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三,我大秦想要重拾人心,想要增加实力,势必要开疆扩土。然则现在南下有汉中为阻,东进有武关、函谷关挡道,施展不得。韩国却是可以或南下或西进,占据主动权。哪怕是赵国,无论是哪个方向用兵,无险关要塞为阻,此秦国之三弊也!”……
第五十五章父子谈心(上)
第五十五章父子谈心(上)
第五十六章父子谈心(下)
秦王对此不置可否。实际上,太子柱所说的秦国三大弊端,秦王心里是很清楚的。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来说,凝聚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屡战屡胜,胜利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有利益瓜分,人人满意。可人心不足,有一场胜利就想第二场,胜利的多了,就习惯了胜利。越是这样,越是不能容忍失败。失败的多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自信心就没了,以前被胜利掩盖的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秦国就是现在这个情况。
表面上看,秦国的战力还是甚为可观。甚至还在赵国和韩国之上。但不同的是,秦国处于下坡,韩、赵尤其是韩国正是蒸蒸日上。如果这种局面不改观的话,秦国会越大越弱,韩、赵却会越打越强。
老秦人面对来自武关和汉中方向咄咄逼人的压力,很是缺乏安全感。虽然秦王一直试图让国人相信眼前的失败是暂时的,关内防线更是固若金汤,但这个蹩脚的说辞显然不能说服国人。太子柱点明了现在对秦国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也点明了秦国的困局。秦王心里面不忧反喜。这说明太子柱知道大势,为君王者,不明势就会让国家陷入危局。这总好过一个昏聩无能的人继承自己的王位,秦王只是轻声问道:“何以破局?”
太子柱面色变得沉重,谨慎地说道:“若说破局,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国家历经大败,士气低迷,民心不安,若要破局,其要义当在安民。民心稳则士气高,积小胜而得大胜,节小利而获大利。”
秦王微微点头,追问道:“待民心稳而士气高,当用兵何处?”
这句话就是考校太子柱的战略了。如果东进。那就是和韩、赵争霸,若是南下就是避开犬牙交错的诸国,耐心经营楚国。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阻碍势必重重。秦王想知道。太子柱喜欢迎难而上还是顺势而下。
太子柱指了指东方,又指了指南方,说道:“东出经略中原或者南下经略楚国,全在乎父王一念之间。”
秦王笑了,太子柱回答地滴水不漏,但却不是秦王想听的答案。所以秦王继续考校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取之不易。汉中有崇山峻岭,怕也是取之不易吧!”
太子柱摇了摇头,回道:“这天下有哪块土地是好攻取的呢!可我大秦历代先祖还不是将我们大秦从区区百里之地发展到据地数千里?!父王对此心里怕是早有决断了。越是难以攻取的土地,我们大秦越要攻取。否则,何以令天下震惊呢?!依照王儿看,不如东出。”
“王儿的意思是东取函谷,与韩、赵决战中原?”秦王眯着眼睛,平静地说道。
太子柱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潼关在手,我们大秦居于守势。函谷关若是在手,我大秦可待中原有变而东出,每出必有所获。决战于中原不妥,毕竟我大秦尚需时间来恢复元气。不过,拉拢亲秦的。打压背秦的却是小菜一碟。父王在河东用兵,怕是也打定了两面夹击函谷的主意吧!”
秦王笑意更浓,大有一副孺子可教的欣慰感。太子柱继续道:“今魏国助齐夺取高唐,赵国隐忍而不发,必有图谋。齐国得高唐而自鸣得意,难免会继续予赵国难堪。父王只需稍微挑拨,中原势必一番大战。等中原大战起,天下注目,父王再派大军取安邑,南下夹击函谷关。可保万无一失。”
太子柱说完这句话,秦王就知道自己再考校下去没意义了。太子柱无论是受高人指点也好,自己琢磨出的也好,秦王知道自己后继有人了。只要大方向不出问题,秦王相信,秦国还是可以重新睥睨天下的。
“王儿,寡人若是驾崩”秦王开口道。
太子柱当即伏地不起,哽咽道:“父王慎言!父王身系秦国大业,数十万民之安危,又正当壮年,何以出此言语!”
秦王摆了摆手,没好气地说道:“寡人的王位虽然受命于天,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今天讨论下身后事也没什么嘛。”秦王作为当事者,自然看破不了生死。不过,帝王多无情,为了秦国长远的未来,只能是故作轻松地说起这个话题。
太子柱言语哽咽,却是依然不起。大有一副秦王不收回自己的话语就不起身的架势。
秦王见此,蹙眉道:“王儿起来!如此优柔,何以带领我大秦和天下各国争霸?!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寡人还真不放心现在把秦国交给你”,说完深深叹了口气,道:“也罢,寡人想做个富家翁而不得!你还是锤炼几年吧!”
听到秦王责备的言论,太子柱不忧反喜,激动道:“儿臣但听父王安排!”
秦王的身子太子柱自然是清楚的,但每每想到曾经一怒而天下惊、睥睨天下的秦王已经落入迟暮之年,稍有不慎就会撒手人寰,太子柱就更愿意说服自己这是一个梦。王位当然是太子柱向往的,但时局动荡,宗贵隐隐有抬头的架势,太子柱担心压制不了。高处不胜寒啊!自己现在不过是监国,秦王一病各种跳梁小丑就出来了,秦国现在可是禁不起内乱了。
秦王心里面默默叹了口气,换了种语气试探道:“再有两年,就是寡人的花甲之年。寡人即使再活上十几年,二十几年,也终究追随先王的脚步而去。到时继承王祚的肯定王儿你!若是王后在世,王儿何以处置?”
太子柱没有丝毫犹豫,恭敬地回道:“王儿愿意尊王后为太后,尊生母亦为太后,一概适之,绝不偏袒。”
秦王装作满意地点了点头,不经意地说道:“可以尊其位而不可增其权!王儿明白吗?”
太子柱一愣,既然尊崇两位太后的地位,为何又要限制她们应有的权力?联想到秦王当初受制于宣太后,二十多年却未能揽权,太子柱当即明白了秦王的良苦用心,一脸肃穆地回道:“儿臣谨记于心!”
秦王轻轻点头,虽然得到了太子柱的保证,但秦王还是不放心。秦王还是决定派人好好考察下两位未来太后的外戚,若是发现有什么执着于权力的人,还是一劳永逸地解决好了。这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帮助了。
“呵呵,华阳那边还是没有动静吗?”秦王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太子柱神色一紧,自己和太子妃华阳夫人成亲已经十多年了,可她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就连自己纳的的七房妾室加起来也只是为自己生了一个女儿。虽说自己还很年轻力壮,但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还是会招致风言风语。换做寻常人家的话,男方凭此一条就可以休妻。即使太子柱宠爱华阳夫人非常,也压制不了底下人的议论。毕竟太子妃的第一要职就是为王家繁衍子嗣,母以子贵,王家无情。现在秦王特意提出这件事,太子柱担心秦王是想要逼迫自己罢黜太子妃。
“回禀父王,华阳那边现在正按照太医的方子调理身子,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奏效。”太子柱嗫嚅道。
“呵呵”,秦王神色有些落寞,换做以前,自己不会那么着急,一切随缘。但秦王现在的身子每况愈下,没几年好活的了。自然有了舔犊之心,想着抱上王孙。
“寡人再给你物色几个良家女子。”秦王不容置疑地说道。
“喏!儿臣谨遵王命!”太子柱知道秦王这是给华阳压力,当即应承道。眼见秦王露出疲惫,太子柱就告退了出去。
出门没多久,就见到了宦者令急匆匆地赶来,对太子柱作揖行礼道:“太子殿下,巴郡传来急报!”
太子柱神色一凛,随着汉中的失守,巴蜀和关内的联系虽在,但大的人员调动已经不再可能。细作们翻山越岭,传递的往往是半个月前的消息。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等咸阳把自己的命令传递下去,时局已经有了更大的变化。上一次关于巴郡最新的消息是楚国大军兵围巫县,这一次真不知道又是什么消息。
拆开密封的火漆,只见纸上跃然写着这个消息…………巫县失守,楚国八万大军兵围鱼复,巴郡郡守张若已经在鱼复准备了一万大军,另外调集了一万五千大军火速赶往鱼复增援。这也是巴郡可以调动的所有兵力了,剩余的几千必须威慑巴国的遗族。
“去通知三公九卿,就说巴郡有变,请他们到政事堂议事。”太子柱想了想,对一旁的宦者令吩咐道。
太子柱很清楚,既然宦者令知晓了巴郡的变故,用不了多久,秦王也会知道。虽然明知道巴郡有变,秦国想要救援也是有心无力。但太子柱还是要做出姿态,召集重臣商定如何指挥巴郡自救,以此来证明秦国并没有放弃巴郡。这一次巴郡郡守张若毕其功于一役,实在冒险。若是事成,楚国势必退却数百里,巴郡得数月之安。若是事败,整个巴郡对楚军来说就可谓是无人之境啊!
第五十七章挥兵南下
三月,正是草长莺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季节。春耕过罢,离夏耘尚有些时日,各国的青壮们陆陆续续被召集起来,操习兵事。以县邑为单位,往往天色未亮,空气中就传来各式各样的号子声。不动如山,侵略如火。第一次被征召的青壮要在短短半个月内的时间里,学会战阵的配合,熟悉自己的袍泽还有上级。一旦国家有战事,以乡里为单位,以郡县为单位,十数万数十万的大军迅速完成征召。
卫牙子望着眼前肃穆的方阵,微微露出几分得意。自己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将手下的一千新军调教成可战之兵。当然,想要他们一下子成为百战精锐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战争的雏儿(意为没有见过血,杀过人)。
卫牙子只希望,在战场上,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指挥结成方阵,应付敌军的冲阵。要知道,这一千人当中,真正的中流砥柱是和自己一样的老兵。自什长开始,所有的军官都是武关之役幸存下来的百战之军。这才是卫牙子最大的依仗。
韩国这些年战果累累,背后是惨重的伤亡。十多万士卒的伤亡,军队成建制地被重创,韩国就是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将一支又一支的铁血大军训练出来。战争是最好的老师,在不容半分失误的战场上,失误就意味着死亡,怯懦就意味着死亡,退缩就意味着死亡,那些在一场场战事中活下来的自然而然就成了精锐。
卫牙子清楚,对新兵来说,第一场战事往往是最艰难。当意识到战争不是金戈铁马、快意恩仇般写意。而是残肢断臂、枪林剑雨血淋淋的事实,许多人会两股战战,身子僵硬,能够挥舞起手里的兵器已经算得上勇敢。这次出征,如果眼前的千人可以幸存下来六成。那自己足以欣慰;如果可以幸存七成,那自己就很是惊喜;如果可以幸存八成,那足以感恩戴德。
“恭喜你们”,沉默许久,卫牙子开口,笑吟吟地说了第一句话。“你们立功的机会来了!”
士卒们顿时一阵小骚动,立功?早在征召入伍前,乡老们就不断地向村里宣传当兵的各种好处,诸如杀敌一人分田一亩,杀敌二十人就会成为最低一级的贵族,可以不对地方官员下跪。立功更大的话,子孙后代也可以获得贵族的爵位。如果不幸战死的话,有足够的抚恤金,伤残了,有屯田所可以养老。千人将现在说有立功的机会,岂不是说明有战争爆发或者即将爆发。大多数从未踏上战场的士卒跃跃欲试,这些年韩国几乎每战必胜。这让大家选择性遗忘了背后的伤亡。当然,不少人也露出一丝慌张,可刻意的掩饰住了。
在什长们的斥责下,方阵很快恢复了平静。卫牙子这才继续说道:“你们平日里不是叫嚣着没有立功的机会吗?现在机会来了!王上打算在汉中用兵!随行的有十万大军。到时候你们可要争先啊!不然,功劳被别人抢去了,可莫羡慕别人。”
“呵呵呵”,新兵们发出略显生涩的笑声。有十万大军在侧,危险应该会小很多吧!这是许多人的心声。不少人紧张的心情为之一振。虽说刀剑无情,不过自己肯定不会那么倒霉受伤吧?惶恐不安的人如是安慰自己。
稍微安抚了下即将出征的军心,卫牙子就前去参加自己这一营的会议。半个月前。楚国大军在鱼复城下大败,秦军斩首三万,楚军仓皇东逃,连丢三城三百里之地,才堪堪止住了败势。天下为之震惊!楚王连派三波使者前往新郑求援。最后楚国令尹芈梁更是亲至,游说韩王然,许下若干好处,韩王然方才同意出兵。
楚国这次失败超乎所有人的预料,除了秦国。以八万之兵对不到三万秦军,领兵的又是名将景阳,怎么看楚国都没有输的可能。对秦国来说,最好的结果莫过于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切断楚军的粮道,逼迫楚军后撤或者死守不出,让楚军顾忌伤亡主动后撤。但秦军偏偏以堂堂之兵正面击败了士气高昂的楚军。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起先,战局正如景阳预料的那样,楚军凭借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压着秦军打。鱼复城内的一万秦军与城外巴郡郡守张若率领的一万五千大军被楚军截断,不能互通信息。城内的秦军只能凭借坚城坚守,城外的秦军则在山坡上构筑营寨,派出小股士兵袭扰楚军。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个多月,眼见秦军的伤亡一天天增大,更被楚军断水断粮,情况已经危急万分,胜利已经对楚军开始招手,异变突生。数万秦军突然自上游而来,夜袭楚军大营。名将景阳更是不幸重伤,楚军群龙无首之下,逃跑成了下意识的选择。好在是深夜,秦军主力追击了不过数十里就返回了,只派出小股的秦军精锐继续沿途追杀。可楚军草木皆兵之下,仓皇东逃,一直逃出了三百里才停下脚步。眼见军心不可用,苏醒过来的景阳只能下令大军驻防,而不是反攻回去。
战后,景阳搜集了许多情报,总算明白了自己败在哪里。突然冒出来的秦军原来是来自蜀郡,秦军居然不顾蠢蠢欲动的蜀国遗族,集中三万大军,乘坐数百艘船只,顺流而下,出其不意地击败了自己。
不过,秦军的日子也不好过,蜀国的余孽趁着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在蜀郡发动叛变,秦军兵力严重不足,只能固守要塞和坚城。这更助涨了叛军的气势。秦军近乎失去对蜀郡的控制,李冰父子可谓焦头烂额。眼下,击败自己的秦军已经赶赴蜀郡平乱。巴郡可战之兵绝对不超过三万!
虽然自己损失了四万大军,但还有四万可战之兵。换做战前,景阳自问可以用四万大军给秦军制造许多麻烦。但形势已经是此消彼长,楚军因为这场大败士气低迷,厌战之心已起,秦军却是士气大振。而且,楚王亲自派来御医和禁军护送自己前去郢都治伤,又向韩国求援,其意义不言而喻。
面对楚国的求援,韩王然不可能说不,对韩国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可以在不引起楚国忌惮的前提下经略巴蜀。原本就缺兵少将的楚国这次可谓损失惨重,原本开疆扩土八百里,正洋洋得意的楚国君臣被当头一棒,侵吞巴郡的念头一扫而空。经此一战,楚国可战之兵只有二十万,士气更是极度低迷,且无统兵大将。兵无战心,将无战意。等秦国平定了蜀郡之乱,秦军若是顺流而下攻打郢都,楚国怕是会重蹈覆辙。
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战先怯的楚王果断向韩国求援。与其让秦国控制巴郡,还不如让彬彬有礼的韩国控制巴郡,至少韩国不会动辄就攻打楚国,韩国对楚国的态度一直颇好,交还鄢城一事已经让楚王生出了亲近韩国之心。一旦巴郡到了韩国手中,蜀郡的归属楚国就不在意。说到底,楚国被秦国打怕了,需要的只是一道将自己和秦国隔离开的屏障。
当然,楚国也隐隐约约地表示,希望韩国看在楚国惨重的伤亡情况下,对楚国占领的五百里巴郡之地不要再打主意了。对此,韩王然自然同意了。以五百里的贫瘠之地换取楚国的支持,这买卖,值了。楚王需要的莫过于一个体面的面子,韩国需要的是一个正当的出兵理由,你情我愿,谁也不觉得吃亏。韩国可是给过楚国“独吞巴蜀”的机会,只是楚国不争气,主动让出了。
三月二十日,韩王然以郎中令蒙骜为主将,执金吾卫云为副将,领兵五万自葭萌关南下攻打巴郡,三月二十七日,兵围巴西重镇阆中。
同日,新任汉中郡尉魏辙率领两万大军陈兵旬阳城,封锁子午道。汉中郡守冯亭自领五万大军陈兵斜褒道、故道一线,作势北伐。
韩国大军南下攻打巴郡的事情秦国尚不得而知,此时的咸阳正为鱼复大捷而欢欣鼓舞。在秦国刻意的宣传下,一战歼灭四万楚军的蜀郡郡守李冰、巴郡郡守张若成了秦国的英雄。所谓成王败寇,前一刻秦国君臣还气恼张若行险与楚军主力交战,后一刻峰回路转,张若的节节败退成了诱敌深入,李冰的擅自出兵成了配合巧妙,秦国上下皆喜。
秦国实在太需要一场大胜了,而鱼复的大捷成了秦国的强心剂。自从汉中失守后,有关巴蜀两郡的消息少之又少。即使有的话,也是秦国刻意放出的诸如楚国节节败退的自欺欺人的消息。在不少秦国人的心里,已经成为一块飞地的巴蜀两郡,最大的作用不过是损耗韩国楚国的实力,为关内的元气恢复做出最后的贡献。除非收复汉中,不然巴蜀两郡的失守是早晚的事情。没想到,这一次巴蜀两郡给秦国这么大的惊喜!阵斩四万!这是多少年没有过的事情。
可秦国没有高兴多久,就收到了韩国大军陈兵汉中,意欲北伐的消息。一时之间,关内流言四起,有说三十万韩军将从汉中、武关两个方向进军关内。有说魏军二十万主力将进攻潼关。有说赵国已经反戈,要从河西渡河报当初泾水惨败之恨。
第58章阆中之战
巴西重镇,阆中。阆中位于秦巴山南麓,潜水中游,其西临剑阁,东靠仪邑,南望江州。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素为巴蜀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自葭萌关落入韩国手中后,巴郡门户大开,郡守张若常恐韩国挥兵南下,乃以心腹爱将张信领五千精兵驻守阆中,以为江州屏障。即使楚军咄咄逼人,在鱼复囤积八万大军,大有气吞千里巴郡之势,张若也未敢从阆中抽调一兵一卒与楚军对决。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英明至极,虽然蜀郡的秦军主力顺流而下,击溃楚军而返,但巴郡原本的四万五千大军也仅剩下不到三万的战力。这其中,只有阆中的五千大军是养精蓄锐之士,其余的皆是疲军。
骤然听到韩国五万大军南下,领兵的又是韩国炙手可热的郎中令蒙骜,张若既惊又慌。这个时候,巴郡的秦军主力正一路势如破竹,全取巫县全境,将楚军往东赶走了两百里。如果自己不是早有准备的在阆中留下五千精兵,后果不堪设想。
兵法云,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五万韩军给阆中带来的压力太大了,张若首先想到的就是尽快将压力分散一部分到自己身上。从巫县到阆中有千里之遥,又是逆水而上,耗时必久,所以张若在第一时间决定收兵回援阆中。
张若很清楚,眼下楚军军心已失,留下五千大军足以令楚军不敢妄动。倒是阆中,虽有五千精兵把手,但却身在险境。要知道,韩国的双子星。李牧最善野战,蒙骜最善攻城。至于暴鸢,成名久矣,但最擅长的却是守城。自己必须全力救援阆中,否则。迟则生变。
此刻的阆中确实风雨飘摇,韩国大军自从抵达阆中城下,先是攻克阆中的犄角………仪邑,再是切断道路,断绝消息,最后才将阆中围得水泄不通。从城头望去。漫山遍野皆是韩军身影,东风起,战旗猎猎,战鼓隆隆,饶是守军皆是精锐。见过不少大场面,心里面也是一阵发紧。这一战过后,即使己方侥幸获胜,五千大军怕是百不存一。
兵法云围三阙一,可以瓦解守军坚守之意志,蒙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四面围堵,大有不放过一名秦军之势。以此攻心。其原因就在于秦军上下皆知晓阆中之于巴郡的意义…………阆中若是失守,江州将无险可守,江州若失。巴郡难保。以利益诱惑秦军投降怕是妄想,既然如此,不如以堂堂之兵给秦军巨大的心里压力,如此方有劝降的可能。
第一日,韩军对阆中围而不攻,而是在秦军眼皮子底下慢条斯理地打造攻城之器械。操练士卒。到了晚上,这幅场景尤为壮观。无数的火把照亮了这方天地,杀声震天。战鼓隆隆,秦军不得安眠。
第二日,亦是如此。即使张信下令把原先时刻准备战斗的秦军分成数拨,强制轮流休息,大多数秦军还是休息得不好。谁也不知道,韩军什么时候可以造好攻城器械,造好攻城器械之后,攻城的力度会有多大。对大多数秦军来说,最为紧张不安的不是韩军来攻城,而是等待韩军来攻城。这就好比一个暴徒在自己的家门口磨刀霍霍,你明知道打不过对方,已经做好英勇就义的准备,可对方却是慢条斯理地一遍一遍地磨刀,这样的等待无疑是一种煎熬。
第三日,韩军的攻城器械已经准备完毕。秦军心想着总算是等到了,这下可以杀个痛快,杀死对方或者被对方杀死,可韩军却又出人意料地派出了使者,要求面见阆中的最高长官。城头上的秦军虽然心里疑惑,但对方确实只有一个人,还是手无寸铁的书生,看这架势,多半是劝降的。这样的大事自然没人敢耽误,所以张信第一时间知晓了韩军派来了一名书生。
“将军!不用说,这肯定是蒙骜派来劝降的使者。依着末将的想法,干脆直接拖出去砍了祭旗!”一名二五百主义愤填膺地站起来,说道。
说话的乃是秦安,也是张信手下的第一猛将,他的武力以一当百做不到,但以一当十却是小菜一碟。他也一直以自己的氏与秦国的国号一样而自豪。身为一名军人,对只会逞口舌之利的书生一向最是深恶痛绝。
阆中县令王安立即出言反对道:“将军!此事万万不妥啊!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如今人还未见到就要斩杀!传扬出去,我们大秦的颜面何存啊!”
阆中县尉孙方也是随即说道:“正是如此!这件事传扬出去,对将军的名声也不好!将军不如先见见对方,看对方的说辞,再做决断也不迟啊!”
秦安立即冷哼一声,嗡嗡地说道:“有什么好见的?!如果对方不是来劝降的,老子把项上的头颅拧下来给你。至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我呸,迂腐!现在是敌强我弱,军心不稳,正好借对方的人头提高士气!何况,这事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是将军做的!谁要是敢辱没大秦,辱没将军,老子第一个不放过他!”
县令王安悻悻地笑了笑,说道:“本官要你的头颅干什么,全凭将军决断,全凭将军决断。”说完低下头,眼角闪过一道憎恶的寒光。
县尉孙方心里面也是一阵憎恼,秦安刚才的一番话,分明连自己也骂进去了。自己也是好心好意地提个建议,秦安这个粗枝大条的粗鄙之人,除了会打打杀杀,就不会动半点脑子。斩杀了韩军的使者是一时之爽,惹恼了对方,韩军全力攻城,阆中的伤亡势必惨重。眼下郡守张若的主力远在巫县,时间对阆中是最重要的。秦安这是生怕韩军攻势不猛的节奏啊!
自从郡守张若派自己的心腹爱将张信领兵三千来阆中支援后,王安和孙方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以前王安管民,孙方管兵,两者亲密无间,打打巴国的余孽,欺负下不识抬举的土豪,日子有多潇洒就有多潇洒。可张信一来,打着郡守张若的旗号,所有的赋税都被收缴,用来修缮城防、修补道路、探听汉中消息,对当地的土豪、蛮人则是尽量拉拢、收买,甚至为此斩杀了不少平日里欺负蛮人部落最厉害的士卒。
别人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到了张信这里完全不起作用。表面上张信对王安甚是尊重,可实际上却是独断专行,王安对此是敢怒不敢言。
孙方的处境好一些,但脏活累活基本上都是他手下的两千士卒给包办了,孙方其实和张信也是貌合神离。不过,谁叫张信手下的士卒确实战力强呢,一对一的话,孙方手下的士卒完全不是张信士卒的对手。
这是个讲求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时代,何况,巴郡已经成为飞地,张信的背后又是掌管无数人生死的郡守兼郡尉张若,所以孙方只能屈服。
张信不傻,他虽然平日里猖狂了一些,但伪装的成分居多。在军中,有着重大性格缺陷的人反而更容易出头。无论是贪财还是好色无或是贪权,这样的人都是好控制的。上司最怕的就是那种刚正不阿不偏不倚无欲无求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最得民心最得军心。要么他是圣人,要么他是大奸大恶之人。为上者,向来不惮以最邪恶的心思揣测底下的这类人是伪装的圣人,其本质是意欲谋反之人。
张信何以深得郡守张若的信任,就是因为他平日里的狂放不羁和用兵上的谨慎。知兵而善用,是为将才。为人狂放,自然不会有多少朋友。所以张若才肯将张信依为心腹!
“秦安,有你这么说话的吗?还不向王县令道歉!”张信脸色铁青地说道。平日里秦安这么说自己尚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去,但眼下大战在即,最忌讳的就是内讧。没见到秦安一番话,孙方和他手下的两个二五百主面色尴尬吗?!张信只能是训斥下秦安,好弥补双方的关系。
秦安一愣,摄于张信平日的威慑,心不甘情不愿地嗫嚅道:“王县令!老秦心直口快,言语粗鄙,你别跟我一般见识!”
“哪里,哪里!大家都是为了大秦嘛!”王安用极度客气的语气说道。
张信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本将已有决议!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来人啊!将油锅烧热,将韩军的使者带过来!”
这前后矛盾的话让房内的众将为之一喜,张信表面上不杀韩军使者,可背地里却是要给韩军使者一个下马威啊!对方不过是一名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到时候自己这一方把眼睛一瞪,佩剑一握,对方还不得吓得面无人色!再看看滚烫的油锅,不吓得尿裤子就算他本事大!折辱了韩军使者就是折辱韩军,可韩军压根还挑不出刺,妙啊!
秦安对这件事显然最是心急,迫不及待地大声说道:“末将去办!”(未完待续)
ps:第一更,还有一更!
第五十九章奇怪的劝降
李斯慢条斯理地走了进来,对屋内滚沸的油锅视而不见,甚至面对剑拔弩张的气氛怡然自得地笑了起来。
“大胆匹夫,敢对我家将军无礼!”秦安拔剑怒喝道。其余的众将也是横眉冷对,大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