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民间传说的抓交替。那些横死之人,会聚集在他们横死的地方,等下一个倒楣鬼来,等他抓到交替,先前那个就可以去投胎。认真来说,这个恐怕比蛛丝得譬喻,还要生动。这些人,可不就是等着抓交替得吗?

  就是这样,让这些官员过各年都寝食难安,深怕自己那点猫腻,被曾经的同僚检举,这个过年,满京师得官员,除了那些官职卑微得,牵涉不到太多得官员,才能舒坦得过个好年,其他人,不是忙着收拾手尾,就是夹起尾巴作人和做官,不敢太过张扬。

  可如今,他们不张扬,李忱可没打算就这样过去了,刚过年,就招集宰相,继续讨论朝政改得事情,圣人欲如何改革?,周墀想了会,第一个开口问道。

  监察制度改善,让我大唐很多弊端显现。经常有法曹县尉,或是县令,动辄勒索富户,罗织罪名,将其下狱,需付出钱财、田产,方可脱身,法条,可不是地方县令,或是县尉,更不是乡绅,骋一己私欲的工具。

  圣人,如今地方已有严密得监察,相信再此等监察情况下,诸如此类陋习,当不复出现。崔铉说道,在他看来这种情况是根本难以避免得,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但是在大唐如此完善得监察制度下,应该可以最大得减轻这种情况。

  我原本也以为可以。可是如此多的案件,让人怵目惊心,像这个县令,为了考绩,地方上发生人命官司,他帮着隐瞒,还故意把死者往邻县丢。

  还有这个,新任县尉藉机公报私仇,将仇人逮捕下狱,将其闷死,还报了一个暴病身亡,谁敢他这么大的胆子。

  李忱随便举了两个例子,很平凡,很普通,首先是一个县令,为了考绩,地方上发现一具无名尸,他让人把他挪到邻县,这样一来,就算发生官司,也不是在他这里。

  另外就是一个新科县尉,将他得一个仇人,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大唐官吏在李忱登基后,有规定必须异地赴任。这个县尉确实不是本地人,可是谁能想到,他的仇家,听说他考上了,却不清楚这规定,深恐自己被报复,仓皇搬了家,结果好死不死,自投罗网。

  被那个县尉发现,于是罗织罪名,藉口其通匪,将他逮捕下狱后,一阵拷打,最后在他胸口放大石,让他无法喘气,最后落得一个暴病身亡。

  我也知道,对地方县令来说,息讼,也是重要考评,可是,这不是他们吃案得藉口。

  我以为,我大唐对县令得考课制度,司法制度,当一并改革。,说完自己得目标后,李忱阐述自己的想法,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他说,宰相们听。

  首先是大唐官吏考课制度改革,县令,最主要的工作,将是发展地方。,李忱这么一说,几个宰像若有所思,李忱不说,好几个比较有心得宰相都心理大概有案了。

  李忱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陇西试行。当地新派遣得县令,刺史,最大得工作,都是治理地方,明眼人都看出来,李忱企图要做些什么。

  并且,李忱这些年来大小动作不断,不断把各种权利收回朝廷,像是之前得财税改革,收税权已经从地方,从个地节度使手中,收回朝廷。在平地了幽州之乱,彻底收复河北三镇后,这个制度彻底得到落实。

  大小财税,无论是田税,户税。还是商税、盐税、茶税,都由户部统一征收。地方不得插手。

  之后又是军权,各地藩镇裁撤过半,权利也大量集中到朝廷手上。再来就是之前得监察和警察,补盗和督察责任,也都收回朝廷,任何职务都只是对朝廷负责,地方也是不得插手。故而现在,李忱又对大唐县令职权下手,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不知圣人打算从何着手?令狐绹问道,很简单,四善七十二最,太过笼统,每一方县令、刺史、以及知州,都要提出自己的目标。申不害学说虽然很遭,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

  大唐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这个考课方法,比起前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组织完善,法律化,和标准化。

  组织完善,负责考课的是尚书省得考功郎中,其下有五十名属员,协助他办理。考功郎中主考京官,考功员外郎主考外官。考功标准,是四大善行,德义有闻、清慎明着、公平可称和格勤匪懈,考核得是官员道德水平,德、慎、公、勤。

  二十七最,则是依照不同职务,有二十七项要求,主要考核得是德、勤、能、绩。然后最后是吏员得考核,只有四项标准,称四等法,就看你是不是勤劳,办事是不是公允。

  此外,刚刚说组织完善,因为考核得可不只一个人。考功郎中和员外郎是主考官,但是还有监考官。考功郎中、员外郎,只负责四等以下,三等以上由皇帝考核。

  而四等以下,中书省和门下省,会派出校考官和监考官,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考核进行监督。最后,大唐官员是每年小考,四年一次大考。小考定等第,大考综合几年来小考得等第,作为最后定等。

  唐代这样考课,看似很完善了,可是李忱还有不太满意的地方。首先,对吏员考核太马虎。固然因为吏员人数众多,考核不便,只能大概。

  但是李忱早就把吏员列入了大唐官吏行列中。吏员招收不再马虎,升迁管道也比较通畅,既然如此,便不该如此草率。

  其次,四善二十七最,其实一方面有些不公,一方面标准很难判断。不公则是,你说他不勤,可是人家很多事情处理得又快又好,根本不需要他多花心思。然后那个很勤劳,偏偏办事不懂方法,没效率,成天作白工,这怎么算?

  此外,虽然会派出监考和校考,但是大唐州县也挺多的,其实他们也很难认真把所有事项都查完。很多时候,都是走个过场。所以,李忱觉得,有必要改一改,动一动了。

  申不害得学说,虽然糟糕,我一向不以为然,不过也不是一无可取。刑名参同,将会是大唐官员新的考核项目,每人均需列出来年目标,每年考核其达成度。

  这个目标若试定得太低,哪怕达成,考评也不会高,定得太高,达不目标也是枉然。

  李忱一项认为,“法”,应该是人们遵守得行为准则。对于法家思想,什么重术,重势,都不以为然。可是这些年他勤读书,发觉他对法家认识有些偏颇。

  其实申不害得重“术”,讲究的御下手段,也不是一无可取,至少这个“刑名参同”,就很先进。

  本来他改革大唐考核制度的根基,是张居正得考成法。张居正将朝廷往来公文,都予以备档,建立三本簿子,作考成之用。一本登记,两本分送不同单位,作考核。

  每年考核,就看你今年要你办些什么事,你有没有办成,作为考核依据。为此,大明运行效率空前高了起来,还裁汰了不少冗官。所有官员都被逼得上紧发条。

  不过,这只能参考,因为李忱不光是要求官员办事,还要求他们有主动性。像现代的官员,会为了自己着政绩,拼命发展经济,而不是单纯的把事情做好。这样一来,申不害得“刑名参同”,其实比较适合。

  日后,县令就专职发展本地,而审判,则令委任新职。,明明说是司法改革,结果一直拖到最后,李忱才说出他的目的。要将司法审判权,彻底分立出去。

  

第五百六十三章 法制社会


  吾皇这又是要做什么呢,李德裕放下手里得顺天日报。顺天日报,这是所有官员必看得报纸,虽然没有明定,但是所有官员,都已经逐渐了解,这是国家报。

  为了知道更多朝廷动向,所有官员一定每天读报。送报生,这是一个很奇特得职业。虽然很多地方,宵禁都名存实亡,可是长安还是坚定得实行着。反正,这对长安得夜生活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宵禁禁得是里坊外面,坊门落了锁,外面就不能走人。可是里坊内部,完全没影响。

  而送报童呢,是唯一一种,可以趁天未亮,就跑出坊门外的人。起初,只有顺天日报得送报童这么做。不过,后来长安和万年日报,也跟着模仿了,在所有官员上朝前,就把报只送到官员手里。

  李德裕放下手中得报纸,马车刚好缓缓停下来,然后车门外面刚好响起车夫得敲门声,这是含耀门到的意思。特制的马车,加了底盘和弹簧避震,加上宫中得道路平整,一路过来马车没有丝毫摇晃,非常很平稳。若不是他已经习惯了这个这个时间,恐怕要到车夫敲门,他才会知道,目的地到了。

  他下了马车,在一片官员问候声中,走进了他的办公地点。马车则是自顾自驶去暂停得位置。那些官员则是羡慕的看着马车离开。拉车得两匹白色骏马,踏着优雅得步伐,这是李忱让闲厩使,这个大唐弼马温,训练得特殊步伐。走起路来,好像在跳舞一样。

  这就是马得花式舞步,又称盛装舞步。李忱特别让闲厩使训练得。本来他想让他训练对策步,就是汉代铜奔马,那种马匹跑起路来,是用同一边脚在跑。

  如果有注意过汉代铜奔马,会发现,那匹马跑起步来,两边四只脚都是一启动得,像人类走路得同手同脚一样。而一般马跑起跑起来,嗯,李忱不会形容,反正不是这个样子。

  本来李忱以为,那是工匠搞错了,或者说为了追求美观。后来听专家解释,那是一种特殊的马步,叫顺拐,也称作对侧步。确实是有马可以这样跑,这样的优点是人乘坐起来,很平稳。

  那个闲厩使也说,昭陵六骏,太宗皇帝骑过得那几匹马中,有一匹叫特乐膘得马,也是这种姿态。

  不过,那似乎要特殊的马才能跑出那种姿态,闲厩使无能为力。李忱只能让闲厩使,设法让马跑出他要求那种得盛装舞步。

  这让闲厩使,白发搔更短,差点没辞职。没辞职,终究是舍不得,这职务这是一个很有权威得职业,可是在李忱登基后,被裁撤得差不多了。

  权威在哪里?如果你知到安禄山曾经做过这职务,就知道权威。这个职务是武则天设立得。虽然被李忱叫作弼马温,不过人家权利可大的很,可以掌握全大唐,所有的马匹。

  唐初之时,尚乘局负责管理马匹,设有左右个六闲。武则天设置了“仗内闲厩”,几年后又设“闲厩使”。玄宗开元年间又设置“仗外闲厩”。

  “仗内闲厩”管理御用马匹,“仗外闲厩”负责禁军用马,原属尚乘局的十二闲,改属于仗内闲厩的两个厩。

  此外,外闲厩还有两个庞大得马源,陇右诸监牧、八马坊。本来,这两单位,都属于太朴寺。前者为杖内闲厩提供马匹,后者负责提供禁军用马,算是两者得外部单位。

  要比喻得话,仗内闲厩是专门管理政府领导用的车,仗外闲厩是管理首都卫戍部队用车。陇右诸监牧、八马坊则是国营得两大车厂。

  而“闲厩使”这个职务,之所以很有权利,就是他完全侵夺了本该分属两个部门,殿中省和太朴寺的权职,把国家所有得汽车,甚至可以转变用来作战得装甲车,都控制在手里。你看有多屌。

  本来呢,随着大唐失去陇西,这个职务权利大大缩水,各镇不是没有多少骑兵,就是自己照顾,他这个闲厩使,越来越没权威。

  而收复陇西后,李忱自然要恢复当地得马政,为大唐提供马匹。可是闲厩使得职权,彻底被拆分,该规太仆寺得归太仆寺,归殿中省得归殿中省。

  闲厩使剩下的,就是皇家训马师。本来属于皇家的大量马匹,也在李忱成立神策军之初,全部都供给神策军了,至今没恢复多少,让闲厩使暗中抹了好多眼泪。

  后来总算是苦尽甘来,靠着训练这个盛装舞步,权利没大多少,却能多收很多钱,捞钱捞到丧心病狂的李忱,居然让他接外活,替那些有钱人,培养会走盛装舞步得马。

  会走盛装舞步得马,是有钱和有权得象征,少数人才可以享受到这种特殊的马,也不是有钱就可以得了。不过这不是那些官员,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马的原因。

  他们不是看马,是看马车,也就是李德裕,才被赐与禁中乘车得殊荣,李忱体谅李德裕年纪大了,特别让他的马车,可以直入禁中。含耀门,已经深入到禁中,在含元殿得左边。

  今天是李忱没有招集宰相议事,若是招集宰像在绫绮殿议事,李德裕甚至可以直接乘车到绫绮殿门外。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虽然李德裕本人觉得有些太招摇,想拒绝。

  可是却被李忱强逼着接受了,说他年纪大了,不需要把精力花在不必要得是务上,这样才能更好得为国,为他这个皇帝做牛做马。嗯,原话当然只有前半部了。

  李德裕很能体会,皇帝的好意,虽然李忱没有明说,但是李德裕真是作牛作马了,这段时间,都忙着李忱弄出来得改制了。他暂时没空去想,李忱在报上,又为什么开始造势了。

  李忱提出得一连串关系到考功和司法改制得想法,让全大唐上下忙碌得不可开交。所有官员忙完了,财产申报,又开始忙碌订定计划。

  这个计划,还不能乱定。定得少了,显得你没近取心,来年考功,等第就不高了,九等考功中,说不定要拿各下三等得下上,处断乖理为下上。这可是很差得评语。

  不求拿各上中,上下。至少拿个中中吧。四考中中,进年劳一阶级。每一考,中上就可以进一阶。在以前,这可是挺麻烦的。

  无最一善,是为中中。意思是说,前面德、慎、公、勤,一样不沾,只捞了一个尽忠职守,至少把本职做好,才能稳步提升。可是那标准,全然没个准,都看考功时得运气,和你与主考及监考得关系。

  不像现在,只要你本职做的好,业务娴熟,定得标准大体不差。拿个中中就是稳的,如果对考功有意见,好歹有个申诉标准了。大部分官员,都是痛苦并快乐的忙碌着。尤其是那些原本属于吏员得官员,第一次跟官员享受同等得考功,更是积极。

  大部分官员,都是痛苦并快乐的忙碌着,那宰相就是那少部份,很忙碌,至于快乐,不知道丢去哪了。

  李忱提得司法改革,首先第一步是将审判权从县令剥离出去,这是大革新。效仿后世得三级制度,直接在州、县一级,设立地方法官。

  所谓州县,不是县第一级,州第二级,而是看人口和户数。县一级,户数不足的,就以州为单位,设立地方法院判曹,巡回各县审判审判,再高一级的就是以道为单位,道级的判曹为高等法院。

  户数、人数足够得州县,地方法院就已县级范围,设立地方法院,州级范围,设立高等法院。

  会这么做是因为成本考量,其实大唐很多州县,编制都是不满员。比方说,一个县基本上该有六曹,甚至包括很多像是管理交易,管理地方学校的人。可是这些基本上都是只有大县才有。

  一些小县,通常结构就很简单,不说管理学校和市场交易的人。连六曹都只有两个,一个是浊流,一个是清流。浊流做的是补盗,征收税赋之类的工作,这些工作,都被视为是杂事官,科举制度虽然大概有两百年历史了,可是魏晋遗风,不是那么好消除得。

  李忱司法改革,首先不得不针对此种情况,做出应对,因为大唐如今税收大增,可是花销也是倍增,他不能说每一个县哪怕只有几百户,都设置一个专职得法官。

  这些小州县得地方法官就得辛苦一点,在辖下各县巡游,或者接到通知,哪里有需要审判,就去哪里。

  这样一改,把审判权从县令和刺史手中剥离,他们将会如同后世得地方长官一样,专心在发展经济,和抚民之上。

  如果只有这样,或许宰相还不会那么忙,就是多了几个官职,和划定各级法院管辖范围,这些不是什么大事,真正大事,是李忱尝试着把大唐司法制度,向着现代化更加迈进一步,李忱尝试得建立审捡分离以及陪审团制度。

  所谓审检分离,这是大陆法系特色,负责审判得法官,和起诉犯罪得检察官,虽然都是司法体系,不过各自行使职权。这项制度起源于十三世纪得法国。逐渐发展到十九世纪中,才被许多国家接受。

  而陪审团制度,则是起源于英国,算是英美法系得特色,虽然他们也有检察官,不过制度、体制上,都与大陆法系不同。不过,不管怎么不同,以上制度是现代司法体系得特色。

  李忱也不是崇洋,首先从一个升斗小民得立场来看,如何避免官吏迫害百姓,改革司法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当官员不能动不动拿法律当作武器,让自己代表国家时,贪官污吏对老百姓得残害,就少了很多。

  你说,官员不就是国家得代表吗?当官员被侵害,不就代表国家被侵害?李忱不这么看,官员是国家得代表?那置皇帝和百姓于何处?一各国家,没有百姓,还叫国家吗?当官员把百姓都侵害完了,国家还会存在吗?

  明朝末年,东林党,就是最好的代表。他们以道德为武器,将自己得利益,变作国家得利益,明朝就完蛋了。工商税一点都征收不到,尽量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那些贫苦得百姓身上,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所以他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把各阶层利益,都放进法条中。他之前和小孩说得,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是开玩笑。一个人治国家,皇帝说了算,总有一天也会被人家说了算。人人都会羡慕皇帝的权柄,有机会当取而代之。

  唯有进展到法制社会,真正的把各阶层利益结合到一起,大唐社稷,甚至是他李家得皇位,才会安稳,哪怕是将来时代演变,皇权逐渐减弱,也不失为又一个英国皇室,总比将来子孙都人头落地来的好。

  审检分离和陪审团制度,在他看来是迈向法制社会得基础。这背后代表了很多东西,比方说,无罪推定原则,审检分离,以前那些上不得面得讼师,将正式浮出水面。

  他们将代表了百姓,与代表了朝廷的检察官,在公正得司法审判制度前面,以证据来说话。

  这其中牵涉到太多东西了,这才是那些宰相头痛的地方,毕竟事前完全没有前例可依,李忱又是个甩手掌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就让宰相去忙活,这可把那些宰相都累死了。

  这事太重要,刑部尚书周墀一个人带着刑部根本玩不转,只能拖着整个政事唐的宰相,一起来忙这桩事情。

  好在李忱也知道,这事急不得,没有急着在全大唐实施这件事情,目前只有将审判权彻底从县令手中分开,划分司法区域比较紧迫,其他两件事情,只有在有限的地方试行。

  审检分离,是挑选了几个大城市,试行。而陪审团制度,则是在边疆几个心从羁縻州改制得地方,试行。为此,李忱特别找了这些宰相谈话。

  

第五百六十四章 司法改制


  『圣人,若是将诉讼从县令手中拿走,恐怕大唐从此便无宁日,地方上将诉讼不断阿。?? ?』。崔铉对于李忱得司法改革,这么说道。

  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自古到今,诉讼始终是地方治安标准,诉讼多,代表地方不安靖,那怕是现代,也是一个标准。

  现代也有?当然有,不过标准是治安,不是法院受理得诉讼案,主要看各种犯罪,犯罪率越高,地方长得施政能力评价越低。而古代则是把这两点混为一谈了,把所有诉讼案件都当作治安败坏来处理。

  崔铉担心,地方官不把地方安靖当作一回事,会让百姓诉讼不断。至于司法三级制度,这倒不怕,反正大唐对百姓诉讼有一套规定,将汉魏以来得直诉列入了法律规范中。

  唐代的法律,比前朝进步很多。除了将法律格式分类,不再像以往,笼统的混在一起,百姓有冤屈,还可以不断上诉,已经有后世得法院分级得样子。所以李忱划分司法三级制度,其实只是一个诉讼范围得调整。

  不过,不光是一个诉讼范围得调整,认真来说,是背后的含意,这也是崔铉担心的地方。

  唐代司法过程是县、州再上去就是尚书左右丞,然后就是三司,最后就到了驾前。驾前也有分,有上表得,最后是闹得比较大的,打登闻鼓或者立于肺石之下。这两者,很多章很多章以前提到过。

  李忱的改制,司法是一各大改革。一二级没变,再上去就是大理寺。并且,把任何人对于诉讼结果不满意,都可以这样申诉,如果这都不行,最后一关就是三司,就是俗称得三司会审。

  你问,唐代不也是这样,不过就是尚书左右丞不管罢了,其实不然。先,以前大唐像是田宅、婚姻等纠纷,不准上诉得,通常是地方处理。你要是上告,是越诉。只有冤屈,可以循着之前说得那个管道去申诉,这叫直诉。

  可以上言告事得,只有两种,一种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稷前途。一种则是有莫大冤屈,这是人命官司才可以。其他一些纠纷,比方说,与人有经济上得纠纷,地方官征收租税不依法办理等等,是不准依照前面的那个诉讼程序上诉得。

  所以了,崔铉担心,这样会让百姓乐于兴讼。事实上,目前已经是这样了。以上这些越讼情况,自唐初至今,屡见不鲜,多次下令禁止都没用。以前还有地方官帮忙压制,现在他们不管治安,并且李忱不再禁止百姓上诉,情况只会更糟糕。

  还有大里寺得情况,一般人认为,大理寺是大唐的最高法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般来说,大理寺不负责审判,他只是一个覆核得机构。除非在长安犯案,偏偏又是外地人,才会交给大理寺审判。李忱重新定义了大理寺得定位,真正让他成为大堂最高法院。而三司会审,则是有重大案件才会启动,如果没有意外,大理寺得审理,就是最终审理了。

  『兴讼成风?现在就没有吗。』,对于崔铉的话,李忱不以为然,『百姓愿意上告吗?若非走到绝路谁会愿意不断兴讼。』

  『况且,大部分这些越诉事件,都是因为地方官吏操守不佳才会导致。给百姓申冤得机会,正好给他们一个警惕。』

  『可以派出法官至地方审查,或者提升地方监察得职权,令其注意地方冤狱便可。』『有用吗?若是有用,如今也不会频频越诉。』唐代虽然禁止百姓越诉,禁止一些经济上,或者不是重大的案件向上申冤,不过也不是全然不管。

  最基础的,就是那十道观察使了,或者从朝廷向地方派遣监察御史,去地方巡察是否有冤屈。只是,这没有什么用,若是有用,大唐也不会频频生越诉事件。

  李忱记得,当年曾经读过,说大唐法律完善,宋代法律多是因袭大唐,很多法条都不合时宜,延续得是唐法,说宋代法律比较不如唐代芸芸。可是,宋代有一点比唐代好,就是越诉。

  对于一些案件,即便只是经济案件,比方说欠债不还啦,非法入侵他人物业,甚至官吏不依法受理词讼等等,都允许上诉。这点就比唐代强,李忱当然不能输了。

  『法律是保障百姓得最后一道防线,若是法律不能保护百姓,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只靠到德吗?道德当然重要,但若强求品德操守,岂不是回到魏晋时期?』

  『既然要说法,那岂能容许有人玩法,百姓可愿动辄兴讼?若地方官皆能秉公办事,百姓又何至于此?』

  『至于地方官不把讼诉放在心上,那也不是问题,讼诉就讼诉吧。地方官抓紧治安就好,让地方官注意当地治安,治安依然是考核项目。只看窃盗、人命等官司,不看百姓是否兴讼。』

  『百姓兴讼,是整体社会问题,不是靠一各地方官努力。若是兴讼案件太多,要看哪方面,是法律有漏洞,让人利用,还是社会风气太差,是地方问题,还是整个社会问题,压制?那是办法吗,有问题不解决,就靠着地方官压制?』,根本问题,李忱不相信百姓有多喜欢诉讼。若是真的讼诉案件太多,逼的百姓兴讼,那就是有问题了。

  有问题就要解决,不是压着,拖着,问题不会自行解决,只问更大,更严重。李忱一番话,说得崔铉无言以对,其他人根本不吭声,知道李忱铁了心要改革,那就改吧。

  『圣人,这个蒙面得女子,是何意义?』,司法改革,李忱提出了一个象征大唐司法得图案,要立一个图案在刑部门口。

  这点所有人都莫名其妙,要立,立一个獬豸不就好了。这种独角神兽,就是御史得象征,反正遇上恶人他会用角把他顶倒后吃掉,用他不就好了。为什么要立一个胡神,还是女子。是胡神,或者叫蕃神,不是狐神,更不是狐仙。

  『这个蒙面女子,手里拿秤得,这是胡人得正义女神。在千多年前胡人有个叫希腊得地区,那里城邦林立,但是文化达,这是他们得女神。』随着商贸达,还有李忱翻译过来的胡人书籍,天方和大秦对仔相都不陌生。他们也知道天方的情况,以及目前立身之处越来越小的后秦,但是对希腊文化就不不甚了了,李忱不得不解释一下。

  蒙面,手拿天秤得女子,就是希腊文化中的正义女神了,随着西化的进行,这个女神也广为人知,她是西方司法得象征。

  也不是李忱崇洋,而是觉得那句话,“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很霸气。蒙面,就是不管身份对象,手拿天秤代表衡量,只问谁是有理的一方,不问身份对象。

  『獬豸,是不错啦,不过看到恶人就顶倒吃掉,万一两造打官司得都不是好人呢?蒙面女神,不问对象,只看对错,恶人就不能打官司了?恶人就不能有理一次?』

  虽然说,恶人大部分都是恶得,打起官司恐怕也不是为了什么好事,但是法律讲究的是正义,是证据,不是看谁好谁恶。人无完人,放到现代,獬豸说不定会把两造都吃掉,因为两造都不是好人。

  还有万一打官司得都是善人?因为一时误会,或是意气,打起官司,獬豸看到都是好人,撒手不管?说来说去,法律不该是这样,应该看证据办事,不是预设立场,恶人就该死。

  最后,李忱会想用正义女神来代替獬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句话很神气。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虽然说这很理想化,实际执行根本不可能。不过,如果连这点理想都没有,那你还能期待什么?那些小老百姓,那些踏实过生活得百姓,连这点正义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