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诞三兄弟。要是再加上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与“司马八达”不分上下。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这么算下来,荀家真不是一般的氏族,绝对堪比后世的曾国藩家族。
说完了荀谌,我们再来说辛评。辛评也是颍川人,当初和荀谌一起投奔韩馥而来,袁绍来了冀州之后,他也是慕名转投了袁绍。史书记载,袁绍死后辛评继续辅佐袁谭,被这个草包给活活地气死了。
前面已经说给了,袁绍广发“英雄帖”,利用自己“四世三公之后”的响亮名头招揽人才。没有过多久便有冀州名士逢纪(字元图),冀州魏郡人审配(字正南),豫州颍川人郭图(字公则),荆州南阳人许攸(字子远)相继来投。一时之间袁绍帐下有名的文士竟然达到了七人,比起当初赵兴绞尽脑汁拐带田丰和陈宫来,不知道容易了多少!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绍尽管得了历史上有“河北三杰”之称的沮授、许攸二人,更有“王佐”的四哥荀谌,冀州名士逢纪、审配,颍川名士辛评、郭图等人来投,但他的智囊团从一开始就隐藏下了隐患。
这是因为上述七人除了许攸之外,明显分成了颍川帮和冀州帮两伙,而且人数正好是三比三!加之郭图其人只是擅长争权夺势,出谋划策,却对军队掌握一窍不通,属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的奸臣;许攸其人更是诡计多端,贪财好利,还跟曹黑子是铁哥们,有这俩个操蛋的家伙混在袁绍阵营里面,将来真有袁绍好受。
说完了慕名来投袁绍的文臣,再说武将。当初袁绍在洛阳混迹的时候,结交了颍川人淳于琼(字仲简),此人颇有勇力,懂兵法,深得袁绍器重。袁绍一到冀州便邀请老哥们淳于琼来冀州替自己统兵打仗,淳于琼也不推辞立即便北上而来,成为袁绍手下排名第一的武将。
说起这个淳于琼来,在史料之中也曾经留下了不少记录。据《三国志》记载:淳于琼与袁绍、曹操等人被灵帝拜为西园八校尉,淳于琼更是高居右军校尉之职,后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时因为失了袁绍囤粮的核心根据地乌巢,被袁绍吐血而亡之前一怒之下砍了脑袋。
继淳于琼来投之后,冀州安平广宗人郭援(字叔业)也慕名而来。却说这郭援自幼喜欢舞枪弄棒,身形威猛刚健,相貌丑恶狰狞,使一杆月牙戟,弓马纯熟,与赵兴麾下的周仓有得一比,也算是一员难得的二流武将。
到了十月的时候,又有张家三兄弟齐投袁绍,分别是使一柄开山斧的张旭,使一口鬼头刀的张凯和使一柄大刀的张南。
这还不算完,又有南皮人焦触善使一柄大斧,带着好友蒋奇、蒋义渠一起来投袁绍;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勇武之人吕威璜、韩珩、马延、岑壁等人来投袁绍。
这下袁绍帐下的文臣武将之多,一口气都数不过来。其中文士七人,武将十二。让赵兴胸闷的事情还在发生,十一月里,袁绍帐下谋士辛评又将自己弟弟辛毗(字佐治),从颖川书院里给忽悠到了冀州,这一下袁绍帐下的文臣武将达到了二十人之多!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四世三公”的巨大威力!赵兴从当初贩酒卖家具起家,折腾了整整四个年头,费尽心思,才攒下了如今紧靠着鲜卑人和羌胡人,不太富裕的并州之地。麾下虽然有几员最拔尖的武将和两三个知名的谋士,可跟袁绍崛起的速度相比,还真是不够看啊。
不过始终关注着几个潜在对手的赵兴,得悉袁绍的这些情报之后,并未羡慕嫉妒恨。按当时赵兴私下里跟李进思说的话:“这些人就暂时寄存在袁绍那里吧,等哥有空了一窝给他搬空!”赵兴说这话时,正在忙着筹划“青泥洼”战役呢!
其实,要说对外族用兵作战,当时除了赵兴之外,位于东北方也有一位将军正跟着辽东鲜卑在死磕呢。此人是谁?白马将军公孙瓒!
第五卷 英雄辈出 第二零三章 强势崛起公孙瓒
说起公孙瓒这个人,我们首先要对东汉末年东北方的地理行政区划作一个简单的交待和说明。
东汉末年,位于大汉疆域东北部的幽州实际上是由现今山西东北部、河北北部、辽宁大部以及朝鲜西北部这么一片区域组成的一个东西十分漫长而南北很狭窄的不规则地区。整个幽州北部都是各种少数民族,比如辽东和辽西鲜卑、乌丸、高句丽、扶余、挹娄、沃沮、三韩(马韩、牟韩、辰韩)。
这里南道要特别为大家更正一个概念:东汉末年的高句丽跟现在某个半岛上的两个棒子国家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高句丽的具体位置就是如今东三省的吉林省靠近辽宁的大部分,而高句丽的北方便是扶余、挹娄(占据黑龙江省和俄罗斯的锡霍特山脉),高句丽的东方靠近图门江出海口便是沃沮。
当时占据朝鲜半岛大部分版图的是三韩,至于朝鲜这个称呼,则要往前推上千年。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率领五千人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武王伐纣成功后,将其封为诸侯国,史称“箕氏朝鲜”。尽管这段历史在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过专门记载,但对于在大汉时代某个连文字都没有的鸟毛地区的后世“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是死活都不承认这段历史的。
关于某半岛上那点少得可怜地历史,以后南道还要跟大家细说,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正跟辽东鲜卑和乌丸人死磕地白马将军公孙瓒的身上。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人(今河北迁安南),初为辽东属国长史,因为率军奋起反击犯边的鲜卑和乌丸人而被朝廷升为中郎将,封右北平郡太守,领土垠、徐无、无终、俊靡四县。
公孙瓒早年曾师从卢植,用现如今流行的说法来讲,他就是刘大耳朵的学长。自从黄巾乱起之后,公孙瓒忽然感到北方的鲜卑人和乌丸人老实了很多,于是便收拾人马调头西进,响应朝廷的号召,对渔阳郡、广阳郡等地的黄巾乱军发起了猛攻。要说公孙瓒能够这么从容西进,还全靠了赵兴。
当时,赵兴一口气将南下犯边的鲜卑联合大军打得死的死、俘的俘、逃的逃,随后赵云又率领苍狼军深入漠北之地,攻陷鲜卑人的王庭弹汗山,就这赵云还觉得不过瘾,竟然调头向东追着辽西鲜卑人一阵猛打,一下子搞得辽东、辽西鲜卑甚至是乌丸人都纷纷自危,不敢再在幽州北部惹事生非,而是纷纷向北逃窜。
公孙瓒和弟弟公孙越带着三千“白马义从”进入渔阳郡之后,遭受到了当地黄巾乱民的拼死抵抗。要说这黄巾乱军的战斗力也分地域,越是靠北的地方,因为气候苦寒,老百姓大多彪悍不惧死,这就造成了越是靠北的黄巾军战斗力就越强,围剿起来越困难。
正在与黄巾乱军僵持之际,公孙瓒听闻帐下亲兵报告,说有昔日冀州刺史韩馥别驾关纯、长史耿武两人在帐外求见。公孙瓒正在为手下可用之人缺少而犯愁,听到这个报告之后心头一动,赶紧出账迎接二人。
“无主之人拜见公孙将军!”关纯和耿武一起抱拳向公孙瓒行礼。
“二位能士今日来访,瓒不甚荣幸!”公孙瓒客气地说道。
“将军为国戍边,屡挫鲜卑、乌丸于长城之外,关某敬服!”落座之后,关纯称赞公孙瓒道。
“些许小功,何足挂齿!”公孙瓒继续客气地推辞。
“不知将军如今带兵平复渔阳黄巾祸乱可否顺利?”耿武终于问道了正题。
“渔阳一地黄巾暴烈顽劣,清剿起来十分吃力!”公孙瓒叹口气,有些忧愁地说道。
“耿某不才,愿为将军荐一人,有此人从旁辅助,则破渔阳黄巾如探囊取物!”耿武说道。
听耿武说渔阳有如此可堪大用之才,公孙瓒不由得大惊,于是急忙问道“不知先生所荐者何人?”
“渔阳雍奴大族田氏后人田豫!”耿武答道,“此人自幼熟读兵书,弓马娴熟出众,有大才,与耿某有旧,是以荐于将军!”
“如今正当用人之际,两位先生不如屈就瓒之帐下,异日但有去处,决不阻拦!”公孙瓒顺势向关纯和耿武抛出了橄榄枝。
“谢谢将军收留!”关纯也不推辞,大大方方地答应了。
“耿某愿为将军前往雍奴说服田国让来投!”耿武主动承担了招揽田豫的任务。
“能得两位先生辅助,瓒犹如再添臂膀矣!”公孙瓒高兴地说道。
之后,经过一番深入交流,公孙瓒才知道原冀州刺史韩馥已经去了长安,关纯和耿武二人不愿随韩馥远涉长安,亦不愿意留下来伺候新主子袁绍,于是经过商量之后,跑到北方来投靠公孙瓒,打算为大汉戍边守疆。
第二日耿武便前往雍奴寻找好友田豫,因为当时公孙瓒驻军的平谷城距离雍奴不到七十里,来回不到五日时间,便将田豫给请到了公孙瓒的帐下。
“雍奴野人田豫见过白马将军!”田豫向公孙瓒行礼。
“国让见外了,吾昼夜期盼汝能早日前来襄助!”公孙瓒拉着田豫的手高兴地说道。
“承蒙将军垂青,今后豫愿追随左右,略尽薄力!”田豫自谦地说道。
“好、好、好!能得国让襄助,破黄巾乱民岂不易哉!”公孙瓒放声大笑。随后公孙瓒拜田豫为白马义军军师,右北平郡长史;拜关纯为右北平郡主簿,拜耿武为右北平郡功曹。
对于田豫此人,史料之中有不少的记载,总的来说,此人用兵诡谲,进退有度,又擅长打理内政,才能和赵兴帐下的贾诩颇为相似,可以称之为年轻版的贾诩。历史上田豫最终降了曹魏,官拜使持节护匈中郎将军,振威将军,封并州刺史,长乐亭侯。田豫在对外族作战中十分了得,而且擅长治理州郡,最终干上了赵兴如今正干着的并州刺史这一重要职位。
田豫上任之后,随即向公孙瓒举荐了一位箭法高超绝顶的武将慕容平,又举荐了一位熟悉北方大漠情形,经常行走长城内外的本地通田畴。公孙瓒得了田豫这位大能的辅助,又得了慕容平和田畴的跟随,一时帐下人才济济,在随后围剿渔阳黄巾乱民的战斗中,果然势如破竹,用了不到两个月便肃清了渔阳的黄巾叛乱。
朝廷得了公孙瓒的捷报之后,为鼓励其他州郡的统兵将领奋力作战,又为公孙瓒升了官,将赵兴让出来的平北将军封号给了公孙瓒,也算是一种变相削弱赵兴的手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按着赵兴本意,他是想给自己帐下的关羽、徐晃等人争取一些封号的。透过王越,赵兴也将这层意思转达给了太子刘辨,刘辨也表示同意。奈何朝中大臣袁隗、张温等人从中作梗,最后便宜了公孙瓒。
不过赵兴得知公孙瓒升了平北将军之后,心里倒也是挺安慰。他想到公孙瓒既然升到了从三品的高位,今后必然会在幽州强势崛起,既可以防备北方的鲜卑和乌丸,又可以压制图谋独立辽东的公孙度家族,最后跟袁绍干起架来应该也不会太吃力,这对于需要时间积蓄力量的并州而言可是好事情。至于今后万一公孙瓒就地坐大,不好收拾,可能会妨碍赵兴统一天下的步伐,这都是后话了,对付公孙瓒,赵兴还真不觉得有多麻烦。
后来的形势发展直接印证了赵兴的判断,公孙瓒最终跟袁绍为了争夺幽州死命地掐起来之后,岂止是不曾吃亏,倒是让袁绍狠狠地吃了不少闷亏!
第五卷 英雄辈出 第二零四章 羽翼渐丰刘大耳
说完了公孙瓒,我们再来说他的师弟刘备。
中平三年秋,刘备向老师卢植辞行之后,一路向北游学,所过之处遍访当地世家大族,倒也十分逍遥快活。
刘备此人虽然武艺稀松平常,兵法马马虎虎也还凑合,但他有两样长处:一是刘备为人谦恭,有亲和力,走到哪里都不讨人嫌。加上他头顶还有一顶中山靖王刘胜后人的光环,身后还有卢植学生的背景,所过之处人家都会给他留几分面子;二是刘备有一双识人辨人的亮“招子”,只要被他看上的人,十有**都很有才干。
刘备一路向北到了涿郡,已是年末,正好遇到同乡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小的时候曾经靠贩鞋织席为生的刘备,跟经商的张世平和苏双一见如故,三言两语的忽悠之下,便得到了苏双的信任和支助,于是便出现了前文大过年地,张世平跑到上党买酒的一幕。当时赵兴并不知道张世平替苏双买酒的最终原因竟是刘备为了结交涿郡几位豪强,也就大大方方地答应了张世平。
刘备得了一车长河大曲之后,便依次拜访燕人张飞、高览和韩猛,随后几人慢慢熟稔,经常凑在张飞家里饮酒谈论国家大事,不知不觉厮混到了中平四年的三月。忽然平地里一声惊雷,黄巾乱军掀动了大汉根基。一直就在寻找发迹机会的刘备,于是将几人凑拢起来一番游说,在张飞家后园里跪拜田地,义结金兰,然后从张世平和苏双那里得到支助,迅速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
话说自从刘备有了“枪杆子”之后,竟然也有不少沾亲带故的文士武人前来投奔。高览跟了刘备,在四兄弟当中排行老二,他有两个堂房兄弟,分别叫高平和高槐,也颇有勇力,随即也投效到刘备帐下。高平使一柄长锤,高槐使一柄镏金铛,俩兄弟都跟着高览,成为高览的副将。
刘备四兄弟中张飞依然排行老三,而韩猛排行老四。前文里特意提到过,韩猛论武艺仅次于颜良、文丑,与张郃、高览不相伯仲,指挥打仗能力一般,为人有些自大,但作战十分勇猛,按照历史本该投在袁绍帐下,成为“河北四庭一柱一正梁”中的那一根柱子,在这个时空里却让刘备捷足先登,收揽到了帐下。
刘备得了一根柱子,随后韩猛这条棒槌又帮刘备拐来了一根正梁!这根大梁正是韩猛的师傅,被称为“河北枪王”的名将韩荣!尽管韩荣当时年岁已高,须发皆白,但颇有几分当年廉颇未老的雄姿,每餐能吃几大碗饭,几斤肉,还能喝一坛长河大曲。有了韩荣这个带兵老将的加入,刘备麾下的两千生瓜蛋子不出两月就被训练的整整齐齐,初步具备了战力。
韩荣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个亲侄子韩琼(字子瑜)一起来。这个韩琼,身高八尺有余,面目白净、朗眉星目,甚得韩荣的喜爱,是韩荣的关门弟子,枪法也是不凡,与赵云的二师兄张绣有的一拼。话说张绣在史书中号称“北地枪王”,而韩琼却是“河北枪王”韩荣的亲传弟子,今后若是这两人战阵之上撞在一起,还真让人期待呢。
刘备帐下武将暂时就这些,尽管人数有点少,但可以看出来没有一个是软柿子。尽管关羽被赵兴抢先挖了墙角,但还有张飞这员可以划归到超一流的猛将可用,更有高览、韩猛、韩琼三个可以划入一流靠后的武将跟随,可以说刘备的实力比之历史之中桃园结义之初还要强一些。
说完了刘备帐下的武将,再来说文士。
涿郡有文士名简雍(字宪和),其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于是他便改为姓简。简雍年少时游历洛阳,与刘备相识。刘备在涿郡举起对抗黄巾军的大旗之后,他立即毛遂自荐地就投奔而来,当时得到了刘备的热情接待,成为刘备帐下左仆射。
简雍跟了刘备之后,便四处帮着刘备搜罗人才,不久发现了滞留在冀州靠近幽州易县境内的荆州南阳人陈震(字孝起),经过简雍一番游说,陈震欣然前来投奔刘备,亦得刘备器重,辟为帐下右仆射。按照历史记载,陈震本该在刘备领荆州牧时出仕任从事一职的,这一世却是提前加入了刘备的阵营。陈寿称赞陈震性格忠纯,老而益笃,为诸葛亮等人看重,在蜀国为官时曾官至太尉。
陈震一加入刘备阵营之后,便给刘备带来了惊喜。他向刘备举荐了两位能人,一个叫陈群(字长、一个叫陈琳(字孔璋)。
史料记载:陈群,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早年被刘备辟为别驾,曹操入主徐州后捉住了陈群,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任转参丞相军事。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御史中丞,后又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要说三国时期政治能力最强的几个猛人,我们掰着指头数一遍:曹魏阵营里面最强的是三人荀彧、陈群和钟繇;蜀汉阵营里面最强的是诸葛亮、蒋琬、费祎;东吴阵营里面最强的三人是鲁肃、张昭、张紘。横向比较,陈群的能力绝对排在前五名。刘备在此时得了陈群,不啻于得了另外一个诸葛亮。
至于另外一位文士,广陵洪邑人陈琳,这位仁兄也不简单,他素有才名;擅长文笔功夫。按照史料记载,陈琳一开始是在袁绍帐下担任主簿一职的,也就是专门负责公文起草的“书记官”。( 现如今称之为办公室秘书长)当时袁绍南下官渡讨伐曹操时,陈琳可是写了一篇名震华夏的超级檄文,直接把曹黑子骂的狗血淋头,差点气得背过气去。
经过三个月的磨合之后,刘备也于中平四年秋开始发兵攻打涿郡周围的黄巾乱民。甫一开战,初上战场的张飞便展露出凶猛的一面,只一个照面便挑死了黄巾军将领高升,然后状如饿虎一般扑进了黄巾乱民之中,只杀得数千黄巾军屁滚尿流,顿时作鸟兽散。刘备一口气荡平了涿郡附近的黄巾乱民之后,立即挥师南下向冀州北部河间国境内的黄巾军发起猛攻。
前文已经提到过,攻打冀州北部常山国、中山国、河间国等地的是黑山军张燕统率的十万大军。这张燕可不同于其他的黄巾统领,此人不仅有一身迅捷勇猛的武艺,更是熟读兵法,善于排兵布阵,别的黄巾渠帅打仗不过是一郡一郡地推进,而他一上来就同时攻打三个郡国,可见其雄心壮志不小。
刘备遇上了强横地张燕,会是什么结果呢?且看下一章南道为您细说。
第五卷 英雄辈出 第二零五章 占山为王褚飞燕
上文提到刘备带着两千二流士卒在涿郡旗开得胜,于是以为天下黄巾都是稀松平常,不堪一战,便气势汹汹地南下攻打被黑山军占据的河间国,结果一头撞在了张燕的枪口上,吃了一个闷亏后赶紧撤回涿郡,整备军队,以待卢植大军北上时再为支援。
能让刘备在战阵上吃亏,可见张燕此人带兵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张燕乃常山真定人(与赵云同乡),本姓褚。黄巾乱起之时,聚集乡里附近的青壮当了山贼,手下人数一度达到了上万。说句开玩笑地话,赵云要不是早早地被赵兴提拔起来,说不定还要跟着褚燕混上一段时间呢!褚燕剽捍捷速过人,因此被人称为飞燕。
那么褚飞燕又怎么会改名为张燕呢?这还得从另外一路黄巾头领张牛角说起。张牛角乃博陵(今河北定州)人,随大贤良师起事,号将兵从事,后来与张燕的黑山贼合军一处。褚燕推张牛角为帅,两路人马合为一处,攻打中山国都卢奴(今河北定州)时,张牛角被城头射下来的箭矢命中了要害,在临死之前交待自己的部众追随褚燕,告曰:“必以燕为帅。”
张牛角死后,褚燕成为大军的统帅。为了怀念张牛角,褚燕改姓为张,从此被人称作张燕。因为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都在太行山脉的覆盖之中,这些山区之间都有山谷互相接通,张燕于是进入黑山,将各地山贼流寇全都兼并到黑山军的麾下。
昔日曾被赵云带着人马狠狠洗掠过的太行山脉内的山贼,这下算是找到了组织,山寨头目孙轻、王当、杜长等人相继投奔张燕,被张燕封为小帅。黑山军的人数迅速扩张,到了中平四年底的时候已经超过十万。于是张燕将十万黑山军分成二十余个分寨,分别号为:“黑山、白波、左校、青牛角、张白骑、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白绕、畦固、苦唒。”
黑山军五鹿、白绕、畦固、苦唒等山寨听人说上党富得流油,竟然动了劫掠上党的念头,就在赵兴北上寻鲜卑人晦气的时候,一起出动了万余山贼前往沾县打秋风。当时留守上党的是首席军师贾诩和训练团团长高顺,暗影将黑山贼意图攻打沾县的消息报给贾诩之后,贾诩立即请来高顺进行作战部署。高顺得了贾诩指点,带着训练团一万多半生不熟的“生瓜蛋子”去了一趟沾县。
在高顺和赵兴眼里的“生瓜蛋子”,跟刘大耳朵率领的两千士卒明显有别,其战斗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并州的“生瓜”们用得是清一色的“上党造”,武器铠甲无不精良,更有陷阵营的猛士充当骨干,还有驻守壶关的上党精兵从旁协助,遇到不知天高地厚的黑山贼,正是找到了最好地陪练。
高顺先是率数千士卒假装固守沾县,吸引黑山贼轻兵冒进,围在了沾县城下,随后出动埋伏在不远处的一万步卒将黑山贼反包围,一顿猛揍之下,自山贼头领五鹿、白绕、畦固、苦唒以下,一万多黑山贼死伤数千,其余的全做了俘虏,无一走脱。
对于俘虏的这一批黑山贼,其性质与当初田丰拐带进入并州的“黄巾乱民”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家伙当初就是为祸乡里的“游侠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地痞流氓小混混。经请示赵兴,五鹿、白绕、畦固、苦唒四人被当众砍了脑袋,其余的一万多黑山俘虏全被赶进矿山之中,和随后捉回来的一万多鲜卑人掺杂着关于一处,今后为并州的经济发展建设大公无私地做贡献。
五鹿、白绕、畦固、苦唒四寨覆灭的消息传回黑山之后,张燕大为震动,将其余山寨的头目聚于一处,指着大家的鼻子大骂一顿。当时张燕是这么说的:“并州乃赵剃头之地,其人凶狠残暴之名天下皆知,如今正于长城之外新建数座人头景观,尔等不知死活,可自去寻诛,万勿害手下兄弟性命!”
张燕这边厢正骂着人,却听到手下士卒报告说涿郡刘备带着两千人前来攻打河间国,当时就怒不可遏。
“刘大耳欺吾黑山大军无人呼?”张燕大骂一句,心里想得却是“老子揍不过赵兴,还玩不残你刘备吗?”随后整备人马,连夜赶往河间国北部的啵馗浇璺5攘巳迦罩螅醣腹淮送揪|县,准备前去攻打束州。张燕这次带来了三万嫡系部队,又借助两旁的山谷坡地设伏,以有心算无心之下,竟然将刘备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虽说刘备帐下有张飞、高览和韩猛等几员猛将,奈何手下士卒太少,经不起张燕上万大军的围攻。在损失了过半士卒之后,高览和韩猛护送着刘备逃回了涿县,而张飞却是横矛立马,主动留下来断后。当时面对上万黑山军,张飞面无惧色,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何人敢来送死!”
张燕不服,于是催马来战张飞。一番交手下来,打了数十回合,张燕才知张飞武力过人,不是自己能打得过,于是动了怯战之心。张燕这么一分神,立即被张飞寻到破绽,一矛击来,正中张燕左臂。张燕麾下小帅孙轻、王当见大帅负伤,急命手下亲兵放箭,拦住了张飞接下来的暴击,趁机将张燕给抢了回来。
受了伤的张燕于是赶紧率军回撤黑山,不再恋战。张飞亦不敢多做停留,急忙返回涿县,至此刘备的第一次率军南征遭受重挫,一时半会恐怕都难以恢复元气。
张燕返回黑山之后,仔细琢磨了一番前后用兵的结果,发现以自己手下的部众对付一般的官军,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还能获胜,但若是对付类似于并州赵兴手下的强兵则十分危险。
如今由北中郎将卢植率领的朝廷大军已经占领高邑,正兵围天公将军、大贤良师所在的巨鹿廮陶,看样子张角的覆灭亦不远矣。一旦卢植取胜之后,挥师北上,则黑山军将面对的是装备精良,作战勇敢的大汉最精锐的士卒。到了那时,只怕黑山军都要转移进入太行深山之中四处躲藏才能逃过一劫。
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张燕立即命令手下占据中山国、河间国部分城池的人马全部退出了两地,转而进入常山国紧靠黑山的附近区域,尽量在大战来临之前保存实力。
张燕的这一主动收缩策略,后来真给朝廷带来无穷无尽的隐患,不仅卢植没能完全剿灭黑山军,后来的公孙瓒、袁绍等人也没有办法,直到赵兴占据冀州之地,动用了经过特殊训练的山地部队,花费了三年时间才算是彻底剿匪成功……
第五卷 英雄辈出 第二零六章 董卓原是地头蛇
当大汉王朝东部各州正忙着剿灭黄巾祸乱之时,地处大西北的凉州也不安生。陇西郡、金城郡以西的白马羌、参狼羌、烧当羌丝毫没有因为皇帝摆驾回了长安而安生下来,反倒是变本加厉地祸乱陇西、金城和武都等地。就这还不算完,地处凉州北部的北地郡,也就是前文里讲到和并州上郡相邻的地方,那里的先零羌也聚众造反,意图向并州方向推进。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冬天,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县的群贼反叛,拥立羌族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冷征。随后这伙胆大妄为的家伙愈发猖獗,竟然一路向西准备与金城以西造反的烧当羌汇合,顺路杀了金城(今治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太守陈懿,劫持了金城本地人韩约(韩遂,字文约)和边章,并推举他俩做了军师和统帅。韩遂此人胸有韬略,懂得统兵打仗,又对凉州羌人和汉人的情况极为熟悉,羌人有了他出谋划策之后如虎添翼,一时之间在凉州西北部成了大患。
灵帝得知金城叛乱之后极为震怒,本来是想躲进长安求安生的,不想长安的西边又不太平,天下之大,一时之间竟然只有益州蜀中还可去的。灵帝召集群臣商议平羌大计,于是不少大臣向灵帝推荐了一位凉州的地头蛇来统兵镇压韩遂、边章等人的叛乱,众人所荐之人正是董卓。
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省岷县)一个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临洮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据史书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背负两鞋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董卓熟悉当地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于是,在野心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