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句对话,加上叶的神情,他都看出了问题。
  “拿下!”
  小村庄的一间屋里,沈法兴一声大喝,亲卫牙兵们纷纷拔剑,围住了叶。
  刀剑加身。
  叶笑了笑。
  “你笑什么?”
  叶孝辩笑着道,“本来我想骗你入城,没想到你识破了,那我就不装了。没错,闻人太守已经派人去向北边的徐大帅请降,他派我来诱你入吴城,要将你擒下作为投名状。”
  “乱臣贼子!”沈法兴大骂,这个闻人遂安当年不过太湖的一水寇,后来劫自己的粮草被自己捉拿,本要杀他,后见他也算是条汉子,就招揽到手下,这些年让他一直做到了吴郡太守这个重要的位置,想不到他却在这关键的时候背叛自己。
  “沈公,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啊。如今四海归一那是大势所趋,可你却一直逆天而行,这是自取死路,你总不能自己要死,还要拉着大家一起死吧?我劝沈公一句,放了我,跟我回吴城,然后随闻人太守一起向朝廷投降。”
  沈法兴咬牙切齿。
  叶孝辨昂首继续道,“这外面可都是我的麾下,尽是我的亲信,全是我的部曲家丁,若是我被杀,这里一个人也别想走出去。”
  撕破脸后,便只剩下赤裸裸的威胁了。
  沈法兴不由绝望。
  他清楚的知道叶孝辨所言的真实性,江东藩镇虽然是一个大镇,割据十年,可是江东上下也不是铁板一块,都是由一个个地方豪强势力组成的。
  沈法兴作为江东藩镇之主,却并不能如朝廷中央一样有着绝对的集权,他真正能控制的也就是他的牙兵。
  可就是作为他直属嫡系的牙兵,也并不全听他的。
  就比如吴郡太守闻人遂安,这家伙出身水寇,后来被他收服,也成为了他的嫡系直属,是跟蒋元超等一样的嫡系心腹了。
  但是闻人遂安的部下,却更忠于闻人而不是他沈法兴。
  “哈哈哈!”
  沈法兴突然大笑起来。
  这下叶孝辩也被弄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沈法兴现在根本没有半点反抗的余地了。
  沈法兴走到叶孝辩的面前。
  “我记得,你以前是跟着闻人遂安一起在太湖劫掠的水贼!”
  “是的。”叶点头,他是闻人的老兄弟之一,因此这次闻人才让他来执行这个重要的任务。
  “闻人为何不来?”
  叶孝辩道,“沈公不过百余人,有我来亲足够了,闻人太守北上迎接徐大帅了。”
  “我待你们不薄啊,闻人遂安从一水贼到如今的吴郡太守,你叶孝辩也是吴郡都尉。”沈法兴边说边摇头。
  最后突然拔刀划开了叶的喉咙。
  叶不可思议的捂着喉咙,瞪大眼睛看着沈。
  “哼,就你也想威胁我?”
  沈法兴冷哼,他江东名门出身,骨子里其实一直瞧不起闻人遂安这些草莽出身的人。事到如今,水穷水尽,沈法兴的高傲,不允许他被两个草寇威胁。
  鲜血喷溅了沈法兴一身,可他却没有半点躲避的意思。
  手中的刀在叶孝辩的衣襟上轻轻擦拭着上面的鲜血。
  叶孝辨倒下了,死不瞑目。
  他本来以为吃定了沈法兴,可料不到沈法兴到这时还有鱼死网破的狠心。
  看了眼倒在地上的叶,沈法兴朝他吐了口口水。
  “主公,叶孝辩的人已经围过来了。”衙前都指挥使报告了一个坏消息。
  “杀出去!”
  沈法兴冷冷的说了一句。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其它选择了。
  既然不甘心降,那就杀吧,杀个痛快。
  牙兵们纷纷点头,这些都是被沈法兴喂饱的狼,也是最忠心可靠的人,可惜他们数量太少了。
  “杀!”
  牙将最先冲出去。
  一番激烈的厮杀后,沈法兴终于冲杀出来了,可一回头,只剩下了几个人而已,连最忠心的悍勇牙将也都倒在了殿后的路上。
  一路奔逃,后面的追兵却穷追不舍。
  前面便是运河,波光潾潾,却难以逾越。
  最要命的是,沈法兴看到运河上游,再有数条大船乘风而来,而那船头上高高飘扬的红旗,让沈法兴的心跌落到了谷底。
  后有骑兵穷追不舍,前面运河拦截,河上还有朝廷的水师战舰杀到。
  “天亡我也!”
  沈法兴站在运河边上,对着河中水面上自己的倒影哈哈大笑。
  只是笑声有些凄凉。
  他沈法兴,隋末以来最后一个反王,终究还是走到了穷途末路。
  “就是死,我也不会去洛阳跪拜罗成,捧他的臭脚!”
  沈法兴说完,在运河边拔剑自刎。
  “主公!”
  几名最后的牙兵看着沈法兴自尽而亡,尸体跌入运河之中,大叫一声。
  他们互相瞧了一眼,然后也都提起手中刀自杀而死,继续追随效忠沈法兴去了。


第1476章 太子旅贲
  传檄而定。
  皇太子嘉文渡江,兵进金陵城,招抚檄文传至江东诸郡,各郡文武豪强纷纷归附投降。
  兵不血刃。
  程名振率军入建安郡,接收闽地。
  阚棱渡江,接收丹阳、毗陵二郡。王雄诞兵出江西,接收东阳、遂安二郡。西门君仪兵出淮西过江,接收宣城、新安二郡。
  大将军徐世绩率水师入吴郡,伏击沈法兴,将他杀的穷途末落最后大运河畔自刎落水而死。
  沈法兴尸体被水师捞得献给徐世绩,徐世绩顺利进入吴郡城,紧接着是顺势而下余杭、会稽、永嘉三郡。
  江东十一郡,皆定。
  自太子在广陵派先锋阚棱发起渡江做战,到徐世绩的水师战舰自海上进入永嘉港,前后不过十一日。
  十一日时间,朝廷便灭亡割据十年的江东藩。
  秦军所到,各地皆降,无人顽抗,甚至各地的豪强们还组织百姓,牵羊担酒,迎接王师。
  而秦军南征军也在太子的命令下,对各地百姓秋毫无犯,军纪严明。
  大运河畔的京口、无锡、吴县、钱唐诸运河城市,还有沿海的余杭、会稽、宁波、永嘉、建安诸港城,不但没有关城闭市,甚至还更加热闹了。
  原来江东藩的那些官员们,摇身一变,全都举着红旗,争相改做大秦人。
  对于这些投附之人,作为南征统帅的太子嘉文,倒是表示很欢迎,对他们好言宽勉。
  太子从广陵到金陵,再南下余杭,一路上对各地的官员豪强们都是好言安抚,甚至给予不少赏赐。
  太子身边人放出风声说太子想要从各家选一些年轻才俊在身边,于是各家纷纷心领神会,争相将子弟送到太子身边。
  每到一地,就有无数地方豪强把子弟送来。
  太子择其中擅文者入东宫门下修文馆为生员,学习书法、官话、收集江东图书,校理图书、订正谬误。以勇武强健者,选入旅贲讲武堂。
  旅贲讲武堂为东宫太子亲率的东宫卫队下的军官培训班,旅贲,原本是东宫十率下左右司御率的军号别称,左右司御率军号旅贲,而左右卫率军号超乘。现如今朝廷的军队分为南衙北衙和内衙,北衙十二军,南衙十二卫,而内衙也有十二府,其中内衙十二府里,有四府为东宫太子名下,便是超乘和旅贲四府,各统领一军一万二千人。
  皇帝对太子是用心栽培的,如今不断给太子培养班底,甚至真正把这四府亲军交给太子来统领。
  东宫修文馆、讲武堂,也都成为太子培养将来文武班底的地方,现在太子愿意从江东选拔地方豪强们的子弟入这两处,地方豪强们当然是高兴不已,至于这些子弟送到了太子身边,也就成了人质一部份,他们是不在意的,现在大家可都是争抢着送人过去呢,犹豫下可就错过机会了,毕竟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能到东宫去。
  曾经东宫十率,现在为超乘、旅贲这两军四府,拥有四万八千兵额,虽说也是与其它三衙兵马府营错落分置,可毕竟这都是直接隶属于东宫的军队。
  在余杭呆了没多久,太子又乘船出海南下。
  在海上经过些天的航行后,抵达了闽地建安郡,并随后前往巡视了流球郡。
  在流球岛上,太子亲自接见了许多归顺的平地岛夷,又派人去招安了一些在山里抵抗的高山岛夷,给他们封赏,开出了不少很优厚的条件,劝他们归附朝廷,不要继续顽抗。
  在见到太子,并得到太子的亲自承诺后,倒也有不少山夷最终选择了放弃对抗,接受归附入籍,当然,太子也兑现承诺,对他们传统的领地给予了划界承认等,新编的乡里村,亭长以下,也都是由他们自己推选德高望重者担任。
  大秦还组织人手修路,开放与他们的交易等,减免他们的税赋。
  虽然更远的深山里,许多山夷依然顽抗,可太子的安抚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返回到闽地,太子前去巡视了南安(泉州)龙溪(漳州)等地,又去看了东海舰队这两年建设起的厦门港和金门港,对于建安这个八山一水一分地的偏僻之地,如何火热的航海贸易,很满意。
  “孤已经上奏天子,请求将江东道一分为二,流球与建安二郡分出来,建安郡析分出西北面的建安郡,东北的福清郡,中部的南平郡,还有东南的南安与厦门郡。”
  此五郡与流球郡合为一道,名为福建道,福清与建安中各取一字。
  而福建北面的十道,则把永嘉、余杭、会稽、东阳、遂安、吴郡、毗陵、丹阳八郡置为江东道。
  而原属于江东道的宣城郡、新安郡,划归给江北的淮南道。
  这么一番划分之后。
  江东道算是被彻底肢解。
  南面的建安划出去,这块地方虽然说比较山多水恶,可是这地方大啊,一个郡足够江东其它数郡之地,更别说再搭上一个流球郡后,实际上这个新的福建道地盘不比现在江东道小了。
  更别说,划走了建安不算,又把江东道另一个大郡宣城郡给划走了,还搭走了一个新安郡。
  对江东唯一的补偿,就是把之前京口、句容等金陵郡东面的江南那一大块淮南道的飞地,重新又划到了江东名下。
  但西面挖去两个郡,南面又挖掉一个大郡,江东道确实实力大损。
  为了弥补福建道比较弱的局面,太子又大笔一划,把江西道临川郡东面的几个县划给了福建道的建安郡,新增邵武、泰宁、郡宁三县。
  淮南道、江东道、江西道、福建道,重新划定。
  随后便是由太子以大元帅之令任命江东与福建两道的三使司官员,以及郡县乡各级官员。
  随着的还有南征军中挑选了数万人分驻于两道诸郡,从此转为驻地军府。
  原来江东藩的兵马,军官入朝参与铨选侯官,士兵解甲归田,授田分地。地方的官吏,官员们也一样入京铨选侯官,吏员则通过考核后或留用或解除。
  不过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太子都做到了一点,就是对他们的财产给予保护,就算拥有的田地超出朝廷限额,也只是让他们与朝廷置换,或是由朝廷出钱征收。
  给予了很大的自由。
  太子处置事务,表现很好。
  虽然知情者,也深知这是有李靖、徐世绩、秦琼这些大佬们的帮助缘故,但太子统兵在外,确实很稳当,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对于好的建议是从谏如流。
  安抚江东豪强百姓等,也是做的很好,赢得一片称赞之声,都说是圣明贤良仁德太子。


第1477章 藩王、边帅
  十一日平藩战争来的快,结束的也快。
  江东的百姓们对这战争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结束了,都不必担忧害怕,朝廷王师南下进驻各地,更是与百姓秋毫无犯。
  江东沿海的航海贸易不受丝毫影响,甚至马上还更兴盛了,而江东各地百姓们种桑养蚕织布,种棉花纺纱、烧窑制瓷,各种作坊等也是更加热闹,他们接到了更多的订单。
  太子主持的全面普查,百姓们也很配合。
  毕竟沈法兴原来推行的税赋制度基本上是隋朝的制度,是租庸调制,对于百姓来说这种人丁税性质的税制负担更重些,而现在朝廷的两税制将在江东全面推行,他们很清楚这种两税制,对他们有很大的负担减轻。
  至于说工商税,沈法兴时,一面是继承隋朝的租庸调制,一面却又把隋朝没有的工商税也都搞起来了,甚至比大秦的税要高的多,毕竟他以江东一道之地,要养军要养官可花费不少。
  清量田地,清查户口,清查田庄作坊矿山等,全部造册。
  有多少田亩就纳多少两税,田少税少,无田无税。朝廷鼓励田少的百姓,移民到琉球、百济等地方去。
  留下来的,也都会增授田地,保证每人至少十亩地,一户不少于五十亩地。
  对于那些豪强地主们来说,他们也不必怎么担忧,他们的宅第商铺作坊等都不会受到半点侵犯,就算他们的田地超额了,也不会强行没收,只是置换或征收。
  对于他们开办作坊,运营商队,跑船经商等,朝廷甚至十分支持,毕竟江东许多地方也是田地少,尤其是靠近海边还多风暴,耕种不易。
  在许多江东的百姓看来,江东变化很大,也没什么变化。
  换了个皇帝,换了些官员,但日子依然安稳,没有战乱,没有抢劫,大家不用惊慌的背井离乡逃难,不用当流民。
  甚至,他们还减轻了税赋,又能多分田地,若是愿意离开家乡,移民到其它地方去,还能分到更多的田地。
  尤其是对于建安和永嘉等一些山多地方的百姓来说,以前他们就那么几亩田地过日子,靠打渔或是佃工帮衬生活,而现在只要他们愿意离开家乡,他们一家子能分到一二百亩地,直接就能当上地主,这对他们的诱惑力极大。
  建安许多山区里的百姓,纷纷到官府报名,都想出去闯一闯,都想试一试当地主的感觉。
  太子也派人召集各地的豪强大户们谈话,主要是动员许多地方上的大户豪强们,让他们迁移到洛阳、长安等六京大城。
  迁移新征服之地的地方豪强大户,这其实是汉朝就开始的一种策略,是有效统治的一种好办法。
  既能充实京城,增进繁荣,同时又便于监管这些豪强大户,并能让地方更易于朝廷管理。
  愿意入京者,他们都会获得一些好处,比如散予一些散阶,或是为他们死去的父祖们追赠点官职,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些名额,让他们的子弟入国子监或是讲武堂等入学。
  这些都是特权。
  去了有好处,如果不去,自然肯定也会有些麻烦的,只要朝廷要追究,随便都能查出一堆的把柄问题来,到时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这些地方豪强们心知肚明。
  他们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可不离开又不行。
  于是最后跟太子讲价还价,提出愿意把家族大宗迁往京城,而在家乡留下一二小宗分支,以看护祖坟祖宅祖地之类的,对此太子倒也同意了。
  于是他们便喜笑颜开很满意了。
  半年的时间。
  太子正月离京,二月发起渡江战役,十一日平定江东藩,但随后的善后事务,让他在江南呆了足足半年多。
  江南无雪。
  但江南的冬天却十分冻人。
  十二月。
  太子从江东道的首城余杭出发,乘船经南北大运河北上返京。
  原本江东道的首城金陵江宁城,眼下已经正式被皇帝升格为南京金陵府,原南京广陵府被摘了南京之衔。
  这次南京换地,实是因为广陵虽繁华,但广陵在长江之北。朝廷六京,皆于大江之北,为了能够增强对长江以南之地的重视,朝廷这次把南京迁到了一江之隔的江陵城,用心良苦。
  广陵城的百姓们很不高兴,不过皇帝依然还是保留了广陵府的地位,其级别仅比六京低半级,要高于郡。
  同样被授予府资格的,还有江陵府,还有九江府,此外还有岭南的南海府和交趾府,北方的太原府和大同府以及西域的高昌府以及朝鲜半岛上的汉城府。
  六京九府。
  二十七道。
  三百六十郡,一千八百县。
  还有七十二藩国,五百四十诸侯。
  广陵郡。
  这座大秦东南第一大繁华都市,依托海贸,成为大秦最大的盐商海商中心,也成了最富庶的城市。
  渡江北返的太子嘉文遇到了同样北上入京朝集的林邑道经略使李世民和日落国王罗艺。
  罗艺和李世民知道太子要来,故特在这里等候。
  两人站在码头迎接太子。
  嘉文看到他们倒有些意外。
  “孤为太子,不便与藩王、边帅私交。”
  嘉文微皱眉头。
  太子身边的秦琼倒不以为意,“殿下为一国储君,如今圣人也是有意放权,且现在也不是太子有意结交藩王、边帅,只是路上遇到,他们主动前来请安,见一见也没什么大事。”
  秦琼认为罗艺是宗室中有份量的亲王,而李世民也是很有本事的边帅,这些人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谢秦相。”
  秦琼哈哈一笑,“等这次回京,过完年后小女就要正式与殿下完婚了,我以后就是你的泰山,肯定要多帮衬帮衬你的。”
  在几年前,皇帝就为太子选定了秦琼之女为太子妃人选。
  这桩婚事,倒是得到了太上皇和皇太后还有皇后等的一致赞成,连朝中宰相们也多是看好的。
  太子嘉文与秦琼的女儿如玉也是从小长大的亲戚,两小无猜感情不错,双方也都是互有好感。
  唯一对这桩婚事有些不同意的,也就是几位大学士。
  这些大学士认为,皇太子的妃子,将来要成为皇后,母仪天下,故此最好是不要选择贵族勋戚之女,怕的是将来后戚势大干政。
  他们希望太子妃最好是出自于一般的文臣之家,是那种诗礼传家的士族之女。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太子妃当选世族名门之女。
  当然,最终皇帝还是选定了秦琼之女,不仅因为秦琼是表亲,更是信的过的宰相,还在于秦琼之女确实才貌年纪等各方面都与太子十分相配,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小年轻又都相互有不错的好感。


第1478章 居功自傲李世民
  太子按秦琼的建议,直接在码头上让人摆下桌椅,然后也没用布幔等围起来,就这样露天席地的众目睽睽之下,邀请前来迎接他的日落王罗艺和林邑经略使李世民喝茶。
  一起的还有广陵府的府尹,开国元勋周新。
  以及此次南征的几位大佬,李靖、徐世绩、秦琼、阚棱、程名振等。
  他们往那里一坐,确实很惊人。
  毕竟这里随便一个人,那都是跺一跺脚,都能引起震动的人物。
  码头上,暗里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这里。
  这里面,既有锦衣卫的眼线,也有皇城司的暗桩,甚至连淮南道按察使司的御史眼线也在望向这里。
  一壶热茶,配上几样小点心。
  码头上寒风呼啸。
  一众大佬们全都身着锦袍皮草,面上却都是笑吟吟的。
  李世民在这一众大佬里面,还算是地位较低的,毕竟虽然他现在也是封疆一道,为经略大帅,可相比起来,秦琼徐世绩李靖等那都是宰辅大臣。
  就算是阚棱等,现在也同样是一道之主官,他们还是天子的义子门生。
  “沈法兴割据江东十年,想不到太子殿下率军出征,仅十一日就平定了江东藩,我在广南闻得此消息时,都不敢相信呢,吾罗氏皇朝,真真可谓后继有人也。”日落国王罗艺在众人中算是资历老的,他抚着长须笑呵呵的以长辈身份对太子赞道。
  “皇叔祖过奖了,其实都是仰圣上天威,仗将校之勇,方能传檄而定,孤此次率军南征,其实不过是挂名而已。”
  “初次统兵南征,就如此了得,这可是真正的本事呢,咱们罗家有武艺,看来你也是继承到了。”
  太子便也夸赞罗艺,说他坐镇天南,不仅稳固了日落国这一天南之地,甚至还一次次的带领封地郡民百姓们,开疆拓土,一次次的击败了真腊蛮子们。
  “在皇叔祖的带领下,如今日落郡扩增了数倍不止,不仅稳固了大江之东土地,现在甚至已经跨过大江,夺取了江西岸数百里之地。尤其是今年入秋后,皇叔祖与林邑的李经略联兵,仅以一万两千余人,便突袭攻下了真腊都城文单,擒得其国王,了得。”
  罗艺哈哈大笑,有些自得。
  这次用兵,确实是他的谋划,联合了义子李世民,仅以万二之兵,却攻破了大江(湄公河)西面数百里的真腊都城文单。
  生擒了国王,还俘获了一众王室、贵族、百官们,获得无数金银财宝,还掳了许多人口。
  虽说最后还是主动放弃了文单城,撤军回师,但这一仗确实大赚。
  “其实啊,这一仗,主要是因为真腊内乱,又有扶南国发兵入侵,真腊大军皆调往南与扶南打仗,我们不过是看准了机会,突袭取胜而已。”
  “那也是相当了不起了,这机会可不是人人都能发现的了并把握的住的。”
  李世民当初趁朝廷与林邑国在北边交战之机,联络林邑都城里的华商,还组织起沿海的海贼们,也是一举突袭,里应外合之下攻下了狮子城,生擒了林邑国王。
  后来朝廷设立林邑道,李世民任经略使,数年来,仅以一城,却硬生生的守住了狮子城,并经过一场场血战,最终百战灭掉了林邑国,彻底将林邑纳入大秦疆域。
  林邑被灭国后,原国王范头黎带一批残兵败将投奔真腊,还想着有朝一日能反攻倒算。
  李世民屡次派人向真腊王去信,要求他们交出林邑王等,可真腊王因为罗艺屡次出兵入侵,并抢夺了大片真腊土地,所以拒不交出。
  本来嘛,真腊国实力还是很强的。
  奈何却也出了内乱。
  老真腊王病逝,真腊太子继位。
  偏这个时候,扶南国王说他才应当继承真腊王位,原来这个扶南国王原来是老真腊王的庶长子,后来娶了扶南公主。扶南王无子,病逝前让这位女婿继承了王位。
  真腊与扶南以前有过许多次相互联姻,关系很复杂,这位真腊王子以扶南王女婿的身份当上了扶南王,现在他父亲真腊王去世,嫡子的真腊太子继位本没有什么问题的。
  偏偏这个扶南王借着如今扶南实力强劲,所以想要吞并真腊,统一两国,当上扶南和真腊共同的王。
  因此他便非要说他有真腊王继承权,真腊太子当然不肯,于是扶南王便直接出兵来抢王位。
  两国便打出了狗脑子。
  这个时候,罗艺便拉上坐镇林邑的李世民,出其不意的突袭了距离日落国仅几百里的真腊都城文单。
  新真腊王全力跟兄弟扶南王打仗,哪料到这时罗艺来这么一手,都城空虚,加上罗艺他们又带来了神机大炮攻城,一通猛攻突袭,再加上内应,于是都城陷落,真腊王没倒在兄弟手里,倒是被罗艺和李世民擒下。
  洗劫了文单城后,罗艺和李世民也不恋战,在真腊勤王军赶到之前,带着战利品大摇大摆的撤离了。
  在罗艺上京朝集前,他跟扶南王和真腊的一些实力王室都接触了,私下与他们谈判,最终的结果,就是大秦扶持了一位王子在文单城即位称王。而扶南王也扶持了一个王子在南面占领地称王。
  于是乎,现在真腊有了两个王,北方的被称为陆真腊,南方的则称水真腊。
  陆真腊向大秦称臣,水真腊向扶南称臣,各自抱着大腿内讧厮杀不休。
  罗艺一面支持陆真腊,向他们出售武器、放贷借款等,同时又签订协议,让陆真腊向大秦割让了许多土地,重新划定了边界。广南道诸郡都向西面山区扩张了百里到数百里不等。
  李世民坐在那里,一只独手端着茶杯,面上带着笑,其实骨子里并没有怎么瞧的起太子。
  太子的十一日平定江东藩,他丝毫不认为有什么可吹嘘的,换谁来都是这结果。相对比,他李世民用六年的时间,彻底灭掉了林邑国,还有上次与罗艺联手攻破真腊国都,并且利用扶持陆真腊王,直接签订下协议就开拓了千里疆土,这才是真正值得称赞的。


第1479章 雪藏
  李世民也清楚的知道,罗艺非要拉着他来迎接太子,其实是想帮下他。他在林邑六年,从最初突袭夺下狮子城,到如今占领了整个林邑国。他在林邑经略使的位置上,已经干了六年了。
  六年,通过了八考。
  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干足了两任。
  八考都是优异,本来四考他就要升任了,不过当时林邑局势还没安稳下来,他就接着干。
  但现在林邑这边已经算是彻底的稳固了,朝廷在林邑驻有府军两万四千,还有昆仑舰队在这边驻扎,设郡置县,移民屯垦,开港航海,使的现在的林邑已经牢牢的掌控在了朝廷的手里了。
  这一次李世民入京朝集,也将接受吏部等的考核,述职之后,可能就不会再返回林邑了。
  说实在的,李世民其实不太舍得离开林邑道,这片天南之地,有太多他的心血,六年,他甚至增添了许多伤疤,现在就要这样拱手让出,他哪里愿意呢。
  有消息说,朝廷要改授他为兵部侍郎,或是任南衙一卫大将军。
  可不管是兵部侍郎,还是南衙大将军,李世民都不太喜欢,京城的官,对他来说当的没意思。
  但他也知道,自己有些历史问题,皇帝不可能让他久镇林邑的。
  他还是希望在外任职,罗艺也很清楚,所以罗艺希望能够帮他一把,如今太子平定江东,声威赫赫,以皇帝对太子的信任,若是太子能够出面为李世民说几句话,给他谋一个不错的外职,皇帝估计是不会驳回的。
  罗艺说着说着,果然说到了李世民的事情。
  “如今江东平定,天南安稳,漠北听说也很不错,真要说起来,也就是朝鲜半岛的新罗,还有海东的东瀛列岛,以及云南、黔中、西山的一些蛮夷们还不太老实,没有完全接受朝廷的入籍归流政策,西域和云南之南的许多地方,现在还鞭长莫及。”
  太子点头。
  云南、黔中过去那完全就是化外之地,只是名义上隶属中原朝廷,这十来年,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推进力度很大,一边打一边拉,又是屯兵又是筑城,又是修路又是移民的,总算是成效还不错,但也只是建立起了几条纵贯线,在那些深山丛林里,蛮夷们还是野蛮的很,不太肯归化,而要想把那些地方变成如今跟岭南等地一样受控制,估计还得要很长时间。
  “虽有圣人的英明决策,但边地安稳,还是得要有得力干将能吏啊。”罗艺笑指李世民,“二郎在林邑六年,从无到有,几乎是凭一已之力为朝廷新增一道,居功至伟,如今两任八考,皆是上优。听说政事堂想调他入朝为兵部侍郎,或任南衙一大将军,我以为太过屈才了,南衙的大将军,不打仗,那就是喝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