还要看上阵的表现,精兵是打出来的,太子殿下的平虏军,十有九成都是新军,能不能打,不是看训练。”
朱万化好歹是带过兵的,在山东这里剿匪打土贼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父亲的话十分有理,他默默点了点头,也就不再多说。
“走吧,为父要去迎接太保大人,他也是带标营亲兵和平虏军一起赶来了。”朱大典也不再多说,只简捷明快的道:“召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一起在辕门迎接太保。”
“是,儿子这就去办。”
朱万化也是按明军的传统,中军都是用亲信心腹,他能带兵,自然就是朱大典在山东任上的中军官。
当下便是下车上马,分派旗牌官四处传令,一时间整齐有序的大营内,到处都是飞骑传令的中军旗牌,而各营之中,够资格的将领们也是在纷纷准备,随着徐镇主力和平虏军的到来,一场大的军事行动的帷幕,终于缓缓拉开。
……在朱大典观察平虏军的同时,三个营的平虏军也缓缓进入预先准备好的营地之中,开始按五十人一排的站队队形排列开来。
曹庆和张全斌,金千里三人,身边簇拥着大量的参谋军官,也是在等候大营中军安排地方,这么多兵肯定不可能住在房屋里了,只能用帐篷扎营。
好在一路行军,对士兵们扎营的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最少,在现在这个时候,所有平虏军的将士都是整整齐齐的站着,每个排,每个哨,再到每个队,一个队就是一个小型方阵,六个队组成了一个营方阵,三个营方阵中间预先留下传令通信的通道,两翼也是有与骑兵衔接的空地。
每阵中间是长矛兵和铁戟兵,虽然没有披甲,手中的兵器却是锐利无比,散发着寒光。
相形之下,那些披着铁甲的大明士兵也是在气势上弱了几分。
毕竟在气场细节上,平虏军的装饰饰物和整体已经是超过这个时代多矣。
方阵四角则是携带着轻重火铳的火铳兵,每个队都有几辆大车,炮组成员护卫在大车四周,车身里头是口径不一的火炮,炮子和火药都随车携带,不少好奇的明军将士涌过来,一边看车队上装的火炮,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他们原本是要称赞这些兄弟部队的军纪严明和超强的装备,不过这些大兵不善言辞,勉强说出些什么时,却又被炮组成员的眼神给逼退了开去。
在大量山东镇的将士跑来围观的同时,张全斌等人也是打量着大营的情形。
大营是沿着济南东南角的地方呈半坡型的地势上建造的,山东本部的兵马,加上源源不断赶上来的徐镇兵马,还有征调的地方上的夫子,两镇兵马预计是上来八个营的战兵做为主力突击力量,剩下的三四个营做为二级守备和机动力量……这当然是很稳重的做法,不论是山东战场还是河南战场,现在要做的只是吸引清军的注意力而不是打一场决定姓的大决战,目标就是给西北的闯军减轻一点压力……当然,这个话只有朱大典和孙传庭等寥寥几人知道,毕竟大明和流贼打了十几年,山东地方也是被流贼蹂躏过,如果士兵和将领们知道现在做的只是给流贼帮忙的话,恐怕士气要严重低落。
做为总督级的人物,朱大典在这个战略判断上倒是赞同的。他早就是和朝中有限的几个清醒的大臣一样,认为东虏才是最迫切最可怕的威胁,什么借虏平贼就是放屁,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现在太子虽不是有志于燕京,但试一下水也是很有必要的。
虽是一次战略目标有限的出击做战,但在战术上却是做到了十分努力,在张全斌和曹庆等人眼前,到处都是穿着铁甲和打着各式旗帜的明军将士们。
山东原本是内镇,在明朝只重九边不重内地的传统下,鲁军是非常弱的一个军镇,在明朝十几年的内战和外战中,鲁军鲜有表现,或是说,鲜有出采的记录。
相反,在孔有德作乱的时候,登莱等地被原东江军拿下,各地几乎被屠杀干净,鲁军毫无办法,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
后来还是朱大典临危受命为山东巡抚,领着祖宽和吴三桂等辽军出击,一战而胜,用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收复登莱。
后来若不是朱大典被赶走,恐怕鲁军的表现要更强一些。
当然,现在也不晚,经过半年时间,朱大典在山东各地统合的兵马有这么多,士腾马跃,甲明盔亮,军纪森严,也是极为难得了。
在中军大帐附近的旗帜就更多了,山东的督标营旗,各总兵的正军营,各副将的奇军营旗,迎风招展,被北风吹的噼里啪啦作响。
更有徐镇前来的丈六高的有“三军司命”字样的督师大旗,在这大旗之下,是孙传庭的主帅营帐。
第二百八十八章会战(24)
隐约传来击鼓传将的声响,孙传庭也就是刚到不久,就已经召集军事会议了。
张全斌和曹庆等人相视点头,拨马立刻向着中军大帐赶过去。
沿途不少顶盔贯甲之士,看到张全斌等人过来,眼神中有好奇之色,也有不少赤裸裸的轻视与轻微的敌意。
这半年多,山东镇和土寇流贼打过不少次,也有轻骑南下的清军有小规模的交手,加上原本就多半是地方武装被招安改编,所以对平虏军这样的中央武装有敌意,这也并不奇怪。
当然,更多的可能就是华丽而尽显军人威武阳刚气质的军服,使得不少人心中升起难以压平的妒意。
大明的北地甲士穿着的盔甲倒是和清军一样,事实上清军原本就是和明军学习。徐州镇已经改良,毕竟徐州的甲胃多是淮安的甲仗局供应的。
山东这里,却多是那种棉布夹铁片的对襟棉甲,下身是战裙,脚上是铁网战靴。
加上头顶那顶着避雷针的头盔,一身行头最少在四五十斤,十分沉重。
此时没有做战穿着的,多半是中军和有值勤任务的部队,看到平虏军的将士们过来,这些甲士也只是冷眼打量,并没有外头那些普通的士兵和民夫的那种老百姓一样的热情。
见此情形,曹庆和张全斌都是微微点头。
中军精锐,毕竟有一点不凡的劲头。
到了中军大帐附近,更是红色和黄色的海洋。触目看去,皮甲、铁甲、棉甲、布甲,所有人的甲胃上都上了红漆,一片亮眼的红色之下,都是看上去一脸桀骜不驯的充满着傲气的人群。
这里是孙传庭的中军帐,中军甲士的精锐程度一定在鲁军之上,哪怕是朱大典麾下的鲁军,亦是远远不如。
这是秦军的最后一点余烬所在!
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牛多,吃的牛马饭,打起战来,还有一股勇往直前无视生死的劲头。
秦军不愧是大明帝国的骄傲!
若是当年的几万秦军主力都有现在的后勤和具甲装备,恐怕柿园之战和河南之战都会有另外的一种结果了。
若是当初松山一役秦军的精华都有现在的装备具甲,怕是整个大历史都能改写。
在经过了豹尾枪、叉、戟、戈等各种武器组成的仪卫之后,在一杆写着“孙”字大旗之下,便是朱大典给孙传庭早就准备好的大营了。
“末将张全斌!”
“末将曹庆!”
“末将金千里!”
入帐之后,极大的营帐内有几十个将领沿着外帐一路站到内帐,在内外之间的地方,铺设软垫,以三个标统的身份和孙传庭相差太远,所以庭参之礼,势必不免。
三个也是乖觉,虽然朱慈烺不喜欢跪拜礼,但以孙传庭的脾气秉姓,三人也知道必不可不恭,于是报名参拜,十分恭顺。
对这三个太子派来的亲将,孙传庭也格外假以颜色,站着受礼后,又还了两揖,这才和声道:“三位将军请起!”
“是!”
曹庆一跃而起,昂然按剑立。
张全斌和金千里却是先谢了一声,然后才站起身来,两人双目直视孙传庭,都是淡然自信,并不窘迫害怕。
帐中数十将领,也是在打量着平虏军的将军们。
太子殿下的本身武功,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出京师杀退顺军的御营骑兵,在天津阻击追骑,在淮安一战夺刘泽清军,这都是十分的好胆色的武功才可以。
太子的武官班底,也就是这些原本的东宫内操武官们,也就早进入众人的视线之内。
只是以在场的人看来,太子自将骑兵,千骑左右和突然袭杀,只是个人武力的高强,至于统驭大兵的能力,实在不曾接受过检验。
以此看来,平虏军的战斗力如何,实在还需要考验。
只是这三个标统营官的表现,实在也堪称优秀。
不愧是太子亲选出来的武官,曹庆胆气一流,张全斌和金千里也尽显大将风采,一时之间,一个照面,便已经使不少人暗中点头了。
“三位将军远来辛苦了!”
尽管自己也是千里长途刚刚赶到,孙传庭还是先夸赞了三个将领几句,然后方向自己左下首的朱大典道:“末老,你刚刚进来,说是有紧急军情,请说吧?”
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朱大典却是万历四十四年,科名早了一界,所以孙传庭官位虽高,对朱大典也还算客气。
孙传庭的脾气,向来自傲骄狂,不大瞧的起人,与他同僚共事的,难有佳评。
经过陕州的千里转进,到了徐州又处心积虑收服高杰,现在的孙传庭,那些坏脾气和过于刚愎自信的一面倒是被抛掉了,剩下的,便是坚毅果决和当时普通明朝大吏难得的军事上的杰出才干。
“太保吩咐,当然从命。”
相比孙传庭,朱大典也只是差一筹。这帐中诸将,有一半也是他的麾下。
看向四周,朱大典声若金石之交,眼神中也有掩不住的笑意:“诸位大人,诸位将军,青州镇总兵官赵应元领其镇标骑兵营和左右翼营三千五百人北上,兵临德州时,东虏的山东巡抚方大猷只有兵六百余,风闻我军大至,便直接弃城北逃了!”
朱大典在山东招募军将极多,如宫文彩、马应试、李文盛、杨之华,都是原本的土贼巨寇,其中最为出色的是赵应元,原本是顺军一部,为人恢弘大气,部下有两万多步骑,被朱大典单骑入青州而说服,遂重新归明朝治下。
青州和胶州,就是这样收服。
赵应元斩清胶东总兵柯永盛,更是当曰收服山东胶东半岛的重要一役。
此次率军北上,一战获功,也怪不得朱大典十分得意。
此时山东的态度,是和历史上完全不同。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顺治元年六七月间,因为南明的不思进取,根本不派一兵一卒北上,所以山东军民士绅都极为失望。
而清朝只是派了方大猷这样的降官,率领东拼西凑的几千汉军,就直接先下济南,控制省城。然后派了几千满洲兵,扫清了沧州、霸州,派了柯永盛带千多汉军,直接把广大的胶东半岛就拿了下来。
一路上投降的全是明朝的官员士绅,在赵应元的青州之变以前,小半河北,山东全境,清朝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就拿了下来。
现在的情形,却是与原本完全不同。
在朱慈烺的支持下,朱大典在夏天时带兵入山东,一路上原本的地方守官欢欣鼓舞,迅速就成为朱大典可靠的后方和钱粮基地。
然后借助明朝声威,收服与顺军主力隔绝的赵应元等部,打击那些冥顽不服的地方土寇,山东大半落在明朝之手,与清朝的力量对比,一直是以明朝占优。
此次北上,事前功夫做的很足,朱大典故意调集大军,威胁临清。对清军来说,临清是扼制明军沿水道北上的重要地方,济南这个中心不下,德州和临清都是十分要紧的地方。
疑兵一动,清军在山东的满洲主力就被调动到了临清一线布防,而德州这里就变的十分空虚。
此时就能看出,清军在入关之初兵力严重不足的尴尬了。
山东这样的要紧地方,招降之初只有几千汉军。
在多铎南下之前才调集了一万人不到的满蒙八旗兵驻防,后来与多铎一起南下。
整个山东,驻军就没有超过两万人的时候。
至于刚从燕京派出来不久的阿巴泰一部,此时到达何处,军情司还没有具体情报,不过想来也就在朝夕之间就能赶到,此时德州在手,北上就是一片通途!
“甚好。”孙传庭也极为高兴。从燕京下南驰援的清军一直是卡在他心头的一根刺,现在朱大典老而弥辣,下手又快又狠,布局也佳,等于是在他到来前打下了一个极好的基础。
清军主力在阿巴泰南下前只有五六千人的战兵,重新汇合也需要时间,守住德州,就能事事主动了。
他看向帐中,先对着高杰道:“高将军,请速带三千骑兵,你部不够,可以调集我督标营下所有骑兵,务要飞驰到德州支援赵将军。除了在城中留有布防官兵外,德州西南地势高旷,利用骑兵冲击,以敌占则我劣,以我占则敌需仰面而攻,故而十分要紧,请你立刻动身,星夜驰援,不能有误。”
高杰微微躬身,答应道:“我立刻就动身,绝不敢耽搁。”
孙传庭的这个安排十分要紧,德州虽下,但赵应元一营三千多兵,遇到北下的清军主力,势必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