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wa)-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凯大人麾下的小站精兵。”
“闻听袁慰亭曾数次败于你手,可是真的?”
没想到李鸿章竟然听说了这些﹍﹍龙谦心念电转,实实搞不清袁世凯与李鸿章的关系,只好含混应付,“那是袁大人轻敌了。若是全军前来,卑职只能逃命了。”
“袁慰亭也算小一辈的佼佼者了,能以一支响马对抗小站兵,让老夫很是期待啊。你说,如何利用好你那些俘虏啊?”
“卑职以为,至少要折扣我国的军费赔偿。一个人总得折十万两银子吧?那西摩尔是英国远东舰队的司令官,总值二百万两吧?”
“哈哈,真是孩子话。”难得地,李鸿章竟然开心地大笑了一阵,“你曾说,宁可赔银子,也不可让他们驻军,你是怎么想的啊?”
“卑职以为,京师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当初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建立在对于自己军事力量的信赖上。如今海事危急,渤海湾已非我所有,天津至北京沿线再行驻军,即使中堂和谈成功,逼洋人撤出京城,京师也始终在洋人兵锋威胁之下。因此,宁可赔款,不可驻军。”
“说的容易!”李鸿章意态萧索。今日与瓦德西的交谈并不愉快,尽管李鸿章在数年前出访德国,拜会过德皇与俾斯麦宰相,他扯出这些企图拉近关系,瓦德西却盯住了惩办祸首一事不放,非要朝廷迅速将端郡王等人交出来。涉及到皇室尊严,李鸿章哪敢轻易答应?李鸿章本担心瓦德西在意龙谦之事,其实没有。相反,瓦德西在送李鸿章出来时还提到了龙谦,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可惜贵国那样的军人太少了,我不希望在谈判桌上再见到他﹍﹍“你先待着,写一份关于和谈的条程给我。等朝廷的旨意下来了,你便去好好练兵吧。”
龙谦内心狂喜,“多谢中堂厚爱。中堂一身系天下安危,还要保重身体,为国善自珍重。”
李鸿章哼了一声,端起茶杯,见状龙谦便退出了屋子。
第八节如愿以偿
接下来的日子很是悠闲。住在贤良寺的龙谦主要的工作就是写一封给李鸿章的条陈,龙谦现在发现,就与洋人交涉一事,自己竟毫无头绪,强硬的态度容易摆,但没有实力的强硬屁用也没有。因而泛起对李鸿章这一代办外交的人物的敬意,像吴永的岳父曾纪泽,能从俄国人手里要回伊犁,实是不易了。
存了这份念头,手里的这份条陈也就写得格外艰难。若论对于各国的了解,龙谦相信李鸿章的认知水平绝不在自己之下。所以,他写了一稿,毁掉了,再写一稿,不满意,自己烧掉了。搞得同住在贤良寺的吴永很是不解,告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倒是觉得龙谦用心了。
龙谦与宁时俊等人一直保持着联系,有大卫这个美国人做传令兵,最是安全不过。为此,龙谦萌生一个念头,在大卫离开北京回国之前,就住在江云租的院子里,比派上几十个兵更为安全。
得知王明远带六连用四天的时间安全出了城,宁时俊也准备带警卫连走了。龙谦又过去了一趟,与宁时俊和江云商议了撤走后的事,江云已从警卫连挑了六个机灵的士兵,加入了他的情报科,加上原先的人马,北京的力量不算弱了。现在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龙谦的官职安排,另一个就是埋在地上的大笔金银的处置。这两点,宁时俊和江云一筹莫展。
龙谦将三易其稿的卷子交了差的第二天,贾继英从太原来到了北京。按照宁时俊给的地址,找到了西城北总布胡同的一所小院,这里是情报科的一处据点,留守在这里的张小丁接待了他,马上将贾继英到来的消息报给了住在贤良寺的龙谦。第二天一早,龙谦与大卫便赶到了北总布胡同。
“一路辛苦。”龙谦热情地与贾继英打招呼。
“草民倒要恭喜大人了,听说大人马上要外放了。”贾继英抱拳拱手。
“哦,贾先生真是消息灵通。不知朝廷要将龙某外放何处?”龙谦这段时间最惦记的就是此事了。
龙谦又不是在朝中做官,其实不能叫外放。贾继英这样说,龙谦也跟着瞎应承。
“不晓得。我是听李总管说的。有个叫峄县的。最近那边土匪闹腾的凶,说将县城都打下了,李总管说,老佛爷说了。龙将军打仗厉害。就让他去剿了那伙强人吧。”
“峄县?易县?还是黟县?”龙谦脑子里飞速旋转。易县在北京边上,没听着有啥动静,黟县在安徽。好像离着黄山不远。最后一个就是鲁南的那个峄县了。究竟是哪一个?龙谦转着眼珠琢磨着,八成是山东峄县!旁边有抱犊崮这股强寇,县城遭到袭击是可能的。那就是说自己还是被安排回山东了。但仅仅是个县令吗?那他妈的就亏死了。一个县才有多大地方?能养多少兵?
“那倒要恭喜贾先生了,搭上了李总管这条线,发财很容易。我瞧你印堂红润,想必老兄这段时间过的蛮滋润吧?”龙谦没再追问自己的任职,朝贾继英打趣道。
“多谢龙将军美言。支应朝廷,不好干哪。”贾继英摇摇头,“倒是李总管多次提起你,听说贵部的军饷都是从鄙号借的,李总管很是感慨,说龙将军真是厚道人,皇帝不差饿兵呢,就算朝廷蒙尘在外,也没有让将领自己朝票号借银子发饷的。难得的是龙将军竟然在太后和皇上面前只字未提,拘束太后很是感慨。那笔银子,我瞧着用不着将军还了。”
“那倒是好事一桩。这不,我脑子里尽想着如何还贵号的债了。哈哈。所以,写信叫贾先生来,想与先生做一桩生意。没想到贾先生重任在肩,倒是兄弟唐突了,没误你的皇差吧?”
其实,当时龙谦宁肯自己打借据也要尽快离开太原,根子上还是因为北京的两件大案作祟,心里有鬼,觉着手里有了大笔的银子,根本不在乎那十万两。关键是要尽快将部队带出朝廷眼皮子底下。想不到峰回路转,贾继英竟然搭上了李莲英这条线,估计这段时间当了内廷采办了,垫支银两估计跑不了,但机缘难得。看贾继英的表情,一片喜气,估计这段时间过的顺遂,钱没少挣,人脉也有了。
“没有没有。贾某只是暂代了一段时间,东家命贾某来北京探一探路,正要动身呢,龙将军的信便到了。贾某跟东家一说,东家命贾某立即动身前来,龙将军的兵在娘子关打败了洋人,山西百姓都感激不尽。能为龙将军效力,既是鄙号的荣幸,更是贾某之愿哪。龙将军有何吩咐,只要贾某能办到的,无不遵从。”贾继英口才甚好。干他们这行的,没有一个不能说的,不会说就干不成这行。
“贵东家是?”
“祁县乔家。”
“哦,是祁县乔财东。听说过。看来此事难了,”龙谦轻轻用手指敲着桌子,“乔财东既然将贾先生放在太原,无疑是极为看重的了。偏偏龙某与贾先生一见如故,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贾先生离开大德恒,乔财东会放人吗?”
“不知龙将军要让贾某做什么?”
“当然是你老本行了。本钱我出,但我不适合出面,所以如果可以,咱们的钱庄由你全权负责。你就是东家了。”龙谦笑眯眯地看着贾继英。
贾继英的心忍不住剧烈地跳动起来,但表面上很是沉得住气。没有流露出令龙谦失望的表情出来。他是个极有野心,极有手腕的年轻人,在大德恒虽然干的不错,不能说乔财东不重用他,但他更想自己做东家!现在龙谦准备隐身幕后,由自己打理,这样更妙。这年头干票号的最大愿望就是搭上军方这条线,对民不如对官,对官不如对兵。想当初。阜康钱庄胡雪岩不就是搭上王有龄和左宗棠,生意才像滚雪球一样滚起来吗?
“龙将军,多谢您看得起草民,草民原意为龙将军驱驰。不过,此事要禀报鄙东,倘若鄙东答应了,也要将太原的生意移交妥当,才能来龙将军此处报道。”
“本该如此。其实钱也不是我的,是这位狄文先生的。”龙谦一指大卫,“你可以叫他大卫。他是美国人,不过,他又是我麾下的兵。大卫手里有一笔闲散银子,没什么急用,问我做什么好。我发现北京这次劫难,损失最大的就是钱庄票号了。经济发展到现在,金融是核心,没有钱庄票号哪里成?这不,龙某奉太后懿旨,来北京协助李中堂办理与洋人的交涉。事情虽然难,但和谈是一定会谈出一个结果的。洋人也是一定要撤出北京的。这就给票号业留下了巨大的真空。我相信以贾先生的眼光和手腕,咱们的钱庄一定可以办得红红火火!对了,贾先生,你看撑起门面,至少要多少银子打底呢?”
“若是手紧些,二十万足够。”贾继英一直纳闷,为何龙谦带一个洋人来呢?而且这位洋大爷穿了一身中式的棉袍,更是不伦不类。现在洋人是北京的主人,进城门还要接受洋兵的检查,这个洋人究竟与龙谦是何关系呢?听龙谦一解释,这位洋大爷竟然是龙谦的兵!这可真是怪事年年有,今朝格外多了。
“哈哈,大卫手里至少有现银三十万两。对吧?大卫?”
事前龙谦并未说什么办钱庄的事,但大卫跟龙谦既久,反应是快的,“是的,有三十万两。”
大卫这一开口,更令贾继英吃了一惊,因为这位洋大爷一口山东腔。
“好,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我支你一百两银子,作为此次的车马费。好朋友清算账嘛。贾先生,你就歇息在此处,这位张小丁是我的人,有什么事尽可找他。你呢,由小丁陪着在北京走一走,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最近街面上基本太平了,如果有洋兵盘问,一切由小丁应付。这边的事办好了,你便回山西。争取在过年前将那边的事办妥当。如果我不在,这个院子会有人接应你。票号的事,你一应做主便是。银两在开张前一定备好,你放心便是。”
“龙将军这便要走马上任吗?”
“说了半晌,不仅我的官职不清楚,竟然是哪个省的峄县都不晓得。我得先打听清楚再说。”
“峄县竟有数处吗?草民久在山西,真是孤陋寡闻了。想必是山东吧?龙将军所部均是山东子弟,朝廷必定体恤士卒……”
“多谢吉言。龙某的部下确实归乡心切了。”龙谦心想,朝廷何曾体恤过士卒?他们想的不过是平衡力量,确保皇权稳固罢了,“那,我们就出去吃顿饭吧。算是我给贾先生接风。小丁,你看去哪里好?既要近便,更要安全。”
“那,那便听我安排吧,咱们不出去了,让酒楼将酒菜送来吧。”
“也好。”龙谦觉得这大半年来,张小丁变化极大,变得沉稳了,考虑问题更加周全。看来不管何时,环境最能变化人啊。
略过龙谦与贾继英把酒言欢,畅谈票号的前景。等龙谦第二日一早返回贤良寺,吴永劈头说,“中堂已接到旨意,朝廷委任你为威胜军右翼翼长兼兖州、沂州镇守使,率部克日返鲁,剿灭抱犊崮贼寇!”
“威胜军右翼?那是什么玩意儿?”喜悦从心底升上来,尽管没搞懂威胜军右翼是何物,但兖州、沂州镇守使他是清楚的,这就是鲁南军分区司令嘛。
总算如愿以偿!
第三卷壁立山东第一章满清新政第一节内幕
在很多人看来,龙谦突然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威胜军右翼统帅,并兼任了沂州、兖州镇守使,是沾了护驾之功。其实,在这份任命的背后,有一番费尽苦心的折冲樽俎。
李鸿章与奕劻在北京与洋人办着艰难的交涉,窝在太原狭窄阴湿的行宫里的慈禧也没有闲着。老太太一方面遥控着北京的谈判进程,一方面痛苦地反思着庚子国难。
令慈禧备受打击的庚子年正在溜走,当前最困扰慈禧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顺利结束与洋人的交涉,让洋人归还大清帝国的首都。慈禧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环境,皇宫,西苑,以及她更为喜欢的颐和园。另一个问题则是如何应对残破的局面,变革成为了必然。慈禧多次想到了龙谦提出的革新建议上,不变确实是不行了,财政破产,军队被消灭,南方富庶地区都处于半割据状态,再这样下去,大清朝搞不好就要亡在自己手里了。
革新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北京正在进行的谈判。问题集中在对所谓的“祸首”名单上,“祸首”们自然都是当初的主战派,准备牺牲谁,却不是李鸿章和奕劻可以决定的。必须由在太原的慈禧拿总。朝廷第一批拿出的惩办名单不能让洋人满意,于是像挤牙膏一样再添上一两个人名,洋人还是不满意,认为满清朝廷议和之心不诚。李鸿章只好再和太原朝廷函电交驰一番,声明若不在这个问题上满足洋人的胃口。后面关键的撤兵问题便无从谈起。
朝廷很苦恼。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让步。以载漪为首的“祸首”们其实都是慈禧的死忠,代表了满清最顽固的一股势力。每抛出一个人,等于削弱一股代表“最传统”的势力。皇室是不能动的,将端王推上断头台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还涉及到皇位的传承,慈禧明白其中的厉害,所以绝不允许要载漪的命。洋人最痛恨的几个人中,庄亲王载勋“幸福”地死在了自己的王府,军机大臣刚毅莫名其妙地在逃出北京的路上便乱兵所杀,这等于解决了两个令慈禧十分为难的难题。人已经死了。洋人自然不再追究,若是载勋活着,也需要慈禧保一保,加上必须保的载漪。难度就大的多。至于赵舒翘、毓贤等主战汉臣。慈禧已决定抛弃了。
他们就像一双臭袜子。用过了就毫不客气地被扔掉了。
但一网打尽所谓的主战派对于民心士气都是极大的损害。慈禧看的很清楚。当洋人的怨气得到纾解,自己却要蒙受局面失控的巨大损失。已经掌控朝局四十余年的慈禧决定表出自己的态度,安抚军心民意。这个突破口,便选定了这场战争中最出彩的龙谦。
龙谦是主战的,龙谦的战绩已经哄传天下。如果朝廷重用龙谦,则清晰无误地表明了朝廷的态度。
任命龙谦一个什么官职呢?龙谦自己莽撞地提出了要一个州府的要求,这个不过分。在龙谦奉命进京后,慈禧与荣禄反复商议了对龙谦的任命,荣禄甚至提出让龙谦出任顺天府尹的意见,那可是文三品的大员!荣禄的意思慈禧是明白的,被蹂躏的很惨的北京需要一个英雄,让一个打败洋人的英雄来出任北京市长,对安抚因朝廷抛弃臣民仓皇出逃的民气是有莫大的好处的。一度时间慈禧几乎默认了这个提议。但随后传来龙谦在北京与洋人比武放对的消息,瓦德西元帅不愿意龙谦参与和谈的态度让慈禧打消了这个念头。德国人也是要面子的啊,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打败他们的军官趾高气扬地坐在他们面前。
“小龙子还是年轻气盛啊,怎么能以副将之尊与洋人一个少尉打架呢?还将人家揍的满地乱爬。真是少不更事。”在一次廷对中,慈禧对坐在众臣前面两位军机面前说道。
虽然是批评,但其中的赞赏掩饰不住。
王文韶听说了慈禧准备大用龙谦,他对此是不赞成的。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不能容忍不符合朝廷规矩的“幸进”,官场最讲究的是按部就班,特别是文臣,职务的提升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个海外归来的年轻人,凭着一点战功就直接高升京兆尹,那不是乱了规矩吗?何况此人还当过响马!
“太后明鉴。以龙谦的战功,授副将已是重赏了,现在又在北京闯祸,足见其莽撞幼稚。带兵可以,主镇一方则不可。”王文韶明确地反对。
荣禄瞟一眼王文韶,心说老佛爷看重的可不是龙谦的战功,更多的是救驾的情分。不过这点不能明说,说出来就是揭朝廷的短,亏你还在中枢待了这么多年。
“唔,你的意见那?”慈禧看向荣禄。本次的军机奏对赵舒翘告了假,听说洋人点了他的名,而太后并未明确表示,老赵便闹起了情绪。
荣禄低着脑袋,“太后,龙谦之功必赏,否则将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奴才以为,龙谦练兵打仗的本事是好的,不如朝廷另组一军由其统带,扬其长,避其短。”
“唔,仲华所奏正合吾意。你可拟个折子来看。”其实,慈禧私下已与荣禄商议过了,李鸿章与奕劻联名的奏折过来,慈禧就与荣禄商议过一次,龙谦与德国人“打架”的消息传来,慈禧又与荣禄商议过了,今天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次庚子国难,对国家是一次巨大的灾难,对京津一带,包括京津周围的百姓,更是惨痛无比的灾难。对于赵舒翘、毓贤、徐桐等一批大员,也是致命的打击。但对于没有卷入其中的朝官们,未尝不是一次快速升迁的良机。盘点直隶、东北等省与朝中六部九卿中将要空出的位子。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朝廷必须尽快完成一次重大的人事调整,以整顿残破的政治。这段时间,慈禧一直考虑的就是人事布局。
不过,在慈禧心中,整顿武备显然是第一位的,现在朝廷可用的武力无疑就是袁世凯那支部队了。龙谦骤得大名,论人脉和实力根本无法与经营了十几年的袁世凯相提并论。龙谦在天津的战功,很大部分被记在了袁世凯名下,袁世凯竟然获得了知人善任的美名。毕竟,龙谦的勤王支队。打的可是武卫右军的旗号。
袁世凯是新一代统帅人选。在朝廷早有知兵的美名。而其在山东的政绩也很可观,特别是对省城济南的改造扩建,获得了朝野的赞誉。这是一颗挡不住的政治新星。之前李鸿章曾大力推荐过,后来袁世凯显然离开了李鸿章。转投荣禄和奕劻了。没有奕劻和荣禄的大力推荐。袁世凯也不会登上山东巡抚的宝座。现在。慈禧板着指头去数,也没有更合适的人用。李鸿章年迈体弱,将来的直隶总督一职。慈禧已内定由袁世凯出任。
京畿武备,无疑将要由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担纲了。但汉人掌军,毕竟不那么令慈禧放心。尤其是袁世凯在东南互保的问题上,不那么令慈禧满意。最高统治者所谓的帝王心术,在天份不高的臣子们看来,总有些神秘莫测的味道。其实撕开表象,不过就是“平衡”二字。现在,龙谦这个半年前还籍籍无名的响马头子,一跃成为了慈禧平衡权力的重要筹码。
所以,荣禄次日拿出来的关于组建威胜军的折子,立即得到慈禧的批准。鉴于条件所限,威胜军先组建一翼,就是威胜军右翼。这支荣禄决定亲自抓在手里的新式武装,采用了近似西洋陆军的编制,一军辖两翼,一翼辖两标,一标辖三营,一营辖四队,一队辖三排,一排辖三棚。炮、工、骑、辎参照德国陆军的编制设立。所以,翼就是后世的旅。这个先设立的右翼,就以龙谦的勤王支队来组建。翼长一职,就意外地落在了龙谦头上。
如果没有西沽大捷和千里护驾,慈禧绝不会给刚招安的响马如此待遇。但更主要的,是龙谦与袁世凯有隙。这才是最关键的。培育一支不属于袁世凯的新军,符合慈禧的心意。所以,荣禄的建议立即获得了慈禧的批准。
将威胜军右翼设在哪里,最初的考虑是设在保定。保定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必须有一支靠得住的武力驻守。但洋人现在还占着保定,李鸿章那边谈不出结果,保定就回不到朝廷手里。第二个地方,荣禄选定了滦州,一样在洋人的控制下。但山东传来抱犊崮土匪攻占峄县的消息,让慈禧顿时改了主意,立即决定龙谦带兵回鲁南,任沂州、兖州镇守使,一面扩编部队,一面剿灭为害鲁南数十年的抱犊崮匪徒。
镇守使是武职,地位在知府之上,但文职还是要任命的,原沂州、兖州知府罢免,委任吴永为兖州知府,吴永的功劳要赏,从知县直升知府,算是酬功了。另一个知府,则由袁世凯推荐任用。慈禧虽然对袁世凯不满,但既然准备重用此人,这个面子就得给。不然在朝野看来,袁世凯的面子就丢大了。
在北京的龙谦自然不晓得对于自己任用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弯弯心肠。在他看来,沂州兖州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但好处也是明显的,至少不用费心去做部队的思想工作了。
所以,龙谦很高兴。
紧接着吴永的任命也到了。免不得表示祝贺。而吴永也高兴,表示一定与龙谦携手合作,将兖州治理好。而李鸿章随后对龙谦说的一番话,让龙谦又头疼起来。
李鸿章对龙谦说,朝廷决定推行新政了。太后给我的密旨中,点名要你写一封如何推行新政的东西。你不是对太后夸海口吗?你不是不要朝廷一分钱就给朝廷练出一支强军吗?现在朝廷给你两州之地,足够你展布了。此番你回太原,太后定要问你章程,你好好准备吧。
龙谦对李鸿章说,新政的路子,其实中堂早已走过了。不过是办洋务的翻版。卑职才疏学浅,办政务是不成的,但练兵的信心是有的,但没钱是练不成兵的,朝廷经此一难,财政定然困难无比。此番回到山东,定要好好揣摩中堂大人办洋务的精髓,办教育、兴工商,增赋税。争取在三五年内,为朝廷练一支强兵出来。
李鸿章说,你给老夫关于和谈的建议,颇有可观之处。但说易行难,世上之事,多半如此。鲁南地方,地瘠民贫,能够让百姓吃饱饭就很不错了,振兴工商,谈何容易!
龙谦见李鸿章一脸疲态,真心对老头子说,中堂这些年办洋务的经验,足够小子学习终生了。我到的山东,一定多请示中堂,若是中堂有空,还望中堂多多指点晚辈。
李鸿章摆摆手,不愿再谈下去了。和谈之事遥遥无期,已经耗干了他的精力。身体是愈发差了,吐血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几个最心腹的人,没有人知道自己已到了灯尽油枯的地步!谈了三四个月,只拿出一份包含十二点内容的大纲出来,第一点就是因克林德公使被害,清廷要派亲王专程赴德谢罪,并在德国公使遇害处立碑纪念。第二条便是严惩祸首,戕害洋人的城镇五年内停止科举考试,以示惩戒。其余如驻兵使馆,销毁大沽炮台,修改通商行船各约,赔偿外国人身家财产等,每一样都将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便是如此,让洋人认可这份大纲并签字,已经耗干了自己的气力。具体到撤军和赔款,洋人咬的死死的,一点也不松口。而几次三番增加的惩办祸首名单,让李鸿章极为头疼。这件事办下来,汉奸之名,怕是跑不掉了。当初的清流首领翁同和便指责过自己是大汉奸,而前段时间尽心辅助自己的辜鸿铭,也因自己的退让与自己翻了脸。辜鸿铭批评说,为了保全载漪一伙的性命,竟然肯在这样的文书上签字!自己无奈反问:你的意思我是秦桧了?辜鸿铭那个狂生竟然说,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说完竟不辞而别了。
“老夫老矣,中国之事,就靠尔辈了。你好好做吧。”
龙谦没想到,这就是这位晚清名臣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ps:新的一卷展开了。但阿龙最近家务缠身,心烦异常。今天的一章,是匆匆赶出来的。希望大家多多鼓励,让阿龙将这个故事讲下去。
第二节陛辞
龙谦和吴永并未马上便折返太原,而是在北京滞留了数日,一方面龙谦要安排宁时俊带警卫连主力撤出北京后的一系列布置,另一方面他要构思一个“新政”的纲领,虽然他知道,陛辞时慈禧更想听到的是他表忠心,而不是办差的具体思路。
和兴奋不已的吴永相比,龙谦显得极其平静,甚至有些忧虑,大部分时间都钻在他的屋子里写材料。这个被李鸿章冷眼看在眼里,私下教训吴永道,“比起龙谦,你还是稚嫩了些。尽管你年长于他。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他这个样子。你到得兖州,如何施政,要静心想一想,莫要被一个武将主宰了政事才好。”
“中堂教训的是。不过,晚辈以为,龙将军之才,绝不限于治军,晚辈早已心服。”吴永回道,“这几天他写的东西,完全没有瞒吾,对于鲁南之了解,晚辈比不上他啊。”
“文武相济本是好事,但你莫忘了朝廷大小制衡之道。不说了,永川啊,好自为之吧。”
太原。行宫。
经历了庚子之变和近半年的流浪生活,留守宫廷的太监宫女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一向雍容华贵充满富贵气的主子变的苍老了,但惟有那双洞察人心的眼睛依旧锐利,令身边人充满了敬畏之情,不敢仰视。
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庚子之变的慈禧决心变革了。
必须面对日益深入大清内部决策的洋人,这是避不开的。太后深恨自己不懂洋文。难免受人蒙蔽。恰好驻法公使裕庚的两个如花似玉且精通英文的女儿德龄、容龄随父回国,即被太后接入宫中,一面陪伴自己,听两个女孩子讲**兰西的风土人情,聊解政务之劳累。顺便让她们充当自己的翻译。一向多疑的慈禧相信,这两个女孩子绝不会糊弄自己。
在西狩的半年中,精明的慈禧已经深知民心之向背,清楚了自己统治的大清国与泰西诸强的差距,清楚如不实行改革,大清朝覆亡在即。
于是。经过小范围、快捷的讨论。慈禧终于下诏了: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也,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是改革之明显的信号。
紧接着。在光绪二十六年最后的几天里。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命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及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这道上谕,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
大臣们,尤其是各省督抚接到谕旨的第一件事便是确认朝廷真正的态度。自戊戌之后,变法一词成为极为敏感的词汇。以谕旨的字面意思看,朝廷的变法决心似乎很大。但太后老佛爷真正的态度是什么,这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腊月二十六,龙谦与吴永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太原。他并未看到慈禧以光绪名义所发的上谕,他的级别尚见不到这种级别的文件。假如他晚走数日,李鸿章肯定会将刚收到的上谕出示于他,但在路上和娘子关军营耽搁了数日的他对此一无所知。
但腊月二十七这日龙谦到荣禄的临时府邸拜见并献上一份不菲的年礼后,荣禄向他出示了初谕旨并征求他的意见时,龙谦却沉默了。
“退思,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什么话就直说吧。”荣禄微笑着看着面前的年轻人,“你对老夫有救命之恩,老夫感激还来不及,岂能害你?”本来荣禄是住在行宫的,因为闹了一场病,慈禧体谅他,安排他搬出去静养。
“大人,”龙谦似乎想到了什么,“从这篇上谕上看,卑职以为朝廷决意要变法图强了……”
“我都说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