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洛阳是数朝古都,隋朝以前也是做过周、汉、北魏等的都城,苏威说等隋朝来建都,当然是拍马屁的话。
杨广是个喜欢奉承的人,但罗成并不喜欢。
如今各道诸郡,都在全力以赴的灭蝗防灾,偏偏跳出来这么一个官员上奏,还说什么飞蝗死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这把罗成当成什么人了?
“查,给朕一查到底,朕到要知道这个这个……”
一旁的殿中监冯力士小声提醒,“朔方道盐川郡太守段德操。”
“就这姓段的,如此庸人,也能担任太守?吏部是如何考评的?政事堂又是如何管理的,还有御史台,为何就没有早点发现?”
冯力士身为殿中监,也是很有几分本事的,起码高级一些的官员他都了解过。当下道,“这个段德操说起来,打仗还是有几手的,姑藏武威人,北齐名将段韶之子,原为隋骁果军将领,伪唐时为延州总管,曾多次击败朔方梁师都之进犯,并屡率军征讨击败梁军。后归秦,为破梁之先锋,因功拜柱国,授平原郡开国公爵。
先后任延安郡都尉、朔方郡郡丞、盐川郡太守等职。”
“锦衣卫奏报,关中朔方一带,飞蝗控制不力,导致飞蝗蔽日,所过赤地。可偏偏这盐川太守段德操此时却还上这贺蝗之奏,这是恶心朕还是欺瞒朕?”
朔方道为朝廷在关中道北面所设立的一道,包含灵武郡、盐川郡、朔方郡、榆林郡、五原郡等,皆位于白于山之北,也是传统的关中长城之北地带。
这些地方,除了河套的灵武和五原两郡,其余地方都是黄土坡或戈壁带,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各地治理蝗灾热火朝天之时,这里却因人力不足,灭蝗效果不大,最终导致飞蝗铺天盖地的集群成灾。
百姓地里刚长出的青苗都被吃光了,这段德操还敢说死不食稼。
怒过之后,罗成也开始深思。
段德操本是隋将,后为唐延州总管,再到后来降秦,一直都是对抗梁师都的先锋,屡屡以少败多,对于稳定朔方也确实是立过功劳的,可这样的一个武将,如今却做出贺蝗这样的荒唐之事,不得不让人反思。
“段德操将门子弟,又曾为宿卫骁果,再到州郡总管太守,并不是那种草莽出身不识字的莽夫,可他还是干出这等荒唐事来,这说明什么?”
冯力士在一边忙转动脑袋,可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说明啊,人不是全才,应当扬长避短,用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就有大用,用到了不合适的位置上,就反而会坏事,这说到底,其实还是用人之人的问题。段德操打仗是把好手,可朝廷却让他做太守,这就是用人不当。”
“召王珪前来。”
秘书监王珪赶到,作为内三省之一的秘书高官官,他的职责早就不仅仅是管理图书这清闲差事了,秘书监如今下辖著作局、太史局、国史局以及地理局。著作局管理的不仅仅是图书整理收藏了,还包括图书的出版售卖的审核,包括对民间一些违禁之书的处理。太史局负责的是天文和历法。国史局,则负责修史。地理局,负责的是关于山川地理的测绘等。
当然,秘书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皇帝顾问,以及替皇帝草诏。草拟诏书是一项很得要的职责,一般重大国事,正式诏令皆由中书舍的中书舍人草诏,而内诏则由翰林学士们草诏。
但有的时候,皇帝也会直接让秘书监为自己草拟诏令。
“王秘书,你替朕拟旨,训斥段德操贺蝗这种无知且又愚蠢的荒唐行为,这是欺君之罪,但朕念在他以往之功绩,现贬他为云南道大理郡都尉,其爵由平原郡公降为大理侯,令其将功赎罪。”
王珪手执一卷,右手疾书,很快就把皇帝的旨意拟好。
可罗成看过后,却道,“不要这骈四俪六的词藻,就用刚才朕骂段德操的白话,直接记录下来给他。”
好在段德操这样的浑人还是少的。
在有宰相下去各道担任巡抚使,又有御史台派出巡道御史后,各地捕蝗防灾的力度很大,灭蝗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罗成这边粮食换蝗虫的活动就没停过,不管百姓捕来多少蝗虫,都是如数兑现,也没有打过白条。
仅洛阳府一地,二十余县,先后挖得蝗卵几万石,捕得跳蝻二十多万石,如今又上报捕得飞蝗一百四十余万石,这个数量相当惊人。
如今整个河南府二十余县,那几百万军民,天天就在田间地头捕蝗。
据说如今洛阳有一个笑话,说蝗虫如今都不敢三只凑一起出门,连外地的蝗虫都不敢飞到洛阳府来。
蝗虫越凑群,群越大,越容易成为捕蝗者的优先目标,越死的快!
第1335章 马知县
天气持续干旱,已经两个月都没下过一滴雨了。
中原地区,蝗虫前仆后继,可依然被无数捕蝗大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捕捉,蝗灾还没有出现,可地里的庄稼还是没保住。
庄稼青苗没被蝗虫吃掉,但没有水,一天天的旱死了。
小溪小河断流,大河也裸露出大片的河床,只剩下河心浅流。
官府已经开始告之百姓,今年的旱情还会继续,所以有些田地是保不住了,因此没有必要徒劳的抗旱了。没水可挑,挑也挑不赢。与其徒劳,不如大家一起捕蝗换粮食吧。
各地捕捉的蝗虫如今堆积如山。
好在上面的粮食兑换蝗虫一直在继续,没有变动过,蝗虫拉过来,粮食换过去,不打半点折扣。
新科的状元郎新授了秘书省从六品下秘书郎之职,本来马周坚持不肯接受,他说要去地方上,最好是到偏远一点的地方去担任职务,哪怕是九品的县丞也行。
不过皇帝以让他先在京城呆段时间,在吏部与其它进士们集体学习为由,还是先让他到秘书省任了职。
然后,罗成让马周到偃师县去挂职,让他担任了县令一职。
之前的偃师县令因治蝗有功,已经升任调走。
马周到偃师任职,属于挂职,用朝廷的官方说法是以秘书省的秘书郎本官借调他职,因此他的正事官称是秘书省秘书郎知偃师县事,知县与县令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马周到任,发现自己的佐贰官县丞居然是李纲时,有些意外,这位前翰林院大学士、太子詹事,如今整天在县里忙着组织捕蝗抗旱。
多数的田地已经被划定为放弃区,只保留了少数临河靠水的田地为保作区,组织民众打井,用水车等抗旱。
李纲对于年轻的知县马周,倒没有什么不欢迎的,在下面的这些时间,让老夫子李纲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现在也不去谈那些什么儒经啊圣人言论了,也不说天人感应了,他现在只是踏踏实实的在做些事情。
“我知道内侍省一直还在收蝗虫,其实是陛下一心仁慈,他是用内库之粮来补贴救济百姓尔。”李纲很佩服的道。
仅偃师县一地,如今每天捕到的蝗虫都是海量,可是内侍省的人却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就换多少。
三斤蝗虫一斤粟,从开始到现在没变过,已经换了两个月了。虽然不如一斤跳蝻两斤粟,可飞蝗个头更大。
偃师城外,内侍省还专门派人建了几个巨大的蝗仓,里面存满了晒干的蝗虫。另一边,加工坊里,也是日夜不停的在碾磨蝗虫干制粉。
李纲也知道内侍省用蝗虫晒干磨粉,然后掺上其它杂粮,或做成养生粉,或干脆制成饲料,用来喂鸡鸭等。
可他依然认为,在这种时候,蝗虫已经收的太多了,如果以市场行为那完全可以大降价的。
“那些作坊雇佣了不少县中百姓,每日以粮食结算工钱,这也是在变相的救济百姓啊。”
马周对这些自然也是清楚的,但是他还是坚信,内侍省的行为并不完全是慈善,应当是还是有利可图的。
他不会如李纲一样认为那完全就是救济慈善行为。
作为新到的知县,马周用了几天时间把整个偃师县跑了一遍后,召集了县丞李纲以及其它官吏们。
“按秘书省太史局的观测推算,河南的旱情还会加剧,所以今年上半年粮食基本上是保不了了,现在有李县丞带领大家捕蝗,效果很显著,县内基本上没有成群成片的飞蝗,这是好事。”
“不过我认为,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是盯着蝗虫,眼下是困难时期,我们要灭蝗,也还得防灾,今夏无收,那么到秋收前,还有大半年的时间,百姓的口粮一定得保证供给。”
马周面前放着个小册子,这是他这段时间跑下面时记录的一些情况。
“如今县中许多百姓手里还有粮,加之这蝗虫换粮,每家也换了不少,这是好情况,仓中粮食也不少。正常来说,就算今夏无收,我们依然不会发现饥荒,但未雨绸缪,某提议,对县中粮仓加紧监管,暂停粮食买卖交易,实行定量配售制,按户籍和人口定下配售额,同时锁死粮价!”
马周的意思很清楚,现在不少百姓都还不缺粮,但终究还是会有些百姓会缺粮的,而且就怕大家见到旱蝗灾情,出现抢粮囤粮现像,到时有的人家里粮食囤积太多吃不完,而有的人家里却又没粮。
搞定量配售制,凭户籍人口定量,这样人人都能买的到粮,又可避免他们恐慌囤粮,再来一个锁定价格,避免到时粮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粮。
“我们不缺粮,但我们得预防出现恐慌气氛,防止抢粮囤粮行为。”
县录事道,“马知县,虽说县里有朝廷的官仓,可私人粮商还是有不少的,若是锁定粮价,只怕他们未必会肯啊。”
马周很不客气的道,“粮商?粮商也是大秦的粮商,如今特殊时期,难道他们还想囤积居奇操纵粮价发国难财?谁敢不配合,那就视为有罪!”
“什么罪呢?”
“谋反!”
马周冷声道,“大秦律令,谋反,谓谋危社稷,图谋推翻朝廷、危害国家之罪行。”
县录事额头冒起冷汗,马周要把不肯锁价的粮商定谋反罪,确实也是能扯上关系的,可终究还是给人太过苛刻冷酷的感觉。
但马周说特殊时期,一切从严,他又没无话可说。
县中官吏们都望向李纲,毕竟马知县虽说是新科状元郎,可毕竟李县丞可是太子老师,曾经是宰辅。
“某觉得马知县说的是正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粮商要赚钱,但不能在这个时候赚钱。”
马周对李纲投去了感谢的眼神,接着又道,“当然,除了保证粮仓安全,实行定额配售外,我以为当趁眼下时间,由县里组织,拿粮食出来雇佣青壮民众,修路铺桥、筑堤通渠,兴修水利,改造城市,这既能办些实事,又能赈济灾民,以工代赈,事情也办了,灾也赈了,一举两得。”
李纲立即点头,“我赞成马知县的计划!”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作为新科状元郎,马周没留在长安城里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没流连于那些勋戚豪门的宴请,没忙着去拜访高官们,而是跑到下面来挂职任事,还一来就要干实事大事,这份态度,还有他的计划,都得到了下面官吏们的赞赏和支持。
“天灾无情,人有情。咱们偃师县,不仅仅是要渡过灾情难关,还要化灾难为动力,组织民力,把一些需要办的事情,都一起趁空办了!”
第1336章 改旗易帜
七月。
中原大旱,赤地千里。
旱情遍及关中关东十余道,连荆湘巴汉、江淮等地,也都是千里绝收。
本该已是夏收过后的喜悦丰收之时,可现在地里干旱裂开的隙缝,都能塞进拳头。
中原大秦治下诸郡县还好,毕竟朝廷从去年就有预测今年会有大旱,还可能有蝗灾,于是早早应对布置。
各地都早早调备粮食,加上对粮食的控制,普遍推行定量配售,防抢购囤积,防粮商趁机居奇囤积涨价,兼之朝廷在各地推广以工代赈,利用如今灾情后出现的民力空余,于是组织百姓修建一些水利设施,以及修路铺桥,修补城池啊,城中的地下暗渠改造等等。
百姓虽受灾,可去做工都还能赚工钱,直接以粮食抵工钱,家中老小妻儿们就全家上阵去捕蝗,捉多捉少都能换得粮食回来。
对于朝廷来说,数年积蓄,要应付一场大灾还是可以的,毕竟旱灾其实比洪灾又要好的多,也比瘟疫等更好对付。只要有粮食,就不怕他旱。就算旱情严重,百姓饮水困难,可人是会走的,甚至可以暂时离开缺水的地方。
一场大旱灾,却没有引发大饥荒,也没有出现什么大流民。
各郡县的百姓,都留在家中,大家没有田可耕种了,可还有官府组织的工程要干,修路铺桥建城筑堤修坝堆水库,挖水渠疏河道清池塘通暗沟,甚至是城池改造,新建街市等等。
朝廷各地仓库中的那些粮食,在这个时期,成了最坚挺的货币,也成了最稳定民心的保障。
若不是那一片片干裂的田地,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根本没有灾情。
不过汉江以南的荆湘,淮南长江以南的江东江西,却不一样了。
席卷全国的大旱,让三藩之地也没能躲过,林士弘江西道内最大的湖泊,鄱阳湖原本浩淼千里,如今已经旱的成了大草原。
荆湘的洞庭湖,一样缩减了三分之二。
江东之地,近半的河流断流。
最要命还是萧铣的南梁,居然爆发了蝗灾。
荆湘之地,湖泊众多,干旱导致洞庭湖一带成为蝗虫爆发的温床,在中原各地早早就忙着挖蝗卵、捕跳蝻、捉飞蝗时,南梁却并没有什么动静。
甚至在稍显安稳的大环境下,南梁君臣们内部的斗争越发的激烈了。
萧铣和他的诸郡统兵大将们之间,争斗越来越激烈。诸郡大将,都是手握重兵,对萧铣这个皇帝并不怎么理会,萧铣自然是不满的。可当初他除董景珍和张绣这些王爷大将,那也都是靠驱虎吞狼,本身自己手里并没有真正可以压制这些诸将的实力。
于是用这个除了那个,马上那个就又尾大不掉了,始终还是改变不了什么。
南梁小朝廷,只剩下了十余郡之地,可是大大小小的军镇数十个,大的统一二郡之地,小的统一二县,总之都是各自招兵买马。
在这种形势下,又没有秦朝来犯,于是南梁君臣间就忙着削藩和反削藩,大战小战不断。
军头们都忙着招兵买马抢地盘,哪有时间救灾灭蝗啊。
哪怕大秦朝廷也早早就给萧铣等降过诏旨,提醒他们要抗旱灭蝗,预防出现大灾大饥。
可谁也没有正眼理会过。
到了如今,恶果终于显眼了。
正常年景,南梁就因为大小军头们忙着巩固地盘,招兵买马的,导致许多青壮都在军中,风调雨顺之时,地里产出都不行。百姓种的粮食,大部份得上缴,自余很少。
而今年南梁各郡,夏收十不足二,绝大多数百姓是颗粒无收。
偏偏这时又爆发蝗灾,连秋种也没法了。
百姓手里又没余粮积蓄,郡县里的军头们,遇到这大灾,却越发的守着粮仓不肯放粮。
百姓饿的没办法,于是只能开始流动起来。
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饥饿的流民攻击地主富户们的庄园宅子,抢劫粮食的行为。
下一步,乡村的地主们被抢光后,就可能要攻打县城抢劫官仓之粮了。
许多流民开始北上。
他们的目的就是渡过汉水,到大秦的地界上去,避灾求粮。
无数的饥民都喊着北上投秦的口号,拖家带小,扶老携幼。
可是此时,不论是萧铣还是各郡县的军头们,救灾时不用心,但却纷纷开始拦截流民,禁止他们出界越线。
对于他们来说,百姓也是资源,还是宝贵的资源,是兵源补充,是粮食耕种者,是军械制造者,若是百姓都跑了,那他们还怎么维持?
至于说百姓受饥,他们不管。
汉口。
汉江上,一条楼船停泊江心。
船上,南梁的沔阳太守张镇周、江夏太守周法明一起拜见安陆太守翟摩侯。
“翟公,我等皆欲改旗易帜,归附大秦!”
翟摩侯却道,“时机未到啊。”
“可我们撑不下去了。”
张镇周和周法明一起叹息道,灾情越来越严重,如今不说救灾了,他们连军粮都得不到补充了。
郡内的灾民,现在已经向流贼发展,开始攻城围县,局势确实控制不住了。
两人早就跟大秦眉来眼去了,甚至若不是大秦一直不同意他们归附,他们早就率部献土归秦了。
现在他们再一次提出要改旗易帜归秦。
可翟摩侯虽然一直负责与两郡联系,但也不敢答应下来。
“自当初圣人与三藩约好,三藩各封郡王后,几年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若是你们归附,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就将打破,战事再起也。”
“翟公,萧铣如今已经是众叛亲离,就算我们归秦,他也不敢吭声的,甚至只要我们先带头归秦,到时必然还会有许多郡县响应归秦,那个时候,只要圣人一道诏令,便可召萧铣入洛阳,南梁不攻自灭。”
“这不是一城一地之得失,这关系着大秦的整盘棋,三藩虽常相互攻伐,可在面对大秦时却是攻守一体的,一旦南梁有事,其它两藩也必然牵动,到时就是全局的变动。”
张镇周无奈道,“如果翟公还是不肯接受我等归附,那我等就只得率兵携民弃土渡江归附了。”
第1337章 江夏
“你们这样不是为难我嘛。”
翟摩侯有些无奈的道,他端起面前的茶壶,给两位南梁太守各倒了一杯茶,然后又指着盘中的鱼道,“这是江里现捕的鱼,鲜着呢,油一煎,那个香啊,还热着,一点腥也没,尝点。”
张镇周叹气。
哪还有心情吃鱼喝茶啊,上火的满嘴是泡。
其实他们早就欲归秦了,只要大秦一句话,他们随时归秦,可关键就是,他们想归秦,秦人都不肯。
总是说什么江南三藩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不到时候。
这左等右等的,现在眼看着治下郡内大乱,他们就想趁早归秦,然后就可以甩手了。
“翟公,要不你帮我们再跟上面奏请一下,我们太难了!”
周法明也道,“实在不行,翟公你先借我们点粮也好。”
“要不,你开放边境,让我们放些灾民先过去?”
看着这两位如今南梁朝中的大军头,翟摩侯有些哭笑不得。自来担任这安陆太守后,虽说是在前线边境,可是他的日子确实挺轻松的,两个邻居太守,整天就想着怎么投秦归附。
“借粮,这也没有这个先例啊。”翟摩侯手捧着茶杯,天气炎热,呆在江心船中,倒是江风习习很是惬意。
“翟公,我们也是没办法啊,那么多的灾民,又是大旱又是蝗灾,如今百姓皆成饥民,不说百姓,就是我等兵马,也是军仓无粮啊。这样下去,别说饥民成流贼,就是我等的兵马,也要成乱兵啊。到时侯,我们可就真无奈压制他们,一旦这些灾民乱兵越界,到时也会给翟公你添麻烦啊。”
沔阳郡在汉江之南长江之北,而江夏郡在汉口之南。
这两郡可谓是如今南梁小朝廷的战略要地,可两郡太守却整天想着投秦,这事情其实萧铣也清楚,可他也没办法,他现在是政令不出南郡江陵城,各地大小军头们,明面尊他为主,可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各个割据一方。
周法明也直言道,“如今的形势已经很危急了,这人饿急了,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说不定哪天我睡梦中就让人割了脑袋去。所以,若是翟公不帮忙,那我可实在无法继续呆在江夏了,我今天回去收拾收拾,明天就去洛阳。”
“二位可别忘了雷长颍啊!”
翟摩侯提醒他们。
当初雷长颍本是沔阳太守,暗里向秦投降,结果当时皇帝为了安稳三藩,先打赢西北跟西突厥、吐蕃、吐谷浑和诸羌的联合进犯,而对三藩采取安抚策略,对于归附的雷长颍反而擒拿送回给梁军,使提雷长颍被杀。
张镇周一脸无奈。
“实在不行,我干脆带兵杀到江陵去!”
“对,我们联合发兵江陵,为圣人把萧铣拿了!到时举国归附!”
“二位,有话好好说。”翟摩侯连忙道。
“翟公,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雷长颍归附时,那时大秦正在西北大战,可眼下四边安宁啊。翟公,大功一件啊,不可错过。”
翟摩侯想来想去,也有些心动了。
“你们若是改旗易帜,会有多少部下拥护?”
“大家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我得奏报朝廷。”
“只怕来不及了,如今人饿的两眼发光,再没粮,只怕就要人相食了。”
一旦人开始吃人,那么就再无什么律法和道德可约束的了了。
安陆郡虽说离洛阳近,可快马也得两三天,消息一来一回,最快也得五六天。
五六天的时间,对于饿急了的饥民来说,确实太久了。
“罢,我就担回风险吧。”
翟摩侯当即决定,开放边境,先让江夏和沔阳两郡的灾民到边境来,他会在那里设立赈灾点,施粥放粮。
要运粮到两郡中去,不如直接让灾民过来。
至于两郡,依然还是由二人率兵驻守,他们所需的粮食,则由他们派人过来运取。
“还请翟公能派一支兵马入境!”
“对,最好是大张旗鼓,兵马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大张旗鼓!”
周法明和张镇周一致要求。
“好!”
翟摩侯返回汉口后,立即召来属下官吏。
然后亲自去拜访了城中的刘公公。
刘公公是名宦官,是内侍省派驻湖北道安陆郡的一名宦官,负责安陆郡粮食换购蝗虫,以及加工储存蝗虫制粮的。
“请刘公公借调救灾粮。”
刘公公在汉口有几座大仓,里面存储的,全都是用蝗卵蝗虫粉以及小鱼小虾螺贝肉与杂粮加工制成的救灾粮。
这种救灾粮比起各地售卖的养身粉自然要差些,生产过程更粗糙,材料也更次,可毕竟也是实打实能吃的食物。
米糠麦麸豆粉芋粉掺杂着蝗粉鱼虾贝壳粉,闻着确实一般,吃着也不太好吃,可毕竟是能吃能消化的,比起直接吃草根树皮,可是不同。更别说那种吃下去勉强能暂时有饱腹感,可最后会不消化撑死的观音土了。
何况,这些救灾粮里,甚至还加入了盐这种宝贵的东西。
“翟使君的仓里不是还有许多粮食吗?”刘公公笑问。
“实不相瞒,我打算做一件大事,只是时间紧迫。”翟摩侯把事情简单一说。
那位才九品的刘公公一听,倒是吃了一惊,沉吟许久。
“既然是干大事,那咱家自然得全力支持翟使君,只要翟使君写个公文过来,要多少咱家就给多少。”
“多谢公公仗义!”
“都是为圣人为朝廷办事嘛。”
江夏。
与汉口不过隔江相望。
周法明回到城中,立即向属下文武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诸位,大秦终于同意咱们归附了!”
众人无不大喜。
“马上向各级传达此喜讯,改旗易帜,把大家准备好许久的秦旗打出来吧!”
江夏城,太守府门前。
第一个换上了秦旗。
原来的梁旗被扯落扔到了一边,一面赤红的秦字大旗高高升起。
看到这面旗帜,附近的人先是惊讶,然后是欣喜。
终于,他们也成为秦人了。
“咱也是秦人了,有救了,终于有救了!”
“对,成了秦人就不怕旱灾不怕蝗灾,再不用担心饥荒了!”
江夏城中,各个衙门,一面接一面的秦旗树起。
而许多城中百姓,都急匆匆的跑回家。
“娘子,赶紧,赶紧逢一面红旗,咱们归秦了!”
家家户户争赶红旗。
周法明也第一时间派人上街宣传告示,说江夏归秦。郡中百姓若是家中无粮者,可往渡口,那里会有船运送大家过江到汉口,那里会有汉口的官吏放粮施粥救济百姓。
当天。
无数的江夏郡百姓,开始往渡口赶去,到了地方,果然已经有江夏军准备的上百条船准备渡百姓过江。
最先抢上渡船的江夏百姓,怀着激动的心情渡过长江登上汉口码头,那里果然有许多秦军在等候,他们指引着他们到码头附近去,远远的就闻到了一口口大锅里炖煮的粥香了。
第1338章 坏天子
“来来来,都排好队了,排好队才有粥喝,不排队的没的喝!”
一名健壮的民兵站在粥铺前,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他腰间左边佩带横刀,右边挂着弓插。
手里还有一杆丈八长矛。
有一个满脸胡子长满横肉的江夏汉子饿急了,闻着那粥香忍不住上前,“爷们都快饿死了,赶紧先来碗粥填填肚子。”
持矛的民兵冷眼瞥了他一下。
“退后,排队!”
络腮胡不满的上前,打算自己盛粥。
“退后!”民兵再次喝声。
可是这家伙却充耳不闻,或许是太饿了,又或许他并没有重视这民兵的喝令,依然上前。
“找死!”
民兵大喝一声,“拿下!”
顿时,冲出来七八个民兵,一人一杆丈八矛,倒也没有直接拿矛头刺,而是拿矛杆就砸。
络腮胡虽彪悍,可双拳也难敌四手啊,何况这还是一火九个健壮民兵呢,没几下就被打趴在地。
“停!”
那民兵火长上前,“别装死狗,起来,到后面排队去!”
络腮胡恼怒万分,又羞又气,可看着那些民兵,只能咽咽口水,从地上爬起,拍拍灰尘,退到后面去了。
有了这个家伙的前车之鉴,接下来江夏百姓倒是很听话的开始排队。
每个粥桶前都排一队人,禁止插队。
甚至还有几个桶前,只排老人、孩子和有孕的妇人。
排到粥桶前,饥民们双手捧着碗。
饿民们在外,这碗是必带的。
粥桶后,一个民兵舀起一大勺粥倒入他的碗里。饥民感激的躬身点头,然后从一侧离开。
碗里的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粥熬粥的时间挺长,很是浓稠。不过这粥看着并不米粥,也不是小米粥,倒像是米糊。颜色有些偏黄偏暗,但饿久了,哪还管这些。
顾不得粥烫,碗捧到嘴边,开始一点点的吸。
粥入嘴,很粘稠的感觉。
嗯。
还有点咸味。
似乎,好像还吃到了点鸡肉味。
不对,似乎还有鱼的味道。
嗯,也有米的味道,似乎还有豆子味,还有什么味道?
细想,似乎有点过年喝腊八粥的味道似的。
好吃。
又吸一口。
越品似乎越有味,这个时候腥味成了河鲜味了,蝗粉成了肉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