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督师-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经过几次打击之后,代善已经没有了和皇太极针锋相对的心思,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主的沟通里得到安宁,祈求主保佑自己的家族能够苟延残喘,只此而已,仅此而已。
而等到苏克萨哈的一万五千奴才大军,和镶红旗的队伍赶到的时候,吕汉江早已撤军西去了,这一场双方憋住了劲想要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战役,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再次重创了皇太极的吕汉强,其实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这一次,吕汉强集结了3万枪兵,1万骑兵,五千工程兵,动的拯救大兵瑞恩计划落幕清点的时候。让吕汉强心疼的要死。
在这救援的两次大战里,枪兵整个损失1万,骑兵更是惨重的五千,按照正常来说,吕汉强也算伤筋动骨,得不偿失。
尤其这次没有斩获,按照大明国朝的规矩,就没有办法向上面汇报战功,也就是说,吕汉强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在大明朝的军事档案里,将根本不存在,现在吕汉强最应该头疼的是,怎么去应付东林那铺天盖地的指责与刁难,
第718章 战后总结
?当大军退回到辽西的时候,吕汉强宣布在边境停军,将一万三千将士的遗体就地掩埋,并拨出银两,修建烈士陵园,在掩埋了烈士遗体之后,吕汉强站在那层层叠叠的新坟之前,庄严的向着这些烈士,和他身后的将士们发誓:“你们且在这里,但我会在不久的将来,再次从你们的面前经过,恢复辽东,完成我们未完成的伟业,让我们大汉民族双脚再次踏上原本是我们的故土,并且一直向前,为我们大汉民族的复兴,死战不退。”
吕汉强的大军退回了辽西,整个战线再次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看是整个战役从原点又回到了原点,双方互有损伤没有决出胜负,不过相对于皇太极来说,他的日子更加艰难,吕汉强的目的一部分已经达到了。
一场大战,主要损失的是他上三旗的亲军人马,正黄镶黄旗算是彻底的打残,而两万汉八旗,一万多朝鲜的奴才军的损失也是不能承受的,那毕竟是大金最需要的壮劳力,这样算起来,这次足足损失了接近五万人马,是京畿之战之后,最惨痛的损失。
同时这场大战是在辽东地区展开的,让本来就被吕汉强烧杀成一片白地的辽东地区,彻底荒芜成一片荒原,这一片原本辽东最富庶的土地,要想恢复往日生机,已经是绝无可能。
还有最大的损失就是他的财物和人口。
这一次面对吕汉强的进攻,完全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原先后金的八旗部队,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没有军饷钱粮这一说的,不但没有军饷,而且征集参战,还要求所有的旗丁自备粮草刀枪,而且严格规定,战争中所获得的缴获,必须七成归国库。但即便是这样,只要一听到战争召集令,所有的人马都踊跃参加,因为那是一个发财的机会。
而现在却不同,现在是防守,没有缴获,只有付出,打仗是一个烧钱的活,即便是那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明国朝,在前几年,也被这连绵的战争差点拖向死亡的深渊,何况是家底薄弱的后金?仅仅是这两年由攻转守,已经让皇太极感觉到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这次近十万大军的调动,消耗了无数的粮食器械,尤其是为了鼓舞正黄镶黄旗的士气,驱赶正红旗和镶红旗上战场,皇太极不得不破天荒的拿出自己的体己银钱,事先给予赏赐,这更让他的户部雪上加霜,不得不取消原先想要赈济那些灾民的决策,任由吕汉强的饥荒计划而造成的无数饥民,啼哭惨号冻饿而死。而这样的举措的结果是,辽东地区开始出现动乱,绺子,也就是占山为王的杆子已经四处而起,他们为了生计四处抢掠,更加重了后金的危机。
皇太极还有一个最要命的损失,那就是人口。
战争不过持续了仅仅四天,但正是因为这四天,后金无力顾忌双方的封锁线。趁着这次双方战争,没有人去理会那些逃亡人的机会,无数辽东的汉人百姓,在规避已经出现的饥荒逼迫下,在吕汉强优厚的让人发指的条件下,拖家带口,没日没夜地投向了辽西,仅仅这四天时间,就让埃着辽西纵深三百里之内,汉人人口为之一空,这才是最让皇太极忧心忡忡的。
女真人出身大山,根本不懂耕作制造,国土内所有的土地和作坊,都需要汉人来运作操持,商业上更是如此,结果随着汉人大量的流失,无数的土地被荒芜,无数的作坊被抛弃,商业也已经几乎停顿,整个大金国即将进入瘫痪。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眼看着寒冬就要来临,更大的饥荒已经爆发,皇太极已经没有时间去****伤口,准备对吕汉强再次发动战争,别说战争了,连挑衅一下都不敢了,生怕惹火烧身,他的当务之急是筹集粮食,安定辖区内的百姓,以应对眼前巨大的灾难。
皇太极忧伤焦躁的时候,吕汉强的日子过的也不如皇太极悠闲,回到辽西之后,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发放了伤残的抚恤,整编出战的队伍,已经让吕汉强忙得焦头烂额,而向上面汇报战况也是吕汉强的当务之急。
摊开纸笔,吕汉强很详细的将这次战斗的起因,战斗的目的,还有战斗的过程以及结果,当然还写上了他认为给皇太极造成的巨大打击,详细的向崇祯汇报了,这一点千万不能隐瞒,因为崇祯是个精明的人,尤其现在天下皇家驿递商行的情报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想要隐瞒也是隐瞒不住,只能增加崇祯的猜忌。
本来吕汉强和崇祯的关系就是微妙的,如果猜忌之心一起,那么这微妙的平衡就打破了,而自己和崇祯打破这种关系,对整个大明都不是好事。
如果像当初一样,自己站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东林文臣们的攻击,吕汉强有八百个理由等着他,最终他们攻击自己不过是自取其辱,实在不行,还是按照当初的习惯,说不过你打得过你,就你那把文成一个个小鸡子一样的体格,吕汉强现在绝对一个单挑满朝堂,按照朝堂争斗的规矩,有一个底线大家谁也不捅破,那就是只要你站在大义的面儿上,你就可以肆意出手,打了他也就算白打了。至于大义,吕汉强自己最拿手的就是寻找大义了。
但现在却不行,自己远离朝堂,用奏折自辩和写信解释这两个办法,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就是当年欧阳修所处的烦恼。因此吕汉强不得不捏着鼻子,仔细的为自己这次出兵寻找着,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理由。
这份奏折相当难写,因为在这次起兵上,虽然这是出于国家大义当前局势考虑,但毕竟在那些朝臣和崇祯的眼里,绝对是自己罔顾国家大义,只图一己之私,这在春秋大义上就不占脚跟,尤其这次,由于急于脱身,没有斩获人头,这在整个大明国朝叙军功的时候,是不作数的,也就是说,自己做了一次没有一点军功,却损失了1万人马的败仗,临走的时候,孙承宗倒是想帮着吕汉强说些什么,但还是因为这个严苛的条件,让他无话可说。
:。:
第719章 不造反的理由
北镇督师行辕,坐在昏暗的烛光下,看着已经被自己改了无数遍的奏折,还是无奈的放下生涩的笔,吕汉强艰难地搓了搓麻木的脸,不由长叹一声。
一场消耗了皇太极也让自己损失惨重的战役结束了,这时候就需要跟皇帝和那些混蛋东林解释这场战役的目的和意义,以平复朝堂里汹汹的非议。
就在今天一早,孙承宗临走的时候,向吕汉强交出了他压着的崇祯圣旨,还有崇祯直接抄录来的弹劾吕汉强的奏章。
崇祯的圣旨里,这次没有温言嘉勉,有的是疾言厉色的诘问,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但也在字里行间,表示了对吕汉强这次没有得到圣旨和兵部同意,在他看来是无故出兵的巨大不满,这再次是对皇权,对朝廷的极度蔑视,若不是恢复辽东还需要吕汉强,若不是吕汉强的手中以及身后有了巨大的实力,说不定他连向对待袁崇焕一样,剐了吕汉强的心思都有了。
群臣的弹劾奏折,更是直接将吕汉强划归军阀藩镇的高度,严厉的,强烈的,刻不容缓的要求吕汉强自请下野,交出兵权。
看着那一摞奏折简报,其实吕汉强知道,这是崇祯在敲打吕汉强,在变相的告诉他“朕对你已经严重担忧,你小心点。”
对于崇祯的诘难,吕汉强必须战战兢兢的回答,对于那群大臣们的诘难,吕汉强直接当是放屁——藩镇?那是武将做的,我是文臣知道不。自请下野,交出兵权?你们想的太天真了,这辈子就别做这样想。
不过看着崇祯的圣旨,吕汉强的心还是堵得慌。
自己从出道以来,一直想为这个大明国朝,为这个汉人天下,鞠躬尽瘁,但却被各种制肘,自己到底图的什么?
按照自己看过无数的穿越小说来说,那里的猪脚作为一个穿越者,不管穿越到什么地步,什么样的困境,刚开始都会激扬文字,立下宏伟蓝图,成王成霸,最终走上这封建时代的最巅峰,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
这样写来,才能一舒胸怀,才能成为一个爽文,才能让许多读者追看,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网文。
这时候的吕汉强不敢执着于其他作者的飞扬,也不敢评论读者的观点,毕竟网络文学是快餐文化,大家不过是读得爽一些,消磨一下时光而已,真正想在这里汲取历史经验和知识的人,说穿了,那是愚蠢,因为写作的人历史功底本来就不高,对人生的见识更是浅显的很,你和我们这些人去探讨历史和人生,简直就是问道于盲,说不定直接给你带沟里去了。
但吕汉强不想也认为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人,也不想一上来就称王称霸,更不敢奢望最终的奋斗目标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成为历史上又一个封建帝王,最终以一家天下毒害了这个难得改变的汉人历史。
穿越者可以有前瞻性,但谁能保证你的子孙会如你一样?只要这个皇权在,无论你刚刚设计什么样的思想基础,最终都因为那诱惑人的权利,让你们的子孙走入亡国灭种的怪圈,富不过三代,权不过两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汉人的必然,这更是几千年家天下留下的怪圈。
吕汉强穿越以来,首先说是条件不允许让他称王称霸,你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人,立下那宏图大志,我不认为那是一种爽快,反倒让人感觉你绝对是哗众取宠,生活第一,生存第一,只有解决了生存与生活,才能在穿越来的这个历史上,站住脚跟,最少是能活下去。
还有就是现在吕汉强所做的,即便被东林打压,被崇祯皇帝猜忌,处处坎坷艰难,但在吕汉强的心里,依旧是无怨无悔。
如果在当初自己攒下了几百万银钱,然后靠着这些银钱揭竿造反,且不说能不能成功,单单本身就违背了一个穿越者来到这个历史的使命。
老天爷给你穿越的机会,是让你拯救这个没落的时代,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而不是让你来祸害这个民族,让他雪上加霜,完成你一己之私。
这大明末期的时代,天下百姓何其苦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岂不更是一方面?然而人祸又分成两个原因,一个是贪官酷吏敲骨吸髓,而另一个呢?对着大汉造成最深刻痛苦的,却正是那些标榜着为民请命的流寇领袖,也就是被后人无数次赞扬的,所谓革命者。
他们到底为这个民族做了什么呢!只有摧毁,没有建树,只有涂炭亿万生灵,只有糜烂了这汉家家园,最终是成全了外人敌寇,究其原因,满清能入关,让腥膻传遍三百年,还不是那些革命者们造成的孽。
吕汉强的意思倒不是不反抗贪官酷吏们暴行,但自己已经能走上朝堂,为什么不用另一个观点视角来改变这个世界呢?在尽可能保存大汉民族的元气之上,改变这个世界,消灭外族对中原的威胁?
崇祯是有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但还算是一个爱民的明君,这时候去造他的反,只能是加深汉族人的痛苦与灾难,还有什么结果呢?那为何不利用被所有人认可的皇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想当初吕汉强与崇祯,在会同馆后院的荒园里说的话,现在依旧让吕汉强记忆犹新,崇祯忧心前面开荒后面继续荒废,吕汉强当时给出的办法就是彻底烧了这个园子,这句话实际成为后来崇祯与吕汉强隔膜的最根本原因,而根本不是当初吕汉强打了信王,后来的崇祯皇帝的原因。
等后来吕汉强回到自己家,仔细想想自己当时说的办法的时候,也深深的为自己鲁莽和想当然感到后悔,大明养士三百年,无论是百姓和士绅,在他们的心中,大明朝就是根本,即便是后来清军入关,当时清军打的旗号依旧说替崇祯报仇,再加上南明王朝里,那些把持朝政的东林书呆子们对这种谎言的坚信,才最终弄成国破家亡。
既然穿越了,受到上天的委托,来改变这个历史,就应该让汉民族流最少的血,存在将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元气,慢慢的改变他,最终达成民族复兴的宏愿。
“既然是这样,为了整个大汉民族少流一些血,多保存一些与世界竞争的实力,一个人受的委屈又能如何?”想到这里,吕汉强丢掉原先上书的奏折,开始诚恳的向崇祯检讨自己这次的成功与失败,希望崇祯能理解自己的苦心初衷。
这也算是回答许多书友问为什么不造反的原因的一张,写的不全面,还请书友在我的书里满满体会,谢谢书友的留言,无论好坏,我绝不删除,都留给大家去思考。
第720章 股市动荡
这次出兵辽东,不管是目的如何,毕竟动静太大了,大明新闻报纸本着为自己的东家造势的良好用心,更是在上面连篇累牍的报道了这个战役的经过,当然,是以人文关怀出发的,尤其无数次的提出了吕汉强复辽军的口号,不抛弃不放弃,这引起了所有大明军队的共鸣,但这样的影响却出现了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的感受。
孤臣党且不说,当然是坚定的站在了吕汉强的身后,为他摇旗呐喊,但立刻抓住了事情的关键,那就是为了两千人而牺牲一万三千之兵,尤其根本上是为了一个家奴,就发动一场没有经过皇帝同意,兵部核准,所有文官集团探讨谋划的国战,以一时意气,罔顾军国大事,做意气之争,这样的督帅怎么能将军国大事者交付到他的手中?吕汉强如此蔑视皇上,蔑视满朝文武,擅起战端,至兵员损伤,跋扈擅权,简直就是当代的藩镇,应当飞骑拿办,下入诏狱严加追究,然后枭首弃市,传首九边,以为后来者戒。
当然,上面的那些不过就是说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吕汉强已经不是老虎了,简直就是洪荒猛兽,甭说屁股摸不得,即便是一根毛都动不了,谁敢真的去捉拿吕汉强?大家不过就是痛快痛快嘴罢了。
如此一来,双方立刻打开口水战,好处就是两个报纸销量直线上升,坏处就是,对于吕汉强的认同开始分裂。
第一个对吕汉强影响,竟然是复辽大借款债券的交易。
几乎在所有人的思想里,两千士兵被围困在敌后,这不过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死了也就死了,没必要动用几万大军进行轰轰烈烈的救援,为了两千二牺牲一万三千人,这是一个相当赔本的买卖,而在当时正常人的眼中,东林党说的是对的,这绝对是罔顾国家大事,而徒增一时义气,因此在这一点上,在的煽动下,原先支持吕汉强购买了复辽大借款的那些商贾们,开始对吕汉强的性格产生了怀疑,于是都想趁着复辽大借款价格高位的时候,抛出手中的债券,以便避免风险,结果在吕汉强鼓捣出来的股票交易市场上,造成了至大明证券交易所开张以来第一次股市崩盘,尤其是复辽大借款的股票直线下跌,乃至现在股票价格已经跌破发行价,达到了六钱每股,造成了人心惶惶。
面对由京城紧急送来的书信情报,看着所有忧心忡忡的手下文武,吕汉强竟然开心的笑了:“股票这玩意,就是这样,今天升了明天落,要不那些聪明人怎么在这里赚钱?好了,既然现在既然辽西债券价格大跌,正是我辈——”然后看看一脸焦急神色的文武兄弟,吕汉强就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正是我发家致富的好机会,按照后世的说法是,我可以剪羊毛了。”然后对着身边的王健道:“你马上写信给在京城的为的掌柜和大明新闻主编黄唯一,拿出我在京城所有的家底,包括皇家异地商行里的红利,利民银行里的红利,全部购买复辽大借款的债券,有多少吃进多少,如果认为还不够,马上给山西的老太太发信,将我在山西存在双堡之内的所有银钱,全部通过银行汇到北京,大肆收买所有辽西债券,如果还不够,立刻通知我的学生,将我在蒙古商都盐场的红利也一并汇过来,加入这里的大动作。”
对于吕汉强的决定,所有的人都深深的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不懂的抄底的这个原理,但他们认为,这次吕汉强是不惜一切要救市了。
这时候最了解吕汉强家底的如云就捂住小嘴尖叫:“姐夫,如果你将你的所有白银全部投进去,那可就是六百多万两啊,我们辽西大借款,不过才六百万两,如果按照跌到现在价格算来,只要四百万两,完全可以一扫而光,而如果你能完成十年还款本息的誓言,也就是说,你将用四百万两白银,在剩下八年的时间里,就要赚上一千六百万两,天哪,你这哪里是剪羊毛?你这简直就是杀羊群呢!不行不行,小胖子,你说你给我多少聘礼?”
小胖子还没明白过味儿来,直接梗着脖子对如云道:“我姐姐就从老太太手里拿了一百万两银子做你的聘礼,怎么?难道你还嫌少吗?”然后就可怜巴巴的看向吕汉强:“姐夫,要不你在,多给我几百万?”然后又加了一句:“反正不过就是左手倒右手,最终还是咱们家的。”
吕汉强就笑眯眯的道:“你倒真是不见外啊,花我的银子讨老婆竟然,说得如此理直气壮?可恨,实在是可恨。”
结果如云立刻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对着吕汉强道:“姐夫,100万,我全部买你辽西大借款的债券。”
这时候小胖这才明白过来,立刻山摇地动的跳脚:“对对对,我们用100万买你四分之一的债券。”然后小两口立刻蹲在一边,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计算,最后一起跳起来双手互拍;“姐夫,八年,只要八年你必须还我四百万两。”
吕汉强就捏着下巴笑嘻嘻的道:“说实在的,这笔划算的买卖我还真不愿意分给你,不过谁让你们一个是我的亲兄弟,一个是我的小姨子呢?没办法,让你100万两吧,不过以我们现在发展的前景看,以我现在的实力看,不用八年,大约有五年,我就会给你四百万两的聘礼,只不过我很怀疑,你们两个能不能等到四年后才下聘结婚。”
结果如云立刻坚定的道:“为了400万的红利,再等八年也无所谓。”
结果小胖子就一声惨叫。
被这小两口一提醒,满行人的文武立刻一起惨叫起来,一个个纷纷紧急告上前,或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或干脆准备变卖家产,在吕汉强面前开始分得400万的股份,一时之间,一场原本是,很严肃的军事会议,竟然变成了分赃大会,有几个性急的,直接对那些贪婪的家伙大打出手,没有谁在顾忌着文官的斯文,武将们的兄弟义气,气得吕汉强直拍桌子:“有辱斯文,有辱斯文,见利忘义,见利忘义啊!”然后干脆站在凳子上,直接宣布:“我只能拿出一百万两给你们,其他的谁要敢跟我抢,我现在就跟他玩命。”
第721章 民心救市
吕汉强紧急救市的书信传到北京的时候,北京股票的状况并不如吕汉强说的那么惨烈了,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变数。
复辽大借款的暴跌,东林的文人们当然拍手庆幸,庆幸利用这个机会彻底的打败吕汉强的财政,让吕汉强再也没有能力建功立业。至于吕汉强不能顶住建奴的攻击,所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那不是他们东林这帮人考虑的,他们也不必为这件事情考虑。国破家亡哪里比党争重要?
但就在这一天,股票市场刚刚开业的时候,一群衣衫褴褛的军汉,畏畏缩缩的走进了股票交易市场,当然,他们的到来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鄙视,并且都厌恶的躲得远一些。
这时候那个领头的军汉,对着交易所的书记官道:“我们二十几个,是蓟县卫所的士兵,听说督师大人的复辽大借款没有人要了,我们就连夜赶过来,请问一下,我们能不能买复辽大借款的债券?”
正在为这次股灾焦头烂额的书记,看到有人愿意买复辽大借款的债券,当然高兴无比,现在整个复辽大借款的债券交易,只有卖出没有买进,眼看着就彻底崩盘,只要有人愿意买,当然无比欢迎,不过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的军汉,这个书记官还是比较沮丧,即使能买还能买多少呢?于是虽然带着职业性的热情,但语音冷淡的道:“股票交易不分贵贱,认买认卖,认赔认赚,哪怕就是一股,也正常交易。”
得到这个答复之后,那个衣衫褴褛的军汉头,转回身叫兄弟们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了一阵之后,推举出一个干瘦的,年纪最大的军汉出来,颤颤巍巍的在怀里,小心地拿出了一个布包,双手捧着,就好像捧着无数条生命一样,走到交易所的银钱柜台,比较难堪的对书办说道:“大老爷,我是蓟县卫所的镇抚。”
大家没想到这个老人竟然还是一个官,既然做到从五品的镇抚上,那还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于是大家就都留心去听,听听一帮军汉到底来这股票交易所来做什么。
“我们蓟县卫所得督师大人的恩惠,这一年多来,每月都有钱粮糊口,让我的孙儿不再乞讨流浪,让我的儿媳不再倚门卖笑,让我们这些军汉能堂堂正正的活着,督师大人的恩情天高地厚。”
这个老镇抚说的事,其实也算算吕汉强道功劳。
大明实行军户制,一入军户,世世代代便是军户,再也不能改变。
刚开始的时候,军户们还有几亩薄田作为军饷开销,但这些田地的产出,七成要上缴,三层才能自己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好的制度也慢慢变得腐朽,再好的制度最终也会变成害人的东西,田地被吞占,今后成为佃户,头几年朝廷财政崩溃,根本顾不过来这些苦哈哈的军人,因此这些军户,卖儿卖女者有之,妻女依门卖笑者有之,种种惨状不一而足。
但随着吕汉强的介入,大明的财政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卢象升的上任,首要就想解决这些卫所军户的事情,不断地上书痛****所惨状,在不断的争取之下,朝廷终于破天荒地向这些为所发放钱粮,虽然这些钱量少的可怜,但聊胜于无,总算让这些苦哈哈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因此这些军汉们,也将这些安得归功于皇上,归功于吕汉强。
在这个时候,整个大明朝派到各地督师的文臣不知凡几,但只称督师而不冠名的,这天下只有吕汉强一人。被这老人一说,原本熙熙攘攘喧闹连天,上下三层的股票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闭上嘴,想听听这些腌臜军汉到底想说些什么。
这个老年军汉没有感觉到大家的异样,双手托着那个破包,依旧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心情:“感念督师大人的恩德,更感念督师大人不拿朝廷一文钱,自己筹款借钱,带着他们一帮生死兄弟,替我们大家顶在了辽东前线,使得建奴不能再次横行京畿,使得蒙古不再侵扰边疆,使得流寇不再肆虐中原,使得大明既将走入国泰民安,使得我们百姓即将安居乐业。”
这个老镇抚每说一句,那些办事人员便肃然一分,那些大腹便便买卖股票的人就愧疚一分。
“这次我听说督师大人,为了救援陷落在辽东建奴国境里的袍泽兄弟,不惜亲自带军以身犯险,在建奴的百万大军里杀得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最终救得袍泽兄弟回归,做为一个军汉,我们无不感同身受,我们不怕战死,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军户,这条生命本来就交给国家了,但是我们怕被抛弃,当自己负伤的时候,躺在战场之上,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袍泽离自己越来越远,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这时候听说,全国都误会了督师大人的良苦用心,纷纷抛出借给督师大人的债券,生怕督师大人将来还不上,而据说督师大人为不赖大家的银子,已经节衣缩食,每天只吃一顿饭,衣裳也几月不换,鞋子已经露出了脚趾头,而督师大人的娘子,也开始变卖首饰,督师大人的小舅子小胖子,也也将婚期拖后,变卖了他们的嫁妆,为整个复辽军凑款,而整个前线将士,更是集体捐出了自己身上没一文铜板,希望能购买大家手中的股票,不让大家血本无归,大家想一想,让一个个食不果腹的将士们去与建奴对阵厮杀,让我们的国朝海晏河清,难道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吗?”说到这里,已经老泪纵横浑身颤抖:“督师他老人家做了这报纸,做了那无数买卖,完全可以锦衣玉食,有必要亲自去草原,为我们这个国朝征战吗?有必要为了这个国朝,远走大漠,去游说林丹汗吗?有必要在被所有盟军抛弃的情况下孤军陷阵,挽救大明京畿吗?有必要在带兵出动辽西吗?”然后这个老镇抚就激动地敲打着那瘦骨嶙峋的胸膛:“天地良心,天地良心啊,我们的督师大老爷在做什么?还不是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朝廷?”
这时候,上下三层的所有买卖人,都默然无语,的确如此,这样振聋发聩的诘问,原先大家怎么就没有想到过?想当初吕汉强有报纸的收入,有皇家异地商行的股份,更有现在银行的股份,每一件事情,都是日进斗金的,那他有必要再去冒风险拼死拼活的征战吗?难道大明朝给他的那个不过是三品官职,每年拿到手里不过区区几百两银子的俸禄,就那么让他着迷留恋吗?答案在所有的人的心里都是否定的,升官发财,而吕汉强根本不需要发财了,那他为的是什么呢!这时候大家才开始拍着良心问自己,才开始感觉到吕汉强对这个国家的重要。
这个老镇抚拖着那个包裹,郑重的道:“这次大家都卖掉了督师大人的债券。”然后挺起胸膛,面对上下三层所有富商大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