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私心?”群臣听后和秦王一样,都很是惊讶。
“这只是儿臣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父王觉得有道理就听听,没道理的话就权当是儿臣说了一个笑话。”
太子柱谦虚起来,秦王揶揄道:“太子,你大胆地说就是!寡人支持你!”
秦王都这么说了,太子柱也就没有再犹豫,言道:“将相和的事情父王很是清楚吧!”
秦王点了点头,这是发生在渑池之会后的事情,当时成功挡住自己羞辱赵王的蔺相如因此而由大夫提拔到上卿的高位。百战百胜的将军、上卿廉颇对此不服,言语间对蔺相如颇不客气。蔺相如不以为意,谦让有加,折服了心高气傲的廉颇!引出了一段负荆请罪的佳话!
“蔺相如此人出身低下,廉颇也是边将出身,不为赵国宗贵所倚重。这样的人,也许可得一时的高位,但却永远不会被赵国上层所接纳。父王您好好想想,蔺相如可有什么交好的宗贵?廉颇更不必多说,心直口快,得罪的人不可胜数。如果不是有蔺相如在身边保着,像廉颇这样的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秦王暗自点了点头,这也是赵国的一个传统。平民出身的,职位可高但名声地位不显。像封君,赵国的封君都是和王室有关系的。就连望诸君乐毅也是名闻天下的名将,才凭借着这个获得君位。说起来,蔺相如的出身甚至还不如廉颇呢,廉颇好歹是良家子弟,蔺相如干脆是当过宦官的宾客。
(给我半个小时,写好剩下的部分,已经订阅的可以刷新再看。回来得太晚了,抱歉啊!)
赵国,邯郸。
齐国最近的风头很大,搅得中原不宁。无论是突袭楚国还是针锋相对地和燕军对峙,这都不符合齐国以往的作风。不过这也给了赵国一个口实,处于大义。赵王决定出兵教训下齐国。
对于出兵,赵国群臣是分为两个阵营的。保守派以为寒冬将至,补给不利;主战派以为兵贵神速,有意识的控制住战争的规模,让齐国收敛些就好。
所以,在齐国罢战后的一个月,赵国的大军迅速集结起来,开赴赵、齐边界,领军者乃是名声不显的国尉赵奢。齐国对此的反应谨慎了许多。一方面。齐王派出田单为将,出兵五万死守河水(即黄河)防线,另一方面,齐王派使臣前去邯郸问诘。
不过五日的功夫,齐国的使者就抵达邯郸。使者正是在齐国称得上是位高权重的上大夫貂勃。
貂勃深知,每拖延一日的时间,齐国就多一份危险。最糟糕的是,齐国完全不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赵国,赵国兴师动众地犯边。是抽了什么疯。对齐国来说,这完全就是一场无妄之灾。几个月前窃取楚国两个县邑的喜悦瞬间被冲没了。
就国力而言,赵国甩出齐国好几条街。短短的十几年,齐国号令天下的霸主身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光辉岁月依旧丢得完全不见踪影。貂勃最需要知道的,就是赵国为什么要给自己施加压力。自己才好在面见赵王的时候,对症下药。
貂勃找到了最简单的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宦者令缪贤。如果是找上卿蔺相如的话,自己很有可能吃一个软钉子。至于平原君赵胜和信平君廉颇那里,指望更小些。缪贤则不同。身为宦官头目,他一定清楚其中的缘由。更关键的是,因为蔺相如的关系,他也成了赵王的心腹。请他为齐国说话的话,很有希望有用。
唯一遗憾的是,缪贤因为久居宫中伺候赵王,实际上外出的时间不多。不过,这也难不倒貂勃,十金的厚利砸下去,身在宫中的缪贤终于同意出来和自己见面。
邯郸的某处酒楼里,貂勃语气甚是恭维得说道:“大人日夜操劳,实乃为宫中之人的楷模!勃身为外臣,也很是钦佩。来,我敬你一杯!”
缪贤脸上浮起了一抹笑意,回道:“上大夫你可真爱说笑。你等臣子,有安邦定国之才,行的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老奴只会伺候人,只会伺候王上,和你们比,差得远啊!”
貂勃摇了摇头,笑着反驳道:“蔺上卿可就是从你的府邸走出来的。我等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你这样的伯乐才行。哈哈!”
缪贤跟着一阵大笑,将蔺相如举荐给赵王,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骄傲。谁也没想到,当初还是自己一个小小门客的人居然会身居高位,成为客卿。对于貂勃的恭维,缪贤欣然接受了。
一听说是齐国的使者——上大夫貂勃来找自己,缪贤一下子就猜到对方的来意。如今国尉赵奢和田单大军隔河相望。虽然双方没有任何冲突,但谁也指不定赵军何时撤走。赵军的到来,可比燕军带来的大多了。对方一定是问询事件的起因。
说起起因,宦者令缪贤还真是知道。但却并不意味着缪贤自己一定要告诉对方。只要对方够聪明,他应该懂得自己的意思。
说了一番家常话后,貂勃的神色变得很是郑重,他言道:“大人,勃不远千里而来,所为何事,大人可清楚?”
缪贤故作不知的摇了摇头。
“贵国的赵奢带领三万大军驻扎在河水北岸,引得齐国人心惶惶。大人这件事莫说不知道。”
缪贤居然叹了口气,有些沉重地说道:“这件事老奴还真是知道。”说完不再言语。
貂勃气的牙痒痒,对方把话说了一半,突然不说了,这算怎么个意思!递上了白璧十双黄金百两后,缪贤这才神色满意地点了点头,言道:“上大夫何须如此破费!”
貂勃心里暗暗鄙视对方,嘴上却很是谦恭,笑呵呵的劝道:“些许心意!勃来时,王上反复交代,齐国一直对赵国尊敬有加,从没有冒犯过。这次剑拔弩张的局势,一定是有所误会!若是有些许芥蒂,还请大人在赵王面前多多美言几句!”
收了厚礼,缪贤言语间很是客气了。他笑吟吟地摆了摆手,回道:“前些日子,燕国大军也是屯扎在河水北岸,贵国也曾派大军对峙,可有此事?”
貂勃心下一凛,回道:“却有此事!”难道说是燕国迫不得已之下退兵,让燕国失了面子。赵国这个当老大的看不下去,要为自己的盟友出头?貂勃心里暗暗思索道。这不应该啊!当初赵国可是一点动静都没有!何况,当初是燕国率先要挑起争端的。
“那齐王难道不知道,当今的燕国王后乃是我王的女儿吗?”。缪贤佯装生气道。(未完待续……)
ps:半个小时后后已经订阅的刷新下
第一百八十章各国心思
韩国,新郑。
赵王的使者在新郑驻留了数日之后,得到了想要的回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赵王的使者前脚刚离开,后脚韩王然就将三公九卿聚集在一起,商讨政事。韩王然清楚,许多人对自己答应的这么迅速心存疑惑,而今天就是自己答疑解惑的日子。
环顾了群臣一眼,韩王然平静地说道:“寡人知道,你们对寡人的决定心怀疑惑,是不是?”
“臣等不敢!”包括主战派在内的大臣纷纷行礼。
韩王然摆了摆手,笑道:“无妨,寡人不是那么不通情达理的人。有疑惑尽管问,寡人说就是了。人言可畏,若是你们连这个问题都不敢问,那寡人岂不是成了暴秦了!”
眼见韩王然如此和颜悦色,一直疑惑不解的太常王方首先发言了,说道:“王上!臣心中困惑,请王上解答!”
“说!”韩王然鼓励的语气显露无疑。
“我韩国变法已经两年,虽然比不上秦国的富庶,但较之其余五国已经不遑多让。所谓富国强兵,今国家虽然富强,但新军编练还未完成。如今赵王提议六国发秦,看似声威浩荡,但秦国虎死威犹在,怕是不见得那么好打!秦国誓死反扑之下,我韩国首当其冲,难免伤亡过大!怕是会白白便宜了赵国!”
韩王然点了点头,深以为然。韩国本来就比较富庶,经过这两年有意识地发展地方、补贴农户后,经济更是突飞猛进。虽然谈不上让每家每户天天吃肉,但至少韩国基本上已经没有饿肚子的……………除非他太懒。
“太常,你刚才说的,寡人都赞成。表面上看,我韩国新军尚未完全编练完毕,但战事可不等人啊!寡人倒是认为,真正的强军铁军百战之师全都是一刀一枪地杀出来的。打出来的,闭门造车是万万不可。至于你刚才的担心,寡人也考虑了。赵国想让寡人的韩国当他的马前卒,赵王愿意。寡人还不愿意呢!”
群臣发出善意的笑声,的确,一向明哲保身惯了的韩国,想占一下韩国的便宜,赵国还需要掂量掂量。
气氛打开后,韩国宗正也开口了,说道:“王上,既然答应了赵国,我们韩国不出力的话,赵王会不会因此对我韩国心怀不满呢!”
韩王然狡黠地笑了笑。言道:“宗正,这个话可不能乱说。赵王志在伐秦,想要削弱秦国来维持他的权威。秦国弱小了,我们西面就没了威胁。这样的好事我们韩国怎么会甘于人下呢!只不过,我韩国还是太弱小了啊!其他国家很积极。我们抢不过他们。”
群臣恍然大悟,原来韩王然打的是这个注意。表面上第一个爽快地答应,背地里却是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六国大军聚集起来后,总有积极的消极的,韩国躲在其中,让赵国也挑不出毛病。毕竟赵王可是发起者。赵国不出力谁出力!
太尉暴鸢这个时候开口了,问道:“王上,我们韩国派出多少大军为妙?”
既然决定了出人不出力,形式就变得很是重要。韩国总不能派出几千老弱残兵打酱油吧!
韩王然想了想,太多了耗费粮草,太少了又没有了话语权。这个度需要好好拿捏。“太尉以为出兵多少合适?”韩王然决定把这个皮球踢给军方第一人。
“唔”,暴鸢在心里迅速盘算了下,说道:“臣以为,六万即可。”
韩王然点了点头,却把目光瞄向将要担任主将的蒙骜。说道:“郎中令,你以为呢?”
一向谨慎有礼的蒙骜略一沉吟,也是答道:“回禀王上,臣以为六七万即可。燕国、齐国偏远,国力弱小,出兵最多不过三四万。赵国是主力,我韩国出兵六七万的话,应当与魏国、出国持平。”
韩王然笑了笑,言道:“那就依照太尉所言,出兵六万即可。郎中令,寡人把这六万大军交给你,你可不要辜负了寡人!”
蒙骜万万没想到,韩王然会把这个优渥的机会给自己。当即勉强压抑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道:“王上放心,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韩王然笑意更浓,将暴鸢、李牧一闪而过的失望全都收在眼下。嘴上却是打趣道:“寡人可不用你鞠躬尽瘁,寡人还指着你和暴太尉,李卫尉一起为寡人征战天下呢,哈哈!”
蒙骜情知自己失言,抱拳致歉。
韩王然摆了摆手,说道:“不要以为这是个好差事!寡人可是有许多要求的。”
“请王上吩咐!”
“第一,低调。寡人希望这次伐秦既能起到练兵的作用,又不暴露我韩国的真正实力。过早的锋芒毕露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郎中令你应该比寡人更清楚!”
蒙骜点了点头,这是应该的。刚不可久,这个道理很实用。如果在伐秦中大杀四方,出遍了风头,赵国首先是不悦,其他各国也会忌惮自己,无形中将自己孤立起来。
“第二,谨慎。这次伐秦,六国的心究竟齐不齐,寡人不好过早的下结论。秦国的白起用兵匪夷所思,曾在数十万楚军的包围下游刃有余。如果寡人是秦军一方,一定会不择手段离间联军,各个击破。郎中令,你要在控制伤亡的情况下,周旋于各国势力间,任重而道远啊!”
“喏!”
韩王然满意地点了点头,正是考虑到蒙骜的性格,自己才把伐秦这件大事交给蒙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会把暴鸢、李牧弃之不用,对他们,韩王然另有所用。
蒙骜这个时候却是开了个口,说道:“王上!既然您任命我为主将,那臣可不可以挑选大军?”
韩王然也是干脆,说道:“可以!除了羽林军,其他各营各将,任你挑选!”
这次赵王虽然嘱咐大军在安邑集合,但考虑到韩国占据的地形,六国大军多半会兵分两路甚至三路,其中的一路肯定是武关!在崎岖的山道上。身为骑兵的羽林军优势真的不大!甚至会成为大军的拖累!
蒙骜也是这样的考虑,因此他只要了虎贲营。至于副将,乃是新晋的骁将、颍川郡郡尉魏辙,手下大将则是朱亥。
决定了出兵的将领后。韩王然对治粟内史说道:“刘内史,赵王建议的是来年四月出兵,在这个时间之前,你要准备好六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用度。没问题吧?”
刘光快速地计算了下,很快回道:“回禀王上,没有问题!”
“那就好!太尉!”
“臣在!”暴鸢出列行礼道。
“如果寡人还没记错的话,如今就有一支军队在新郑附近集训吧!”
“回禀王上,确实如此!”
“嗯!那这样,待会下朝后,你陪寡人去走走!我们君臣二人好好商量下如何加快编练新军!”
“臣。遵旨!”
韩王然不过三言两语间,就向群臣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暴鸢还是非常受宠的,自己这次没有让暴鸢带兵出征,是有别的考虑。
魏国,大梁。
赵国使者在离开新郑后。就转道大梁,向魏王转达赵王的“期望”。在读了赵王的亲笔信后,魏王没有在第一时间下决定。而是让典客出面,好好款待远道而来的赵使,自己则是召集了群臣商讨这个大事。对这样的流程,赵国使者也是十分熟悉。当然也就装糊涂地去享用美酒佳肴去了。
大殿里,魏王的脸色很是难看。四国会盟的时候。明明说好了魏国的主攻方向是往南,是楚国。可现在赵王又反悔了,想要先打压下秦国。秦国!秦国是那么好打压的吗!如今魏国的河东郡包围着函谷关,如果选择正面强攻的话,魏国的损失一定是不可计数。如果从上郡出发的话,需要连续越过两条大河。来回运送士兵很不方便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过河后的秦地都是和赵国挨得最近。这其中,获利最大的是哪个国家显而易见!
信陵君也是看出了其中的关键,才跟着忧心起来。当初齐国拉拢魏国伐楚,现在齐国却是第一个反悔了。相比较软弱可欺的楚国1。秦国可是块难啃的骨头。一不小心就会隔坏魏国的牙。
但拖延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赵国使者赖在大梁不走,韩国、齐国又已经表态服从赵王的决定。魏国即使想要拒绝,没有合适理由的话怕是也不好拒绝。除非魏国想要彻底得罪赵国。
大臣们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一个河东郡,魏国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在左右为难之际,谁也不愿意先开这个头,给出好的建议。
最终还是魏王开了口,言道:“诸位爱卿!赵国的使者就在驿馆!究竟答不答应赵王的提议,大家都说一下。信陵君,你乃百官之首,先说说看!”
信陵君这个时候才发现,身为丞相也有不好的时候。单单是重大抉择时第一个表态,就是一个很有压力的活计。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信陵君稍微斟酌了下,就一脸坚定地说:“回禀王上,臣以为秦国这两年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我们六国若是不联合打压一下秦国的话,不出三年,秦国又会频频出函谷关,骚扰我们河东郡!”
“所以,信陵君你是支持赵王的提议喽?”魏王皱着眉头说道。
信陵君哪里会这么回答,承认的话不就显得自己唯赵王马首是瞻了吗!因此,他只能摇了摇头,说道:“臣遵循王上的决定!只不过,我魏国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参与伐秦,但一定要控制住伤亡,不然就是得不偿失!”
魏王笑着点了点头,心里却是暗骂道:“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寡人也想既不得罪赵国,又能保存实力!最好还能借着各国精力放在秦国的时候,自己可以打楚国几下子,捞一下便宜!”
但面子上魏王却是很诚恳地求教道:“信陵君所言甚是!赵国不是我们魏国能得罪起的。但真的伐秦,我们魏国一定是首当其冲,如何控制伤亡,信陵君可有什么建议?”
面对魏王渴求的目光,信陵君脸色红润了起来,赧颜道:“臣愚钝!还未想出妙计!不过牵扯到伤亡。臣以为晋将军乃是个中高手!此事当问他。”
魏王听后觉得很是有理,当即转头看向晋鄙将军。被出卖了的晋鄙暗暗咒骂了信口开河、转嫁矛盾的信陵君,脸上却是露出坦诚的神色,回道:“王上。臣以为若论行军打仗,想要减少损失的唯一办法就是少打仗,打小仗。这次联合伐秦,我魏军不可能单独行动。既然有友军、援军,我们不利用一二的话,就实在太傻了。”
晋鄙说的这么直白,魏王却是毫不介意。他只是关心地问道:“这样可行吗?会不会被赵王识破?”
晋鄙再次咒骂了信陵君,嘴上却是安慰道:“王上!这次伐秦,韩国、齐国答应地如此之快,里面肯定有计划。臣一直在想。不可能他们都愿意充当赵国的棋子吧!到时不如随机应变,方为上策!”
魏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却是说道:“诸位爱卿,我们魏国出粮,兵马少派一些。这样可行吗?”
面对魏王奇葩的妙计,国尉看不下去了,他出言反对道:“王上!届时六国大军应当由四五十万之众,每日所耗费的粮草不可计数!臣以为,若想不得罪赵国,以出兵为妙;若想谋取些利益,兵马不可少。如此算来。五万足矣!”
这个时候,群臣才开始纷纷发言。这个大臣说,“是啊!一定要出兵!楚国可以慢慢图谋!”另一个大臣说,“这是扬威于秦国,重夺函谷关的最好时机。当初函谷关在魏国手上的时候,秦国处处受限制。如果能夺回函谷关。秦国不足为虑!”
望着讨论地越来越热火朝天的群臣,魏王没来由地失去了兴趣,他咳嗽了几声,把群臣的吸引力集中了起来,说道:“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有了共识。那就出兵五万襄助赵国伐秦!寡人累了,退朝!”
“退朝!”宦者令用尖尖的嗓音喊道。
“恭送王上!”群臣手忙脚乱地跪下行礼。
楚国,郢都。
在接到赵王的使者送来的赵王亲笔信后,楚王强耐住心中的激动,故作矜持地送走了赵王使者…………理由是让其先歇息一晚,次日后楚王召集完群臣商讨后再做决断。
赵王的使者一路从新郑辗转到大梁,再到郢都,也确实累了。反正韩国、魏国都答应了,齐国更是第一个表态。无论是从复仇的角度还是从利益来衡量,伐秦对楚国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更何况,依照楚国的弱小,楚王若是敢不出兵,那可真的就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了。
当晚,赵国的使者大享了齐人之福,左拥右抱,好不快活。这也间接证实了楚国对赵国的态度。
也是在当晚,楚国令尹、左徒等一干心腹被楚王连夜召入宫中。连夜夜笙歌的楚王都知道,这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一次机会。当初楚国的首选目标就是跟着韩、赵、魏、齐、燕五国伐秦,捞一些好处。可惜赵国却拒绝了,反而胁迫楚国一起伐齐国。如此说来,这可是意外之喜了。
“诸位爱卿!赵王派遣使者前来,想要邀请寡人伐秦!诸位以为如何?”
黄歇等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愣住了,赵国也太反复无常了吧!前段时间才要联合楚国伐齐,现在又要五国伐秦!秦国和齐国一个在西一个在东,真不知道赵国是怎么想的。
楚王心里也是纳闷,除非赵国意识到伐秦背后的巨大好处,不然是断断不会放弃齐国眼前这块肥肉的。不过,最要紧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让楚国获利最多,其他的可以暂不考虑。
令尹最先反应过来,说道:“恭喜王上!恭喜王上!”
左徒黄歇等人也是随即反应过来背后的巨大利益,纷纷恭喜道:“恭喜王上!贺喜王上!”
楚王摆了摆手,很是享受被群臣恭维的感觉,说道:“如此看来,诸位爱卿是支持寡人答应赵王的提议了?”
“秦国乃我楚国死敌,对于暴秦,天下各国人人得而诛之。无论是为怀王雪耻还是为夷陵之恨,臣都以为伐秦势在必行。如今有韩、赵、魏、燕、齐五国襄助,大事成矣!”
另一个大臣则是说,“秦国是我楚国死敌,齐国何尝不是!这次齐国劳师远征,我楚国补给便宜,只要稍微运作下,就可以阴齐国一把!这次打败秦国后,我楚国就可顺理成章地攻伐齐国!”
黄歇略一沉吟,没有跟着人云亦云,在众人将自己的观点说的差不多的时候,黄歇才不紧不慢地说道:“王上!臣以为伐秦固然可以报仇雪恨!但也要小心提防赵国的阴谋!”
“阴谋?”楚王不解地问道。这看起来就是一件大好事,怎么在左徒黄歇的口里怎么成了陷阱一般。
黄歇肃然道:“赵国不乏聪明之士,如果赵国想要通过这次伐秦来消耗各国主力,让五国和秦国拼消耗,那伐秦就成了一桩坏事!况且,王上,我楚国也是伐秦的话,将从哪里出兵。是南阳还是安邑?这个值得商榷!”
楚王点了点头,黄歇说的事情确实有可能!所谓乐极生悲,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赵国可也不是那么好想与的。看来,自己需要提高下警惕才是。
第一百八十一章计定
各国的尽在秦国的预料之中,等到了公元前269年的一月,天下人都知道,在赵国的号召下,山东六国合力伐秦。其中,赵国以廉颇为将,出兵十万;魏国以晋鄙为将,出兵六万;韩国以蒙骜为将,出兵五万;燕国以荣蚠为将,出兵三万;齐国以田单为将,出兵三万;楚国以景阳为将,出兵三万。六国兵力合计三十万,浩浩荡荡将要杀奔向沃野千里的关中。一时之间,天下震惊!
三十万兵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放在几年前,依照秦国强大的国力,秦国完全可以一路碾压,再现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盛景!但如今,随着两次内讧带来的打败,秦国举国可战之兵只有六十万上下。这还是把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平民全部计算在内。面对三十万六国联军,秦国的兵力就显得拙荆见肘。
赵国打得就是这样的主意,六国合纵这样的大事势必逃不过秦国的眼线。既然如此,不如把宣传攻势来得更猛一些。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这也是赵国的一个念想而已。强硬如老秦人者,大都是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这样的人,消灭他们意志很难,唯一可行的就是消灭他们的**。就像千百年后鞑子对大明的百姓所做的那样,屠城,屠城。将所有敢于反抗者全部杀掉,留下的就是所谓的良民。
秦国的百姓在经历了最初的惶恐之后很快地平静下来,从西戎的地盘崛起的秦人,习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血脉里早就注入了坚韧、隐忍的作风,而在国难当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秦法严酷,所有的人都清楚战败的后果。家家户户的男丁反复磨着本就锋利的青铜剑。一下又一下,他们的身边是勤劳的妻子,默默地做着饭食。日子很平常,除了那把闪着寒光的青铜剑!
秦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迅速地开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苦战做着最后的准备。这一次,秦国输不起。所以格外认真。所有不安定的分子被黑冰台迅速铲灭。往常那些秦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六国间谍,有的被驱离,但大部分,都丢掉了脑袋。秦国似乎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向六国无声的示威。
整个二月份,天下没有任何战事,哪怕是小规模冲突也没有。秦国似乎已经认命了,山雨欲来的平静充斥着整个中原大地。各国似乎也有意识地忽略了造势的事情,转而小心翼翼地收集敌国的情报,一步步地埋下引子。天下变得异常平静。各国谨慎的态度完全杀死了冲突可能造成的一丝一毫的原因。
三月份的时候,韩、赵、魏、齐、楚、燕六国开始往安邑方向集结大军。秦国对此冷眼想看,六国似乎也意识到秦国的策略——那就是保守,稳固防线。似乎受限于国力,秦国对主动出击失去了兴趣,转而消极防守。在秦国看来,只要六国联军没有突破防线,那一切都来得及!主动出击的策略被秦国毫不犹豫地摒弃了。转而步步为营。
三月十四,安邑。六国三十万大军终于在安邑完成汇合。中军帐里,各国首脑的第一次会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以廉颇、晋鄙、蒙骜、荣蚠、田单、景阳为首的六**方代表在举行第一次会晤。这一次的主将为廉颇,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背景而言,廉颇都是当之无愧的六国联军主将!
“各位,颇忝为主将,不胜惶恐。然则秦国国力渐长。若无六国压制,不出三年,秦国必定恢复大半元气。到时,各国怕是又要在秦国的威逼之下苟活,非吾等所愿也!如今既然六国君王已定伐秦。我等身为臣子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秦国士气衰弱,但骨架犹存。如何伐秦,颇愿意听取各位的意见!”
晋鄙等人默然不语,众人来之前,各国君王都将底线告诉了各国主将。伐秦确实有利于各国,但好处的大小却需要一一分辨,根据好处来分配责任,这是看似最好的方法。然则这是一个统筹,各国的底线廉颇是不知道的。因此只能小心试探,再做决定。
其余五国也不是那么傻的他,他们也很清楚,别看如今六国大军举兵三十万,意欲伐秦,但这个联盟其实是不牢靠的。等秦国的威胁一消除,各个国家的态度必然发生变化。因此,谁也不愿意率先表明自己国家的态度。
廉颇眼见无法,只能求助似的问道:“晋鄙将军,贵国对此的态度如何?”
晋鄙很清楚赵国这是在逼自己表态,因此有所保留地说道:“函谷关乃天下要塞,轻易攻占不得。末将以为,我六国联军当兵分两路,一路以上郡为突破口,一路以武关为据点,逐步蚕食秦国,打压秦国嚣张的气焰。”
廉颇默默地点了点头,心里却是骂道:“好你个魏国,只想着压榨我们赵国和韩国,却不愿意出力分毫。若是南北夹击,那还有你魏国什么事情!”
心里虽然这么想,廉颇表面上却是和颜悦色地说道:“蒙将军,如何讨伐秦国,帮你可有什么高见?”
蒙骜谦虚地摆了摆手,说道:“按照行军的方便而言,武关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然则武关深入秦国关中,俗话说,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秦国势必在武关方向屯驻大军,大军若是从武关进军,轻易拓展不得,到时若是因此延误战机,末将可是担待不得。”
廉颇心里暗骂道对方的狡猾,嘴上却是不急不缓地说道:“那依照蒙将军的观点,我六国联军该如何伐秦?”
面对廉颇的死缠烂打,蒙骜略一犹豫就回道:“本将以为,当兵分三路,函谷关和武关方向乃是重中之重,当集合大军施加压力。至于上郡方向,出奇兵以对之。说不定有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