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出了国公府后,先回到了城外的军营,然后各自点了一队早挑选好的手下,然后便在夜幕中离开了章丘,一路向北而去。
  ……
  从书房出来后,罗成去找单雄信秦琼程咬金一干义兄弟喝酒。
  罗成其实并不太喜欢喝酒,起码不是嗜酒之人,不过今天兄弟难得相聚,这酒自然得喝。罗成也没拿什么国公架子,跟着兄弟几个痛快的畅饮。
  单雄信上来就敬了罗成三杯,大舅子敬酒,罗成不得不饮。
  虽是黄酒,可三杯下肚,也有些微醉了。
  罗成的酒量不算太好,兄弟们喝到半夜,他便是真醉了。
  醉的都走不直路,最后还是由阚棱和王雄诞这两义子架着送到后院门口。后院门口,兄弟俩便不方便再进去,便由红线指挥着黑白姐夫帮忙接过扶着往里走。
  “是送去夫人房间吗?”黑夫人林良玉问。
  两姐妹当初兵败罗成之手,后被罗成以族人性命相迫让两人被迫为婢,不过这两年罗成不在家,两姐妹一直跟着彬彬。
  彬彬对她们不错,两年下来倒也处成了姐妹,彬彬甚至早把她们姐妹的族人朋友还了自由,也给了两人自由,可两人并没有离开。
  她们已经习惯在这生活,更习惯与彬彬相处,在这乱世之时,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去处。她们安排自己的族人亲朋友在罗成的田庄上落脚,佃种罗家的田地,生活倒也安稳,比过去那种大野泽里弱肉强食的生活好上许多。
  “嗯。”红线看着醉的不省人事的罗成,有些心疼也有些恼。
  好不容易刚回来,结果就喝成这样。
  等她们把人架到单彬彬房前,单彬彬等了一夜,结果就等到个醉不省人事的罗成,气的眼睛都红了。
  “把他扔外面,不要扶进来。”
  “夫人?”
  可彬彬气头上,哪肯放罗成进来,本来就一肚子委屈,为了罗成的面子,才委屈自己装的大度,结果罗成回来后天天忙这忙那,每天忙的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哄她了。
  现在又喝成这个样子。
  红线为难的看着那扇紧闭的房门。
  黑白姐妹也不知道要把罗成送哪去了,“要不送回书房去吧?”
  李秀宁披着件斗蓬进来,“把他扶我屋里去吧,今晚我来照顾他。”
  红线有些敌意的瞧着李秀宁,她跟彬彬一起几年,早就情同姐妹,自然也就视李秀宁为敌。
  “其实男人也不容易,做女人的就更不能冷着了男人。”
  这话说的声音有点大,似乎是对屋里的彬彬讲的。
  红线不肯动,黑白二姐妹自然也跟她统一战线。
  李秀宁嘴角扬了扬,直接一把拉过罗成,然后将他背了起来。
  她就这样背着罗成走出了院子,去了她的那个小院。
  等她走了,单彬彬推开屋门。
  “把那死鬼扶进来吧,红线,你帮我打点温水来。”
  红线苦笑,“姐姐啊,刚才李三娘过来已经把公爷背去她那屋了。”
  单彬彬一听,气的跺脚,可又不能再追到那院去把人夺回来,“真会见缝插针,算了,睡吧。”
  半夜时分。
  罗成终于从酒醉中清醒了点,只觉得头痛的很,喉咙也干。
  “茶水。”
  他坐起身来,却见到屋里点着盏小灯,灯光朦胧。
  床屋墙下坐榻上一个女子正借着灯光翻看一本书。
  “看什么书呢?”
  “孙子兵法。”
  罗成这才发现,原来那是李秀宁。
  “你怎么在这。”
  “这是我的院里。”
  “哦,我还以为他们把我送到彬彬院里了。”
  李秀宁没多做解释,替他倒了一杯还温着的茶水,“知道你喜欢喝这种冲泡的淡茶,所以特意备下了,还温着,喝点吧,能解点酒。”
  “多谢。”
  李秀宁递过茶杯却没走,而是坐到了床沿。
  “其实你根本没必要说谢,我如今都已经进了罗家门了,你还跟我客气什么呢,还是说你,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接纳我?”
  罗成被她问的有些挠头。
  “就是觉得一时还不太熟。”
  “是吗,那你跟阎家大娘熟吗?跟崔七娘熟吗,你跟阎家大娘不是都生了儿子了,跟那崔七娘据说刚认识,就睡了。”
  “其实没睡。”
  “睡没睡我们又不知道。”
  罗成被噎住。
  李秀宁又道,“我只是想说,当初我答应许给你,不是谁逼迫我的,是我自愿的,若我不愿意,谁也逼迫不了我。我同意了,现在人也来了,所以我希望以后你不要老是躲着我避着我,虽然我们两家联姻是因为利益,可我们两人以后却是要过一辈子,你真打算这样对我一辈子?”
  “没打算。”罗成苦笑。
  “那就好,既然你醒了,天色也还早,不如今晚我们就圆房吧,我若是能早点给你生个孩子,那么我们李罗两家的联姻也会更稳固一些,不是吗?”
  罗成听着她这平淡无比的话,总觉得无比的奇怪。
  而那边李秀宁根本就是在通知他,说完,就已经直接宽衣解带了,罗成心想拒绝,可不知怎么的,看着那朦胧灯光下衣衫渐少的三娘,说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了。
  灯被吹灭。
  春宵一刻值千金!


第440章 大帅巡营
  “大帅巡营!”
  大业九年,正月初九。
  新年都还没过完,可罗成已经征召了五千河南籍的左五军旧部重返军营。章丘城外,长白山下,大营里一片火热。
  一众老兄弟们再次披上甲衣征袍,重返军营,见面就互相打着招呼,分享着家里带来的吃食,这种欢乐的气氛还正浓烈着,结果罗成初九一大早就来巡营。
  “大帅巡营!”
  一群少年高举着罗成的旗帜和仪仗,鼓乐队打鼓吹角,节奏虽缓慢,但这阵势一摆开,营中的将士们却纷纷正色严肃起来。
  罗成治军,首重军纪。
  今天的罗成,一身尚方御甲,骑着青海龙驹,身后是一群高级将校们陪同。而在四周护卫随从的,则都是群少年们。
  这些少年们大有来头,便是这两年在齐郡很有名气的长白孤儿。最初他们是罗成为章丘的阵亡少年兵们收的孤儿,以给那些阵亡少年们做义子,继承香火。后来,越收越多,几年过去,现在长白孤儿营里已经有大约千余名少年。
  最小的才八九岁,最大的则十三四岁了。
  比如罗成的义子阚棱、王雄诞、西门君仪几个,就是最早的那批义儿。这次罗成回来,特意去了义儿营,对于这支义儿的现状很满意。
  然后他也对义儿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计划,比如继续收养孤儿,对那些年幼的孤儿除了抚养还要教他们读书识字,以及学习武艺,训练战阵。
  在接受几年基础的学习之后,罗成则会把年满十岁的这些义儿,分配到军中。这些义儿不是作为战士,而是作为中高层军官们的侍从,一边做军官们的勤务侍卫,一边跟随在身边学习军伍之事。
  等到侍从满三年之后,罗成还打算安排这些少年们下到队伙里去,给那些火长队正们担任副职。
  等他们在下面再经历真正的磨练之后,到时这些已经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们,也差不多就可以成长起来,也能担任基层的军官了,再加以打磨,能够存留下来的,将来都会成为军中的骨干中流。
  这其实就是类似于大航海时代,欧洲那些国家海军里的少年见习军官,或者是中世纪时代,欧洲那些领主骑士们的见从扈从骑士。
  这也算是从小就开始培养职业的士官,打小开始准备,一辈子在军中学习成长。
  可以预见,只要给予一定时间,六年九年十余年后,罗成就能拥有一支军事素养专业,且还有很高忠诚度的忠诚部下们。
  如今,义儿营里那一千多少年中,罗成已经选出了第一批三百人,将他们分配到了那些团偏将、副将,营校尉、副尉等中高级军官们的身边。
  就连罗成自己,也特意选了八名少年在身边,这八名少年是义儿营里年纪较大,且最勇武的,他将他们选在自己身边见习扈从,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奖励。
  存孝和嗣业等将校们,对于罗成给他们分来一批小萝卜头,一开始还觉得有点不太习惯,毕竟战场上条件恶劣,这些才十岁十一二岁的少年,实在是太弱小了些,在战场上只会成为拖累。
  可罗成却是不管他们高不高兴,很郑重的声明了这些少年他们必须接收,还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群少年。
  章丘城外的这座大营不小。
  这里现在不仅是罗成的五千直属部队,还有齐郡的八百卫府常备兵,五百常备郡兵,另外章丘虽然只是个县,可因为这个县过去几年一直很突出,又是罗成的老家,因此这里还特有一千府兵的常备营和五百郡兵的常备营,甚至还有五百乡勇常备营,外加上单彬彬也拉了一支八百人的常备女兵,使得这连营很热闹。
  各营相加,人数高达九千余人。
  不过人马虽多,可各营都也是各按番号分隔。
  罗成先从直属营开始。
  两万五千左五军旧部,罗成只征召了五千人回来。
  现在这回来的五千弟兄,已经重新整编。
  设立了前锋斥候轻骑团,编五百轻骑。
  木牛流马重骑团,编五百骑。
  先锋破军轻骑团,编一千轻骑。
  神威陌刀重步团,编五百人。
  跳荡刀牌轻步团,编五百人。
  先登长矛轻步团,编一千人。
  神勇弓弩轻步团,编五百人,无畏辎重车兵团,编五百人。
  总共五千,骑兵两千,步兵三千。
  五千人共八个团,划分三个厢。
  紫面天王赵贵统领前厢,陌刀将罗嗣业统领中厢,猛虎罗存孝统领后厢。
  其余诸将,分任副将、都偏将、副将、营校尉等等,在辽东时,嗣业他们都是统兵万余人,现在却已经只统兵一二千,不过大家倒也没怎么在意。
  毕竟,他们除了统辖本部厢团,罗成还把河南诸郡的这共两万兵马,也一起授予番号,然后划分给嗣业等兄弟分管。
  作为精锐中的精锐,罗成的这五千人的军官配置是极豪华的,而五千兄弟们的装备也一样豪华。
  骑兵皆配双马,连步兵都全配了坐骑,此外,几乎每个士兵,都还另配有一匹驮马。更别说人人配甲,个个带弓了。
  罗成一营营巡过来,每过一营,这些老兄弟们全都披戴整齐,排着整齐的军阵接受巡视。
  出了老营,再到了郡营,郡府兵营和郡兵营就要差多了,虽然士气还不错,全都是青壮者,不过装备差远了,跟罗成以前在章丘时的郡营差不多,就算府兵,也只骑兵有马,步兵都是一伙十人才六匹驮骡。
  “王参军,尽快从东莱把武器运过来,我希望这些弟兄们能够尽快完成换装。”
  王子明连忙点头应下,“第一批武器已经在路上了,正顺着济水河运来。”
  “为防万一,赵都将,你带前厢两千人马,移驻渤海郡,务必保证东莱到齐郡沿途的安全,绝不可让贼人劫掠军械。”
  疤脸赵贵拍着胸膛道,“大帅你就放心吧,有两千老兄弟在,绝不会有意外的。”
  “我会把北海郡的八百常备府兵和五百郡兵划给你统辖。”罗成安排。
  张须陀已经返回荥阳去了,他将坐镇虎牢关,在那里组建他的三千直属部队,并分管河南西部诸郡。


第441章 弹劾
  河北。
  皇帝的车驾通过黄河,一路向北。
  因运河结冰,不能通航,皇帝这次北上没有乘坐龙舟,而是做着马车。不过这马车是特制的,拥有很多个车轮,上面的车厢更大,其实就是一座移动的宫殿。
  为了让皇帝的轮宫顺利通行,早在年前,沿途各郡县的官府都已经接到了旨令,紧急征召了许多百姓,突击修路,把路面拓宽填平。
  皇帝车队经过时,还特意又黄土垫道,洒水去尘。
  坐在轮宫里,外面春寒料峭,但里面却温暖如春。皇帝甚至仅着一件薄衫,不过皇帝倒没有搞什么车震马震。
  此时的皇帝虽在路上,却也没有停止过处理政务。
  皇帝的御案前摆着一叠叠的奏章,不过这些奏章都是已经先经过了苏威等人看过的,几位皇帝宠臣把下面的奏折先预览一遍,把一些他们认为不应当打扰皇帝的折子给扣了下来。
  然后再呈奏皇帝面前,甚至这些折子在皇帝观看之前,他们还做了简单的处置方案供皇帝选择参考。
  正因此,皇帝杨广此时并不知道如今天下沸反,还以为只如苏威裴蕴等人所说的一样,各地虽有些骚乱,但只是骚乱而已,是一小部份人在做乱,但不算严重。
  虽说如张须陀这样地方一线的剿匪平乱官员也有如实上奏匪情,可他的奏章基本上都被苏威等人压下了。
  偶尔有几个不怕死的御史言官直言谏君,可皇帝却根本不信,反觉得他们是在夸大其辞,对他们的话不但没有听进去,还往往会严厉惩治他们。
  就比如此次皇帝离开东都洛阳时,便有一位侍郎在城门前拦住车驾,直言劝谏,皇帝不可再东征,还说如此东征,高句丽未亡,则大隋要先亡。
  这话惹的皇帝万分不快,结果那侍郎死谏不退,惹的杨广大怒,让人把他拖下去杖打。结果那侍郎人老,下手的人又狠,才打了十几杖就把人活活打死了。
  可杨广依然没有半点警醒,继续北上。
  翻开一本奏章,杨广噫了一声。
  这本奏章却是由礼部尚书杨玄感直奏的,杨玄感是杨素之子,当年他能夺嫡成功,甚至坐上皇帝宝座,杨素可以说居功至伟。
  杨素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出将入相。
  单论个人武艺,杨素一般,但若论指挥打仗,连他父亲杨坚当年都曾跟他说过,杨素统兵,可堪称大隋第一,位在诸将帅之上。
  确实,杨素多次持帅统兵征战,如灭陈之后的平江南之乱,再后来北上击突厥,再后来杨谅叛乱,杨素统兵征讨,每一次,杨素都没输过,而且好多时候,是以少败多。
  不光是平乱这种仗,就是与突厥铁骑硬拼,他都没输过。
  也正因杨素才能太高,所以杨广很忌惮他,好在杨素人聪明,知道他的心思后,痛快的病死了。
  杨玄感是杨素长子,小时有些痴,但长大后却也显露出不错的才情,虽然比不过其父的谋略智慧,但论勇武却还胜上几分,有小霸王,项羽再世之称。近两年,杨玄感表现很不错,不论是把他下放到地方任刺史太守,还是召回朝中到清水衙门坐冷板凳,他都没有怨言。
  这二次东征,百官都沉默,杨玄感却表现的很积极。
  是以杨广对他越发满意,这次北上,杨玄感随驾御前,杨广经常召他商议机要。
  杨玄感已经隐隐有大业第六贵的趋势了。
  只不过杨广看过杨玄感所奏之内容后,却皱眉了。
  杨玄感只奏了一件事,就是弹劾他如今最看重的年轻大将罗成。杨玄感说罗成居功自傲,嚣张跋扈。
  如今在河南任职,滥杀无辜,仅因几个年轻人冲撞了他,罗成便下令把这四人当街杀掉,还派人把四人家族抄家灭族。
  此外,罗成居然违背制度,不经兵部和卫府,私自征召其左五军旧部于章丘集结,还从河南诸郡征召了近两万府兵、郡兵,让他们日夜训练,枕戈待旦。
  杨玄感因此弹劾罗成居高自傲,嚣张跋扈,是要拥兵自重,甚至是想趁皇帝御驾亲征辽东之际,在河南谋反。
  “这个罗成。”
  杨广合上奏折,却没有在上面批复,而是把这道奏折扔到了脚下的一个箱子里,那个箱里已经有很多奏折,都是皇帝看过后不愿意回复的。
  扔进这口箱子,就表示留中不发,不做处置。
  要说罗成会谋反,杨广是不相信的。
  就算要谋反,那也得有足够的资本才行,得有资历、威望,比如说八柱国家这样的军阀,他们有几代的积累,朝野军中门生旧部无数,又广结联姻,他们造反才有可能。
  而罗成有什么?
  虽然罗家一门两国公,可罗家毕竟没什么底蕴,光靠两个武夫可是成不了事的。再说,罗成窜起的快,在上次征辽时才露头,二十岁的年轻人,有什么资历威望?
  “这杨玄感,比起他父亲杨素可是差太远了,见不得罗成这样的年轻人爬的快站的高啊,过于妒忌了。”
  “不过罗成也确实还太年轻了些,虽征辽立了大功,可不懂得收敛低调。这又是杀人,又是抄家的,岂不知会让人弹劾他?”
  杨广自言自语了几句,便也没当回事。
  毕竟罗成不可能谋反,那么所谓杀几个人,那都是小事而已。现在皇帝喜欢罗成还来不及,所以他就算做点什么出格的事情都算不得什么。
  再拿起一封奏折。
  又是弹劾罗成的,他特意看了下上奏者名字,居然是宇文述。
  宇文老狗弹劾罗成也是差不多内容,只不过又加了一条罪行,就是罗成在河南大肆结交地方豪强,还任人唯亲,大肆给亲朋故旧们破格授予官职。
  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都被授予太守,秦琼授予都尉,翟让授予郡丞等,而这些人本来是完全不够资格这般提升的。
  拿着这封奏折,杨广沉思了许久,最后还是把那宇文老狗的这封奏折也扔进了脚下箱子。


第442章 黎阳
  御驾入黎阳。
  黎阳在黄河北岸,河北运河永济渠在黎阳境内穿过,而黄河又是其东南面郡界,兼之距离洛阳很近,与南运河通济渠也近。
  所以朝廷在黎阳设立了黎阳仓,为六大转运仓之一,依靠着黄河、永济渠两条黄金水道,自决定东征以来,就成为东征粮草的最大粮草转运基地。
  黎阳收,固九州。
  黎阳仓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
  从河北地区征收来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转运往洛阳、大兴。而朝廷征讨高句丽时,又由江淮运来粮米,先储存在此,然后运往涿郡、辽东,这是河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大粮仓,存粮数百万石。
  杨广到了黎阳后,也特意亲自前去仓城查看存粮。
  看着一仓仓满满的百万石粮食,杨广很满意。有这么多粮食,东征就不怕缺粮了。
  “杨卿。”
  杨广在众官之中召来杨玄感,“朕知道你几次三番请求随驾东征,想要效仿你父亲统兵征战。不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辎重是胜利的保障,朕现特授你为汲郡太守,驻于黎阳负责二次征辽的粮草督运。”
  杨玄感长的极为魁梧,尤其是有一副极漂亮的大胡子,跟李景能有的一拼。闻听,心里大喜,面上却表现出很失望的样子。
  “陛下,臣愿意为陛下冲锋陷阵,而不愿留在这后方督运粮草。”
  “杨卿啊,督运粮草责任重大,你先后在地方任过郢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表现都十分好,后入朝,在鸿胪寺、少府等任职也表现极佳,朕让你在黎阳督运粮草,是倚重你的才能。”
  此时还未解冻,运河不能行船,所以黎阳仓的粮草,还得等到开春运河解冻之后,才能大规模从运河北上,另外,朝廷还向江淮等地征召粮草,到时通过通济渠北上运来黎阳仓,也需要有人主持。
  杨广还是比较看重杨玄感的才能的。
  “臣遵旨。”杨玄感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接旨。
  “杨卿啊,你的那道奏折朕看过了,不过朕觉得有些话过重了些。罗成不比杨卿你,名门世家出身,家教良好,他毕竟还年轻,一时有些骄傲,也是正常。朕已经下旨训斥罗成了。”
  杨玄感听皇帝这么轻飘飘几句话就把他的弹劾处置了,不由的大失所望,这是真正的失望。本来还想借这机会,把罗成弹劾下去。
  不说因此就让他获罪,可起码不让他再留在河南。
  陪皇帝巡视了黎阳仓,又在涿郡城中见了不少地方士族名望后,皇帝车驾再次启程,继续北上。
  而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则留了下来,他留下来担任督运粮草要职,并兼任了汲郡太守一职,获得了对黎阳仓所在的汲郡地方衙门,以及卫府以和仓镇兵的指挥权。
  站在运河边上,目送着皇帝的车驾渐行渐远,杨玄感的嘴边泛起一丝细微的笑意。
  一切都按照他与李密所计划的那样进行着,别以为他出任这督运粮草一职是皇帝一人决定的,其实这个决定,是李密和杨玄感计划了许久,通过他们的人脉关系,各方打通,最后才让皇帝有了这个决定的。
  皇帝的决断,其实也是综合各种情况而做出的一个决断罢了,而他们早就为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做足了各种功课,推动了这个进程,最终达成了这个结果。
  杨玄感心里不由的感叹,李密果然还是了得。当初他说要留在黎阳督运粮草才好举事,还让他故意向裴世矩、苏威、裴蕴等表态说要去辽东统兵为将,让他们帮忙说话。苏威他们确实帮杨玄感说了话,皇帝知道了杨玄感想统兵的想法,可最后却让杨玄感留在黎阳。
  但其实,这不过是李密早就预料到的了,他把杨广的性格看的死死的,直接让苏威等人帮着谋督运粮草的差事,最后肯定不行。但如果反着来,说要去辽东统兵,再然后旁边安排人轻轻敲边鼓,提出让杨玄感督运粮草。
  则在这两个选择中,皇帝肯定会让杨玄感留在黎阳督运粮草。
  现在一步步的已经达成了。
  只是可惜,弹劾罗成却没成功。
  回到郡衙。
  一身青袍的李密笑着进来,“恭喜楚公,离成功又近一步。”
  “还是法主你算无遗策啊。”
  李密摇头,“但千算万算都没算好罗成,这是一个意外。从几年前开始,这个意外就一直缠着我们,若不是罗成这个意外,现在河南十二郡,应当是已经遍布各路义军,只等我们在黎阳仓树起大旗,到时各种义军就能群起响应,可现在,河南却没有一支听命于我们的像样力量。”
  杨玄感笑了笑,“这个罗成确实让人意外,不过这大势之下,他一个小卒又能如何,通道还能螳臂挡车不成?虽然这次弹劾失败,可也在皇帝那里种了根刺。等到这三月一到,罗成也一样得滚出河南,统兵去辽东。”
  李密道,“不过楚公弹劾罗成也不全是无用,我已经收集了罗成不少过界逾线之处,正让人四处传播。等到我们举事时,也该发酵的差不多了,到时侯我们正好可以先以罗成造反,我们调兵平乱为由举事。”
  就算造反,也得师出有名的。
  而最开始,李密觉得并不适合直接打出造反的旗号来。如果是打着平乱的旗号,则可以先渡过最初的那个危险关头,也能够裹挟更多的人进来,到时就算他们知道真相了,可也已经上了贼船下不去了。
  “昏君已经走了,你之前安排的那件事情差不多可以进行了。”杨玄感道。
  “请楚公放心,我早已经安排好了,等昏君再走远点,就可以发动了。到时先破平原郡,然后西进,楚公便可以借机征召汲郡兵马起来,把指挥权牢牢拿到手,并趁机安插好我们的人手。”
  杨玄感点头,“法主你办事,我向来放心,现在万事俱备,就待东风了。”


第443章 久别重逢
  “杨玄感已经留在黎阳负责督运东征粮草,而且还兼了汲郡太守一职。”
  “在黎阳发现李密,但现在已往平原郡去了。”
  “发现大股贼匪正往平原郡汇集,他们似乎想要攻打平原郡城。”
  正月底。
  章丘长白山下的大营里,罗成正在听着从河北赶回来的张亮汇报。张亮年前就过了黄河北上,负责盯着杨玄感等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盯了一个多月,终于让他打探到了一个重要的情况。
  张亮的那支情报队伍刚组建,不论是人手还是经验都不足。但好在罗成给他指点了一条大路,那就是只管盯着杨玄感、李密、王伯当、王薄这几个人。只要能找到这个人,然后盯着他们,再从他们的行踪,从他们见的人等线索中,找出有价值的情报来。
  张亮办起来很用心,他这人本来就好交朋友,为人爽快讲义气,因此当他换了一个身份,伪装成是一个南阳来的游侠,然后还特别的豪爽大方,总是挥金如土,他很快就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不管什么三教九流,还是贩走走卒,甚至是青楼楚馆里的歌妓舞女,他都能结识上。
  效果也还是很明显的,张亮盯着杨玄感,然后找到了李密,再盯着李密,又找到了王伯当和王薄。再通过王伯当他们,又找到了几支反军。
  罗成点了点头。
  平原郡与齐郡就隔了一条黄河,上次东征,罗成率军北上,正是过黄河经鹿角关进入平原郡,然后还在平原郡内的豆子岗里打了几仗,把当时盘踞在豆子岗里的刘霸道打的如丧家之犬。
  还在那里赚了一大笔。
  “平原与渤海郡间有几百里的豆子岗,向来就是贼匪聚集之地。据说上次刘霸道败了之后,很快被官府砍了脑袋,但其部下李德逸和格谦却都带着残部逃散,很快又再聚起不少人马,再后来又有数股势力进入了豆子岗,使得现在的豆子岗更是鱼龙混杂。李密王伯当他们在豆子岗,看来也是想图谋这些人马。”
  “大帅,还有一个消息,我在平原郡打探情报的时候,发现一个事。就是你还记得窦建德高士达他们吗?”
  “当然记得。”
  “高士达和窦建德他们以前都是咱们军的,可后来在通定城,孙安祖和高士达当了逃兵,窦建德去追,却又放跑了他们,大帅最后便都让他们滚蛋了。这次我在平原郡发现,原来高士达他们回到河北家乡后,很快就因为逃兵身份而杀官落草了,高士达就跑到豆子岗落草,而孙安祖去了高鸡泊,两人这两年都拉起了几千人马的队伍,就在不久前,窦建德带着刘黑闼、王伏宝也跑到豆子岗投孙安祖落草了。”
  罗成听到这个消息只是哦了一声,这几个河北好汉的命运,还是在随着历史的惯性前进,并没什么改变。
  “其实窦建德等人还是挺有本事的,只可惜走上了歧路。”
  张亮有些为窦建德他们可惜,当初他们还在辽河西岸之时,他是营校尉,窦建德他们是队头,虽然他不是他们的直属上司,可也是亲眼看着这些家伙一起征战厮杀流血的。
  “对了,现在高士达是窦建德的老大了,窦建德投奔高士达,高士达让他做了司兵,负责练兵打仗。窦建德来之前,高士达拉着几千人马,但在豆子岗诸多贼匪中也是偏弱一支。可自窦建德投他负责练兵打仗后,短短时间,已经打赢了好几仗,吞并了附近好几支贼匪,现在实力大进。”
  罗成突然问张亮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