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勃律国过了一个年后,皇帝率军越过昆仑山,前往高原象雄。
象雄王李迷夏为皇帝灭勃律而震慑,率象雄国贵族官员迎接,原本象雄对于朝廷经过的丝路的一些小动作,也全都收敛,主动帮助朝廷丝路增建烽墩、驿站、军堡、屯庄。
象雄侵占吐蕃的地盘,也全都如数吐出,兵马撤回。
皇帝车驾继续东行,进入吐蕃。
吐蕃内乱依然还在继续。
皇帝到来后,吐蕃两大势力一起休兵罢战,共同迎接皇帝。
两边都想得到皇帝的支持。
罗成兵入逻些。
吐蕃各大势力一起前来朝见天子,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论诉告后,由皇帝拿出了一个调解两方的方案。
吐蕃原有五如,吞并苏毗后设立的孙波如现在已经重归独立,是大秦藩国诸侯,故此,孙波如继续为秦国诸侯,不再与吐蕃有关系。
而剩下的四如,分属卫藏,即前藏和后藏地区,逻些周边有伍茹和约茹,为卫地。
藏地则有叶茹和茹拉两如。
现在以皇帝小舅子器宗弄赞普为首的吐蕃王室势力,便是占据着卫地,而以反叛贵族为首的势力,则占据着藏地。
相对来说,卫地反叛贵族们实力更强些,占据了赞普藏地不少地盘。
现在罗成拿出解决方案,卫藏分治。
器宗弄继续当他的赞普,但其地盘为卫地二茹,藏地贵族们占据的卫地地盘,要交还给器宗弄。
而相应的,器宗弄要同意藏地贵族们脱离吐蕃,建立一个国家。
卫地不再称吐蕃国,而改称为乌思国,乌思本也是卫地之意。而藏地贵族们新建一国,皇帝赐名后藏。
乌思与后藏皆为大秦藩属诸侯,皇帝赐乌思与后藏两国君主为侯爵。
对皇帝的这个方案,器宗弄这边很不满,尤其是器宗弄的叔父和舅父,器宗弄还年幼,吐蕃事务由这二人主持,他们不肯接受皇帝的提议。
结果没两天,这两位吐蕃重要大臣,先后被杀,或是被自己的奴仆刺杀,或是在苯寺拜佛时被杀。
他们一死,吐蕃朝廷顿时惶恐不安,年幼的器宗弄虽说表现的很成熟,但失去了两位得力的大臣协助,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应对。
最终结果,吐蕃朝廷多数贵族大臣们主张接受皇帝的提议。
毕竟稍聪明点的人,都能明白这两位大臣的死,明显就是秦天子派人所为,而皇帝现在身边还带着数万大军。
再不答应,说不定器宗弄都会不明不白的死了。
不过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不再是如之前那般好说话了。
皇帝稍更改了下提议。
卫地的两如二十岱,其中的逻些,将设为朝廷直辖的正郡,为逻些郡,由朝廷派官管理,驻军屯兵,移民屯田。理由是,为了帮助乌思稳定局势,同时隔离卫藏两地,避免两地今后再交兵。
另外,对于卫地东面的墨脱、波密等地,也将划给朝廷管辖。
而原来依附吐蕃的北部诸羌,将全都不再归乌思管,皆为大秦藩属。
如此一来,吐蕃是元气大伤,不仅死了两个支柱大臣,而且核心的逻些河谷,以及东面许多地方也被夺走。
对此后藏贵族们保持了沉默。
因为皇帝允许他们脱离吐蕃,自己建国,还帮他们从象雄手里拿回了被侵占的地盘。
最终,器宗弄与后藏贵族们在皇帝的主持下,达成了分家的盟约。
皇帝钦选了后藏贵族琼波邦色为后藏侯,兼任后藏道军度使、后藏左都督指挥使、叶茹郡太守。
器宗弄诏授为乌思侯,兼任乌思道节度使、乌思左都督指挥使、约茹郡太守。
朝廷在两藩之间,占据拉萨河谷,设立逻些郡,驻军屯兵。又将约茹东面的墨脱等地新设一郡为林芝郡,林芝郡与逻些郡皆为朝廷直辖的正郡。
高原上本强势崛起的吐蕃国,就此被分割,扼杀于摇篮之中。南面雪山之南的泥婆罗国王闻讯,都赶紧亲至逻些朝拜天子。
主动请求内附为大秦藩属。
于是朝廷授封泥婆罗国王为泥婆罗道节度使、左都督指挥使、泥婆郡太守。
在处置完卫藏分家后,皇帝的车驾终于再次东行,往东进入了道路难行的西山郡,在召见了被苏定方打服的西山诸羌后,皇帝册封了一百多位西山羌首侯伯子男爵位,然后往东进入了剑南道。
皇帝车驾巡剑南,又入云南,再巡黔中,然后东至湖南道,再越五岭,经灵渠入岭南广西,再沿江直下广东南海郡,在南海皇帝与李靖一起接受岭南俚僚们的朝拜,巡视了南海商港的繁荣,见到了港口的众多胡商。
然后皇帝又折返北上,经梅岭进入江西,再沿赣江而下,直抵长江。
顺长江而下,至广陵郡,入南北大运河,从运河北上中原,最终回到了洛阳城。
五年时间,皇帝用脚步在自己的江山上划了一个巨大的圈,行程数万里之遥,走过遥远的道路,经历各种冰雪风霜,皇帝没有享受半点奢侈排场,就如一位巡边的将军一样,骑着马走完这几万里路,做到了古往今来所有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当他再回到中原,再次骑马步入洛阳城的时候,这位三十多岁的皇帝满脸沧桑,也更加成熟了。
第1472章 太子挂帅
太子提着把锃亮的雕龙铜壶,轻步走到皇帝面前的茶几前,揭开盖碗,铜壶倾斜。
那铜壶上打造成龙头样的壶嘴里便流出一股升腾着雾气的热水,盖碗里,碧绿的茶叶一旗一枪尖芽慢慢浮上碗面,全都如同一个个挺立的士兵一样竖着。
皇帝吸了下鼻子。
“这茶不错。”
已经长的高大挺立的太子便笑道,“这是今年头茬的狮峰龙井,都是赶在夜里露芽的时候采的。”
罗成端起茶碗轻轻饮啜,仅一口,就感觉到那种顶级茶叶的美味。
“确实是好,闻着香,入口更好,这五年在外面,你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很多时候,一连一二月都是在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之中,有时甚至连口热乎饭菜都吃不上,只能啃肉干吃炒米。”
“父亲辛苦了。”太子钦佩万分的道,皇帝巡视帝国五年,其步伐基本上把整个天下都走了一个遍。“想当年隋明帝杨坚西巡,出张掖之时遇点风雪,就冻死冻伤数万人,而父亲不仅东出关外,甚至还北至塞外,西巡更是两万余里,穿越无数沙漠瀚海戈壁,那路途之艰辛,甚至就是许多商旅都不敢走的。”
罗成捋了捋已经很长的胡须,“其实倒也说不上有多艰辛,想当年为父我征讨高句丽之时,那才艰难困难,深入敌境,四面重重皆敌,既无援军又无粮草,一切全靠自己想办法解决,面对着围堵追击,不但要生存,还要破敌,那时侯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性命不保,甚至是全军覆没。这次嘛,虽说走的远了点,可毕竟只是路远点,难走些而已。”
罗成身边带的都是精锐的禁卫,既没带碍事的宫人宦官,也没有带太多官员们,每到一地都还有地方提前准备好,就算是在那些荒漠之地,也有当地优秀的向导引路。
吃了点苦是真的,但并不会有什么危险,顶多就是有时得睡帐篷,得不到补给得吃干粮罢了。
如这每年的新茶,在西域的时候,就是不可能及时尝到的。
“嘉文啊,你以前喜欢喝糖水,现在也爱喝茶了吗?”皇帝问。
“嗯,这几年奉圣人旨意留守监国,代摄国政,每日不敢怠慢,跟着宰辅们学习政务,时常通宵达旦,每每困倦之时,便也跟着宰辅们喝点茶提些精神,慢慢的也就学会喝茶了。”
五年监国摄政,太子现在已经十六岁了。
这五年皇帝东巡西狩,虽也时刻关注国政,每日有通政司将奏章传递,但毕竟离的远,基本上政务还是靠着朝中的宰辅们辅佐太子处理的。
五年,朝中无大事。
大秦帝国沿着皇帝这些年定下的基本国策,在一众名相能臣的辅佐下,稳步向前。
虽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之类的事情,也会有些边境上的藩属摩擦等,可总体来说,都是让皇帝十分满意的,这也是皇帝能够在外一巡就是五年的原因。
原本计划只是出巡一年,但是当朝政顺畅后,皇帝就干脆把计划不断延长,最终绕了天下一圈才回来。
太子已经十六岁了。
监国摄政五年,没有出半点差错,虽然就如皇帝当初所判定的一样,太子不是那种天资过人的才俊,但也确实很稳。
不惊艳,也无过错,难得的是能听的进大臣们的劝谏,自己才能一般,于是便对宰辅们比较放权信任,并不会去不懂装懂,更不会胡乱干涉。
“嘉文,你摄政五年,如今也大了,对于朝政有什么想说的吗?”罗成问。
太子有些兴奋起来。
“回圣人,儿臣认为大秦开国已十二年,如今三皇同盟,四海威服,百藩归附,民富而国强,天下大兴。唯一不足之处,便是江东还未削平。这几年,儿臣不敢擅自作主,对于江东也是只做布局准备,而未敢擅兴兵马,如今万事俱备就欠东方,圣人回京,天子正位,已可削藩。”
江东藩的存在,始终是让朝廷上下都记着的一件事情。
若不是皇帝一直按着,其实早在十年前就会平定江东了,但皇帝说不急,等一等。
这一等就等到皇帝封禅,然后皇帝出巡,又五年了。
现在大秦立国都十二年了,江东却还割据地方。
湖南、江西两藩都已经削藩归建六年了。
“江东啊,这个果子确实已经熟透了。”
罗成端着茶碗轻抿一口,笑呵呵地说道。
要削平江东,确实不难,只不过当初新立国之时,百废待兴,同时又还有突厥、铁勒、吐谷浑、吐蕃、百济等外藩蠢蠢欲动,故此皇帝没急着对内开战。
这些年,大秦东征西讨,征服诸藩,同时对内全面发展,到现在确实是大变了样。
当年沈法兴割据江东,以其沈家数百年的地方威望,还有个人的一些能力,确实也把江东这个地方割据的还算可以,十年前,江东藩和朝廷地方上相差不大。
但是十年后,江东藩和朝廷地方已经比不了了。
就算是六年前才归附的江西道,如今也远超江东,更别提以前偏远的岭南两广等地,现在也依借着朝廷的海贸兴起,以及岭南移民大开发,飞速发展起来,远远的把江东甩在了后面。
仅一个流球郡的人口税赋等,现在都已经能够把对岸的建安甩的看不见尾了。
一个淮南道,更是远超江东藩。
这些年,朝廷没对江东主动用过一兵一卒,可朝廷对江东的战略围堵也从没有停止过。
现如今,江东沿海,除了大陆,海上诸岛基本上已经全都落入到了大秦的手里,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都兵不血刃的拿到了手。
围绕着江东藩,海陆江河,朝廷部署了数重围困。
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可保证三个月内就完全收复江东。
现在枢密院不仅有三个月收复江东的信心,而且民部等各部门也有把握,一旦开战和战后,完全有能力善后,接管所有的江东各郡县百姓,就算出现难民也不怕。
哪怕是把整个江东打空了打废了,朝廷也有足够的实力立马再重建一个江东道。
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就待皇帝的命令了。
“嘉文,朕打算让你挂帅,负责指挥征讨江东,你可愿往?”
罗成望着已经跟自己几乎一样高的嫡长子道。
太子倒是有些意外。
“儿臣,儿臣从未统过兵,也未打过仗。”
“朕知道,但你这些年也一直有在羽林宫随羽林郎受训,也学习了弓马刀枪,学习了排兵布阵、战术战略。”皇帝起身,拍了拍太子,“去吧,纸上谈兵终究不够,有机会也要实战练习的。”
“儿臣领命!”太子兴奋的允命。
第1473章 尘埃落定
皇帝回京后的第一次宣政殿御前会议。
宰辅齐聚一堂。
五年,皇帝沧桑了也更成熟了,而不少五年没见的宰辅们也有不少老迈了。房谋杜断的房玄龄老了许多,添了不少白头发,而杜如晦更是咳嗽不断,已经病的很严重了。
他已经病休了差不多一年多,这次御前会议,挣扎着要求来参加。对他来说,自知时日已经无多,只是想再参加一次御前会议,跟皇帝好好交待一下这几年的任务。
张须陀已经彻底的引退,以太傅的荣衔告老还乡,接任的枢密使宋老生也在一年多前退休了,接替宋老生的是徐世绩。副枢密使周德威已经转任了兵部尚书拜相,原兵部尚书秦琼,因为任满,所以改任门下右侍郎,加太子少保,兼任洛阳讲武堂校长。
宰相、吏部尚书屈突通老迈致仕,门下左侍郎侯莫陈也因在相位上呆了多年,如今主动请去出镇地方,现在是西京留守、关内道布政使、京兆尹。
宰辅们也开始任期正常化,一任三年,最多连续两任,任满一般就要调他职。年纪到了的直接致仕,不到年纪的则多是会改为其余五京的镇守大员。
“尚书左仆射、敕封抚远国国公杜如晦到!”
一声唱喝。
由八名羽林一起抬着一座小辇直入宣政殿台阶。
皇帝起身,出殿相迎。
杜如晦形容枯槁,双目已经浑浊。
这位名相此时还不到五十岁,看到皇帝出迎,他挣扎着想要下辇。
罗成快步迎上前,扶住了他。
“杜相。”
“陛下!”杜如晦紧紧抓着皇帝的手,“陛下终于回京了,老臣一直盼着陛下能够早日回京,陛下一日不在京,则帝国一天不稳。”
罗成早就不止一次的问询药王关于杜如晦的病,就算是药王对杜的病也是回天无力,这是不治之症,偏他又不肯放下工作休养,使的病势越发难以延缓。
如今已经是油尽灯枯了。
就算是天下之主,能让罗马皇帝和波斯皇帝低头的大秦皇帝,可罗成也一样没有办法让杜如晦的病疾去除。
“圣人,如今四海归附,是时候削平江东藩了。”杜如晦一边说着,还一边拿出了一道奏表,是他对于朝廷削平江东藩的建议,洋洋数万言,里面有详细的方略。
“朕扶你入殿!”
宣政殿会议,少了一些面孔,也多了几张面孔。
“朕此次出巡天下,走过许多地方,也看到了许多情况,大秦的江山富丽,汉家的百姓勤劳,总的来说,如今是一片欣欣向荣的,但也还只是刚起步。许多地方的百姓还没有温饱,尤其是边疆的百姓,特别是那些新归附入籍的原蛮夷之民,他们还很愚昧,没有开化,朝廷有责任让他们归化、温饱。当然,总的来说,如今天下安定,百姓的日子比过去好了十万八千倍,大家都有个光明的前景,生活日子都很有奔头,在我们的西面,波斯和罗马两大帝国,还在进行着数百年来的恩怨大战,杀的难解难分,他们的百姓日子苦不堪言,水深火热,甚至因为战争流离失所,许多百姓背负着沉重的苛税,朝不饱夕,未来一片黯淡,相比之下,朕对我们的日子还是比较欣慰的。”
“当然,也一直有许多人上言,说在我华夏腹心,在江东,还有许多百姓现在生活越过越差,他们也是我汉家子民,也是我炎黄子孙,朕有责任。”
“朕已经决定,新年过后,由太子挂帅,统兵征讨江东藩,削除割据,让江东的百姓也过上好日子。”
不住咳嗽的杜如晦带头拿玉笏拍击掌心。
“太子仁厚又稳重,若由太子挂帅平江东,则是江东百姓之福也。”
徐世绩、秦琼、程咬金一干大将也都赞成太子挂帅,这几年太子监国摄政的表现,是他们看在眼里的。
“诏,拜太子嘉文为兵马大元帅,以徐世绩为行军长史、李靖为行军司马,秦琼为行军副帅,程咬金为行军先锋,阚棱、王雄诞、西门君仪为行军总管。”
一众宰辅们对此诏令,十分欣喜,没有一个反对的,其实这些年,大家一直都在为平江东做准备。
准备了这些年,早就已经准备妥了。
若不是皇帝出巡五年,只怕早就已经平了江东。
至于挂帅的人是太子,他们更是赞成。
太子的仁厚稳重,是深得宰辅们喜欢的,这五年来,皇帝不在京,太子监国摄政,在京辅政的一众宰辅们感觉是从未有过的轻松,这位皇太子对他们十分信任,从不胡乱干涉插手。
这样的监国摄政在位,他们这些宰辅执政真的是轻松顺畅,比皇帝在时还要顺畅。
现在让太子去摘个熟透了的桃子,积累点威望名声,这是好事,大家举双手双脚赞成。
本来早几年,有一些流言,说是李贵妃所出的吴王和长孙贤妃所出的晋王聪慧,类似皇帝,深得皇帝宠爱,有易储的可能等等,但这几年,太子的表现,已经使的他的储位十分稳固,并没有人再去胡思乱想什么储君之争了。
谁也争不过太子嘉文,除非太子突然死了,可太子高大威武,骑射刀枪皆都不错,才十六岁的太子殿下怎么可能会突然死了?
他既不肥胖,也没有什么旧疾顽症。
会议结束,皇帝派羽林郎将杜如晦抬回家,并让太子随后带御医和药品慰问。
只是当天晚上,杜家便派人往洛阳府送信,杜如晦在家中含笑而逝。
第二天一早,皇帝下诏,为杜如晦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谥号为成。长子杜构袭国公爵位,并分封其次子杜荷,以及两个庶子分别降一大等和降两大等推恩分封,杜荷赐封侯爵,其余二庶子赐封伯爵,皆在杜如晦之实封地推恩划分封地。
皇帝还特选公主赐婚给杜构,以其为驸马都尉,保证杜如晦死后家族也依然不衰。
不久,皇帝诏令长孙无忌拜尚书左仆射,加平章事衔,入政事堂为相。同日,皇帝下诏封长孙贤妃所生之晋王为黑龙王,在关外东北黑龙江口,封地八百里,敕建黑龙王国。
稍晚,皇帝又赐封李贵妃所出之吴王恪为瑞丽国王,封地在云南高黎共山以西,那加山以东,墨脱大雪山以南,骠国汤彭山以北的广阔地区,同样封地八百里。
两位原本极受皇帝宠爱,传言能改立为储的皇子突然被分封到极北的黑龙河口,以及极西南的瑞丽江畔,这无疑是向天下人都宣告了皇帝对太子嘉文储君之位的稳固之心。
太子挂帅南征,两位亲王却被一南一北远封,一切尘埃落定,再无余地。
第1474章 金陵
江东,金陵。
沈法兴面色铁青。
世子沈纶则面色灰败的立在他面前。
一道道的败讯如雪片一样呈来。
掌控江东已有十年的沈法兴,本以为江东朝廷虽不能北上争夺中原,可割据江东一隅还是能够稳固的。
可谁知,秦皇罗成巡边五年,一回到洛阳,就在开元十三年的正旦大朝会上颁下平江东之诏,历数江东藩的不臣罪证,然后诏太子挂帅,点名将出征。
朝廷还将沈法兴送入洛阳的世子沈伦送回了江东,令其劝告沈法兴投降。皇帝这个时候敢把沈伦送回来,自然已经是吃定了江东。
秦军的攻势非常之迅速。
太子嘉文挂帅南征,迅速抵达江陵对岸的广陵建立了大元帅行营。
紧接着,秦军大将、太子的义兄阚棱便率先渡过长江攻打沈军,凭着强悍的宝船和凶猛的神机炮,先锋阚棱当天便夺下了江东重镇京口。
沈法兴的长史蒋元超兵败,一战败于京口,再战又败于庱亭,这一次他没能再逃走,其部被围住,蒋元超突围之时,被阚棱一箭射死,其部尽降。
京口一失,对于沈法兴来说,长江防线也就宣告失守,江陵城再无安全可言。
“赶紧收拾一下,我们走。”
“去哪?”
沈伦问。
在洛阳为质十年,沈伦这个江东世子其实对于江东镇早就没有信心,中原呆的越久,他越发认识到中原与江东的巨大差距。说实在的,要不是皇帝没想着要早点平南,江东镇早就没了。
朝中随便挑几员上将,点一二支精锐,都能平灭江东。
“父亲,要不投降吧。”
沈伦再次劝道,他刚回到金陵时,就已经向父亲陈明了秦之强大,希望父亲能够投降。可沈法兴不甘心,苦心经营十年,他去帝号再去王号,接受朝廷之册封,成为大秦的江东节度使,当一个郡公,都已经是最后的底线了。
若让他交出江东去洛阳,他不甘心。
他本以为,凭长江防线,再有他十年的经营,江东怎么也能抵挡一下的,谁知道,大将蒋元超连一天都没有守住,长江防线就失守了,京口重镇也丢了。
金陵已经失了门户。
“回吴郡。”
沈法兴咬咬牙,还是不甘心就此投降。
吴郡是沈法的祖地,当年他就是在吴地称王的,只是后来移都金陵,现在形势不妙,他便打算先回吴郡,暂避秦军锋芒。
“父亲,我们打不过朝廷的。”
“现在投降,父亲仍不失封侯也。”
“我江东沈氏,亦可保全。”
可再怎么说,也无法让沈法兴就此认输。
沈伦在洛阳呆了十年,对于朝廷已经有了很深的认同感,但沈法兴作为隋朝的太守,大业末起兵,如今的这地盘了是他百战取得,岂能随便送出。
要是他这么轻易就认输,那当年他在隋末争霸的时候,多少次兵败,多少次惶惶,早就投降了,哪又有如今的他。
“孩儿愿意留守金陵。”
沈伦不愿意去吴郡。
沈法兴瞧了瞧儿子,有些犹豫,最后还是点头,“若是势不可为,你便率军南撤,到吴郡来。”
沈法兴家族号称江东望族,同宗就有几千家,他当年以太守之职乘势起兵,百战而据有江东,拥兵十余万。
割据江东十年,也是比较安稳的十年,可十年的安定,却也让江东兵马战力严重衰弱,尤其是近些年,中原朝廷全面发展对外贸易,海上贸易也就成了重要一环,江东郡拥有漫长东海岸线,朝廷与江东镇达成了许多贸易协定。
江东的金陵、余杭、宁波、永嘉、建安等都成为了繁华的商港,江东镇的那些官员士族豪强都忙着经商贸易,连军队也搞起了军队回易,趁机走私。
江东的百姓们,更是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江东镇许多大港甚至都得依靠进口粮食,本来富庶的江东,居然粮食无法自给,皆因贸易大兴,江东百姓把大量粮田改种桑棉茶等,甚至许多江东百姓都进了作坊做工。
表面的繁华之下,其实是江东镇的巨大危机。
一个连粮食都无法自足,依靠着朝廷海上贸易而维持表面兴旺的藩镇,一旦与朝廷交恶,必然就将被卡脖子。
甚至他们的军队十年不打仗,整天忙着搞走私,其实已经严重的腐败衰弱,不堪能战了。
这就是蒋元超率领的号称江东精锐的节度衙兵,凭借长江天险,却依然还是守不住京口重镇,一天就败亡的根本。
沈法兴率领金陵城中的官将南逃,刚走过毗陵,结果就传来一个巨大的坏消息。
自请留守金陵的嫡长子沈伦,居然立马就向阚棱投降了。
还是沈伦派人跑到京口主动请降,然后引秦军入金陵城的。
沈法兴给沈伦留了两万兵马。
结果沈伦一天都没有替他坚守,直接降秦了。
知道这个消息,沈法兴差点气的吐血,他甚至有些后怕,若是沈伦直接来个兵变,把他生擒然后献给秦军,更糟。
可不管怎么说,金陵再丢失,那整个江东郡就是真正的门户大开了。
江南防线,彻底崩溃。
沈法兴不敢再留毗陵,连夜奔走吴郡。
半路上,又一个坏消息送到。
流球太守、东海舰队提督程名振分兵多路攻打建安郡各县,建安驻军、地方官员,皆不战而降。
江东镇东南门户建安又没了。
建安虽然穷,可地势险要,甚至沈法兴的计划里,一旦吴郡也守不住,就要退到建安去,那边山林密布,道路难行,可做最后希望。
可谁知,现在居然被程名振直接就给夺了。
“那些该死的家伙!”
愤怒万分的沈法兴叫骂着,过了一会,冷静下来后,他也慢慢能明白建安发生了什么事情,建安很穷很山,可也有沿海的优良港口。
尤其是这几年朝廷设立东海舰队,然后以剿海贼之后把建安沿海诸岛都占去,并开始在岛上建立贸易点后,他知道建安变化很大,贸易增加,建安许多地方的豪强们都因此发了财。
而他们也绕不过建安的地方官员和驻军将领们,不过江东不比朝廷,建安郡地方官员和驻军,其实都是当年隋末时起兵的地方豪强大户们,后来被沈法江收编,这些地方豪强们这些年对沈法兴倒也表现的很忠心,可暗里也没少跟朝廷眉来眼去。
很明显,如今朝廷一发兵,这些家伙便倒向了朝廷。
“狗日的!”
沈法兴大骂,这种事情在朝廷那边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没有哪个地方豪强可以做到这点。他沈法兴早前当然也意识到这种情况的隐患,可是他领靠的也是江东豪强们的支持才能割据一方,他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去对付这些人。
第1475章 最后一个反王
现在,终于偿到苦果了。
紧接着的连日南逃中,沈法兴又听到许多坏消息。
秦军先锋大将王雄诞自淮南同安出兵,渡江攻入江东宣城郡。
西门君仪自江西出兵,向东攻入东阳,占领金华。
秦军四路一起攻入江东,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各地就纷纷投降。
夜晚。
枢密使、天策上将军徐世绩亲率长江舰队精锐,从海上入松江,直抵太湖。他率部在运河边伏击沈法兴。
沈法兴部被突袭,大败。
数万人投降。
沈法兴的妻妾儿女等也尽落秦军之手,唯沈法兴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变换衣装,仅百余人逃出。
江东镇吴郡太守闻人遂安在城中听闻沈法兴到来。
“使君,机不可失啊。”一名手下劝说他。
“可沈公待我不薄,当初我仅是一太湖水贼尔。”
……
沈法兴没有直接进吴郡城,他担心闻人遂安,是以先派人了个悄悄的入城找闻人遂安送信,让他亲自来迎接。
可等来等去,却只等到了闻人遂安的手下将军叶孝辨。
叶说太守正在城中准备接风洗尘的酒宴。
沈法兴很狼狈,可作为乱世里走出来的枭雄,他也很谨慎,目光更是老辣。
几句对话,加上叶的神情,他都看出了问题。
“拿下!”
小村庄的一间屋里,沈法兴一声大喝,亲卫牙兵们纷纷拔剑,围住了叶。
刀剑加身。
叶笑了笑。
“你笑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