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国臣服燕国?这样的场景赵王想想就觉得可怕。当时五国伐齐,打败了下齐国后,秦、韩、魏、赵四国就各自回家了。哪里想到燕国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以弱胜强,差点灭亡了齐国。幸亏燕昭王死得早,齐国又冒出来一个田单,打败了燕军。否则,山东(太行山以东)就会出现一个庞然大物,称霸中原。现在想想,赵国还觉得后怕。如今燕国死灰复燃,派遣大军南下攻打齐国,应该就是一种试探了。赵国、魏国反应不大的话,燕国就可以逐步加强兵力,蚕食齐国。赵国、魏国反应激烈的话,燕国只能是暂且放弃向南扩张。

在赵王看来,齐国眼下的危机自己正好利用一番,警告下齐国,让齐国意识到,谁对齐国更加重要。但眼下齐国迟迟没有使者前来,倒是来了一个隐居的名士。万一齐国因为赵国前不久歼灭了三万以上的齐军而对赵国心生嫌隙,以为无法向赵国求援,那赵国岂不是冤枉死了?!

赵王的这些小心思,平原君和鲁仲连自然是不知道的。鲁仲连只是觉察到赵王的语气明显松动了,看来赵王也很想援救齐国,只是抹不开面子。

“王上愿意援救齐国?”鲁仲连故作惊喜道

“咳咳”,赵王是说出那句话后就后悔了,但木已成舟,干脆也不扭捏,大大方方承认道:“寡人正有此意!先生意下如何呢?”

鲁仲连作揖道:“王上高见!若是楚国伐齐,王上大可不必理会。但若是燕国伐齐,王上若是不救,恐为赵国祸患矣!”

“请先生赐教!”赵王一脸肃穆地说道。

“齐国者,东方之国也!北有燕、赵,西有魏,南有楚,以良田之广,百姓之众,足以养兵数十万。然齐王不思进取,沉迷酒色,此赵国之幸事也!先前,齐国之所以背赵而盟韩。盖莫乎赵攻齐甚急,齐国不能挡,故结韩以自保。今燕国有南下经略中原之志,王上若是隔岸观火,不以为意。燕国必能击败齐国。齐国行割地之议,唯有亲魏或燕,到时,赵国失一强援而多一强敌,盖为不智也!但若王上发兵而救之,燕国畏而臣服于赵。齐国感而朝拜于赵,王上以齐国之粮,燕国之兵,南下与韩、魏争锋,韩、魏不能敌也!”

看到赵王砰然意动。鲁仲连加了最后一把火,说道:“王上若是救齐,臣保证可以说服齐国献出河西百里之地,以供王上赏赐有功之臣!”

赵王眼中精光一闪,喜形于色,急道:“先生若能为寡人取得河西百里之地,寡人愿意拜先生为客卿,赐千金!”

鲁仲连摆了摆手。却是拒绝了赵王的心意,感慨道:“臣既不求财,也不求名。只愿这天下少些干戈。王上若是可以称霸中原乃至一统天下,这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赵王想不到鲁仲连居然胸怀天下万民,一时之间也是感慨万分。与鲁仲连相比,自己的格局还实在有些太小了啊!不愧是世外高人啊!可惜却不能为我所用!

深深作了一揖,赵王叹服道:“寡人受教矣!”

鲁仲连也还了一礼,施施然道:“如此。臣这就为王上游说齐王。”公子无垠

“有劳先生了!寡人这就命人集合大军于中山,只等先生凯旋。就发兵救齐如何?”

“然也!”

韩国,新郑。

自燕、楚伐齐以来。在韩王的命令下,天下各国的情报源源不断地向新郑传来。各国的使者往来奔走相告,想要为各自的君王争取最大的利益。连横合纵之说,不绝于朝堂。蠢蠢欲动者有之,蛰伏静观者有之,韩国却是游离物外,一副超然的姿态。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次洗牌的机会,韩国却不愿参与,这自然引发了许多人的无尽遐想。有人认为,韩国是不喜前段时间齐国不用心伐赵,所以有心借此惩戒齐国。加上王后的影响,韩国更加不好干涉燕国伐齐一事。至于楚国伐齐,似乎应证了韩国更加信任近在咫尺的楚国,而不是齐国。

这也就很好解释韩王为何对齐国派出的求援使者避而不见,而是打发丞相张平轻飘飘地回复了一句,“巴蜀不平,汉中不安,唯恐秦国攻韩,不敢救也!”

再有两天就是新年了,可燕、楚伐齐引出来的事情却是愈发热闹。赵国屯驻大军在中山,要求燕国退兵返回河间;魏国则是屯驻大军在魏、楚边境上,蠢蠢欲动。所有的人都隐隐猜出了赵国和魏国怕是不甘寂寞,要出手了。开战半个月,五个国家就卷入其中,一番更大的动荡在酝酿无疑。在这个对比下,一直按兵不动的韩国和秦国就显得很是反常,这种反常在一些人看来,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

关于韩国出兵的流言越来越多,有人言之凿凿地说韩国要攻打魏国,因为楚、魏两国爆发战事的可能越来越大,楚国已经向韩国求援;有人神秘兮兮地说韩国要攻打楚国,原因嘛,自然是落井下石,前段时间韩、魏、齐可是盟友;有人则是大胆推测韩国要攻打赵国,愿意就在于赵国要求燕国退兵,燕国又不从,只能利用王后的关系周旋争取。

和外界流言蜚语满天飞的市井不同,昭仁殿里是另外一种氛围。出外将兵几近半年的太尉暴鸢回朝述职,因为临近年根,各郡的长官也陆陆续续抵达新郑,一时之间,大殿内的两千石高官多了不少。除了巴蜀两郡新定,汉中、南阳不平,需要有郡守、郡尉留守外,其余各郡的郡守、郡尉皆是来参加朝会。

御史大夫范睢按照各郡的考核成绩,宣布了韩王的命令,各郡长官或赐田地或晋升爵位或平调他职,不一而论。

待范睢宣布完,韩王感慨道:“寡人继位之初,韩国有上党、颍川、三川、南阳四郡之地,兵不过三十万。方是时,秦国据函谷关以窥中原,赵国隐有南下灭韩之志,魏国不服于韩,楚国交好于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赖先王庇佑,众臣之力,韩国连收汉中、巴、蜀、汝南四郡之地,西囚暴秦于关中,北败赵国于邯郸,东收齐、魏之心,南服楚国之志,使其不敢逆强韩,此皆赖众爱卿之功也!”

“王上贤明,臣等敢不效犬马之劳!”众臣轰然应道。

韩王笑着摆了摆手,回道:“齐桓公虽贤,无有管子,无以成霸业;勾践虽明,无有范蠡、文仲,无以灭吴。寡人深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治理天下,绝非靠一人之力,无有各位,韩国何以令天下臣服!”

“如今,形势虽然大利于韩国,但寡人以为上下皆不可轻视。魏文侯、魏武侯时,魏国何其强大,武卒横行中原数十载而天下莫能与之敌,然则四面树敌,武侯在时,魏国尚有积威。武侯一死,各国夹击而魏国霸业卒。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流言四起,有言韩国当伐齐或赵或魏或楚,诸位以为如何?”(未完待续)

ps:接下来要四处出差了,不一定有时间写,给点推荐鼓励啊!

第十五章燕国入彀

张平、范睢等人皆知韩王心意,因此闻听此言后都是一言不发。倒是太尉暴鸢刚刚返回新郑,不知韩王心意。但听韩王举魏文侯、魏武侯之例,显然是不愿意韩国树敌过多。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暴鸢何尝不知。在暴鸢看来,对韩国来说,最要紧的是将巴蜀、汝南经营好,而不是大动干戈,去争夺百里之地!

心直口快地暴鸢想到此点,当即出声道:“臣为王上巴蜀镇守巴蜀,感慨良多。臣以为,如今韩国所患的非地不广,非民不多,而在乎治民。举韩国八郡之地,民七十万户,可集合精兵六十万,王上若以之东攻魏,南伐楚,北击赵,西略秦,无有不胜!然国虽大,好战必亡。汉中、巴、蜀三郡远离中原,王上若要用之出击,经略他国,非三五月无以成行。如今秦国细作翻山越岭,离间百姓,以重利赏取韩军项上人头者。百姓惊惧,巴蜀不安。韩国实际可用之兵不过四五十万。臣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上若是罢兵,不与他国争利,三五年内,巴蜀可为韩国粮仓,百姓莫不效死。到时王上再与诸国争雄于中原,岂不更好?”

韩王面不改色,无喜无忧,道:“太尉的意思是不理会燕、赵、齐、魏、楚五国之争乎?”

暴鸢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道:“此乃臣之见,不敢隐瞒王上!”

“那诸位爱卿的意思呢?今日之论,无有对错,诸位可以畅所欲言。寡人但欲上下一心,如此韩国如指臂使,诸侯莫不敢欺!”韩王鼓励道。

太常王方站了出来,作揖道:“燕、楚伐齐。而赵、魏欲救齐,臣以为我们韩国可以按兵不动,但动之可能更好!”

韩王不语,静听王方接下来的言论。王方侃侃而谈道:“韩、魏、齐本为一体,今齐国求援,赵国救之而韩国不救。世人必以为韩、齐有所嫌隙而轻韩,此一弊也!齐国寒心,恐为赵国拉拢!此二弊也!但,王上若是派兵救齐,兵马不需过多,五万即可,则楚国必然退兵。到时齐国上下感恩,王上收齐国之心岂不更好?!”

司寇司马德闻言站了出来,摇头道:“臣之见和太常有所不同。燕、楚伐齐。而赵、魏欲救齐,韩国若亦救齐,无非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齐国自以为三晋重齐而自恃,韩国更难收齐国之心。如今赵国为利逼迫燕国退兵,臣以为此乃一个良机。赵国所患者,燕国也。王上不如发兵攻赵,则赵不能支。如此燕、齐相斗,魏、楚相争。燕国亲韩而远赵,此韩国之福也!”

韩王心里暗暗摇头。韩国主动攻打赵国,一个不小心战事就失去控制,到时得利的反而是秦国。山东六国捉对厮杀,这是秦国一直以来想要看到的。

果然,太仆黄勃出言反对道:“秦国如今休养生息,我们韩国和赵国若是爆发战事。绝非韩国之幸!臣以为,攻齐,不义也!伐赵,不智也!不如攻魏,牵制魏国。如此。楚国可集大军专心伐齐,齐国则无力北上,燕国则因而得利!既避免了和赵国的直接冲突,又间接帮助了燕国,削弱了齐国,打压了魏国,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群臣顿时议论纷纷,攻打魏国?魏国近在咫尺,韩国向来奉行的是亲魏的策略,黄勃乃是韩王的心腹出身,他这一番说辞,难道是韩王的暗示?韩国的对魏策略要变了?不少人心思开始活泛开了,不过也谨慎地没有轻易表态。

宗正韩泽不由的皱起眉,疑惑地问道:“魏国距离新郑不过数十里之遥,乃韩国东方门户,若是伐魏则魏必反,或亲赵或亲秦,绝非老成谋国之道吧?”言外之意,却是质疑太仆黄勃信口雌黄,缺乏远见!

太仆黄勃闻后也不着恼,笑着对韩泽解释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自然(黄)勃懂得!若是魏国一心向韩,唇齿相依,韩国自然无虞。然当今战国之世,今日连横,明日合纵,不过一宿之变。魏国据函谷关而立,河东和大梁被我们韩国一分为二,于魏国而言,非长久之计。所谓穷则思变,秦、赵两国若是派人轮番游说魏国,魏国也许今日亲韩,明日亲韩,但以后呢?不如趁魏国与楚国即将开战的良机,兵发大梁,迫使魏国割让函谷关,一劳永逸!或者直接奇袭函谷关,交好楚国。”

郎中令蒙骜下意识地望了眼卫尉李牧,皆是从对方眼里看到时机尚未成熟的答案。魏国乃中原大国,赵国也好,齐国也罢,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韩国的中原东征西讨。韩国之前的扩张之所以没有引起列国的忌惮,无非是因为韩国只和秦国发生冲突,没有触犯他国的利益。所获得的土地也都是偏僻的,离各国太远,各国是鞭长莫及。但韩国若是真的敢攻打魏国,兵围大梁的话,其他国家绝对很有可能群起而攻之!何况,魏国兵多粮广,想要逼迫魏国就范,何其难也!

“臣以为,攻打魏国获利虽多,但时机尚未最佳。”群臣望去,却是发现说话的乃是典客陈筮,乃是前朝元老,说话分量实足。

陈筮叹气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得之易,守之难。今魏国与秦、赵、齐、楚、韩五国相邻,韩若伐魏,魏国必定恼羞成怒,韩国一统天下的野心也会随之暴露,成为众矢之的。当是时,臣以为莫如静观其变。赵国虽然要求燕国出兵,但燕、赵并未接战;魏国虽然屯兵魏、楚边境,但魏、楚也未相争。加上一个虎视眈眈的秦国之侧,韩国若是先动,徒让秦国待机而动,后发制人乎!韩国不动,则赵、魏不敢猛攻燕、楚,齐国可借此喘息,时局僵持越久。五国的损耗越大,到最后得利的反而是韩国!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李牧连连点头,说道:“臣也是此见!韩国连年征战不宜大动刀兵。只要燕、赵、魏、楚、齐互相僵持,损失不大,我们韩国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除非两方的平衡打破。否则不宜干涉!”

“臣附议!五国相争,韩国静观其变,乃上策也!伐楚、伐魏时机都不成熟,只会令各国忌惮,失韩国仁义之名!不如待两方斗个两败俱伤之际,再协调和解,如此,诸侯必定将更加重视韩国!”李牧轻声说道。

韩王脸色一喜,这样的场景在春秋里倒是常见!两方互不服气。到最后只能是请第三方调解。韩国若是真能让五国各自退让、罢兵,韩国的威望将无可比拟,一个盟主的帽子好处可是甚大的。

御史大夫范睢笑着说道:“魏、楚,大国也!灭之绝非朝夕之功。五国若是混战,秦国势必不甘寂寞。臣也以为我们韩国不如静观其变,秦国不动,我们则调停五国之争,获名!秦国若动。我们则寻机略地,或魏或楚。或赵或齐,得利!”

“臣附议!”丞相张平淡淡地说道。

群臣互相对视,心里面翻起惊涛骇浪。坊间传言韩国马上就要出兵,看来是空穴来风了。韩王的心腹张平、范睢、暴鸢、李牧、蒙骜如今的意见一致,那就是静观其变。要知道,这可是韩国现在仅有的五个封侯之人。深得韩王宠信,这几乎已经可以断定,说明韩王的倾向实际是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反对按兵不动,支持出兵的人已经将自己的理由一一道来。但依然说服不了韩王。再争执下去的话,似乎没了意义。是时候下最后的结论了。

韩王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寡人常思先辈,国虽强,亦不可与天下为敌,此乃刚不可持久的道理。为取百里之地就与魏国龃龉,不智也!韩国北与赵境,西与秦境,东与魏境,南与楚境,四战之地,不可不察。楚、魏不叛韩,则寡人不与楚、魏为难。韩国的大敌乃是秦、赵,韩国的盟友乃是楚、魏。”诸位爱卿切勿再议,寡人心意已决,不出兵,静观其变!”

“王上圣明!”群臣齐声说道。即使心里再不甘心的大臣也明白,韩王心意已决,多说无用!自己目前要做的就是执行韩王的意志,而不是试图说服韩王!

五日后,燕国,蓟城。

鲁仲连对着燕王侃侃而谈道:“赵国所忌惮的,乃是燕国进入中原,所仰仗的,莫过于燕国弱于赵国。如今王上尽取河西百里之地,中原离燕国近在咫尺,赵国视燕国为心腹大患,王上不可不察。若是依照赵国的吩咐交出河西之地,燕国的脸面就会大失,王上的威望就会跌进深谷。若是拒绝交出河西之地,燕国就面临着赵国的攻击且不能战胜,这是臣替王上焦虑的地方!”

“先生所言非虚!赵国欺人太甚,寡人为之奈何啊?”燕王长叹道。

中大夫栗腹所言一语成谶,赵国还是要和燕国抢这百里之地。不过,战前燕国君臣也商议过这件事情,那就是向韩国求援。如今派到新郑的使者应该就要抵达了,一切顺利的话,也还需一些时日。不过,燕王却不后悔。赵国越是反对燕国做的,燕王越要做。燕国想要崛起,进军中原,飞扬跋扈的赵国就是燕国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鲁仲连微微一笑,不以为意道:“臣有一计倒是可以解王上燃眉之急!”

“先生请说!若是有效,高官厚禄,任由先生取之!”燕王大喜道。

鲁仲连作揖,神色肃然道:“赵国之所以敢要挟燕国,无非是因为燕国没有可靠的盟友。王上也知,燕国只与赵、齐两国交界,其中更与齐国是世仇。这就导致了燕国不得不依附赵国而立。赵国所喜,燕国不敢相争。赵国所恶,燕国不敢求取。如中原者,赵国不愿燕国南下,燕国一取河西之地,赵国即来相争。盖莫乎赵国唯恐燕国强大而不得制衡!燕国若是言听计从,长此以往,赵国越强则燕国愈弱,诚危机也!”

长叹了口气,鲁仲连追思道:“(燕)昭王筑黄金台,结四方有才之士。上下一心,经营二十八载而起兵伐齐,齐王身死,临淄城破,齐国仅余两城之地,臣以为。子之乱燕之辱消矣!(齐国借平定燕国相国子之内乱的名义伐燕,差点灭掉燕国,齐、燕两国由此势不两立)王上何不摒弃前嫌,与齐国交好,如此,赵国势必忌惮燕、齐联盟,不敢进犯燕、齐两国。若是燕、齐不和,只能让赵国得利,或联齐伐燕。或联燕伐齐,赵国得大利而燕、齐获小利,臣以为不智也!”

燕王皱了皱眉,暗忖齐、燕两国各自都差点将对方灭掉,计较起来,半斤八两,也确实没有理由一直死斗下去!赵国这次趾高气昂地要求燕国退兵,着实刺痛了燕王敏感的心。索性就和齐国罢兵。联合齐国抗赵。但燕王也清楚,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应该不小。毕竟燕国好不容易雄起了,又被齐国的田单打回原形,实在是一种耻辱。另外就是让燕国先服软,骄傲的燕人怕是低不下这个头。

鲁仲连自然是看出了燕王的犹豫之情,说道:“如今魏国囤积大军于楚、魏边境,伐楚之志愈加明显。有了魏国的牵制。齐国势必更加游刃有余!等齐国抽身出来,联合赵国伐燕,燕国危矣!王上还在犹豫什么呢?臣虽然不才,却自信可以齐国放弃成见,答应和燕国会盟。”

燕王脸色一喜。道:“先生所言非虚?”

鲁仲连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臣以项上人头保证,只要王上愿意与齐国结盟,臣必定可以游说齐王与燕国结盟!不过,臣有一个条件!”

“先生请说!”燕王回道。心里面却是暗忖对方只要不是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又保住了燕国的颜面,自己完全可以答应。

鲁仲连作了一揖,道:“王上也知道,此次所有的事情,盖因燕国伐齐而起,如今燕国还占据着齐国的河西之地。如果齐、燕结盟的话,这是一大阻碍啊!”

燕王面色顿时犹豫起来,吞吞吐吐道:“寡人损兵折将,好不容易占据了一块靠近中原的土地,如果轻易送还的话,怕是引得群臣非议,将士寒心啊!”

鲁仲连很是体贴地点了点头,安抚道:“这河西的百里之地,臣倒是可以为王上保留住。”

“那就好!那就好!”燕王惊喜地说道。只要可以保住这百里之地,燕国就不算一无所获嘛!自己就有了交代!但燕王却是忘了,鲁仲连若是没有深意,怎么会故意说起这块方圆百里的土地呢!

果不其然,鲁仲连故作为难地叹了口气,说道:“不过,臣虽然可以说服齐国放弃夺回这河西之地,但王上也要献出相应的土地补偿齐国,否则,纵使苏秦张仪再世,也难让燕、齐结盟,让燕国免于此难矣!”

燕王心里一下子纠结起来。以百里之地换百里之地,看样子燕国是没有吃亏,但也没有赚便宜!如果拒绝这个建议的话,显然齐国、赵国会联合起来发兵,攻打燕国。到时候燕国就算勉强保住河西之地,伤亡怕也要超过数万,需要耗费的粮草也会不计其数。就算韩国出兵伐赵,牵制了赵国的部分兵力,燕国的伤亡也会不小。

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自己需要割让的土地假定东西宽五十里,长度的话应该是沿着河间、平舒一线直至易水的长度,可这样的话,齐国的疆界就越过了燕国长城,燕国的长城防线对齐国就是形同虚设了。当然,割让的这块土地东西宽度再宽一些的话,南北长度可以不到长城一线,但造成的后果就是河西之地将近乎成为燕国的飞地,齐国想要截断就截断。燕国本土和河西的联系通道只有一二十里宽。

意识到这一点的燕王一时之间难以抉择,只能试探性地说道:“河间之地宽不过百余里,若是割让给齐国,河西之地就是飞地!守之难矣!先生还有什么其他主意吗?”

鲁仲连也是为难地摇了摇头,燕王脸色顿时露出失望之情,心想如果真的如此,自己只能是从长计议了,或者至少争取群臣们的支持再行割地之议。

这个时候,鲁仲连却是突然开口道:“倒是有一计,就是不知道王上肯不肯割爱?”

“先生请说!”燕王的语气里透着浓浓的惊喜。

“燕国只要漳水以西的土地,漳水、河水中间的地方归还给齐国,同时,帮助齐国夺回平原、卢县两地!如此,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燕王沉吟片刻即有了计较,平原孤悬河东,算是赵国的一块飞地,取之不难,卢县周遭也是无险可守,此事大有可为。燕国真正在意的是漳水以西的土地,将漳水、河水中间的地方还给齐国也是无妨。

“好!寡人就听先生之见!不过齐、燕两国要先会盟,寡人才会帮助齐国拿回平原、卢县两地。”

ps:明天一整天在车上,来点推荐鼓励下?

第十六章齐国之变

同样的情形在郢都上演。成功说服魏王往魏、楚边境增兵的苏厉,用重金贿赂了楚王身边的近臣,加上兄长苏代在楚国的影响力,得以顺利见到楚王。

此时,恰逢楚军攻打郯城十日而不下,加之齐国又源源不断地增兵,安平侯项承多番请求增兵,楚王本来就心生退意。在得知魏国突然往边境增兵的消息,更加犹疑不决。

苏厉抓住了楚国畏战的心理,一上来就渲染齐、魏联盟在即,楚国大祸临头的情形。楚王兀自强辩,表示齐国才是饱受燕、楚围攻的对象,应该担心的是齐国,而不是自己的楚国。

苏厉辩称,以齐国两千里之地,四十万披甲之兵,足以抵挡燕国的入侵。魏国垂涎楚国的淮泗之地久矣,以前忙于经略河东而无暇顾及。如今河东已定,又刚刚击败赵国,魏国携大胜之势,正好趁着齐楚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楚王乃信,作揖求计。苏厉顺势提出了交好齐国,共抗魏国的的主张。并表示,以齐、楚两国十倍于魏国的土地人口,百万之众,魏国只能屈服。两国合力伐魏,逐步蚕食魏国,则楚国北可与赵国争锋,西可却韩国之胸,霸业由此始!

楚王当即心动,以为齐、楚两国可以就此罢兵,握手言和。苏厉却是连声长叹,表示对齐国来说,联楚伐魏也好,联魏伐楚也好,并无太大的区别。如今楚国攻占了齐国的两百里土地,齐国不能善罢甘休。楚国若想和齐国早一步达成结盟协议,只能是主动交出攻占的土地。

楚王吝啬,自然不肯。与长远的利益相比,楚王更看重的是眼下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两百里土地是楚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平白无故地送还给齐国,绝不是楚国的作风!一时之间,双方僵持了下来。

这个时候,左徒黄歇正好有急事拜见楚王,得知了苏厉的来意。左徒黄歇当即对楚王劝说道:“王上!魏国乃好利之国,今魏国屯兵于楚、魏边境。无非是看到了我们楚国在淮泗流域的空虚。王上不如集合大军前去淮泗,如此可防止魏国有异心。王上再派遣一使者游说魏王,表示愿意和魏国平分故鲁(国)之地。臣敢保证,魏王一定会放弃伐楚的决定,转而伐齐。”

楚王听后顿时乐了,自己怎么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即饶有兴趣地看向苏厉。苏厉表面不动声色,心里面却是开始慌张了。他自信可以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跟楚王讨价还价一番后,让楚王同意割地和齐国结盟。但黄歇可是有名的贤臣。今天这关怕是不好过了。

打了个哈哈,苏厉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对楚王谆谆道:“楚国之兵虽有四十万,但精兵皆在郢都附近。王上若是联魏伐齐,因为齐国兵强马壮不好攻打,楚国发兵多则郢都空虚,发兵少则楚国所得少。反观魏国,君臣一心。有信陵君之贤,晋鄙之勇。尉辛之智,加之魏国紧邻齐国,人口密集,魏国伐齐所获得的利益必定远远大于楚国。齐国被削弱,强大的就会是魏国。魏国一旦再次经略淮泗,楚国将拿什么来抵抗?相反。齐王昏聩不堪,虽有田单也不重用,反而将其排挤出朝廷。王上若是联合齐国伐魏,齐、魏两国必定相互削弱,到时得利的还不是楚国?!”

楚王一听也是这个道理。转而看向左徒黄歇。黄歇直接点破苏厉言语中的破绽,说道:“中原者,四战之地。无论赵、齐、韩抑或楚,都不愿意看到魏国的强大。但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坐视他国灭魏而自强。依先生所言,齐王昏聩,那齐国将如何做到先生所说的击退燕国?齐王昏聩,齐国是否会大败,到时反而只剩下我们楚国一国和魏国为敌?若是齐国与魏国僵持,不相上下,我们楚国自然沿睢水北上,睢阳西北两百里即是大梁,往前每进十里,魏国之民愈多而将愈广,楚国何以为继?故臣以为伐魏不妥也!”

稍一停顿,黄歇继续道:“齐国兵强马壮不假,但田单去职,齐国正值动荡不安之际,燕国伐齐,齐国不胜其烦,臣断言,齐国精锐之兵必在临淄附近。故鲁(国)之地民风文雅,战力不高,齐国在长城以南,兵马虽众,不堪死战!触之即溃!”

楚王听后大为赞同,点了点头,承认道:“爱卿所言不错!魏国民众而兵盛,不好攻取也!那寡人就依照爱卿的意思往淮泗增兵,联魏伐齐?”

苏厉大急,求助似地望向一旁的兄长苏代。苏代略一沉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弟弟应该是为齐国游说而来。

用眼神示意苏厉稍安勿躁,苏代对楚王缓缓说道:“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臣以为,往淮泗增兵也好,联魏也罢,皆不能立刻解决眼前魏国增兵带来的危局。不如派遣使者游说韩国,韩国若是可以牵制魏国,则魏国之危消矣。同时和齐国虚与委蛇,营造齐、楚结盟的假象,迷惑魏国。这割地之议,自然是万万不能答应齐国的。不过,王上大可派遣苏厉为使,前去游说齐王。齐国若是不用我们割地就答应和楚国结盟,臣以为联齐抗魏未尝不可。”

苏代的意见和黄歇“联魏伐齐”的意见明显不同,但黄歇却是笑着对楚王说道:“臣以为客卿之见可行!”

楚王完全愣住了,自己的左徒是没听明白吗?苏代说的可是“联齐抗魏”啊!不是黄歇刚才一直夸耀有种种好处的“联魏伐齐”啊!

见楚王不解,黄歇上前向楚王耳语了一番,徒留下一脸惊愕的苏厉、苏代两人,两人原本以为,免不得还要和黄歇一番唇枪舌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