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督师-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老镇抚拖着那个包裹,郑重的道:“这次大家都卖掉了督师大人的债券。”然后挺起胸膛,面对上下三层所有富商大贾,坚定的道:“你们卖,我们卖。”将手中那个布包,愤然砸在交易所的窗口前:“这是我蓟县卫所所有军汉得到的军饷,我可以让我的孙子继续要饭,我可以让我的儿媳继续倚门卖笑,但我们拿来了,为我们的督师大人,为我们的辽西征战的将士,能喝上一口稀粥,能穿上一件战袍,能够吃的饱点和建奴血战,我们豁出身家性命,我们卖了。”

  交易所的文书肃然站立,郑重其事的接过了这个破布包,那不过区区不足一百两的散碎银子,但就这些,在股票交易市场里,赚的脑满肠肥的商贾不够一顿饭的银子。

  这些文书却拖着好像有千万之重,郑重其事面带恭敬的,给这些军汉们办完了交接手续,然后一起拱手躬身,目送着这些军汉慨然而去。

  而这个时候,又有全身着军装的汉子走进了交易大厅,他们想购买的依旧是复辽大借款。

  然后走进来的,竟然是那些市井小贩,他们或几个铜板大家凑在一起,或者拿出自己的血本,纷纷购买吕汉强的辽西债券。

  这时候,一个胖胖的商人站出来,默默的走到了交易口里,对着那些书办道:“我收回我刚刚想卖的辽西借款债券。”然后看看左右的同僚,这个胖胖的商人笑着道:“即便将来这债券不值一分,我将把这个债券留给我的子女做个念想,我会骄傲的告诉他们,我为整个大明作出了贡献,哪怕这个贡献是如此的微不足道。”然后就拿着刚刚收回的债券,大笑着扬长而去。

  这个胖商贾潇洒的去了,但他留给交易所道确实长久的沉默。好一阵,又一个人站出来,拿回了自己想要卖的股份,笑着冲诸位拱手道:“我还是看好督师大人的,这笔钱放在手里也是放着,还不如借给督师大人回复辽东,十年后,我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个富家翁,诸位,失陪,失陪。”

  当吕汉强紧急调拨来的银子救市的时候,这个市场根本不需要他来救了,因为民心就救了这个市场。

  天地良心,天地良心所在,那就是天地正道。

  


第722章 新的危机1

 股票的危机过去了,但来自皇上来自朝堂的危机却没有消散,而解决危机的办法,现在吕汉强只有走一条路,那就是扩大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成为庞然大物,达到让整个朝廷对自己忌惮的地步。WwW.⒉这时候,整补军队乃是当务之急。

  步兵需要完整,整个残破的骑兵更需要补充,结果这个骑兵真正的统领陈亮,却撂了挑子。

  陈亮带回来的那个女孩,由于惊吓和四日四夜的连续高烧,当吕汉强用物理疗法将高烧退下来的时候,这个女孩似乎是烧傻了,虽然清醒过来,却只是小猫一样缩在角落里一言不,她对所有的人都心生恐惧,每天只是悄悄地拉着陈亮的衣角,寸步不离,而只有陈亮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原先惊恐的眼神才会变得安宁,神态才变得恬静起来,是乎在她全部的世界里,只有一个陈亮。

  听过了周楚钧说明了这个女孩儿的出身和来历之后,吕汉强对这样的状况不由得长出一口气,假如这个女孩是清醒的,那么他就会记得是谁杀了他全家,让她家破人亡,那对于她和陈亮来说都是痛苦的。

  于是看着撅着屁股,欢天喜地的给女孩在墙角里掏蟋蟀的陈亮,吕汉强就幸福的点点头:“就让他们两个都活在一张白纸里,都活在他们想象中的幸福里吧!”然后悄悄的走出陈亮的院子,继续他未完的事业。

  在面对后金的战争中,骑兵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上,吕汉强决定这次将骑兵的规模扩大到2万,陈亮是指望不上了,于是这支骑兵队伍就交给了小胖子指挥,周楚钧依旧做他的副手。

  这样的安排,倒不是不信任周楚钧的能力,而在吕汉强眼里,周楚钧沉稳有决断,将来是要大用的。

  但骑兵的招募和重建是繁琐的,吕汉强立刻开始向蒙古的边军兄弟购买战马。

  现在那些边军的势力已经直达漠北,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是边军家属们放牧牛羊的身影和欢快的牧歌,而出于军人的本能,每一支边军队伍,都以放养战马为主,这样,大明朝各个地方的军队,就源源不断地得到了廉价的战马。

  而这次他们接到吕汉强的订单,二话不说,立刻挑出自己战马群中最神骏的,半卖半送的给了吕汉强。

  有了充足的战马,吕汉强开始向辽西地区作坊,订购骑兵的所有装备,在整个辽西和自己的大军里,挑选招募合格的骑兵人才,尤其是当地的土匪——那些绺子为主。

  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骑兵若是从一个新兵训练开始,那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成形,吕汉强等不起,只能走这样的捷径。

  好在辽西连年征战,各个好勇斗狠民风强悍,在你来我往的厮杀里,那些百姓中的汉子不乏骑**明的人,这就如同当初西北情形一样,不过西北的那些人叫马匪,而这里的叫绺子罢了。

  对于桀骜不驯的绺子,吕汉强不认为自己有陈亮的那种勇武去震慑他们,他也懒得去费这个心神,因此上吕汉强的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一面是高额的薪金军饷,一面就是严苛的军法,拆散重整。

  好好训练作战,我就给你丰厚的奖励,而一旦桀骜不驯,我立刻用自己原先的五千大军剿灭你,如此刚柔并济,整编骑兵的工作虽然艰难,但还是缓慢的进行下去了。

  至于这次损失的一万枪兵,吕汉强依旧采取在山陕地区招募,但这个时候却生了一项让吕汉强头疼的状况,那就是坐在京城里的那些老爷们,开始给自己的部队掺沙子,这非常让人头疼也无奈。

  随着吕汉强连战连胜,随着吕汉强的势力越来越大,崇祯和东林党人似乎嗅到了吕汉强尾大不掉的危险,但却也拿这个庞大的尾巴没有办法了,而用激烈的办法来割掉这个尾巴,万一吕汉强挥军反弹,整个大名是没有人能控制了他,打败他的人。

  既然尾巴割不掉,也不敢割,拆台也没有效果,于是他们就开始想着拆分吕汉强的军队。

  不过这个办法刚刚被暗暗提上来,立刻招到了孙承宗和卢象升等等还算明智的官员激烈反对,同时,洪承畴和吴襄等等在各地剿匪的大佬们,也纷纷上书表示反对,原因不过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面对的流寇和叛乱即将取得辉煌的胜利,这时候怎么能让别人来插上一脚分一杯羹去?尤其这杯羹还是鱼刺鲍鱼?因此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原先各个战场不断的上书朝廷要钱要粮要增援,这下就好了,各地纷纷上书表示,自己有能力解决眼前的问题,就不给朝廷添麻烦了,因此原先被人人眼红的吕汉强的大军,这时候就成了人人喊打避之不及的瘟疫。

  既然拆分不能,那就掺沙子好了,尤其吕汉强连番大胜,军功显著,在朝野上,已经有无数人眼红吕汉强的军功,想要在他的手中分一杯羹,只要小小的一杯,就可以光宗耀祖荣华富贵了。同时把沙子掺好了,也能分散吕汉强的实力,减弱吕汉强对国朝的威胁,这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先提出这个办法的,是南京的那个二朝廷。

  大明的机构设置,和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机构设置都有不同,那就是明朝在南京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陪都,并且六部齐全,唯一的差距就是差了一个皇上,不过原先大明朝讲究的就是虚君制度,皇帝上不上朝,这个大明国朝都能正常运转,其实在那些内阁大臣们的眼中,皇帝不上朝比上朝更好,就比如现在的崇祯,要是像他祖上和他哥哥那样,彻底地将朝政交给辅大臣,交给内阁,说不定前些年大明危机的局面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这一点上,东林党们更认为应该是这样。

  因此东林认为,正是因为崇祯精明与勤政,没有放手让东林施为,才有了中兴无望,才有了吕汉强的尾大不掉,这要是将这老大帝国交给东林党,说不定早就海晏河清国泰安康了。

  但既然现在吕汉强已经达到了这种势力,那就应该想办法削弱他的势力,分润他的功劳,于是,南京的******先开始蠢蠢欲动。


第723章 新的危机2

 南京二朝廷六部的官吏,其实都是被从北京赶出去养老的,都是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而越是这种失败者,却对权力越有一种攫取的渴望,享受过权利的人谁也不想被权力抛弃,于是机会来了,只要顺着皇上的意思,分润了吕汉强的军功,不但可以讨得皇上的喜欢,更能让自己重回朝堂权力中心,这真是一举多得。WwW.⒉

  于是乎,在南方郁郁不得志的历史名人,崇祯元年进士史可法,直接上书皇帝,愿意组织南方子弟兵,奔赴辽西战场,为恢复辽东大业拼死厮杀。

  至于作为后世历史的英雄,史可法这次出兵辽西到底目的如何不好讨论,但一个南方的镇守突然插手辽西的问题,的确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而这时候,崇祯得到史可法这个得意的天子门生的奏折之后,却突然看到了一条思路,也正是现在京城里,那些大臣们蠢蠢欲动的事情,既然拆分吕汉强不行,那就稀释他。

  而这次作为东林的新秀之一,未来的东林党魁史可法的登高一呼,所有的东林党人,都难得的慷慨激昂地要为恢复辽东做一番贡献,全都想让自己的子弟亲族参军参战,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这样热血沸腾的请战,作为北京兵部尚书的卢象升心知肚明,这帮东西是给自己的三弟添乱去了,他们不但不能帮上自己三弟任何的忙,反而会拖了三弟的后腿,真要是这样,那整个恢复辽东的大事业,可真就是遥遥无期了。

  于是,卢象升大义凛然地顶住了所有的诘难,坚决不给这些混蛋们颁兵部的调令。对于正直的卢象升,不想出头的崇祯都拿他没有办法。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但是,你北京的兵部不颁调令没问题,咱们大明朝在南边不还有一个兵部吗?你不颁他颁,尤其坐镇南京的兵部大佬,还就是东林党的骨干中坚,这事儿一说就成。

  结果南京兵部,正想在这场复辽战争中抢些功劳呢,于是二话不说,立刻向那些想上前线的军队颁兵部的文书,一时间廉价的文书满天飞。于是在全国各地,带着各种背景的军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辽西进,竟然没有了当初提起战斗就畏缩不前的状况生。

  笑话,到辽西去,军饷足,待遇高,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还有足够的军功,至于上前线,大家都有深厚的底蕴感的,他吕汉强敢让自己这些老爷兵少爷兵上前线吗?战争还是要那些丘八们去打,和自己是没有一毛钱关系滴。

  于是大明其他地方那些腐朽的军队再次焕了生机,几万近十万大军高呼着:“打到辽西去。”的口号,如蝗虫一般开始向辽西进。

  焦头烂额的吕汉强,手中拿着这一叠叠南京兵部调兵公文,看着卢象升传来的军报,脑袋立刻又大了三圈,从这些军报里,他看出了朝廷的意思,看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想法,同时卢象升也明确的指出了这里的轻重,这是整个大明官僚集团向吕汉强讨要好处——既然我不能扳倒你,那你就要分我好处出来,否则就是鱼死网破。

  许杰颓丧地坐在吕汉强的对面,不住地长吁短叹。

  “这一下子派来了将近7万人马,督师大人,这些老爷兵来了,我们必须要善待他们,这会给我们整个军队的后勤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财政方面,还请督师大人想个办法。”

  吕汉强就拍着那厚厚一叠的军报文书,眯着眼睛阴森的道:“你说的那都是细枝末节,你却看不到这些兵痞老爷们到来之后,给我们整个复辽军带来的巨大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彻底的拖垮我们的军心士气。”

  程思远点头道:“督师大人说的对,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公,同样当兵吃粮拿军饷,但一部分人坐在后方坐享其成,这立刻就会让在前方战斗的兄弟们感觉不公平,就会对督师大人心生怨恨,那时候,我们的军心士气就垮了。”

  这的确是事实,也的确是一件令人堪忧的事情。

  复辽军之所以战无不胜,其根本的道理就在这里,不但士兵拼命奋战,将校也拼命死战,哪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督师吕汉强的身影不在战场上?国公小胖子不在战场上?也正是这种与袍泽同在的勇气,才让这支军队每个人都无怨无悔的拼死战斗。

  而一旦这里出现了一群只看热闹不战斗的老爷们,对军心士气绝对是个灾难性的打击,那时候,战无不胜的复辽军就彻底的垮了。

  这时候坐在一边的黄胜远提出了一个办法:“督师大人,坐镇山海关的辽东经略大人徒有一个空架子,能指挥得动的只有一个老仆人,我想不如这样,您干脆写份公文给辽东经略,直接将这些废物丢给他,也让辽东经略名负其实,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吕汉强淡淡的道:“这个法子好是好,但有一个弊病,这帮人来,可都是拿着南京兵部的公文,直接划归我们复辽军名下的,军饷钱粮都要我复辽军出,也就是说,不管这帮家伙在哪里,我们都要养一批蛀虫,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推脱。而将复辽军下辖的军队交给他,老孙头也绝对不会接纳的,因为在老孙头的眼里,国家法度大于一切,根本就没有变通的余地,那是一个耿直而守规矩的好官员。”

  这时候坐在上的小胖子,霍然起身:“姐夫,你放心,我本身就是兵痞,我本身就是纨绔,我还顶着一个国公的名头,这些兵痞混蛋就交给我整治,我还就不信他反了天呢。”

  吕汉强就笑着摇摇头:“你只能压制他们,但他们却会靡费我们来之不易的军饷钱粮,这一点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然后踱着步陷入沉思之中。

  办法,必须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一个让这件事对自己有利,而又让所有的人哑口无言的办法。

  于是这场会议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第724章 军队怪像

?要说抢好处这东西,最能激人的潜力,原先各地的那些老爷兵们,得到命令不得不上战场,先在开拔上就百般刁难推脱,什么开拔费烧埋费,伤病费,各种费,林林总总,只要你差了一点,就绝不挪窝。

  等一切都满足了,不得不开拔启程,那度堪比蜗牛,恨不得走他个地老天荒,而如果每天要走三十里那绝对是为了赶下一场的饭食,因为大明朝的规矩是,军队沿途的开销粮饷都由所经过的州县负责,你走过了头,他们不管,你没到达地方,他们也不管。想当初京畿之战时候,山西的救援大军就是这样,被三日五调,连续饿了五天,结果军队哗变一哄而散,因此还搭进去一个山西巡抚,一个山西总兵。

  但这次情况却大不相同,不管是哪里出的队伍,只要一接到盼星星盼月亮下来的调令,立刻丢掉所有的破烂,火烧屁股一样往北跑,每日五十里的路程绝对不在话下,有时候每日达到了1oo里破纪录的行军距离,而且还没有叫苦抱怨的,沿途这些兵痞们也没有心思去骚扰各个州县,让整个大明的百姓简直就不适应了。难道整个大明的军队突然间都脱胎换骨了吗?都瞬间成了人民子弟兵了吗?

  潘健行,也是这些老爷兵里一支队伍,他是河北的驻军,却堂皇的拿着南直隶兵部的调令,理直气壮的向辽西赶。

  而这支军队的新任千户潘健行,是吏部左侍郎的儿子,原本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读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苦差事,打架斗殴不务正业,可是愁怀了他老爹。

  在大明,卖官鬻爵这时候大家都在做,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想做个文官,那是难上加难,因为大明养士三百年,文声鼎盛,每年科考进士的士子如过江之鲤鱼,那是乌央乌央的,那真是做到了秀才多如狗,举人满街走,在南方,一个家族要是没有两个三个举人进士及第,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这些千辛万苦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做官出仕,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吗。

  但那个时代可不像这个时代,现在往好了说叫社会职能越分越细,其实就是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了安排子女当官,一天时间就能给你鼓捣出来一个什么局,最不济还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办公室,指挥部,将子女名正言顺的弄个正科副处干干呢。

  那时候不行,机构就那么点机构,员额就那么点员额,绝对不能出。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明虽然施行的虚君制度,但这个制度不完善也不彻底,皇上对官吏的任命可是抓的紧紧的,不管是吏部内阁选什么官,哪怕是一个小小县丞,也必须皇帝同意,就比如大明的万历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什么意思?就是说,大明朝许多官职没有人做,让政府几乎停摆,不是不做,而是皇帝不批做不了。

  一面是官位稀缺,一面是文人塞途,因此想要及第进举之后能当上官,那你得等,于是,即便身为吏部左侍郎的要职,也不敢冒被无数眼红的人盯着的风险,将一个连童生都不是的儿子弄上一个文官当当,只能在顺天府挂个小吏的名目,这属于自收自支的范畴。

  文官难当,武将好做,但在那个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年代,大家宁可在家赋闲也绝对不做那羞耻的职业。

  但这次不同了,这次是去辽西,于是,他的老子趁着这次机会,为他谋求了一个武官的行当,直接做了千户,然后恳请南京兵部给他颁了一份调令,直接划归了复辽军的序列,希望能在吕汉强的手下获得一份军功,然后升迁转职,毕竟老子是吏部的官,只要军功到手,由武将转文官那不还跟玩儿似的吗?这样就有了晋身仕途的机会,就可以光宗耀祖了。

  而这个潘建行带来的1ooo多足额的士兵,出身几乎全是潘家的宗族子弟,还有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更有是家里的佃户奴仆,反正一个个都眼睛血红的,准备在吕汉强的手下捞出军功,然后荣华富贵的过下半辈子。

  潘健行的队伍不但有兵员,而且还带了奶妈婆子小妾,更是莺莺燕燕一路欢歌笑语。

  在出前,这位东林左侍郎,在密室里,很是和自己的这个即将走到吕汉强身边的儿子,耳提面命了一番,于是带着升官财捞军功憧憬,带着东林不可告人的艰巨使命,潘建行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启程了。

  这样一路紧赶慢赶,在路上又汇集了五支赶奔辽西的大军,互相通报下来,竟然都是年兄年弟,什么侍郎的儿子,尚书的孙子,某位知府大人的兄弟,竟然还有一个走路都东摇西晃,站着都要丫鬟搀扶的,年近七旬的老人,细细一盘查下来,这家伙竟然是某个小巡府的老爹,也想替儿子上阵杀敌,也想赚取军功为死后哀荣。

  不过大家都见怪不怪,也都知道去了,不过是拿军饷享福领军功去了,因此六路人马合为一路,当然吏部最大,这支人马就共推潘建行做了头头,于是这浩浩荡荡的大军逶迤东来,直接杀奔了山海关。

  兵过山海关的时候,孙承宗就坐在城头上,一脸愤怒的看着这不成队伍的旅游大军,不断的用拳头敲打着城垛口,一阵阵悲哀凄凉涌上心头,但却又无可奈何。

  等潘健行一路上飞也似的跑到辽西行辕的时候,整个队伍已经累得跟狗似的。

  一进北镇,潘建行带着其他五个军头,立刻拿着兵部的调令直接冲进了吕汉强的行辕,这时候吕汉强正在堆积如山的案牍后面,奋笔疾书,手下诸将文武,进进出出,忙的是热火朝天。

  结果这个潘健行也不参见,直接大大咧咧的将兵部的调令摔在了吕汉强的桌子上,然后毫不客气地拉过一把椅子来,歪着身子坐在那上面,还往左右看了看,对着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王健吩咐道:“一路紧赶慢赶,还不是想为你们上阵杀敌?爷爷这里口渴的很,麻溜的给爷端水来。”

  这时候王健就看向了吕汉强。

  

  

  :。:


第725章 试探本心

 吕汉强被摔到自己面前的公文吓了一跳,拿起来看了看,竟然是南京兵部的,吕汉强就知道又有几支老爷兵到了。WwW.⒉

  要说这些老爷兵紧赶慢赶的跑到自己辽西来,全部都是怀着贪念拿军功的,倒也是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就比如在昨天,就有一支拿着南直隶兵部公文的卫所军队向自己报到,经过调查,那个千户出身于南直隶的一个世家大族,后台背景也算显赫,他本身就是一个多年没过得了科举这个独木桥的童生。

  不过这个年轻干练的小伙子,没有一个文人的赢弱与酸腐,更没摆出背景深厚的架子,见到吕汉强的时候,也没提一句自己身后的背景,绝对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按照吕汉强试探的套路下来,这个小伙子竟然面色严肃的表示,他这次投笔从戎,一是仰慕吕汉强的赫赫威名,也就是粉丝崇拜偶像,还有就是真心杀敌报国,拒绝了吕汉强给的特殊福利待遇,坚决要求下一线部队。

  而对于吕汉强蛮横无理的要求将他的部队彻底打散,分编到其他军队里的要求,这个小伙子竟然点头赞同,并且说出了很接近吕汉强想法的一套军事理论,这不由得让吕汉强刮目相看,于是立刻欣喜地接受了他的加入,直接分配到部队里去锻炼学习。

  吕汉强很看好这个投笔从戎,一心报国的读书种子,只要他能坚持住,自己以后一定要提拔重用,实现他的梦想。

  现在自己正缺兵源,而且更缺少那些有懂文化的低级官员,若是真有一心想报国杀敌的,吕汉强不吝惜军功提拔,但若是想上这里当老爷捞军功,吕汉强绝对会让他们得到一个大大的惊喜。

  见到潘健行丢到自己面前的六份公文,吕汉强就已经心生恶感,不过还是准备按照套路试探一番,于是伸长了脖子往下面看了看,就看到了这个扎眼的潘建行。

  于是吕汉强就在所有将士的愤怒眼神里,施施然站起来,满面含笑转过桌子伸出双手,一把紧紧拉住潘建行的双手,就好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连连摇晃:“哎呀呀!原来是潘士郎的公子啊,好哇,好哇,潘将军总算到了,这下我们复辽军军威将更胜,实力将更壮,这样一来,皇太极那个野猪皮算是倒霉了。”

  潘建行被吕汉强的这一番作为,倒是弄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来他进来是想着吕汉江一定给自己来个下马威,于是就这样故意的做派,先给李汉强来个下马威。结果人,吕汉强就压根儿,没给他来什么下马威,直接来了一个笑脸相迎,热情的就好像多年的兄弟一样,这倒是让潘健行有点手足无措。

  看着站着拉着自己弯着腰的吕汉强,潘建行也不好意思再坐着,于是站起来道:“我爹来的时候可是告诉我的,军情紧急,让我日夜兼程赶来报道,我这可没有耽误工夫吧。”

  “没有没有,一点也没有耽误工夫,而且你还来得早了,一路辛苦,说说,需要我做什么?”

  一听说需要这两个字,潘建行立刻眼睛雪亮:“我带来的兵可都是精兵强将,不过出的时候,朝廷上可说了,开拔费军饷粮草都到辽西你这里来补,还有刀枪盔甲,这也上你这儿来了领,督师大人,就请你划拨吧!”

  吕汉强立刻满口答应道:“没问题,没问题,开拔费和军饷钱粮,我立刻找人,清点人马,然后按人头放,至于刀枪盔甲,这个有点儿难度,因为我们的确没有那些富余的东西,还要请潘将军宽限一二。”

  其实对于刀枪盔甲,潘建行根本不在乎,因为大家压根也没想上阵杀敌,要那累赘做什么?主要还是在那些开拔费和钱粮上,一听吕汉强没有用各种借口来推脱,当时心中很是狠,吕汉强真是财大气粗,看我怎么压在你身上刮下层油来。

  于是斜着眼睛笑着道:“我这次给你带来一千两百名将士,还有其他五路人马,这开拔费和军饷,最少每一路也得1万两白银。”

  吕汉强就笑着道:“一万两少了点,潘将军和将士们辛苦,再拨给你2ooo两辛苦费吧!还有一千两办公费。”然后就掐着指头开始算起来:“还有被服费,鞋帽费,油盐费,柴草费,卫生费,医疗费,荤素菜钱。”最后一拍脑袋:“哎呀!我这整天不管这细节,都是下面文书们操办,可能还落下了许多,不过不要紧,我们全按章程办事,总计加起来,再拨给你5ooo两银子吧!”

  听到吕汉强这么说,潘建行简直就是一个趔趄,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都说吕汉强有钱,那这钱也太多了,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应该混进这复辽军来,这一年下来还不当场家?

  “好吧!落下的就落下吧!反正来日方长,还请教督师大人那时候将这笔钱拨付下来?”

  吕汉强就和蔼的,露出他招牌一样的牙齿,冲着剩下的五个人逐个询问:“诸位将军都是这个心声?”

  那五个人早就被,吕汉强优厚的条件弄得头晕脑胀,眼睛里全是铜钱的光环,这吕汉强如此一问,立刻将脑袋点的和小鸡啄米一样,纷纷同意,其中有两个还直接向吕汉强提出,这些银子不必吕汉强费心下,只要折算成银票交给他们就可以了,当然,银票要大明义利银行的,那东西是硬头货,走遍全国各地,随时都可以兑换足额现银。

  吕汉强就一拍手:“钱不是问题,银票也不是问题,诸位也知道,那个银行本身我就是最大的股东,哪能缺了那东西?不过我们要按照规矩办,也就是说,我要派人清点你的人马数量。”然后看看潘建行沉下来的脸,赶紧补充一句:“其实那不过就是走走过场,潘将军大可放心,您先带着您的军马到城西外,驻扎下来,先休息休息,然后我再派人过去。”

  


第726章 杀了再说

 ??见吕汉强如此上路,潘健行就点头道:“可以,那就请督师大人派个人带路吧,不过可说好了,清点要快,银子要快,我好训练我的兄弟,替你们辽西军上阵杀敌,我老爹在家还盼着我拿军功呢!”

  “连刀枪盔甲都不要,还训练兄弟上阵杀敌,骗鬼呢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