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荒苤苯拥鞫印
另一方面,罗成又让军队搞轮调,京畿等重镇的军队,则由各军区中抽选精锐者组建番上宿卫,定期轮换。
中高级军官不统兵,平时统兵权交给团营军官,训练和日常管理交给骑士军士长,中高级军官们平时呆在各道或京师,负责研究战法,教授培训年轻军官士官等,遇战事再由枢密院、兵部抽选统兵指挥出征。
“朝廷将拟设立三十六个军区,每个军区编设两军,不过在非战之时,每军区平时只半编。”
“骑士将分为骑士长、骑士、侍从骑士、见习骑士,分别对应军士长、高级士官、中级士官、低级士官。”
“各级骑士满编,每军骑士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五,军官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二十。”
李靖迅速在心里计算了一下,全国编设三十六个军区,每军两个军,一军满编一万二千,意味着若是满编则全国保持兵力八十六万四千人。
皇帝说平时只保持半编兵力,那么也就只有四十三万二千。
但是骑士和军官依然满编,那么实际数量可能达到五十万左右。
只是这骑士数量比有些惊人,一比五,那就是军队两成是骑士,八十六万多人,那岂不是得有十七万多骑士?就算骑士划分四阶,不同级别骑士授给的田地、装备、军饷、津贴不同,但这数量是不是太多了点?
不过考虑到之前朝廷南衙有数十万府兵,倒又是减少了大半不止了。
军官占比一比二十,那也得有四万多,哪怕低级军官占据大多数,也很惊人啊。
十七八万骑士,四万多的军官,然后再加上三十万左右的义务兵,能撑的起大秦帝国庞大疆域的安全吗?
“圣人,禁军和内军一点也不保留吗?全靠军区番上宿卫?”房玄龄有些担忧的问。
皇帝和京师的安全,可是重中之重,若仅靠军区的兵马番上轮值,他总觉得有些不够。
魏征提出,“不如保留内衙亲军?”
一来内衙亲军以勋戚子弟和忠良烈士之后为主,二来他们始终认为皇帝应当有一支专门的禁卫军的。
可皇帝却摇了头。
保留内衙亲军,以什么形式保留呢?还是以现在的这种形势吗?那么这样保留下来的亲军,以后依然只是宿卫京畿,只会越来越银样腊枪头。而若是按现在军区的形式,保留这个内衙亲军,征召义务兵,加上常备的骑士们,但久镇京畿不打仗的内军,早晚还是会坠落脱化的,留之无益。
倒不如干脆果决一点,从三十六个军区中抽调精锐番上宿卫,只要轮值计划做的好,既能保证宿卫的这些兵马忠心可靠,又能相互制约,不会出乱子。
不过皇帝还是留了一手的。
他的军区制没有搞成节度军镇制,军区与各道的关系是平行的,甚至是没有关的,道的都督虽然统领一个军区,但他们跟原来诸卫的大将军们一样,只是名义上是一卫大将军,可并不能指挥各卫的一兵一马,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皇帝的诏令,拿到了枢密院调令,兵部兵符,合在一起,才能以战时行营总管的名义,调动兵马。
并且,这些都督们就算能得到调令、兵符,可是他也只是负责军事这块,后勤钱粮军械这块,依然得归各道的布政使司等管,还同样得接受按察使司的监督。
而另一方面,设立军区,实行军区制后,每个军区又有相应的防御守卫防区,一旦该地有战事,朝廷能够立即下令调派当地军区的军官,征召当地军区的骑士、调动当地营团的士兵,迅速的组成野战军,或防御或出击,可以避免从其它地方抽调士兵所浪费的时间,不会贻误战机。
当然,皇帝更深层的良苦用心,还是要避免大秦军队最终出现强枝弱干的现象,不能出现强边虚内,必须把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朝廷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要不然,继续现在情况下去,将来大秦军队不是变成了宋朝的禁军软弱无力,就是晚唐的藩镇飞扬跋扈。
第1520章 太白经天
洛阳。
紫微宫,凌烟阁。
皇帝一步一级,缓缓登上百丈凌烟阁,这里原本是由阎妃亲自设计的观星楼,后来皇帝把这里改名凌烟阁,原来的凌烟阁只是宫中一座小阁,而现在却成了宫中第一高楼,甚至是整个洛阳的第一高楼。
百丈凌烟阁,共建有一百零八层。
每一层,都供奉着一位大秦的功臣。
每一层中,都立着高大的金身,还有等身画像,那层楼中的四面墙壁,还有天花顶以及地砖上,也都绘有彩绘,上面绘画着这位功臣的功勋事迹。阁中,还供有他们生前用过的盔甲、武器,还有天下士子诗人们为他们做的诗词。
一百零八功臣,每一位还由皇帝赐予北斗星神之号,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为一百单八星神。
皇帝为他那些死去的,还活着的功臣们封神。
三十六天罡星神,皆为大秦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七十二地煞星神,则为功高王侯之臣。
“圣人,歇息一下吧!”
内侍监曹化淳跟着皇帝身后,小心的提醒劝说。
手拄一根龙头金杖的皇帝笑了笑,停了下来,“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果然不行了,岁月不饶人啊。”
“圣人春秋正盛呢,过些天才至花甲。”
“六十一甲子,人生又能有几个一甲子呢,为帝王者,能年过六十,已经算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圣人切莫如此说,想汉武帝享年七十,在位五十五年。梁武帝享年八十六,在位五十五年,而南越王赵佗,享年一百零三岁,在位六十七年……”
罗成笑了笑。
此时已经是开元三十八年,他于隋末建立这个帝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八个年头,开国之时他方二十几岁,而到现,他马上就要六十岁了。
头上的须发也已经白了许多。
年轻的时候,他冲锋陷阵,转战南北,曾经也是万人敌的猛将,而如今,他走路都要靠手里的拐杖,虽说看似还很精神,可确实已经大不如前,这百丈的凌烟阁,以前他一气就能上去,现在却只能走走停停。
“相比起这阁中的功臣们,朕还算是身体尚好的,但也只是跟这些已经走了的老伙计们比了。”
一百零八凌烟阁功臣,在位的已经没多少了。
开国之初,设了二十四凌烟阁功臣,后来又陆续增添了几批,如今凑满一百零八星,但岁月也凋零了许多名将。
太上皇和皇太后都有几年前先后离世,就连皇后单氏也于去年走了。
老师张须陀年轻时打仗受伤太多,这些年虽一直调理身体,可在五年前就已经离开了,还有叔宝,十年前就已经因伤病缠身而病逝了。
军神李靖,六年前病逝,终年七十九岁,这位大器晚成的军神,倒还算是寿数大的。
宰相侯莫陈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温彦博、马周等柱石,也都先后陨落。
好在帝国早就建立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宰辅的培养制度,如今朝中有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刘洎等宰辅执政,军队也还有徐世绩、苏定方、程咬金、尉迟恭、薛万彻、裴行俨等名将在位。
不过随着秦琼、单雄信、李靖等一个个名将,房玄龄、魏征等一个个名相的先后离去,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昨日,白日出现太白星。”皇帝说道。
曹化淳面色微变。
“只是恰巧而已。”他劝道。
罗成笑了笑,“朕当年受禅御极之前,太白见秦分,时人纷纷称我这个秦王当有天下。后来我受禅御极,天下百姓也都以为这是顺应天道。”
曹化淳不敢接话。
实在是这话题太过严重。
太白星主肃杀、攻伐和变革,有句自汉代就传下来的老话,叫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大白天的太白星出现,往往意味着动乱,甚至是天下易主,王位更人。
上一次太白经天,是在三十八年前,太白现,然后秦天下。
如今再次出现太白经天,皇帝提起,曹化淳哪敢接话。
“朕老了,太子成熟了。”皇帝道。
皇帝马上就六十岁了,而太子今年也快四十了,当了足足三十八年的太子。这三十八年,皇帝没有猜忌过太子,也没有想过易储,太子的储君之位一直很安稳,可毕竟一当就是三十八年,虽然太子没有表现过什么不耐烦,但也确实早就做好了接位继承的准备了。
皇帝已经在数个重要的场合里,公然提起过要退位给太子的意思,只不过这话太过惊人,没有几个敢接话,或者说没有几个敢当真。毕竟皇帝才六十不到,虽说撑起了龙拐,但看着还是很健康的。
就算现在朝廷政务主要交给太子代摄,由宰辅们辅佐执政,但上上下下大家都认为,这个帝国离不开皇帝,有皇帝在,哪怕皇帝什么都不管都不过问,大家也觉得有人掌舵,十分安心。
“朕昨日接到奏报,李世民死了。”
曹化淳只静静的听着,也没接话,李世民是信度左都督,在信度二十年了,从最初的一个小商站,到一点点的殖民扩张,最终灭掉了信度国,一路从信度河口溯流而上,一直打通到了与大夏道的山口通道,使的信度道与大秦西域的大夏、河中、海中、安西等连成一片。
可以说功绩是很大的。
这位李贵妃的兄弟,说来为朝廷先后打下了林邑和信度两国,还曾率军打了三次也门争夺战,为朝廷灭掉了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击败了阿克苏姆和大食的联合进攻,打断了阿拉伯三大哈里发的东扩野心,并极大打击了意图控制红海海路的红海南岸的阿克苏姆国,把那个自称万王之王的嚣张国王打的被迫迁都内陆,甚至连重要的海港阿杜利斯也落入秦军之手。
正是有李世民这个骠悍的主帅镇守在信度,有他的威慑,才让大食人的鹰旗在大秦的红色龙旗之前退避三舍。
第1521章 传位
他终究是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殖民信度二十年,那位信度的无冕之王,那位威镇波斯湾、天竺海和红海的男人,那位让战无不胜的大食鹰旗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的男人,才刚过知命之年,就突然走了。
“朕欠他一个王爵,欠他一个宰相之位。”
相比起他来,长孙贤妃的兄弟长孙无忌当宰相比他轻松的多,但才能确实不如他。
“异姓不得封王,非罗而王,诸侯共讨之,这可是大秦国策,圣人亲自定下的。”曹化淳道。
自皇帝二十年前改革军制,变三衙为军区,化府兵为受封骑士,以讲武堂和三十六镇军区作为养将寄禄、军官升资序列后,大秦已经从前期的全面扩张,四面出击到全力转向内部安稳消化。
当年三皇盟约,定下永久的停战友好协议,大秦与波斯和罗马这两大西方帝国划定了边界后,此后便再没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开元十八年,灭东瀛后,此后朝廷用兵最多的也就是在中南半岛,但再没有十万以上规模的征讨,基本上是由西南边道小规模的开拓用兵,主要是封侯和骑士们,还有许多边疆守捉城的雇佣军、长征健儿、志愿子弟等为主。
这其实已经是殖民模式了。
二十年来,中南半岛上的骠国、真腊、扶南等大国,基本上被一点点的蚕食击破,虽然还有不少零星的反抗,可是大秦在那边建立了无数的殖民据点,尤其是沿海一带,依靠海上贸易,遍地的商港码头。
土人也只能退入那些丛林里反抗。
殖民的热潮掀起,连昆仑海等海中群岛,如今都有许许多多的大秦殖民地。
在天竺大陆,一东一西,秦人也用了二十年时间,打开了两条大通道,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是李世民的信度道,一个则是自吐蕃沿雅鲁藏布江南下打通的那条入海通道。
天竺北方称雄的戒日帝国国王,联合了天竺南面高原上的王国,与秦军打了二十年,可秦军依借海上优势,以及牢固的殖民地堡垒要塞,硬生生的站稳了脚,并最终巩固了下来。
在信度在也门在索马里,在中南半岛,这些离中原万里之遥的地方,遍地都是秦人的殖民地。
虽然这些殖民地暂时还没能如朝鲜半岛、东瀛列岛、西域诸地一样,被朝廷完全控制,并成功汉化,但是现在秦人在那边已经牢牢立足,虽然殖民地的秦人少,土人多,还有许多土人依然在顽强的反抗着,可大秦对于他们,那就是降维打击,这些散沙一样的土蛮,根本无法威胁到秦人的殖民统治。
近几年,在皇帝的要求下,朝廷各地殖民地开始由原来的强力镇压围剿,转为招抚羁麼,对于那些愿意附从配合的土人,朝廷也愿意给他们一些甜头好处,甚至授他们一些散阶,给他们一些实质性的好处。
甚至划给他们一些山区等暂时难以控制的地区,让他们自治。
这一招,有效的分化瓦解了许多土人的敌意和斗志,流血不断的冲突与叛乱,开始减少。
通过贸易、封赏等手段,现在许多土人首领都过上了安稳甚至是富裕、奢侈的日子,已经不愿意再跟大秦对抗了。
“李世民对帝国是有功的,是他开启了大秦的海外殖民之路。”皇帝道。
“圣人对李世民也是很恩赏的,赐封他为信度国公,还赐他入凌烟阁。”
休息一阵,又走一阵。
一层层楼阁走过,每一层里那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立在那里,就如同是老友在跟他打招呼,皇帝脑子闪过与他们相处的那些记忆。
人老了,便总爱回忆了。
登上最高一层,这里供奉的是故太师、追赠河南郡王的那加国公、天策上将军、上柱国、枢密院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开国佐命功臣元勋张须陀。
这位帝师虽然走的早,可他对皇帝有知遇之恩,更别说对皇帝有教导之恩,去世前曾任过兵部尚书、平章事、枢密使等要职,以太师之正一品荣衔致仕,这已经是大秦官阶之中最高一级,故此在这凌烟阁的排名中,能安排到最高一层,享受凌烟阁第一功臣的殊荣。
拜过张须陀像,皇帝离开。
“圣人,已经安排好了索梯。”
百丈凌烟阁,内有环形台阶,若是步行,得很长时间,为此工部和将作监特意在凌烟阁增加了由绞链和滑轮等制成的索梯,索梯里实际就是一个房间,里面很大,拉上门就是半封闭式,里面有桌几椅榻等,坐在里面喝杯茶,就能从底层轻松到达顶层,或是从顶层直降底层,而且很平稳。
“走走吧,多看看这些老朋友,看一次就少一次了。”皇帝笑笑,拄着龙杖踩着大理石台阶缓缓下楼。
环形的台阶位于高阁的中心,石梯中间有如一个巨大的天井,好在每隔一段都会有一盏灯照亮,要不然这里就会如同一个阴森而黑暗的地牢,或者是地狱。
每走一步,罗成的心里就越发的坚定了心中的想法一步。
他要退位,要主动禅位给太子嘉文。
太子马上四十岁了,他也马上六十了。
年满六十,他这个皇帝也可以退休了,许多人想不明白或不相信皇帝愿意主动让位,毕竟皇位代表着无上的权力。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皇帝,年老后为了手中的权力,都不免要犯忌太子,如汉武帝甚至逼死了自己的太子。
只是罗成想法不同。
自己奋斗了四十多年了,建立的这个帝国也走过了三十八个年头,风风雨雨一路过来,那些开国功臣们,都大多数都已经只存在这凌烟阁画像上了,他为这个帝国呕心沥血,打下了如今大大的疆域,已经够了。
该给自己留下一点时间,也该提前让太子即位,自己退位后,还能帮忙看顾着点,也能让太子更顺利平稳的接班。
单皇后去世后这几年,其实宫里宫外,朝中上下也有许多人劝他再立皇后,皇后人选最热门的自然是李贵妃和长孙贤妃,可是后来罗成却一直没提这事,就是因为无论立李贵妃还是长孙贤妃为后,都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
这个麻烦,最主要的就是她们为后,她们的儿子也就将成为皇嫡子,虽然同样为嫡,立长不立贤,可哪怕只有一丁点的会影响到储位,罗成最终便还是拒绝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现在唯一想的已经不再是再灭几个国,又或再打下多少疆域来,他想的只是让这个帝国平稳的过渡交班而已。
第1522章 烂泥扶不上墙
宣政殿。
殿中正在议事,太子代天子摄政理朝,政事堂的平章事的翰林院的大学士,还有内三省的太监们、枢密院还有御史台的长官也在。
“李世民病重去世,现在信度急需派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威望,还得能打的过去接任,要不然怕是镇不住三海。”
枢密使苏定方说道。
平章事、兵部尚书徐世绩道,“我看刘仁轨就可以接任,他在信度也任了三年多的右都督,与李世民一道统领信度军区,兼领红海军区,刘仁轨打仗是把好手,军中也很有威望,而且他向来对圣人忠心耿耿,勤于王事,由他接任完全可以。”
列席会议的锦衣卫都督指挥使刘黑夫翻看了下面前的小本子,然后发言。
“各位尊贵的宰相、辅政阁下,我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消息要通报给列位,最新从波斯发来的锦衣卫飞信,在大食哈里发的率领下,阿拉伯人在卡迪西亚会战击败波斯大军,继而经过漫长的波斯都城泰西封围城之战后,泰西封失陷了。”
这个消息并没有怎么震动在坐的这些宰辅们。
事实上,波斯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烂透了,大秦也曾顾及三皇盟约,对波斯数次施以援手,可波斯愣是烂泥扶不上墙。
不过波斯烂成这样也是没有办法,先是卡瓦德二世在与大秦和罗马签订三皇同盟没多久,这位靠弑父篡位上来的波斯萨珊皇帝,仅坐了一年皇位,结果就被毒杀。
而刺杀他的人正是他的兄弟。
此后五年间,暗杀、篡位、弑君相继,五年里萨珊帝国出了十个王,都自称是国王之王,是波斯皇帝,可其实都只是大贵族和僧侣们手中的傀儡而已。
在此后,雅兹底格德继位,称伊嗣俟三世,这位得到大秦与罗马帝国的共同扶持拥立,算是暂时结束了波斯萨珊内部的混乱。
可是五年十王乱斗,已经彻底让波斯元气大伤,这宝贵的五年,阿拉伯人已经迅速在半岛崛起。
他们利于大秦的战略收缩策略,拿下了麦加等红海北岸陆上商路的重城,迅速整合阿拉伯各个家族部落。
阿拉伯人在先知去世后,由他的门徒或战友先后被选举为哈里发。
几位哈里发不断发起对外扩张之战,先是联合了红海南岸的阿克苏姆国王,一起对红海东北角的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发起进攻,希木叶尔原本也是一个立国六七百年,曾经把也门诸国一一征服的一个不弱势力,后来在也门争夺战中,希木叶尔先是败于渡海来攻的阿克苏姆国,沦为附庸国,再后来波斯萨珊出兵来争,最终又被波斯夺下,又改为波斯附庸。
而在三皇同盟协约后,希木叶尔王国按协约转而附庸大秦,成为大秦的附庸藩属国,原本麦加等红海北岸的许多势力也已经臣服大秦,可阿拉伯人举着鹰旗,行动迅速,抢在秦人到来之前,先就夺下了麦加等城。
拿下麦加等城后,阿拉伯人开始向东,想要征服也门,并向北夺回波斯控制的阿曼等地。
战争开始。
已经沦为附庸国多年的希木叶尔王国不堪一击,在鹰旗前节节败退,只得向北面波斯萨珊军求援,波斯军按协约南下救援,结果波斯重骑兵却打不过鹰骑下的阿拉伯轻骑兵。
第一轮也门争夺战,波斯战败撤退,希木叶尔王国被大食入侵占领,沦为大食的附庸国。
接着大食北上争夺阿曼,波斯增兵防守,同时急请秦军出兵援助。
这个时候,朝廷派出李世民,率领远征舰队驰援,第二次也门争夺战爆发。
战争打了一年多,在秦军的帮助下,拥有制海权的大秦波斯联军,先是切断了阿克苏姆的后勤线,迫使阿克苏姆先退出了战斗,然后两家联手打波斯,罗马这个时候也趁机从叙利亚出兵抄大食人的老巢。
第二次也门争夺战,以大食撤兵,退出也门告终。
秦军正式入驻也门,在也门修建了军港、要塞等,扼守了红海的入海口。
在这次战争后没多久,波斯皇帝卡瓦德被毒杀,波斯从此陷入长达五年的内乱之中,再无力南顾半岛。
而李世民也在战后,回到信度,开始全力向信度殖民。
而兵败的大食在总结了一些教训后,开始放弃东扩而是开始向西扩张,在哈里发的带领下向西进攻叙利亚的罗马军队,以报复他们上次的出兵。
不过哈里发的进攻没有多大效果,不久后死去。
欧麦尔被推举为第二任哈里发,他挑选了被称为安拉之剑的哈立德伊本韦立德为主帅,让他统领一支大食精锐再征叙利亚。
这位大食名将率领四万大食军队,突出不意的通过了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亚尔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五万罗马大军,这一战,使的罗马军团在叙利亚无兵可守,大食军顺势占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
此后,大食军节节胜利,围困耶路撒冷两年,终于迫使其请降归顺。
自至,罗马帝国在半岛西岸的土地尽数被大食人夺去,皇帝希拉克略在给大秦皇帝罗成的信中悲哀的写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山河,我们从波斯人手里夺回来了,可最终却又被阿拉伯人夺走了!”
在击败了罗马军团以后,大食军队乘胜挥师东进,趁着波斯内乱之机,开始进攻波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仅四万大食军东征,却打的波斯萨珊军队节节败退。
阿拉伯人不但夺回了波斯湾南岸沿海诸地,而且还把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攻占,在抢掠了无数的战利品后,阿拉伯人又组建了一支新的西征军队,开始从叙利亚沿地中海往南。
他们成功的攻入埃及,在科普特人的支持下,获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最终,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的主人,整个埃及被纳入大食的版图之中。
在攻下埃及后,哈里发再次组建了一支东征军团,重新联络红海南岸的阿克苏姆王国,准备再次争夺也门,把大秦军赶出去。
战争开始,大食东征军与阿克苏姆有备而来,组建了五万联军,气势汹汹杀来。
而此时,李世民坐镇信度河畔,这几年也并不没闲着,在他的积极进取下,他已经成功的打通了信度河到大夏的通道,占领了开伯尔山口,虽然信度河两岸还有许多敌人势力,可起码他已经打通了一条主干线。
当第三次也门战争打响时,李世民接到也门驻军求援信后,一面让他们紧守要塞城堡待援,一面立马调集兵马,他还向大夏、河中、安西等几道请求借兵。
也门的秦军要塞坚守了一年多,大食联军未能攻下,但要塞也是岌岌可危,关键时候,李世民终于率领两万余援军自海上而来。
第三次也门大会战就此展开,李世民乘联军久攻不下,师老疲惫之时,发起突袭,大败联军。
李世民不但率军解了也门之围,而且趁势把阿拉伯人从波斯手里夺走的波斯湾东南端的阿曼也给攻了下来,随后,李世民没有继续追击撤退的阿拉伯人,而是在略做休整后,调集军队,乘战舰渡过红海,直扑阿克苏姆,连占阿克苏姆数座红海南岸的贸易商港重镇。
第1523章 另做打算
阿克苏姆兵败如山倒,被迫往西南迁移,连都城都放弃了。
秦军顺势建立了索马里、吉布提,阿杜利斯、亚丁等数个殖民城堡要塞和商港。
第三次也门争夺战,再次重创了大食军,也粉碎了他们东扩,想一举把半岛完全纳入其统治的野心,大秦再次稳固了在三海的据点。
红海南岸、阿拉伯海西岸、阿曼湾南岸,这些扼守红海和波斯湾的要地,全落到了大秦的控制之中。
此战过后,大食向大秦赔偿了十万枚金币,算是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停火协议。
之后大食军也不再痴心妄心东征、夺回半岛东部,而是全力向北面的波斯军队发起进攻,趁他病要他命。
波斯大敌当前,却依然还在忙着内讧,五年十王,乱个不停。
等到大秦和罗马看着波斯人要玩完了,而大食人已经有些失控,再出手扶持了伊嗣俟三世上台,已经有些晚了。
因为长期内乱,加上波斯人已经抢占了许多先机,波斯人的南面防线早就丢光了,于是接下来屡战屡败。
打到现在,都城都给打失守了。
肥沃的美亚布达米亚完全落入大食之手,甚至连波斯人拥有的那部份亚美尼亚也被大食攻占,现在波斯就剩下了一个波斯高原还在手里。
但是波斯皇帝也是一路东逃,每一次刚落脚一地,没多久,大食军就杀过来攻占了,现在国王之王伊嗣俟完全就是个逃跑之王。
在奈哈万德之役后,波斯唯一还拿的出手的阿扎丹重装骑士们,也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这些阿扎丹骑士,被称为是波斯的军队核心。
阿札丹人自称是亚美尼亚众神的后裔,他们是地方小贵族,也是骑兵,拥有小块的封邑,自备有重铠甲和重武器,他们的长枪、重剑、钉头锤,曾经让波斯的死敌罗马人吃尽了苦头。
但是现在,这些曾经了得的阿扎丹骑士们,却在阿拉伯骑兵前被无情收割,一次次的战败,波斯的阿扎丹骑士们几乎损失殆尽,甚至整个骑士阶层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波斯萨珊帝国,再也没有了忠诚的卫士,勇敢的战士,剩下的贵族、军人,只知道跟着皇帝逃跑。
波斯帝国失去了都城,失去了边疆,也失去了皇帝,失去了中央朝廷。一些地方的总督等官员试图召集兵力抵抗入侵者,但既缺乏强而有力的中央号令,又没有充足的财政资源,更别说在屡屡战败后,军事指挥体系早就名存实亡,连唯一能指望的阿扎丹骑士也损失殆尽,波斯已经根本无力对抗大食入侵。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东逃,向大秦和罗马求援。
大秦这些年也不是没有帮过波斯,不是没救援过他们,但烂泥扶不上墙,大秦也不可能为他们卖命打仗。
两次也门战争,大秦都出兵击败了大食联军,也是帮助波斯军队反击大食。
“不要提波斯人了,波斯已经完蛋了。”
平章事、兵部尚书徐世绩没好气的道。
当年大食四面出击的时候,其实朝廷军方也讨论过是否要全面出兵干涉,最终还是皇帝拍板,否定了全面出兵干涉的提议。
没理由啊。
虽有三皇同盟,虽然皇帝也曾提出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