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胆封禅的皇帝,这封玉牒文一般都是不公开的,直接烧给昊天。
  可皇帝却掏出金泥银封的玉牒文直接公开宣读。
  “有秦天子臣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罗氏,运兴火德,受命立极,六合殷盛。上帝眷祐,锡臣忠武。底绥内难,受禅继位,恭承大宝,已有七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魏征曾说,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思神仙。秦皇、汉武封禅泰山,除政治因素外,两人都迷信神仙的长生不老药,求长生,求成仙,也是他们封禅泰山的一个重要目的。他们封禅的玉牒文就是秘而不宣。
  而东汉武武帝封禅也更加神秘,他封禅就有祈求健康和寿之念。
  而罗成封禅搞的十分隆重,甚至对自己的此行目的也是十分高调,他宣称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
  没有什么自己个人的私下小要求,十分光明磊落,至于子孙百禄,这是人之常情,苍生受福,更是帝王意识形态的升华。
  苍生受福,子孙百禄,这是为天下苍生与子孙谋福利,皇帝没有求昊天半点什么让自己长寿健康之类的。
  玉牒文念完。
  忽然有大风自东北来,这一阵风来的又急又猛,把围幔都撕裂开,将旗柱也吹折了。
  有不安之声发出。
  罗成突然哈哈放声大笑。
  “此必东海龙王知朕到此,特来迎接也。”
  他的话音落,也是奇怪,那股巨风却突然停歇了。
  众臣无不惊奇,魏征更是带头山呼万岁,说定是圣人玉牒文已为昊天上帝所知,特派东海龙王前来示意。
  “过几日,朕便往蓬莱巡海,将于蓬莱海中群岛上设立龙王庙。”
  龙神崇拜民间早已有之,道家把古代的龙神崇拜,与佛经中的海神信仰的龙王结合起来,形成了四海龙王。
  皇帝当场在泰山之巅册封四海龙王。
  “钦封龙神敖广为东海广德龙王!”
  “钦封龙神敖钦为南海广利龙王。”
  “钦封龙神敖闰为西海广顺龙王。”
  “钦封龙神敖顺为北海广泽龙王。”
  “于四海各敕造龙王神殿庙宇,派人四时祭祀香火。”
  中书舍人立即草拟册封诏书,然后由诸位宰相大学士们用印签名,最后皇帝朱笔署名,盖上传国玉玺,最后火焚告天。
  祭祀结束,下山。
  天地清晏,日气和煦。
  此时已是寒冬,前几日都是朔风偃人,寒气砌骨。
  可今日却山气温暖,风熄日暖。
  一百多位外国国王,还有二百多个太子王子等争前迎贺。
  封天,禅地。
  礼成!


第1419章 播告群岳
  不少藩国国王下山后,方才对天子这两个字有了些了解,天子,原来是昊天上帝之子啊,而昊天上帝又是华夏最大的神,那么说其实大秦皇帝就是上帝派在人间管理世间的神了。
  “大秦皇帝能够沟通上帝,能够下诏封神,大神通也。”
  尤其是来自法兰克王国的王子,他们作为蛮族建立起来的欧洲国家,虽然立国时间不短了,可却不被教会接受承认,因此他们一度被称为神遗弃的子民,后来好不容易国王带头受洗了,可这神权却也不是国王能够染指的,教会和教皇那一直就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
  看人家大秦皇帝,那才是真正的皇帝,人家不仅是世俗皇帝,还是天之子,不但有世俗的一切权力,还有上帝代理权,有神权。
  羡慕啊。
  哪怕就是罗马这样皇帝死后封神的大国,他们的皇子和使臣们也都对罗成羡慕以及仰慕崇拜万分。
  罗马皇帝们是死后封神,可人家大秦皇帝生前就是神了。
  皇帝还能直接封神。
  据说皇帝封的神可不少。
  皇帝到现在已经封了关羽和孔子分别为文神和武神,又封了还活着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以及李靖为前后门神。
  现在又封了四海龙神。
  此外皇帝还下诏承认了一些神,比如黄河河伯,长江水神、灶神、东岳帝君等。
  另外还有社神和稷神等。
  就算是神,也得由皇帝册封或是下诏承认的方为正神,否则就是淫祠邪神,是不准祭祀更不准立庙的,一经发现都要严厉打击取缔拆毁的。
  不少外国国王使者,尤其是那些西方来的,他们很难理解这种情况。
  神权和王权居然能够合二为一,这在他们根本是不可能的啊。
  浩荡的封神队伍下山,一大群工匠则开始在泰山的石壁上开始雕刻铭文,这是封禅泰山的纪泰山铭。
  “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为天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期起。”
  “爰革隋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
  “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岩岱宗,佑我神主。”
  “旧邦维新,天下归仁。恭己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
  “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这篇纪泰山铭为皇帝亲自做的,也亲笔书写,交由名匠题刻泰山崖石之上,作为纪念。本来罗成很想在最后再来一句,罗成到此一游,大秦开元七年,最后忍住了。
  法驾入泰山城,众臣们才终于长松了一口气,这次封禅泰山总算是功成圆满,也没有发生秦始皇封禅灾风雨之事,也没发生汉武帝封禅污编录之事,一切顺顺当当,虽也有裂幕折柱之事,可皇帝一句龙王来迎,便巧妙化解,还顺势来了一波泰山封神。
  真可谓是高明了得,还引的诸藩慑服。
  就连罗成,回到行宫,脱下天平冠,换下衮龙袍,都觉得长松口气。
  这简直是比登极大典还要隆重的一场典礼仪式。
  今天这个仪式,不仅仅是诸藩国国王、王子、使臣来前来观礼,朝廷还特意把二王后,也就是前三朝的皇家后人都找来了,隋朝的杨暕,这位隋朝最后一位皇帝,将天下禅让与了罗成。
  但隋以前,正统是哪个王朝?
  两汉之后便是两晋。
  西晋之后虽有五胡十六国,但无疑虽然当时正统的西晋虽亡,可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中原王朝正统自然是在东晋。
  不过后来刘裕篡夺东晋朝廷,建立刘宋。
  此时,南有刘宋,北有北魏。
  虽然北方也曾有后赵和前秦统一过北方,但还没进入南北朝时代,东晋还在,正统也还在。
  东晋亡,刘宋立,此时北方则是北魏天下,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按说,东晋被刘宋取代,正统应当是在刘宋继承了,可偏偏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隋朝,他是自北周禅位过来的,他继承的是北魏、西魏、北周这一脉。
  而秦又是接受的隋禅位。
  因此,先前曾有不少争论,有人认为两晋正统性自然没争议,可两晋之后,占据北方中原的北魏,应当是正统。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正统应当是在南朝这边。
  可如果这样算,大秦的正统性就不太好弄了,毕竟大秦继承隋,隋继承周。
  在秦以前,魏周齐隋,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因此都极力推崇北朝为正统,甚至就是历史上的唐,都也一样推北朝为正统,因为他也是北朝这一脉出来的。
  到后来官修史书之时,为了解决这个争端,于是就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而在当时,北魏汉化改革之前,不论南北,大体上都是承认南方才是正统的,这不仅是因为历代相承的缘故,还因为当时代表华夏文明精华的汉魏礼制、朝仪、制服、门望、田制官制等都在南朝继承。
  不过待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后,便扭转了蛮夷的形像,他们积极汉化,使的北方的士大夫认为夷入华夏则夏,北魏文章典制很快齐备,后来便有了北朝之称,北南朝的称呼,就标志着双方的互相承认了。
  故此有了双正统。
  只是后来北强南弱,才渐有了北朝为正统的声调。
  南北正统之争,直到上泰山前也没争出个结果,毕竟朝中许多官员贵族皆是北方人,从东晋衣冠南渡,到后来隋一统天下,这中间相隔太久了,就算已经不再是南北互相敌视仇骂的时代了,可如果承认南方才是正统,那么这中间太长的历史,这些北方人的祖上,可就不免要落个从贼沦贼等名声。
  故此,这个争论,可是丝毫不能相让的。
  最后还是皇帝罗成拍板,就按南北朝双正统算,反正朝廷之前也是采取了这种主流观点,开始在修南史和北史了。


第1420章 正统
  这次皇帝请二王后前来泰山参加仪式,就不仅仅是隋和周这两个前朝皇族后人了,而是直接把南北两朝历朝的皇帝后人都请来了,还各封了一个侯爵。
  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这北五朝,加上南宋南齐南梁南陈这南四朝,再加上统一南北朝的隋朝,十个前朝的皇帝后人,罗成皆挑一人授封侯爵,并让他们登上泰山观礼。
  这次也算是为国史局里那些为南北正统之争,而争论不休难以结论的官员史家们做了一个裁决了。
  “历朝对二王后,也仅仅是做个样子而已,而圣人却一次追封前十朝之后,且皆封侯,还真是前无古人。”
  “一个空头侯爵位而已,又不值钱,朕也是听他们争的太久了,这样的南北正统之争,继续争下去其实对朝廷对天下都没什么好处。不管曾经如何南北分裂,可终究现在还是重归一统,这中华大地上,皆是我中华儿女。”
  “圣人说的没错。”
  罗成让宫人帮他换上了一身轻便休闲的行头,坐下。
  “刚泡好的茶。”
  “有酒才好。”魏征笑道。
  “也行。”罗成让人取来酒,“北魏西魏东魏皇帝虽是鲜卑人,可毕竟统一北方后,积极汉化,实行的是融合政策,而不是如五胡十六国那样的野蛮政策。故此,朕从没有把这五胡十六算入中原正统。”
  五胡南下,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有十六国较为强劲,赵燕秦等国虽强,可他们只是把自己凌驾于北方汉人之上。
  而北魏统一北方后,很快开始积极主动的汉化,接受汉文化,他们是汉化的鲜卑人,虽然皇帝和上层以鲜卑为主,但已经不排斥汉人,反而是主动融合了,这种政策其实很多见,比如后世常见的什么突厥化蒙古人等等,汉化蒙古等等。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已经被皇帝罗成定性为胡虏入侵华夏,是侵略。所以这些人只能算是侵略史,而不是汉家自己的历史。
  这段时期,汉家的历史只有晋是正统。
  酒来了。
  魏征给皇帝先倒上一杯,然后给自己也倒了一杯。
  鼻子一吸溜。
  “好酒。”
  “这是新出的白羊酒,又叫羊羔酒,是用嫩羊肉、黍米和曲酿成的美酒。”
  “必得黍米吗?”
  “你又想偷学秘方吗?你魏氏家酿可是我大秦如今十大名酒之一,名满天下,还不知足啊?”
  魏征家的酒名字简单,就魏氏家酿四个字,但是这酒味道独特,早就做出了名声,如今成了口碑了得的好酒,极受欢迎。魏征家就凭着这酒,在各地开酒坊酒楼,一年都不知道要进帐多少。
  “好酒之人,见到好酒,总忍不住想问问。”
  “哈哈,其实这酒用黍米也行,用糯米也行,关键是要在腊月时取绝肥嫩羯羊肉,带上骨头,加水入锅煮,令极软烂,漉出骨,将其用丝擘碎,留着肉汗,炊蒸酒饭时用。最后把肉汁、酒饭和曲末同放瓮中酿制,数日后就成。这种酒风味独特,属于高档酒,很受达官贵人们欢迎。”
  “看样子羊肉没少放,估计成本挺高,怪不得这么贵。”魏征道。
  “这酒啊是内侍省皇家酒坊新研制的,法子其实是改良的民间方子。他们在北方沿海地区建立酒坊,从塞北、关外收购胡人的羊羔,在冬天时赶到关内海边,然后现场宰杀,得到新鲜的羊肉,搭上从海上船运过来的岭南等地产的占城糯,制成羊羔酒后再船运南下,通过黄河、长江水运内地,销往四处。”
  魏征是个精明人,一下子就明白皇帝的酒坊这样弄,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塞外和关外的羊运到河北沿海或辽西、旅顺等海港,路程短了许多,交通还便利。同样,把粮食产量高价格便宜的岭南占城糯米运到北方沿海,虽然远些,可直接在港口卸粮,依然还是能节约时间和运输费用。
  甚至酒酿造好后,还能就地直接上船出港。
  “这酒天冷的时候,热一热喝的舒服。”魏征咪了两口。
  皇家的产业,做啥啥赚钱,魏征羡慕,但也没啥可妒忌的,他们魏氏家酿,也早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
  “塞北、关外的牛羊多,但是牧民的牛羊运到关内不易,路途遥远,路上损失太大,因此关外的牛羊赶入关后价格不便宜。朕思量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让牧民们的牛羊有出路,也要让中原百姓能够吃上更便宜的关外牛羊肉。”
  如今罗成在边疆设立了许多边市,大量收购胡人的牛羊等,甚至还深入草原牧区,直接在当地雇佣胡人建立起了屠宰场,直接把收购来的牛羊宰杀后加工。
  或加工成肉干,或加工成肉松,除了肉制品,也会收购牧人的酥油、牛羊奶等,会加工成奶片奶渣等易保存运输的货品。
  而宰杀牛羊后,其皮与毛也一样可以初加工便于运回中原。
  大量奶制品肉制品被加工成军粮,由兵部采购,也有许多运回中原投放到市场上,丰富百姓的副食需求。
  一头大牛运到洛阳,活的得五千钱。而在草原上,这样的一头牛,可能就值一千或者多点。
  现如今朝廷与关外的胡人关系好,商人们可以放心大胆的过去交易买卖,如今每年活牛活羊,或者是冬季的冻牛羊肉输入关内数量不减,而另外又新增了大量的肉干奶干等,皮毛输入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些东西,最后都还是到了老百姓的手里,让老百姓穿的更暖,吃的更好。
  当然,主导这些的皇帝也没少赚。
  就如岭南那边,尤其是广南那边的占城稻,一年可三熟,产量又高,就是口感不大好,兼之当地产量富余,而销到其它地方去,运输成本又挺高,因此那边的粮食便宜的要死,百姓种稻子积极性并不高。
  内侍省把占城稻运到北方与关外的羊结合制成了受欢迎的羊羔酒,不但吸引了不少关外羊和占城稻,关键还使的两样东西结合后价格大增,收益很高。
  朝廷还赚了大笔酒税。
  真是多赢的局面。
  “圣人,臣有一事要禀奏,倭女王再次上书请罪,不过这次他们主动提出愿意把伊予岛的别子铜矿献给圣人,以为赔罪。”魏征笑着说起另一事。


第1421章 征夷大将军
  罗成抿了口羊羔酒,笑呵呵的道,“晾了几天,这是急了。”
  “说来也有些意思,这倭女王居然还提了一个要求,说愿意让他们的执政大臣苏我马子留在大秦朝中侍奉圣人。”
  “就是那个女王的舅父?四个女儿都嫁做皇妃的?”
  魏征点头,他道,“那个苏我马子是倭国权臣,拥立了几个倭王,在倭国权势滔天。这倭王虽是苏我马子外甥女,可明显这是想除掉他,这才想要借我大秦的刀杀人。”
  大秦的刀哪是这么好借的?
  皇帝云淡风轻的道,“我记得这次苏我马子不是也挑了个据说是国色天香的女儿,还让倭女王册封了个公主名号,说是想要献给朕吗?”
  “嗯,让倭女王收为义女,改名笃姬,据说长的确实不错。不过,我大秦又不缺女子,再国色天香的也不缺,圣人也并不爱美色。”
  以肥嫩羊羔肉汁加上糯米蒸配出来的酒,有种独特的味道,肥而不腻,这酒也不烈,倒像是喝一种汤饮了。
  罗成拿了一块牛肉干过来,五香味的牛肉干在草原上风吹日晒,外表硬的跟铁一样,纹路紧实。用力撕扯,还能听出斯拉拉的声音。
  把撕下来的另一半扔给魏征。
  “谢圣人赐。”
  “哼,皮。”罗成跟老道的关系,那真是其它宰相比不了的,继续撕扯下一条扔进嘴,慢慢咀嚼,很有嚼劲,越嚼还越有味道。“一个别子铜矿,就想脱身,他们也太天真了。朕估计啊,这倭女王肯定也清楚,这不过是她的试探罢了。”
  魏征也嚼起牛肉干,老道的一口牙还不错,嚼的挺带劲的,“圣人对倭国到底是何计划呢,真要这样让武装商船一直劫掠?”
  对于倭国,朝中也有不少争议,有些人认为就应当直接打过去,跟灭百济一样直接灭掉倭国。也有些人认为,百济毕竟还是从辽东延伸过来的半岛,朝廷挟灭高句丽之余威,进而灭掉百济比较容易,且灭百济对于朝廷稳固征服高句丽旧地,控制新罗很有帮助。但是倭国不同,倭国很穷,全是大小岛屿,而倭人也比较头铁,估计想要如百济一样征服,并不会容易。
  现在百济都还没有摆平,哪有空打倭国,就算百济故地上建立了稳固统治了,下一个目标也当是半岛上的新罗。
  罗成嚼着牛肉干,解释道,“先前许可海商们武装劫掠倭国,也是给倭人一个教训,向他们施加压力,同时还牵制他们让他们无法再出兵干涉百济那边。现在看来,效果很好啊,倭人表面叫嚣的厉害,可现在看,他们连我们大秦的海商都打不过。”
  当然,海商们也并没有真正直接进攻倭国,采取的是袭扰劫掠的战术,四处沿海登陆,声东击西,抢了就走,让倭国十分无奈。
  “倭王真想要改变如今的局面,愿意做出妥协退让,朕倒也很高兴。不过嘛,一个别子铜山肯定是不够的,朕早晚要灭了倭国,但暂时还不可能挥师大举南下。”
  “那就是继续以海商袭扰,疲敌弱敌?”
  “不够。”
  皇帝摇头。
  罗成笑着道,既然倭人想要求和,那就先假顺他意,趁机公然敲他几笔。
  “可以先跟倭人谈一谈,先提几个要求嘛,第一,倭国将改设为我大秦之一道,为东瀛道,下设筑紫郡、伊予郡、东瀛郡和关东郡。朕可以授额田部为东瀛郡公、东瀛道节度使、征夷大将军兼东瀛太守,额田部可保留倭王称号。”
  “这其二,东瀛道以后要实行大秦之律法制度,行均田令、两税制、府兵制,其为大秦一藩镇,地位如江东道,朝廷可派流官出任按察使、郡丞等职。”
  “其三,筑紫之外岛,需全部交由朝廷直辖管理,包括对马,壹岐、五岛、平户、天草诸岛及长崎半岛。”
  “其四,伊予之别山铜山和东瀛之石见银山之开采权,朕要了。”
  魏征有点意外了,皇帝这仅要点筑紫岛外围小岛,再加两个矿?
  “要求不高是吧?朕也觉得不高,这比直接要倭人割让筑紫和伊予这样的大岛,他们更能考虑。”
  皇帝道。
  “圣人,给倭国藩镇地位,是不是高了点?”
  “一步步来嘛,只要倭国同意做了我大秦之藩镇,那么我们可做的事情就很多,先软化他们的对抗,然后可以在对马、平户、长崎等地修建军港,驻派军队,建立贸易商港,这就是将来时机成熟后,进攻倭国的前进基地。”
  “再则,那两个矿可不是什么传说谣言,是真的两个富矿。仅一个石见银山,采用皇家内侍省最新的吹灰法采银炼银,一年便可得银百万两啊,别子铜山情况也差不多。这两个矿拿到收,到时银铜都能数到手软。”
  “哦,臣明白了,对付倭国,就跟对付沈法兴一样,先让他臣服为藩镇,再四面张网,各方部署,然后从外围的岛屿开始,最终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灭掉。”
  “没错,所以只要倭人肯同意,我们现在可以先放他一马,全面禁止海商再劫掠倭人,咱们改劫掠为贸易,跟倭人做生意,只要倭人放开贸易,他们肯定搞不过我们,到时便是完全的逆差,他们的金银就要都流入到我们大秦来,到时他们实力就越弱。”
  这真真是杀人不见血,大国手段。
  一个小岛国,确实没法跟大国对抗,尤其是现在的大秦不仅仅是隔海对面的大国,他还已经到了倭国的家门口了,就在海峡对岸的百济,倭国的贸易商船更是随时能够到来,接触的越多,倭国就越会被无形的吸血,最终血干而亡。
  “倭征,你把朕的条件跟倭女王还有苏我马子分别交待,顺便跟苏我马子提一下倭女王欲把他这个舅舅留在中原享福的事情也说下。”
  “圣人这是要离间他们啊。”
  “可朕说的是事实啊。”
  魏征呵呵,“圣人期待发生点什么呢?”
  “发生什么都无所谓,倭王若先下手,那朕依然还授她那些官职爵位,但若是苏我氏先下手,朕就把征夷大将军之位授给他。他也可以回去再立一个傀儡倭王,接受朕的东瀛郡公和东瀛节度使的册封。”
  这手段真是高啊,若是皇帝的条件只给倭王选择,或许会有讨价还价,可现在皇帝两面开价,那倭王跟苏我氏就将是个不死不休的局面,为了能够得到大秦的支持,那么什么条件都只能接受了。
  “那臣就先在这里恭祝圣人,又为大秦增添一道四郡,开疆拓土了!”


第1422章 讲究
  魏征当天果然就把圣人的话转告给了倭女王,转头又让人去告诉了苏我马子,他甚至都毫不掩饰自己这两面伟话的行动。
  当天,苏我马子就带人另立一营,不再跟女王和太子他们呆在一营了。
  苏我马子气的是须发皆张,立好营帐,他便迫不急待的派儿子苏我虾夷带着他的谢表去求见魏征。
  他亲笔向魏征感谢,并提出愿意接受圣人的旨意,全盘接受。他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尊奉大秦天子,末尾,他也很不客气的表露愿意出任征夷大将军,求皇帝赐其在东瀛开幕府之权。
  苏我马子这反应之快,倒是让罗成有些无言以对,居然连片刻都等不得,更没半点扭捏讨价。
  “这样的人,怪不得能够掌权数朝,确实是个狠人。”
  “圣人有所不知,这苏我马子已任四朝之大臣,大臣是倭国朝廷最高职务,与其相当的还有大连和伴造等。当年苏我氏与物部氏击败了另一个大贵族夺得朝中大权,苏氏马子任大臣,物部守屋任大连。为了拉拢物部守屋,苏我马子还特意求娶了物部守屋之女为妻。可是后来,苏氏马子和物部守屋在拥立新天皇时,意见不一,各拥一皇子,最后兵戎相见,苏我马子毫不客气在击败物部守屋后杀死了他。”
  “而他所立的天皇因为不满苏我马子篡朝,因有次对身边人指着一个猪头说,我欲苏我氏断头如此猪,结果苏我马子立马就派人刺杀了新天皇,然后又改立了外甥女额田部为女天皇。女皇立了被他所杀的天皇之子为摄政太子,苏我马子一度反对,后女皇坚持才立下。苏我马子居然能马上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太子为妃。”
  这种狠人,确实是了不得,怪不得能够数朝掌权了。
  面对朝廷暗示的机会,苏我马子立即就掌握了。
  他直接向皇帝上密奏,愿意全盘接受皇帝的旨意,为了能够让皇帝的旨意顺利实行,他甚至表示可以废掉会阻碍的推古女皇和圣德太子,他请求皇帝给他开幕府之权,让他先回倭国,而多留女皇和太子一段时间。
  这样他就能先回去做部署,等他部署好了,再派人来接他们回去。那个时候,自然只是接他们回去软禁废掉,再立个傀儡了。
  “这个苏我马子倒也难得,居然没提出要自立为倭王,只是说要开幕府为征夷大将军。”
  “苏我马子虽是贵族,可毕竟倭王也经历数十世,不是那么好当王的,可只要能当上征夷大将军开了幕府,倭国的大权就一样能够掌握在他的手里,以后倭王不过是个傀儡,真正的傀儡。”
  罗成对于苏我马子这样的狠人还是比较欣赏的,虽然这种人以后肯定会是个麻烦,但起码眼前能够很符合朝廷的利益。
  “告诉苏我马子,朕就赐他为征夷大将军,允许他在东瀛开设幕府。朕也会留倭女王和太子在中原多呆段时间,但是朕不许他暗里乱搞什么事情,若是他敢派刺客在我中原土地上做出行刺等事,那朕也不介意另换个人来当这征夷大将军。”
  “事情就这样安排?”
  “嗯,碰到个会来事的,能省很多事。不过倭女王和倭太子朕会先留在中原,甚至等苏我马子回国夺了权后,也不会让他们回去,就留在洛阳。”
  魏征一下子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倭女王和太子对皇帝开的条件反应慢了,所以现在皇帝选了苏我马子,但是呢,为了以后倭国局势,皇帝也有意把倭女王和太子以后就常留洛阳了。
  明面上倭女王依然是倭女王,还是东瀛节度使。
  所以苏我马子就算控制了倭国,他依然也只是倭国名义上的第三把手,只是征夷大将军,上面还有节度使女王和世子。
  这就是留一手,随时有借口可以干涉倭国岛务。
  苏我氏要是不听话,朝廷可随时把女王或是太子送回去。
  苏我马子是个狠人,也是个讲究人。
  他马上从皇帝内侍的传话里,明白了个中五味,可他什么也没说,更不会表现半点不满。他马上给皇帝上了正式国书,以倭王的名义,向大秦正式归附列为藩镇。
  紧接着,他还把倭国筑紫外围诸岛,以及两座大矿山和周边之地进献给朝廷,也都做了正式的文书。
  一切完成。
  第二天,皇帝就正式下诏,倭国归附,列为藩镇,朝廷新设东瀛道。
  朝廷授倭女王东瀛郡公爵位,加东瀛道节度使之职,又授王太子为东瀛道左都督指挥使兼伊予太守。
  授苏我马子为东瀛道右都督指挥使,并授他征夷大将军衔,加东瀛太守,允他开设幕府,征讨北方岛上虾夷人,授苏我马子的长子苏我虾夷为关东郡太守。
  诏令颁发的时候,不少藩王国王发现,那位新授的东瀛郡公、东瀛节度使并没有出现谢恩,是倭太子厩户代为领旨谢恩。厩户满脸黑色,跪恩接旨后一言不发。
  而苏我马子父子则是喜色溢于言表。
  欢天喜地的接过圣旨诏书,还在殿上重重的磕了好几个头。
  当天朝会结束,众臣出殿。
  苏我马子和倭太子便在行宫外发生争吵,倭太子甚至拔出了剑,可惜有禁军在,最后倭太子的剑被收走。
  倭太子倒是没被为难。
  他只能恨恨的向苏我马子吐了几口口水,“回去就杀掉汝女!”太子恨恨。
  “老夫女儿多,无妨。”苏我马子也不去擦脸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