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农民没办法找到临时工作,很多时候就只能去借钱。位什麽王安石实施青苗法?青苗得意思就是只这个时候。

  『下一位。』,李忱无精打采,这种工作,其实蛮无聊得。只是他又不能缺席,必须在场。

  『砰。』,一个沈重得麻袋,撞击到了铁桌上,发出沉闷得声响,震的李忱精神一震,『砰。』,还没等他回神又是一声闷响。『还钱。』,一个粗汉瓮声瓮气得说道。

  山门大开,不仅仅是来借钱得,也有还钱得,可是这种人少之又少,不得不让李忱惊讶,不仅是来还钱得,看样子还不少钱。

  『快清点。』,不用李忱说,来帮忙得比丘,就开始动手清点了。看得李忱又是一阵叹气。

  这都特嘛得什麽是阿,真的太不方便了。一贯钱是一千钱,一钱就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重量不大,可是千钱集合在一起,就得好几公斤…,怎麽唐代就没有大点得货币单位呢。

  在李忱得记忆中,不要说唐朝了,中国历史上就没出现过。基本上就是以一个铜钱做一个单位货币。

  当然,他知道到了明中叶以後,随着白银大量流入,开使用白银当货币。可问题是,那个时候中国人就没想过铸造什麽银币,一直要到晚清,才会出现什麽龙洋啥得。

  是叫龙洋吗?李忱记不清了,反正到了晚清,中国才有了比较大额得钱币。好像清政府还出过金币。

  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金币,可是从来也没当过流通货币。基本上就是把黄金作成钱币形状,当作交易物。那不是金币,只是作成饼形得金块。不像西洋,商业发达,交易旺盛,金、银、铜币,一种不缺。

  或许你会说,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纸张货币。大额货币,面值五十,一百甚至数百得都有。

  好吧,以後者来说,那根本不是常态。都是政府财政危机,想要用这种方式骗钱,出个什麽当时,当百,甚至当五百。除了造成通货膨胀,根本没什麽帮助。

  至於纸类货币,那时候得朝廷,好像也就是把他当成上者,那些大钱来用,无限制滥发,甚至比大钱更方便,印刷机启动,钞票就滚滚而来。结果最後还是造成通货膨胀。

  『阿翁,这是您得欠条,没错得话就请拿回去。下一位。』,僧人费了半天功夫,清点好数量,李忱就把欠条还给人家。

  『砰。』,又是一声闷响,居然又有还钱得,李忱还蛮惊讶得。现在不是收获季,选现在还钱得还真不多。

  『这位郎君,这是奴要还得欠款。』,李忱抬头一看,是一位年轻少妇,样貌看不清楚,因为她戴了顶斗笠,脸上还有块白纱遮脸。之所以知道是少妇,主要是看她的发型,李忱不知道那是什麽发型,但是来唐朝也有一段时间了,知道会梳这种发型,身份应该是少妇。

  这位少妇,带了一位侍女,牵了辆牛车,来还钱得。那位侍女年纪大概二十多,力气可不小,看来是做惯粗活的,可以把挤贯钱轻松提在手里。

  『这位夫人,请拿好。』,僧人清点後,李忱把借条找出来,还给人家,『下一位。』,虽然这麽说,李忱得目光却盯着这位人妻得背影。

  (怪了,这声音我好像听过。然後这名字…),不可否认,这位人妻得背影很好看,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如弱柳扶风,可是那不是李忱看着她的原因。

  只稍微看了一下,李忱立刻收回目光,再多看,人家万一认为他太过轻挑,

  去住持那里投诉,他这份工作恐怕就得丢了。他只是瞄过帐本上的一个名字,张七娘…。

  

第三十一章 背影

  下午,虽然日头还很高,可是今天得质举已经结束了。即便冬天过了,可是春天日头也不长,很多借钱得乡里乡亲,必须趁天色还早,尽快往回赶,希望能早点赶回家里。不然镇上也行,可以找亲戚借宿一晚。

  李忱还没忙完,僧人清点今天得还款後,李忱指挥入库,上锁,他才回到了帐房。

  回到帐房以後,李忱把手上得两本帐本往桌上一丢,伸了个懒腰,『特麻得,累死了。』。李忱放下帐本,先槌了自己几下肩膀,然後到了门外,开始做些活动,先热身,然後伏地挺身、吊树枝、倒吊练腰力。然後才回到帐房。

  『过两天再下山去。』,李忱身体回来了,心却飘到外面了,『这回要吃什麽呢?我记得酒舖东家说要杀牛,会给我留盘牛肉得。』,李晨光惦记着吃了。实在没办法,身为一个现代人,他可以一天不吃肉,可以几天不吃肉,但是要他长久不吃肉,改吃素,实在不习惯。当真会逼疯他得。

  好在冬安居的这几个月,闭关集训是对僧人,他照样可以下山。除了下山帮忙采买一些必需品之类得,他还是有很多自由活动时间,可以让他去小镇上觅食,不然真会会馋死的。

  (牛肉阿,好久没吃过了呢。要怎麽吃呢,涮牛肉?),李忱流着口水想到。在古代,不管是那个朝代,杀牛都是重罪。

  不管那个朝代,即使到了清朝都一样,牛都是重要劳动力。马是战略物资,牛就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胡乱杀牛、马,可是有罪得。

  在唐代,杀牛会被怎样判刑呢?按唐律,『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意思是说,饲主杀害自家牛马得,会被判处一年劳役。那可是货真价实得,把你往死里用。

  所以,李忱到了唐代也有大半年了,还没吃过牛肉。马肉自然更没有,不过那不打紧,反正他重生前也没嚐过,不会很想念。

  只是既然杀牛马犯法,那为什麽又可以吃了呢,酒舖得掌柜会留一些给他。掌柜得不怕被罚去做苦役吗?

  有法就有破,主自杀马牛,有罪。那要是马、牛,自己死掉了呢?比方说跌断脚,就必须杀掉,不然就是老死得。这些牛、马是自己不小心死掉得,我等牠死後才分了牠得肉,这样就不犯法了吧。

  再来,唐律之中也有规定,误杀不作。意思是说,你误杀了自家牛、马,不算有罪。

  嗯亨,至於,怎麽断定这些牛马是自己死亡,或是被误杀,还是被杀死得?大抵上来说,地方上就要看左邻右舍了。所谓民不举,官不究。你没被检举,官府也不会多此一举得跑来抓你现形。

  不抓现形?等到牛被杀了,肉被分了,皮剥了,骨头炖汤,筋被卖掉。什麽证据都没有,你拿什麽告人家?

  『火锅,火锅,虽然天气开始回暖,但是吃火锅,还是很合适得。』,李忱开心得整理帐本,想着如果掌柜有帮他留一盘牛肉,就请掌柜帮他把牛肉切薄片,这样就可以吃火锅了。

  嗯,火锅好像也可以成为一项商机,李忱这样想到。不过这东西,实在没什麽技术含量。恐怕一拿出来,很快就被人给模仿了。

  煮,这种烹调方式,从商代开始,就已经流传下来。鼎,脚下有三足,之所以要造那麽高,就是为了下面可以生火煮食。所以,火锅这样的东西,一旦出现,而且颇受欢迎的话。妥妥得,很快会被人模仿,然後就会被带向大江南北。

  『还是先等等,等到哪天我自己出去开店,再出手。到时候,就算被模仿,自己应该很快可以打出名号,赚上起步得资金了。』,太遗憾了,他可是很喜欢吃火锅得。但是为了将来打算,李忱还是不得不先暂缓。

  『工作了,工作了。』,按奈下不能吃火锅得遗憾,李忱开始整理手上得帐本,总资产帐本和借据帐本。

  『今天总计又借出了千贯。』,看着这个总金额,李忱也不由得发怵,虽然这其中有一些是还款,还了又被借出去,但是可以见到长寿寺得雄厚财力。不过,这都不关他的事,李忱继续整理帐本。

  整理到一半,李忱停手了,。盯着一个名字,张七娘,这位就是今天来还款,被李忱注意过得那位少妇,帐本上面写着张七娘,後面接了一个数字,五百贯…

  五百贯是欠款,不过今天人家还了大概十分之一左右,所以这个数字还要减五十。

  关於张七娘的欠款,五百贯这个数字,并不是一天之内造成得。从借据来看,前前後後陆陆续续得借了几年,才累积到这麽一个数字。

  她每年都会来借,已经借了很多年了,积少成多。不过今年她居然还了款,让李忱不得不侧目。

  『才还五十贯,去,分明就还得起吗,该让庙方出面,主动催讨债务吗?』,李忱鄙夷道,旋即又得意起来,自己整理这帐本,也是蛮有一手的吗。

  也难怪李忱得意了,因为如果照往年,已经出门远游得慧名老和尚,他得帐本来看,根本表现不出来,这位张七娘,前前後後,陆陆续续借了不少钱。还是李忱整理帐本後才发现端倪。

  『也不知道住持怎麽看得。』,在东安居这几个月,李忱也不闲着,他在整理帐本中,发现端倪後,李忱向住持说明了情况,询问住持,是不是该向那些欠款人所讨帐款。

  大概是因为向寺庙借款得关系吧,很多百姓都会主动还款,毕竟香油钱都要捐了,借了神明得钱,怎麽敢不还。所以像张七娘这样的个案,并不算太多。

  但是也有好几个。这几个都是大额欠款,欠了好几年,不要说本金了,连利息都不缴。所以李忱才会像庙祝提出催讨得计画。只是,慧寂大师说,还会再考虑…。

  『哎呀,十三郎,人家说不定有困难呢。』,对於李忱得想法,了凡也反对,『也许人家有什麽困难,像菩萨借得钱,有多少人敢不还。人家大概还不了吧。』

  对於了凡得反应,李忱不予置评,敢不还?他都记不清,看过多少偷香油钱得新闻,何况这个欠款,没有抵押,还不追讨。还不死命借。

  李忱觉得,了凡大概是想到了自己娘亲,才会这麽看。说到这个,之前李忱几次下山去镇上得时後,了凡妈已经慢慢把欠款还给他。

  『我就不信还不起了。算了,先整理完吧。』,住持不打算催讨就算了,反正又不是他的钱。李忱收拾好帐目,离开了房间。

  第二天,李忱又下山了,这回了凡没跟着。因为前几天,了凡生了病,必须好好休息,让了凡一阵抱怨,闭关那麽多天,他都想念母亲了。以前可没几个僧人像李忱这麽好心,还会带他一起下山。

  『掌柜的。某来了。』,下山後,李忱熟门熟路得到了他常去那家酒舖,找到掌柜的,然後给他施了给眼色。看到掌柜的点头,李忱也笑了,这就表示他有牛肉吃了。

  闲话不多说,李忱吃了个酒足饭饱,打着酒咯,出门醒酒,『真舒服,难怪唐人那麽艾喝酒。不彻底喝醉,喝的微醺也不错。』。

  李忱在镇上散步,悠闲地看着唐人。不只是他悠闲,很多唐人都跟他一样,悠闲自在得走着。

  (看来,唐朝似乎不会一下子就灭亡了。),李忱会有闲心操持商业的事情,也跟这有关,如果唐朝邻近灭亡,百姓大概不会有这样的闲心。

  或许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仓房镇也不大,可是这里也不是什麽乡下地区,还有很多来往商旅,毕竟邻近汉水和丹江,临水得地方,交通发达自然人口往来也不少。

  所以,如果真得外界闹得沸沸洋洋,像安史之乱那样的大规模叛乱,这里怎麽也不会完全不知道。

  知道唐朝大概不会那麽快灭亡,李忱才有心情趣响商业的事情,不然,他只会想着,怎麽找个好地方躲避战乱。

  走着走着,李忱发觉,他似乎走到一个熟悉得地方。这里好像就是上次,来看驱摊得时候,他迷路走散得地方。

  『郎君,你回来了。快进来。』,李忱听到似乎是一个妻子,正在迎接丈夫回家,突然间,他好像想起了什麽,侧耳倾听。

  『似乎…,就是那个张七娘阿。』,李忱回忆到。他果然没听错,昨天听到那女子得声音,就让他很耳熟,他才会多看了她几眼,想到这,李忱自嘲得笑了笑。

  『说不定人家真的是有需要,她不就还潜了吗?』,李忱自嘲,自己好像真的把唐代人想的太差了。

  所谓人心不古,人心不古,自己可不就是在古代吗。也许人家就是因为丈夫出门经商,日子过不去,才会来借钱。现在丈夫赚钱回家,有钱,自然就来还钱了。

  突然间,李忱好奇心大起,想要看看那位丈夫长什麽模样,只是,等他到了人家已经进门了,只留给他一个戴了斗笠的背影。

  

第三十二章 当先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长寿寺,一个角落得房间中,传来辛辛学子得朗读声。

  『有没有记起来了?』,有读书声,这里是做什麽得,不言而喻。只见一个房间,李忱坐在房间最前方,端着一本书,摇头晃脑得念着,他的左手边是门。

  在他前方是好几张小几,八个学童,九张位置。这些学童年纪有大有小,小的七八岁,大的也不过十多岁,差不多跟了凡一样大。也跟着李忱一样摇头晃脑,李忱念一句,他们跟着复诵一句。

  李忱怎麽突然间不当帐房,改当教书得夫子了?其实没有。这里是长寿寺附设得学堂,李忱最近开始兼任了学堂得启蒙老师。

  当然,他也不是不作帐房了,只是住持问他,有没有意愿兼任学童启蒙塾师。原本负责这个职务得,就是出门云游得慧名,本来住持想另外找人,一下子找不到,便让李忱暂时兼任了。而李忱为了可以多一份收入,也就答应下来。

  前面提到过,唐代寺庙不像现代庙宇,有很多现代庙宇所没有得附设建筑,其中一部分就是学堂功能。

  不是特例,很多寺庙都附设有学堂,供人读书。至於水平,完全得参差不齐。倒不是说太差,也是有很好得。也是有寺庙得学堂教出中进士得弟子。怎麽知道呢?看卷尾就知道,通常会写某某寺学郎,路人甲这样。

  至於,说差呢,主要也是因为,唐代根本没有什麽标准课本,学得好、学得差,完全看学生得悟性。当然,老师会教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还是看学生。

  从年纪上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上学堂,无非就是混个识字,将来可以找个比较有前途得工作,比方说帐房之类的,嗯咳,关於这点,李忱绝对严正表示,帐房工作可不是容易做的。

  那唐代学童学些什麽内容呢?深化一点得,李忱也不太清楚,他教的是启蒙。别得他也教不了,李忱很有自知之明,以他的国学知识,只能比文盲高级一点。

  唐代启蒙都教些什麽呢?人所熟知得三字经是宋朝才完成的,唐代最广往人知得就是千字文。千字文大抵上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千字内容不重复,且好读好记,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不说,内容含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先贤事蹟很多东西都包括在其中。

  『没有,夫子能不能再念一遍。』『记起来了。』『夫子我记住了。』『记起来又忘记了。』,这些学童回答起来零零落落。有的说记住了,有的又没记住。

  『那我们在念一遍。跟着夫子念。』,李忱拿起课本。这本课本是住持给他得教科书,千字文他会念前面几句,後面就不知道了,还好有课本,不然他也不敢误人子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学生拿起一张纸,照着纸上面念。这是李忱手写得课程资料。

  拼音文字,书本拿到手,知道发音规则,哪怕不认识也念得出口。中文就不行了,有边念边,没边念中间,可不能当作发音标准。更何况这些完全不识字得。所以李忱费了很大功夫,抄了半个月,把千字文抄了八张,给这些学童当教材。

  『好怀念影印机阿…抄这八千字,可真是苦死我了。』,李忱也不知道那些蒙师,是怎麽教不识字的学童。李忱遵照前世得学习经验,自行准备教材,没有课本只能自己动手了。抄这八千字,真是折磨死他了。

  会这麽做,主要也是为了练字,李忱把这件事情当作练习写字了。写得好坏也不管,反正有分教材给他们读,已经很尽力了。不过,他也不傻也就这一次了。

  『好,会念了,为了加深记忆,每个人照这张教材,仔细抄一遍。』,李忱得如意算盘不错,辛苦也就辛苦这一次。他辛苦点抄一份给学童看。然後学童再照抄一份。以後还给人家启蒙,就不必辛苦的自己抄了。

  『写慢点,不用急,先在心里面想清楚了,在一笔一画的慢慢写。』,李忱轻声教导这些孩子怎麽写字,叫他们不用心急。

  这时候,窗户外面有人经过,本来李忱不甚在意,可是想想不对阿,这里是长寿寺比较偏僻得角落,一般不会有人经过。

  果不其然,人影在窗外停下,李忱望去,居然是住持。便起身,走到外面,『住持。』『嗯,李郎君辛苦了,在教他们阿。』『是,让他们慢慢学写字,先把千字文抄一遍。』,住持点头不说话。

  『千字文难了一点,如果要教他们写字,可以用习字文。』,习字文那是啥?李忱有点傻眼。

  『我这没有那篇。』『下午来找贫道拿。』,住持又看了会,才说道『这启蒙之事,还请李郎君多多用心。』『这是自然。』

  『还有明天是浴佛大典,可以让学生们来看看。』,语毕,住持向李忱点了点头,便离开了。

  『明天是浴佛节,大家可以休息一天。如果想来的话,可以早一点来看。』,住持走後,李忱回到教室,姑且就叫它教室吧。

  『夫子,什麽是浴佛节阿。』,有学童提问,很规矩,知道举手,这也是李忱教得。

  『浴佛节就是,释迦牟尼佛诞生得日子,那天佛祖出生,和第一次被洗澡。』,李忱回答道。

  浴佛节,是佛家三大重要节日之一。其来源上面有说过了,但是时间不固定。似乎没有个统一时间,有二月初八,和长寿寺过得四月初八。还有十二月初八得说法。

  大体上来说,不是二月就是四月过。因为十二月有个重要日子,腊八节。这一天寺庙会提供腊八粥。腊八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得日子。

  解释过浴佛节,又称佛诞日得由来,学童们很安静得写着字,李忱一个一个走过去看,他是不太懂写毛笔字,但世以前学习过得印象还在。他纠正那些学童不良姿势,又叫他们写慢点,不要急。

  『好,今天课差不多就上到这了。』,李忱回倒自己得座位前,拍手道,『那接下来是我们得说故事时间。』

  『讲故事、讲故事』那些个学童,耐性差点得早就搁笔等听故事了,当下纷纷叫嚷着。

  『安静。』,李忱轻轻敲打几面道,看到学童们安静下来,李忱才继续说道,『上次说道哪里了,有人记得吗?』

  『夫子夫子,我记得。』一个白白胖胖得学童举手说道,『上次说道风姨去找百花仙子了。』

  『嗯,不过。那今天我们继续。』,李忱回忆了一下开口说道,『话说风姨闻百花仙子之言,在旁便说道:「据仙姑说得其难其慎,断不可逆天而行。但梅乃一岁之魁,临春而放,莫不皆然。何独岭上有十月先开之异?仙姑所谓号令极严、不敢参差者安在?世间道术之士,以花为戏,布种发苗,开花顷刻。仙姑所谓稽查最密、临期而放者又安在?…』

  李忱讲了一个章节,又解释了其中意义,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便放学童下课。

  『哎呀,当个启蒙老师也不容易阿。』,李忱伸了个懒腰。本来,李忱以为当个启蒙老师很简单得。如果真要他去当西席先生,他绝对不作,他自问没那本事。

  但是当启蒙老师,在李忱想来,不过就是教他们念一些千字文之类得,还有九九乘法表,简单得很。

  对了,唐代有九九乘法表了,『九九八一,九八七十二、九一如九…一一如一。』,这是唐代九九乘法表,跟现代不大相同得地方是,唐代是倒着背得,这很简单,难不倒李忱。

  问题在,小孩子真的很难伺候,有些安静点的还好,好几个孩子,屁股上有针似的,坐都坐不住。无奈之下,李忱拿出了哄了凡得法宝,讲故事,试试看能不能让他们安静点。

  结果,还真有效。一些很皮得孩子,为了听故事,再课堂上稍微能坐下来安静一会了。没办法,你以为唐代有很多童话故事书给小朋友看吗。

  『十三郎,十三郎。』,正当李忱打算起身得时候,了凡从窗外探出头。『你又跑来了,你不去读经,跑来这做什麽。』,他当然知道了凡跑来做什麽,此刻却故作不知。

  『嘿嘿,十三郎,你明知道我来听故事得,你先跟我说後面得故事好不好?』,了凡缠着李忱,要听後面得故事。

  『要听故事阿…,话说,我的杯子空了。』『我马上邦你装。』『我有点累了。』『十三郎我帮你搥肩。』,稍微逗了下了凡,李忱没有太为难他,对於了凡,其实李忱真有点把他当弟弟看待了,故作姿态得为难他两下,便继续刚刚得故事。

  他说得那个故事,名叫镜花缘。那个朝代他不知道了,不过照他想来,不是明就是清。就时代来说,是则天朝的事情。本来李忱是不想说的,因为担心犯忌讳。

  他知道历朝历代,总有一些忌讳。新中国建立後,没人在乎那些事情了,所以现代人根本不在意。可是他现在可是在唐朝,一些唐人熟知得忌讳,他不知道,很有可能出问题。可是想了下内容,和当前得情况,他还是说出来了。

  首先,他考虑到,他是说给一些小孩子听,就算有什麽忌讳,这些孩子大概也不懂。

  其次,就内容上来看,镜花缘是说一些唐代海外番国的事情,他是打算有什麽问题,就推托给海外习俗有异。所以李忱想了下,想来应该也没差,就把镜花缘当最随唐故事,说给学童们听。

  『不说了不说了。』,李忱又念了一小段镜花缘给了凡听,便不继续说了,『我上了半天课,很累了。』,『好吧。』了凡听得正高兴呢。

  『对了,我问你习字文是什麽阿?』,习字文是什麽?住持走了以後,李忱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然後他突然想到,了凡应该懂。

  听这名字,似乎是唐朝学童得习字帖,了凡也是在寺里上过学,被慧名禅师教过,应该知道。

  『这就是习字帖阿,十三郎,你没学过阿?』,了凡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李忱拿起这张纸,才了解,这习字文是什麽。其实也没什麽,就25个字。

  

第三十三章 启蒙教育 浴佛节

  了凡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李忱拿起这张纸,才了解,这习字文是什麽。其实也没什麽,就25个字。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李忱把这几个字读了一遍,25字不多。李忱奇怪了,这几个字虽然很简单,为什麽会被当成习字范本呢?

  『慧名禅师说,这25个字包含了文字得基本笔法,叫我们把这篇写熟练了。』,『练字用阿,原来如此。』,就像了凡所说得,这偏是中国流传很久得习字教材。随着时代变化,会有一些改变。只是李对这没印象。

  『对了,让他们练永字八法怎麽样?』,李忱想起,以为他学字得时候,用得可是永字八法。一个『永』字,就包涵了汉字中许多得变化。以李忱得印象中,这好像是柳公权还是颜真卿得诀窍。

  不管李忱得记忆有没有出错,当他下午从住持那边拿到一张同样得习字帖时,便决定要教那些学童永字八法。习字帖当然也会教啦,但是还是以永字八法为主,他不得不拿点东西出来,因为他为唐朝得启蒙教材惊讶…

  『住持,某尽力而为,这些东西,小时候好像学过,可是这麽久了,全都还给当初教我的西席了。』,惊讶原因在於从住持那边,李忱还拿到了很多本启蒙用得课…

  对啦,唐朝给儿童启蒙得书,数量还不少。首先一篇是急救篇,原来唐朝就有这种文章,专门教大家如何进行急救,必要时候可以挽救一条宝贵生命。

  好吧,不要理会李忱得胡说八道,是急就篇,不是急救篇。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

  急就篇是西汉时期,史游所写得。急就是速成之意,内容相当拗口,全文大约两千多字,开篇是这样写得『急就奇瓢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励务之必有喜、请道其章。」

  内容大概是说,它得罗列很多奇异物品,告诉大家要勉励学习,必然有喜…(学完就会有喜…到底是教人识字还是教生理卫生阿,李忱吐槽道。)

  急就篇,实在太麻烦了。从内容上看,不如千字文,而且念起来麻烦。所以日渐被千字文取代了,传到後世李忱完全没听过这篇习字文章。

  这篇文章就有让李忱看不太懂地方…(李忱:我是学历史,不是学国文得。),更何况接下来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其他的,那更别提了,比方说…

  『,这一类是教学童各种知识得。』听李忱说对这些没什麽印象了,住持很热心帮他回复记忆,『了解古贤人事蹟得』,介绍完这些,住持又拿起一本书,上面写着。

  这本书是学习文学知识得,李忱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吐槽,兔园是什麽园阿,我还动物园勒。

  『这些是启蒙学童作人处事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