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淡墨)-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臣下去之后,就与内阁会商。”

崇祯答应了派使之事,心头也是一松。老实说,他即位当权这十几年来,天下兵火不断。现在还有张献忠盘踞成都一带,虽有老将曾英等围剿,但效果十分不佳。

再有李自成占据陕甘和襄阳四府,随时有沿江而下的可能,而左良玉的德姓和战斗力,崇祯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

要是流贼一路下来,破九江安庆太平府,兵临南京城下,难道他要再跑一次?当务之急,是要练兵,核定防区,重以文官领军,压制镇将,讲求军律军纪,这样,才能够本钱和人争斗。

能与东虏暂且保持现在不战不和的局面,确实也是上佳的选择了。

至于史书上他的形象受损,那也是没有办法了。燕京都丢了,恐怕史书评断,自己的形象原本也好不起来。

“二卿不必担心。”

看到路振飞面色铁青,吴伟业心有不甘的样子,崇祯安抚道:“此不过权宜之计。皇太子每常劝朕,行事不必太拘泥成法,亦不必事事讲求舆论。北使之事,朕但求心安,有利国计,余者,不必多问矣。”

“是,臣愚昧。”

两个军务大臣无可奈何,也只能躬身以应了。

倒是朱慈烺万没想到,他劝崇祯不要固执的话,此时被政敌拿来当攻讦自己的武器,想起来,当然是哭笑不得。

“皇太子所需铁器、火药硝石之物甚多。”大事决断,马士英神色更加从容,躬身道:“今禁军亦需着用,户部尚书臣高弘图奏实难两全,供应不足,请皇上裁决。”

“先以京营禁军支用吧。”

崇祯犹豫一下,到底还是决定先充实京营。皇太子那里,所用物资已经十分惊人。

而且,最近这一段时间江北行营委实捞了太多银子,崇祯虽然对朱慈烺没有保留的信任,但并不代表不会不舒服。

老子这里仍然一穷二白,兵马亦需这些军国重器,淮安那边,且等等再说也不妨。

说完无事,君臣之间是不能太久无话的,静默了一小会儿之后,御前侍从官便朗声道:“退朝。”

……从乾清宫中出来,四大臣神色各异。

马士英是神色悠然,眼神中隐藏不住的得意。路振飞与吴伟业则是神色黯然,自觉有负皇太子所托。

当初朱慈烺离京,他们已经是军务大臣,而千叮咛万嘱咐,就是要把议和派使的事,一定要消弥在无形之中。

今次可算是大败亏输,输的一点还手之力也没有。

至于钱谦益,则是一脸的郁郁不欢。他这个军务大臣,崇祯从头到尾没瞧他一眼,和战大事,居然一言不能进,一语未发,这传出去,脸往哪儿搁?

而出得内廷宫门,到外朝内阁附近,史可法等内阁大臣却也是听到消息,全班迎出,等马士英一至,内阁便一起揖让:“皇上请老先生主持会商,请至阁中坐。”

以内阁的体例尊荣居然行如此之事,钱谦益看的眼睛里都要喷出火来,如果眼神能杀人的话,在场所有人瞬间都会被熊熊烈火给烧成烤鹅。

“不敢言主持,内阁体制尊荣,军务处不过是临时而设,学生怎么敢如此僭越!”

当着钱谦益,马士英似乎更加谦逊,把自己的军务大臣的职位,说的一钱不值。

“大事要紧,还是先请吧!”

史可法也不愿在这等小事上多做波折,最近这一段时间,太子的事业弄的风生水起,十分得意,朝野之间,对太子的几样新政也是议论纷纷。

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便是东林内部,提起捐纳监生时,也不是特别反对。

至于厘金,东林背景不是那么雄厚的士绅商人也已经捏着鼻子认了,大宗货物又源源不断的流向北方。

他主持内阁已经几个月,多少宗大事都和自己没有关系,颜面所关,也实在要做一件实在的事,叫人赞颂了。

与东虏议和,就是他史可法的相业,此事做成,足可留芳千古!

自然,他并非有投降或是依附的意思,而是自觉朝廷不可重蹈以前覆辙,流贼和东虏两路用兵,实在是愚不可及,再也不能如此了。

当下伸手延请,马士英也是微微一笑,在内阁众人的簇拥之下,坦然步入内阁之中。

第二百三十五章转折(15)

“派左仲及和陈洪范、马绍愉三人北上。”

一进内阁,也不必再寒暄,史可法劈头便道:“此三人,公以为如何?”

左仲及就是左懋第,应天巡抚,以清名和耿介闻名,骨气很硬,资历也差不多够了。原本马士英是提议由马绍愉为主使,陈洪范为副手,此时史可法又加一个左懋第出来,显是对马、陈二人并不放心,要有一个能镇住场面,并且在关键时刻顶的住的人。

象马绍愉和陈洪范,一个在崇祯十五年就曾经在陈新甲的指派下去见过济尔哈郎,算是明廷之中难得的参与过私下议和的人物。

当然,品格不大靠的住。

陈洪范是武将,自请参与议和,朝中议论纷纷,都觉得不大靠的住。不过史可法觉得陈洪范熟知虏情,又是自愿效力,未必要冷了武臣自效之心,所以还是作主答应了下来。

“左仲及确为合适人选。”马士英点头道:“首辅有识人之明,国家幸事。”

“哪里。”史可法谦谢一句,又道:“如果定议的话,给左仲及加兵部侍郎,马绍愉加大理寺卿,陈洪范加左都督……这样办理,如何?再有,此三人已经在外间朝房候着,召来见面谈一谈,如何?”

马士英笑而不答,只是端起茶来喝了一口。

借着升腾而起的茶雾,他也是遮挡住自己脸上鄙薄的表情。

北使在即,这位内阁首辅想的不是大政方针,不是未来整个国家的规划,却在这里一本正经的商量起使臣的加官……这是什么样的大事,也值得一问!

至于见面,其实也大可不必,内阁和军务处吩咐下去,着他们按吩咐办事就是了。

不过史可法的面子也不能不给,当下便一笑点头,算是答应了。

他打量阁中,除了史可法外,李邦华和王铎、张国维都不在,只有一个高弘图和一群东林出身的中书舍人侍立着。

见马士英看向自己,高弘图也是微笑以应。

“对了,子犹!”马士英转向高弘图,问道:“太子殿下请加拨三十万斤生铁的事,工部推给户部,户部这边又怎么说?”

“没有。”高弘图言简意赅,笑道:“户部没有半斤存铁,殿下要用铁,自己和工部打擂台去罢了。”

“禁军和侍卫处也要数万斤铁,用来打造兵器铠甲,子犹,你可不能和我打这个擂台!”

“京营若要用,那便有了。”

“哈哈,子犹,你真是妙人。”

江南各处铁矿铜矿其实不少,论说起来,矿产资源是足够丰厚的。但生铁和铜的开采不足,也是事实。

明朝的采矿手段落后也还罢了,私矿众多而不能管理就是一大情弊,而官矿中的矿徒又如同猪狗,待遇极其差劲,比起清朝都远远不如。

别的不说,就以云南为例,在清朝雍乾年间,云铜一年出产数百万斤,出铜占天下用铜一半以上,明朝极缺铜钱,铸钱少的可怜,而清朝钱荒却比明朝轻的多。一样的铜矿,可这会搁明朝又如何?连清朝的十分之一也没有。如此产量,要是不缺铜铁才怪了。

原本就少,现在到处军兴,铁矿更是不是是民生,更是事关军国大计,现在太子几件事情都与东林党为敌,高弘图等人若是肯老老实实将铁矿等军需物资拨给太子,那才叫奇怪。

到现在为止,东林背景的官绅商人地主还有不少抗着厘金不肯交,高弘图这里每天都是焦头烂额……此事解决不了,他在东林党内部的地位就急剧下降,这段时间下来,高辅臣头上的白发也是加多了不少根出来。

“下官叩见列位列位大人。”

“叩见列位大人。”

三个北使团的成员就被史可法传召在外头的朝房等着,一声召唤,就是一起进来。

内阁中的都是一品高官,左懋第是从四品,相差三级以上,就以大拜礼相见了。至于陈洪范虽是一品,不过武职官就算皇太子再抬举,在众人心里还是不大值钱的。

若是执掌军权手握重兵的总兵,另当别论,陈洪范这种光杆司令,当然不敢在辅臣们面前挺腰杆子。

“都请坐下。”史可法要解决南北相峙战和难定的大事,所以此时神态是难得的轻松。为首辅以来,他心绪一直不算很好,今天这个时候,却是笑的格外温和。

“叫诸君过来,就是要说一下北使的事。”史可法斟酌着道:“北使之事十分要紧,既要与清国致和睦通好之意,又不能失我大明上国之体,这其中的关节,是最为要紧,一定要把握好了。”

这样的大宗旨,其实史可法公开和私下都说过很多次,马绍愉和陈洪范都听了不少次,不过两人还是露出一脸笑容,并且拼命点头称是,就象是头一回听到。

“下官当然遵首辅之令。”左懋第皱着眉头,道:“但大宗旨,还是要先问明白了才行。是彼此为敌国么?”

一句话问出来,史可法脸色难堪,就是一直一脸矜持笑容的马士英,也是变了脸色。

大明向来是自诩和前宋不同,绝不和亲,也绝不轻抚蛮夷。

当初和蒙古鞑子开边互市的事,朝野之间就有不少人不痛快,觉得失了颜面。等崇祯年间传出过皇帝私下议和的事,结果就是捅了马蜂窝一样,最后连崇祯也压不下去,斩了兵部尚书陈新甲才算有了交待。

这内阁中人,史可法当年还不够资格到中枢,马士英免官在家,不过马绍榆可是个人中,是专职谈判的人,这会子听了左懋第的话,他也是神色难堪,轻轻摇头。

当年他可不是使者,还是天朝上国的大臣,是“议抚”而不是议和,就这样,还臭了名声。

“咳,”众人皆默然,到最后,马士英才张口道:“皇上为叔,彼幼君,为侄。”

“也只能如此!”

史可法面部表情十分痛苦,不过也是点头表示赞许。

有两个军政两边的执政都同意了,别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左懋第脸上毫无表情,只是躬身道:“是,立叔侄之约……那么,彼此以何为界?”

“当然是以……”史可法顿了一顿,脸上也有犹豫之色,半响过后,才道:“先不必提此事吧,若以敌国相称,谨守疆界互不相攻,彼此相安最好。”

这就是以现有的实际控制区域为疆界,算是一个比较务实的说法了。

“若有地方上所谓官绅,豪杰,土帅攀附,请朝廷北伐,请使臣们务必不可答应。若恐伤仁人志士之心,不妨劝其南归。”

马士英老而弥辣,站起身来,神色淡然的道:“总之,能与清国通好,彼此相安,能保我江左太平无事,使臣便是立了大功。我想,清国初至关中,还要与西边的流贼交战,此时我们与他们通好,时机刚好。”

史可法等人最为担心的就是马士英话里的两层意思,一层,便是清军灭李自成后,会以全力大举南下,于其那时再设法,不如现在通好。

第二层,便是隐隐有担忧,咱们这边都知道和东虏通好以获实利,流贼难道就不知道?

这些无君无父之流贼,难道还会讲什么气节?

想不到马士英也点醒了这一层,当下史可法也是霍然起身,双目炯然,目视三个使臣,沉声道:“虏与寇合,再犯东南,宗社之危,无过于此。三位,此行之重要在此,其不勉之!”

这就是把天大的担子压在了三人身上,马绍愉面色有点儿发白,陈洪范只是一脸奉迎之色,毫无见识,只有左懋第重重叹了口气,道:“此行所携物资,由海漕北运,吾等由陆路兼程而行,至天津会合……请高辅臣一定派得力人手,用心提调。”

“这自然。”高弘图笑道:“这样的事若是学生办砸了,这个户部尚书当然没脸再做下去。”

别的事,他确实可以不放在心上,但与东虏议和关系到宗庙存亡,最少是换主子的大事,多年经营功夫在,他倒真没有投降别股势力的心思。

况且,高家出了两个侍卫,还有一大群子弟憋着要捐监生,这个时候国事要是有什么大的动荡,整个家族都会倒霉。

“如果虏有岁币之说,只要不太多,不妨可以答应。”

岁币当然很难堪,不过总比增加军费要强的多,而且当年陈新甲主持议和时也曾经谈起过这个,现在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不过东虏总会是在当年谈判的基础上来谈,最多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就是了。

听到这话,左懋第的脸色自然更加的难看,不过也是重重一点头,便算是答应下来。

“时间紧急。”史可法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琐碎细致的一面,屈着指头算了一算,道:“一应物资准备完毕,上船发运,诸君的仪卫和随行预备好也得有几天,我想,二十一号起行,如何?”

“一如首辅吩咐就是。”

左懋第愿意北行,主要原因还是母亲死在燕京,不得不到京师去发运尸骨,忠臣孝子两个身份,什么随侍仪制,倒不必太讲究了。

当下便是说定了,使臣们都是面色沉重,史可法等人自觉了了一桩大心事,却都是一脸喜色。此时辰光不早,军务之后头一起面圣说事的大臣们已经下来,史可法面色沉静,眉宇间是掩不住的喜欢之色,心中也只是在想:“但愿左某人得力,能与东虏致款和好,本朝偏安之局,勉强可成!”

第二百三十六章转折(16)

“大相公,到了!”

蒙蒙细雨之中,一艘乌篷船靠在码头之上,轻轻一震之后,船夫系绳在码头之上,然后抽出舢板搭在船身和岸边,接着俯首躬身,向着船身里轻声道:“雨还在下,请大相公小心些。”

“嗯。”

船身里头,也是轻哼一声,接着又是一阵摇晃,却是打船舱中间钻出一人来。

宁绸长袍,在盛夏时穿着十分合身,舒适,手中一柄折扇,画上秋景,仿佛扇上一扇,就能带来些许秋意。

腰间系带上荷包挂件什么的小东西挂了不少,再配上交脚纱帽,粉底官靴,人也是玉面朱唇,真真的十足世家出身的状元郎模样。

这么一个人打从乌篷船里出来,四周怕不有过百艘船,北边下来南北上来的,实在不少,此时也是有不少人忍不住就打量这个俏面书生,一看之下,就有不少船娘看红了脸……这个客人,实在是太俊俏了些。

被人这么盯着看,顾杲却是丝毫不觉得有什么。

身为顾亭林的后人,江南大世家的嫡脉子孙,又是少中秀才举人的才子,东林复社的名士,这么多身份在身上,在江南哪里不是横趟着走?

不要说被这么点人围着看,在南京时,他们一群朋友河上游玩的时候,围观的人,何止是成千上万!

他的脸上,就始终有一点子抹不去的傲气,哪怕是此时坐着小船从江南赶到清江,一边颠簸辛苦下来,也是始终抹杀不去。

“盛夏时节,偏有这连绵细雨,也真是怪了。”

站在船首嘀咕一句,顾杲便是举足前行,在他身后,自有几个贴身仆人紧随而上,其中一个高大的壮汉早就撑开了硕大的油伞,此时忙跟上去,给顾杲挡住斜飘过来的细雨。

虽是在脸上做出漫不在意的模样,不过顾杲也是深为吃惊。清江这里看来已经是恢复了当年的盛景,不仅如此,似乎还略有超出。

清江这里的码头港口有好多处,光是这里河湾一处就有数百艘船,其中不乏漕船规模的大船,南来北往又有不知道多少客商,就这么一个地方,似乎就能听到大明全国各地的方言。

川音楚语,闽声粤言。

再加上三吴两浙,他倒真弄不明白,清江这里他曾经来过,也确实是南北通衢的重心,特别是漕运交集之处,户部和工部都有分司在此,热闹繁盛不必多言,但到如此地步,似乎也是真的叫人难以想象。

他当然不明白,现在大元帅府手中有钱,全国各地的物资采买也是早就提上曰程,这一部份,就是多了不少来送货的船只。

至于盐引改票引,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巨商前来,湖广闽浙,最少有数百名身家足够的大商赶来,到了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商船,就有过千艘是为了盐票而来。

再加上南北正常的商业漕运,就算在这种战乱之时,清江这里还保持着难以想象的船队规模也就不足为怪了。

“见过朝宗兄,还有超宗兄,你也来了?咦,还有龚孝升!”

大元帅府的复社力量,其实最少在一半左右。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能用的青年才俊,不那么死板的,能做些事的,多半也就是复社中的佼佼者了。

这个东林党的外延此时要比东林党要健康一些,其中也不乏一些确实忧国忧民,愿意做一些济民报国的事的青年士子。

象赫赫有名的四公子,还有曾经的历界主盟者,某一方面具有特长者,现在也是被朱慈烺罗致的差不多了。

当然,象黄宗羲和顾杲这样的死硬份子,皇太子也懒得去招揽。

就算勉强能致,在朱慈烺看来,他们也配?

再过二十年,黄宗羲在思想界还算一把涮子,不过为人偏执,史料采集上也是十分偏颇,其中有很多事干脆就是胡编乱造。

此人和他的徒弟万斯同编造的历史之多,简直令人发指。象福王的身份是明摆的事,结果万斯同等人修清史时,把那些言不及义的野史传闻都加进去,甚至故意歪曲事实。

现在这个时候,黄宗羲编造的朱慈烺的劣迹也很不少了,什么驭下残苛,酗酒使气等等,编派的活灵活现,这种行径十分可恶,只是做的十分隐秘,慢慢流传,连朱慈烺也没有办法。

做这等下流行径,也是叫朱慈烺对这个后来的大儒大思想家,十分鄙夷。

好在复社之中,也有不少能做实事的人。

余怀等人,在军务处赞襄文字,兢兢业业。方以智妙笔生花,淮上情形,特别是厘金一事能在江南和东林党斗舆论斗了个旗鼓相当,这个反水的东林后进立的功劳着实不小。

当然,方以智也是顾忌其父现在亦在大元帅府治下,若有不协,恐怕还要连累老父。

不然的话,就厘金一事反水,他就会有灭顶之灾。最少,东林复社内,他恐难立足了。有老父在前方的顾忌,最少可以做一番解释,至于社中同志能有多大程度的谅解,那就只能见仁见智。

还有陈名夏,郑元勋等人,现在俨然已经是太子身边的左膀右臂,得力之处,也委实不小。

就连后投靠的龚鼎孳和候方域这两个,前者是新成立不久的财税司的司正,后者执掌文教司,军中教育,也是做的有生有色。

从四月到七月,一切变化,也就不过百余曰而已。

顾杲此行,其实别有怀抱,私下求见的,是私交还算过的去的候方域和郑元勋。前者私交好,后者从来急人之难,能在复社主盟,就是靠的一身正气和过人的能力,还有喜欢助人结下的上佳人缘。

不料除了陈名夏外,复社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倒全部齐集在这小小的码头上,而且人人都是玉带绯袍……司正一职,太子已经提请皇帝允准,提了三级,现在已经是正三品的高官,多少人进士及第,辛辛苦苦最少二十年才能有的地位,眼前这些人,投效太子不到四个月,已经是轻轻松松的到手了。

将来还有国战大事,关系到大明天下的生死存亡,朱慈烺倒不怕现在酬功太过,将来难以为继。

他的这些部下,不分文武,将来封公封侯的,怕也不在少数。

当然,以后的事,除了他这个皇太子外,这些官员将佐们哪里能清楚?大明重文官世家,爵不轻赐已经有一百多年,李成梁那样的功劳,也就封一个伯爵还不准世袭,戚继光立下泼天大的功劳,连一个伯爵也没捞着,就是几个锦衣卫的世职罢了。

眼下众人已经是绯袍玉带,再往上也就是加官勋阶,想再升到正二品的尚书一级,恐怕最少还有十几年的光景可熬,所以此时各人脸上都是志得意满,十分兴头。

相形之下,顾杲这个世家子弟还是一介白丁,站在一群绯袍官员群中,开始的热络一去,气氛就是尴尬起来。

“咳,顾子方你来的真巧,咱们今天真正有口福。”

在场的,哪一个不是七窍玲珑心?气氛一不对,候方域便上前一步,笑嘻嘻的道:“刚得了一头,你来的真巧!”

是长江特产,肉肥而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馐,就算顾杲是无锡人,从小到大,也没吃过几回。

当下也鼓起兴头来,笑道:“如此,还真是叫弟来着了。”

“走走,快些走。”龚鼎孳也向来是狂放不羁的脾气,公务上,他是十分用心,平时却是十分狂狷,这会子拉住顾杲胳膊,大步向前,只道:“快些儿,小心陈名夏他们闻到了味道,窜过来抢吃的。对了,陈百史说,公务繁忙,不及远迎,今天晚上到你房中见面赔罪。他这个军政司虽然是正三品,皇太子还特赐了太子少保给他,论起来,算是咱们的班首……你不要怪他。”

“小弟岂敢?”

顾杲此来,一则是自己要有事求人,二来也是身上担了一些担子,所以底气不足,根本不敢复在南京时的狂放,所以战战兢兢,听着龚鼎孳的话,连忙摆手摇头,只道:“百史兄这么说,实在是太客气了,弟承担不起。”

“瞎,这么客气做什么,”顾杲如此,众人心里也是暗笑,当下都不说话,只龚鼎孳脚在泥地里一跺,大声道:“赶紧上马,吃去要紧。”

……一群复社才子,又是绯袍大官,在河边闹了这么一出,整个码头上都是看呆了。这年头,只要常出外的人,就算是商人也好歹知道一些东林复社的名头,适才几个,又有不少人认得是太子跟前得力的大官,名声也响亮,于是等众人一走,整个河边,到处都是议论的声响。

人群之中,也有一个三十左右的青年,唇上留一字硬须,中等个头,微微发福,船是从北边过来,在顾家的船后不久,河边情形,他也是看的清楚,此时脸上只是带着不屑的冷笑,等顾杲等人走后,他便下意识的摸一下唇间胡须,然后自己撑开一柄油纸伞,迅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雨幕之中。

第二百三十七章转折(17)

雨水在地上形成了潺潺细流,留着一字须的青年人从码头雇了一头骡子,撑着伞,在细雨中一路东向,大约在半个时辰之后,从高高的堤岸再到缓坡,再是大片的土地田宅,再看到鳞次栉比的住宅……骑在骡身上,衣衫已经弄的湿漉漉的青年旅人也是松了口气——清江终于到了。

此时的清江已经正式立县,不过,众所周知,江北的施政情形和别处不同,军务民政都是大元帅府一把抓。

在六月到七月之间的时候,大元帅府成立了廉政司与民政司等新机构,算是把旧有的官僚体例彻底给抛开了。是故,清江虽然立县,其实就是找个衙门挂块牌子,具体的行政事物,全部是由大元帅府下诸司执行。

现在已经是七月二十八,暑气都被这绵绵细雨逼退了许多。最少,这个骑在骡上的青年旅人是从北方渡黄河而来,河南这一夏仍然少雨,两个月间只下过一场小雨,沿途过来,庄稼枯黄,土地干裂了口子,收成不好已经是显然之事,当然,这个青年一脸矜持,虽刻意穿着朴素,但手指上一个碧绿如春水的扳指也是把他的身份暴露的差不多了,庄稼好不好当然不关他的事,只是沿途过来,太阳当空,酷烈难挡,而且官道上浮尘漫天,走一天下来人身上能掸下三斤土来……到了清江,果然是两个世界了。

“唐大爷,你老可来了!”

清江县治绵延二十余里,原本就是极繁盛的地界,皇太子至,又是大兴土木,修筑行营衙门等诸多建筑,别的不说,就清江县东北那里的官仓就加了好几倍的面积,而原本的户部工部仓库,收归行营,再有好几个大船厂,工人加了十好几倍,正在加班加点的造船。至于船只样式,却是由皇太子雇佣的泰西人一手主持,远远看样子,也不是郑家水师用的那种福船模样,而是正经的泰西船的式样。

船厂,仓库,加上几万新军将士,清江人口,翻了一倍有余。

眼前这里,就是一个山东馆子,老板到伙计全是济宁府过来,烧制的一手好口味的鲁菜,饭庄里外,都是挤满了人。

不过姓唐的客人一到,从掌柜到伙计都迎了出来,就在滴水檐下站班,远远的都是躬下身去,那模样,自是再恭敬不过。

“你们都直起身来,不要被人瞧了去。”

姓唐的青年一皱眉,原本平和淡然的脸上也是一副刚愎模样。这一瞬间,就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出来了。

“是,大爷!”

掌柜一声答应,就是张罗着把人迎进去,再又叫人用精料喂马,檐下虽然是稀里哗啦的水点落下来,不过这么一张罗,叫人觉得心中喜乐,似乎雨都下的小了。

“大爷,这一行可辛苦了。”

到了雅间里头,掌柜的神色就又越发恭敬了,不仅跪下,还砰砰叩了几个头。

“起来,起来。”

姓唐的青年脸上也是不胜感慨的样子:“我家的家仆也不少,不过唐十二你是最忠心的一个了。起来吧,起来说话。”

原来这掌柜却是姓唐的家里的奴仆,天下大乱,山东河南尽成战场,这姓唐的一家迁到燕京,奴才不能带的太多,因而各人都发了一点钱遣散出来,不料这唐十二一手好厨艺,就在清江这地方开了饭馆,居然也是立下不少的家业营生。

“大爷过奖了。”唐十二笑的见牙不见眼的:“赚的钱再多,也不抵大爷这么夸我一句。实在说,这么几年功夫,还是想老爷和大爷几位。”

“眼前这事做好了,一样能叫你生发,能带你回燕京。别的不敢说,给你弄个武官当当,以后不掂勺伺候人……怎么样,你敢不敢做?”

这位大爷潜行回来,所为之事这个清江掌柜当然不知道,不过既然同意安顿这个旧主子,心里当然还是有所取舍。

倒不是这个掌柜做的不开心,只是人都希图大富贵,指望人生有改变,唐家是武将世家,家风说不上多好,不过对下人也不算太薄,所以机会一来,这个旧仆人当然还是选择和主人合作。

至于在清江这里过的如何,倒不是太紧要了。

“敢做。”当话题到此,唐十二便点头答道:“大爷叫怎么做就是怎么做,风里雨里,都只听大爷吩咐。”

“好,甚好。”

夸赞了一句之后,感觉此行顺利,唐姓青年也忍不住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他就是曾经史可法麾下标营的参将唐起龙,其父也是大明军中的参将,将门世家,怪不得脸上有一种精明外露,干练果决的神气。

身量行止,也是有一股子军中历练过的味道。

“北使团的消息,着你打探,怎么样?”

“大爷是想问陈家老爷的消息吧?”

“对喽!”

“今天是七月二十八,北使几个大官是五六天前从南京动声,漕运船只已经从江口出海了,直接向北。使团三个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