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贼(风再起时)-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军从隅中一直战到即将日入,足足四个时辰过去了,战场一片狼藉,犹如修罗地狱。打了大半天时间,荆豫军不仅士气未竭,反而更胜,董军越来越不能适应对手这种不计伤亡的进攻,先是三三两两的败退,随后便是整队整屯逃跑……
董卓竭力阻止溃势,可惜大势已定,就算白起、韩信复生也无能为力。
“唉……”远眺年壮气盛的孙坚,董卓心中羡慕,重重一叹,这声叹息仿佛连带岁月也一同叹出,一瞬间老去数岁。董卓环顾静待命令的诸将校,咬牙道出一个“撤”字,拨马而走。
随着董卓及其骑兵撤走,步卒再难支撑,当即崩溃,一哄而散。
董军尚有万骑,孙坚没有冒然下令全军追击,以免反胜为败,乐极生悲,只令数千骑及万余体力不亏的步卒展开追杀,自将大军缓缓向前推进,以备不测。
事实证明,孙坚高估了董卓,董卓逃回大谷关,留下万人守关,立刻北奔雒阳。
意犹未尽,那就看看最热门的其他小说更新了哪些章节吧!
┊┊┊┊┊┊┊┊┊┊┊┊┊┊
正文 第二百八十章 长安筹划
望着关东诸侯畏惧如虎的董军士卒在自己面前抱头鼠窜,溃败如潮,孙坚心中不由激奋,梁县之战,使得天下皆识孙文台,此战之后呢?……
可与盖子英及肩否?
中平元年黄巾暴起,由于出身较低,十年时间就在二百石至四百石县丞之位上晃荡、迈入而立之年的孙坚,迎来了奋起的机会,被相识十载的同乡朱儁招致麾下,任佐军司马一职。
孙坚卒得重用,一心立功,过于急切,被黄巾大帅波才诱而击之,身被数闯,部曲悉散,藏于草丛之中才捡得一条性命。波才实乃黄巾奇才,豫州战事亦如孙坚这般,大败、大败、接着大败……直至皇甫嵩入豫州,分波才之兵,才见好转。但,逆转之势则是盖俊的到来,盖俊一破波才,再破彭脱,两战打溃气焰最盛的豫州黄巾。
孙坚从不否认自己嫉妒盖俊,他素来自负于人,深信自己才能并不比盖俊逊色半分,差的只是出身。后来两人发展呈现两个极端,盖俊当年升任校尉,年末即为羽林中郎将,次年升任北地太守。而他孙坚黄巾之战亦颇多功劳,又有朱儁照顾,却只得个别部司马,碌碌三载,如果不是长沙兵乱,莫说三年,六年也甭想升到两千石。
就当孙坚以为自己稍稍能够碰到盖俊的时候,天下大变,后者利用京中复杂形势,捞得并州牧,成为一方诸侯,继而骠骑将军,两人间的差距反而更大了。
但他却从不曾气馁,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追上来,功夫不负有心人……
时至今日,可及否?
数千荆豫骑兵及万余步卒一直追杀到十数里外的大谷峡口,其谷内沟壑纵横,群峰削立,灌木丛生,可藏重兵,未免受到伏击,张勋、吴景略加商量,掉头而返。
当晚孙坚立营谷外,休整三日,等到民夫运来攻城战具,即刻北入峡谷,至大谷关前。关内董军将士震恐,三日来,他们每天都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彻夜难眠,士气低落到极点,但是如今见到对手,反倒不似先前那么害怕。
和孙坚预想的一战而下不同,足足攻打半月,折损上万才顺利攻克大谷关。至此,进军雒阳之路再无阻碍,大汉帝都呈现孙坚眼前。同时,大谷之战亦正式宣告结束,此战孙坚以阵亡两万五千人为代价,斩首一万八千级,俘敌一万五千
克复帝都之大功就在眼前,荆豫将士士气高昂,求战之心甚坚,但孙坚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此时己方已是强弩之末,董卓军则得到半月休养生息,万一大军顿挫雒阳城下,后果不堪设想。遂再次整军制器,积蓄力量,如大谷之战前故事。
京兆尹,长安。
董卓为避关东群雄锋芒,乃至断绝朝堂内居心叵测的士人念想,强行迁都长安。长安西汉末屡遭浩劫,光武帝中兴汉室,百余年犹然不能回复西汉时期景象,虽然董卓命人加以修饰,但仍掩饰不住它散发的一股破落破败的味道,除了地方够大,其他无一处配得上君临天下的大汉帝国国都这个荣誉。
一辆马车缓缓行在略显陈旧的街道,车夫谨慎而小心的注视着周围。车中之主贵不可言,乃是当今国朝除太师董卓之外最具权柄的人,没有之一。他年约五十余岁,身量高挑,脸容古朴,颌下三缕长须,长半尺有余,虽闭目养神,却显威势。此人正是大儒郭泰所识、太尉邓盛门生、太傅袁隗故吏,并州第一名士王允王子师。
董卓初入雒阳即拜王允为九卿之太仆,继而守尚令,前文提到过,三公无权,权出尚台,尚令有宰相之权。关东兵起,董卓欲行迁都,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反对,旋即被罢免,王允顺势成为司徒。让人吃惊的是,董卓并未让他卸任尚令。要知道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有辅佐幼帝之责,亦不过加‘录尚事’而已,王允却是司徒兼领尚令,权位之重可谓自董卓以下第一人。
董卓重用王允,可不仅仅是两人同出于边地的关系,而是王允表现出了顺从之意,事无大小,皆向董卓禀报,任用之事,全凭董卓做主。这样一个既听话又有名气的人董卓自然会加以重用。
王允所作所为与以前简直判若两人,更兼其为袁隗故吏,袁隗全家遇害,而他却甘为董卓鹰犬,有很多人明里背里骂他忘恩负义,王允闻之冷冷一笑,竖子何知我谋?
去年,刚刚到达长安不久,他便一手策划了举兵以迎关东州郡的计划。
参与此计划的有故太尉黄琬、已故司空荀爽、执金吾士孙瑞、护羌校尉杨瓒、尚郑泰、何顒、荀攸等人。王允向董卓建议雒阳遭北东南三面围攻,不如以执金吾士孙瑞、护羌校尉杨瓒领兵从长安出发,经武关入南阳,攻击袁术之背。
此计划巧妙的结合了当时的形势,让人看不出半点破绽,董卓欣然同意,然而正当士孙瑞、杨瓒整装待发、准备出兵之际,董卓经李儒提醒,突然收回成命,致使几乎成功的计划胎死腹中……
静静想着心事的王允猛然听到车外一阵吵闹喧哗,眉头不由皱起,不用睁开眼去看,他休沐日每每从此经过,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此乃蔡邕府邸也。
蔡邕很受董卓信赖,贵重于朝,每至休沐日,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王允以前当过太傅胡广掾吏,对于这位胡广最得意的弟子蔡邕,王允与他尚还融洽,黄巾之乱他出任豫州刺史时,缴获过宦官与黄巾蛾贼私通的信件,为宦官迫害,逃亡期间曾入住陈留蔡家庄一些时日。可是自董卓进京,王允完全改变了对蔡邕的看法,他屈事董卓,是为反戈,而蔡邕不同,他是真心事董。蔡邕一生不得志,卒得重用,极尽谄媚于董卓,为助董卓当上相国,写的奏章肉麻至极,令旁人都羞红脸。
想起蔡邕,就不可避免的联想到了其婿盖俊,王允眉头拧得更紧了,这也不是一个好东西。后者虽同董卓两度交战,却都是点到而止,且他去年接到乡人信,得知盖俊刚刚在并州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向太原郭氏等著姓下狠手。而今他坐拥十数郡,兵马十数万,不想着来长安勤王,反而东入冀州抢起地盘钱粮来,不愧是翁婿,两人实乃一丘之貉。
惟一让他有些欣慰的是,盖俊之父北地太守盖勋与他多有信往来,素有讨董之志,一旦自己这边向董卓发难,对方必起北地数万汉羌精锐以援。王允确实看不惯盖俊,但也不得不承认其麾下骁勇善战,北地是他崛起的地方,数万兵足以抗衡董卓军。只是,他不怀疑盖勋,却信不过盖俊,盖勋究竟有没有能力控制北地精兵呢?
“司徒,何府到了……”
何顒近来睡觉时间越来越少,再想假寐一刻都不行,却很容易就感到疲惫,恍惚间,发觉自己已经五十有三了,他再也不是那个少入京都,知名太学,与三万余太学生领袖郭泰、贾彪相交,继而得党人领袖李膺、陈蕃看重的少年了。亦不是友人父仇未报,害病而死,临终受托,亲提刀戟杀死其仇敌,带到墓上祭拜的热血青年。更加不是纵横荆豫,交通雒阳,被党人、太学生称为“解危济难何伯求”的怀志中年。
袁绍……
何顒记得昔年和袁绍首次碰面,他的修养、学识、大志,乃至于隐忍……无不使何顒断定,拯救天下者,必是此子。在他的辅佐下,袁绍苦心经营十数载,终除阉人,可是董卓进京打碎了他们振奋朝廷的梦想。
袁绍离京了,在何顒的目视下,他以为袁绍很快就会回来,因为他认定袁绍必是拯救天下者。可是,袁绍随后的动作把他惊得目瞪口呆,其拒绝承认天子,企图迎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北上冀州争夺地盘……
何顒意识到,袁绍,恐怕不会再回京都了。更让何顒难以接受的是,他对袁绍的期望出现在另一个人身上,这人恰恰是他最厌恶、最看不起的袁术……
堂中十数人静坐目视着陷入沉思之中的何顒,这其中有扶风大儒,与马日磾齐名的士孙瑞,还有何顒乡人、故太尉江夏黄琬,关东豪杰郑泰、颍川名士荀攸,以及幽州牧、大司马刘虞长子刘和等。
“主人,诸君,王司徒至……”
何顒惊醒,余人也皆起身,众人一同奔出大堂。
何顒少与郭泰交好,而王允则是郭泰门生,双方相识几十年,其他人也曾参与过去年的迎关东以临长安计划,无须过多客套,携手入堂。
去年,袁绍联手关东群雄欲立刘虞为天子,使得长安朝臣颇为被动,他们虽反董卓,却承认当今天子。几天前,刘虞使者、幽州刺史部从事田畴抵达京师,向朝廷表达不敢有非分之想,生为汉臣,死为汉鬼,甚至说出如果关东逼迫,他就越过长城,跑到鲜卑居地。这当然是明面上,暗地里则向何顒流露出讨董之意,何顒不敢怠慢,当即召来仁人志士商议。
众人经过紧急商量,决定让刘虞长子刘和回幽州,呼兵来西京勤王。
意犹未尽,那就看看最热门的其他小说更新了哪些章节吧!
┊┊┊┊┊┊┊┊┊┊┊┊┊┊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一章 迎荀彧
第二百八十一章迎荀彧
刘和字伯洽,由于其乃汉室宗亲,父刘虞又为大司马领幽州牧,位高权重,甚得亲信,如今任侍中一职,常侍天子左右。他年约二十**岁,长得高大健壮,面如冠玉,神风俊朗。
诸人商议好,刘和稍作准备,次日就离开了长安。
回幽州的路,最近便者莫过于从河东北上并州,经雁门郡入幽州,全程不到两千里。其次是穿弘农、河南尹,转而北上河内,经冀州回到幽州,路途比前者稍远一些,但路况较好,为最佳选择。
刘和两者都不取,反其道而行,从长安出发,由东南方的武关入荆州南阳郡,再从中原迂回到冀州、幽州。原因是当今天下惟有袁术还在坚持讨董,而且进展得相当顺利,才在梁县大胜董卓十万之众,众人欲联络以为凭。
刘和到达宛城时,刚好是孙坚送回捷报不久,整个宛城正陷入狂欢之中,大街上不时有青年士子奔跑疾呼,百姓亦是乐得看热闹。
刘和不明所以,找来百姓细问,得知孙坚大谷关前大破董卓亲率的十万步骑,斩俘数万,董卓狼狈逃回雒阳,顿时为之一惊。一个月内两破董军,横扫数十万凉、并虎狼之士,直挫董卓三十年声价,孙文台自此以后,当不逊盖子英。随即又大喜,袁术得势,则长安有望矣,迫不及待登门袁术府邸。
刘和喜,袁术则是癫了,大宴荆州文武,欢饮一日。
孙坚真可谓他的贵人,袁术本在南阳郁郁不得志,孙坚北上,立刻时来运转,兼两战大破董卓,将他的声望推到了顶点,已是不弱袁绍半分。
众人见他兴致高昂,纷纷道将军慧眼识珠,去年冬孙坚大败,理应治罪,将军反而表其为豫州刺史,多所资助,不然孙坚哪有今日的胜利?
袁术笑得更开心了,这正是他的痒处。
席间家仆袁六悄悄走到袁术身后耳语,袁术脸容醉态立刻消散,回谓几句,继而借口身体不适,向众人告罪,离开酒席。众人面面相觑,猜测何故……
“刘和……”袁术边走边念叨着这个名字。袁术以前当尚书时,尚书令即是刘虞,不过后者素来和袁绍关系亲密,汉灵帝驾崩前一年,两人便伙同盖俊之父盖勋密谋诛杀阉人,后事泄,盖勋去往长安,刘虞远走幽州,惟袁绍势强,阉人不敢动之。去年袁绍更是欲立刘虞为帝,曾试探过他的意见,被他以“只知勤王,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拒绝。是以双方虽无怨恨,却也谈不上交情,刘和此来何意?
“莫非是……”袁术并不笨,很快就想通了刘和的大致来意。
两人于袁府深院某个僻静厅堂会面,刘和不敢托大,当先行礼,“将军……”
袁术朗笑着托住刘和双臂,抓在手里道:“伯洽,孤与足下快有两年未见了吧?”
刘和点头道:“自将军出奔雒阳,算来有一年半了。”
“伯洽知孙文台大胜董卓否?”袁术一边拉着刘和坐下,一边问道。
“入城时已然听说,孙将军真世之良将也。董卓流毒国家,长安翘首盼望关东州郡将兵勤王,然载余来关东州郡或畏缩不前、或占地为王、或争权夺利……无一人站出拯救社稷,吾等本失望透顶,不想将军及孙将军迎难而上,大破董贼,有识之士,莫不欢欣鼓舞……”
袁术笑着道:“伯洽此来不单单是为了这些吧?”
“将军英明。”刘和抱拳道。“家父常感汉室多难,有讨董之志,今岁遣使来长安,与诸公共商奉迎天子事。我此行正是要回幽州领兵。今闻将军胜利,恰当其时,届时我将幽州突骑在北,将军在南,长安诸公奋起,三方发难,董卓必亡”
袁术轻轻敲击着几案,沉默半晌,说道:“雒阳以北河东、河内二郡皆盖骠骑所属也,观盖骠骑近年种种行为,其讨董之志不坚,恐不会让伯洽入据。雒阳其东为兖州刺史刘鲁国,袁遗的(兖州)山阳郡、鲍信的(兖州)济北国,豫州刺史周昂、奋武将军曹操就有了五郡之力支持,拿下豫州的把握无疑会大很多。
逢纪继续道:“九江这个位置敏感,最好是用扬州本地人。”
袁绍想了想道:“让周(昂)仲仁去吧。”豫州刺史看似执掌一州之地,确仅只六百石,而太守则是两千石,由刺史转太守是正常的升迁。
“那豫州……”
“孟德军中不是还有个老三周(喁)仁明吗……”
……………………………………………………………………………
盖俊率军南下,两万余大军由西北入河内郡,向治所怀县集结,他则带着千余骑往东南而行,进抵黄河北岸黎阳县,日日站在黄河沿岸眺望南方。他从邺城离开时听说荀彧已经将宗族进入兖州陈留郡,不出意外,这几日就会到达黄河。
盖俊前世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不是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是百折不挠的刘备,亦非千古良相诸葛亮,更不是人气超高的郭嘉、赵云,而是荀令君荀彧。
盖俊来到汉代足足十七载,已经记不清三国志、后汉书荀彧传记的具体内容,但他战略思想所散发出来那种的磅礴气势,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
三国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以谋士论,贾诩聪明绝顶,洞悉人心,却过于世故,不能尽显其能。荀攸深通兵法,战术奇佳,斩颜诛文皆其手笔,战略则稍逊。鲁肃高瞻远瞩、见解独到,献榻上策,后促成孙刘联盟,乃有赤壁,但孙吴势弱,不得施展。沮授一手规划袁绍霸业蓝图,战略战术俱佳,可惜他才高权重,遭人嫉恨,受到排挤,官渡之战时更被打入冷宫,纵有满腹韬略,无用武之地又能若何?
余者似郭嘉、程昱、董昭、刘晔、法正、庞统、田丰、陈宫等,或壮年而亡、或私德有亏、或身份所累、或性格刚傲,逊色一筹。
曹操之除吕布、灭袁术、击刘备,按部就班,思路明确,一一扫平中原诸雄,而后与袁绍一战,平定北方,最终十分天下有其七,期间谋划无不出自荀彧之手。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此言不假,荀彧不仅是张良,还是萧何……
盖俊一定要得到荀彧,哪怕绑也要把他绑走。
“将军,船到了……”
''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荀彧献策
第二百八十二章荀彧献策
东风拂面,大河滔滔,奔流向东,气势磅礴,荀彧将宗族数百口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黄河岸边。
起程前,同郡韩融将宗亲千余家躲在密西山中,曾邀他入山躲藏,此韩融即党人领袖陈寔的学生,故冀州牧韩馥族叔,前九卿之大鸿胪。去年其为董卓所遣,招降关东州郡,同行者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皆死,惟有他因为名气太大幸免于难。韩融本就没有为董卓卖命的想法,趁机回到颍川老家。年初袁术、孙坚同董卓全面开战,颍川诸士皆不看好此战,兼且厌恶袁术为人,纷纷躲进山中。
对于韩融的邀请,荀彧想也没想拒绝了,去年冬开始兄荀谌屡次给他来信,邀他来冀,同时隐约透露豫州将有变动。荀彧目光敏锐,断定颍川四战之地,必有兵祸,乃反邀韩融去冀,后者就如同颍川荀氏其他宗姓那般,顾恋乡土,不愿离开。
荀彧唯有遗憾告辞,当他走到陈留的时候,突然接到孙坚大胜董卓的消息,顿时为之一惊。在关东人眼中,董卓可是强悍得可怕,手下拥有凉、并十数万善战虎狼之士,非集天下之力讨伐不可。然而事实证明,董卓似乎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强大,颇有外强中干的意思。
袁术声望如日中天,又离颍川很近,但荀彧却从来没想过投靠袁术,一是袁术固然得势,但荀彧认为他才干不足,仍然不看好他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袁术杀死了他的故主,九卿少府、前颖川太守阴修。
荀彧尚幼时,中常侍唐衡慕颍川荀氏书香门第,人杰频出,欲与之联姻,荀彧父亲、荀氏八龙荀绲畏惧其势,不敢拒绝,遂以幼子荀彧配之。荀绲这个决定害苦了荀彧,为了弥补亏污,从奋、潜学、养名,直至南阳名士何顒批其为“王佐之才”,又和时为天下第一少年郎的“射虎灭蝗盖子英”相交,才算彻底摆脱了亏名。
荀彧若敢投靠杀故主之袁术,苦养近三十载的名声立刻就会化为乌有。
荀彧入东郡后已经从太守王肱那里得知袁绍继任冀州牧,他认为当今董卓乱政,致使天下大乱,有倾覆之危,但未如周室陵迟、秦失其政那般不可逆转,只要拨平凶逆、匡翼天子,则汉室仍可复兴。
而袁绍先图别立帝王,分裂九州,拒不承认当今天子,次图光武旧地,并插手关东诸州政事,怎么看都不像有拯救汉室之意,实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
荀彧凝望大河,心里默默道:“二袁皆非救世之人,余者似幽州牧刘(虞)伯安,身份敏感,内有公孙掣肘,力所不及。青州刺史焦(和)公宰一介文人,面对黄巾一败再败,据说积病难返。豫州刺史孙(坚)文台匹夫之勇,徐州刺史陶(谦)恭祖奸猾老吏、兖州刺史刘(岱)公山争权夺利,扬州刺史陈(温)元悌才智平庸,益州牧刘(焉)君郎闭门自守,凉州穷困混乱、交州偏远弱……”
大汉十三州,除去董卓盘踞的司隶,只剩下一州还未评价,即盖俊所领并州。
盖俊手握并州九郡、凉州北地、司隶河东、河内共计十二郡,人口数百万,带甲十余万,实力雄厚。而盖俊少有盛名,天下共称,长有战功,横行西北,董卓素所畏惧。荀彧和他相识十二载,多年来一直书信不断,其一举一动皆有关注,可是荀彧却还是看不透对方。
“天下间能够知道他心意的人,恐怕也只有他自己了。”
良久,荀彧出一声长叹。
“文若,该过河了……”一名荀彧的远房族兄轻声唤道。
荀彧点点头,行到渡口,同族已开始携老扶幼登船,汉代造船业达,素有北东莱、南豫章之说,两地并驰名于大汉国,此船即为东莱船,乃是东郡太守王肱提供,足以将荀氏数百口一次送过去。
黄河水面并不宽,没过多久便到达北岸,让荀彧吃惊的是,盖俊竟然站在渡口迎接他的到来。两人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六年前,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盖俊在京中任羽林中郎将时。六载过去了,盖俊已是而立之年,容貌不改,气质却大变,威严奇重。汉代豪族子弟多不虑出仕,然而少有所成者则不多,似盖俊这般年仅三十便是持使节、骠骑将军领并州牧、美阳万户侯,实在过于骇人听闻,若非乱世,岂能至此?
一团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钻入鼻孔,沁人心脾。盖俊含笑看着荀彧,后者比他一岁,今年二十九岁,一如以前,衣冠楚楚,面如冠玉,天质自然,虽有意蓄起淡须,依然帅得一塌糊涂,令盖俊不由自惭形秽。这种感觉他只在妹夫杨阿若身上体验过,杨阿若有一种阴柔之美,而荀彧则是君子之风。
荀彧一脸讶色的行礼,而后问道:“将军何以在此?”
“不如此,何年才能见到你?”盖俊迫不及待的上前抓住他的手,一副怕对方逃跑的样子,笑着说道:“自从乃兄与京兆尹(长安)之间的弘农郡。河西四郡则是凉州黄河以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盖俊家乡。
天下事绝不会像荀彧说得这么容易,他只是给出一个宏伟的战略蓝图,即先除董卓,拥戴天子,再平韩遂,成强秦之势,而后东出旋门关(虎牢关),奉国家以征天下。
可以说这是目前盖俊最佳战略路线,没有之一。
问题是,他对是否勤王抱有疑虑。
挟天子优势当然很多,比如收揽人心,天下才士皆愿效命,走到哪都有人拥护,比如能够插手诸侯尚未形成绝对统治的地区,收买势力较的割据者,无往不利。比如师出有名,以大义压之,震慑宵……
但它的缺点也不少,天子就是天下之主,有事经过他否?经过,则其名正言顺收权,不经,则遭到世人斥骂。而且在外征战,还要提防政变,董卓自入京后,阴谋就一直笼罩在头上,最后千提防万提防,还是被骗入宫中,照头一刀。除非效法曹操,几十年都不进宫,可是曹操一生也没少经历政变,把三辅旧勋杀得元气大伤才消停。
更让盖俊顾忌的是,他的老子盖勋、老师马日磾堪称铁杆保汉派。自他东入冀州,盖勋是三天一书,五天一长信,使者不断,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欺骗自己讨董,至今两年,雷声大雨点,如今更是跑到冀州争权夺利,甚至说出敦煌盖氏没有他这个人。
盖俊心里非常郁闷,心道我可是你唯一的儿子,把我踢出门,你不是绝后了吗。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大的火气,至于吗,消消停停和阿母过美满日子多好……
盖俊若入主长安,必要重用二人,这,说不得二老胳膊肘向外拐。
而且,在打不打董卓的问题上,他也是顾虑重重,他既想趁着马镫尚未被人现,一战解决董卓,顺势扫平韩馥,整合关西,又怕打之不死,董卓转为死守,到时他有多少人也不够填。
何况,历史上董卓好像就死于今、明两年,自己究竟有没有必要改变历史?他同时又担心由于自己的存在,使得历史本来的轨道生扭曲,董卓未必会与历史一样结局……
盖俊脑海里纠缠着无数的疑问,这是熟知此段历史的人所独有,旁人无法理解。
贾诩虽然理解不了,却能猜透他复杂的心思。这就是其人可怕之处,就像你肚子里的蛔虫,透视你的思维,揣摩你的心理,然后认为合适就说,不合适就装聋作哑。
“下官倒是与荀司马有些不同的见解……”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财富
第二百八十二章财富
“下官倒是与荀司马有些不同的见解……”贾诩斜倚车厢,整个身体缩进宽大的绣袍,由于其眼眸狭长,看上去总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加之脸容僵硬,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患有不寐之症。
盖俊早就习惯了他的模样,荀彧则不太适应,见他另有见解,遂抱拳道:“还请贾长史不吝赐教。”
“不是什么赐教,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你我互补……”贾诩才和荀彧相处不久,虽然心里早就通过对方言谈举止断定他是一个胸怀大度之人,但小心驶得万年船总没错,开始给荀彧灌**汤,争取使对方不致对自己生出恶感。
说实话,这种性格非常讨人厌,看得盖俊苦笑不止,不愧是明哲保身贾文和、低调做人贾文和……
贾诩长篇话完,转入正题道:“我与董卓同乡也,素知其人,他长于湟中,颇染胡风,性格狼戾,暴虐不仁,治兵亦以狠厉著称,士卒惧甚于敬,大抵如是。往时或无不可,然其今年已六十余,垂垂老矣,又无长子,将士忧虑,两次惨败孙文台便是证明。”
“经此打击,董卓丧志,必走长安,凭险据守。袁术、孙坚虽然得志,亦无能为也。”
“凉州人素来以力为雄,犹如苍狼,董卓既老,诸将未尝不思之。董卓欲保其位,除以杀戮为手段外别无他法,长此以往,诸将离心,董卓虽资强兵,实孤家寡人耳。一二年间,其必死于亲信之手,以乱终。”
贾诩最后总结道:“我若缓图之,则董军内部自相残杀,急图之,则凉州诸将相结自保。将军不可不思。”
贾诩一番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荀彧神色肃然,难怪盖俊授予他骠骑将军府长史一职,权倾北疆,其确有过人之能。
盖俊目瞪口呆的看着贾诩,后者把握人心之能堪称登峰造极,将董卓及董军将士的心理乃至他们未来的心理变化料得通透,盖俊知道历史正是像贾诩所言,一般无二。不愧是大智若妖的三国顶级谋士。
盖俊看看荀彧,又再看看贾诩,两人一个善于宏观战略,避免走弯路,一个擅长洞悉人心,知己亦知彼,得此二人,辅以强兵,天下更有何忧?
贾诩料事如神,大谷关前一战,董卓心底最后一丝雄心壮志被孙坚打得飞灰湮灭。不过他没有在惨败的第一时间撤回关中,他当然不是为了在雒阳城下再和孙坚比划比划,孙坚现今风头正盛,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