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去的租庸调税制,基本上就是以丁为基础的税制,有丁就有租就有调就有庸,管你有没有田产,你均到田是这么多,没均到田也是这么多。
  能足额授地的毕竟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均不到田或只均到极少田,这就意味着他们承担的税赋不合理,承担了本身不该承担的重担,生活自然就苦。
  而且,百姓最怕的还是役。
  一年免费二十天的劳役,得自带干粮,有的时候这二十天还不算在路上的时间,为了去做二十天役,路上可能往返还得一两个月,更有甚至如遇上征辽东这样的大役,服个役运粮得运到自己破产,只能砍手砍脚以求逃避服役。
  古人常说,普通百姓之家,若是不遇灾害战事,则辛苦耕作三年,能有一年之积余。可一年之积余,服一场大役,就能折腾光。
  现在朝廷不需要百姓服这免费役,而是在每亩田中,再加征了一笔折役钱,朝廷官府遇工程时,再用这钱来雇佣百姓去做工。百姓去做事,则还有工钱,这样不会有损失。
  更重要的是,折役钱摊入田亩,就意味着田地越多的人承担的这折役钱越多,普通百姓的负担就变相的减轻了。
  “汉朝朝讲究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信奉中庸之道。这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尽量不扰民,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汉武之威。我们的皇帝陛下虽年轻,但仅通过这税赋制度,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朝廷的税赋增加了,但百姓负担却减轻了,真是太神奇了,尤其难得的是,还没有说是直接对富户豪强巧取豪夺,而是通过地税通过商税巧妙的把钱收上来了,还没引起太大怨言,真是难得。”
  高士廉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以前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还能这样干。


第931章 开元氏族志
  想历史上的汉武帝,连年用兵匈奴,耗光了文景两位皇帝几十年的积蓄,最后靠着各种强硬手段硬抢,搞破产了无数富户豪族商贾,这才撑过来了。
  可现在一对比,明显罗成的手段更高明啊。
  就算是当年曾被无数人称赞的隋文帝杨坚,时人赞他手腕高超,可他的国策也未必比现在罗成的好。
  “一面是能征善战,军队能打,深得将校拥挤。另一方面,又深懂治国之术,理财有道,这天下他不得谁得?”
  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妹夫也很佩服,“其实我仔细研究过后,觉得皇帝的策略,其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制度,设立了规则,一个让大家都能信服的规矩,然后大家都在这个规则内玩,于是便都相安无事。这不像是刘彻,玩规则玩不过,就来硬的横的掀桌子,吃相难看,大家都极不满。”
  历史上汉武帝刘彻的种种政策,可以说已经算的上是一个暴君了。最后他没亡国,也算是赌国运侥幸赌赢了,但也赢的极其危险,这方面可以说他比杨广要强一点,但也只是运气更好些。
  杨广也是刘彻式的人,也想赌,也不按规矩来,可他又没刘彻的底子,隋帝国才历一世,关陇集团之强大更不是汉朝的勋戚集团能比的,更别说隋还没有宗室支撑,偏偏他还打高句丽失败了。
  于是杨广失败了,亡国了,被弑杀了。
  罗成其实也是个强硬的人,但长孙无忌认为罗成虽强硬,但罗成又是个讲规则的人,这样的人,跟他玩,就算玩输了,但大家也能服气,况且,罗成还是那种处处给人留余地之人。
  就算工商税这些和摊丁入亩,对贵族官员有利益损害,但罗成也不是只盯着一头羊薅羊毛,每头羊薅一点,然后还再给点甜头补偿一下,于是大家都能接受了。
  “咱们皇帝这两年,派出许多官员下郡县明察暗访,调查案卷,听百姓民声,但凡那些地方豪强大族家声败坏,恶行乡里者,皇帝都收录名单,然后下诏,把这些大族豪强迁到六京,这也是仿汉初之时政策。”
  把这些大族豪强迁到六京居住,一来免的他们再为祸乡里,二来也可以充实战后的六都,毕竟这些人皆为大族豪强,底蕴深厚,他们能带动消费,甚至让朝廷更好监管。
  除去了这些人,地方官吏也更能少些阻碍。
  这些人迁走后,甚至使得各地地方的吏治也能大大好转,毕竟过去这些豪强大族在地方上,还基本把持了吏治,甚至是世袭掌握。如今他们一走,连根拔起,过去盘根错结的势力也打散了,官府可以重新布局,另外招募任使新吏员,胥吏阶层也不再是过去的铁板一块。
  与之同时,是《大秦律》在各地的全面推行,郡县官学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文化知识,不再只掌握在士族之手。
  一面是推行律法,一面是普及教育,同时又加强舆论宣传导向,去除诸地的许多旧俗恶习,比如捣毁那些不被官府承认的淫祠,将许多蛊惑人心的巫师妖道恶僧等绳之以法,加强对僧道巫的管控,朝廷设立专门的管理衙门,给天下的寺庙道观颁给官府的认定文书,所有的僧道都要持有度牒才能出家,否则就是野道士野和尚,发现就要强制还俗。
  更不许乱搞法会道场,不许随意收取香火捐献等,更给他们限制田额,禁止超额,且所拥之田地也必须纳租税。
  正是在这一条又一条的政令之下,大秦虽入关没几年,但每到一处,都在飞速的安定下来。
  秦军每攻占一地,要不了多久,盗贼就匿迹,豪强大户也不敢非为。
  “当然,时间还短,也不可能一天就大治,也有许多恶官劣史,恶绅盗贼,但总的来说,是浑水在变清。”长孙无忌道。
  “大乱之后,往往便是大治。”高士廉也点头道,天下士民百姓最终能选择罗成,也正是证明罗成是那个结束动乱的治世之人。
  看着街道之上,行人熙熙攘攘,车、马不时经过。
  仅看街道上大家穿的衣服,还有经过的车、马就能知道,当下大家的生活状态了。虽然不少人也身着布衣,还打了补丁,可衣服干净整齐,大家行走在外,身上脸上都很干净,这就是礼。
  仓禀足而知礼仪。
  面无饥色,虽行色匆匆,但脸上带着微笑。
  街道笔直宽阔,干净而又整洁,路边的沟渠没有横流的污水,没有乱飞的蝇虫,每隔一段还能看到有专门的垃圾房和公共的厕所。
  街上马匹的数量很多,许多人骑着马行走在街上,拉车的也以马为主,还有些老人妇人则骑着驴骡,街上几乎看不到牛车。
  就连跟随在主人身边的奴隶们,也都精神面貌不错,衣着整洁。
  高士廉也发现有不少不足之处,但这些都掩盖不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这座城池到处散发着激昂的活力,他想起他离开洛阳时,那时的洛阳,已经慢慢变的如一潭死水。
  不过十年,洛阳重新活跃起来了。
  甥舅两人一直来到皇城前,递上符印,经监门卫的兵将查验过后,才得以进去。
  穿过重城,经过重重的检验后,两人终于进入了皇宫,一路来到亿岁殿外侯见。
  亿岁殿中。
  “陛下,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到了。”
  “传。”
  两人入殿,皇帝自御案后走出,亲自站到阶前迎接。
  高惊讶不已,想不到皇帝如此客气,慌忙上前拜见。
  “你是观音婢的舅父,便也是朕的舅父,今日在亿岁殿也无他人,不用如此大礼。”罗成扶起高士廉,这位之前贬往交趾,贬为县主簿,后罗艺镇安南,便重用他为长史,他的才能得到罗艺的充分肯干。
  这次罗成便调他回京,要授他要职。
  “朕知你才华,又有干才,因此授你为礼部四司之一的礼部司郎中。”
  礼部司是礼部四司之首,掌礼乐、学校、仪式、制度、衣冠、符印、册命、丧葬、赙赠等事务。
  这是一个重要的职务,虽只五正品,但职权很重。
  授他此职,显示出皇帝对他很期待。
  “陛下,臣惶恐,恐有负圣恩。”
  罗成笑道,“朕知道你的才干,了解你的品德,因此才授你此职,你莫要推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马上交给你,朕知道你北齐王族出身,对士族谱系十分了解。”
  眼下,大秦已经统一北方,除了江南三道未平,基本上已经平定天下。
  不过士族也还是大秦绕不过去的一个词,尤其是其中的山东士族,虽已没落,但性好矜夸,仍依仗祖辈地位,嫁女之时多聘礼,甚至相互联姻,大搞学术垄断,罗成认为这不仅有扰乱风气,甚至也是一种对抗朝廷之意。
  因此他给高士廉的任务,就是让他与御史中丞韦挺以及翰林学士岑文本,国子监博士令狐德芬等人一起刊正姓氏,编撰一本《氏族志》出来,把天下的氏族都理一遍谱系,同时重新排定一个官方的排名。
  压制那些旧士族,扶植有拥立之功的庶族地主,更要提高皇族罗家的地位,加强皇权。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王朝当然得有一代新氏族当头。
  其最终目的是既要彻底的打压自西魏北周隋以来的政治巨头关陇集团,同时又要打压一直以来垄断学术的关东百年士族,新修的氏族志,也是为即将开始的实封诸侯做准备,这将是开元诸侯分封预告版。


第932章 许和尚
  许和尚如今是御前侍卫,七品带御器,隶属千牛卫府。
  作为一名从小被遗弃在少林寺前的孤儿,他打小被少林收养,然后成为一名武僧。若不是隋末的这场动乱,或许他一辈子会呆在嵩山上,做一名棍僧。
  皇帝入洛,北方平定。
  许和尚原本想要重回少林,继续以往的日子。但是师父却要他留下,就留在秦皇身边当一名侍卫,还让他还俗,师父说这样对他好对少林也好,他不明白里面的原因,但却听从师父的话留了下来。
  在洛阳的日子,倒是跟在少林时的日子没多大区别。
  每天一早起来练武,然后当值随驾。不当值的时候,他则会练练武看看经书,偶尔也会去洛阳城里的几大寺庙里拜拜佛。
  他在洛阳城里也有一座小院,这是皇帝所赏赐,甚至他还在大秦开元钱庄里有一笔存款,这笔钱有一百多贯,他平时吃用都是卫府的,并没有什么额外的花销。因此这钱他便和其它的同袍们一样,存到钱庄里面。而钱庄给他一张凭条,并且还付给他们利息。钱庄再用他们的钱,拿去借贷,收起利息差。
  钱庄的这种运作手法,其实倒跟以前寺里的质库差不多。寺里有质库,百姓可以抵押借贷,寺里收息。
  因为已经还俗,他开始蓄起了头发,头发抓起成髻,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不习惯,二十多年的光头习惯了,如今的头发总让他觉得不自在,但慢慢的倒也开始习惯。
  今天,皇帝召见。
  许和尚特意换上了干净整齐的银袍子,佩上了御赐的千牛刀。
  等殿中传来内侍的传唤声,他便站在殿前整理了下衣襟,然后高声报名。
  “许和尚,在皇宫当差可还习惯?”
  皇帝对他很欣赏,不称他名也不叫他官职,而是每次都叫他许和尚。
  “回陛下,习惯。”
  罗成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习惯就好,现在有个差事要交给你,辛苦你跑一趟。”
  “臣不胜荣幸。”
  罗成给许和尚的任务,是让他回一趟少林。
  “少林当初助朕夺取洛阳,功绩不小,朕一直记得。”
  事实上,皇帝在夺取河南之后,很快就以实际行动酬谢了少林,不但将少林原本的两万多亩寺产全都交还给了他们,甚至又还赏赐了不少钱粮等。
  不久前,朝中出了一项新的政策,就是设立了专门的佛道管理机构,以控制佛道教团发展,纯洁教团风气。
  其主要的制度,还是控制寺观的数量,禁止私人建寺立观,须朝廷审批同意。其二,设立僧道官,全面加强僧道管理,同时规定了度牒制度,僧道剃度,都需要先取得朝廷的度牒,否则为非法。
  再一个,就是对其经济的控制,严格限制其拥有田亩的数量,并规定了禁止寺观经营质库、放贷、经商等经济活动。
  禁止寺观私自剃度,禁止寺观容留犯人。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而道教作为本土教派是在东汉末年产生,这两大教派在中土的发展极盛影响巨大。
  拥有规模可观的僧道教团、数量众多的信徒,有雄厚的寺观经济,和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他们在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上都有极大的基础。
  一方面,佛道有积极的一面,佛道的信仰有时比法律的规范作用更大,可教化人民,阴翊王纲。
  可另一方面,这种拥有强大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信仰一量突破世俗规范,其给朝廷带来的冲击力也是相当巨大的。
  从南北朝时起,朝廷便开始立法规加强对僧道管理,但这一时期也是佛道两派互相攻击的混乱时代,他们或借用士族豪强或借助朝廷,相互打击,如南梁武帝就极为崇佛,甚至入寺中不肯还朝,要朝廷出巨款赎他。
  而另一面,北魏武帝,却又灭佛。
  这一切,都显示他们巨大的影响力,以及朝廷对其的失控。
  在北周武帝灭佛的时候,当时北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僧尼,或依附于寺庙,寺庙数量达四万余座,僧尼三百余万口,相当的惊人,严重的威胁到了北周朝廷,最终为佛教带来一段惨痛的黑暗时代。
  北周武帝灭佛,但他三十余岁就病逝,此后北周很快就亡国,杨坚篡位立隋。
  杨坚是从小养在尼姑庵里的,因此他称帝后对佛教很尊崇,大肆发展佛寺,搞迎舍利子,办大法会等。
  京城大兴,甚至有好几座占据一整个坊区的大佛寺。
  而洛阳附近的少林寺,其实还只能算是隋时的一座不太出名的寺庙,但依然拥有两万多亩地的庙产,还有质库等放贷业务,可见其底子雄厚。
  佛教在南北朝时是达到相当兴盛的状态的,魏武和周武的灭佛,其实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就是他们的发展太过,已经触及朝廷底线。
  只是北周武帝虽灭佛毁寺,但并不屠杀僧尼,只是强令还俗,手段还是很灵活的,只是太过刚硬,造成的反弹也是巨大,影响不好。
  如今大秦几乎一统天下,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
  士族门阀是一个问题,这佛道也是个问题。
  但罗成没有搞激烈的打压策略,而是希望能够寻求一个更灵活的方式。
  如今的初步普查,虽然僧道没有如北周时多达几百万这么吓人,但也有百万之众。
  当年北周武帝灭佛,强令僧尼三百万僧尼还俗,但后来杨坚再崇佛,于是无数的僧尼又重新剃度。
  到如今,僧道的数量也是多达百万,全国拥有上万的寺观。
  这还没算上一些其它的外来教派,比如景教等,另外地方上的各种小淫祠野神仙都还没算进去。
  上到皇室贵族下到贩夫走卒,信仰佛道者众,简单粗暴的禁止肯定不行。
  毕竟信仰者众,深入人心,且寺观遍地,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罗成的决策中心还是控制,而不是取缔。
  禁之不能止,堵不如疏,只要能够控制的好,一样能为朝廷所有,起到积极教化的那一面。


第933章 回归本源
  “陛下,可是最近传言厉害的禁佛道之事?”
  罗成笑笑,“有心之人故意散播谣言,朕从没有说过要禁佛道,也没有这么想过,更没这样的打算。不过你在寺庙中长大,但也应当听说过佛道中也有害群之马,如佛教里的弥勒教,便数次做乱,而道教里也有如孙恩世奉五斗米,在东晋借教起兵叛乱之事,这些人依托佛道,居心不良,利用信众做乱,不得不防。”
  许和尚听了,心里松口气,虽说还俗了,但对于佛教,在他心里的地位依然极重,那是难以割舍的,如血脉盘相连。
  “隋杨时过度崇佛,也确实导致了佛教的混乱无序,大量私建寺庙,许多罪犯无赖冒充僧吕,行不法之事,败坏佛家风气,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朝廷呢,要推出律令法规加以管理,而不是传言的禁止。”
  朝廷、道、郡、县四级,都将设立专门的僧道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天下的寺观以及僧道,因此天下所有的寺观都要登记在册,所有的僧道也要登记并发给谱牒。
  “二十人以下的寺观,将合并居住,二十人以上的寺观保留,但一百人以上的寺观,将折分。对于合并后的空寺观,将折毁。”
  “所有的现有寺观要登记,现有的僧道也要登记,并经过专门的佛道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度牒,而对佛道经义都不通解者自然不合格,将强令还俗。”
  此外,朝廷还出律法,规定对于占用良田、占用民地的违规寺观予以拆除,同时,还对寺观的装饰、用具,以及规模规格等,都做出了具体标准,违观者将予以拆除、取缔等。
  具体到规定了寺观不得起斗拱,不得彩画梁栋,除原有以外,不得再铸铜像、贴金、彩绘等。
  京城设有僧录司和道录司,派出官员掌管天下僧道事务。道一级则设僧录局和道录局,郡一级设僧录处和道录处,县一级,也设立僧录房和道录房。
  各级僧道管理衙门,主官都为朝廷命官,而副官中会选任一位有名望的僧道。
  这些僧道官员,无俸有禄,且有专门的官袍和印信,其品阶为视品。
  各级的僧道衙门,专则管理佛道事务,如寺庙的登记管理,如僧道的纲纪管理,剃度考试等等,僧道违法乱纪者,也交由他们专门处理。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规定,那就是禁止妇女到寺观中烧香拜佛,妇人只许到尼姑庵、女道观中去,违者烧香妇人和寺观都要受罚,这一条的加入,是有官员表示为纯净风气。
  寺观的规模还分为大寺观、中寺观、小寺观三类,大寺观为五十到一百人,中寺观为三十到五十人,小寺观为二十到三十人。
  每个寺观都要严格按照自己的等级拥有僧道,不得超额,只有当有缺额时,才可再剃度,还得经过朝廷僧道衙门的考核准许方可。
  同时,朝廷还规定,各郡的寺观,还采取十家互保的方式,即十座相同规模的寺院连结互保,相互监督,防止有私自剃度僧道,私自容留犯人,私自放贷占田等非法之事发生。
  一家违法,其它家必须揭发,若一家发现,则其它九家没有检举者也都要受罚。
  而各寺中,也一样是连坐法,十人一连,互相监督,不许勾结妇女,不许许安歇奸细,不许收容贼匪罪犯,不许摆荤设宴,不许赌博,不许占佃公产、不许四处游走……
  每个僧道都颁授油牌,上面写有僧道年龄、外貌、籍贯等,由官员不定期检查。
  对于违法僧人的处置,有徒刑劳改,有剥夺谱牒,有充军流边等等。
  “大秦没有法外之地,没有治外之民,佛道寺观也不能例外。”
  这一道道律令法规,都只有一个目的,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让佛道回归本源,你崇佛信道可以,只要劝人向善不宣扬罪恶便行,至于其它的,你们就不要掺与了。
  “每僧道田额十亩,不足者不增,超者过收回。若是寺观产佃给百姓租种者,田地直接收回授给百姓。”
  这一条是最狠的,允许寺观的僧道们拥有田地,但最多只能一人十亩上限,且不许佃出收租,只能自种,自己不种就要收回。
  按这样的新法规,少林寺拥有好几百僧人,而且他们还有大量的奴隶,也被称为净人,少林的净人上千,都是寺中的奴仆,做些耕种洒扫等事务。
  他们的田地三万多亩,还有大量的寺产用以放贷,有专门收取抵押放贷的质库。
  “因为少林有功,因此朕打算嵩山少林保留一百僧人,其余的僧人,则是让他们到边地建立新的寺庙,劝善宣仁。”
  嵩山的少林寺给他们留一百个和尚,这是大寺的最高僧人上限,超出的那几百人,把他们安排到朝鲜、塞外、云南、青海等地去建个新寺,毕竟这些边塞之地,新移民们也一样会有信仰需求,寺观有时也能给予这些移民们心里慰藉,还是有不少作用的。
  当然,少林寺这几百号僧人,也要考核的。
  有一些一点佛教经义都不通的,这种要劝其还俗,而他们寺中的净人,也就是寺里所有的寺奴,则要放免还良。
  寺里的那几万亩地,留一千亩给寺里,其余的收回朝廷。当然,朝廷公开的说法是给他们在边地置换,用以建立分寺,置办新的寺田。
  当然,就算只留一千亩地,也一样是要交纳两税的,一样是按亩收租,租率一样,并且寺里也要按寺中规模财产,征收户税。
  许和尚怔怔出神。
  这一条条律法新规,简直是太严苛了。
  虽然不是如王世充一样的明抢,但却给他们上了一道又一道的咒。
  “佛寺道观,当回归本源,僧道们也应当重归信仰,世俗的事情,还是交由朝廷吧!”
  罗成一句话,让许和尚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许和尚,你如今是朝廷官员,但你也是少林出身,所以这次朝廷让你带宣旨官回少林,帮助宣读新规,向寺里的方丈长老们解释清楚。”


第934章 青苗法
  开元四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洛阳城大雪纷飞,连下三天不止,城中许多房屋倒塌。
  新任的洛阳府尹长孙无忌一面下令城中青壮全面出动,帮忙除雪救人,一面安置受灾民众。同时,还向金吾卫请求帮助。
  皇帝派出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卫帮忙救灾,还调了北衙禁军和内军出动。
  因得到及时的救援和安置,城中百姓受灾者虽众,房屋倒塌不少,但压死和冻饿死的却只有十几人,不得不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在朝会上,皇帝对于这位新上任的洛阳府尹大为赞赏。
  下朝之后,皇帝在亿岁殿中召见了洛阳府尹长孙无忌以及礼部司郎中高士廉。
  听取了长孙无忌汇报的最新情况后,罗成很满意,雪终于慢慢停止了,灾情也控制住了。府库拔出了大量的薪炭以赈济百姓,许多房屋受损的百姓也被转移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大家总算挺过去了。
  “城中有禁军府兵相助,情况倒不错,只是洛阳城外二十余县,可也有得到及时的救助?”
  身为洛阳府尹,正三品的大员,年轻的长孙无忌不仅要负责城内,还要负责城外的二十余县,他是一百多万人口的长官,手心手背都是肉。
  “回陛下,各县上报的情况,都很不错,洛阳府此次全面出动了府兵、郡兵和乡团、民兵们全力救灾,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表现都极为不错。”
  罗成满意的点头。
  灾情年年有,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组织救援能力,而这次洛阳府表现这么出色,最关键之处倒不全是长孙无忌的功劳,而是朝廷先前早有预案,因此当灾情发生后,各级官府按照预案,按班就班的执行就行。
  长孙无忌的表现就好在他的执行能力很强,有好的预案,再有好的执行,于是一切都很好。
  “雪虽然快停了,但依然不能掉心轻心,都说下雪不冷化雪冻,得做好防寒抗冻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孤寡残疾,更要照顾好,你们洛阳府里的官员们,应当下去各县蹲点包干负责,县里也要派官吏下乡蹲点包干,乡里也要派吏员驻村。要形成层层包干,有专人负责,务必不使这场雪再冻死一人,再饿死一人。”
  蹲点包干这种做法,可是后世天朝的强力手段之一,罗成觉得很实力。
  “对于百姓被毁坏的房屋,官府也应当登记,可由朝廷适当的求助补贴一部份,然后再上报朝廷,朝廷会下拔一笔专门的钱款,用做给百姓们的无息贷款,以修补重建房屋,不能让百姓在这个寒冷的春天里,居无定所。”
  罗成是个生活成长在后世的人,因此他有一个很强的体验,就是后世天朝的安稳。稳定是优先于一切的,也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让百姓有地方住,有饭吃,就是安稳的前提。
  给灾民发放无息贷款,同时打击发灾难财放高利贷的行为,便是罗成力主的。过去隋朝,因为税制的不合理,于是地方官员甚至没有俸禄,全靠职田收入。官府没有办公经费,全靠公廨田和公廨钱。
  朝廷给一块地再给一笔钱,然后官府把这笔钱交给民间的豪强子弟,让他们去放贷,收取高利用做办公费用,其月息达百分之八,年息几乎就是翻倍,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高的,对朝廷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现在罗成早取缔了这种公廨钱,并禁止民间高利贷。
  遇到这样的灾情,他甚至特拔钱粮,给灾民发免费贷款。
  甚至眼下刚开春,可朝廷已经在讨论通过皇帝的一项青苗法了。所谓的青苗法,其实就是百姓可以在春天向朝廷申请借贷一笔钱,用做购买种子或租借耕牛等等生产所需,然后到了夏收之后,再还本偿息,利息很低。
  青苗法其实在历史上出现于唐末,北宋变法时加以改良,本是良法但后来因各种原因而歪掉了。
  北宋时的青苗法,是把国家常平仓里储藏的粮食拿出来,折成钱然后放贷给乡下农民或城郭居民,然后收取利息。
  这样做,一来可以打击抑制民间高利贷,二来可以缓解百姓所需。
  青苗法的利息为两分,也就是年息百分之二十。
  相比起隋公廨钱年息百分之九十六,明显要轻的多,比民间借贷也低的多。
  但北宋的青苗法因许多反变法派为反而反,于是故意乱搞,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使得这项益法最终成了害民之法。
  罗成正在讨论中的青苗法,则是半年贷,利息百分之十。春天贷的夏收后还,夏天贷的秋收后还。
  青苗法本钱也是来自于国家的常平仓储备粮,朝廷拿出一半的钱粮来,用做本钱放青苗贷,支持百姓,然后收回钱本息之后,再用这笔钱,从那些产粮区籴买粮食。
  产粮区的粮价肯定会相对便宜一点,这样籴粮入仓,既能保证朝廷的储备粮,同时这个粮食价格差,还能让朝廷也收益一笔。
  罗成给青苗法设置了一条红线,那就是严禁官府强制百姓借贷,更不许把这笔钱粮外包出去放贷,而且常平仓的粮谷只许最多以一半来放贷。利息也是固定死的,禁止官吏私自加息,哪怕到期偿还不了,也不许继续复利加息。
  并且,青苗贷不给九等户中的上三户,除非是遇灾年之时,情况特殊。
  贷期半年,不得提前征收,以免出现表面一分息,实际因为提前收息,而使得真实利息为两三分的情况。
  同时,还贷时,可以以钱以物,最终目的还是为方便百姓,尤其是支持普通百姓,免得他们困于债务。
  而遇到如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