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慕容恪如何喊叫,都没用了,数名军校上前拖着他下去,片刻后,一颗人头就摆在托盘上端了上来。
“把天柱王以及一众吐谷浑贵族、酋长、将领者皆斩。”
尉迟恭非常狠辣的下令,凡统领百人以上的吐谷浑军官,皆斩。凡吐谷浑王室,男丁皆斩。吐谷浑国羌、氐诸部随军反抗的贵族、官员等,皆斩。
吐谷浑军中统百夫以上的军官,皆斩。
“胆敢叛秦作乱者,皆斩!”
一时杀的人头滚滚,足有数千人被杀。
血气冲天。
“垒筑人头京观,刻碑记录此战!”
尉迟恭本来还打算把所有吐谷浑的数万战俘全砍了,这一战,阵斩五千余,俘虏三万余众,另外有四万余溃散跑了。
来整等也没空去追击。
对于斩杀俘虏之事,来整不肯同意,认为杀慕容恪等都有些草率,应当战后押回长安,交由皇帝和朝廷处置。
不过尉迟恭坚持要杀,他也就不再拦着,但一般的战俘,就没必要杀了,哪怕这些人是战俘,也可以押回去做奴隶啊,到时发卖之钱,也能拿出大半来分赏给将士们,杀了就太可惜了。
先战河卡山口,破慕容安远两万人,阵斩一千三,俘虏七千余。再战曼头城下,破慕容恪和天柱王八万大军,阵斩五千余,俘虏三万多。
此两战过后,尉迟恭与来整两军会师,已经把吐谷浑军击溃。
秦军士气高涨。
这几个月,大家也是憋的难受,如今终于吐气扬眉。
“北上伏俟城,杀西突厥人!”
短暂的休整过后,留下轻伤兵员驻守曼头城,并照顾重伤员,以及看押俘虏后。四万秦军启程北上。
七月十九日。
尉迟恭与来整率四万军北上至青海湖西南方向,拦截住了三万殿后西突厥军的去路。
此时这三万西突厥军原本是得到射匮可汗命令,要返回西域,可却被秦琼咬住不放。多日激战,且战且退,可始终不得脱身。
这一在,当他们发现一军秦军自西南而来,拦住他们的退路之后。
这些西突厥人绝望了。
统领这支西突厥军的是射匮可汗的弟弟统叶护,这是位相当勇猛能战的猛将,之前西突厥军分批撤返,就是统叶护自请殿后,若不是有他在后面留守,那七万人马,也没有那么轻松的撤离。
统叶护以为凭他的本事,掩护其它兵马撤离之后,他随时都可以撤离。
却不料,伏俟城的秦琼先前能顶住十万西突厥的猛攻而不败,自然也非等闲之辈。如今他想全身而退,又岂是容易。
一个秦琼他都甩不开,更别说又来了尉迟恭和来整。
高原之上,秋风瑟瑟,寒风已起。
统叶护望着连绵的秦军,眉头紧锁。
被秦琼军一路追击,统叶护的三万人虽只减员了一成多点,但全军疲惫无比,人马皆疲。他很清楚秦琼的战术,就是草原上的狼群战术,他们围攻鹿群或羊群时便是如此,先是驱赶然后是尾随,不时的攻击袭扰,耗尽猎物的精力,最终发起致命一击。
“后有追兵,前有拦截,我军危矣。”
统叶护不由的感叹,当初兄长射匮可汗决定发兵入吐谷浑,要助慕容恪复国时,他曾反对过。但大哥却认为秦军太过霸道强势,若任由秦军把吐谷浑灭了,那么西突厥与秦就没有了半点缓冲之地,秦军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进入西域,抢夺西域的控制权。
而统叶护当初却认为,面对统一中原后越来越强的秦朝,他们西突厥应当如漠北的铁勒人一样,向中原称臣,换取他们对西域的继续实际控制,可大哥不甘心西域霸主做中原的藩属邦国,悍然出兵,结果不过几个月,就损兵折将。
“传令,全军分散突击,我们不跟秦军打,能跑出去几个算几个,若是能返回西域,转告大汗,立即遣使入长安,上降表赔礼谢罪,秦军之强,非我突厥能敌也!”
西突厥第一猛将统叶护的这个决定,惊呆了一众将领们,他们想不到这位要不战而跑。
“突围,全军突围,分散突围!”统叶护再次下令,毫无与秦军决战之心。
第1018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七月下旬。
长安城依然是烈日炎炎,太极宫当初设计之时,地理和天象相对应,象征北极星的皇宫太极宫,被安排在长安城北部中央的位置。
虽然皇宫居于城北中央,符名皇帝的身份,但却忽略了地形的缺陷,过于理想化的设计,使的太极宫却处在长安城地势最低的一块洼地上,夏季之时潮湿而燥热。
皇帝的突然中风,甚至也有几分太极宫的原因。新授军医使孙思邈就曾建议皇帝离开太极宫,另选一处地方居住休养,以备清时暑。
将作监和工部甚至堪测长安地形后,选中了长安城北的龙首原,认为可在这里新建一座宫城。
只不过皇帝以国家前线用兵要紧为由,拒绝了这一奏请。
不过最后宰相们还是提议先在龙首原上建一座别墅,以备皇帝居住。
孙思邈也请皇帝暂离太极宫居住,以免风卒未好,又得风痹。风痹便是风湿病,居于地洼潮湿之地,确实是容易得风痹的。最后罗成也便只好同意了这一请求。
最后,掌供邦国修建木土工匠之政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的将作监负责了这栋皇帝避暑别墅的修建,阎妃之父楚王的外公将作大监阎毗与儿子阎立本一起设计了这座别墅。
别墅不大,连别宫都算不上,但他们却已经预留了今后修新宫的规划,这座别墅,今后可以为新宫中的一处殿院。
只用了半月时间,龙首原上便修好了一座居高通风的别墅,皇帝也从太极宫迁过去。
换到龙首原的大明宫别墅后,罗成也确实感受到环境不错,似乎康复的也更好了。
人的心情也变的好了起来。
别墅在阎毗规划的大明宫的北面,是在后廷位置,他计划这里以后边上要挖一个人工湖,为名太液池,池中还要填上一座湖心岛,名为蓬莱山。
皇帝的别墅此时还只是孤零零的一座院落,名为含凉殿。
殿中前后放有冰块以消暑清凉,在含凉殿边上,还有一座自雨亭,通过水车汲水送到亭子顶上,然后形成不间断的雨帘,使的就算是在炎炎烈日的中午,亭里也十分的清凉。
自雨亭里还配有水车驱动的风车,清风吹来,丝丝清凉。
“陛下,吐谷浑飞信奏捷!”
“大捷!”
自皇帝移驾长安之后,国事似乎就十分不顺,朝廷上的气氛也是一天冰冷过一天。
皇帝风卒,差点没醒过来。
而西北战线,也是久之不胜,朝廷一次又一次的加征兵马,已经赌上了国运。
没有人敢想象一旦战争失败的后果,所有人都在祈盼吐谷浑战事能够得胜。
每天,长安城门都有专门的官员在那里等候,希望能够见到陇右来的奏捷使者。
等了许久,如今终于等来了这好消息。
名为含凉殿的地方,现在虽还仅是一座不大的别墅,但前来贺喜的宰相们,却个个喜笑颜开。
皇帝的脸色也变了。
“捷报呢?”
魏征赶紧献上捷报,这封捷报已经在政事堂和翰林院一众宰执们的手里转过多次手了,几个记性好的宰相,甚至已经能够直接背出里面的内容。
“陛下切勿激动,是好消息,来整七月十二日出击,绕到吐谷浑军背后,击溃慕容安远两万众,随后北上至曼头城外,七月十五日与尉迟恭内外夹击,再败慕容恪与天柱王八万军。”
“七月十九日,尉迟恭、来整二将率两军四万人北上,拦截住了西突厥殿后的统叶护三万军,与秦琼展开围歼战,西突厥军大溃。”
七天时间,秦军三战三捷。
击败了十万吐谷浑军、三万西突厥军,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军和西突厥军都被击溃。
“陛下,北路的程咬金将军先败了西突厥一路,如今秦琼将军又败吐谷浑,如今,河西陇右之危已解,唯剩大非川的吐蕃羌人十万军了。”
三国解决了两国,大秦已经彻底的解开了束缚,能够全力后顾无忧的南下大非川,与吐蕃军团决战了。
皇帝终于打开捷报,有魏征他们提前透露了一些内容,也让皇帝的心情有了一个缓冲,不至于过于激动。
“击慕容安远两万军,斩一千三百余众,俘七千余。击慕容恪八万军,斩首五千余,俘虏三万七千余众。击统叶护三万军,斩两千余级,俘一万八千余。”
皇帝不由的拍腿惊赞。
“朕,赌赢了!”
这一场惊天巨赌,赌赢了。
七天,三战。
斩首八千余级,俘虏六万余。
尤其是斩杀了吐谷浑太子慕容恪与吐谷浑国相天柱王,虽然跑了个慕容安远和统叶护,又逃了六万左右吐谷浑和西突厥人,但这些人已经溃散,不可能再对吐谷浑局势有什么威胁了。
“哈哈哈哈~!”
皇帝哈哈大笑。
“陛下。”内侍惊惶的上前,小心的为皇帝抚背,生怕皇帝一激动,又给中风了。
“朕无事,只是有些高兴。”
清凉殿里,一群重臣个个兴奋异常。
现在,要讨论的就是接下来如何痛打落水狗了。
“为朕草诏!”皇帝大声道。
中书侍郎房玄龄亲自提笔为皇帝草诏。
“诏令牛进达留守墩煌、张掖,薛万彻统兵五万移镇高昌,兼镇伊吾,程咬金、裴行俨、二将统兵五万,汇合铁勒、奚契诸部大军,联合进攻焉耆、龟兹,直捣西突厥汗庭。”
河西方向,十五万大军,皇帝分其为三路,牛进达统兵五万,留守河西坐镇。而猛将薛万彻,率五万军,负责镇守新打下的伊吾和高昌两地。
程咬金与裴行俨这两员猛将,则汇合铁勒奚契部落联军后,将一路攻向三弥山西突厥汗庭,这一次,要趁胜而进,寻歼西突厥的主力。
“陛下,北路是否先缓缓?”
杜如晦提醒皇帝,西突厥虽在敦煌、伊吾、高昌还有青海都吃了败仗,但西突厥此次发兵二十万,几次败仗也只被击败了不到五万人,折损的突厥兵更不到三万,射匮可汗依然实力强劲。
“不可沽名学霸王,宜将剩勇追穷寇。”皇帝吟诗表志,“眼下正是打翻身仗的时候,决不能犹豫,让程咬金他们打起护送莫贺咄到三弥山继任可汗的旗号,一路招降纳叛,一定不能给射匮喘息调整的机会。”皇帝扬起拳头。
前段时间,太憋屈了。
射匮可汗在他最不想打仗的时候,挑衅来犯,如今罗成岂会饶过他。
有伊吾和高昌这两块前进基地,完全足够能支撑这次进攻,更别说还有莫贺咄这个新可汗棋子,用的好,足够让西突厥乱起来。
就算灭不掉射匮,罗成也不在意,要的就是搅乱西突厥,要让射匮可汗今后根本没有机会再出手。
雷霆怒意在眼中汇聚,熊熊怒火在心中燃烧。
这一次大战,秦军就算最终赢了,也完全打乱了此前的国策部署,一样是大伤元气的,吃这么大亏,不狠狠干射匮怎么行。
“陛下,还有大非川。”侯莫陈乂道。
皇帝当然不会忘记大非川,这几个月调兵遣将,为的不还是解救大非川的嗣业吗。但不先解决青海的西突厥军和吐谷浑军,秦军也根本不敢孤军深入大非川,三十万敌军的大网,秦军哪敢轻易钻。
现在这张大网三面撕开了两面,三十万敌军也只剩下了吐蕃十万。
“令秦琼、尉迟恭、来整三将率兵十万,南下大非川。诏令大将军冯孝慈前往伏俟城,任青海道左都督指挥使,统领五万兵马,驻守伏俟城、曼头城、树墩城等。”
第1019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陛下,臣以为是否可先从河西与青海撤回一些兵马民夫?”杜如晦作为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如今感受到的是后勤压力巨大,这场战争打了不到半年,已经把朝廷都快压榨干了。
既然河西和青海两个战场都已经决出胜负,那他建议不必再保留那么多军队在前线,尤其是两地可让原先征召起来,一级备战状态下的郡兵、乡勇们都解散回家,两道的民夫也可以返乡。
将军决胜在战场,但也离不开庙堂的支持。
而支持数十万人作战,在东西数千里的战线上同时开战,这后勤的压力是巨大的。正所谓前线食粮一钟,后方就得征召运粮二十钟过去。
前线一名士兵作战,后方就得有数名甚至是更多的民夫支撑。
皇帝羽林宫里的羽林郎们都学过军事后勤,将军们教导这些羽林郎,正常情况下,一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那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
如果要计回程,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而如果两个民夫供一个士兵,则一次可以维持二十六天,原因是三个人消耗掉的口粮也增多了。八天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
如果计回程,那就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也只能维持三十一天,如果要计回程,更是只能前进十六天的路程。
孙子兵法开篇里就曾说过,战争首先就是计算。
一个将军,若不会计算,就打不好仗。得方方面面计算好,得出有足够高的胜利,才能用兵。
这才是用兵的正确之法,只一味的想浪战莽战,好用奇谋诡计,这是非常危险的赌博行为,而用兵打仗,不应当靠赌,应当靠计算。
理论上,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就到了极限。
如果出动十万军队,则辎重要占去三分之一,能上阵打仗的兵只有七万,还要用三十万的民夫运粮支持。
再扩大规模就非常困难。
也正是因此,一般一路出兵,最多也就是十万人的规模。
大秦这次反击做战,动用了四十多万府兵,但也是分布在几千里的战线多个战场上,河西战场十五万人马,吐谷浑战场十五万人马,剑南五万人马,此外还有在二线防御的军队十多万。
每军两万四千人中,三衙战兵是占一万六,而征召的郡兵为辅兵,占八千。每军后方还配七万二千的民夫支撑供应后勤粮草辎重,又配一万多的民兵负责保护这些民夫。
当然,秦军的机动性高。
不仅军中骑兵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步兵也有许多配有机动的坐骑,甚至还拥有充足的驮马,以备运输帐篷铠甲武器等,一火九人,驮骡、驴便有九匹。
但拥有大量的战马、坐骑、驮马,使的秦军有高机动性,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粮草的需求更大,消耗更多,同时这样高强度的战争,军中的牲畜伤亡率非常之高。
一个民夫只能背六斗,但一匹骆驼能驮三石,马或骡可驮一石半,驴子也能驮一石,与人相比,运输能力增加了。但如果战斗时间长任务急,不能及时的放牧和喂养,牲口就会瘦弱而死。
而运输路上,一旦牲口死了,往往只能连驮着的粮食一起抛弃。
更别说,每匹马骡成本都是很高的,死掉一匹,朝廷也损失不小。
这次的大战,动不动就是数百里奔袭,千里转进,对后勤运输需求极高,战马驮骡等损失也巨大。
杜如晦能预计到,这样一场仗打下来,骑兵的战马得损失起码两到三成,步兵也得损失两成以上,而驮骡驽马更会损失三成以上。
仅是这一项军中马骡的损失,都能让大秦军方破产。
一支十万人的军队,战兵七万,辅兵三万,民夫三十万,每天行进八十里,后勤供应也只能支撑其一千二百里的作战半径,再远,就根本不行了。
从长安城出发,到金城郡(兰州),都已经超出了这个作战半径,这已经是一千四百多里了。
如果从长安到高昌,这支十万大军,至少得要两个月的时间。
当然,实际作战过程中,也有沿途地方补给,或者是缴获劫掠,以战养战,但出动的兵马越多,越难依靠以战养战。
杜如晦当然也知道前线还没结束战事,但不论是青海留守五万驻军,还是河西留守五万驻军,都会带来巨大的后勤供应压力,敦煌与伏俟城距离关陇都太遥远了,都是超过千里,每维持一名驻军,就得起码三个民夫运输粮草。
每从关中运一石粮过去,民夫们路上消耗掉的粮食得十倍之多。
“战事还没结束,现在不能撤兵。”侯莫陈乂以前就一直是皇帝的行军长史,对于后勤艰难岂会不知,但若是早早把这两支大军撤掉,那么深入西域或吐谷浑去决战的两支十万大军,就将后续无援,一旦需要接应,临时再征召集结兵马根本就来不及。
“陛下,臣以为,把河西敦煌张掖的兵马解散,那么就可以把河西的粮草储备起来,以备西征军所用,这样就不必从关中往西域千里迢迢运粮。陛下,从长安到高昌,足足五千里之遥啊!”杜如晦道。
两个战兵得要征召一个郡兵为辅兵,还要征集六个民夫提供后勤支持,甚至还得要有一个民兵保护民兵、粮道。
还得动用许多牛马驮骡,人吃马嚼耗费确实是惊人的。
罗成必须得考虑这一点。
此次战争秦军是没有准备的,河陇之地归秦也没多久,秦朝在这边并没有什么基础,更没多少储备,这几个月,早已经把河陇打空了。
这样的战争是秦军以前没打过的。
“杜仆射说的确实有道理,河陇枯竭,关中空虚,确实到了极限。那就高昌、伊吾各驻军一厢四千人马,敦煌也驻军一厢四千,程咬金和裴行俨统两军四万八千,除此六万军,北路十五万军其它九万人,皆令返回军府,解甲归田。”
“而北路河西之地,征召起来的郡兵、乡民,以及三十余万民夫,皆令返回归家。”
有的时候,后勤的崩溃,会比前线的战败更可怕。
前线偶尔一城一池的得失,都还不算最糟糕的,最怕的就是组织和后勤的崩溃,这才会是最要命的。
之前秦军的弦绷的太紧了,现在是时候得稍放松一点点,要不就要绷断了。
不过对于青海这边,皇帝却考虑的更慎重一点,毕竟河西本是秦地,但青海可是吐谷浑的地盘。
皇帝削去了留守青海五万军的一半,留下了两万四千人,保留一个军的兵力。
但之前征召供应青海的几十万关中陇右郡兵、乡勇、民夫,皇帝却只留了一两万人继续运粮,其余全都下令让他们结束返乡。
第1020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
皇帝见杜如晦与王子明把大秦如今的家底兜翻过来后,也想不到情况比预料的还要严重。前线打起来是硬气,赢了也高兴,但大秦的那点家底都给打光了。
这一次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不论是在西域还是吐谷浑作战,都是远离中原之地,全靠中原后方补给,转运都是千里以上距离。
再一个就是秦军事先没有准备,仓促应战,十分被动。
更兼作战之地都是无法补充之地。
当初罗成不论是在关外跟高句丽人打,还是在代北跟突厥人打,都没有这么恶劣的形势。高句丽山城众多,起码能够就地补给以战养战。而与突厥人打,也有太原、马邑这样的边塞重镇的钱粮支持。
“苏定方那边还没有消息过来?那就召回一军人马,给他留一军两万四千人,如今形势已经缓解许多,朕相信只给他一军,他也一样能够建功。”
剑南也是边疆偏僻之地,粮草后勤供应也是个大问题。多两万四千兵马,就意味着得增加十万左右的民夫,得多消耗百万石的粮草。
“把这一军调回中原,各返军府,以备江南三藩。”
……
伏俟城。
皇帝的特使以最快的速度从长安抵达,两千余里的路程,这位特使仅仅用了五天时间。抵达伏俟城的时候,这位特使腿都走不了路。
“陛下诏令,伏俟城交由大将军冯孝慈接防。”
秦琼一干将领认真的聆听圣旨。
“冯大将军正在金城郡,与枢密使张帅谈关于撤返部份兵马以及民夫等事宜,稍后就将赶来。”
吐谷浑的十五万秦军,这几个月的大战,还有此前的三战三捷,先后也是伤亡了数千兵马。
如今皇帝有旨,要令秦琼、尉迟恭和来整三将,率三军南下解大非川之围,令冯孝慈来接防伏俟城,统一军两万四留守,其余的兵马都解散归府。
这意味着要就地解散五万兵马,而在陇右,还将解散五万防御兵马,同时要解散三十万民夫,数万郡兵乡兵。
尉迟恭有些牢骚。
“怎么我们打了大胜仗,还给削兵?”
“鄂国公,实是朝廷也已经支撑不起了。”
“支撑不起,之前也支撑这么久了,就差这一会了?吐蕃还没击败,大非川还没解围,不给我们增兵,反而减兵,十五万变七万二,这是哪位宰相的意思?”
特使如实回道,“这是陛下的意思,陛下说伏俟城南下大非川虽还有八百里路,但已经没有敌军拦截,可安然而下。再者,吐蕃人其实也撑不住了,你们此次南下,有可能都跟他们交不上手。”
“再者,兵越多,后勤供应越难,青海这边粮草转运实在艰难,所以陛下的旨意是干脆不以关陇民夫转运粮草,而是直接以在吐谷浑作战所夺取的牛羊马匹等牲畜随军为粮。”
这一次进军,将不携带粮草,不配随军民夫。
就由军中辅兵赶着牛羊携带一些军械补给随军南下。
“剑南方面,还有苏定方将军的一个军,会从侧后方支援你们。”虽然现在都还没苏定方的消息,但这起码也还有一个军。
“这是让我们学吐谷浑人的作战方式了?”
“陛下说,吐谷浑人、吐蕃人都是如此,敌可往,我秦军亦可往,他们没有民夫转运粮草,那么我军也一样可以。”
秦琼笑笑,“陛下说的很有道理,我军三战三捷,也确实新缴获了不少的牛羊骆驼马匹等牲畜,还有不少肉干呢,这次我等也就学一学那蛮夷行军,驱牛赶羊南下,不带民夫,不携辎重,如此,咱们照样能杀他们个人仰马翻,请代为转奏陛下,臣等定击败丑蕃,解大非川之围,收回整个吐谷浑!”
身为前线统帅,秦琼能够理解后方朝廷的压力。
先前那是万分危急之时,当然顾不得各种算计,只能是拼尽全力。
但形势好转,便得开始考虑其它。
让几十万上百万的民夫一直在前线,这本就不是长久之事。
再说,七万二千人,满编的三个军,秦琼认为足够了。
“尉迟将军、来将军,请立即召集军中将校军议,准备补充满编三个军,然后立即南下。”
秦琼行事,雷历风行,他不像尉迟恭还要发发牢骚。
他是统领一路的总管,是皇帝的元帅,皇帝下达命令,他负责执行,想办法打好仗,打赢仗,就如此简单,其它的,他不去多做考虑。
伏俟城外,青海湖边。
秦琼三将,各自精选整编了一个军,把伤残换下,换上精锐,更换残破铠甲刀枪,携带毛毯、肉干、水壶,然后驱赶着一群群的牛羊开始南下。
这次南下的三个军,皆是重新补充后的满编军,并且除去了先前军中的郡兵辅兵,全是清一色的南衙战兵。
每名士兵携带了够半个月的肉干、肉松和炒米,每军分出一厢四千人,在后负责驱赶牛羊,而其余几厢则先行南下。
三军有一万二千人负责后面驱赶牛羊为军粮,秦琼也不担心会有被击溃的吐谷浑人或是突厥人来打劫,也不怕会有吐蕃人过来。
三个先行南下的军中,每军还有两万人,其中一半是骑兵,每军配一千重装骑兵,另配九千轻骑,这是自十五万吐谷浑秦军军团中,汇集起来的精锐。
骑兵足有三万,重骑三千,轻骑两万七,这两万七千轻骑中,弓骑占据九千,长矛明光胸甲骑兵占据了一万八,这些冲击骑兵相当于是半具装铠骑。
骑兵人皆双马,步兵同样是骑马步兵,一样双马。
用秦琼的话说,就算万一后面的牛羊被人劫了,我们到时还有马可宰杀吃肉。骑一匹,杀一匹,都能支撑他们打完这一仗。
虽然说杀马吃肉,太奢侈了点,但为了胜利,关键时候也可以。
敌可往,我亦可往。
“冯将军,青海就交给你了。”
临出发前,冯孝慈终于从金城郡(兰州)赶到青海湖边。
“请齐国公放心,有我在,定不让这吐谷浑人再做乱,定能保你们后路无忧。若是齐国公南下有需,可随时派人来召,冯某定率兵来援。”
秦琼看看天空,天阴沉沉,似乎要下雪了,这才刚是七月底啊。
“放心吧,此次定是马到功成,旗开得胜,要不了多久,就能凯旋,还请冯将军做好准接应准备哦。”
“哈哈哈,一定一定,冯某就在这里恭候齐国公早日凯旋。”
号声吹响。
大军开始迈动步伐,一路向南。
红旗飘飘,士气正昂!
第1021章 骑虎难下步维艰
囊日论赞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在他父亲为赞普之时,他就已经能独挡一面,指挥征战了。过去,他总是无往而不利,就如他身上的那件披风一样,上面以山虎、雪豹和草原狼的皮缝制在一起,那些都代表着他的武功。
可是现在,在这大非岭下,他却束手无策了。
那山上有一头虎,烈虎罗嗣业。
可他没有打虎的办法。
派去长安的使团又只回来了一个人,噶尔东本也被押留了,据说他们都被送去山里烧炭为奴去了。
囊日论赞很愤怒,却又很无奈。
面对着大秦的回应,他显得很无力。
不论是他要强势进攻,还是妥协议和,可又打又拉,秦朝就是无动于衷,一副打到底的样子。
现在,囊日论赞已经是骑虎难下了。
坐在虎皮褥子上的他,此时恨不得身下的褥子能是罗嗣业的。
他想起他年少时的一次打猎,他蹲守在雪山冰川里,想要猎杀一头鹿可他等来的不是那美丽的鹿,却是等来的却是危险的雪豹。
那一次,他差点就没命了。
噶尔东赞来了,他是出使长安而被扣留的噶尔东本侄子,是他们家族优秀的年青子弟。东赞如今是他的侍卫,负责传令。
这个年轻人有眼睛有些红肿,他偷偷的为他的叔父而哭泣过。
“东赞,你放心,你叔父早晚还会回来的。”
噶尔东赞忧心忡忡。
他对如今的局势并不看好,他也早发现了赞普的困境。
“赞普,听说秦军已经击败了西突厥,吐谷浑人肯定也不是秦人的对手,我们继续留在这里已经没有半点意义了,秦人拒绝了和亲谈和,他们会打到底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