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官人(三戒)-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正常光景,想让这些手眼通天的大粮商献出粮食,简直是白日做梦。可眼下不是正常光景!王贤让人给那些粮商带话,告诉他们,他们的粮食已经被赵王盯上了!如果赵王篡位成功,还有可能注意点吃相,可如果赵王失败了,一定会退到通州,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对他们的粮食下手!

大粮商们虽然不是被吓大的,但作为商人,最在意的自然是自己的财物安全,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纷纷从官仓中提出自家的粮食,装船运出通州。不过这时候,还没有人想要投奔太子。是王贤的预言实现后,粮商们发现赵王真的要在通州造反,这下全都吓坏了,他们很清楚,赵王一旦找不到粮食,肯定会杀他们泄愤,恐怕到时就算交出粮食,都不能保证安全了。

这时,有人在锦衣卫的授意下,宣称太子殿下已经到了山东,即日便将北伐,提议不如将粮食献于太子,等到太子坐稳江山,收益一定远胜于卖粮所得!

朱高炽在百姓心中,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又素有仁义之名。粮商们何其精明,焉能算不明白这么简单的一笔账?马上就积极响应,几乎一夜之间,便携家带口从通州城消失得无影无踪,南下投奔太子来了。

誓师之后,太子亲自挂帅,以安远侯柳升为先锋,英国公张辅率中军,山东都指挥同知刘信、都督同知莫问率左路,青州卫指挥使刘俊、都指挥使许怀庆率右路,胶州卫指挥使刘阿丑、都指挥使二黑殿后,各路共十万兵马,连带随行的民夫合计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往通州进发!

大军一路上所过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夹道恭迎,各路官府也无比恭顺,州府长官亲率境内官兵义勇,自带干粮纷纷加入勤王大军!

等到行到沧州,太子的大军已经膨胀到二十余万,到了天津,兵力膨胀到三十万,到了廊坊,直接激增到四十万!这还是考虑到后勤实在困难,太子殿下劝回了许多勤王军的结果。

什么叫民心所向,这就叫民心所向!到此刻,英国公也终于服气了王贤的判断——太子确实必须要立即北上平叛,如果蜷缩在济南,或者退回南京一定会大失民心,哪里还有如今民心所向,天下无敌的风光!

朱高炽也在暗暗庆幸,幸亏自己听了王贤的话,如果让朱瞻基抢了先,天下民心可就全都偏到太孙的身上了!虽然那是自己的亲儿子,但天家无父子,虽然太子殿下绝不会承认,但他确实是自己最大的威胁……

通州城,太子军的一举一动,自有斥候随时禀报给赵王等人。但每一次禀报,对赵王等人的信心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耳听着太子的军队一路上飞速膨胀,所到之处官府都在第一时间臣服,并全力配合支持太子北伐!甚至连老百姓都贡献出刚刚收获的夏粮,踊跃加入义勇,竭尽所能支持太子!

赵王之下,所有人的心中一片冰凉,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没法再自欺欺人,只能承认太子才是天下共主,他们这伙人不过是一群令天下人唾弃的叛逆而已……

渐渐地,逃卒开始出现,继而有军官领着成建制的军队逃跑,对此高正等人想让赵王颁布连坐之法,通过严刑峻法来遏制这一现象,然而赵王殿下的反应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只是说一句‘不坚定跟随本王者,由他去吧’,便不闻不问,更不要说颁布法条了。

赵王对潜逃者不闻不问,却督促下面人加紧筹备登基大典,他要在通州城当皇帝!这让将领们私下里十分担忧,感觉王爷似乎已经丧失了希望,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等到柳升的前锋大军抵达通州城外时,赵王军的潜逃达到了最高潮,动辄成百上千的士兵逃走,有些直接就投降了柳升,城内各军出现了严重的缺编,谣言四起,士气十分低落。田子和等人深虑太子大军兵锋强横,提议弃守通州,向山西方向转战。

这一提议得到了不少将领附和,这些带兵之人最清楚,如今无论从道义、兵力、气势、粮秣,各方面都与太子军相差悬殊,坐守通州纯属等死,既然如此,自然走为上计。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赵王严厉的斥责!

“我们离开通州,朱高炽就要到北京登基去了!”赵王像吃人一样,怒视着田子和等人,“他就赢了!我们就输了!”

“殿下,眼下不是争这口气的时候。”田子和等人苦口婆心地劝道:“让太子去北京,有好个烂摊子等他收拾,咱们还有喘息之机,等他和京城里的太孙闹翻了,咱们就有可乘之机了!”

“你们住嘴!”赵王刷地拔出宝剑,歇斯底里道:“谁敢再说逃跑,孤就杀了他!”

“殿下……”田子和等人还想劝,赵王竟真的一剑劈出,田子和震惊之下,只躲开要害,慌忙用胳膊去挡,被锋利的宝剑一下斩掉了右臂,登时鲜血喷涌,半边身子都成了血人。

旁边的将领惊呆了,赶忙上前帮田子和止血,田子和面色惨白地紧闭双目,满脸哀莫大于心死。

“谁敢再动摇军心,就不只是掉一条胳膊这么简单了!”赵王看一眼地上的断臂,提着带血的宝剑,声色俱厉道。

“殿下,哎……”刘强等人只好扶着摇摇欲坠的田子和退下。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登基

太子的大军规模越来越庞大,行进速度自然也就越来越慢……

对此,英国公张辅等人表示十分忧虑,担心赵王会趁机逃走。

“殿下,赵王一旦西去,战事可能就会拖长,咱们可养活不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啊!”张辅劝说太子道:“应当速速进军,以免夜长梦多!”

“安远侯不是已经率军队抵达通州了吗?”太子端坐在大帐中,比往日里多了许多威严之气,渊渟岳峙,凛然不可侵犯。

“安远侯的兵力想要攻城略显不足,不如让为臣率一支军队,与他合兵一处,一起攻城。”张辅沉声说道。

“英国公不必心急。”太子却摇头笑道:“孤的三弟,一定会在通州等着我的。”

“哦,殿下何以见得?”张辅不解问道。

“因为北京虽然很近,却城池高深,易守难攻,他根本没有信心攻取。”太子微笑看着张辅,言谈间传递给他强大的自信道:“而且他的部下家眷都在北京和通州,怎么可能愿意和他亡命天涯?”

“最重要的是,他从小最受父皇宠爱,没吃过什么苦,没担过什么事。”太子沉声说道:“如今遭受打击连连,孤不相信他还有勇气从头再来。”

“但愿如此。”张辅只好不再劝说,随着太子的大军,缓缓向京城逼近。

通州城,众将扶着田子和退下,赶忙让军医给他处理断臂。看着几欲昏迷的田子和,众将心中难免生起兔死狐悲之意。

“诸位,王爷这是怎么了,傻子都知道,老田这话一点错都没有啊!”陈凯跺脚连连道:“太子兵力已经超过四十万,北京城里还有二十万禁军,咱们就这几万人马,还逃的逃跑的跑,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难道要留在这里等死不成!”

“我看,王爷是疯了……”沉默寡言的马恕幽幽开口道。

“……”众将竟纷纷点头,颇为认同。他们是经历过全程的,原本朱棣病倒后,赵王的胜算极大,整个京城和皇帝的老命都被他捏在手里,在当时看来,绝对稳操胜券的一场。然而,谁也没想到,最后竟是赵王大败亏输,灰溜溜逃出京城。

逃出京城时赵王还不算特别灰心,毕竟以为还可以占据通州,把京城里的太孙等人活活饿死,谁知到了才发现,通州城里的粮食已经被王贤全都运给了太子,这下要活活饿死的不是太子、太孙,而是赵王自个儿了!

再眼看着太子一路呼风唤雨,万民归顺,大军集聚,赵王就彻底明白了,自己和太子的差距,想要跟他掰手腕,根本毫无胜算!

从昨日稳操胜券,到今日毫无胜算,形势急转直下如瀑布一般,换谁都接受不了这种落差,而赵王殿下一没有从头再来的毅力,二没有从头再来的能力,这样想来,他疯才是正常,不疯才是奇怪!

只是大家原本跟着赵王,是想从龙而起,晋身大明朝第三批功勋王侯的,可不是陪着他一起疯,一起死的!

“哎,咱们该怎么办……”陈凯看着愁容不展的众人,只见就连脾气最火爆的高正也蔫儿在那里,没有人出声回答,但所有人心中都有了各自的答案……

当天夜里,刘强和马恕率军出城,投降了太子。几乎同时,陈凯率军西去……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出城,自然绝对瞒不过负责城防的高正,然而素来暴躁的高正居然对此不闻不问,当部下向他禀报这一情况时,高正正在狂喝滥饮,闻言只是打了个酒嗝,便继续痛饮烈酒,一直到烂醉如泥……

第二日,朱高燧在原先的通州府衙中,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虽然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韶乐都是由通州妓院中的乐班演奏,但赵王殿下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完全沉浸在典礼的气氛中,尽情享受这一刻的尊荣。

当他身穿龙袍,头戴冠冕,在宝座上端坐后,看到眼前只有几个内侍、文官,这才微微皱眉道:“朕的武将哪里去了?”

“这,回皇上……”内侍太监硬着头皮答道:“刘将军和马将军昨夜投了太子,陈将军率军西去,田将军伤重未愈,高将军宿醉未醒……故而,都没出现。”

“哼!这群武夫,果然不足为凭。”朱高燧也只冷哼一声,便不再放在心上,开始加封眼前的太监和官员。文官都是尚书一级,太监也全都得了都督的名号。

只是太监和官员们‘高官显爵’加身,却都没有一点兴奋的样子,显得很是视功名为粪土,当然,他们不是真的视功名为粪土,只是视这样的功名为粪土罢了……

眼看太子的大军就要兵临城下了,还在这儿过家家有意思吗?

至少赵王,啊不,皇帝陛下觉得十分有意思,看着新封的文臣武将高谈阔论道:“等到平定天下,尔等便是朕的定难功臣,到时候再封公加爵,世袭罔替!”

太监和文官们还呆在那里,直到有人反应过来,才七零八落地谢主隆恩。

“免礼平身……”朱高燧又示意一旁的太监,宣布自己的年号为‘真龙’,按规矩,为了表示对老皇帝的尊重,都是次年改元的。但朱高燧不打算等那么久,下旨即日便改元。所以在通州城,今日便不是永乐年间了,而是真龙元年六月初六。

下面的官员自然也不会反对,反正跟过家家一样,随他开心好了……

朱高燧接着又让人宣旨,准备给先帝上庙号,还没开始念,便见一名军官满脸惶急冲进来,高声道:“不好了,殿下!”

“放肆,要叫陛下!”朱高燧把脸一沉道:“下次再敢叫错,定斩不饶!”

“是,陛下……”那名军官被噎了一下,腹诽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儿穷讲究!’

“什么事?”朱高燧这才缓缓问道。

“太子大军已经兵临城下!把我们团团包围了!”那名军官这才想起正事儿来,赶忙禀报道。

“啊?”堂下众人纷纷七情上面,心中哀叹‘这下可跑不了了!’

“慌什么!”朱高燧沉稳地起身,迈步走下龙椅道:“随朕去城头看看!”

众人慌忙随着朱高燧到了‘金殿’门口,却见‘皇帝陛下’又站住了。

“殿……陛下,怎么不走了?”随侍太监问道。

“仪仗何在?”朱高燧沉着脸道。

“啊?!”众人哭笑不得,劝道:“皇上,事由从权,咱们还是赶快赶到城头要紧!”

“荒唐!”朱高燧却十分坚决道:“朕是天子,一举一动必须符合礼制,没有仪仗如何让人知道是天子出行?”

“哎……”众人无可奈何,只好赶紧给‘皇上’张罗起仪仗来,好在为了登基大典,备了不少罗伞、大扇、金瓜、斧钺,杂七杂八凑一凑,还是凑起了五颜六色一队长长的仪仗。

“乱七八糟……”看着这根本不符合礼制的乌合之众,‘皇帝陛下’冷哼了一声,勉强不再说什么,登上了用八抬大轿改成的玉辇。

“皇帝起驾……”太监高唱声中,轿夫们抬着‘皇帝陛下’,在活像一条鸡毛掸子的仪仗引导下,浩浩荡荡出了‘皇宫’。

大街上一片兵荒马乱,百姓张皇不知该躲向何处,忽听到前方有鸣锣开道声,循声望去,只见一支长长的仪仗队伍为先导,后头的没棚大轿上,端坐着个身穿龙袍的中年男子。

“陛下出行,尔等还不回避!”朱高燧的‘文武大臣’高声吆喝着,有人用鞭子抽向躲避不及的百姓。

老百姓赶紧想要跑开,却又被鞭子抽打呵斥道:“见了陛下还不下跪!”

老百姓这下彻底懵了,您到底是让我们躲啊,还是跪啊?总得有个准话吧……于是有的跪,有的躲,一时间成了没头苍蝇,乱成了一锅粥。

朱高燧坐在‘玉辇’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知是在享受,还是觉得恶心……

当他在全副仪仗开道下,终于登临城头时,四十多万太子大军,已经将通州城包围得水泄不通。站在城上往城外望去,只觉置身于一座孤岛,孤岛外是茫茫不见边际的浩瀚海洋……

这个时候,城头上的众人才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弱小……

朱高燧站在城头,一身黄袍分外扎眼,看着城下的茫茫人海,让人喊话,要和太子对话。

城下众将不敢自专,连忙请示太子,太子却摇头道:“回头有的是时间面对面坐下来谈,何苦扯着嗓子对吼,让将士们看天家的笑话。”

朱高燧在城头等了良久,也没有等到太子出现,反而看见城下的太子军开始准备攻城。城头的将领都知道太子不愿见朱高燧,担心他会大发雷霆,下旨不惜一切代价进攻。谁知‘皇帝陛下’只是深深叹了口气,便退下了城头。

众将摸不着头脑地看着朱高燧,下一刻就顾不上‘皇帝陛下’的感受了,因为攻城开始了!

太子虽然兵多,却并未强攻,顾及到城内百姓的安全,甚至没有开炮用投石机,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的守军。不过即使如此,气势也十分惊人,漫天的箭雨如乌云一般呼啸着射向城头,火铳的声音像年三十儿的爆仗一样,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城头的守军本来就没什么士气,纷纷抱头鼠窜,要么蜷成一团躲在箭垛下,要么连滚带爬逃下城头,有多远逃多远。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起居注

转眼之间,城头上就看不见有敢于抵抗的敌兵了,城下众将跃跃欲试,纷纷向太子请命,要带兵攻上城头!

然而太子并没有要派兵攻城的意思,看着城头上瑟瑟发抖的赵王军,叹了口气,缓缓摇头道:“都是大明的子弟兵,能少死几个也是好的。”说着便下令鸣金收兵。

憋了一肚子精力无从发泄的将领们,只能闷声道:“殿下仁慈。”便怏怏率军而回。只有柳升、张辅、莫问几个精明过人之辈,才能隐约看出太子的意思……这一役,太子是不想让任何将领出风头,以免战后又造就出一批尾大不掉的新贵。另一面,太子也需要尽情地自我展示,还有什么比太子殿下亲率仁义之师,平定叛乱,携大胜之威进京称帝更好的脚本吗?

所以这一战,只能由太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大获全胜。任何人都不能抢了太子殿下的风头……

看着太子的背影,张辅不禁暗暗懊悔,自己还是太大意了,居然还用老眼光来看太子,忘了他已经是大明朝事实上的皇帝,真正的九五之尊了!

再看看柳升、莫问等人,一直安静的表现,张辅就更加懊恼了,自己真实越活越回去了,不如柳升这个老狐狸就罢了,居然连个后辈都不如……

柳升和莫问等人也看到了张辅刹那的失态,待英国公走远了,柳升撇撇嘴,朝莫问挤眉弄眼道:“这么多年了,还没看到老张这么不济事过……”

“呵呵。”莫问轻声笑道:“若不是在山东输给了侯爷,公爷自然不会这样心急上火。”莫问虽然素来严肃寡言,但是眼下大局已定,长久以来压在头上的阴霾去了大半,也有心情调侃一句了。

“他哪是输给我,明明是败在你手下的。”柳升话虽如此,还是忍不住得意地笑了。他之前比莫问的压力,大了何止十倍百倍?永乐帝还活着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他和柳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哪想到一番艰苦的挣扎之后,居然现出如今的大好局面!自己居然成了新君面前的红人,连英国公都被压在身下了!

不说得意洋洋收兵而回的太子军。单说城头上,惊弓之鸟一般的赵王军,待到城下敌军悉数退去,才敢探出头来,茫然地看看城下,互相对视着,不知太子军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射了一通掉头就走?

这时,才有人发现,太子射进城里的箭支,箭杆上都缠着黄绸,赵王军士兵拿起箭杆,解下黄绸一看,上头是太子殿下的谕令,还加盖着太子的印章。不过大部分官兵都不识字,纷纷围在粗通文墨的同袍身边,催促道:“快念念,上头写的啥。”

“上头写的是……太子殿下有令,尔等皆是大明将士,大都只是奉命行事,并非成心追随……叛乱。”识字的官兵掩口唾沫,隐去‘赵逆’二字,接着念道:“若能幡然醒悟,放弃抵抗,向太子投降,则非但可以既往不咎,还可恢复军籍,继续为大明当兵!”说到后头,那些个官兵的声音不由自主地便高亢起来。

“吓!还有这好事!”正惶惶不可终日的赵王军士兵,一下子像捡到救命稻草一样,激动得不能自已。

“不止呢,后面还有……”识字的官兵兴奋地看着后头,声音却戛然而止。旁人连声催促,识字的官兵却摆手连连道:“念不得,念不得……”

“有啥念不得的!”睁眼瞎们急得直跳脚,瞪眼看着黄绸上的字道:“不就是些人名,还有价目吗?!”再不识字的人也认识一到十,也能认出赵钱孙李这些常用的姓氏。

睁眼瞎们便开始努力的连蒙带猜,拼凑起后面的内容来:“这个叫朱什么的,五万两;姓高的三万两,姓田的三万两,姓陈的也是两万两……”

这时有机智的小伙子一拍大腿道:“这不是王爷,哦不陛下,还有三位将军的姓吗!”

“肯定是赏格!”众人笃定道。

“是啊!没有刘和马,肯定是因为他们昨夜已经过去了!”马上有人补充道。

“这可不是我们说的……”识字的家伙一边撇清,一边按捺不住地显摆道:“这确实是悬赏,是太子殿下开出的价码,生死无论!”

“嘿……”众官兵爆发出一阵吸气声,接着就惋惜起来,要是刘马二人还在城里,这份名单上的赏格肯定会大很多……

城头上,原本绝望沮丧的气氛,登时一扫而空,赵王军官兵们眼中重燃希望之火,不少人还财迷心窍,盘算着如何能得到赏格,立个大功,封妻荫子!

赵王军将士公开地讨论起如何投降,如何拿下朱高燧等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却没有军官喝止,因为军官们也同样攥着太子的谕令,盘算起出路来。

如此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朱高燧身边人等,跟随朱高燧的太监赶忙将搜罗到的几份太子手谕,呈送给‘皇帝陛下’过目。

朱高燧正在用御膳,听说太子招降自己的部下,言明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还依然无动于衷,仪态万方地用玉箸对付着盘中的鲥鱼,慢条斯理道:“鲥鱼鲜美,只是刺多,朕固然早已稔熟此道,然恐日后子孙有年幼者为其所害,今日立下规矩,鲥鱼不得入御膳。”

一旁的太监心中哀叹,‘哪还有日后啊!’却也只能哭丧着脸点头道:“奴婢记下了。”

“你记下有什么用,起居注上要有记载才行。”朱高燧冷哼一声道。

“起居注?”太监愣了一下,咽口唾沫道:“回陛下,还没来得及安排舍人做起居注。”

“混账,没有起居注,后世子孙如何知道朕的言行,如何引为祖训。”朱高燧冷冷瞥一眼那太监,“还不快去!”

“是。”那太监只好出去,正好碰见一名官员,便抓住他,将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对方。

那官员原本是个九品的杂官,今日大典被封了礼部尚书,可谓‘一步登天’,总得给‘皇帝陛下’一个面子,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一时间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空白书册,总不能拿张纸就进去吧?那也太不正规了。

还是那太监有办法,找了本为登基大典所做的礼书,塞到那官员手中。

那官员一看,烫金的皮面,上好的纸张,确实很像样子,可翻开一看,登时苦着脸道:“这上头都有字啊!”

“后头不是还空着。”那太监翻了翻书册,满不在乎道。

“就一页……”

“足够了。”那太监摆了摆手,把那官员推了进去,在他身后嘟囔道:“恐怕这皇帝当到头,一页纸还没用完……”

那起居注官员进去时,见朱高燧正在翻看那几页太子谕令,便立在一旁,提笔在‘起居注’上写道,‘龙凤元年六月初六,上驻跸通州行宫,伪太子兵围之,箭射招降文书入城,多有大逆不道之言。酉时,上用御膳,阅之……’

写到这儿,那官员便停下笔,看朱高燧接下来的反应。

只见朱高燧眯着眼,神情难以捉摸,沉吟许久,缓缓道:“召集众卿家到勤政殿议事。”

那起居注官员抽抽嘴角,腹诽道:‘什么勤政殿,不就是府衙的签押房么?’但也只好提笔记道:‘上命公卿大臣于勤政殿议之。’

太监赶忙让人去召集‘公卿’,朱高燧起身过去,看一眼那起居注官员道:“朕用膳时的话,记下了吗?”

“这,为臣未曾听到。”起居注官员轻声道。那太监赶紧在他耳边小声嘀咕起来,起居注官员赶紧写道:‘上命御膳房不得备鲥鱼,以为祖制。’

片刻之后,朱高燧今日所封的‘公卿大臣’出现在‘勤政殿’中,只是人数比之前少了一半,估计那些人已经逃走了。

朱高燧也不以为意,端坐在‘龙椅’上,接受完众人的朝拜,把那几张太子谕令分给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那些到现在还能出现的家伙,除了忠心耿耿之辈,就是十足的官迷!要知道,他们今日之前,最大不过七品,哪有资格上朝?更别说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了。无论哪一种,这会儿自然都会发表看法,就算过过军机大臣的瘾,也是很好的嘛。

起居注官员运笔如飞,将众人言谈记录下来:‘兵部尚书张顺奏曰:伪太子大逆不道,居然敢悬赏捉拿皇上,当决一死战。大都督苟三奏曰:愿提大军出城,为陛下出气。户部尚书马玉奏曰:贼兵势大,不可以卵击石……’

‘群臣’竞相发言,唾沫四处飞溅,只是苦了那起居注官员,转眼间就写满了一页纸……然后就傻了眼。又不能让他们停下来,等自己换一本,只好一咬牙,在封皮内面上写起来……

当然他也学乖了,不再记载那些官员的废话,只等着朱高燧开口。

终于,等所有人喷完了唾沫,朱高燧这才缓缓开口道:“众卿家忠勇请战之心可嘉,然同室操戈有违天和,朕不忍见军民罹难,同意和谈……”

‘人家哪说要和谈来着?’起居注官员不禁腹诽,但也只好提笔记道:‘上曰:同室操戈有违天和,朕不忍见军民罹难,同意和谈。’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过把瘾就死

通州城外,朱高燧的信使连夜来到太子大营,奉上朱高燧的手书。

太子终究是个厚道人,没有计较朱高燧在信中称朕称制的措辞,看完信之后,只是缓缓对张辅、柳升等道:“孤这三弟,终于想起来要和谈了……”

“殿下!不能与他和谈!”张辅马上大声反对道:“赵王大逆不道,公然举兵造反称帝,若这样都可以得到和谈的机会,明日大明不知有多少野心家会起而效仿!”

柳升等人没说话,不过也点头表示同意。

太子看一眼那信使,缓缓道:“听到了吧,孤的大臣都不同意和谈。”

“那就只能战场上见了!”那信使倒是个人才,振振有词道:“殿下素来仁名满天下,怎能忍心致诸多军民枉死!”

“大胆!”柳升等人呵斥起来:“不是赵逆造反,又岂有这场刀兵之祸?”

“但现在是殿下不肯罢兵……”那信使冷笑道。

“呵呵,想要罢兵也很简单,不一定非要和谈。”太子看着那信使,淡淡道:“你带话给孤的三弟,立即出城投降,孤可以留他性命。”

“……”那信使顿一下,知道这不是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便乖乖退下了。

待那信使一走,众将也纷纷退下,太子眼前只剩下英国公。张辅皱眉道:“殿下,赵王弑君父,留之不得。”

太子面无表情地盯着帐顶,许久目光降下,看着张辅道:“大行皇帝是病死的,与赵王,与任何人都无关……”

“这……”张辅眉头皱得更紧,正在组织措辞,便听太子接着幽幽道:“孤以为,父皇在天之灵,也不愿看到史书记载他是死于非命的。必须要以大行皇帝的名誉为重……”

“是……”张辅只好点头称是,但直觉告诉他这并非太子要掩盖大行皇帝之死真相的真正原因,至少也不是主要原因。

等到信使回城,已经是半夜时分了。朱高燧依然没有就寝,却不是在等待回信,而是在举行大婚……朱高燧的王妃在数年前的那场丑闻中,被朱棣赐死,便一直没有续弦。

既然已经登基,当然不能没有皇后,朱高燧原本计划,登基次日便举行封后大典,但看这情况,也只能提前了。好在按照古礼,婚礼就应该在黄昏后举行,倒也算说得过去。

这场在深夜中举行的封后大典,比白日里的登基大典还要寒碜,也就是跟寻常富户成亲差不多的排场,但这又注定是一场前无古人的罕见婚礼,非但是在登基当天成婚,而且皇后人选,也惊得观礼的众人目瞪口呆。

在欣赏了朱高燧整整一天的行为艺术后,众人以为没有什么能再让他们吃惊了,直到看到从花轿上走下来的那个凤冠霞帔、明眸皓睐的皇后娘娘,他们齐刷刷地惊掉了下巴,有人甚至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男的!”惊呼声不可遏制地响起。

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忍不住手一抖,一道粗粗的墨迹落在了新换的一本起居注上……

那名朱高燧选定的皇后,居然是个男的!虽然貌美如花,胜过世上大多数女子,但他铁青的胡渣,突兀的喉结,都明白无误地显示出他的性别!是如假包换的男子!

“怎么,谁规定皇后一定是女的了?”朱高燧又换了一身龙袍,仪容收拾得分外整洁,仿佛年轻了十岁,又回到年轻时俊秀绝伦的样子。他看着众‘大臣’大惊小怪的样子,不悦皱皱眉,温柔地拉住那男子的手,将他一把揽在怀里前道:“朕敢为天下先,身先垂范,自即日起,天下人两情相悦者,不拘男女,皆可结为夫妻!”

朱高燧说完,场中一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