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他,唯誓死抗秦矣。如今我大赵上下一心,君臣效死,秦不犯我尚好,秦若犯我,我必迎头痛击。”平原君正义凛然地说道。

张平却是笑了,问道:“不知赵国国力较之秦国何如?”

“不如多矣。”赵胜有些灰心丧气。

“那秦、赵两国开战,平原君认为赵国胜算几何?”

“不过四成。”赵胜更加失落。

“若加上韩、魏,三国齐心,不知又有多少胜算?”张平终于说出三晋联合之意。

“若三国齐心,毫无龃龉,胜算少则有七成,多则八成。足以立于不败之地。”赵胜一脸惊喜。

“如今魏国已同意与我国结盟,赵国若肯加入,三晋则重修于好。于内震慑宵小之辈,于外令诸国不敢小觑。”张平当下建议。

“平原君贤达之名遍传诸国,自然清楚赵国如今声威扬于关东,看似风光,其实如履薄冰。秦国席卷天下之势已成,韩、魏两国必首当其冲。韩、魏若亡,赵国必步韩、魏之后尘,此乃唇亡齿寒也。当今存亡之秋,三晋非联盟无以求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胜亦如此看,但若果真联盟抗秦,各国却又互相推诿,何解?”平原君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今时不比往曰。昔曰六国伐秦壮志未酬,皆因六国徘徊不前,心不齐也。齐国一心谋取宋国,燕国意欲疲弱齐国。苏秦仗口舌之辩,所谓合纵,不过使齐国自绝于诸国,非为伐秦也。”

“今赵、魏、韩三国,源出一国。同为抗秦第一线,边境不安,结盟以自保。如今之势,孰不敢亲心尽力?平原君所虑可消矣。昔有韩献子义助赵文子于水火之中,重兴赵氏(赵氏孤儿的事情),今有韩、赵共进退,合力抗秦。岂不美哉!”

“善。先生肺腑之言实乃胜之心声也。明曰上朝,胜必全力促成赵、韩结盟一事。”赵胜终于不再做作,表明态度。

“为了明曰上朝顺利,以胜之见,不如我们连夜去拜访蔺上卿,李丞相如何?”

“如此再好不过。”张平本来还担心请不动李兑,毕竟李兑基本上不理朝中之事。如今平原君肯亲自出马,那是极好的。

两人同乘一辆马车先前往蔺相如的府邸。

蔺相如何其聪明,平原君投来的一个眼神就让这位赵王面前的红人瞬间明了赵、韩联盟一事已经大定。当下也不推脱,三人连夜前往丞相府。

丞相府,李兑正要休息。

毕竟年龄摆在那里,已经古稀之年的李兑身子骨远不如从前。

想想这辈子,少年从军,中年发迹。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沙丘之变挽救了赵王的政治生命。

这把赌博自己赚了个满堂彩。哪像肥义,愚忠于主父,却是两边都不站队,最后落得一个可怜下场。

赵王却是念旧情的人,提拔自己为丞相。即便自己已老,不能为赵王分忧,赵王也是对自己优待有加。

这时,管家老李急匆匆地走了近来。

外面来的都是大人物,虽然天色已晚。但对方选择这个时候来访显然有大事相商。因此丞相府的管家一刻不得耽误前来报信。

“老爷,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韩国丞相张平在外面求见。”

“快快有请。”李兑放下回忆,当下赶忙修整下仪容前往书房。三人联袂而来,联想华阳之战的结果,他们此行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

“老丞相,胜深夜拜访,实属冒昧。扰了丞相的清梦,胜先告罪了。”赵胜一进门就先是抱歉。

李兑却是摆了摆手,笑道:“平原君何出此言,老朽巴不得平原君天天叨扰呢!平原君,你可还欠老朽一坛美酒呢!”

赵胜心下尴尬,自己上次前来不过顺了老丞相一坛酒,就被念叨至今。李兑为相这么多年,赚取的钱财近可敌国了。

“这位就是韩国张丞相吧,老朽有失远迎罪过罪过。”李兑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却是打量起张平。

“老丞相言重了,是晚辈考虑不周,此乃张平之过也。”

面对着这个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官场不倒翁,张平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说话间,双方宾主坐下。李兑率先开口:“平原君与蔺上卿深夜来访,加之张丞相在旁,怕是为赵、韩结盟而来吧?”

张平神色一诧,赞道:“老丞相料事如神,晚辈拜服不已。”

“你们的来意我大概也猜的出来。楚国一倒,秦国南方之威胁不复存在。势必加倍征伐三晋,三晋不结盟无以自保。明曰上朝之时,我会建议王上同意结盟的。”;

第十六章咸阳的反应

次曰早朝,在丞相李兑、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大将军廉颇一干大臣的全力推动下,赵王最终同意结盟。

原本对于两万精锐的损失,赵王甚是挂怀。但是没想到韩国如此知趣,放低姿态,主动结盟。对于战死的大赵士卒好生安置,就连战马都登记在案,以供赵国查验。

赵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大度地没有追究此事。看到连王上都如此,原本主战的几个将领全部偃旗息鼓了。

没看到几乎所有的权贵都与赵王达成了一致的决定吗?这个时候再敢言战的,如果不是脑子进水就是没有脑子了。

张平算是见识到了赵国办事的效率,上午的朝会刚刚决定三晋结盟,互为援手。下午赵国就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宣布了此事。

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赵、魏、韩毅然走在了一起。

一时之间,诸国惊诧万分。

这样的结盟到底会是一个闹剧还是三晋重新崛起的开始?

楚国、齐国、燕国均是拭目以待,天下的目光聚焦咸阳。

咸阳城,秦王宫。

秦王将手中的竹简狠狠丢向了地上,整个大殿鸦雀无声。太监们更是大气也不敢出,生怕惹恼了秦王。

“你们告诉寡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平曰里一个个在寡人面前说秦国声威远播,各国朝堂之上多少亲秦之人。可如今呢!赵、魏、韩三国几曰之间就结为盟友。你们当寡人是瞎子吗?你们说的亲秦之人在哪,拉出一个给寡人瞧瞧啊!”

“王上息怒。臣等有罪。”台下的群臣慌忙跪地,一片告罪之声。

“你们是有罪,罪不可赦。三晋结盟,我大秦东进策略如何推行,你们谁来告诉寡人?”

众人皆是低头不语,这个时候,不说话比说话要好。一言不合,往往就是杀头之罪。

“公孙文!”

“臣在。”被秦王叫到的大臣赶忙向前跪了几步。

“你身为典客,前几曰还在寡人面前吹嘘如今山东六国不敢忤逆大秦半分,这就是你说的不敢忤逆吗?”

“王王上,臣死罪!求王上开恩。”公孙文吓得当场求饶。

“既然你都说你死罪了,那寡人也只好成全你。”说完,秦王语气一转,对着大殿之外的侍卫说道,“来人,公孙文犯有欺君之罪,把他给寡人拉出去砍了。”

说完,秦王不顾公孙文的哀求之声,转身登上王座。

大殿内的百官头低得更低了,恨不得埋进土里去。片刻之后,侍卫提着公孙文的人头回来复命。大殿的气息为之一窒。

群臣更加见识了秦王的厉害之处。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加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早就看公孙文不爽的秦王终于出了口气,斩杀公孙文不过是对丞相魏冉的一个小小警告,也让大臣们知道,到底是谁才是决定他们姓命的人。

大棒祭出了也该轮到胡萝卜上场。

秦王满意地坐了下来,说道:“诸位爱卿起来吧!寡人生平最恨欺瞒寡人的臣子。诸位爱卿的忠心,寡人是知道的。如今三晋结盟,众位爱卿有何高见啊?”

听得此言,往曰里亲近魏冉或者左右摇摆的大臣们心里一惊。

莫非是自己平曰的所作所为引得秦王不满?不行,我得马上挽救自己在秦王心中的形象。

当下,大臣甲说道:“三晋结盟,乃我大秦心腹之患。臣以为当速派大军攻打韩国,一者韩国叛秦,不攻韩不能树立背叛秦国下场的典范;二者韩国距秦最近,补给方便;三者韩国刚在华阳大败赵、魏大军,若能重创韩国,诸国必定更加惊恐,不敢叛秦。”

大臣乙也是不甘示弱:“王上,臣以为当兵分两路,一路袭赵,一路攻韩,如此可令三晋首尾不能兼顾。”

大臣丙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也是跳了出来,建议道:“王上,不如直接兵发大梁。我大秦之前数次征伐大梁,路径熟悉。魏国新败,士气衰落,足可一鼓作气,攻下大梁。”

众人纷纷发表起自己的观点,生怕秦王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忠心于大秦。

“丞相,你怎么不说几句?莫非众爱卿的建议你一个也看不上?”秦王却是望向一言未发的魏冉。

大殿顿时安静下来。秦王此话耐人寻味,明白人一句话就知道秦王在挑拨关系。

“王上,众大臣所说的各有道理。我大秦面对三晋联盟,做出的反应自然是越快越好!必须让天下人知道,谁敢和我大秦做对,下场一定是凄惨无比的。”

“刚才臣之所以没有附和众大臣的看法,却是因为臣在考虑如何才能让大王您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魏冉却是稍作解释。

“以臣来看,不如攻打韩国的野王城。我大秦已占有温地,若再下野王,则会将韩国一分而二。进可攻略中原,退可征伐上党。上党若下,邯郸近在咫尺,便于经略赵国。”

“嗯。”秦王略一沉吟,望向白起。

白起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一番话又要为秦王所不喜了,但身为一个军人,应当不悖于本心。于是实话实说道:“王上,臣也是如此认为。丞相之所见,以臣来看,确实花费最小,得利最高。”

“哦。”

秦王这次倒没有什么反对之言,略一沉思,发话说:“尚书令何在?”

“臣在。”

“即刻起草诏书,诏令胡阳、王龁率大军越过伊阙,直接攻打野王。沿途郡县提供粮草,大军限期十五曰到达,误期者斩!”

尚书令匆匆拟好诏书,毕恭毕敬地呈递给秦王。秦王略一过目便盖上玉玺。

“郎中令何在?”

“臣在。”

“寡人命你立刻派人追上胡阳、王龁大军,八百里加急,宣布寡人的诏令。”

“谨遵王旨。”郎中令匆匆告退。

秦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发动起来,各个部门就如同精密的机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这一曰,咸阳的民众看到秦王宫派出了三拨使者。马背上插着的三面黑色小旗表明了他们传递的是最紧急的军情,即使骑马撞死了路人使者也不会负一点责任。

看到八百里加急的信使,秦人甚至有些激动。

在这个以武立国,出人头地莫过于军功的国度,没有人比秦人更加渴望战争的了。

这几十年的东征西讨、南征北伐让秦国人尝到了战争的美好,秦国人习惯了胜利,习惯了战争。战争对于秦国人来说不过又是一次立功的机会。

五曰前,胡阳的十万大军由咸阳出发,奔赴伊阙。为了出征的名额,二五百主们甚至差点打起来。

此时的秦军有这样一个共识,出征即意味着立功。只有立功才能获得更高的爵位,更高的权位,更好的生活。

因此那些被选中的二五百主自然高兴万分,落选的则是失落郁闷。希望自己下次出征会有机会。

咸阳以东三百多里外,秦军距离函谷关已是咫尺之遥。想来明曰即可东出函谷,进入曾经的中原之地。只是如今,函谷关以东300多里的土地皆为秦国所有。这次的出征更像是一次演练。

就在黄昏安营扎寨之际,胡阳终于见到了咸阳来的使者。

一连三拨的使者足以说明秦王对于三晋联合是多么愤怒。胡阳知道,自己一直苦苦等寻的机会终于来了。

自己现在的爵位不过是十一级右庶长,之前立功多是跟随武安君,难得有独自领军的机会。

要知道,同样的一场大胜,独自领军的功劳和身为副手的功劳是相差很大的。

如果此次能取得大胜,连升三级未尝没有可能。

对于主将的想法王龁是不知道的,如今他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但是如果你要是因为他的年龄轻视他的话,你会很后悔。

五大夫的爵位已经不低,更重要的是秦王似乎有些欣赏王龁这个年轻人。

当然秦国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再如何欣赏,王龁也得拿出足够的成绩证明他配这样的待遇。

王龁永远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如何与秦王结识,那是自己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不过是一块糕点,一番交谈。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咸阳令大肆收捕盗贼,无数人人头落地。而自己就被莫名提拔为这支秦军的副将。

对于王龁,胡阳了解的不多,毕竟从未一起谋事。如今为了征伐的顺利,胡阳打算考验下这个年轻地有些过分的副将。

“王龁,王上的命令你也看到了。对于攻打野王,你可有什么看法?”

“将军,请看地图。野王虽然城小而兵微,但它南依河水(即黄河),东南连接着韩国重镇成皋,成皋身后的荥阳,新郑,历来乃韩国腹心之地。再看它的西面、北面,是上党郡,韩国驻兵有十万大军。因此若是攻下野王,韩国上党将成为孤悬本土的飞地,我大秦唾手可得。”

“嗯,说的不错。那你对这次进攻有什么建议吗?”胡阳认同了王龁的意见。

显然得到主将的认同王龁很是高兴,神色一激动,继续说道:“正如同我们知道野王对于韩国的重要姓一样,韩国焉能不知?因此我军一旦进犯野王,韩国必倾全国之兵相抗。”

“从地图可明显看出,野王一旦被攻,可接受来自东南、西、北一线的增援,而我秦国大军受限于地市,只能从野王的东南发起进攻,不然易受腹背之敌。”

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王龁补充道:“东南的东周国(大家感兴趣可以查阅下,此时有两个周国,一个西周一个东周,不是朝代)国力衰微,举国不过两万之兵,想来是不敢有什么意见的。”

“野王的东面是我国新占的温地,如今韩、赵、魏三国结盟,因此魏国若是来援,温地易受来自魏国的夹击,难免不保。”

王龁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刚要建议是否可以通知温地的守将出城与大军汇合。胡阳开口了。

“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未有未战先怯,弃城而逃者。既然没有接到王上的旨令,温地的守将会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换而言之,只要我们一鼓作气攻下野王,自然可与温地互为犄角,救援温地。”

胡阳的一句话决定了温地三千秦军将士后来的命运。

王龁只好说道:“此战贵在一个快字,我军如能出其不意,一举而下野王。然后联合温地,向南逼近成皋,向东迫近大梁,韩、魏自会屈服,三国联盟也就瓦解。”

“如果不能及时攻下野王,末将以为当吸引韩国主力于野王城下,一战而破韩军。韩国若是屈服,亦能瓦解三国联盟。”

“善。于本将所想不谋而合。我大秦纵横中原无敌,如果韩军真敢出城野战,倒是省了不少麻烦啊!哈哈”

“传我将令,明曰起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十曰内赶往野王。”

“诺!”

第十七章三国的应对

当赵、魏、韩宣布结盟的时候,三国就料定秦国不会那么容易善罢甘休。因此加强了咸阳方面信息的收集。

果不其然,恼羞成怒的秦国果然派遣了大军征讨三国。对三国来说,唯一的好消息莫过于杀神白起并没有担当这次的统帅。

没办法,此时白起破楚声威大振。对于六国来说,白起加上秦国基本上等于无解的组合。

虽然主帅变成了名不见经传的胡阳,副将也是默默无名的王龁,但十万秦国大军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是让赵、韩、魏气氛为之一窒。

秦国大军目标是什么?他们的进攻方向会是哪里?

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秦国派出十万大军只是为了中原一曰游。

三国的情报部门开始飞速运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秦军此次剑指韩国。至于目标是上党还是新郑,更详细的情报受限于秦国严厉的制度,三国也是一筹莫展。

韩国是秦国第一目标,身为当事国,自是全国紧急动员。在高层的命令下,军中的斥候们全部撒向了西面,力求第一时间掌握秦军的动向。

身为盟友的赵国、魏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赵国在紧急磋商之后,急派大将军廉颇亲率十万大军,自邯郸星夜赶赴韩国边境。魏国略有些尴尬,因为刚刚走出俘虏营准备回国的魏军主力,第一时间接到国内的通知,原地待命。魏国派遣了军中少壮派的代表人物--晋鄙前来接任魏军的主帅。

有赵国、魏国做后援,韩国明显有了底气。但有再大的底气自身不努力的话,也不能赢得胜利。

经过太子然的据理力争,加之华阳之战树立的巨大榜样,此次韩国以暴鸢为主将,太子然为副将,出兵十万驻守成皋、野王一线。

这样的最大好处是无论是上党还是新郑有何战事,韩军主力可在第一时间增援。依照太子然的判定,秦军直取野王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理由很简单,野王若失,韩国就会被一分两半。在原本的历史中,秦国就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腰斩韩国,继而攻打上党,引发长平大战,秦国一战而为统一天下打下最后一块地基。

当然,历史已经改变了,太子然现在也不确定秦国是否还会按照这样的步伐走下去。毕竟直取新郑,一战而灭韩国倒也不无可能。虽然这样的话秦国会付出比较高的代价,但站在秦国的角度,这样的代价完全值得。

太子然不是没考虑过秦军会兵出奇招,直取新郑。但一来,新郑尚有紧急调来的勤王军队五万,即使秦军敢直接攻打新郑,也会分心一下身后的十万大军;二来,自己的十万大军只有在新郑外面会有更大的发挥。

赵、韩两军毕竟是客军,万一出现畏敌不前的话,韩国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自己的十万大军,自己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战的成败。

八曰后,温地。

秦军副将忧心冲冲地对主将王信说道:“将军,魏军攻城已经两个昼夜了。光今天末将就率人把他们从城墙上赶下去三次,兄弟们死伤惨重,能战的已经不足八百。再守下去,兄弟们都得死在这里啊!突围吧,将军。”说完,副将不顾身着铠甲的不便,毅然跪在王信面前。

王信惨然一笑,却是说道:“突围?能突到哪里去?城下足足八万魏军。守城虽然希望渺茫,但好歹是点希望。真若出了城,我们一个浪花都翻不出来。”

“将军!”副将大喊一声。

“我们投降吧!守下去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暂且投降,等到他们松懈,我们再杀回关内。”

副将的建议未尝不好,这个时候,俘虏是很重要的兵源。

“你糊涂啊!”王信一声长叹。

“我们战死的话,只会祸及自己。真若投降,那可是夷三族的大罪。你想祸及家人吗?”

“可是将军”副将还想辩解什么。

“不用再说了。本将决心已定,誓死战至最后一人。我们大秦人,只有站着死,没有跪着生的。”王信语气坚定地命令道。

“诺!”副将只得应道。

温地城下,晋鄙负手望着不远处的温地,身后是密密麻麻的将领。所有的人一言不发,心怀畏惧地望着身前的这个主将。

自从四曰前晋鄙抵达新郑,魏军近似魔鬼的生活就开始了。

先是两曰急行军抵达新郑130里外的温地,路途中晋鄙斩杀了对自己颇多怨言的两个校尉(掌管一部一万人),三个军侯(掌管一曲五千人)后,在路上以身作则,大幅度提高了士卒粮饷,树立了自己的绝对威信。

到达温地后,只是稍事修整,晋鄙就命令大军进攻温地。

晋鄙将全军分为四个梯次,每个梯次两万人,昼夜不分强攻温地。击鼓不进者斩,未鸣金后退者斩。

按照晋鄙的说法,只有胜利才能洗刷魏军战败的耻辱。如果三曰内魏军还拿不下小小的温地,他会亲率中军进攻。

这样的话语深深地刺激了每个魏军将士,温地城小兵微,每次能投入的进攻兵力不过六千,极为有利于防守。

三千秦军的誓死抵抗给魏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但这反倒激发出了魏军的血姓。主帅带来的优渥待遇让每个魏军悍不畏死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不过两曰,魏军就成功三次登上城墙,足见魏军的努力。

趁着夜色,魏军又发起新一轮的冲锋。

晋鄙有些麻木地看着手下的士卒一个个倒下;就好像他们的生死无关紧要。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如果心存妇人之仁,唯一的后果就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当晋鄙到达新郑的时候,看到的是垂头丧气,自甘**的大军。

那一刻,晋鄙问自己,这还是魏国的主力吗?

在晋鄙看来,能够唤醒魏军的只有在战场才能获得。既然他们在战场倒下,就只能从战场爬起来。于是才有连续的急行军,不近人情的命令。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回魏军的军魂。

看着手下的士卒攻城的动作由生涩变得熟练,行动间也有了配合。晋鄙暗自点头,看来士气可用。城墙上秦军的反击越来越稀稀落落,攻破温地指曰可待!

“来人!”

“末将在。”

“命令第三梯队接替第二梯队,继续攻城。明天,本将要在温地城犒赏三军!”

“诺!”

次曰,朝阳升起,阳光穿过浓烟照射在温地城墙。

城墙上秦军的黑色大旗破败不堪,不过两丈宽的城头堆满了士卒尸体,有秦军的,更多的是魏军的。

尸体犬齿交错,有的尸体临死前还保持着或愤怒或惊讶或大喜的表情。在这里,所有的死法都有。甚至,因为来不及拿起兵器,有人选择活活咬死对方。

战争的残酷莫过于此。

城下的魏军已经吃过早饭,此刻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发起又一次的冲锋。没有人高声言语,但沉默带来的是更大的压迫。

下一刻的冲锋有人会死,有人会活。

没有人知道命运会做怎样的选择,秦军、魏军能接受的就是勇敢面对这未知的命运。

温地城墙上早已看不见一个活着的秦军身影,但每个魏军都知道,一旦他们登上城头,秦军就会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他们会咬牙切齿地扑上来,即使断胳膊断腿的秦军,也会用尽最后的力气,抱着一个魏军士卒,从城头坠下去。

这样的敌人着实可怕,对于这样的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他们。

但是,魏军这次错了。

残存的秦军已经不到一百人,主将王信知道,无论如何自己都挡不下魏军的下一次冲锋。于其窝囊地战死,不如死得悲壮。

于是趁着魏军吃早饭的功夫,他集齐了四个城门幸存的最后九十三名秦军。所有人身上都是伤痕累累,包括王信自己。

他胸前一尺长的伤口是一个悍勇的魏军什长给的,当然那个什长也没落得好处,满脸惊讶的头颅就在城头不远处。

“兄弟们,今天我们就会战死在这里。你们怕不怕?”

“不怕!”回答王信的是秦军嘶哑但坚定的声音。

“好,不愧是我们大秦好男儿。我没看错你们。如今就让魏国那些人看看,我们老秦人没一个怕死的孬种。我决定,向魏军发起冲锋,你们愿不愿意跟随本将杀向魏军?”

“但凭将军做主。”

“好兄弟!有你们,我王信这辈子也就值了。众将士听命,目标-魏军中军帐,出发!”

“诺!”

当魏军正要击鼓攻城之时,温地的西门缓缓打开了。

伴随着城门的打开,响彻四周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曰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霸!”

所有的魏军望着出城的秦军,一时惊诧万分。

秦军互相搀扶着,坚定地走向魏军。他们的步伐早已不稳,但还是一步一步地努力走着,边走边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晋鄙望着越来越近的秦军,叹了口气,最终挥手命令弓箭手放箭。随着最后一个秦军的倒下,温地之战终于结束。

此战,魏军经过不分昼夜的两曰攻城,终于拿下了本属于魏国的温地城。是役,秦军三千守军全军覆没,魏军战死者六千,伤者三千。

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通过此战,华阳之战带来的巨大惨痛为之一消,魏军士气大振。

最关键的是,这是魏国近年来少有的对秦国的大胜,魏王大喜之下,遣使大犒三军。魏军对即将面临的大战多了几分信心。

次曰,长途行军九百里的秦国大军姗姗来迟。鉴于野望城守备森严,胡阳果断命令秦军后退二十里,扎营安寨。

野王大战,一触即发。;

第十八章试探(上)

秦军到来的第一个夜晚就这么平安过去。

考虑到秦军远道而来,太子然本欲来一场夜袭挫一下对方的士气,但斥候禀报说秦军戒备森严,难以靠近大营五里之地,太子然也只好作罢。

秦军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胡阳也没有打算来一场黑夜里不辨敌我的混战。于是双方默契的休整的休整,备战的备战。

次曰,随着朝阳的升起,秦军大营一览无余。

胡阳果真大胆,居然将十万大军分别布置在野王的南门、西门,北门,大营连绵十里,遍设拒马、鹿砦、铁蒺藜。

太子然慨叹一声,秦军果然训练有素。单看此时正是吃饭时,秦军大营无一丝喧哗吵闹之声,可见治军之严。

野王以北的上党郡,举郡不过十万之兵。抛开守城所需的八万士卒,不过两万之兵可来援。因此太子然也是指示上党太守不必增援野王,能守下上党就是大功一件。

也许秦军足够自信,丝毫不在意身后的上党郡可能会来的敌军。但如此一来,野王城的压力就大了。

太子然毫不怀疑,如果温地此时还在秦军手中的话,秦军甚至敢三面围城。毕竟,野王最大的援军必出自成皋一侧。

就在太子然一筹莫展之时,用过早饭的秦军已经开始集结。黑色的大军肃穆,井然有序。隐隐约约可以听见的只不过是军官们的呵斥整队声。

不多时,一支大军自远方开来。胡阳站在战车上,隆隆的战鼓在耳边回响,看着越来越近的野王城,他感觉心中一股热血的冲击荡漾。

野王,将是他胡阳的成名之战,犹如白起的伊阙。而身后的十万大军,将是他胜利的最大保障。

胡阳忽然一举手,身边的传令官赶忙挥舞起令旗。十万秦军整齐划一地猛地停住了脚步,一时之间,奔腾的烟尘如一条巨龙扑向野王城。

“喊话。”胡阳淡淡地说了一句。

“喏!”

早有一骑策马越过方阵,跑到离野王城不过一箭之地处,大声说道:“城上的守军听着,韩王无道,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