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见到自己的袍泽在面前被敌人斩杀,大多数人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心悸害怕想要逃跑。还有一种就是怒火冲冲鼓起勇气报仇。左边的齐军长剑手无疑属于后者,眼见黄永彪的长剑刺来,这名齐军不退反进,欲要格挡,给身旁的袍泽争取机会。一旁的长枪兵也很快反应过来。想要借机偷袭。哪料到这不过是黄永彪的一个虚招。硬生生止住前进的姿势,黄永彪转身刺向了长枪兵。齐军长枪兵大骇,就要收势变招,但却已经来不及了。黄永彪手中的长剑以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刺进了齐军长枪兵的胸膛,长枪兵手中的长枪还差一点点就可以格挡住胸口的长剑,但就是这一点点的距离。成了生与死的距离!

左侧的齐军长剑手大喝一声,就要为自己的袍泽报仇。这时候正是黄永彪旧力未去新力未生的时候,齐军长剑手狰狞着,幻想着下一刻躲避不及的黄永彪被自己斩杀当场。可惜他忘了,这不是属于三个人的格斗。一名燕军及时地冲进了城头上,为黄永彪解了围。长剑贯胸。怎么看,这名齐军长剑手都没办法救过来了。至死都不服气的齐军长剑手也只能无奈地倒下,沦为一具尸体。

当然,很快齐军反应过来,前来支援。但已经在城头上站稳的黄永彪,又怎么会容许齐军将自己这一拨人赶到城墙下面去呢!黄永彪硬是凭着自己的武力,守住了身前三尺长的地方。

等到赵虎登上城头的时候。燕军已经占据了城头足足七尺长的地方。不过这也是极限了!齐军自然知道这种局面发展下去的风险,源源不断地齐军不停地挤压着燕军的空间,用人命来换取燕军的退却。就算骁勇如什长黄永彪者,也受了大小十几处伤。

但城头毕竟狭窄,双方空有多余的兵力却施展不开。而且士气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本来旗鼓相当的双方,随着齐军久攻不下而燕军先退后进,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燕军涌上城头,双方已经杀红了眼,这个时候所有的个人武力都打了折扣。因为根本没有腾挪的空间。人挨着人,人挤着人,所有的人只能下意识地将手中的武器刺到对面,杀死对方或者被对方杀死。根本没有一方退缩,哪怕是最胆怯的人想要后退也是不可能。因为身后的袍泽在拼命地向前挤,身在最前方厮杀的人,除非战死,只能一步步向前推进。

很不幸的,赵虎就在双方交战最惨烈的第一线。赵虎早已不记得自己斩杀了多少齐军,身上的布甲早已被鲜血浸透,被冰冷的寒风一吹,刺骨般地冷。不停地喘着粗气,身体传来的感觉告诉赵虎,自己已经疲劳至极,但赵虎却不敢妄动,也不能妄动,只是死死盯着眼前的这名齐军。心里面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吼叫着,“杀了对方!杀了对方!杀了他你就可以活下去!”另一个声音则是不停地劝说着,“放弃吧!放弃吧!你已经太累了!只需要一刹那,你就可以永远安息!”

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电石火光之间,赵虎不想死,所以只能不顾疲惫,鼓起勇气杀向对方。齐军也是下意识地向前挥出了长枪,他也不想死,所以只能将死亡送给对方!在齐军看来,赵虎俨然是一个杀神一样的存在,为了活下去,赵虎曾用牙齿咬,用拳头打,将当面的敌人杀光。他手里的长剑在一次次的碰撞中生出了许多的豁口,他的脸上沾满了血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凶狠的目光。双方谁也容不得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死亡。

齐军发现了赵虎的双腿在微微颤抖,这说明对方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齐军很自信,自己手里的长枪一定先一步刺中对方,杀死对方。事实和齐军预料的一样,他的长枪确实先刺中了赵虎,只不过刺中的不是心窝,而是肩膀。只不过,因为发力太狠,长枪贯穿了赵虎的肩膀,齐军也因为收力不及,硬生生扑向了赵虎。赵虎哪里肯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用自己的重伤换来了一击必杀的机会,如果错过了,死的就是自己。

齐军在电光火石之间意识到自己中计,待要反应之时,却已经来不及了,赵虎改刺为劈,齐军长枪兵一颗硕大的头颅飞刀了半空。残余的身子颈部喷出热血,一下子就将赵虎染成了血色。

“杀!!!”赵虎狰狞地叫道。

这个时候,轰然一声,武遂的城门被撞开了,大批的燕军主力如同决堤的洪水涌进武遂城,一发不可收拾!所见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武遂已破!降者不杀!武遂已破!降者不杀!”近万名燕军齐声怒吼道。配合着赵虎一时无两的声势,城头的齐军心慌意乱之下,接二连三地丢掉手里的兵器,尽皆投降!

武遂城破!赵虎则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倒地!

第十三章齐国的对策

“襄王十六年,冬,腊月,燕师伐我,甚急。五日既取武遂、观津、吕城三邑,围扶柳。王欲发兵急救,楚师伐我,克下邳,围郯邑。”——《战国传?齐传》

齐国,临淄。

接到楚国大举进攻淮泗流域的消息,齐国上下皆是慌了。昨天齐王才下令征召八万大军,准备北上解扶柳之围,现在南面的楚国又来凑热闹。摆明了是要趁火打劫,不让齐国消停!不对!齐王随即意识到,燕国、楚国进犯的消息前后间隔不超过三日,分明是两国秘密联合的。否则,不会这么巧合一起攻打齐国。

齐王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说,不少大臣也是纷纷附和。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早有预谋的。燕国、楚国都和齐国有嫌隙,有一个来攻打,齐国就要颇费周折了。现在来了两个,齐国有些吃不消了。

新任丞相后胜当即献言道:“燕、楚两国之所以联合,所图谋的不过是土地而已!臣听闻,以利益联合者必定也因利益而分!王上何不派遣一使者前去游说燕王,割两百里之地,以让燕国和楚国断盟。王上再联合魏国,一起讨伐楚国,从楚国身上讨回失去的土地。”

齐王大悦,觉得后胜之见颇和自己的心意。虽然割让两百里的土地有些肉痛,但能换来楚国的淮泗之地的话也不吃亏。毕竟楚国的淮泗之地地域之广,远不是北边的两百里土地可以比拟的。自己只不过占据了小半个淮泗之地,就大受其利!若是可是将淮泗流域全部收在囊中,不仅可以报得先王的大仇。还能增长齐国的国力,何乐而不为呢!何况,燕国已经占据了自己的百余里之地,再让他数十里的地方也没什么。不能因小失大啊!

上大夫貂勃立即出言反对,道:“启禀王上!臣以为丞相之见万万不妥!”

历代齐国国君。还没有不战而降的呢!齐国若是真依此见,燕国兵不血刃就取得百里土地!那些为了守城而做出牺牲百姓如何看待齐国,燕国怎么看待齐国?怕是前者心若死灰,再无向齐之志;后者则是讥笑齐国的软弱,以后会愈加愈烈地欺凌吧!

齐王却想不到这一点,顿时不高兴了。兴味索然道:“丞相之谋乃是远见!上大夫何以认为不妥?”

对拆自己台的貂勃,后胜也没好脸色,略带几分讥笑道:“愿听上大夫高见!”

貂勃长叹一口气,说道:“齐国自立国以来,历代君王。暴霜露,斩荆棘,才有眼下的数千里之地。王上怎可听信小人的一面之词,就将两百里土地拱手相让与敌国呢?!以臣来看,割地以求燕国退兵乃是下策,诚不足取也!”

后胜大怒,想要叱呵。但又唯恐自己应声就说明自己是那小人,还有那君前失仪之罪。心里面一时之间。十分犹豫。

齐王面色也是十分尴尬,自己听信小人的话,那岂不是说明自己也是昏君一名。因此当即反驳道:“安平君(田单)病归东海,寡人手下无可用大将!前线来报,燕国出兵八万,领兵的是燕国大将荣蚠。南面的楚国又是出兵六万,安平侯项承领兵。此二子者,皆通晓军事之人。士卒归心。眼下齐国人心不稳,为之奈何?就算安平君能带兵出征。也不过是解一路之敌,南北不能兼顾!燕、齐两国乃是大仇。寡人忧心燕国屠我百姓,愿主动退让,平北疆之乱。等集合大军,击败楚国,休养个三五年,再北上夺取失地,如此不是甚好?何况,淮泗之地多沃土,得之,足以成霸业乎!”

貂勃连连摇头,作揖长叹道:“齐国,四塞之国,地方两千里,披甲之兵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今王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齐国百姓,莫不效死!燕国近乎亡齐,此大耻也!今燕国不过发兵八万,王上不思举大兵而破之,却有割地乞和之论,臣窃以为不值也!百姓若是闻之,捶胸顿足以为憾事;士卒若是闻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天下无双…王妃太嚣张

环顾了大殿内的群臣,见群臣闻之色变,貂勃遥遥向北作揖,道:“王上言齐国上下无可用之人,臣以为不妥!今齐国上下仇燕者不可胜数,闻王上出兵伐韩,百姓箪食壶浆以送王师!勃虽不才,亦能守莒城六年而不失于燕国大军。王上若忧无可用之人,勃愿请命出征,以败燕师!”

齐王被貂勃一番言语高高捧上天,心里面飘飘然,却又不忍心拒绝丞相后胜的意见,百般苦恼之下,只得道:“楚国伐我,为之奈何?”

貂勃拍着胸脯说要帮自己解决北面燕国的威胁,齐王心里面认了。无非是多加一些兵力,不让燕国继续在齐国北面驰骋罢了。可南方的楚国派谁来对付呢?齐国有声望的人可指挥不了这么多的大军,有能力的又没多少声望。若是败了,对士气的打击可不是一般的大。这下应该采纳丞相后胜的建议了吧!联合魏国伐楚,想想利益还不是一般的大呢!

“楚师不足为虑,臣有上中下三策,以供王上参考。”貂勃恭敬地回道。

“愿闻其详!”齐王提起了些许兴趣。

“下策,集合十万大军,沿沂水南下。王上可命人到处宣扬,言说安平君已然病愈,被任命为主将。如此,楚国必然惶恐而退兵。”

齐王直接摇了摇头,自己正在全心全意地消除田单留下的影响力呢!如此一来,田单的声望岂不是又要拔高了许多!若是事成,田单一个临危救主的名声跑不了。若是事败,自己就损失了许多大军。得不偿失!得不偿失!

见齐王毫不犹豫地拒绝,貂勃也大概猜出了齐王在顾忌什么。田单明明没有生病,却要装病。远离朝堂,以全君臣之谊。齐王却不能冰释前嫌,哎,实在令人叹惋!

貂勃心里暗暗摇了摇头,继续道:“中策。王上派遣使者游说楚王,表示燕、楚伐齐,齐国势必不能支持。迫于无奈,王上正打算派遣大臣前去大梁,游说魏王,表达臣服魏国的意向。若是魏国肯救齐国。齐国愿献出半个陶郡,换取魏国出兵,两国一起攻占淮泗之地!楚国若是不想遭到齐、魏两国的围攻,不如提前割让百里之地,提前和齐国达成盟约。联合攻打魏国。”

齐王暗暗点了点头,这个设想倒是和自己的初衷不谋而合。楚国若是想全力攻取被自己占据的淮泗之地,绝不是仅仅出兵六万的事情。楚国之所以这样,无非是忌惮韩、魏两国在背后可能的算计!韩国屡屡开疆扩土,新收巴蜀两郡之地,不大可能和楚国为敌。但魏国可能啊!楚国本来就不怎么强,有齐国帮忙,魏国足以将楚国打得丢盔弃甲!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自己放出风声,以重利——富庶甲天下的陶郡为诱饵,让楚国对潜在的齐、魏联盟心生忌惮。齐国就可以在魏国、楚国之间左右逢源。不动一兵一卒,不损一里之地,只是一个风声也能逼迫楚国退兵。操作得当的话,楚国甚至会献出土地给齐国来抗衡魏国!

当然,没有万无一失的计策,这个计策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楚国识破了齐国的心思。死活不上当,反而去拉拢魏国。魏国在看清形势后。一定也会借此来要挟齐国。到时加以利用,自抬身价。看齐、楚两国给出的价码待价而沽,齐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因此,使者的人选就显得很关键了!必须让楚国惶恐,立即和齐国合纵,否则,必然夜长梦多,横生变故!风云南唐

“不知上大夫的上策是什么?”齐王这次是真的提起了兴趣。中策已然不错,齐王很好奇,貂勃会提出什么让自己惊喜的上策。

“上策名曰驱虎吞狼之计,燕师伐我,引赵攻燕;楚师伐我,引魏攻楚。”貂勃语不惊人死不休道。

齐王不明其意,疑惑地问道:“如上大夫所言,魏国可堪一用,为我齐国助力!可赵国刚刚打败我们齐国,又素来和燕国交好,怎么会反而助我们齐国攻打燕国呢?!”

“王上可曾听说二桃杀三士?”貂勃没有立即作答,反而问起了典故。

齐王点了点头,回道:“此晏子之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景公,以勇力搏虎闻名。晏子过而趋,三子皆不起。晏子乃奏景公,以两桃令他们三人争功,羞而自杀!上大夫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貂勃微微一笑,解释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桃子只有两个,却有三人要分,不能也!土地只有一块,却有两国要抢,亦不能也!燕国若是真的交好赵国,又怎么会不与赵国连横呢?王上何不派人告知赵王,这河水以西的齐地乃是齐国想要割让给赵国的,想要赵、齐两国摒弃前嫌,从此亲善。齐国有意臣服赵国,尊赵国为盟主,可眼下燕国正在攻打这片土地,齐国上下惶恐,想要帮赵国打下这片土地,又怕不能击败燕国。赵王听说后,一定会仰仗自己国力强大,与燕国相争!燕国国力虽然不及赵国,但恐怕也不愿意轻易献出攻占的土地!两国僵持的时候,王上再派人去游说燕王,表示赵国的强大不符合齐国、燕国的利益,燕国只需割让百里的土地给齐国,赵国势必认为齐、燕两国已经联合而心生忌惮。这样,最后得利的反而是我们齐国!”

“妙计!妙计!”齐王抚掌大笑。若是此计可以成行,眼下的危局须臾间就能成为齐国获利的契机。依照赵王贪得无厌的本性,这个计划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齐国可以在燕、赵两国间左右逢源,当然,重要的是掌握好平衡。至于南方的楚国,扯起魏国的大旗,让楚国心生忌惮,足矣!

丞相后胜一见齐王已经完全抛弃了自己的主意,心里面立即就着急了。这可是自己上任丞相一来。第一次提主意。事关自己的权威,容不得不谨慎。即使心里面承认貂勃的计策不错,后胜依然强辩,不打算就此认输。

“王上!臣以为此计虽好,但却太过行险。不能为持国之道!”后胜出声道。

“那丞相有什么补充的吗?”齐王对自己的小舅子还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怎么说他都是自己提拔的人,对自己也是忠心耿耿,无论是出于维护他权威的必要还是为了安抚自己的王后,自己都要多听听他的意见。

后胜得到了齐王的眼神鼓励,心里面大是舒畅,侃侃而谈道:“赵国者。大国也!远胜于燕,也胜于齐。若是依照上大夫的计策,赵国出兵,臣以为,燕国怕是不会如上大夫所言的那般坚守。相反。燕王很有可能胆怯而双手送上河西之地(河水以西的地盘好几块,大家不要误解),到时候,我们齐国白白损失了百里之地,大不利也!”

“是啊!是啊!不可取!不可取!”后胜一系的大臣纷纷附议。

齐王点了点头,心道也不是没有后胜所说的这种可能。齐王望向貂勃,希望貂勃给自己一个保证,也说服丞相后胜。和离记

貂勃佯作没有听到。径直向齐王作揖道:“燕国虽然不如赵国强大,但王上别忘记了,韩国的王后可是燕王之妹。赵国若是逼迫燕国过急。燕国完全可以向韩国求援!赵国可是刚刚败给韩国,割让了中牟、临虑两邑,不可能不忌惮韩国。如此,燕国可以有恃无恐,不交出河西之地。”

“可如此一来,上大夫所说的派人游说燕王割地与我齐国联合一事。岂不就成了泡影?”后胜自以为抓住了貂勃话语中的一个漏洞,幸灾乐祸的说道。

不少大臣暗暗低语。燕国既然可以倒向韩国,又何必要向齐国割地呢!貂勃的想法有些前后矛盾。自相情愿了吧!

貂勃出人意料地点了点头,复又摇了摇头,说道:“臣刚才所说的乃是燕国对付赵国的说辞,但对燕国来说,却并非真的如此!燕国此去新郑,有千里之遥,赵国真若猛攻河西之地,未等燕国使者抵达河西,河西已然易主矣!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求救于韩,再急也是无助于事。相反,我们齐国近在咫尺,完全可以利用燕国的这种心理,游说燕国割地。何况,即使韩国这次及时救援,解了河西之围,但赵国距离燕国太近,安全可以三番五次地对燕国用兵,难道每次韩国都能及时来援吗?我们齐国毕竟紧邻燕国,于燕国来说,援助更加方便!所以臣以为,燕国很有可能答应。”

“王上!臣以为这些都是上大夫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后胜一边摇着头,一边作揖道。

“那丞相的意见是……”齐王问道。

“启禀王上!臣以为当立即派人前往邯郸,游说赵王,仍旧以百里之地位诱,鼓动赵国出兵!但这百里之地,绝不是主动割让给赵国的,而是作为赵国出兵打败燕军的答谢!如此,赵国因利而出兵,而非因义而出兵!可解上大夫之策的弊端!”

齐王有些明白了后胜的意见!按照上大夫貂勃的想法,这百里之地是齐国准备好,要献给赵国的,以表达臣服的意向。现在燕国来抢,那就是不给赵国面子,赵国如果不给齐国出头,那以后天下诸侯谁还信奉赵国呢?!按照丞相后胜的想法,这百里之地是齐国准备送给赵国的,但如今被燕国抢去了,齐国气不过,想要借兵,赵国答应的话,那百里之地就是感谢赵国的谢礼了,赵国肯定贪图利益而答应下来。

眼见貂勃露出思考的神情,后胜继续道:“赵国若想取这百里之地,势必大动干戈!如此,我们齐国可以隔岸观火。若是赵国不愿意出力,这百里之地自然和赵国无缘了!如此,我们就占据了主动!至于赵国会不会不上当,臣也想过这个问题,答案是大有可能!”

“愿闻其详!”齐王开口道。

“燕国者,远离中原,地处赵国腹背。赵国如今有意争霸中原,所提防的不在于秦、不在于韩,也不在于魏,而在于燕。何也?赵国想要经略中原,主力必定南下,燕国若是有不臣之心,赵国恐有破国之祸!如今燕师伐我,王上只需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告之赵国,言燕国有进军中原之志,赵国必然出兵!”后胜一句一顿地解释道。

齐王点了点头,朝貂勃问道:“上大夫以为如何?”

貂勃想了想,这个主意和自己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估计是丞相想要立威,自己没必要一直唱对台戏,当即说道:“臣无异议!”

齐王大喜,道:“如此,就依丞相之见!”(未完待续)

ps:推荐、月票,都需要啊!

第十四章说魏论赵

事关生死存亡,齐国定计以后,立即开始行动起来。负责游说魏国、楚国的人选很快定了下来,即是苏秦之弟苏厉。而游说赵国、燕国的使臣也有了计较,那就是齐国隐士鲁仲连。

一番造势后,苏厉一行的车马优哉游哉地驶入了大梁城。对于齐国眼下的窘境,魏王完全是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听说苏厉从临淄而来,又有一桩对魏国很有利的好处,魏王索性也就召见了苏厉。

“先生不远千里,来寡人的大梁,不知有何见教呢?”魏王一上来就问道。

苏厉作揖,谦虚道:“不敢!臣不敢说有什么高见,但确实有些拙见,以供王上考量!”

魏王回礼,道:“愿闻先生之见!”

“魏国地方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此四战之地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河东孤悬于外,函谷受制于人,大梁距离新郑不过百里之遥,韩国若是有异心,王上的魏国就危矣!”

魏王听得胆战心惊,惶恐道:“计将安出?”

前些日子,秦国丞相魏冉来大梁的时候,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渲染了韩国对魏国的威胁,魏王心里是十分赞同的。君臣商议了一番。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引秦、赵、韩三国相争于中原,魏国趁机发展。魏王现在很好奇,苏厉会提出什么好的意见,若是可行的话,魏王自然会采纳。

苏厉微微一笑。宽解道:“如今韩、赵不容,相互争斗,王上大可以待价而沽,左右逢源!如此,剩下值得担心的莫过于齐、楚两国。齐国者,地方两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王上若取之,举天下之国,莫能挡之!楚国者,地方四千里。得山川之泽,产四时之丰,王上若取之,因之足以成霸业。”

“可齐国也好,楚国也罢,都非我魏国一国可灭的啊!”魏王长叹道。

苏厉点了点头,说道:“然也!所以臣以为,莫如联合一国削弱另一国。共分其地!”

“那不知依先生之见,该联齐伐楚还是该联楚伐齐?”魏王问道。

“臣以为,伐齐不如伐楚。一者。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却不敢死战,一战即溃。原因盖莫乎楚国宗贵醉生梦死,压榨百姓,百姓莫不大失所望。民心既失。谁又会为国家死战?!二者,齐国善战。田单虽然去位,但声威犹在。以燕国之强。近乎亡齐,然田单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魏国再强,也没有燕昭王时的燕国强大。魏国若是倾举国之兵而伐齐,田单必然领兵反击,魏国伤亡怕是很大。三者,齐国紧邻燕、赵,楚国只与魏、齐接壤,而不和燕、赵相邻。魏、齐伐楚,得寸既为己之寸,得尺既为己之尺。魏、楚伐齐,燕、赵必然寻机略齐,到时魏国得到的齐地必然不多。”

眼见魏王心动,苏厉继续蛊惑道:“如今,燕、楚两国伐齐,齐国不能久挡。臣从临淄来的时候,听坊间传闻,齐国有意割让陶郡之地,以和魏国联合伐楚。臣私下以为,这是魏国千载难逢的良机,王上若是错过,必然追悔莫及!”

魏王大喜道:“齐国真有此意?”

当初秦国与山东诸国交恶,齐、魏两国趁势平分了秦国的陶郡。陶郡的富庶可是甲天下的,如果齐国愿意交出剩余的半个陶郡之地,那无异于得到三倍乃至五倍的土地。此大利也!魏王怎能错过呢!

苏厉微微点头,回道:“臣以为此事应该无虞!王上若是答应帮助齐国击退楚国,一起攻打淮泗之地,齐国必然感激涕零。这小小的半个陶郡之地和齐国的安危相比,算不上什么!和地广粮多的淮泗之地相比,也算不上什么!”魔笑天

魏王大笑道:“善!寡人这就派遣使者前去游说齐国如何?”

苏厉笑着摇了摇头,回道:“臣以为齐国几日后就会派遣使者来大梁,王上静观其变就好!不过,王上倒是可以现在就集合大军,屯兵魏、楚边境。如此,齐国一旦献出陶郡,魏国可以立即出兵!齐国势必敬畏魏国出兵之迅速,楚国则以为魏国君臣一心、政令畅通无阻而恐慌。如此,天下莫敢小觑。这淮泗之地,魏国取之,易如反掌!”

“就依先生之见!”魏王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只要自己得到齐国的口头许诺,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了。现在就屯兵,到时候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淮泗之地自己可是垂涎久矣了,自己拿了齐国的好处,自然就要与齐国消灾。

“来人啊!去给寡人取两百金!寡人要赏赐给先生。”魏王说完向身旁的内侍吩咐道。

“喏!”内侍领命而去,不一会就有一个装满金子的盘子递过来。苏厉也不推辞,直接就接受了,然后以为魏王打探齐国消息为由,主动请辞。不过,出得大梁城,在确定没有人跟踪自己后,苏厉却是径直往郢都的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赵国,邯郸。鲁仲连静静地望着平原君,等待平原君的决断。他有百分百的信心,平原君一定会答应援救齐国,虽然理由只有一个。

平原君心里面犹豫再三,还是不得不承认对方说中了自己的软肋。如果真的像鲁仲连所说的,齐国在燕、楚两国的围攻下,割地求饶,亲近燕国。那么燕国的势力就将进入中原,赵国就会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我现在就为先生引荐王上。如何?”平原君赵胜作揖道。

鲁仲连微笑着颔首,道:“固所愿,不敢辞耳!”

入得王宫,平原君引荐完毕就退到一旁。赵王对颇有贤名的鲁仲连有所耳闻,也大致知道了对方的来意。不过。赵王可不想援救齐国。赵王的性格想来是睚眦必报,齐国要不是占领了安阳,赵国又何必出兵,赵国不出兵,邯郸兵力又怎么会空虚,邯郸兵力不空虚。又怎么会败给韩国有割地之耻!在赵王看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齐国!赵国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攻打齐国,就已经很是仁慈了。

“事急乎?齐国要遣先生来?”赵王故意揶揄道。

鲁仲连神色不变,从容不迫地回道:“不急!”

赵王笑意更浓,道:“燕、楚伐齐。齐国往来奔走的使者不绝于履,如此还是不急,寡人很是佩服贵国啊!”

鲁仲连不怒反笑,恭敬地回道:“王上也知道燕、楚伐齐,齐国不能久支。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一些大臣上书齐王,请求向燕国割地,请其退兵。齐王犹疑不决。齐王之所以不答应,乃是因为士卒效死,战况不急。等齐国真的着急了。齐王自然同意此见!”

赵王脸色一变,尴尬道:“不知所割之地何处?”

“河西百里之地乎!不多不多!”鲁仲连不以为意地说道。

赵王心里暗慌,如果让燕国得到了这百里之地,燕国距离邯郸就更近了!更重要的是,再往南二百里就是中原的腹心之地,燕国完全可以参与到中原的战事当中。与列国争雄。赵国想要攻打齐国的话,再也不能经河西之地。而是要走平原或者聊城。甚至于,燕国有把赵国一分为二的危险!婚后试爱:老公太霸道

“河西之地肥沃。割之岂不可惜?”赵王试探性地说道。

鲁仲连心道重戏来了,立即变得痛心疾首,说道:“虽然心疼,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齐国毕竟弱小,这些年燕国秣马厉兵,着实厉害。南面又有楚国作乱,齐国南北不能兼顾,只好臣服燕国,全力对付楚国!”

赵王这时候终于忍不住开口道:“齐国怎么不向寡人的赵国求援呢?”

齐国臣服燕国?这样的场景赵王想想就觉得可怕。当时五国伐齐,打败了下齐国后,秦、韩、魏、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