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价格最低的当属卖到草原上的黑茶砖,这些茶是用最次的茶叶制成,有的甚至直接就是叫刀子茶,就是好的茶叶采完后,最后拿刀直接把茶叶梢连茎带叶甚至带枝割下,然后加工制成茶砖,这种茶砖,最便宜的要十六钱一斤。
而这个十六钱还只是茶园的价格,这是还没有上税的,而茶税此时是十税二,茶园出场得收税三文二,加税就成了十九钱二。商人们再层层转手贩运,最后运到草原上去,价格已经翻了数翻。
这样的低档黑茶,便宜的十六,贵的都要六十出园价。
而好些的茶,更是每斤三四十文到上千文不止,至于更高档的茶,那就是一茶难求,价格再高都有人要。
现如今朝廷对于茶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强,直接实行的是专卖制度,茶政如盐政一样。
实行的是民种官收商卖,百姓种茶,只能出售朝廷的茶务衙门收购,各种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收购价格。
茶叶收到了官府手里之后,茶商们再来购买,茶商买茶得先交税,就是先取得茶引,茶引就是完税证明,每引茶多少,凭引才能买到茶,然后再任由他们贩卖销售。
茶商们虽然取得茶引,但交的只是茶专税,因此他们在贩运过程中,该交的市税关税等还是不能少的。
当然也有如皇家内侍省这样实力雄厚的皇家茶商,不但有大量自己的茶园,还有大量技术高超的茶叶工加作坊,茶叶在他们的手里经过加工后,凭着皇家招牌,能增值许多。
盐税降了,但茶税酒税都大增,现在甚至还有糖税、车马舟船税等。
“去年制订的财政预算,原本还预留了几百万做备用,可是现在离过年还有几个月,可朝廷国库已经亏空严重了。这荆湖水利是个无底洞,以后每年得投入数百万贯甚至是上千万贯进去。”
魏征也有些担忧朝廷的财政,虽说现在朝廷开源的能力挺强,可花钱的本事更厉害。
“好在今年在西域和西山还有荆湖的用兵,都没有亏,还有些赚,要不然,压力更大。”
程咬金当初在安西用兵,一下子灭了鼠尼施和龟兹,鼠尼施部被屠光,但他们的百万牲畜还是多数落入了朝廷的口袋,其中还有大量的战马、武器等,另也有不少帐篷等部落的财产,这些是笔不小的数字。
“太仆寺已经陆续出售了大部份的牛马羊群骆驼等,尤其是其中的数十万匹马,是笔大进项。”
马向来珍贵,就算是在牧人家,马也是珍贵的,一个牧民家庭也许会养上几百只羊,几十头牛,但他们的马绝对不会多,马消耗多还难养。
“不过相比起来,还是灭龟兹国收益更大,虽然杀了数万龟兹人,但剩下的几十万龟兹人皆沦为奴,这就是价值千万贯以上。此外,城池、田地、房屋、商铺,金银、牲畜等也很多。”
一个西域强国,直接被灭掉,还没有受到战火损失多少。
之前,朝廷一直没有把这些纳入国库收入,一是还没理清,二是这笔钱还是预备他用的。
毕竟战争收入,不是常规收入,不是年年有的。
“那些龟兹奴隶,全都发卖掉,一部份用做赏赐军中将士,这样朝廷也不用再拔钱赏赐。另外,龟兹国的一切都可以发卖,田地、宅院、商铺、牲畜等等,都可以卖掉,把这些发卖所得,转入国库之中。”
“魏征啊,朕觉得安西这一战,倒是个不错的思路啊,你看这一战,都只是安西本地驻军出动,朝廷也没有多少额外的军费支出,甚至事后的赏赐抚恤都是自战争缴获所出,这是干赚不赔的买卖啊,如今朝廷开支大,朕倒是想再干这样几票了。”
魏征忙提醒皇帝,“安西之战也只是个例外,打仗往往只亏不赚,就如去年的西北之战,朝廷调动数十万大军,动员百万民兵民夫,最后耗费数千万啊,把国库都打光了。”
“当初是不一样,但如今这样的对手毕竟没了,朕准备给苏定方多增派些兵马,给他更大的行动自由,让他多发起一些攻势,对西山境内的羌人,尤其是那些蛮横不服王化者,狠一点,来个秋季攻势!”
罗成尝到了战争的甜头,程咬金安西一战,灭了一国一部落,而其收益甚至相当于朝廷两三年的正常赋税了,而开支却能几乎忽略不计。
“陛下,谨慎啊。”
“朕倒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如今安西是稳定了,趁着吐蕃还内乱,这个时候不把西山诸羌收拾了,回头只怕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此时用兵扫荡西山,还能配合下云南的存孝和杜伏威他们。”
西山诸羌很穷,穷山恶水,这些羌人还不是游牧的,他们喜欢修碉堡,但罗成依然认为该打还是要打,而且诸羌就算穷,可是捕羌为奴还是很值钱的,而羌人们虽没啥家当,但他们的牛啊羊啊马啊,也一样挺值钱。
只要苏安方按之前的打法,朝廷绝没有亏本的道理。
对于那些不服王化的西羌,罗成也从没什么好感,他也根本不把他们当成什么子民,得有大秦户籍的归化蛮夷,才能算是秦人,其余的,只是蛮夷也,算不得人。
第1355章 双头蛇
手里握了点闲钱,罗成便忍不住要花。
荆湖水利每年得投入上千万,这个钱罗成没省。但他也没有马上把多余的钱全投进去,有钱也还得考虑到其它,比如百姓有没有这么多时间等等,故此最后罗成没有改变荆湖三十年计划。
他先是与枢密院和兵部商议后,决定给西山道的苏定方增加一千万贯的军费开支,给他增派一军,新派一万二千府兵移驻西山,加筑城堡、烽墩、驿站、巡骑。他还要求苏定方抓几个典型,狠狠的打几个硬仗。
不要求打大仗,但得打胜仗,而且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但不能亏本。总体思路便是要对那些不服王化的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说白了就是去抢劫。能抢就抢,不好抢就不硬上。
主动权掌握在苏定方的手里,就得跟以前四方蛮夷入侵扰边一样,趁你不注意跑过来打打秋风,过去中原是以防御为主,修长城啊,屯军堡啊。
现在罗成要苏定方改变策略,主动出击,也学学那些人,这次轮到他们出击了。什么羌人啊、牛羊啊,能抢就抢,抢到了就是赚到了。
一旦羌人敢脱离他们的碉堡山寨来战,那就更好,寻找机会,包围他们,聚歼他们,一旦他们的主力被灭,那么就可顺势把他们的碉堡寨子也一起拔了,到时一锅端。
枢密使张须陀和副使周德威、宋老生几个看着皇帝的计划,很有些担忧,倒是程咬金比较赞成。
“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这边境之上,本就地广人少,又偏远落后,要防守总不如进攻,陛下不是长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吗,咱们就进攻。我朝不修长城,数十万将士们就是大秦的长城!”
一千万贯,这可是好大一笔钱,能够修许多堡垒,新增许多装备。老程都有些羡慕了,这些钱可都是他在安西赚回来的,现在却要交给苏定方去花,自己只能在后方干看着。
他主动请求,想前往西山指导。
“你就老实呆在洛阳城吧,你这枢密副使跑到西山去了,那西山道的兵马将士们,是听苏定方的还是听你的?苏定方在西山有时间了,对那边摸熟了,你突然过去,不合适。”罗成很不客气的驳回了程咬金的请求。
苏定方在西山,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过去兵马那么少,条件那么差,也一样打开了局面,现在没理由却让程咬金跑去摘桃子。
“给苏定方一千万军费,再给他增加一万二兵马,我看西山这边足够了,就看他能不能给朝廷多赚点回来,现在还有些钱,我看可以给朝鲜的徐世绩,之前他跟百济、东瀛也打了段时间了,可他手上兵力有限,因此一直遵照朝廷的旨意,防御为主,没有出击。我看现在,可以给徐世绩也增加一千万贯军费,并给他新增一万二兵马,再新增一军,他就有实力反击了。”
“要我说,早就该增兵朝鲜了,让百济和倭人上蹿下跳那么久,早就想收拾他们了。”之前朝廷也有人想提议增兵朝鲜,可皇帝一直按压住了。
之前西北局势未稳,而且朝廷也没钱四面开战。
可现在有笔横财在手,虽说救灾花了许多,这还刚上马一个大工程,可罗成并没有单纯的把用兵当成是花钱的事,有安西的先例在,他认为,只要朝廷增加朝鲜和西山的兵力,增加军费,多投些本钱进去,那么完全是可以赚更多回来的。
理由就一个,朝廷的实力远比两处的对手强。
“对倭国和百济的反击,也可依照对西羌的办法,不求如对龟兹一样,直接一战灭国,可以先反击入境,扫荡做战,先把本钱赚回来,等把对方的实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到时再打大战决战,灭国。”
上来就打大战攻城战,罗成认为没必要,这种战事有时围绕着一座坚城,可能得打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消耗太大,不划算。
要打就机动灵活些,袭扰抢掠为主,这一样能削弱敌人实力。若是敌人离开坚固的城池来战,那时还可以找机会围歼他们,然后再去打那些没有大军把守的大城。
“圣人这用兵之思路,还真是别出心裁呢,把打仗跟做买卖一样,厉害。”
罗成呵呵笑道,“打仗不赚钱那还打什么?咱们现在占据主动,所以这仗就更得打赚钱的仗,不能跟杨广征辽那样打仗,光图面子好看讲排场,排兵布阵就几个月,一次派出一百多万大军,这仗还没打呢,就亏到姥姥家了,仗没这么打的。”
杨广那种打法,前期投入太大,资金链容易断裂极易崩盘,而且就算真打赢了,杨广那种打法,也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罗成就算给徐世绩增兵一万二,可朝鲜也总共才两万四千的兵马,这个数量的兵马,对后勤的要求小的多。
秋末。
安东朝鲜。
徐世绩接到来自洛阳的圣旨诏书,也见到了乘船自中原渡海而来的增援府兵。
一万二千兵马,皆为南衙精锐,此番全都要移驻朝鲜,将来还要把家眷带来,永驻安东。
随旨意送到的,还有皇帝的一封长信。
在信里,皇帝就比圣旨诏书上说的清楚明白的多了,皇帝很直言的说明了此次增兵安东的原因,甚至还再三告诉徐三绩,要打灵活仗,要打赚钱仗。
“洛阳城里一个百济青壮奴可是值钱四十贯呢!”
罗成提醒徐世绩,不要总想着一战灭人国,再战擒贼王这些,与其想着攻城掠地打大仗,不如想着先多掳点百济人倭人回来卖,现在各地对于奴隶的需求居高不下,有多少中原都消化的了,毕竟大量的百姓都被朝廷授了田地,成了自耕农,哪还有余力去给地主们种地。
田少的地方,也迁了许多百姓到边疆去授田,这就导致地主们极缺种地的人,而商人作坊里极缺工人,汉人百姓多成了自耕农,当然就只能买奴隶来做事了。
第1356章 利益
秋雨绵绵,天渐转凉。
亿岁殿里,罗成看着皇城司送上的奏报,“马周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还是挺旺的。一到衡山,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剿灭了三千多衡山贼,又挖出了衡山县的大柱虫。紧接着第二把火,全郡剿匪,剿匪大小盗贼三十七股,擒获降服贼人万余。第三把火,拆毁衡山郡中淫祠一千余,又清理整顿了全郡的佛寺道观,僧道还俗五千余众。”
御史中丞长孙无忌笑着对妹夫道,“年轻人嘛,血气旺。”
“马周可是比你还年长些。”罗成笑道。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如今官位越来越高,虽还未拜相,但已经正式进入了宣政殿御前会议,人居于高处,有时气势都变了,似乎连着年龄也成熟多了。
“大秦就需要一些马周和你这样的有年有为,敢打敢拼的官员。”罗成合上奏折,对于马周和李纲在衡山郡的这几把火,表示很满意。
大秦不缺少聪明的官,但最需要的还是马周他们这样干实事的官,如封德彝一样,聪明是聪明,可聪明过头,整天只知道揣摩圣意,喜欢曲意逢迎,甚至总想着得失利弊,想着如何往上爬,这种官不是好官,没人用的时候罗成会用一用,可一有了更忠心能干的官员,肯定就要把他踢一边去。
“无忌啊,最近朕读书,常想一句话,三思。”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曾听皇城司奏报,说封德彝跟自己的几个儿子曾经说过这三思,说做官当三思,知道了危险就躲开叫思危,躲到人家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了下来再慢慢看慢慢想,想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朕觉得封德彝这几句话说的还是很对的,虽然透露着他狡诈本性。”
“朕为天子,也当三思。”
长孙无忌便问,“圣人为天子,如今大秦强盛无匹,为何也要思危思退思变?此时不正当时迎头大干之时吗?”
罗成笑笑,“大海航行靠舵手,如大秦这样的大帝国,其实也就是一艘船,朕是船长,负责的是制订航线,至于具体操作这些,靠的就是其它人。如今朝中府院里有诸位宰辅,都堪称大才,朕不担心执行,也不担心眼下,朕担心的还是长远。”
说到底,罗成认为开国皇帝对于一个帝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决定着这个帝国能走多少,关键就在于他制订的制度。
“周天子封建,固有八百年天下,但分封制也使的分封诸侯最终坐大,诸侯国相互攻击兼并,最终把周也灭了。秦一统六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可改革太快,终究还是二世而亡。汉刘邦败楚而得天下,实行封国和郡县并行制,异姓不得封王,重立分封制,还是导致了诸侯国强大,因而有了七王之乱。”
“汉武帝行推恩分封制,解决了西汉诸侯国的威胁,此后西汉分封诸侯国再无法对中央朝廷起到威胁,可是西汉朝廷不断中央集权,这集起来的大权,最终却造成了权臣和权宦们,尤其是朝廷的察举制度,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士族集团,士族集团最终又形成了权臣。皇帝不得以宦官来对抗士族集团,最终汉以强亡。”
都说以史为镜可为鉴。
罗成现在开始所思所想的,已经不再是眼前的事了,他开始想的是更长远的,他的帝国能走多远,最终又会如何灭亡?
他知道自己顶多也就是活六七十岁,他的大秦也许能有二三百年,可罗成不期望长生,但也还是希望他的帝国能够走远一点点。
“汉末三国,百年动荡,最后魏晋一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对汉代察举制度产生的利益集团不但没有遏制,甚至还使的其更进一步的形成了更强大的士族门阀。而晋重推分封,终究依然导致了八王之乱。”
“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集团,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
“直到西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出现,才稍稍压制了士族门阀。”
罗成跟大舅子长孙无忌说着这些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制度,其实都是对前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修补,可结果就是往往新的制度就会造就一个新的利益既得集团。
周朝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国,汉朝分封制和察举制造就的诸侯和士族豪强,魏晋九品中正制造就的门阀,西魏府兵制造就的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朕常思,如今我大秦的制度,将又造成一批什么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无忌,你说,我朝如今的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呢?”
说到这里,罗成确实充满忧虑。
长孙无忌以前还真的从没有往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听皇帝这么一说,细细深思。
大秦的制度,关键的有哪些呢?比如说诸侯分封制?会不会出现西汉西晋那样的诸侯做乱的情况,他觉得不太可能,毕竟本朝的分封,早早就做了许多限制,比如只能分封到最边疆的地区,同时还有个推恩分封,诸侯的封地代代要推恩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使的封地不断的变小。再加上朝廷虽让诸侯就藩之国,可封地的军事民事财税等大权都在朝廷手里,诸侯在封地,只是拥有部分的经济财权而已。
诸侯不可能如西汉或西晋一样威胁到朝廷,更不可能说如周朝时一样坐大反噬。
皇帝设计的这个分封制度,可以说虽然数代以后,朝廷会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诸侯贵族集团,但这个贵族集团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对于朝廷的中央集权不会有多少威胁。
还有什么制度会造成什么强大的利益集团?
他思来想去,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又或是科举制度?
“无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里也没有其它人,你想到什么就跟朕说什么,直言就好。”
第1357章 恩荫
皇帝望着殿外的雨幕,有些担忧的道,“各地纷奏雨情,这场秋雨下的有些急有些大,憋了几个月,现在想一下子降下来,看来不少地方要起秋汛,不知道能不能防的住。”
长孙昭仪端着碗水饺过来,“臣妾新包的韭菜饺子。”
“有心了。”
吃着饺子,皇帝有些心不在焉,他还在想着之前与长孙无忌的交谈,君臣二人促膝长谈许久,聊了许多。
长孙无忌也确实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终说到的是朝廷的募兵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分封制度,最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冗兵冗官冗费。
现如今就有大小上千贵族,推恩分封令下,将来二代的诸侯就可能是数倍甚至是十倍的增长,哪怕封地大小没变,可激增的诸侯数量,也还是会带来不少其它问题。
比如诸侯们就算不任实职,可爵位品级也高,一样能够门荫子弟,凭门荫入仕,大量的贵族子弟门荫入仕,到时不仅会对朝廷的取士制度造成冲击,还会带来冗官的危害。更别说,贵族们还享受有其它不少特权,比如占田数量高等等。
另外一方面,外戚、官员子弟也可以获得门荫,南北朝以来,这门荫的路子越来越宽,几乎使的官职世袭化,这也正是朝廷要开科举取士的真正原因所在。不然,一旦官职真正的世袭化后,那么对皇权的威胁是巨大的,这也是过去关陇贵族能够那么显赫的原因所在。
现在还只是开国之初,所以有些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但很明显,两三代皇帝之后,到时封侯、官员、外戚的门荫特权,必然要导致大问题出现。
“观音婢,朕打算对恩荫制度做一个详细的规范,你觉得如何?”罗成夹着饺子放到醋碟里边蘸边说。
“臣妾只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立规矩当然是最好的,这样后来便有例可循,有制可依。”
吃过饺子,罗成便马上召了魏征前来。
“朕打算重新拟定门荫制度。”
“陛下打算怎么改?”魏征问,门荫制度事关重大,毕竟涉及到的都是贵族、官员、外戚们的利益,随便一点改动,那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朕也知道此事重大,但朕为开国之君,若是朕都不改革好,那后世子孙就更受掣肘无法可改了。现在必须改,也只有现在能改。”罗成是下定了决心,“首先是门荫的范围,九品以上职官、五品以上勋官,所有分封之贵族,以及三后四妃九嫔之外戚,皆在门荫之列。”
“之前数量多,一人可门荫数个子弟入仕,甚至兄弟叔伯侄子等皆可,朕以为太过,且许多贵族官员外戚之子弟,尚在襁褓之中就承荫授官,太过。”
魏征点了点头,这确实是有的。
门荫入仕在南北朝以来发展到了巅峰,宰相甚至可以恩荫自己十几个兄弟子侄入仕。
“朕以为,不论是公侯还是宰相,又或是太守县令,皆可保留门荫特权,但是,五品以下官只可恩荫一人,且只可由嫡长子承荫,且必须年满二十一岁成丁之后方可。”
对于这些官员子弟承荫入仕,罗成又做了调整,原本是直接授官,他现在改成授阶。
六到九品官员,待其嫡长子成丁之后,可承荫授阶,授阶为流外九等。
流外九等,也就是九品十八阶三十级之外的官职,九品十八阶称为流内,再往下则还有流外职。
流外又称不入流,南北朝时就已有之,北魏称为流外九等,北周以流内为九命,流外为九秩。
大秦建立后,流外官设九等,一至九等。
流外其实就是吏,吏职九等不入流,但表现好也可以升入流内。
现在罗成的意思就是,那些贵族官员子弟,并不是都是优秀者,如果真是优秀者,完全可以通过科举等途径入仕,所以他主张门荫的特权要降低。
六到九品官员子弟承荫,只能初授流外九等阶,然后吏部铨选,通过考试,合格者授给具体对应职务,如佐、史、亭长、掌固等这些。
而三到五品官员子弟承荫,可初授流外八等阶,一二品官员子弟承荫,可初授流外七等阶。
外戚则包括三后,皇后、太后、皇太后家族,以及四妃和九嫔家族,每家都一样只许门荫嫡长子一人,若无嫡,则荫庶长子,皆需要到二十一岁成丁之后才可承荫。同样都是初授流外阶。
授阶后得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通过后候职,若是通不过,虽保留流外阶,但不得授职,只得继续参加铨选,三次都不能通过,取消其流外阶,承荫资格自然也就取消。
“这起点会不会太低了点?”
魏征问。
过去宰相能荫七八个十几个兄弟子侄,甚至起始都是八九品,甚至是七品。比如皇帝原来的亲勋翊三卫,其中的亲卫,便都是宰相公侯子弟,一进去最低就是从七品。
“官职是国家公器,是管理者,不能世袭。”罗成坚持。
到时大堆的纨绔子弟,无才无德,却通过门荫获得官职,这岂不要乱套?
“真有才能者,可直接参与科举考试,也可投身军伍入朝廷讲武堂,也是正途。若无才能,一个流外九等阶,朕都不太想给。”
除此外,罗成干脆取消了什么致仕荫补、遗表荫补、郊祀荫补、圣节荫补、登极荫补、册后荫补等等常荫,其余如什么后妃生子等特荫也全取消,门荫就只剩下了一个制度。
品官、封侯、外戚虽都保留了门荫特权,但每人不论职位高低都只许荫一子,且得等到其子成丁之后才可正式承荫授阶,且授阶有严格限制标准,都是流外的吏阶。
只许荫儿子,不许荫兄弟、侄子、孙子,更不许说荫门客、医士这些。
至于诸侯推恩分封,罗成也重新调整,原来是所有儿子皆可推恩分封,现在罗成改了一下。
诸侯不论爵位大小,每一代只许三子推恩承袭,先嫡后庶,先长后幼。其中长子为不降等世袭爵位,其余两子降二等袭爵,五世而斩。代代推恩分封,且分封出来的诸侯国,不再有从属关系,初代世袭爵保留一个世袭外,其余推恩出来的爵位每代降两等承袭,且最多传五代,五代后就为庶人,除非能够另外立功授爵。
甚至朝廷对诸侯封地,另设有郡县,并派驻官员管理,驻扎府兵等等。
诸侯们最大的特权和好处,就是能够拥有封地三分之一的两税税收,专指户税和地税,其余的工商税等与诸侯无关。
诸侯未承封之子弟,可优先入国子监或讲武堂读书习武,但不另外给出身,入仕需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取。
魏征听完皇帝的计划,也不由的感叹,“改革力度很大,若真能推行,长远看对朝廷是有大好处的。”
罗成听出魏征言外之意,只怕这个改革会遇到很大阻力的。
第1358章 秋狩
安东。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安东各地的屯民们都趁着这好天气,抓紧抢收地里的庄稼,今年又是个丰年。
刚打下的稻子,马上就有官府的人过来收购,今年的粮食统购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一石稻子收购价五十文钱,这已经比往年高了许多,听说中原今年大旱使的朝廷也把粮食收购价提了不少。
新收下的稻子,这边刚晒好,那边就有官员帮着装袋然后过秤运走,银币铜钱和绢布直接付清。
顺带着,还帮他们把今年要交的地租粮也给运去官仓,不需要他们自己出力。
“今年的收成好啊!”一个老汉手拿着一个算盘,他负责帮屯民们计算核对。许多屯民们都是不识字更不会算数的,因此交那么多粮食,最后是多少钱,这些都得靠这位老汉。
屯子外的原本金黄一片的田地,短短的十来天里,已经全都收割完了,如今只剩下一片片裸露的土地,还有那留下的稻茬,以及那一把把扎好晾晒中的稻草。
“朝廷还算是体恤百姓,交完地税田租,剩下的粮食除了交统购粮,还剩下了不少,除了留足一家口粮,还能剩下一些自由粮。”
一个高大的汉子站在老汉旁边,手里提着一柄链枷,看着晒场上那一堆堆的粮袋道。
“嗯,这一点朝廷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今年提高了统购粮价,又还依然给百姓留了许多自由粮。”
统购粮虽然跟皇粮地租不一样,皇粮是两税中的地税,包含了田租、义仓粮以及摊入田亩中的一些代役钱等各种杂费,这是按亩征收的,田亩多这个皇粮就多,只要没灾没害的,皇粮是不能折扣的,也不会给你钱。
但统购粮不同,这个粮其实是百姓卖给朝廷的,不过是朝廷强制性的统一价格收购,百姓不卖也不行,好在朝廷收的这个统购粮其实也是按百姓实际有的田地来收的,定的数量不多,这样一来,百姓交完皇粮和卖了统购粮后,还能留足口粮,甚至还能剩下约两成左右产出的自由粮。
“今年的自由粮价格应当更高吧?”
“嗯,统购粮还没收完,私人粮商还没敢下来呢,不过听说今年的自由粮价已经到了六十钱一石了,我估计还能更高。”
统购粮是国家统一规划的战略储备,每年都有规定的数量的,以保证各地产出的粮食,主要都掌握在国家手里,今年中原大灾,朝廷也正是依靠着这些统购粮才稳住了局面。
当然,留给市场上自由交易的粮食也还是有的,只是份额少些,一般也就是两三成。
这些自由粮只能等统购粮收完才能下乡买粮,他们的粮价自然要出的高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粮商,自然还是内侍省下的皇家粮号。
“真想不到,咱们这些流放在边疆的长流人,日子还能比中原过的踏实舒适!”手柱着链枷的年轻人笑道。
“自给自足也挺好的,再来几个丰年,就能把屋子重修一下了。”老汉呵呵的道。
“叔,你想过再回中原吗?”
老汉陷入沉思,“其实想想在这里也不错,挺踏实的。”
“我想回中原,这里虽然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