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礼部试后,马周夺得会元后,他并没有与其它多数考中的贡士一样整天在酒宴应酬之中,他考完之后,还没放榜便直接去了北邙山中一处清净之地读书了。
  直到殿试前一天才回来。
  这些天的清修读书,使的他的头脑依然清醒,思路依然敏捷。
  考试时间才过半,结果马周就已经答完并检查好誊写好了试卷。
  罗成坐在殿上,目光在二百三十名贡士中来回的扫过,这些从天下十万读书人中精选出来的贡士,确实个个仪表堂堂,年长者有四十来岁的,年少者也是二十出头,并未有十来岁的神童或是白发的老儒。
  每个人都长的也不错,很符合身言书判的条件。
  罗成也早看到马周早早就答完了题。
  他笑着对今天同在殿上的房玄龄、魏征几人道,“朕看马周是觉得这考试题目太容易了些啊。”
  魏征道,“此子有些锋芒过露了些,就怕刚过易折啊。”
  “多爱惜些就是了,年轻人嘛,没有锐气岂不就死气沉沉?”罗成笑道。“朕觉得,既然马周这么早就答完了,不如再增加一场答辩面试好了,这也符名身言书判里的言。”
  房玄龄等人有些意外,科举考试的内容那都是几经商议后才定下的。
  “科举本来没有殿试,也没有县试、郡试、道试等,可现在不也有了,如今朕要再加一道面试答辩,也可以的。”
  皇帝如此说,众臣自然也就没有异议。
  到日暮时分,贡士们一起交卷。
  冯力士上前,对士子们宣布要加考一场口头答辩,要接受皇帝和八位考官们的提问。
  答辩不仅限于他们的时务策论和疑案判决。
  有些贡士们听了,不由的头大,这种面试肯定容易紧张,尤其是根本不知道皇帝和考官们会提什么方面的问题。
  当然,马周却依然十分平静。
  “圣人有谕,召会元马周第一个上前答辩,所有贡士皆在殿中听辩。”
  这就是公开答辩了,有些人更紧张了。
  马周起身站起,叉手回礼,应喏上前。
  “马周,朕问你,何为华夏何为蛮夷?”皇帝一上来就直接问了一个华夷之辩的大问题,这个可是争论了千年的大课题,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思想主流。
  马周略加思索,答道,“回复圣人,学生以为,华夷之辩不能仅以血缘或地域而论!”
  “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而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
  “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国,专倨不王,弃彼仁义忠信,则不可与人伦齿,岂不为中国之夷乎?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马周朗朗扬声,自信答辩,皇帝听的连连点头。


第1332章 不想当宰相的状元郎不是好秘书
  先秦之时,古人以文明礼仪来区分华夷。
  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春秋时,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而楚国自称蛮夷,后文明日进,与中原诸夏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郑国本为诸夏,后行为不合义礼,因被视之为夷狄。
  “春秋左传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而到了汉晋以后,华夷的区分又有了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对于华夷之别,开始加入了血缘关系,甚至将血缘列为华夷之辩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五胡十六国时代,华夏遭受胡人入侵,饱受蹂躏,当时的北方汉人甚至差点族灭,故此对于华夷之辩更注重血缘。
  地域和文化礼仪反而放到了后面。
  房玄龄提问。
  “左传有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解?”
  “回房相,春秋管仲曾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当年狄人进攻邢国,管仲便力谏出兵救援。戎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夷不谋夏,夷不乱夏,这是以武力打出来的,不是妥协优待出来的,没有强大的武力,强硬的态度,他们是不会放弃对神器的窥探的。”
  罗成对马周开始的那段论点很感兴趣,马周对夷很鄙视,充满歧视,也有很强的防范之心。不过他又说,华夷并不是以血统和地域来论的。哪怕是再根正苗红的汉人,可如果反窜心于夷,那么就算身出于华,也不能称他为华了。
  他的观点,还是认为,华夷的区分,关键在于文化和心理认同。
  这一点罗成很赞成。
  这就好比后世的那些香蕉人,本身出于华,可是到了国外后,早就心理认同了外国,不把自己再当成华,窜心于夷,这些人自然就不能再算是华夏了。
  而有一些蛮夷,归化华夏,尤其是一些蛮夷迁移内地入籍落户,几代之后,他们的子女说着汉话,习着华夏礼仪,甚至心里认同也完全是华夏,这些人便已经不再是蛮夷而是华夏了。
  “马周,大秦又当如何对待四周之蛮夷呢?”
  “回圣人,学生以为,对于夷狄,不能过于宽厚,夷狄终究是畏威而不怀德之禽兽也,不懂仁德只畏刑威。故要时刻提防蛮夷,对于蛮夷要先示威后宣德,四方之蛮夷,有欲内附者,可迁入落籍,但不可有特殊优待,更不能给予保留其传统习俗等,也不许聚落居住,归化入籍者,须得从此着我华夏衣裳、说我汉人言语,缴纳税赋,遵守国法,改汉姓名说汉话!”
  “魏晋之时,对于北方的诸胡就是过于优厚,那些被击败的诸胡内附,全都内迁,划田授地,让他们聚落而居,甚至依然是沿习他们的那一套传统,这样便成了国中之国,终究导致了五胡入侵乱华夏江山,这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按马周说的,只要这些蛮夷戎狄,依然保留着他们过去的名字、传统习俗,依然是如过去般的单独分开居住生活,那么这些人不管他入没入籍,有没有内附,他们就始终都是蛮夷戎狄,绝没有成为华夏一部份,这些人就早晚会成为祸害。
  罗成觉得这种观点,正是如今大一统的大秦帝国需要的华夷之辩的统一思想。
  蛮夷们要么归化,要么就依然是蛮夷,不可能让他们有两重身份,两个国籍。对于想要归化的蛮夷,当然欢迎,但没有什么特殊优待,不可能让你们成为大秦帝国下的什么突厥人、靺鞨人、粟特人、俚僚人、羌人等等,只要一入籍,你就是华夏,是汉人,是秦国子民。
  你就得用汉名汉姓,你就得蓄发戴冠,你就得穿汉人衣服,就得学习汉话,就得缴赋纳税。
  更不会允许什么突厥部落、粟特部落、羌人区等出现,不可能让他们自治,让他们成为国中之国。
  这就好比科举考试,你蛮夷要是入了籍也一样可以按正规渠道参加科举,考不考的上,全凭你真本事,不会给你加分不会给你特招。
  ……
  三天后。
  殿试的成绩出来了,笔试和面试的成绩都出来了。
  十人名单摆在皇帝面前,这是最优的十人。
  笔试前十和面试前十,都有马周。
  马周的那通华夷之辩说的大气,深得皇帝赞赏,诸位考官们也很支持。他的那番话,很符合如今朝堂上的华夷之策,更深得皇帝喜欢。
  毫无疑问,罗成最终钦点了马周为状元郎,一甲第一名,状元郎,赐进士及第!
  第二名皇帝钦点了孙伏伽,这也是位河北士子,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孙伏伽曾经在隋朝时就考中了进士,大业末还任过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小官。隋亡后,还曾在李渊的伪唐任过长安县法曹,因上书李渊言事有功,被李渊升为治书侍御史,不过后来因上书言事被李渊免官。
  此后回到河北老家读书静修,这次前来参加科举,也是一路过关斩将,尤其是他的判案判的极好,殿试上的答辩虽没有马周那么出色,可也是得到皇帝好评。这次殿试,皇帝钦点其为一甲榜眼。
  探花郎皇帝则点了出身京兆韦氏的韦待价,他是尚书右丞韦挺之子,韦待价名门子弟,确实也很有才气,皇帝对其很满意,从殿试前十中点为探花。
  天津桥北,皇城端门前。
  二百三十名进士皆在此等候放榜。
  秘书监王珪亲自捧着金榜出来。
  金榜悬于端门前,秘书监亲自唱名。
  唱名从后往前,第一个被唱名的是三甲同进士出身的第一百九十七名。
  “侯君素,三甲第一百九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
  来自关中的士子侯君素激动万分,他是朝中大将侯君集的族弟,但打小学文,没想到这次还真的能够中得进士,哪怕是最后一名,也是高兴万分。
  “我中了,中进士了!”
  贡士变成了真正的进士,鲤鱼跃进了龙门。
  四周传来一片恭喜之声。
  ……
  “一甲,探花,韦待价!赐进士及第!”
  “一甲,榜眼,孙伏伽,赐进士及第!”
  “一甲,状元郎,马周,赐进士及第!”
  当最后三个名字念出后,端门金榜上,最顶上的一个名字也填写完,许多翘首期盼的进士们,终于忍不住叹惜。
  虽说殿试不淘汰,可名次也很重要。
  一甲前三,可以不通过朝考,而直接授秘书省官职,状元直授秘书省秘书郎,榜眼和探花授校书郎。
  秘书郎是从六品,校书郎从七品。品阶既高,又清要。
  要知道秘书省可是内三省之一,秘书监更是皇帝宣政殿御前会议大臣,能够一经科举便进入秘书省,哪怕仅是秘书郎和校书郎这样管理图书的官职,也是不同寻常的。
  而其它二甲三甲的进士们,殿试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朝考,考试合格者,授予秘书省校书、正字,而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外放地方任县丞等职。
  秘书省的官职不是要职,可却是个正途,能入秘书省,将来有极大机会入翰林院,而二百三十名进士,最终只选十三人入秘书省,除一甲三人,便只再选十人。
  二百二十七人,争十个名额,比会试还要严格的多。
  “恭喜宾王兄,高中状元郎!”
  无数新科进士们过来向马周道贺,两千三百解额举子,最终考出二百三十名进士,现在马周独点鳌头,众人的恭贺声里,羡慕的有,甚至妒忌者也有。
  马周很淡定,似乎自己中状元是件早预料的事情。
  “年兄就没担心过,万一这没中到状元郎呢?”韦待价笑问。
  韦待价是国子监的解额,国子监一万二千监生,他是解元。相比起状元马周和榜眼孙伏伽,韦待价名门出身,其实是有些不太服气马周夺了状元的,可不服气也不行,这是皇帝殿试钦点。
  “中不中状元都无所谓,进士总是能中的。”马周道。
  这话让韦待价有些无力回应,他卯足了劲要在殿试上一争先后,谁料这马周却如此不在意进士排名。
  “倒要恭喜年兄,成为从六品秘书郎了,今朝秘书郎,他日大学士!”
  “我不会去秘书省做秘书郎的,秘书省里管理图书非我所愿,我会向圣人请求下放地方,就算授一县丞也好,干点实事远比管理图书更好。”
  韦待价无语,他是京兆韦氏子弟,父亲还是尚书左丞,很清楚的知道不少科举后的安排内幕,比如一甲的三人直接授秘书省官,不经朝考。而其余的二百多进士,通过朝考选十人入秘书省授八品的校书、正字之职。
  剩下的二百多人,则一半人是分发到诸省部寺监台中担任八品的主事一类的职务。剩下的一半,则是分发到诸郡里任参军事或是到县里任县丞之职。
  可以说,县丞其实是新科进士分配里最差的。
  可马周这新科状元郎却说要去当县丞也不愿当从六品秘书郎,可上县丞才从八品上,中县丞更是从八品下,若是下县丞,更才正九品上而已。
  “我当官,是为做事,不经郡县,他日如何省部,将来又如何入府院为宰辅呢?”马周毫不掩饰他将来就是要当宰相的远大理想。
  韦待价笑笑,“年兄还真是志向远大,不过县丞可不好当啊,尤其是偏远之地的县丞就更难当了。”
  马周却道,“吾皇曾为章丘县尉,房相曾为章丘县丞,杜县也曾为章丘县尉,地方历练还是很有必要的。”
  韦待价无话可说。


第1333章 再战江湖
  “哥!”
  “怎么了?”
  罗成正在下厨,锅里红烧竹鼠,听到小妹叫她,回头望去。
  厨房很大,这个厨房是专为皇帝所造,就在皇帝的御书房后面,有时皇帝也会自己下下厨。作为皇帝,罗成想吃什么都有人做来,可他还是喜欢有时自己下下厨,尤其是遇到一些烦心事的时候,自己忙碌着做几个小菜,似乎烦心事也消散了许多。
  不过今天倒不是又遇到烦心事了,而是小妹进宫来了。
  厨房里,小妹永嘉长公主正在剥蒜,剥着剥着突然流泪了。
  “哥,突然想到那年,阿爷和兄长们都去做役了,家里就我和阿娘、嫂子还有小六哥,家里的粮都交了租赋,地里又没收成,青黄不接,饥荒了。最后没办法,娘把三姐和四姐都嫁出去了,收了几斗谷子做娉礼,却连点嫁妆都陪不起,靠着那点谷子,我们娘几个总算没饿死。五哥你挖河回来,带我去三姐家,三姐夫打猎捉了竹鼠回来,五哥你煮了竹鼠还有兔子,那天,我吃的可高兴了,到现在都还一直记得。”
  罗成铲动了几下锅里的竹鼠,笑着到小妹身边,“傻丫头,你还记得那些呢,不过怎么还哭了?”
  “没哭,就是眼里进了点沙子。”
  “傻丫头,你如今都是几个孩子的娘了,怎么,是不是杜伏威让你受委屈了?你告诉哥,哥给你做主,扒了他杜伏威的皮。”
  “没有。”小妹笑笑,“就是想到以前的事情,总感觉跟做梦一样。”
  那时候的家里穷的很,人又多,当时还小的她记忆里总是吃不饱,于是各种野果子啊小虫子啊总成了充饥的小零售。
  那时的她总是面黄饥瘦的,似乎一阵风吹来,随时都会吹跑。
  而如今,她却是皇家的长公主,丈夫也是国公,有百里的实封地,甚至她自己也有百里的公主汤沐邑。
  居住的是豪华的府邸,有别墅庄园,出入前呼后拥,家里奴仆婢女无数,再不用担心吃的。
  “杜郎对我挺好的,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给我,我知道杜郎有时也犯浑,可对我是真心的。现在一切都好,只是常常会想起阿爷阿娘,会想起阿兄们。今天来宫里见阿兄,想不到阿兄居然还记得竹鼠,还亲自为我下厨。”
  罗成扭头铲动了几下锅里的竹鼠肉,感觉鼻子没那么堵没那么酸了这才回过头来。
  “其实,若是你愿意,可以一直留在洛阳,什么时候想入宫都可以。”
  小妹笑笑。
  “可是如今不比从前了啊,嫁了丈夫,生了儿女,总得围绕着他们转了。再说,就算我留在洛阳,可是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和六哥他们也不在京,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他们也都随姐夫们在外,一家人终究不能像从前那般,齐齐整整了。”
  罗成也是叹了口气。
  是啊,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如今再回来,已经是走亲戚了。
  一众兄弟姐妹,如今虽然都说富贵了,可却都分散四边,一年也难得相聚一两次。
  “以后过年时常回京,咱们兄弟姐妹都能聚一聚。”
  小妹点头。
  起身,走到灶边,看着锅里已经炒的金黄的竹鼠肉伸手拈了一块吹几下就往嘴里放。
  “当心烫!”罗成笑道。
  “阿兄做的竹鼠肉还是那么好吃,就跟头一次吃时一模一样。”
  “那是,阿兄做菜是有秘诀的。”
  竹鼠做好,兄妹俩就坐在那里吃着,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阿兄,杜郎想出来做事了。”
  杜伏威早前一直镇守淮南,后来因牵连辅公祏之事也受了些冲击,再后来,杜伏威又被御史弹劾有贪污等事,虽说最后皇帝没深究,但也还是免去了他的实职,给他实封,让他就藩之国去了,实际上就是免职了。
  算来,杜伏威也闲了有一年多时间了。
  “哦,那他有没有说想去哪?”罗成拿筷子给小妹挑了几块带皮的竹鼠肉,这种带皮的最好吃,皮Q弹,肉鲜嫩。
  “杜郎说随便去哪都行,就是想做点事,不想任那闲职,职高职低都无所谓的,哪怕就是当个郡尉也行,实在不行,县尉也行。”
  罗成呵呵一笑。
  郡尉专管统兵,而县尉过去是分管诸漕事务,现在则专管治安捕贼率领乡团民兵,也是武职了。
  可说来,杜伏威作为凌烟阁功臣,曾经的八大节度使之一,若是让他去当个郡尉,那就说不过去了,更别说县尉。
  若说起来,安排杜伏威重回淮南比较合适,可现在淮南到襄阳汉中一带,是由皇帝的三位义子阚棱、王雄诞和西门君仪任职镇守,他们三虽曾是杜伏威的部下,但皇帝认为若是杜伏威回去了,会对淮南的局势并无帮助。
  “要不去云南如何,朕授他为云南道左都督指挥使兼昆明郡太守,再调辅公祏去任云南道丽江郡太守。正好老四在那边近来动作不少,他上奏说要对洱海一带的蛮人开战,需要朝廷增援,估计云南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不少战事。”
  云南一带,在北周和隋朝时,最大的势力是爨氏部族,到隋时已经分为东爨和西爨,东爨又称为乌蛮,西爨则称为白蛮。
  而到如今,围绕在洱海周边,形成了六个势力较大的邦国。
  洱海北岸为三浪,邆赕、施浪、浪穹,这三浪是河蛮人建立的邦国。
  而洱海西岸一带,则为蒙嶲、蒙舍,他们是哀牢人建立的邦国。
  洱海东面的越析,则是磨些人建立的邦国。
  河蛮人与磨些人,又是隶属于白蛮,哀牢人建立的两国则隶属乌蛮。
  这六国,夷语称国王为诏,因此也称六诏。
  其中蒙舍国在诸部南面,故又称为南诏国。
  从早前的爨氏联盟,到如今渐分为乌蛮白蛮的六诏,云南的局势在迅速的变化,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有中原势力的重新进入撑乱局势。
  曾经的爨氏,已经无法再真正掌控云南,现在变成了洱海一带的六诏,以及昆明一带的朝廷郡县,和丽江一带的存孝等诸侯封国势力。
  昆明一带的郡县不断的在修路筑城,而丽江一带的诸侯更是主动出击,与那些蛮人们摩擦不断。
  局势已经十分紧张,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罗成清楚知道老四在丽江不甘寂寞,其实在不断的搞事情,蛮人也是有些忍无可忍了。
  但对于此,罗成虽然通过锦衣卫和皇城司洞察分明,可却没有半点阻止的意思。
  朝廷对于云南,其实是跟对岭南一样的态度,绝不会甘愿让这些蛮人自治,不可能接受羁縻郡县的,既然蛮人不甘愿改土归流,最终便还是得通过战争征服。
  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虽都有些污点,可毕竟只是小节有亏,而且两人都是比较能打的人,且两人搭档许久,十分默契。辅公祏娶的妻子便是杜伏威的妹妹。
  有句话就使功不如许过。
  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被皇帝冷落了许久,也都有些憋的慌,这个时候让他们去云南,二人肯定会很卖力。
  至于说谋反之类的,罗成是相信不会的。
  辅公祏曾经反过,但那次失败的经历相信他会永远牢记。
  “又要打仗了吗?听说今年中原将会有大蝗灾啊,大灾之年打仗,不合适吧?”小妹劝说道。
  “今年中原旱灾是肯定的了,但蝗灾未必。如今你也看到了,洛阳城里到处都是卖蝗虫吃食的,烧的烤的炸的都有,还有磨成粉的,你若是没吃过,我建议你可以尝尝,味道还不错的。”
  仅仅是单纯的旱灾和蝗灾,就算再严重,一般情况下,只要官府救援得力,也不至于会出什么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和地方官府有没有作为。
  “朝廷做过调查统计,可能发生灾情的地方,百姓手里多数都还有存粮,虽说不是人人能够撑半年,但是加上朝廷的开仓放粮,其实是足够撑过灾情,甚至,不少地方仅仅县里的社仓和义仓粮,就足够渡过这场危机了,只要没有灾民受饥流动起来,不出现流民滚动,就不会出现更大的麻烦。”
  最怕的就是饥民变成流民,最后流民跟蝗虫一样滚过,走哪吃哪,本来有些地方的粮食是可以救济本地灾民的,可大量流民过境,往往就会把当地脆弱的救灾粮食吃过抢过,最终把官府的救灾计划安排打破,使的更多的百姓加入了流民队伍之中,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最终如蝗虫过境一般冲毁一个又一个地方,使的官府救援不及,束手无策。
  因此,只要不让灾民流动起来,那么救援起来就要容易的多。
  朝廷现在已经基本上能够确信,这次的大旱虽无法改变,但大蝗灾却将难以出现,或许会有些郡县出现蝗灾,可灾情将小的多,更不会席卷中原。
  各地粮仓都已经全都清查过,虽也发现了一些贪污挪用的仓鼠,但都不算严重,各地也及时的补充了粮食,大的转运仓、储备仓已经全都严阵以待,甚至皇帝早有严令,一旦出现灾情,各地可不经请示,直接开仓放粮。
  “杜大想做点事,就让他去云南吧,你就留在洛阳,至于辅三,让他也跟着杜大去云南。”
  “好想小六哥,听说他去了极北之地,那里常年冰封呢?”
  “嗯,北方万里之外,尽是冰天雪地,小六倒是越来越喜欢北国了。”
  “小六哥过年会回来吗?”
  “你今年过年没赶上,小六年前回京可是带回来许多北国的稀罕物,各种珍贵皮毛呢,可惜他前脚离京你后脚才来。等过年吧,过年他肯定会进京的,到时让他多送你些皮毛。”
  老四存孝在云南丽江要对洱海六诏动手,而小六士信却忙着率领冒险船队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寻找蛮子部落,向他们宣示大秦天威,通商贸易。
  罗成则在洛阳,与小妹一起在御书房后面的这间天子私厨里爆炒竹鼠,吃肉正欢。
  “上次士信送来几条哈士奇长毛犬,我给阿爷送了一条,结果整天拆家,阿爷烦的要死,你要是不嫌弃,我回头让人给你送府上去,若是你也不喜欢,告诉我一声,哪天我来把它宰了,咱们兄妹俩炖锅狗肉吃。”
  小妹一脸无奈样。
  “阿兄,你现在可是皇帝,亿万子民的天子呢。”
  “天子也是人嘛,又不是不用食人间烟火,我跟你说啊,这北国来的哈士奇啊有狼的血统,这要是一锅炖了,绝对美味。”
  “阿兄,你是不是已经吃过了?”
  罗成点头承认,“士信送来的哈士奇本来我也养了一条,可这死狗居然吃掉了朕好几本奏折,朕岂能饶它,当然是一锅炖了,味道确实不错,连你嫂子吃了都连说好呢。”
  小妹听了不由的噗呲一笑。
  “回头我就告诉六哥,说你把他送的礼物给吃了。”
  “告诉也无妨,我前几天还给士信去了封信,说下回过年进京时,多带几条这哈士奇来,挺好吃的。还有啊,北国有那全身白毛的北极熊,皮毛最是上乘,另外那肉听说也是极品,我让他到时也带几头回来,老实的,就养到正筹建的洛阳皇家动物园里去,不老实的,就宰了尝鲜。”
  士信去年又新开拓了不少交易点,新增了许多个部落缔结了交易关系,大批的北方皮毛沿着大海,搭着商船抵达青岛、蓬莱、广陵港,雪貂皮、海狸皮、海豹皮甚至是鲸鱼皮等等许多珍贵的皮毛抵达,一时间让整个大秦的贵族豪门他抢疯了。
  丝绸虽然也能制成各种名贵的衣冠,可哪有那些皮毛更吸引人,倒不是说皮毛做成的衣冠更好更保暖,可物以稀为贵。
  对于那些贵族豪门来说,尤其是那些贵妇人来说,丝绸绵缎制成的太普通寻常了,北地来的皮毛才是流行的,谁都不甘于人后。
  而对于罗成和士信兄弟俩来说,士信运来这些皮毛,大赚了一笔,而罗成也同样大赚了一笔。
  市舶税收以及他也通过内侍省和买了大部份,然后再加工成各式奢侈的皮草出售,风靡长安洛阳,赚的盆满钵满。
  上次士信离开时,罗成可是给他送去了大把的皇家制度的紧俏商货,甚至还派了一支商船队跟着士信启程北上。
  罗成跟士信合伙做起了北方皮草贸易,其它的商人们还没有嗅到这里面的巨大商机,皇帝却是马上就开始带头抢占先机了。
  从北地每带回来一件雪貂皮,那么他罗成就能多武装一个士兵,每带回来一船的皮毛,那么他就能新武装一个团,钱不是万能的,但就算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一样离不开钱。
  钱能变成武器装备,能训练士兵,能开疆拓土!
  洛阳的贵妇人们购买的每一件雪貂大衣,每一顶海狸帽,都为大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1334章 贺蝗表
  “好一个飞蝗死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邙山上清宫中,皇帝看完一本奏折,忍不住大发雷霆。骂完还不解气,直接把奏折都扔了,气的罗成再坐不住,干脆起身出殿,站在外面看远处风景平息心中怒火。
  站在邙山,南望山下便是洛阳城,洛水从城中穿城而过。再往前,洛阳皇宫大门正对的是伊阙龙门。
  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又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故又得名龙门。
  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河穿城而过,洛阳城的选址确实得天独厚。
  尤其是站在这邙山顶上的上清行宫,便更能看的清楚。
  据说当年杨广二十岁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三路共五十一万大军伐陈南征,得胜归来后,杨广登邙山观伊阙,说那不就是龙门吗,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仆射苏威便拍马屁说,“天俟我隋!”
  后来杨广登基后便决定在洛阳营建东都,下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后来营建洛阳城,中轴线便正是对准了邙山上清宫和伊阙龙门。
  洛阳是数朝古都,隋朝以前也是做过周、汉、北魏等的都城,苏威说等隋朝来建都,当然是拍马屁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