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大哥-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唐朝,不会骑马的公子哥就是废物,这时候所谓的少年俊杰远非后来那些只知道吟两首破烂酸诗的文弱书生可比,讲究的是上马横朔争雄,下马提笔安邦,甚至武勇还要排在学识的前面去。
胡思乱想间已经进了朱雀门,太极宫硬入眼帘,高耸而又威严的阶梯,富丽堂皇的殿宇,大气而又磅礴,秦浩不由得咽了口口水,十分的紧张。
毕竟这可是是李世民啊,活的。
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千古一帝,震古烁今无人能出其右,文治武功皆可傲视千年的大众偶像,谁特娘的见了能不紧张啊。
到了门口,戴胄下马之后反而停下了,示意秦浩自己进去,此时的戴胄还没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不算宰相,也没有进紫宸殿的资格。
便见里面出来个太监,跟秦浩简单见了个礼,就将秦浩给领了进去,七拐八拐的,过玄关之后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圆圆的紫色纱帐就在正中心,只能模糊地看见里面有个人影。
秦浩扑通就跪下了,这方面他没有其他穿越者的矫情,“草民参见圣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一愣,随即放声大笑,“你这小子,拍马屁的功夫倒是不错,也不知玄成一生正直,怎么就收了你这么个油滑鬼做徒弟,不过以后这阿谀奉承之词你还是少说为妙,朕不爱听,反倒是玄成的直谏忠君之言虽刺耳但朕喜欢,以后跟着他要多学习玄成那宁折不弯的性子。”
秦浩这才想起,万岁万万岁好像是明清以后的流程,当下不由脸色上有些羞愧。
只听撕啦一声,那圆床中拉开了厚厚的纱帘,便听李世民道:“你跪那么远干什么,过来近些,让朕好好看看你的模样。”
第六十九章 问对
李世民的声音很浑厚,但却带着几分随意,秦浩闻言不敢怠慢,连忙站起来弯着腰走上几步来到跟前,却没敢抬头。
“嗯。。。。你比我想象中长得俊些,只是稍有点黑。”
秦浩不知道该说啥,就听道:“怎么不抬头,难道你不好奇李世民长什么样子么?”
李二平易近人的口气倒是消除了秦浩不小的紧张感,微微放松了一点,抬起头,发现李世民一身便服,也没有带冕旒,颇有几分玩味地看着自己。
“怎么样?是不是如你那书中所说,气宇轩昂,龙凤之姿,天人之表?看了朕的样貌有没有觉得很失望?”
秦浩讪笑道:“嘿嘿,这个。。。。草民也是为了调控舆论,胡言乱语,难免有对圣人不敬之处,认罚,认罚。”
李二倒笑道:“你还知道这是胡言乱语啊,随意冒犯朕与太上皇,你可知这是什么罪过?不过念在你也是出于一片公心,朕便不与你计较了,以后多研究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惊世之作,少将心思用在这等小道上,知道么?”
秦浩腹诽不已,这李世民明明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却又没法怼他,还得连连点头,说他说得对。
李世民也是玩笑居多,目的是缓解气氛,营造聊天的环境,见秦浩不那么紧张了,便吩咐太监搬了个小木墩过来,道:“坐下吧,早就盼着见你,本以为最快也得等到这大灾结束,却不成想因为这等狗屁倒灶的事提前见了面。”
唐朝时开小会一般坐着奏事还是比较常见的,不像满清时,七八十站不住了才赐个小马扎,还得感动的不行不行了的。
秦浩小心翼翼地坐了个屁股根,发现这木墩还挺热乎,低头一看这玩意居然还是空芯的,里面有一点炭火,秦浩自然又是一顿谢主隆恩。
李世民笑问道:“你真的杀了那人贩子一家八口?朕看你一介孩童,也不像是习过武艺的样子,怎么做到的?”
秦浩自然不会傻了吧唧的说我没杀之类的,当下就一五一十的将过程说了一遍,只是间或穿插着他们这些奴隶是何等的没有人权,何等的可怜,那六爷如何如何残忍没有人性等,算是打感情牌博同情。
李世民安安静静地听,听的还挺认真的,良久才叹息一声道:“朕本打算等天下太平之后再施行律法,不允许良人为奴,只是因御极以来事情实在太多,给耽搁了,这是朕之罪。”
秦浩自然又是一顿马屁奉上。
李世民对马屁似乎天然有着很强的免疫力,或者干脆就是个受虐待狂,天生就喜欢魏徵那种二话不说大嘴巴子左右抽的那种,对秦浩的马屁丝毫兴趣也没有,反而较有兴致地探讨道:“这炭火经过特殊手段真的可以杀人于无形?按照你的说法,哪怕只吸进去一点也会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此等神物不知可否用于战场之上?”
真特么不愧是马上皇帝。
秦浩自然又是一番解释,“若是交给工匠们研制,或许真的可以研究出专门烧一氧化碳的加工炭,不过这东西给百骑偶尔搞搞暗杀或许还凑合,战阵之中恐怕就毫无用处了,这东西只能在不通风的房里用,而且不分敌我,无药可解。”
李世民了然地点了点头,将这件事暗中记下。
秦浩见李二聊了半天都没谈一句正事,便鼓起勇气问道:“这个。。。。圣人啊,您看我这案子。。。。会怎么判才好啊。”
李世民道:“替罪羊已经找好了,有个叫孙三的泼皮,不知道因为什么发疯杀的人,现如今已经认罪,足以证明你的清白,韦挺那子诬告于你,当受反坐之刑,韦挺教子无方,流千里。”
李世民连替罪羊的招都使了,可见这朝廷存心判冤假错案的决心,他自然也不会傻乎乎地问那什么孙三的情况,十分狗腿地谢了皇恩浩荡。
这可是圣人金口玉言,三司会审判下的案子,就算全天下都知道判决不公,但谁也别想再拿这事做文章,从此,秦浩身上那逃奴的身份就再也不复存在了。
李世民道:“这案子,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若不是捅的大了,随手就能压得下来,只是你如今既然来了,便跟朕商讨一下这灾民之事吧,论及对洛阳灾民的了解,应该没有比你更熟悉的了,你既然能讲出三国演义这等韬略的巨著,想来应该也是个有见识的。”
秦浩知道,这算是偏正式的君臣问对了,也是存了考校自己斤两的心思,当下微微慎重了一点,沉吟半响后道:
“回圣人,朝廷这次赈灾筹措的很及时,百姓都还算比较满意,别的地方不知,但洛阳到草民上京之前,还没有饿死的,都在赞颂圣人的仁德。”
李世民笑道:“呵呵,还能听到百姓叫声好,也算是拖了你那隋唐演义的福,要不然,你那书早就禁了,若是太平年月,怕是朕都应该砍你的头。”
秦浩笑笑不语。
李世民又道:“有玄成在洛阳坐镇,朕是放心的,粮食么,应该也够了,站在你的角度上,朝廷可还有什么遗策么?”
秦浩连忙道:“哪还有什么遗策,朝廷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草民哪敢在这般大事上指手画脚。”
李世民冷哼一声:“哼,果然如玄成信中所言,你小子虽胸有韬略,却是个十足的滑头,既然你草包一个什么都说不出来,也就没什么用了,你的那个案子,朕看还是重新审一下吧。”
秦浩哭笑不得,这特么又不是过家家,咱不是为了显得咱低调谦逊一点么,要是上来给你咔咔一顿上课,显得我多年少轻狂啊。
既然这李二喜欢简单粗暴,喜欢被啪啪打脸,秦浩索性也不掖着藏着了,抱拳问道:“不知圣人对赈灾的目标期望是什么,是仅仅希望不出乱子,还是尽量抹平天灾之祸,甚至变坏事为好事呢?”
李世民奇道:“还能变好事?有什么想法快快讲来,莫要吞吞吐吐像个娘们。”
秦浩道:“草民以为,若仅仅要求百姓不要饿死,不要暴乱,朝廷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甚至历朝历代超过本朝者凤毛麟角,什么都不用做,等明年开春百姓自然会纷纷回家,但要是想做到抹平祸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么。。。。草民以为,差的还远了些。”
李世民目露精光问道:“不知你以为,是差了哪些呢?”
秦浩郑重开口,抑扬顿挫道:“草民,有平灾三策,献于圣人。”
第七十章 平灾三策
“草民,有平灾三策,献于圣人。”
李世民稍稍坐的直了一些,眉眼中也有些许慎重,示意秘书官记录,颔首道:“讲来。”
秦浩郑重一拜,开口道:“草民的第一策,叫做以工代赈,将粮食以工钱代替赈济,不但可以省去来年百姓的劳役,而且还给灾民找了事做,蝗灾起来之前,灾民数量还不算多的时候,草民曾经跟杜令谈过承包洛阳南城墙的事,也算是牛刀小试,只可惜后来蝗灾一起,区区南墙的修缮也养不起这百万灾民。”
李世民点头赞叹道:“这事杜爱卿已经原原本本地写了折子送上,你做的不错,房卿对此事也极其认可,认为以后再有灾荒时可以依此法做事。”
秦浩道:“好处不仅如此,以工代赈形成规模后还有着经济调控的意义在里面,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要发给灾民的粮食换成粮票,这些粮票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甚至可以行使一部分货币的作用,促进局部的经济发展。”
李二听的有点懵,很多概念是穿越千年的,就算秦浩尽量用唐朝人可以理解的话来表述,也还是深了些,即使以千古一帝的智商也只听了个一知半解。
一般情况下,李二是个不耻下问的皇帝,可偏偏秦浩说这些话的表情特别自然,仿佛在说理所应当之事,再加上他那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年纪,李世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请教什么叫局部经济发展。
暗道:没事,大不了让玄龄与他详细商议的时候由玄龄去请教,朕再请教于玄龄也就是了。
秦浩继续道:“臣以为,天灾之祸,首在人心,灾民的心里踏实,这灾也就过的差不多了,而朝廷再怎么做,对百姓而言,没有什么比出去忙一大天,满身大汗地带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回家,更能让他们心里踏实的了。”
李二道:“只是。。。。什么样的工程,能容得下百万灾民?这样浩大的工程,又要花费多少国帑?朝廷光是赈粮就已经颇有些捉襟见肘了,若再大兴土木,实在是有些无能为力啊。”
有句话李二没好意思说,国库本来是有点家底的,可惜去年被突厥溜达一趟给带走了。
秦浩笑道:“大兴土木,未必就要花钱,况且有些工程现在不做回头还要分摊到徭役中去,徒增百姓之难。”
李世民这时神色更郑重了,腰板也已经挺得笔直,一个标准的跪坐之姿,道:“具体说来。”
随着李世民坐姿的转换,秦浩也不得不跟着变,人家君王问策都坐这么标准了,总不能这献策之人还坐的松松垮垮的,这可苦了秦浩了。
唐朝时确实是坐着聊天的,可这标准的跪坐真不是一般的难受,屁股要坐在脚跟上,上身却需要垂直,可以参考倭国,这感觉跟跪搓衣板也差不了多少了,对于秦浩这种从没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来说,简直是受活罪了。
忍着膝盖的剧痛,秦浩浑身难受地说道:“还是有不少的,圣人一生征战沙场从无败绩,去岁却被迫和颉利可汗签订城下之盟,我大唐想来和突厥必有一战,这整军备战,军械乃重中之重,洛阳到长安水利便利,何不将将作监迁往洛阳,以灾民为工,若交给草民来做,只需三万户,便可保每天十万箭矢,也能解了这三万户人家的衣食之难。除箭矢之外,扎甲也可以交给洛阳去做,当然,朝廷得给皮子。”
李二一边听就在一边琢磨,他想对突厥用兵雪耻,这在满朝文武之中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了,只是一直以来这备战都是在关中,尤其是匠作之事更是从不出长安,以至于他还真没想过,事还可以这么玩。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兵器如铠甲,陌刀等自然还是要放在长安,但弓箭啊,扎甲啊,这些完全可以放到洛阳去弄么。
古时候打仗箭矢可是消耗大户,秦浩记得前世看一篇文章说,宋太宗在攻晋阳的时候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射出去三百万支箭,秦浩虽不知大唐用箭多少,但想来与突厥的国战,近百万人的厮杀,怎么也得准备几千万吧。
李世民听到这已经有些坐不住了,双手紧紧地握拳,双眼中满是激动的神色。
“另外,草民以为,灾民中也可以适当建设一些民用作坊,几十上百万的劳动力啊,做什么不能赚钱?难道就非得指着朝廷的拨款么?单以丝织为例,朝廷提供生丝,灾民环以丝绸,将本打算赈灾的粮食当工钱发下去,怎么看都是赚钱的买卖,此事可以与门阀进行一些合作,此便是草民要献的策之二也。”
李二揉了揉太阳穴,这一会的功夫,信息量有点大啊,他还真有点换不过来,秦浩因为坐着太累的缘故,着急赶紧说完,言语已经越来越强势,难免失了几分敬意了,偏偏他却一点也没有怪罪的心思,反而有如沐春风之感。
秘书官已经满头是汗了,秦浩说的这些东西李世民也就能理解个八成,他却连五cD理解不了,但也知道这是字字珠玑之言,因为听得不甚了解,因此一个字都不敢改,随着秦浩语速加快,他记的手都快废了,字迹也潦草了许多,可秦浩却没有丝毫顾及他的意思,继续道:
“臣的第二策,在于这世间门阀,这些门阀几百年来已经被惯坏了,每逢天灾之年苦的都是百姓,而赚的都是他们,即使以圣人之英明神武,也不可能突然之间矫枉过正,否则很容易伤了我朝之根基,既然如此,何不变堵为疏,由朝廷引导这些门阀去赚钱,难道除了囤积居奇,贱买土地,逼良为奴,就没有其他赚钱的方法了么?当然不是,这就需要朝廷引导了。”
“怎么能让门阀世家在灾年赚到钱,灾民也跟着得到实惠,甚至朝廷也从中得到好处呢?草民以为,可以从以工代赈开始,这些民生物资,民用作坊,大部分都在这些世家门阀的手里,平日里一到农忙时节家家户户用工荒,如今洛阳城里一百多万的劳动力啊,只不过他们的作坊不在洛阳而已,咱给他们搬过来不就得了么。”
“洛阳城经过隋末之乱,荒废的地方不少,甚至前隋皇宫被您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那么好的地方现在都长草了,多可惜啊,您一支御笔在手,想批给谁就批给谁,将门阀世家们的作坊通通建在那,朝廷好管理,他们也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工业集群区,促进经济产出的同时朝廷也好征收加工税,洛阳的水利之便四通八达,傻子才不乐意呢,如此一来这些门阀等于是变相的帮着赈灾,减少朝廷压力,但他们也在洛阳得到了土地建了新作坊,朝廷增加了税收,甚至于那些地皮怎么分,分给谁,是否收钱等等,也大有文章可做,这种批地皮的事如果好好操作一下有的是花头可以玩,多好的机会啊。”
第七十一章 恩宠
其实要说秦浩多出来的这一千多年见识,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想问题的思路与古人的不同。
古人想事情的思路几乎都是匡死的,在他们眼里,这世上没有什么两全之法,发展自己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去掠夺别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经刻在他们的骨子里了。
而秦浩则不然,在他想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没有什么是解不开的,有什么事大家不能心平气和的搓搓汤圆?你好我好大家好,利益均沾,这才是市场经济的王道,靠抢东西混的人在后世的市场上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一场天灾,在唐朝土著眼里是负担,可在秦浩眼里却未必不是一个破而后立的契机。
秦浩一口气说完了以工代赈和联合门阀两策,虽是高屋建瓴,但也难免有纸上谈兵的意思在,毕竟他上辈子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干部,一千年前的国情又天差地别,这就好像是一个得了孙子兵法的人给百战名将讲课,理论上固然厉害,给人一种不明觉厉之感,但真要到了战场上估计也就是当个狗头军师的料。
秦浩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论治国他和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没有丝毫的可比性,但偏偏他说出来的东西能把这两位给震惊的拔凉拔凉的,甚至有怀疑自己几十年活到狗身上的感觉,但要具体施行,还是得靠人家研究制定出可靠可用的方案出来。
李世民被他这两策给洗脑了之后也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但这第三策却不敢听了,他要找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去好好消化消化这两策,再听下去怕贪多嚼不烂,更何况那秘书官都已经快晕阙过去了,便道:
“很好,只是这般国之善策,你却全无文字,实在是过于轻浮孟浪了些,你刚刚从大理寺出来倒也怪不得你,至于这第三策,你还是写下来,流于文字给朕看看,一边看一边商讨吧。”
李二这理由也算是无可挑剔,毕竟就算是一千年后,给领导提意见不也得做个ppt啥的么。
最主要的,秦浩感觉两条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这么坐着实在太累,一听李二要放过自己,登时便喜不自胜了。
“是是是,是草民莽撞了,草民这就回去,将三策都流于文字,给圣人端详。”
说罢,秦浩也不等李二发话,站起来行了个礼就往后退去,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了,等走了好几步才尴尬地又转身回来,颇为不好意思地问道:
“这个。。。。圣人啊,草民。。。回哪去啊。”
这特么是长安,可不是洛阳,秦浩连个四处漏风的贫民屋都没有,总不能还回大理寺的监狱里吧。
李二笑了笑,此时他才方觉得这小子还颇有几分少年的样子,却摸着小胡子沉吟了起来。
本来,李二是打算把秦浩安排到魏徵家里去住的,毕竟这师生名分堪比父子,就算魏徵没在家,跟师母大人也是素未谋面,但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但现在李二却改主意了,这小子第三策还没说呢,光前两策就让他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特么就是个宝啊!
这政策想落到实处的话,肯定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地方要处理,要商议,要斟酌要研究,更何况他其实只听懂了个大概,好多地方还一知半解呢。
“你不要出宫了,暂且住在中书省吧,留在那地方跑个腿打打杂,玄龄有空时朕会让他与你商议这赈灾之策。”
“是。”
秦浩腹诽不已,这不给工钱就先让老子白干活,还特么打杂,老子现在应该是顾问吧,谁家公司顾问就这待遇?
这心里话要是让满朝文武听到,不得拿吐沫星子把他喷死。中书省啊,这特么都已经不算是恩宠了,这分明就是个未来宰相的政治信号。
直到秦浩一瘸一拐的走的远了些,李二却看着他那颇有些弱不禁风的背影特别不爽,突然又开口道:“明日起,每日清晨随朕在显德殿训练,作为我大唐的少年俊杰,瞅瞅你像个什么样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听说连马也不会骑,岂不让人笑话?”
秦浩听了倒是没觉得有什么,这意思就是每天早上你领着我锻炼身体呗,李二在贞观初年亲自在显德殿练兵这事秦浩是知道的,心想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也就并没有多么受宠若惊,只是身前带路的笑话却艳羡不已。
暗暗寻思道:这显德殿练兵,基本上每三五天就要换一批,其实一年的时间里,那些团练使以上的中低级军官也就能见李二三五次,否则这关中几十万雄兵他得练到什么时候去,可听大家的意思,竟然是每天都要带着这小子?
想到此,那太监的心更是提溜了几分,对秦浩越发恭敬了,一路上的宦官宫女看这大总管居然对这个好生面嫩的少年颇有笑脸,不由纷纷猜测这又是哪家的凤子龙孙。
秦浩却没想这么多,拖后世电视剧的福,他还以为太监都是这样的呢。
出了紫宸殿,碰到等在外面的戴胄,戴胄也挺诧异的,因为之前实在是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能跟圣人聊这么久,否则他恐怕也不会等,毕竟作为大理寺卿他也是很忙的。
戴胄双手抱拳给那太监行了个礼:“大内官。”
那太监居然也也正儿八经地换了个外臣礼,“戴大人,秦公子就交给您了,大家吩咐,秦公子在长安无处可去,便现在中书省凑合几天先住着,还劳烦戴大人带路。”
说着,那太监便掏出一个模样一点也不好看的鱼符,递给秦浩道:“这东西公子可收好了,有它在,您可以自由出入中书省,可如果这牌子丢了,按大唐律法,可是要流放的。”
秦浩听了连忙将鱼符收好,对这对付几天的安排更不满了。
戴胄却吓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几乎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他又不像秦浩那么愣,当然明白中书省是什么地方,虽说也有一张床,但那特么是给人家中书令午休的,有时候加班晚了也可以留下休息,让这么个少年人住进去算是怎么回事?要知道连他贵为九卿之一,进中书省那地方的次数也有限啊。
秦浩的关注点却似乎不在这,他压根就没品出一千年前等级森严的壁垒之下这是个什么味的动作,倒是对明天的晨练格外上心,问道:“对了大内官,这个。。。。圣人操练军阵,一般是什么时辰?”
太监笑道:“什么时辰?宫里的晨钟是由当天表现最优异的人敲的。”
秦浩一听当场就傻了,所谓晨钟,就是长安城里的闹钟,这玩意一敲,全城都得醒,而敲之前却宵禁,谁都不能出门,要求准确地卡在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有点像后世天安门广场的升旗。
这意思很清楚了,每天太阳升起之前,圣人的亲训就结束了,也就是说秦浩每天最少都得比太阳早起一个时辰以上,这特么。。。。。你丫管这叫晨练么?这特么是夜跑吧!
第七十二章 门下省政事堂
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整个大唐最主要的一个办公室,装修还算是挺气派的,里面也很宽敞,给自己准备的那张床也挺舒服,比自己在洛阳住的棚户区还是要强得多的。
这让秦浩对此很是满意,之前还以为是多艰苦的地方呢,毕竟上辈子去过故宫,那军机处啊,寒酸的让人想哭,感觉那不像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倒像是皇家存了心的埋汰人似的。
看来这大唐的官还是很舒服的么。
这里是房玄龄的地盘,不过现在他不在,只有两个打扫房间的太监,毕竟人家房玄龄除了是中书省的中书令以外也是尚书省的尚书左仆射,一人身兼两宰相,当之无愧的贞观第一权臣。
这满桌子的纸,秦浩也不敢动,鬼知道哪一张是朝廷机密,更不敢出门溜达,毕竟这太极宫里规矩多,万一溜达到后宫去多尴尬,况且他也不会骑马。
因此,秦浩只能躺在床上无所事事。
不一会的功夫,进来一个老头子,站在门口也没进来,问道:“请问秦浩秦公子在么?”
“在在在。”
终于有活人进来了,秦浩连忙从里屋出去,只见这老者鹤发童颜,背驼的也有些厉害,还拄着一根拐杖,笑道:“老夫虞世南,你的事,宰相们都知道了,现在也到了快吃饭的点,中书省没有专门吃饭的食堂,房相说让你跟他一块去门下省吃饭,宰相们也想见见你。”
嚯,虞世南,又一个大佬。
虞世南不说秦浩还没觉得,这一说,秦浩也觉得有些饿了。
门下省政事堂,是宰相们开会的地方,唐朝每个重大决策都是开会讨论的结果,因此这地方也可以说是权利的中心,索性三省大佬就都不开伙了,统统到门下省吃饭,还能借吃饭的时间开个小会,提升工作效率,这也是中书省没有食堂的原因。
秦浩那刚刚见完李世民的小心脏又扑通噗通的乱跳了,因为不出意外的话,他就要跟那些宰相们碰面了,全是耳熟能详的名字,想想还真有些小激动呢。
按说,秦浩是没资格进政事堂吃饭的,那地方跟其他官员的午饭不同,乃是御厨单独开的小灶,吃的是啥史书上没说,反正中唐后有两个宰相对于是否降低这小灶的伙食标准在朝堂上大吵一架,这特么区区几个人的午饭都对一国财政有影响了,多特么吓人。
也因为这高标准的伙食,这地方只有宰相能进,副宰相都不行,也就是三省的四个领导和所有的同中书门下三品。
但凡事总有特殊么,秦浩人都住在中书省了,难道还差这一顿饭么,再加上秦浩这个年龄,注定了跟这帮大佬不属于一个时期,彼此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因此众大佬对这个明显以储才培养的未来宰相十分好奇,心想是何德何能,居然直接让圣人把人安排在中书省,就为了让房玄龄和他商讨政策的时候方便,也就没人挑他不合规矩了。
因此,当秦浩来到政事堂,一抬头便看到一大圈的或中年或老年人,纷纷用一种看大熊猫一样的眼神瞅着他,怪不舒服的。
左首一中年人笑问道:“你便是在洛阳以平民之身做出好大的事情,连玄成也不惜死皮赖脸收你为徒的秦浩?”
秦浩也不知道这都是谁,也不敢怠慢,连忙答道:“草民正是秦浩,至于些许薄面,实在不敢在诸位宰执面前班门弄斧。”
那中年人似乎是知道秦浩在想什么,笑着自我介绍道:“老夫乃是门下省侍中高士廉,”接着又从左到右依次按照官职资历的大小介绍道:“这是裴寂,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
每一个都是大名鼎鼎,秦浩自然要一一拜见,不一会功夫,鞠躬鞠的腰都酸了。
高士廉笑笑,拿起手中一折子说道:“你这平灾二策,当真是好生了得,我们刚刚已经讨论了半个时辰,却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弄懂,仅凭此物,这里早晚有你一席之地,正好是午饭十分,便给你小子也加一双筷子,你也给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原来刚刚秦浩从紫宸殿一出来,他今日跟李二的问对就被一字不少的送到这政事堂来了,众大佬看过之后无不击节赞叹,讨论了个热火朝天,只是许多地方大家理解有歧义,竟有脸红脖子粗的感觉,开唐十年以来,这还是第一次,高士廉这才提议索性让秦浩也过来加双筷子。
说话间,已有太监搬来一个小桌,放在最后边几乎靠近门口的拐角处位置,秦浩只得憋了巴屈的跪坐下来,那感觉颇有点像受了气的小媳妇。
“各位大人有什么不解之处尽管提来,草民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高士廉微微颔首,示意大伙‘调…教秦浩小朋友大会正式开始。’
第一个说话的自然是资历最老官职最大的裴寂,这厮虽然不招李世民待见,心里恨不得将他扒皮抽筋,但如今天下刚定,该有的礼遇还是要有的,表面功夫么,人家现在是司空,满屋子里唯一一个一品大员,就是没有实权。
往常,裴寂也是非常识趣的,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