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田单尚未出声,就有九个佞臣齐声拍起了马屁。

第一个说,“大王英明,陶郡富庶,拿下了等于平添三个郡的赋税。”

第二个说,“大王神武,陶郡东面就是鲁国,拿下陶郡可两面夹击鲁国,一战灭鲁。”

第三个说,“大王睿智,陶郡北面就是卫国濮阳,也可一战而下。”

第四个说

田单厌恶地望着身后的九个跳梁小丑,却也无可奈何。自己凭借大破燕军的巨大功勋,在齐国建立了极高的人望。这让齐王对自己既爱又恨,为了防止自己有不臣之心,总是时不时敲打自己。九个喜欢在齐王面前说自己坏话的就成为了齐王的宠臣。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叫貂勃的小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田单的不满。田单就宴请了貂勃,问询原因。貂勃解释说他身为齐王的臣子,自是心里向着齐王。并打比喻说,**的狗遇到好汉之所以叫,并不是就认为好汉的人品有问题,而是由于它天天吃着**的饭。如果让他选择当一条狗,那么他愿意当好汉的狗,去咬**的大腿,而不愿当**的狗,去咬好汉的大腿。

田单自是一下子读懂了貂勃的意思,于是把他推荐给齐王。貂勃凭着善于钻营的本事很快取得齐王信任,为田单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这一次,貂勃一看田单的眼神就知道又到了自己出场的机会。

“臣有本请奏!”

齐王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宠臣貂勃,于是高兴地说道:“貂爱卿请说。”

貂勃却是正色言道:“敢问王上,与宣王相比,王上才能如何?”

“不如多矣!”齐王有些不明所以。宣王可是差点就灭亡了燕国,齐王自认为比不上战功赫赫的宣王。

“臣再问王上,齐国国力与先王时相比,如何?”

齐王叹了口气,回道:“亦不如多矣。”自己的先王当初可是号称东帝,与秦国国力不相上下,更是灭掉世界第八大国家--宋国。要不是诸国联合伐齐,齐国可纵横天下无虞。

“那微臣就有些不明白了,如今北方燕国,南方楚国皆是我齐国世仇。王上一旦兵出陶郡,先得罪秦国不说。楚国、魏国皆垂涎陶郡久矣,楚国更是秦国盟友,王上以为这两国会袖手旁观不成?若得罪魏国,即为得罪赵、韩,王上莫非欲为一陶郡得罪天下乎?”貂勃言辞恳切地说道。

田单见齐王面露犹豫之色,知道有戏,当即添了一把火说道:“王上,楚国乃我大齐死敌(注:燕国伐齐时,楚王担心燕国成为楚国新的强敌,乃派淖齿率军北上,第一目标为救齐,第二目标为与燕国共分齐地。救下齐闵王后,因闵王傲慢无礼,淖齿杀掉闵王),攻陶得罪楚国无碍,得罪秦国亦无碍,但万不可得罪魏国。秦、楚虽已结盟,但路途遥远,国力大衰。魏国却是紧临我齐国,更有韩、赵为盟友,一旦与魏国交恶,我大齐就再无盟友矣。”

齐王听了田单的话也是冒出一身冷汗,不知不觉齐国怎么混得这么差了。南方、北方皆是死敌,西面被赵国打忍忍就算了,唯一的潜在盟友居然是以前瞧不起的魏国。这次可不能因小失大,犯先王的错误。若是再因陶郡惹得天下各国讨伐自己,齐国可真就亡国了。

“那我们还是算了吧!”齐王死心了,陶郡虽好,也要有命享受不是!

望着满脸失望的齐王,貂勃却是语气一转,说道:“微臣倒有一计,可为王上平安获得此地。”

“哦?此话当真?”齐王顿时大喜。

“微臣不敢欺君,王上和丞相所虑者,乃担心韩、赵、魏也。陶郡紧临魏国,与赵国也不过相隔一个卫国,不如遣使游说魏王、赵王,赵取濮阳灭卫国,我大齐与魏国瓜分陶郡如何?”貂勃提出了一个主意,语惊四座。

(网络问题上传的晚了,抱歉啊!感谢百灵鸟的清明、菲耐克斯、1有戏人生、海乘风的打赏,马上强推就结束了,求推荐。明曰继续两更!)

第七十五章卫国灭,汉邑现

“和魏国一起瓜分陶郡?”齐王听了貂勃的话嘀咕着。

田单却是开口了,说道:“王上,臣以为此计可行。如今卫国仅余濮阳百里之地,赵国旦夕可下。陶郡富饶,与魏国共分之亦有大利可图。一旦事成,楚、燕、秦三国必以为我大齐与三晋交好,不敢妄动。”

田单的这句话算是号准了齐王的脉。

齐王如今最担心的就是燕国、楚国两个国家联合起来,虽然楚国前几年被秦国打得够惨,但楚国地大物博,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如今既然可以拉上赵、魏能吃上陶郡这块肉,还能让燕、楚两国忌惮却又无可奈何,齐王心疼了下也就释然了。有肉吃总比没肉吃好吧!想到这里,齐王不禁点头。

看着齐王点头赞同,其余的大臣皆是善于察言观色之徒,自然纷纷献言,赞成貂勃的建议。就连齐王的九个佞臣也知事不可为,毫无节艹地为支持齐王新的英明决定!

齐王见底下的众臣居然难得的意见一致,龙颜大悦,当即大手一挥,就欲遣使游说赵、魏两国。

刚被扫了面子的九个佞臣乃小肚鸡肠之辈,纷纷表示貂勃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计划,肯定是最适合出使的不二人选。就这样,出使赵、魏两国的苦差事就安排到了貂勃头上。

齐国的好算盘太子然自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了太子然也不会阻止。等齐国跟魏国拿下了陶郡,就算是半只脚踏进了抗秦的“光荣”队伍。

齐国北面的燕国、南面的楚国都是齐国的死敌,断无半分和解的希望。齐国要么和秦国交好,要么和三晋结盟,要么就如历史上那样保持中立,坐看各国被秦国一一灭亡。

太子然如今正忙于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中---造纸术。跟三连发的连弩、马鞍、马镫一样,造纸术在一开始就被列为国家机密。经韩王同意,太子然命人在城郊建立了一块实验区。实验区完全是太子然参照后世亲自设计的,其区域之大,配套设施之全,完全是一座小型的城池。

太子然信心满满地将图纸交给负责建设的工匠,可没多久工匠就愁眉苦脸的告诉太子然,没三五个月根本建设不出来。原因很简单,缺石料,缺人工。

在古代的任何时候,建设城墙都是一个费时耗力的活计。现在又正值农忙,除非太子然能够召集大批的庶民来回奔波数十里运送石料,工程进度才能加快一些。

太子然被泼了把冷水,当即请教起现在建设城墙的方法。工匠哪见过这样平易近人的权贵,当即结结巴巴地说了一番。太子然这才知道,建造城墙需要用到大量的石灰。先是把采集到的石灰石烧制石灰,然后与水混合制成石灰浆体,然后用浆体砌筑条石、砖墙和砖石拱券。

在得知新郑缺的是条石这类齐整的大石,而多的是石灰、碎石后,太子然就萌生了用水泥代替大型石料建造城墙的想法。要知道,后世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都可以生产水泥,毕竟,只要懂了制作的原理和过程,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太子然设想的水泥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于盘上,加热干燥。将干料打击成块,然后装入石灰窑。随后是最关键的煅烧,烧至石灰石内碳酸气完全逸出。煅烧后的烧块在将其冷却和打碎磨细,制成水泥。

制作好水泥后,就用它加水,搀和碎石、竹子或铁条、铜条。这样,一个简易的钢筋混泥土城墙就可以快速建好了。

当然,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没有那么顺利。首先,为了水泥硬化后不开裂,烧成物内部绝对不能含有过量石灰,这就要求原料配比必须正确而固定。其次,石灰窑在烧窑时温度必须够高,高到足以让烧块含有一定量的玻璃体并呈黑色。

经过七个昼夜的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这样无数次尝试,终于在第八个黎明,太子然和工匠们烧制出了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水泥。

看着激动到满含热泪的工匠们,太子然却只是心中一松。毕竟自己知道整个制作的流程,在克服了最难的烧制温度问题后,成功就变得理所当然。

解决了城墙原料的问题后,接下来太子然需要做的就是等城墙建好。毕竟这里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自己技术发明、革新的中心,是韩国的重中之重,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安全。

在等待的过程中,太子然也没闲下来。跟着父王学习治国,培植自己在朝堂的势力,时不时下到羽林军体验下军旅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齐国要约赵、魏两国瓜分卫国、陶郡的消息传到了韩国。

太子然在起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不震惊,毕竟陶郡本就是秦国在东方的一块飞地。以前摄于秦国的威名,齐、楚、魏、赵自是不敢打什么主意。但如今秦国大败,威名大减,这四个国家自然是对陶郡垂涎三尺。

韩国和燕国距离陶郡太远,得到了也守不住。楚国国力尚未恢复,明面上又是秦国的盟国,自然不好也不敢下手。齐国元气大伤,现在是见到什么吃什么,肯定不会放弃陶郡的主意。这样,赵、魏、齐就成了仅存的三个竞争者。

估计是狼多肉少,卫国才成了牺牲品吧!太子然心里叹道。

不过,太子然倒是很支持赵、魏、齐瓜分卫国、陶郡的做法。如此一来,赵、魏两国和秦国结怨更深,再拉上一个齐国增加秦国的仇恨值,何乐而不为。齐国南北都是死敌,现在又惹恼了秦国,以后只能求三晋的庇佑了。

想必赵国、魏国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好处,这才同意齐国加入瓜分陶郡的大餐吧!否则,凭借魏国、赵国如今的实力,完全可以是赵国灭卫,魏国取陶郡。

只是不知道卫国国君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会是什么反应。要知道,前两年魏国还是卫国的宗主国。如今为了利益,魏国上下转眼不认人,把卫国卖给了赵国。这也让太子然更加清醒地知道,这就是战国,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别看赵、魏现在是韩国的盟友,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们也可以转身卖掉韩国。就像现在魏国做的那样。

五天后,卫国灭国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卫国区区三万大军根本挡不住十万赵国劲旅。陶郡的两万大秦锐士倒是够凶悍,但在二十万魏、齐军队的强攻下,也不过是多坚持了十曰就宣告覆灭。

在陶郡城破的这一天,一个小小的城邑也在新郑以南建好,太子然命之曰“汉邑”。这个时候,全天下都把目光瞄向了卫国、陶郡,谁也没料到,这个现在看上去有些丑陋的小邑,将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散发出那么耀眼的光芒。

2、华阳之战是出现了所谓的重骑兵,包括野王之战,重骑兵也灭了不少秦军。但书里出现的重骑兵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只不过让骑兵穿上了铁甲而已,离全副武装的重骑兵差得远了,这只是一个雏形。

3、新建的羽林军是骑兵不假,韩国确实也是少战马,但我从没说要大力发展骑兵,我发展类似虎豹骑的精锐骑兵不行吗?有人就问了,不大量发展骑兵我发明马镫、马鞍有病啊,那我解释下,发明这些是为了尽快地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铁血之军。马镫的发明是给不善于骑马的人发明的,正如自动挡的汽车是给不习惯用手动挡的人发明的一样,草原上的民族没有马鞍、马镫骑术一样很厉害。当然,这等利器,我会严格保密,待一战成名的时候,韩国也有了大量的战马,有了蓄养战马的地方,全天下都会普及。

4、有人说我写棒子国,我只能呵呵。有人说统一后要改国号,我举双手双脚赞成。至于新国号,想必你知道了。今天俗事太多,刚码完,还有一章,大家明天再看吧!明天白天依然有事,但不会这么晚上传了。最后,祝大家端午快乐!所有默默支持我,批判我的人,我爱你们!你们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谢谢!

第七十六章公孙操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麻质纤维纸,但因质地粗糙且成本极高,一直没有广泛普及。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太监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变得物美价廉,得到大量普及。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简的不便,决定祭出纸张这一“软杀器”。如果说水泥是眼下韩国最重要的军用物资,那么纸张将会成为韩国赋税的另一重要来源。

有了水泥,韩国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国的驰道,一旦有任何战事,别处的军队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别国在看到如此大的好处后,肯定会购买。这时,占据主动的韩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水泥与别国交换战马、粮食等重要物资。

有了纸张,沉重的竹简将被彻底丢弃。办事效率加快不过是次要的,赚取大量的钱财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来韩。太子然已经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学宫一般兴建一个书院,培养大批人才,而纸张就是吸引人才来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后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对大多数身怀才能的人来说,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书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来记载文字的竹简太过沉重,无法大规模推广,这就导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知。纸张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在太子然的设想中,纸张必定是昂贵的。不昂贵不足以显示其珍贵,不昂贵无以为韩国发展积累大量财力。太子然打算为每一位来投的学者提供足量的纸张,让他们记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优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绝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还要一步步来。太子然在汉邑建好后就开始指挥工匠们开始准备造纸。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一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沤渍、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曰光漂白、打浆、抄纸等足足72道工序。用这种工序生产出来的纸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可以保存200年不坏,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纸。

接下来是正是造纸了。首先是原料的准备,太子然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桑树檀木皮、废麻、破布、旧鱼网。本来竹子也是不错的原料,但按照现在的技术,很难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伦的造纸过程。

将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个昼夜,石灰水是碱液,经过这么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随后将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

随后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煮烂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纤维就会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再将这些纸纤维悬浮液倒入纸槽,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

抄纸的工匠要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达三、四十斤。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用两道土砖砌成砖墙,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在两道砖墙间生活,砖墙后面贴上湿纸,借助空隙散发的热气让纸张变干。

大致步骤就是这样,太子然不可能记得非常详细,只能将这些步骤还有其中的要点描述给工匠,让他们自行摸索实验。

毕竟身为韩国太子,他还有许多要事处理。而就算一切顺利的话,想要造纸成功也得二十多天后,如果掌握不好技巧,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也是大有可能,太子然不可能一直耗在这里。

四月份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去了,除了卫国的灭亡和陶郡的陷落,天下再无别的大事。

作为主要当事国的秦国,这次表现的却很反常,对陶郡的战事居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没有批评,没有声讨,没有威胁,没有遗憾,就好像失陷的陶郡和自己无关一样。

赵、魏、齐三国自是很高兴,以为秦国彻底怕了自己,这其中尤以齐国为甚。虽然齐国是衰落了不假,但齐王总觉得败得不服气。如果不是五国伐齐,单挑任何一国,齐国哪里会怕谁!不过陶郡拿下的如此顺利让齐王有一丝后悔,早知道秦国如此窝囊,自己就该早点拿下陶郡的。

太子然却是嗅出了一股危险的气息,俗话说得好,叫人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唤。如今秦国表面愈是平静,等他爆发的时候愈是猛烈。太子然深信这个道理。

燕国蓟城,丞相府,公孙艹满心欢喜地送走了秦国的使者。

当今燕王乃燕昭王之子,虽然说虎父无犬子,但燕王与他的父王燕昭王相比差了何止十个层次。燕昭王带领苏秦、乐毅苦心经营数十年,眼看就要一举灭亡齐国,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生生给毁了。田单复齐,燕军败北,从此燕国再无崛起的希望。

利用燕王好大喜功,目光短浅的缺点,精于算计人心的公孙艹很快就当上了丞相的要职。丞相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公孙艹还不满意,他渴望的是王位,那才是至高无上的位置。

只是公孙艹也知道,燕国王族人心未失,现在还不是时候。燕王虽然昏庸,但也不会天真到像燕王哙那样,被忽悠到禅位给自己。因此,公孙艹要想尽快上位,就必须干掉处于壮年的燕王,弑君后再立年幼的王子为王。这样,公孙艹就可以艹控傀儡燕王,趁机掌握燕国的所有权力。再然后就是学自己的前任,心目中的“偶像”----子之丞相,上演一出禅让的好戏。

原本公孙艹也是担心的,毕竟子之终究是失败了,自己冒险的话说不定也会重蹈覆辙。但齐国的成功经验又激励着自己,只要肯下功夫,臣子也是可以当王的。

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掉齐简公姜壬后,立其弟为国君,自立为相,然后杀光齐国权贵。从此以后,每一代齐国国君都由田氏来立,丞相也由田氏来当,玩了近百年的这种游戏后,田氏杀死了姜氏齐国最后一任国君齐康公,自立为君。现在是田氏齐国就是这样子来的。

每当想到田氏齐国的风光,公孙艹本来沉下的心又浮了起来。

这一次秦国派出了使者,请求和燕国结盟对抗韩、赵、魏三国。公孙艹身为燕国权臣、宰相,自是秦使的重要斡旋目标。秦使说了,只要公孙艹可以说服燕王与秦结盟对抗三晋,那秦国将会永远感激、支持公孙艹的工作云云。

这让公孙艹看到了希望。秦国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对抗赵国的燕国,至于谁当燕王根本不在意。这就是公孙艹可以利用的地方。

只要促成秦燕结盟,让秦国尝到了好处。自己再弑君上位,表示对秦国的追随,想来秦国是会接受自己成为燕王的。只要秦国承认自己,何愁天下不承认呢!将自己同意燕国与秦国结盟的消息传给自己这一派系的官员后,公孙艹开始憧憬美好的明天。

第七十七章燕国的转变

转眼又到了早朝的时间,燕王却还是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待众大臣行过礼后,燕王除了一句“众爱卿请起”就再无言语了。看到燕王疲惫的神色,宦者令也是识趣地扯道:“有本请奏,无本退朝。”

燕王对朝事的懈怠众大臣这些年是有目共睹的,大臣也知道鸡毛掸皮的小事根本不用麻烦燕王,即使禀报了燕王也会丢给丞相,让丞相一人决定。因此大臣们都是你不言我不语。毕竟近期燕国一无战事,二无天灾,燕国曰子好过的很,没什么事要汇报。

“臣有本请奏。”就在众人等着燕王宣布退朝,然后各归各家的时候,一个声音突然在大殿响起。众人看时,发现却是成安君、丞相公孙艹站了出来。

“哦?是丞相啊!丞相有什么事要奏?”燕王打了个哈欠,勉强打起精神问道。

“回禀王上,外面有秦国使者在外求见。”公孙艹面色恭敬地回道。

秦国使者?燕王嘀咕着。自己的燕国和秦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秦国怎么会派使者过来?莫非是因为陶郡一事?

“宣!”燕王吐出一个字。

“宣秦国使者觐见!”

“宣秦国使者觐见!”

一个接一个的尖锐嗓音依次响起,传递着燕王的命令,声音直达宫外。

不一会儿,一个身着秦国官服的中年人就走进燕王宫。中年人作了一揖,言道:“秦王使者李岩见过燕王。”

“贵使免礼!贵使远道而来,所为何事啊?”燕王不咸不淡地说道。

“我奉秦王之令,为燕国之安危而来。”李岩一脸严肃。

“哦?我燕国带甲之士数十万,有何危险?”燕王在心里呵呵一笑,所有的使者、辩士皆爱危言耸听,以求吊足上位者的胃口,这个李岩也不能免俗啊!心里如此,但嘴上还是漫不经心地问道。

“燕国北有东胡,南有齐,西有赵,此乃大险。”李岩语出惊人。

“如今东胡大败,失土千里;齐国复国未久,苟延残喘;赵、燕素无恩怨,和睦共处,险之何在?”燕王驳斥道。

“正因为如此,燕国才险。东胡之败,败在误信秦开,以后难保卷土重来。齐国虽衰,但人口远超贵国,终有崛起之曰。赵国虽暂与贵国交好,但国无近忧必有远虑,燕国与韩国、魏国相比,谁更近赵乎?今赵国西进,扩土五百里,然再西进则入我大秦腹心之地,势必愈加难矣。赵国西进不成必将东扩,那么燕国就会成为赵国刀下的鱼肉,现在不早作打算,我怕王上到时悔之晚矣。”

燕王一愣神,深觉有理,但嘴上还是不服气地说道:“即使赵国东扩,亦有齐国矣。贵使何敢言赵国一定伐我燕国?”

李岩微微一笑,知道事情成了五分,当即回道:“齐国与燕国、楚国皆是生死大敌,今楚国与我秦国结盟,齐国只能转而亲三晋,这才有联合魏国瓜分我陶郡一事。王上以为,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东扩是先伐燕国还是齐国呢?”

看着皱眉沉思的燕王,李岩趁势说道:“所以秦王遣我为使,欲与贵国修好,共抗三晋。这是我国国君的国书。”说完将国书递给了燕国的宦者令。

燕王终于明白了,原来不知不觉间,天下分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韩、赵、魏三国,加上准盟友齐国,一个是秦、楚两国。自己要么中立,要么加入其中一个集团,没有别的路可走。

想到这里,燕王开口了,说道:“还请贵使先退,容我等君臣商议如何?”

“喏!”秦国使者退了下去。

“众爱卿以为如何?”待秦国使者离开,燕王开口问道。

话音刚落,丞相公孙艹就站了出来,说道:“回禀王上,臣以为当与秦国结盟。赵国势大,一旦对我燕国有不轨之心,有秦国牵制,我燕国方能不惧赵国。”

随后支持公孙艹的一系官员纷纷附和,燕王看了看,有将近一半的官员都表示支持与秦国结盟。

这个时候,却有一人出列言道:“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

燕王一看,原来是昌国君乐间。心里一乐,整个赵国最反对和秦国结盟的肯定就是乐间了。乐间乃乐毅之子,如今乐毅远在赵国,受封望诸君。父子两人往来于赵、燕两国,维系着两国的交好。

燕王心里知道,无论与秦结盟是利是弊,乐间都会为反对而反对,但还是问道:“昌国君为何不赞成寡人与秦国结盟呢?”

乐间正色回道:“回禀王上,齐国之所以联合魏国攻打秦国的陶郡,乃是怕得罪三晋,这才以利**赵、魏。这样一来,秦国法不责众,只能自吞苦果。因此,齐国并没有与三晋交好。王上不必担心。况且,秦国也,虎狼之国,多有背盟之举。王上莫不要忘了楚怀王的前车之鉴!”

“楚怀王?”燕王想到这里心下也是一紧。

这时又有一人出声言道:“王上,臣也以为结盟之事不可草率。今秦国退守关内,与我燕国结盟不过是希望我燕国搔扰赵国,使其不能安心对抗秦国。如今燕、赵交好,并无龃龉,若因一个盟约惹恼了赵国,却不是得不偿失?!”

燕王看着刚才发话的上大夫将渠,也是觉得有理。毕竟现在秦、赵相恶,自己交好秦国就会恶了赵国,看上去有些得不偿失。

看到还有一半人没有发言,燕王开始点名了,问道:“剧长大夫(注:长大夫位居上大夫之上),你对结盟一事如何看呢?”

剧辛本来不欲发表意见,毕竟自己是燕昭王的老臣,而当今燕王颇为不喜前朝旧臣。像自己的同僚邹衍,仅仅是因为齐人的身份就蒙冤入狱。虽然后来沉冤昭雪,但邹衍已是心灰意冷,辞官归齐。想当初,自己和郭隗、乐毅、邹衍齐名,到如今郭隗老死,乐毅奔赵,邹衍归齐,实在让人唏嘘。

如今燕国的朝政被公孙艹把持,对方势大,剧辛不愿意因此得罪对方,于是违心说道:“臣以为,天下分为两个阵营,我燕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与秦结盟乃是上策!”

“如此一来,岂不是恶了赵国?”燕王疑惑地问道。

剧辛只能解释说:“天下无两者兼得之事。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不如取熊掌也。赵国如今已有韩、魏为盟,又有齐国亲善,即使我们燕国与之结盟,赵国也不会高看我燕国一眼。反而是秦国,一败再败,又只有元气大伤的楚国一国为盟,这时我们燕国与之结盟,犹如雪中送炭,秦国必将感激。”

“嗯!长大夫言之有理啊!继续说!”燕王没想到平时沉默寡言的剧辛有此大才,看来自己对先王留给自己的老臣偏见太深了。

剧辛知道,自己不说出个所以然燕王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只能继续说道:“燕、赵乃是紧邻,以臣看来,一个强大的赵国并不符合燕国的利益。相反,秦国即使再如何强大也距离燕国太远,影响不到我国。不如与秦结盟,让秦、赵对抗,弱其国力。如此,我燕国方有利益可图。”

燕王心里已经意动了,但还是担心地说道:“那恶了赵国如何是好?”

剧辛心里很瞧不起优柔寡断的燕王,跟燕昭王相比这个儿子实在差太多了,但剧辛也只得安慰道:“秦国如今需要我们燕国,自是不会让我们燕国身陷险境。况且现在两国尚未结盟,即使结盟后,我们也可虚与委蛇。”

“好!寡人决定了,就与秦国结盟!”燕王意气风发的说道。

(看到新的书评,跟大家提前剧透一下,本书不会有多么高科技的发明,什么枪炮导弹真写出来我也会恶心的。今天先一更,喘喘气,明天继续两更一周)

第七十八章姬淼

“小姐!小姐!等等奴婢啊!”

新郑大街上,一个身着绿色衣衫,眉清目雅的女子娇喘吁吁,一手叉着纤纤细腰,一手拼了命地挥着。

“小荷,早知道你是个拖油瓶,我才不带你来中原。”一个年方二八的少女无奈地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