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993章 今日帝王亲出狩
  长安。
  太极宫、甘露殿。
  一众宰相围在皇帝的榻前,一边是单皇后与皇太子嘉文。
  皇帝靠在榻上,在他突发中风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张口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
  “嗣业现在哪?吐谷浑战况如何?”
  皇帝的声音有些沙哑,吐字也有些含糊不清,但众人还是听明白了意思。看到皇帝终于恢复了清明,大家无不高兴。
  皇后更是激动的泪流满面,这段日子她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整个人都销瘦了一大圈。
  “陛下,西线战事一切皆好,陛下勿要挂念,让安心休养就好。”侯莫陈乂道。
  罗成开口,“把我扶起来一点。”
  背后又塞了一个靠垫,这个姿势让罗成稍舒服了一些。
  他中风后昏迷了七天,然后醒来,但此后也是处于口不能言体不能动的状态,好不容易熬了一个月,由孙思邈全力医治,总算是康复不错。
  如今虽然还是不能下床走动,可好歹手脚都已经恢复了些知觉,手臂可以稍稍举起,脚也能抬起来一点,自己勉强能翻个身。
  最难得的是,他已经慢慢能说话了,从一开始说的含糊不清,没人能听懂,到现在,大家都能听懂大半,再带半猜,便也可以交流。
  这些日子,对于罗成来说,也是万分煎熬的,他也完全想不到,自己好好的,居然会突然脑溢血中风。
  这场中风对他的打击很大,一度让他心灰意冷,好在孙思邈的医术很高明,让他居然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康复的这么好。
  现在皇帝也终于振作起来,一个月不闻宫外之事,现在皇帝迫切的想知道外面情势如何了。
  “朕是天子,朕要知道这个天下如何了,朕病了,但这个朝廷这个天下不能病。”
  一口气话出一长串话,让皇帝也有些累。
  “陛下,你就安心休养,外朝之事,就交由诸位宰相们便好。”
  罗成醒来后,魏征等宰相跟皇帝交了个底,简单的说了下他病后朝廷的局势,比如政事堂第一时间接了皇太子来长安监国摄政,再比如国舅现在掌握长安外的京畿行营,而皇后单氏也垂帘听政。
  政事堂有诸位宰相辅佐太子,朝中一切安好。
  但当罗成问及吐谷浑战事时,魏征只说战争在控制之中,马上就将结束,却不肯深谈。
  罗成马上就感觉到只怕形势未必如他们说的那么好,否则要是情况好,他们肯定会告诉自己。
  恢复了说话,但还不了床。
  如今的天子罗成,已经无法出太极宫甘露殿半步,自己所能接近到的人,也就只有殿中省的那几个宫人内侍,朝臣们也只能见到宰相而已。
  这对于罗成来说,无疑好像是被隔绝了起来。
  “召李君羡来,朕要问他。”
  魏征为难的道,“陛下,你现在身体还刚恢复了一点点,孙药王也说你现在不能操劳,更不能情绪激动,必须得静卧休养,受不得半点打扰。”
  “陛下,宫内有皇后娘娘主持,朝廷有政事堂宰相们主持,京畿安全有曹国公单国舅主持,至于吐谷浑的战事,也有枢密院和兵部负责,陛下无须担心,我等都是陛下的老臣,其忠心和能力,陛下都应当相信的。”
  罗成缓缓道,“朕岂会不相信你们,只是朕实在不想做一个睁眼的瞎子,不想一切都被蒙在鼓里,对外一无所知,朕又如何能安静的下心来休养康复呢,只会心里难安,情绪难平。”
  ……
  当天,皇帝先后单独召见李君羡、张须陀、杜淹、文彦博、魏征等人。
  第二天,皇帝颁下诏令。
  御史大夫不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不入政事堂,翰林院学士承旨不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不入政事堂。枢密使不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不入政事堂。
  皇帝下旨在翰林学士院设立九位殿阁大学士,分别对应三省六部。
  政事堂九位宰相,分别为三省的左右仆射、两位中书侍郎、两位门下侍郎以及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民部尚书。政事堂握有票拟之权。
  但翰林院有代朱批之权,并且皇帝还暂时给了翰林院议政之权。
  实际上是把决策权交给了政事堂,把行政权交给了三省六部,把议政权交给了翰林院,而御史台负有监察百官弹劾宰相的权力,因此这次御史大夫退出了政事堂,翰林院的学士承旨也是因为要分担议政权,代掌朱批也退出政事堂。
  而枢密使退出政事堂,则意味着宰相们失去了军令权。
  政事堂、翰林院、三省六部,分掌决策、行政、议事之权,其实就是隋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行政、决策、审议三权分立。
  只不过制度填填补补,于是三省虽然还有,但三省六部现在都不复过去职权。
  这种现象,其实是历朝历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常见现象,都是不断打补丁,补到最后便与最初完全不同。
  明面上皇太子摄政监国,拥有最终决策权,而皇后也依然垂帘听政,辅佐太子,但实际上病中的皇帝,依然不肯轻易的交出权力。
  哪怕政事堂的一众宰相都是他信任之人,可他也不想把所有权力都交到政事堂手里。
  翰林院学士承旨和御史台御史大夫、枢密使三位宰相退出政事堂,其实就是直接削夺限制政事堂宰相们的权力。
  “诏授长孙无忌为京兆尹。”
  “诏授单雄信为太子左卫府中郎将。”
  皇帝在见过张须陀后,又召见了自大非岭突围而出来到长安的王玄策。
  “王玄策,你愿意再冒险回到大非岭吗?”
  “陛下,臣愿意。”
  “好,朕现在授你为七品陪戎校,派一队千牛卫随你返回大非川。见到嗣业,告诉他,朝廷并没有遗忘掉他和大非岭上的兄弟,如今突厥吐蕃吐谷浑诸藩进犯,朝廷已经调集数十万大军,准备一举将其歼灭,让他们再坚守一下。”
  “告诉嗣业和大非岭上的将士们,朝廷为表彰他们的功绩,特颁赏赐,士兵晋军衔一等,勋加一级,赏钱十千,军官阶升一级,录勋二转,赏钱二十千。所有阵亡战死伤残者,抚恤赏赐加倍!”
  王玄策看着皇帝的病体,既为皇帝担忧,又为自己的晋升而高兴。
  陪戎校是不久前改爵后新调整的散官体系中武散官的一级,原来的二十九级文武散官,上次改为了各三十级。
  武散阶为八尉八校八将军四大将军两上将军,文散阶为八郎八大夫八散骑常侍四光禄大夫两开府。
  武散阶最高的两个上将军,分别是正一品天策上将军,从一品柱国上将军。四大将军,则是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和冠军大将军。
  八将军是从忠武将军到游击将军,正四上到从五下。
  而八校是正六上到从七下,八尉则是正八上到从九下。
  文散官三十阶,最高的两开府,是开府仪同三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原本是宰相衔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改成了从一品文散官。
  而政事堂的九位宰相,皆加同平章事以为宰相。
  “朕希望不久后,能再在长安看到凯旋的你和嗣业等西征将士们!”皇帝说完,向他招手,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一定要回来。”
  王玄策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
  “臣定当不负使命,就算是飞也要飞上大非岭,功成之后,便是爬,也要爬回长安城!”


第994章 西出阳关灭伊吾
  两位羽林郎左右搀扶着皇帝。
  罗成努力的迈开腿,但却依然感觉双腿软绵无力,若不是有两位年轻的羽林郎扶着,肯定直接就委顿在地。
  不过皇帝咬着牙还在坚持,一下子就满头大汗。
  “陛下,要不先休息一下吧?”
  罗成笑笑,“要想早日恢复,这个过程是少不得的。如今我之身体,就如婴儿初生,一切都还得重新开始适应和学习,我得学着走路学着拿东西,这个过程会比婴儿还难,因为婴儿以前什么都不会,而我却是要重新学习。”
  努力的抬起腿,再努力的迈出去,身体重心不稳,摇摆。
  羽林郎扶着皇帝把上半身也前移一点,然后皇帝再迈出另一条腿。
  这样艰难的努力了半天,也不过走了不到百步。
  “陛下,今日可先休息了,康复得循序渐急,急不得的。”孙思邈走过来劝道,他很佩服皇帝的毅力与决心。皇帝不肯静卧在床,早早就提出了自己的康复计划,皇帝甚至自己提出打制造许多康复的器具,有锻炼腿脚的,有锻炼手指的,诸多种种器具,让孙思邈听说后,也极为惊叹,这些确实是很有针对性的好东西。
  “好吧,今天就先不练腿了,我再练练手。”
  羽林郎把皇帝挽扶着坐到轮椅上。
  推着皇帝来到一张桌案前,这张桌案上摆着的不是奏章折子,而是许多块形状不同的积木。
  皇帝抬起无力的双手,很费力的拿起打散乱的积木,开始重新搭建恢复。
  这一过程虽比走路要轻松的多,但很多时候手并不听话,大脑指挥不了手,无法心随手动,这结果会让皇帝十分的挫败,甚至烦躁。
  “陛下,慢慢来,你恢复的已经很好了。”
  罗成看着搭了半天,也才搭对几块的积木,无奈的苦笑。
  “好吧,今天就先到这,请孙神医为我针炙。”
  羽林郎推着皇帝来到浴房,先由宫女为皇帝拭擦刚出的汗水,重换了一套衣服,然后推到针炙房。
  孙思邈已经点好了艾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草味和其它中药的混合味道。
  施针的过程并不轻松。
  最初的那些天施针罗成是感受不到疼痛的,但现在这段时间,施针却已经越来越痛,老神医解释,这是因为施针的经络不同了。
  “陛下,今天施针会更疼痛一些,请陛下稍忍。”
  “放心吧,朕这点疼痛还是能忍受的了的。”
  要做足足一个时辰的施针。
  满身插遍银针。
  有些穴位上针插下去,那种痛楚无法言表,甚至能痛出眼泪来,但从始至终,皇帝哼都没有哼一声。
  为了能够转移一下痛楚,皇帝每当施针的时候,就会召翰林院的学士们轮流过来奏报。
  今天前来的翰林学士是东阁大学士禇亮。
  禇亮原是南陈之官,初为尚书殿中侍郎,后陈灭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末年外放陇右为官,后被陇右薛举征为西秦宰相,不过禇亮却在秦唐交战之时,背秦投唐,入唐后为吏部侍郎。待到嗣业灭唐,禇亮又归附大秦,为弘文馆学士。
  皇帝这次授翰林学士院九大殿阁学士,为三殿六阁。
  东阁大学士排名六阁倒数第二,仅在西阁大学士之前,但如今翰林院的九位大学士被称为内相,可与政事堂宰相们分权。
  政事堂九相轮流主持政事堂会议,轮执政事笔,而翰林院则九位大学士轮流主持翰林院会议,轮流代执朱笔御批。
  “枢密院奏,程咬金与裴行俨、薛万彻、牛进达于敦煌击败西突厥前锋,斩杀西突厥三千人,擒射匮可汗之叔父莫贺咄,俘万人。程咬金趁势派兵西进伊吾,大将薛万彻率领两万余军为前锋,越过沙漠,倍道急进,昼夜兼行。”
  “其军顶着风沙,跨越沙漠,突然出现在伊吾城下,伊吾国王与西突厥派驻的吐屯皆不及防,被薛万彻将军大败,生擒伊吾国王,并斩杀西突厥所派伊吾之吐屯,夺下新伊吾与伊吾城。”
  这条消息让皇帝不由的精神一振。
  伊吾原是西域诸国之一,其地在玉门关外西北,隔着茫茫大漠,但伊吾却是出玉门关的丝绸北路必经之地。
  当年伊吾不尊大隋,杨广便派大将军薛世雄出兵征讨,灭伊吾国而设伊吾郡,并在伊吾王城东南筑一座新伊吾城,屯驻隋军。
  只是此后隋乱,伊吾再次复国,当年的驻军也都撤离。
  西突厥可汗射匮赐封伊吾王为颉利发,而其它西域诸国王一样,然后派出自己的官员,率兵进驻伊吾,授为吐屯。
  因此此时的伊吾国,表面上依然还是伊吾国王统治,但他也与其它西域国王一样都接受西突厥赐封的颉利发称号,同时还得接受西突厥派来的吐屯,和其带来的军队驻扎。
  西域诸小国,已经并不是真正独立的王国了,不过是西突厥之附属。
  但是现在,程咬金于墩煌击败西突厥军前锋,然后派薛万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击,越过沙漠,突袭伊吾,一举攻下。
  伊吾的西突厥军根本料不到,秦军能够这么快的就杀过来,他们连一点准备都没,结果就被薛万彻攻灭了。
  当年薛万彻的父亲薛世雄孤军越过沙漠,在突厥人爽约未至的情况下,照样孤军攻灭伊吾国。如今,薛万彻再破伊吾,不弱乃父。
  “陛下,还有一个好消息,程咬金在敦煌大败西突厥前锋同时,牛进达率一军从张掖酒泉出发,沿弱水北上,奔驰八百里,于居延海大败进至此地的西突厥军万余,并夺取此处绿洲,攻占同城。”
  “打的好!”
  皇帝忍不住高声赞叹。
  孙思邈忙道,“陛下请勿激动。”
  “好好好,朕不激动,不激动,不过程咬金、薛万彻、牛进达、裴行俨几员大将军,确实打出了我大秦的威风。北路军,连战连捷,河西方面稳固了,不但如此,还灭了伊吾,重新恢复了隋时设立的伊吾郡,此乃大功一件。”
  “其它两路呢,可有好消息,大非川的嗣业,有消息了吗?”
  皇帝忍不住询问。
  “秦琼将军依然驻守于伏俟城,而来整将军率一军南下,已经越过青海湖南山,抵达黄河西岸树敦城,尉迟恭将军率一军,在树敦城西面百里进驻曼头城。”
  尉迟恭和来整的这两军,进驻的位置很有讲究,正好一左一右的扼住了大非川通往青海湖的道路。
  中路的秦琼军团,还没有与敌军正式交手,但皇帝还是一下子感觉到了秦琼的意图,他没有着急,很稳健的在部署军队,依然是试图诱突厥与吐蕃、吐谷浑军北上到海拔更低的青海湖一带来决战,并且他抢占了城池,占据险要,明显是要打一场防御守击战。


第995章 长孙策反东西面
  “臣阿史那·大奈拜见吾皇!”
  甘露殿门外,阿史那大奈高声报名。
  “宣阿史那大奈觐见!”
  在中原已经呆了十年之久的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奈,在殿外脱去长靴,拍了拍身上并没有的灰尘,然后很恭敬的踏入了大殿。
  入殿之后,他低着头弯着腰,并不敢抬头乱看。
  急快来到殿中央,阿史那大奈跪拜皇帝。
  “臣阿史那·大奈拜见吾皇,万岁!”
  一道略带着些中气不足的声音在殿上响起,“平身,赐坐。”
  “抬起头来。”
  阿史那大奈这才敢抬起头,他看到的是传闻中的战神天子罗成,此时一脸苍白的坐在龙椅之上。
  不过皇帝虽然病中,但那双眼睛,只一对视,依然让他下意识的就低头。
  作为曾经两次大败东突厥的大秦天子,先后击败四五十万东突厥大军,斩杀东突厥军不下十万,俘虏三四十万,甚至始毕可汗、颉利可汗都为其斩杀。
  虽说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特勤,可毕竟东西突厥本是一体,阿史那家族更都是突厥王室。面对着这位堪称突厥克星的大秦天子,他天然的就有些畏惧。
  何况,当年他随西突厥处罗可汗入隋,结果处罗被杨广扣留中原,另扶持了处罗的叔父射匮为新可汗。此后他便也成了隋官,先后任过太守、大将军等职。
  十年中原生涯,他已经算是半个中原人了。
  后来李渊占据关陇,他又归附李渊,被赐姓为史氏,改名为史大奈,后随柴绍一起攻秦军,结果兵败被俘。
  此后便又改归附秦国,好在他无意中原这些贵族门阀们的争斗,因此在几次谋反大案中都与他无关。
  现在,他在北衙十二军的神威军中任虎贲将军之职,但也算是个比较虚的闲职,一般情况下,团级都指挥使以上的军官,非战时都是没有实权,不能掌兵的。
  “大奈,当年我从征辽东之时,不过一府兵司马,区区八品。记得那个时候,你也随明帝东征,但却已经是金紫光禄大夫了。”
  “区区降人,不敢与陛下并论。”阿史那大奈还是比较识趣的。
  “当初你为楼烦郡太守,后归附李渊,西入长安任右武卫大将军,还被授封为窦国公。兵败被俘归附大秦后,如今却仅任左神威军虎贲将军,可否心中不满?”
  “臣不敢有半点怨言。”
  皇帝微微一笑,轻咳嗽几声。
  “好了,朕现在身体不适,也没精力跟你拐弯抹角,今日叫你来呢,是有一件重任要交会给你。朕观察了你许久,发现你为人还是比较忠厚耿直的,这几年表现很好。所以现在要交你重任,你也当知道,西突厥射匮可汗现在年迈昏聩,居然发兵来犯。”
  “程咬金将军不久前在敦煌大破射匮北路军先锋,擒其叔父莫贺咄。朕想问问你,你对莫贺咄此人有多少了解?”
  “回陛下,莫贺咄是达头可汗之子,而射匮可汗是达头可汗之孙。”
  西突厥早年只是突厥派出的一支西征军团,后来叶护密点室被封为小可汗,永镇西域。
  再后来突厥内乱,达头可汗便自立为西突厥可汗,东西突厥分裂。达头败亡后,东突厥的阿波可汗大逻便曾经短暂统领过西突厥诸部,但随着阿波可汗败亡。
  西突厥诸部于是拥立了达头可汗之孙尼利可汗继统西突厥,泥利可汗的妻子是中原汉人,生子达曼。
  泥利死后,于是达曼继承为新可汗,是为泥撅处罗可汗。
  只不过这位有汉人血统的处罗可汗,统治无道,引得铁勒诸部叛乱,西突厥诸部也纷纷叛变,杨广后来招处罗入京,结果趁机扣留他在中原,然后册封了处罗的叔父,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为新西突厥可汗,以安稳西突厥之地,保持西突厥对大隋的效忠。
  处罗留在中原后,杨广还下嫁了一位公主与他,但再不让他返回。后来李渊称帝,为取得射匮支持,便把处罗给杀了。
  处罗之死,对于射匮可汗来说,也就少了一个永久的心患大祸,毕竟处罗曾经是西突厥正统可汗,他存在一天,对射匮的地位就不安稳,尤其是处罗比射匮年轻的多。
  这次被程咬金擒获的莫贺咄,辈份更高,他是达头可汗之子。
  达头可汗在西突厥的地位,那是极高的,仅次于开创西突厥的密点室可汗。
  莫贺咄是射匮的伯父,眼下是西突厥的小可汗。
  射匮成为西突厥可汗后,曾把西突厥划为两厢十部,碎叶川以东称左厢咄陆部,以西称右厢弩失毕部。东西两厢各辖五姓:左厢五姓酋首称啜,右厢五姓酋首称俟斤。每姓各授令箭,合称两厢、十姓,也称十箭、十设。
  其咄陆五啜:一曰处木昆·律啜;二曰胡禄居·阙啜;三曰摄舍提·暾啜;四曰突骑施·贺逻施啜;五曰鼠尼舒·处半啜。
  弩失毕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结·阙俟斤;二曰哥舒·处半俟斤;三曰拔塞干·暾沙钵俟斤;四曰阿悉结·泥孰俟斤;五曰哥舒·阙俟斤。
  从这些首领名字中能看到西突厥的部落,如处木昆、胡禄居、摄舍提、突骑施、鼠尼施、阿悉结、哥舒、拔塞干等。
  此外除了弩失毕部和咄陆部外,还有葛逻禄部、处月部、处密部、伊吾部、沙陀部、契苾部、薛部和延陀部,等部落也都曾是西突厥之附属,不过到此时如薛部、延陀部早合二为一,并且在罗成的扶持下,已经于漠北建立了铁勒汗国。
  莫贺咄,便是统领左厢咄陆部的小可汗。
  “大奈,你说若是朕册封莫贺咄为新的西突厥大汗,你说左厢东部五姓,能够拥立他吗?”
  阿史那大奈一惊,想不到皇帝居然有这样的打算。
  “陛下,论出身,莫贺咄是达头之子,是射匮伯父,他出身更高贵。但射匮可汗已经统领西突厥十年之久,在西域极为威望。”
  射匮如今在西域,不仅控制西域诸国,而且连罗马、波斯都不敢招惹西突厥,射匮可汗的使者在见东罗马拜占庭皇帝时,都是以十姓大首领、世界十国王、突厥大可汗来称呼他们的可汗。
  罗成却只是笑笑,“无妨,只要朕支持他,再西突厥十姓中有那么二三姓支持他,就足够了。”
  皇帝并不是想要立一个新的西突厥可汗,他不过是想要找个人分裂西突厥,让他们内乱而已。
  “大奈,朕现在册封你为伊吾郡太守,你前往伊吾,协助莫贺咄先在伊吾打起汗旗,招纳部众,训练兵马,伺机反攻西突厥汗庭三弥山!”


第996章 安得良策援嗣业
  金殿早朝。
  年轻的皇太子坐在金殿之上,在皇帝的龙椅旁边摆了一张稍小点的蟠龙椅。
  身穿玄色衮龙袍的皇太子坐在那里,一脸严肃,十分正经。
  百官上殿,对着太子朝拜。
  太子也很得体的虚抬手,“众爱卿平身。”
  常参官于是各自跪坐于蒲团之上,而对于政事堂宰相和翰林院的大学士们,对这些府院的紫袍玉带大佬们,太子更是赐他们交椅,以示尊荣。
  早朝,尤其是平时的常朝,其实不过是例行其事,重要的事务也不会拿到这里来讨论,顶多就是当众宣布一些诏令而已。
  而这些诏令,也都是经过了府院一众宰相、学士们,并且得到了甘露殿休养的那位皇帝的同意的。
  太子的身后不远,还有一道屏风,屏风后皇后单氏坐在里面听政。
  当然,皇后听政也并不掌有决策大权,她不过是照顾年幼皇太子的,同时她坐在那,也代表着皇帝。
  “诏令,册封阿史那莫贺咄为突厥侯屈利俟毗可汗,赐封吐火罗国王爵,授辅国大将军阶。”
  “诏令,授左神威虎贲将军阿史那大奈为伊吾郡太守。”
  旨意当殿宣下,无人反对。
  这两条旨意,由皇帝亲自提出,然后政事堂与翰林院皆通过。
  对于大秦君臣们来说,既然西突厥要向大秦亮剑,那么大秦就必然反击。不限手段的反击,持持莫贺咄为新可汗,那不过是分化西突厥的一个计策而已。
  这时,宣旨官宣读第三道诏令。
  “册封铁勒真珠可汗乙失钵为金山国王,加辅国大将军阶。”
  甘露殿。
  羽林郎推着皇帝在宫院之中,今天天气阴暗,但很凉爽。
  年幼的太子走在旁边,正一五一十的向皇帝汇报早朝的情形。
  这就跟作业似的,现在皇帝要求太子每天早上临朝听政,然后回来向他转述,并且皇帝会不时的把一些朝堂上的事情拿来询问太子。
  “嗯,说的很清楚,看来上朝的时候没有打瞌睡。”
  听了父亲的夸奖,嘉文很欣喜。
  “嘉文,你说为何朝廷要授那俘虏莫贺咄为可汗呢?”
  “父皇是要让莫贺咄与射匮伯侄两个内乱相斗,咱们大秦就好坐收渔翁之利。”
  “哈哈哈,想不到你也这份悟性,不错。”
  太子有些害羞的道,“其实这些不是儿臣想到的,是李詹事教儿臣的。”
  “哦,原来是李纲说的,不过你能记住也不错。”
  李纲在北周时曾担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入隋后,又担任了太子杨勇的太子冼马。后来李渊立唐,又授他为建成的东宫詹事。
  这是一个很有才华,且十分正直之人,崇尚高风亮节。
  当年他在北周任齐王参军,周宣帝要杀宇文宪,让李纲诬陷编造罪名,但李纲誓死不从。
  等宇文宪还是被冤杀后,李纲不惧危险,独自推车去为宇文宪收尸,而其它的属官全都躲的远远的,只有李纲为宇文宪收尸并安葬。
  他做杨勇的太子冼马的时候,也经常规劝太子杨勇,可惜不为其所听。成为李建成的太子詹事,依然是尽职尽责。
  罗成正是因为李纲的这些言行操守,才特意授他为礼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让他成为嘉文的老师,负责教导太子的言行。
  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起码如今的太子很让罗成满意。
  尤其是这段时间,他突然中风,太子表现出来的孝心,还有那份认真都让人满意。小小年纪,每天早早起来上朝听政,虽然基本上听不懂,但他很努力的去做。
  “李纲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你要尊重他,也要多听他的教诲,明白吗?”
  “好的,父皇。”太子看着皇帝,“父皇,你还要多久能够好起来?”
  “怎么,嫌上朝烦吗?”
  “如果替父皇上朝听政,父皇就能够早点好起来,儿臣愿意每天早起上朝听政。”
  “哈哈哈,你小子这话说的父亲高兴。”罗成伸手抚了抚太子的脑袋,“放心吧,父皇的身体恢复的很快,你看现在,父皇的手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可以自己拿东西,甚至都能提笔写几个字了。”
  “父皇,为何不让楚王吴王他们也来长安啊,好久没有见他们了,十分想念他们呢。”
  当初罗成突然中风昏迷,宰相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秘密接太子来长安。
  他们没有接其它皇子来,同时还让洛阳留守官员,严密监视诸皇子们的动向,禁止有人带他们离开洛阳,目的自然是防止有人拥他们作乱。
  但现在局势渐渐明朗,皇帝每天都会召见几个臣子。
  外面的一些流言,也就不攻自破。
  “一路这么远,就让他们留在洛阳偷偷懒吧。”
  罗成躺在轮椅上,静静的思考着眼下的局势。
  他生病的这段日子,朝廷最大的危险还不是外敌,而是内患。
  宰相们把存孝、士信、罗艺等宗室尽皆赶到封国就藩,直接免去了他们所有的实职,他清楚宰相们这是担心有人趁机做乱。
  虽说罗成是很相信这些兄弟的,但宰相们的做法也没有错,实封宗室后,本就不应当再让宗室担任重要的官职,尤其是掌握兵权。
  历史上西晋一开始分封宗室,也只是给封地食邑,并不让宗室离京就藩。到了后来,为压制异姓功臣以及门阀贵族,于是让这些宗室出镇,各个担任都督,统一至数州。
  等到后来,这些皇帝的叔伯子侄们的权柄极大,于是皇帝又只能大肆分封自己的皇子们,让他们拥有更大的封国,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结果,这根本没有改变什么,反而让宗室皇族掌握了严重威胁到皇帝的权力,最终有了八王之乱。
  对于他病重那段时间,宰相们分封出去的诸王,罗成无意更改,不论是他们的封地还是封号。
  对其它诸王他现在都不担心,分封出去也就分封出去了,唯有嗣业是他现在心里始终牵挂的。
  嗣业的那九万人马,已经困在大非岭足有两个多月了。
  三十万的敌军,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