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木林)-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两次南征期间,洪承畴确实是相当卖力,可以说是竭尽自己的所能,为清廷,也是为多尔衮效力。后来南征失利,洪承畴也主动为多尔衮承担战败的过失,虽然被降级罢职,但依然还在为清廷谋划,建议清廷按中华军的模式,训练新军,也可以算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了。
商毅公布了清廷的原明官员反正投降的条件之后,洪承畴也确实曾有些动心,但想了一想之后,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因为当时清廷还未显出明显的颓势,在表面上看还能与南京相对持;而且洪承畴也自觉和其他的原明官员不同,其他人都是在明朝己灭,清廷入关,改朝换代己成定局的情况下才降清,而自己却是在大明尚存,被俘之后未能为国尽忠而降的清,洪承畴也不好意思再当第二次叛臣,另外洪承畴也估计,自己数次与中华军为敌,就是投降过去,也不见得能有好结果;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多尔衮对他的知遇之恩。
但这几个月来的形势所逼,也让洪承畴确实觉得有些始料未及,不过也没动摇洪承畴的决定,反正自己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也把什么都看开了。那么就算自己不能为大明尽终,也就为大清尽终吧。因此见多尔衮的这付样子,洪承畴也只觉心里一酸,施礼之后,不禁有些声音哽咽,道:“摄政王,国事虽紧,但你也要保重身子啊!”
多尔衮摆了摆手,道:“老洪,你这是怎么了,放心吧,我还死不了的。”
洪承畴听他提到了死字,心里更觉得凄凉,道:“摄政王,快进城吧,下官在城里早己准备好了酒宴,为您接风洗尘。”
进城之后,在帅府落座,洪承畴摆下酒宴,并且亲自做陪,并且又让早就准备好的几名开封城里最当红的歌妓,在席间吹拉弹唱,起舞祝兴。
不过这时的多尔衮显然对女色没有兴致,只顾着埋头欢酒,对这几名色艺俱佳的歌妓跟本就没用正眼看过,而洪承畴见了,也只能劝多尔衮少饮几杯,注意保重身体。
等喝了几杯酒之后,多尔衮才道:“老洪,现在的局势,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就尽管说吧,别在别别扭扭的了。”
洪承畴沉默了片刻,才道:“回禀摄政王,这段时间以来,臣见大清国势艰难,也确实心忧如苂,经过冥思苦想,确实想出上中下三策,可以供摄政王参考。但如果有不道之处,还请摄政王恕罪。”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说吧,说什么都没有关系。”
洪承畴首先挥了挥手,让歌妓们都退下,然后才道:“立刻退出北京,返回关外,以山海关为界,然后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再图入关京师,谋取天下,此为上策。”
多尔衮也不禁吓了一跳,没想洪承畴提出的上策居然是这一条,其实多尔衮也不是没有想过,如果在实在无法在北京立足的时候,退回关外去驻守,但那是在确实不能在北京立足的情况下的选择,而现在多尔衮认为还不到时候,因此道:“现在就退走,是不是太早了一点。我们现在还有实力与中华军一战。”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摄政王,正是因为我们还有与中华军一战之力,才应该及时抽身退出关外,才有足够的资本拒守关外,与商毅相抗衡,保住辽东之地和大清的宗室,以图卷士重来,一但这一战再败了,就算我们再退出关外,只怕也难以抵抗中华军的进攻。因此臣才以为此乃上策。”
顿了一顿,洪承畴又道:“一但我们退出关外,商毅必然会占领北京,登基称王,那么商毅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或者是四川的吴三桂,这一番争斗,多则五年,少则三载,我大清不仅能够得出一些喘息之机,而且可以侍机而动,或出关攻击商毅,令其腹背受敌,或严守山海关,以拒中华军,或可借机与商毅议和,只要实力尚在,那么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皆由我大清掌握。”
多尓衮沉默了半响,才道:“那么中策呢?”
洪承畴也只好苦笑了一声,虽然多尔衮为人精明,而且也不乏权谋之术,但目光确实太过狭窄,只能看见眼前的这一小块天地,而不能发现更广阔的区域,清廷的局势弄成这个样子,固然是因为商毅太厉害了,但多尔衮几次施政不当,只注意维护满州贵族的眼前部落利益,而忽略了大清做为一个实质国家的长远利益,也不无关系,因此也只好道:“中策就是放弃河南,退守河间、保定、太原一线,收缩战线,再与中华军一战,若胜,则可拱卫京师,保住河北、山西之地,若败,则可借京师城防,挡住中华军,使其他军队从容北撤关外,如此还能够保存一部份力量。”
多尓衮想了想,这一计显然也不可行,因为这一下子等于是把整个河南省、陕西省、以及山西省大部和北直隶的一倍份全都放弃了。虽然说可以收缩战线,但清廷实际拥有的关内地盘只剩下山西小部、北京的大部份地区,跟本就不能箅是一个国家了,而北京几乎就成为第一前线,差不多就成了当年北宋与辽国对持的局面。这果的结果,还不如把清廷出关外,只留下一员大将驻守北京。
因此多尔衮又摇了摇头,道:“老洪,那么下策又是如何呢?”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六十九章 中原三策(下)
洪承畴暗暗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个方案也被多尔衮给否决掉了,因此又道:“弃守徐州,退守归德、以大名、开封、洛阳地区为核心,与中华军在中原决一死战,此仍下策,胜则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败……”洪承畴顿了一顿,没有再说下去了。
多尔衮当然知道洪承畴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战败了,大清自然也就面临着亡国之危,当然这话洪承畴没法说出口来,但这个方案确实是正合多尔衮的心意,因为现在清军在中原一带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其中新军的兵力也超过了六万,而且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兵参与,日本和朝鲜也都承诺出兵。因此多尔衮认为,以现在清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战场上和中华军一战。而且多尔衮的战略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主张的是不放弃一城一地,寸土必争。
另外多尔衮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战,清廷虽然有一战之力,但获胜的机率,绝对不会高过中华军,而退回关外,或者放弃中原,至少也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但多尔衮还是放弃洪承畴的上中两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现在清廷入关己有六年多的时间了,这时已经俨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关外的满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居住,经过了这几年的圈地、投充之后,几乎所有的八旗贵族都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而且比自己在关外的产业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关外的产业都卖了,全部用来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置地购业,因此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回关外去,那么这几年辛苦经营的产业将会全部付之东流,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八旗贵族都不会甘心退回关外去的。
当然以目前多尔衮的权势地位,可以强行下令,让清廷退回到关外去,或者是放弃中原之地,但这么一来,多尔衮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的八旗贵族支持,将会在朝中彻底失去立足之地。
现在的清廷,在本质上依然还是部落政治,尽多尔衮权倾朝野,但也必须得到大部份八旗贵族的支持和拥立,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势。虽然经过了两次南征的失利之后,由其是发生了北京暴乱、北方频频举旗反正的事情之后,多尔衮在清廷的声望已经下降了许多,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衮的八旗贵族都对他十分质疑和不满,只是一来多尔衮在维护八旗利益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二来能够危胁到多尔衮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现在的清廷暂时还没有人能挑战多尓衮的地位;三来目前的局势危急,也只有多尔衮才能免强撑得住场面,因此八旗贵族才不得不依然听命于多尔衮,那怕是多尔衮曾经告病辞职,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把他请出来,让他顶在前面去为大清遮风挡雨。
因此多尔衮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一但失势,自已决不会有善终,毕竟这些年来,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还有一些投机份子,他们恐怕都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因此这一次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中原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在决定出战之前,多尔衮也做好了一个思想准备,如果这一次侥幸获胜,不仅可以保住大清,同时也还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败了,那么就索性战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总也好过回到朝中,被逼迫而死。至于自己死后大清怎么办,那就管不了了。
当然他的这一番心思洪承畴很难体会得到,而多尔衮也没办法向洪承畴说明白,也只好就这么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选定了下策。
不过既使是选择下策,也需要首先放弃徐州。这一点多尔衮到是能够接受,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现在却是孤悬于外,被中华军三面包围,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区与中华军决战,想要强守徐州,显然是现实的,相反放弃徐州,退守到归德、大名府一线,还可以收缩战线,使各军之间的空隙更小,也有利于发挥清军兵力众多的优势,寻找适当的战机,与中华军决战。
另外徐州毕竟只是一个城池,当然远不能和中原,甚致是京师相比,就算是弃守,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因此多尔衮也决定,就把弃守徐州,作为中原大战的开始。
大的战略方案虽然决定下来,但也不是说马上就放弃徐州,一来是因为现在双方并没有进入交战状态,而是各自都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同时清军还有几路人马都没有赶到战场,因此还需要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
另外徐州毕竟也是军事重镇,如果冒然不战弃守,也容易挫动全军的士气,而且其他众将说不定也会生出避战之心,能放弃徐州,当然也就能够放弃其他地方,万一造成了连锁反应,各路人马都不战而退,全局溃败,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的做出这个决定来。而是招集随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承泽亲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叶臣、伊拜图、罗讬、阿济格尼堪等人一齐商议,放弃徐州的计划。
果然,当多尔衮刚一提出放弃时,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毕竟打都没打,就放弃了徐州,也太说不过去了。
承泽亲王硕塞就坚决主张寸土不能放弃,一定要坚守往徐州,与中华军力拼到底,致于徐州三面被围的事实,硕塞到也并没有否认,但他的主张却是就应该向徐州增派兵力,以徐州为核心,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解除徐州三面被围的危机。
当然硕塞的主张从兵法上来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更为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徐州虽然被中华军三面包围,但并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东面还有邳州、宿迁、南面有宿州、萧县、北面还有沛县、沣县,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区。而且自从南征失利之后,清廷就一直加强徐州的防御,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因此如果加强徐州的兵力,也并不是不能守住徐州。不过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清军的战线向前推进,在徐州地区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当然在徐州与中华军决战,一来是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又是三面受敌,显然是对清军更为不利,但如果是在几年以前,对明军作战,清军或许还能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取胜,但面对的是中华军,除了硕塞以外,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其他人,也都不认为清军与中华军在徐州决战,会取得胜利。
郑亲王济尔哈朗则认为,徐州是战略要地,虽然现在的局势是不得不弃,但如果就这么放弃了,确实容易挫伤军心士气,至少也应该在徐州抵抗一下,坚守几天,然后再撤退,这样就说得过去了。而且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二年,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勒克徳浑部还有一支新军神勇营,因此完全可以在徐州坚守几天,能守则守,不能守再撤,如果能够利用徐州的防守,给中华军造成一定的杀伤,那就更好了。清廷可以再出动几路人马,解救徐州,和徐州的守军里外夹击,说不定还可以取得一次大捷。
济尔哈朗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在徐州守几天再撤,总要比不战而退要好,致于取得的战果,对中华军造成的杀伤,则是可大可小,由清廷怎么说了。
多尔衮也倾向于这个方案,不过洪承畴却有些担心,济尔哈朗的这一个方案,理论上说是不错,但实际运用起来,可就不是那么一会事了,洪承畴和中华军交手多次,这二年来他也一直都在研究中华军的战术,深知中华军如果中华军向徐州发动进攻,绝对会是全方出击,徐州的守军再想要撤退,可就不容易了。而济尓哈朗认为派兵救援徐州,内外夹击,却不知中华军更善于围城打援,这样的作战模式对谁更有利,还很难说。
这时多罗郡王瓦克达发言认为,徐州是勒克徳浑的防区,因此对徐州是守是弃,最好还是先征求一下勒克徳浑的意见。
其他人的意见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论是守是弃,谁也没想过徐州方面的意见怎么样,毕竞不是自己在徐州驻守。而瓦克达和勒克德浑是堂兄弟,都是代善的孙子,因此不能不替自己的堂兄弟着想。
他的发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勒克德浑做为徐州第一线的指挥者,对徐州的情况更为了解,才是最有发言权的。是坚守徐州,还是放弃徐州,是立刻就放弃徐州,还坚守一段时间再撤离,勒克德浑的意见也不容忽视。而且现在战斗还没有开始,还有时间来布置,于是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勒克徳浑到开封,商议徐州的事务。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七十章 撤离徐州(上)
勒克徳浑部是清廷设在南北边境最强的一支兵力,共计有十二万三千余人,主要的将领有贝勒尚善、满军阿山、泰什哈、都尔德、伊尔都齐、费扬古;汉军刘武元、张国柱、札苏蓝、吴朝佐等人。并且还有一支新军神勇营,统领是勒克徳浑的堂兄弟,也是代善的孙子巴尔楚浑。
在神勇营建立的时候,定额是一万五千人,不过在驻守徐州之后,勒克徳浑和巴尔楚浑将神勇营扩充到一万八千人。配有火枪一万三千多支,各种火炮超过三百余门。其实在这个时侯,清廷也要军阀化的区势,阿巴泰在山东、勒克德浑在徐州一带,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利,更不用说吴三桂,已经被清廷默许,割据四川称王。
勒克徳浑防区主要是淮河以北,包括徐州府、归德府、汝宁府地区。主要的前沿阵地还是在徐州和汝宁地区,归徳府只能算第二线。但由于这时山东全境失守,归徳府的北部与衮州西南接壤,因此也给勒克徳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得不抽调一部份兵力,加强兖州府的驻守。这一来三面设守,兵力就显得有捉襟肘见了。
现在勒克德浑仍然坐镇归德府,防备北方衮州府的中华军,共有四万人马,包括神勇营的一万兵力;正白旗固山阿山率两万人马,驻守汝宁府;贝勒尚善率领六万人马,驻守徐州地区,包括神勇营的八千兵力,但徐州所含的范围颇广,包括沛县、邳州、宿州、蒙城等地。
而在这个时侯,中华军也开始向徐州地区调遣兵力,淮南军区第十一军驻守在汝宁府的光州,第一军、第十五军都已经渡过淮河,分别进驻怀远和五河两个县城,对徐州形成钳制之势,而第十七军也已经进驻凤阳府,随时都可以渡过淮河。并且将前沿司令部也设在了凤阳。而且勒克徳浑还不知道,南京军区的第七军和第十七军也己从南京出发,进入淮南地区,这时己到达了庐州。
在徐州的北面,中华军山东军区第五军驻守在兖州,同时济南周少桓也命第九军也进入鲁南地区。对徐州形成南北夹击。
实际在这个时候,中华军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的一带地区,已经投入八个军的兵力,总计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中原战役已经开始打开了帷幕,而第一个战场,就是在徐州。
在商毅去山东巡视以前,对目前的局面,以及下一歩的战事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构想,目前来看,和清廷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山东全境收复之后,徐州地区已经陷入中华军的三面包围,因此首先攻击徐州,歼灭勒克徳浑部,使山东和南京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然后再进而攻领整个河南地区,与清军主力进行决战。
之所以先没有动手,是因为商毅担心在中华军攻占徐州之后,清廷会因为中原战场的局势不利,而彻底放弃中原地区,退回河北,全力以北京为核心,进行防守。这样一来,双方主力决战的地点将推进到河北、山西一线,中华军的战线将拉长,而且在地利上也不占优势,显然是对中华军不利。就算最终能够取胜,所遭受的损失,消耗的人力物力,都将会大大超过双方在中原进行决战。
不过现在清军确实已经将大倍份的兵力都调集到中原地区,看样子也是准备在中原与中华军决战,这当然是正合商毅的心意,因此商毅在离开济南的时候,就以飞鸽传书到南京,下令以淮南军区为主力,南京军区出兵支持,而山东军区也调遣军队南下,配合淮南军区,首先发动徐州战役,歼灭徳克勒浑部清军。而湖广军区则付责牵制清军在开封、汝州一带的兵力。
当然中华军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的一带地区,投入二十万的兵力,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攻占徐州地区,一方面还要防备清军会出动人马,赶到救援徐州,好进行围城打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攻占徐州之后,继续向西扩展,与湖广军区一起,进取中原地区,与清军主力进行会战。
徐州战役是在商毅尚未回到南京的时侯,就已经开始了。
八月初三,勒克德浑到达开封面见多尔衮,才知道多尔衮已经有放弃徐州的计划,勒克德浑对此极力支持,并且在多尔衮招集的军事会议上,向众人力陈徐州不可守,应当立刻放弃的原因:虽然徐州是战略要地,但同时也是四战之地,守攻难守,而且现在又是三面受敌,想要守住徐州以及周边地区,致少需要十万以上的兵力才行,而且就是这样,也会给中华军造成逐个击破的机会;而且如果放弃徐州的外围防线,收缩兵力全力退守徐州,则只会让中华军彻底包围徐州,或全力歼灭徐州守军,或围城打援,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立刻放弃徐州,退守归徳府,这样一来形成以归德、陈州、汝宁三点为核心,以开封为后应,由东北至西南走向,呈一条斜线的防线,无论中华军进攻那一点,其他地方都可以立刻増援,可以力保河南东南部不失。并且还能牵制住中华军的淮南、山东两个军区,而这时多尓衮再从开封出兵,吴三桂从四川出击,反攻南阳,完全有取胜的机会。
听了勒克徳浑的讲说之后,瓦达克首先表示,支持勒克德浑的建议,立刻放弃徐州,退守归德府。代善虽然死了,但他的子孙一系在清廷还是有十分庞大的势力,因此他们叔侄都建议放弃徐州,退守归德,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在说什么。而多尔衮和洪承畴本来就有放弃徐州的打算,于是也立刻顺水推舟,同意勒克德浑的计划,并且授权勒克德浑,安排从徐州撤军。
勒克德浑领令之后,也不顾自己还没有返回归德,就立刻命人向驻守徐州的尚善下令,让他马上开始准备,撤离徐州。
撤退并不是打个包袱在身上一背,拨腿就可以开走,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两年,一直把徐州当作阻挡中华军北进的要塞考虑,不仅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而且也屯集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军器、弹药,现在要撤离徐州,这些物资能带走的当然要带走,不能带走的尽可能销毁,不能留给中华军。但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来完成。
另外这时中华军山东、淮南的各路人马已经逼近了徐州,如果清军仍在徐州坚守还好,一但撤退,中华军一定会随后追击,而在撤退的时候,军心难免有所慌乱,因此很容易就造成溃败。而且徐州的外围还有不少战略要地,不可能一下子都退光,先撤那一部份,后撤那一部份,而且先撤的军队要保密,不能乱说,对后撤的那一部份军队还要守密,不能让他们提前知道,所以想将徐州的清军平安撤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勒克德浑估计,完成这次撤军,至少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准备工作需要五至七天,而从徐州撤出,一直到进入归德府境内,大约需要三四天时间,同时还要考虑中华军的牵制和追击,而自己还要防备北方的山东中华军,汝宁府也要防备中华军的淮南军区,兵力不足,因此勒克德浑又向多尔衮请求,派遣一部份兵力,进驻陈州,毫州一线,准备接应徐州撤退的人马。
多尓衮也知道,从徐州撤军,是这次中原之战中十分关建的一步,因此也不敢大意,立刻下令驻守汝州的耿仲眀,让他立刻率领本部人马,进驻陈州,配合勒克徳浑,接应徐州撤退的人马。
而徐州的撤退一但顺利完成之后,耿仲明部也留在在陈州,受勒克德浑节制,保卫中原的东南战线,而耿仲明离开之后,留下的汝州,暂时由多尔衮派兵驻守。因为还有十天左右的时间,阿济格和北京的人马就都可以到达开封,多尔衮打算让阿济格部驻守汝州,而尼堪和韩岱部的人马也将在十五天以内到达中原战场,这样清廷也就有足够的兵力,而那时徐州的撤军也已经完成,清军就能布置好战线,与中华军在中原地区进行决战。
虽然耿仲明并不想离开汝州,因为这样一来,就离四川太远了,不利于和吴三桂取得联络,而且也等于是被逼上第一线,不得不和中华军进行最后的决战,但现在多尔衮亲自在开封坐镇,他也不敢轻易违令,因此也只能硬着头皮,率军从汝州出发,前往陈州驻扎。
勒克德浑见自己的目地已经达到,也向多尔衮告辞,返回归徳府去了。
而多尔衮这时也松了一口气,只要再等十天左右的时间,清军就能够完成一切的准备工作,因此中原之战胜负的关建,就在这十天的时间,就在徐州的撤退能不能顺利完成。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七十一章 撤离徐州(下)
徐州到归德之间相距约有六百里,有一条官道直通,中途还有一个砀山县,官道基本都是沿着黄河的南岸行走,因此也不用担心北面遭到中华军的袭击,相对来说,也比较安全。
驻守徐州的尚善收到了勒克德浑的命令之后,立刻开始着手准备从徐州撤离。但这时中华军已从南北两面向徐州发动进攻,南面是淮南军区的第一军、第十五军,向徐州南部的宿州发动进攻,而在北面,山东军区第五军,第九军,也开始进攻徐州北部的沛县和东部的邳州。而驻守海州的郑成功部也出动两万人马,进攻宿迁。
尚善当然也知道,在这个时候撤军,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稍有不甚,就容易造成全线溃败,而且沛县、邳州、宿迁都在黄河以北的地方,尚善还稍稍有些放心,因为就算中华军能够夺取这两个地方,但要渡过黄河,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尚善也立刻下令,命沛县、邳州、宿迁等地的守军立刻放弃城池,向黄河南岸撤退,邳州、宿迁的人马退到徐州与大军汇合,而沛县的人马退到砀山附近渡过黄河,在砀山县驻守,准备接应撤退的清军。并且将黄河沿岸的船只全部都收集起来,一部份集中到徐州,准备运送物资,其余全部销毁,给山东军区的中华军渡河,造成困难。也为清军撤退,嬴得时间。
但徐州南边的宿州,可就不能轻易放弃了。宿州位于徐州的正南方,汴河北岸,离徐州的距离不到三百里,而且正好是从徐州到凤阳的中心位置。
自古以来宿州就是徐州南面的门户,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宿州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在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这里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也是在这里绝唱。而在宋金对持的时候,这里是名将韩世忠的防区。可以说历来在徐州地区发生的战斗,都会与宿州有关,因此宿州又有“小徐州”之称。
正因为宿州地理位置对徐州致关重要,在这个时候,宿州一定要坚守住,能多拖一天,就能使徐州的撤退成功的机率更大一天。因此尚善不仅没用告诉宿州守将泰什哈,正准备撤离徐州,相反还告诉宿州的守将泰什哈,在宿州坚守三天,援军就会赶到。但发令之后,尚善在徐州加强征调车辆、船只、牲畜等等,为撤离徐州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进攻宿州的淮南军区第一军、第十五军,这也是淮南军区自从成立起来,首次出战。
中华军内部从总体来看,还是相当团结的,但在各军区之间,也存在着互相较劲和竟争关系,由其是湖广、淮南、山东这三个军区之间,因为各自的实力都相差无几,又都与清廷的边境接壤,因此在各自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能够在战绩上压倒另外两个军区一头。山东、湖广军区先前在山东、南阳的战役中,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战绩,对淮南军区来说,也是一个相当的刺滶。而现在淮南军区也终于得到了出战的机会,全军区上下也都攒足了一口气,一定要打几个漂亮的胜仗。
在八月五日,两军分别从怀远和五河两县出发,向宿州发动进攻。第一军在八月六日,首先攻占了蒙城,在八月八日到达宿州西南,而十五军先后攻占了灵壁和虹县,于八月九日,也到达了宿州。在八月十日,对宿州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由于宿州在徐州地区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徐州外围的各地中,宿州的兵力最强,守军达到一万五千人,其中而且还有一千神勇营的士兵。除了神勇营之外,另外还有一千名其他火铳兵。并还有火炮四十余门。而且城防设施也非常好,城墙高大坚厚,护河宽达七丈有余,深可没顶。而且在城内也修筑了不少据点工事。
得了尚善的许诺之后,守将泰什哈也下令在城中死守,一定要坚守过三天,援军也就会赶到了。只不过令泰什哈没有想到的是,宿州连一天都没有坚守住。
宿州的南面就是汴河,因此中华军是分别从东西两方向宿州发起进攻,第一军付责进攻宿州的东门,随着军长苏建林的一声令下,四十门重型火炮立刻对宿州的城墙发动了猛烈的轰击,尽管清军冒着中华军的炮火,在城墙上也架起了火炮,竭力的还击,但双方的火力实在是相差太多,而且射程也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很快清军的火力就被中华军压制住了。
随后中华军在炮火的掩护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