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百零八章 改变观念 借钱


  ‘能吃?’,几个宰相都愣住了。会议上,李忱还下赏格,让百姓捕蝗换钱。李忱还是用汇款,或者用唐代的说法,是飞钱转到各地官府帐上,让官府开始用奖金吸引百姓去扑杀蝗虫。

  这样得话,就关系到抓来得蝗虫怎么办,有人说,就喂给鸡鸭吃吃就好,李忱说,多浪费,自己吃掉好了。

  ‘怎么不能吃,当年太宗皇帝就吃过。’,李忱也不是毫无节制得滥钱,他要收购蝗虫,有用得。

  ‘蝗虫可是很有营养得,还过鸡蛋呢。也可以用来治病。比方说小儿脖子及颈后肿大,还有患上痨病得,都可以用蝗虫。’,李忱想了下,回味道‘蝗虫其实挺好吃得。’

  ‘嗯,朕当先示范,让人去抓些蝗虫来,吃给大家看。什么上天惩罚,分明是上天看世人灾后辛苦,赐下美味,结果人们暴殄天物,可惜阿。’宰相看得面面相觑,他们是知道,太宗皇帝为了灭蝗,带头示范吃蝗虫,可是,这蝗虫真能吃?还很好吃?

  其实李忱根本没吃过,什么回味得样子,根本是骗人得。不过,蝗虫好吃是真的,现代人很多地方都有吃,主要是要克服那种不适感。

  而且蝗虫营养价值高,过鸡蛋及肉类,具现代研究,他的体内含有十八种人体必须的胺基酸,很适合身体虚弱者补身。

  所以,在李忱看来,所谓惩罚世人,不如反过来说,是上天怜悯世人灾后不易生活,特地降下得。蝗灾生通常是伴随水、旱灾,一旦生水、旱灾,作物受损是一定的。

  上天垂怜世人,让蝗虫大量滋生,给人类送来食物了。尤其是这个年代,没有什么农药,纯天然,无化学添加物,都是吃草长大得,更是美味。

  李忱说做就做,过了几天,真的从长安附近捕捉了很多蝗虫。李忱使出了好种方式,整治这些蝗虫。有让御厨,先把蝗虫倒入滚烫水中,焖烧把蝗虫由绿色烧成棕色,然后晾晒,去掉翅膀和脚。接着用油煎得方式。

  也有不煎,就这样直接吃。有的是煎过以后,跟大麦磨成得面粉去烙。还有直接炭火慢烤。还有直接用粉裹住,炸过。这样可以去除外型上得问题。

  几种方式,整治蝗虫,在朝会过后,他带头吃。群臣硬着头皮,跟着吃了。觉,其实真的很好吃,直接去烤着吃味道也不错。李忱甚至带上一家老小一起吃。示范蝗虫,真的可以吃。几个孩子,吃过裹粉蝗虫,一吃之下,大为赞叹。李忱干脆宣布,以后各州要把蝗虫当成贡品。

  这件事情,上了三大报和各地方报纸头条。宣扬蝗虫真的很好吃。除此之外,还有太医署得实验证明,蝗虫可以治小儿脖颈、耳后肿大病。还有痨症。以及失眠。这些病症都可以用蝗虫来治疗。

  甚至,顺天日报,在李忱授意下,开始炒作起吃蝗虫,藉着李忱宣布,蝗虫成贡品,把吃蝗虫炒作成一种时尚,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跟的上流行得时髦吃法。

  一瞬间,很短期间内。蝗虫居然被炒成了高价。都不用李忱出钱了,闹蝗灾得几州,百姓蜂拥去补蝗。于是,一场可能蔓延数州,酿成大祸得蝗灾,就这样被压了下去,甚至,大唐本土境内,百年内皆未闻蝗灾,一有蝗灾迹象,就被人捕捉去了,还研究出各种蝗虫食品。

  甚至,甚至,有人开始以养蝗虫为生。因为其药用价值,被许多人买去,给孩子、老人补身体。

  一念之间,李忱解决了一件事情,他并没有想到,这事影响如此深远,造成大唐本土几百年都未曾听闻蝗灾。就是一个观念转变,化坏事为好事,就看你怎么看了。

  接着,开始处理那些反叛州,如何平定得大事。可是,却没想到,更坏、更严重得消息,会接踵而来。

  关于,浙东军得事情最好解决,派遣新的节度使就好,诏贬李讷为校书郎,如果大家没忘记,这校书郎已经从一个新人起步得优差,变成一个苦差。李忱没打算像以前那样,把那些犯官贬去什么边远的地方。

  说真的,那样对地方百姓不公平。因为新上任者,是怀着一股怨气去的。很难说会怎样。他是打算,把全大唐建设成乐土。即便以后开美洲殖民地,他不希望把一些偏远地方,变成贬官之所在。

  他希望,让那些偏远之处,变成新官上任的地方。让那些有朝气得新任官员,努力展地方,不是把一些犯官贬到偏远之处。最好的,不过是他们不理政事,心情郁卒写一些诗文来泄。这样对展地方,对当地百姓,不公平。凭什么他们要遭受到比较差得待遇。

  他要展全大唐,一些偏远之处,变成起步之处,让那些肯吃苦得官员,成为他们升迁得资本,而一些繁荣之所,成为那些有普通官僚,或者退休官僚得修养处。

  既然说退休官僚,也就是说,不去边疆,你将来成就有限。跟那些要退休得混在一起,也别想将来有什么成绩。别以为可以借什么人脉,他有打算把这个变成定制,没有经历过边疆任事,别想担任宰相。

  最高就到达中央某职务,连六部尚书和侍郎,都不要想。至于他们同流合污,上下其手得问题,当然会有监管了。不会让他们有机会乱来。

  这一切都还很远,现在先处理平定叛乱之事。关于财赋重地的宣歙军军乱一事,令淮南节度使李珏兼宣歙观察使,率兵征讨,并任命宋州刺史温璋为宣州团练使,共同进兵招讨。

  李珏,字待价。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不过他本人大概不这么想,他在文宗朝,担任过宰相,颇受文宗信任,但是陷于朋党之争,让他非常厌恶,屡次求退不准。

  不过,他与李德裕不合是事实,文宗时,右丞韦温与杨嗣复、李珏交好,劝他们征用李德裕,冰释前嫌,两人不纳。

  不过,他曾经几乎身死,因为受文宗信任,还托以身后事,可是他没有打算立武宗,故而武宗登基后,他被武宗厌恶,几乎身死,算是拖了李德裕恳求得福,只有贬官。马元贽上任后,把他提拔起来。

  不过,要说他是阉党人,也不尽然。其人性寡欲,早丧妻,不置妾侍,门无馈饷。精通儒学,对阉人天生反感,根本没理会过马元武。之后他能出任淮南节度使,多亏魏沫推荐。

  李珏才能事有的,于淮南任上,颇受拥戴。平定宣歙军乱不成问题。而江西军乱,光禄卿韦宙为江西观察使,江西军乱还不是很严重。令山南东节度使徐商派兵,随韦宙平乱。

  会选他,是因为他父亲韦丹担任江西观察使之时,治理有方,军民至今怀念。以他为观察使,可以迅平地当地。

  容州军乱,命安南经略使宋涯出兵讨伐,先任命他暂领容管经略使。代平定叛乱后,再行任命新的容管经略使。

  而岭南军乱,则以泾原节度使李承勋为岭南节度使。调派忠武精兵,其头上皆戴黄帽,故称黄头军。调黄头军百人赴镇,讨平乱者。

  有趣的是,宋涯得兵,也是效仿忠武军,头戴黄帽,这不是黄巾军。李忱问,为什么要戴黄帽。几个宰相想了下,魏沫说,也许是因为忠武军,天下精税,宋涯效仿。而那黄头军,多是回鹘、沙陀人,他们的传统。

  李德裕则说,汉代有羽林黄头军,乃是羽林军中,习水战者。又有,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者虎贲缇骑之夫,叱吒则风云兴起,鼓动则蒿华倒拔。大概是这个意思。

  既然他们都说是精锐,应该没问题了。然后,又有消息传来,长沙军乱,不过,也被镇压了下去。因为叛军士兵事迹不密,当一连串兵乱生后,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兼潭州刺史崔慎由警觉起来,在乱军事泄后,立即动,把叛乱消弭于无形。

  又一个姓崔得,都是出自五大姓。老实说,这五大姓真的不愧是五大姓,子弟都蛮优秀得。李忱对这世族感觉挺复杂的,想要消灭他们,可是看他们子弟蛮出色得,又有点舍不得,反正唐代已经是科举抬头了,留一些五大姓子弟,也是一种制约。他就暂且观察了。

  对于党争,你说他不好嘛,其实对皇帝来说,是一种制约得手段。用的好,就是皇帝得刀,李忱厌恶党争,不过也暂时还没想好要怎么办,目前就是希望,让官吏来源多一点,利益不同,将来才不会沆瀣一气。

  最后一个徐泗军乱,诏义成节度使卢弘止平乱。卢弘止,之前他任户部侍郎,提出了改革盐法,卓有成效。后来出任义成节度使。义成军,地方虽小,却很重要。同时命淄青节度使郑光,一起出兵平乱。务必要尽快打通大运河漕运。

  讨论了这么久,从白天讨论到晚上,连早朝都没上,中午几个宰相在绫绮殿用过膳,又是连着下午得讨论,总算有了结果了。李忱想来背后都一身冷汗,这几个叛乱,实在太狠、太准。

  还好没能成事,要是真成了,大唐也完了。从地图来看,徐州、江西、长沙、宣州、岭南、容管,还要加上浙东军乱。若是都成了,大唐财赋重地全毁,

  虽然浙西、淮南、淄青还在大唐手中,可是大航运被断了,大唐真的就危险了。数镇同时动叛乱,虽然力度不大,可是真让人胆颤心惊。不过,这还难不倒大唐。

  不过,目前来说,还有个问题。就是要钱。目前夏税还没收上来,大运河又断了。大唐国库可能没钱了。为此,李忱和宰相商量,又招来了苏莱曼。最后达成了协议。

  唐廷将会以盐税为抵押,向大唐第一银行,借款五百万贯。大唐盐税,去年一年可以达到六百多。如今虽然战乱打折,可是用盐税作抵押,贷个五百万,还不是问题。

  关于朝廷借钱,苏莱曼没有答应。没有马上答应。越显富态得他,一副在商言商得样子,说,要再研究,不能马上答覆。

  ‘大唐银行,乃是朝廷的银行,如今国难之际,如此推诿,是何居心。’,周墀怒了,他对喝叱苏莱曼,然后对李忱说,若是不借,强借就是了。不然办他一个通敌得名头。

  苏莱曼老神在在,有恃无恐,不光是他可是李忱的岳父,也是国丈。还有,大唐第一银行,也有皇家股份在,根本不惧。还有他的态度也是李忱授意得,公事公办,所以他老神在在。

  ‘爱卿稍安勿燥。’,李忱笑着制止周墀,‘银行,不光是官府的钱款,还有百姓的储蓄。我的意司也是,慎重为上。’

  ‘为了避免日后,若是朝廷亏空,动辄向银行借款,慎重是有必要的。我会还,可是日后呢?如今若是不立下规矩,这银行早晚会沦为后世朝廷与取与求之工具。’

  ‘这无疑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有银行在,朝廷才有调拨得空间,若是连银行都没了,朝廷只借不还,朝廷信用破产,危矣。’,李忱说完,宰相默然。

  银行得功效,他们知道。确实如今朝廷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兢兢业业得存钱,就为了日后战事、赈灾之用。如今只要借钱就好。若是肆意妄为,银行破产,那又走回之前得老路了。周墀其实也就是恐吓一下而已。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苏莱曼说研议,只是个态度,当然会借的。不过是在李忱授意下,要摆正姿势,不能让日后,朝廷想借就借,如果真生那种可能,银行绝不能借。

  终于,好不容易摆平了叛乱之事。七月,最迟到七月底,大唐夏税收上了,虽然遭逢兵灾,跟去年持平,这已经很不错了。几路进兵讨平幽州得,也兵围幽州,眼看大事底定,祸事奏起。

  域外各族联军,二十万,威逼大唐…天下震惊。8



第五百零九章 切莫太得意

  渤海国。( 这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兴起大概是玄宗朝。地理位置,是日后东北得地区。部落主体是粟末靺鞨人,首任国王是大祚荣。

  粟末靺鞨人,最初是以反唐起家得,据信他们是日后女真人得祖先。最初是依附高句丽,算是高句丽得属国。不过被高句丽倍大唐击败,粟末靺鞨人被强行迁移。

  后来契丹人反唐,粟末靺鞨人也起兵了。不过被大唐摸摸头。大祚荣之父接受了大唐册封,可是他伯父不同意,被唐军所杀,其父逃亡途中病故了,他带领族人逃亡,击败了追击得唐军,建立了震国。

  大祚荣比较识相,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没有因为击败依附大唐的契丹将领,就自以为了不起。他像他父亲一样,被玄宗摸了头,敕封“渤海郡王”,加封为“忽汗州都督”,渤海国建立。

  日后,渤海国勤于向大唐学习先进制度,不断改进,有了发兵的本钱,便开始扩张领土。成为大唐东北地区强国。

  渤海国传到如今,已经历经十一世,如今国主是大彝震,已经继位二十多年,他是除了开国大祚荣之外,在位最久的一个君主了。前几任,除了他祖父,大仁秀外,前面数任都挺短命得。最长四、五年,短命得不过一年而已。

  ‘大王,可要考虑清楚了,如今昏君在位,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已经激起各族怨愤与不满,冀王有志框伏天下,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邀请各族,共同反抗残暴得唐廷。’

  ‘三十万各族联军,室韦、山奚、契丹以及靺鞨各部落,尽皆响应,大王若是不参与,远得不说,若是各部大有所获,渤海国将岌岌可危。近的,这三十万联军,恐怕就要先铲除渤海国了。’

  马元武正在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渤海王宫中,阴磔得笑着,他的目标是前方,一个昂藏大汉,马元武努力游说着,劝说渤海国王出兵。

  渤海王大彝震,一言不发,像是看一个小丑在表演。大彝震虽然年老,可是老当益壮。身高体胖,一双黑粗的剑眉,让他看起来很是果断,一个高高地隆起得狮子鼻,显示他的精力旺盛,配上唇上茂密得胡须,显得极具威严。

  不要看马元武侃侃而谈得样子,其实大彝震给他的压力颇大,在他看来大彝震还颇具人君气象,甚至还超过大明宫那昏君。

  当然,这其中颇有一点贬低得意思。此外,他对李忱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刚登基,一副不理朝政,整天游荡得纨绔形象,难免会觉得李忱大大不如他。

  ‘相反,若是渤海国能登高一呼,以大王得威势,渤海国之强盛,不难成为领导者,那些蛮子,只盯着大唐的财帛、女子看了,大王不需要那些。到时候,大王不难将拓土千里,渤海国将大大扩张,大王之功绩,甚至要超过渤海历代先君。 ’

  ‘元武在此提前为大王贺。’,说完,马元武一弯腰,行了个礼,然后他偷偷抬眼,用眼角余光描大彝震得反应,可是让他失忘了,大彝震根本不理他。继位二十年,他早就练出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马元武那点马屁,根本就当马耳东风。

  ‘说完了?’,大彝震淡淡说道,马元武慢慢直起腰,他发现,要是他不趁机起身,大彝震根本就不理会他,会让他一直把腰弯下去,‘还请大王明断。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阿。’

  ‘来人,将这逆贼拿下。’,大彝震低喝一声,左右侍卫,立刻上前拿人,‘本王还在想,此次朝贡,要献上何等贡礼。如今借汝这逆贼人头一用,想来今上定然会龙颜大悦。’,大彝震见拿下了人,脸上露出淡淡笑容。

  马元武,来游说大彝震根本是一个错误得选择,大彝震在位时,努力学习大唐文化。他非常仰慕大唐,本身是个遵崇礼义之人,甚至汉文功底甚厚,温庭筠在一诗中,就称赞他做的诗写得不错。不排除他有吹捧得嫌疑,不过想来也不会太差,不然只会砸温庭筠得锅。

  除了文化,军事上他模仿大唐建立常备军制,建立左右神策、左右三军。经济上,与大唐连密紧密,有多条路线可以到达大唐,与大唐商贸往来密切。渤海的“熟铜”、“名马”是非常重要的商品。

  外交上,为了积极吸收大唐文化,在他向大唐派遣使节非常多次。几乎两三年,三四就一次。李忱登基时,他就派他的而子来过,如今他又考虑要派遣王子入唐,刚好马元武就撞了上来,想来这逆贼得人头,可以为渤海国邀得圣心。

  至于,那几十万异族联军之事,他没放在心上。一来,他看不起那些联军之流。什么三十万,能有个十来万就差不多了。并且诸族联军,想要统合非常不容易,什么会来攻打渤海国,他不屑得摇头,没在怕得。

  这些人,同床异梦,看似声势浩大,可是只要稍受挫折,马上会打起退堂鼓。没人愿意去牺牲,便宜他族,大家都不愿意,那还打什么,还不如单独某族进攻呢。

  并且,哪怕这几十万人能齐心,他从收集得大唐情报中发现,新君手段了得,大唐似乎有中兴之像,他不认为那了不起十来万人,会是大唐得对手,根本就是送死而已。

  他甚至开始盘算,若是他们真得起兵,渤海国是不是有机会,等他们在大唐碰的头破血流,到时候渤海国就可以出兵,趁他们新败,把渤海国领土,大大扩张一番。

  一举数得阿,大彝震盘算,到时候不仅像唐调表忠心,唐廷定然会有许多赏赐不说,还可以大大扩展疆域,到时候,渤海国历史,定然将他大大称赞一番。

  他步出宫殿外,心情很好,颇有闲情逸致得欣赏王宫景色。渤海国模仿大唐,有五京,上京龙泉府,是最初大祚荣受封得忽汗州,可说是渤海国发家之处。

  不过这京城,为了渤海国扩张需要,换过很多地方,渤海国第五代君主成王时,他虽然短命,不过又把京城换回上京,直到今日。

  若是渤海国疆域能在扩大些,是不是渤海国又要换各京师了?大彝震兴致勃勃得欣赏他的王宫。经过数十年,数代人得努力修缮,上京龙泉府,宫城殿阁十分高大、宏伟,美仑美奂。

  阳光下,釉瓦闪闪发光,可以看到许多精美得装饰如鸱尾、兽头等,还有许多建筑装饰,地上、墙上,处处可见精工制作得花砖。整体建筑标准,不输给唐代工殿。

  不要说宫殿了,连这上京城,占地都很宏大。周长三十七里,模仿长安布局,分外郭、皇城和宫城。这规模,几乎可以称为亚洲第二大城了。甚至连洛阳都有所不及,唐代洛阳,其周长不过27里。

  不过,不在意那些杂鱼联军,也不代表要轻忽他们。他把他弟弟,大虔晃找来,,命他整顿军备,加强防务。不过…

  当啷,一个长沙窑出产得茶碗,落在地上,精细的瓷器,碎得得满地,大彝震茶碗落地,不敢置信得指着前面一个人。

  这人眉目和大彝震近似,不过一个鹰勾鼻,却显得此人阴沉,其眉目与胡须,比起大彝震略细,看起来更加和善,可是那和善相貌,却被他那鹰勾鼻,和满脸挣拧给冲淡了。

  ‘大王阿,大王,咱家可是给过你机会了。’,阴影中,马元武步出,一脸嘲讽的表情,大彝震指着他弟弟,‘你会把渤海国带上绝路得,大唐不是那么好相与得。’

  ‘大兄,你就放心去吧,虔晃定然继承你得遗志,大大兴盛我渤海。’‘不。’哪怕中毒,大彝震都不放弃,‘不要与大唐开战,渤海国不是大唐的对手,答应我…答应我…。’

  哪怕到了最后,他还没有忘记他国主得责任,希望把渤海国从深渊拉回。建到兄长如此,大虔晃闪过一丝不忍之色,看着兄长逐渐失去了气息。

  ‘咱家在此,先行祝贺,渤海国在大王带领下,定然走向繁荣,昌盛。’,马元武笑呵呵向前一步得说道,他的眼光充满快意,大彝震,你不是了不起吗?没想到吧,会被自己弟弟出卖。

  你真当大爷是傻得,没有准备就冒冒然来游说你。其实你答应不答应,结局都注定了。爷也知道你很亲唐,很怕大唐,还知道你要把位置传给你儿子,可惜这也得先问你弟弟搭不答应。

  马元武很得意,渤海国事成后,大唐就像一个老房子,四面着火。可惜吐蕃给平定了,不然再联络上吐蕃,大唐真是四面皆敌了。对于一手促成这局面得人,马元武感到很得意。

  确实应该得意,若非这时代联络不方便,马元武不知道国内几路兵马,根本撑没多久就给灭了,能够同时发动的话,大唐或许会焦头烂额。

  不过,唐代目前来说,马元武的举动,就是增添一点麻烦而已。国内藩镇林立,出了长安三百里,就是藩镇。其实防御还是很严密得,这些藩镇有四大类型。

  依照杜牧得说法分法,大概可以分成四类。一种是防御型,这分两小种,一种是边疆防御,一种是内陆防御,边疆防御,大概在西北和西南,如凤翔、邠宁、西川等。

  内陆防御宣武、武宁、忠武、河阳、义成、河东等君镇。然后是财赋形式得藩镇,浙东、西、淮南等镇。马元武对内得布置,固然会有些麻烦,其实还好,主要还是塞外异族联军这手够狠。

  马元武确实该得意,沉潜数年,动用手上能动用得察事厅子,还要躲避锦衣追缉,一手挑斗大唐内乱,确实该得意,但是,一个人得意到头得时候,就是他该死的时候,旋即,马元武露出不可思议得神色。

  一截剑尖,从他胸膛露出来,他不敢置信得神色,跟刚刚大彝震指一样,他颤抖得转过头,背后是大虔晃,他面色挣拧,把手用力一转,马元武无力倒下。

  然后就听到,大虔晃大喊,大王遇刺了,来人是大唐派来得刺客,他就什么都明白了,大虔晃要和大唐开战,需要一个藉口,他就是最好的藉口,旋即,他沉入了无边得黑暗。

  临死前,他是什么想法,李忱不知道,也不关心,目前大唐有了麻烦,渤海国,连结诸多靺鞨部落,加上山奚、室韦人,总共联军三十万,侵入大唐。

  渤海国以三大恨誓师,其中首恨是大唐派遣刺客,刺杀了他们国君大彝震。这点真是冤枉,他没事派谴刺客,去杀一个遥远国家得君主做什么。不过,现在说这些都太迟了,得到消息后,几路节度使都暂停了攻打幽州,就地防守。

  河东军已经退回去了,因为他们还要防备山奚会从那边入侵。沧景和易定不断要求追加粮饷和援军。

  李忱让已经恢复理事的恒冀节度使王元逵派兵,还让淄青以及魏博两军都派遣军队,向前支援。而河东、振武、丰州三镇,都要加强访守,务使不让敌军突破。朝廷随时会向前派遣援兵。

  这其中,有很多不安定因素。魏博镇藉口粮饷不足,不愿意进兵,让李忱很恼怒,刚刚说到四种藩镇类型,就是河北三镇最麻烦,真正的听调不听宣,被归类为割据类型。他又不方便派兵去讨伐,只能派遣朝中重臣,前去安抚。

  好消息是,淄青节度使没有拖延,整军越过恒冀镇,像沧景而去。恒冀镇,王元逵没有让他失望,也出兵了,派出他儿子,妾生儿子,王绍烈领军。

  除了几个出兵得,防御上比较让人担忧的,就是党项人了。说起来,马元武能串连起塞外各族联军,其时也跟李忱有关,他对投降的党项人的处置,间接在背后,推了一把,促成了域外各族得联军。这大概是李忱当初所料未及得。

第五百一十章 党项人改制

  李忱做了什么事呢?其实之前说过的,改土归流。r?anen ???.?r?a?n??e?n?‘o?r?g?李忱不再把几个边镇,让那些游牧民族自治。

  以往大唐管理异民族政策,就是划定一个地方,你给我在这里活动。然后选择头人,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李忱一改以往得方式。

  李忱尝试收编这些党项人。头人,还是有。不过治理上,派遣县官治理。所有人,都要登记户籍,依照大唐地方管理制度,划分行政区域。

  依照得记载,大唐基层组织有五级,邻、保、村、里、乡。四家唯一邻,置一邻长。五邻为保,置保长。五保为里,有里正。里正是一个基层政权管理者。责任很多,有查核户口、征派赋税、劳役,维护治安,和监督农业生产等职责。

  在里、保之间,有设村,村正一人。五百户以上置坊,有坊正。五里是一乡,有耄老或称父老一人,负责教化。

  为什么,唐代可以在安史之后,还没有完全失去基层组织力,至少还能征收税收。为什么明代到了后期,会发生严重得贫富不均,九成财富,掌握在一成人手上。可是他们一点都不担负赋税,然后沉重得赋税,都押在那九成人身上,朝廷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为什么明代商税,半点征收不到。那些商人,动辄罢市,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

  基本上,差别就在于,朱重八很好心,很天真得认为,皇权不下乡,不想让官吏扰民。结果,地方上完全被那些士人掌握。他们不纳税,你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事实上,唐代士绅也有一些免税权,宋代也有。可是就是因为基层权利掌握得牢,情况才没有失控。比较起来,刘邦真的是一个雄武大帝,自己不懂,没有胡乱瞎指挥,不像某人一样,自以为了不起。结果坑苦了后代子孙。

  李忱把这些党项人,完全拆散。党项人也分了好几个部落,李忱把他们完全打散。一个是混合,不同地方的部落,互相混合。其次,迁移,不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居住,移住全新的地方。他们还必须与汉人混居。本来部份要迁移到陇西得叛乱军属,被迁居到这一带与党项人混居。

  甲、乙、丙三处,乙丙以及汉人混居,住在甲地。其余依此类推。然后,还要设官管理。以前党项人得部落、头人什么,还有。只是,他们也不能管什么了,自己的族人被分开,他变成要管理一些汉人、一些他部落得党项人。

  这还不打紧,他们了不起就是担任村正、坊正,所有里长都是汉人指派。还有县令,也是汉人。不过,李忱给了他们一些权利。

  为了避免有人欺凌党项百姓,村正和坊正,都有监督权利,要是有人欺凌百姓,里正不管,可以告到县令。县令不管,甚至可以上告刺史,刺史不管,知州他都可以见到。

  李忱还不光是严密落实里保制,李忱模仿宋代王安石变法。对里保制度实施改革。首先,就是落实连坐制度,以邻为单位,不得包庇、藏匿犯者,并且对重大罪行,有举报之职。否则一人犯最,全邻追究。

  其次,落实民兵制度。王安石得保甲法,在恢复民兵。每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平实习武、自备兵器,任务是在保内巡逻,保卫地方。还设有大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