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技大唐-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我们趁热打铁将细节也敲定了吧。”张文升步步紧逼。

  张文贵却是有些疑惑了,照理来说,到手的权利和好处没有谁愿意拿出来,可要说这大房就因为这点事情就被弄得焦头烂额,张文贵却是怎么都不肯信的。自己的大哥近些年来倒是没怎么出手了,可是那些年那些手段却是透露出大哥是杀伐果断的人,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可是自己却是不知道的。自己反复琢磨了多少日子才打算出手的,却也不可能因为这点事情就退缩,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算了,不管这么多了,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办吧!

  

第十七章分家

  第十七章分家

  张家要分家了,这事是自流井镇最近最的的新闻。

  有扼腕叹息的,这二十年,张文富带领张家从一个普通的殷实之家,地不过三百亩,桑不过五十亩,发展成为光桑田就有五百亩的大户,绸缎生意遍布整个巴蜀地区,就因为这么个小坎就要分家了,果然是同患难易,共富贵难啊;有暗自偷笑的,这几年这绸缎生意确是不好做啊,这张家这一次必定元气大伤,有机会了啊;当然,更多人的态度是没有态度,这张家分不分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今天中午的饭还没有着落了。

  不理会这些纷乱的消息,此时我们的主角长孙澹正坐在张家的一棵大桑树下悠闲的品着茶,看着书,几次都有鱼上钩,可是长孙澹愣是没有发现。

  这张家的桑田确实不错,不仅桑树的长势不错,而且水利设施高的也很好,从远处引来的河水依靠自己的重力势能流过所有的地块,这连片的几百亩桑田里还有好几处鱼塘,桑基鱼塘的想法居然在唐代都成为了现实,我们的老祖宗却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不过也许这天气不大对,夏日炎炎正好眠,长孙澹躺在椅子上不久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这书也滑落到了胸膛上,太阳撒下的光辉经过浓密的桑叶之剩下了大大小小的光斑,正是适合午休的光景。

  “你还能睡着啊!”匆匆而来的张少康一把拉起了长孙澹。

  “扰人清梦的家伙,你要赔偿我的损失啊!”长孙澹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行,我陪,我陪!明儿个咱哥俩就出发去益州,找几个姑娘好好陪你,问题是你行吗?”这却是有典故的,在长安求学时,这三个可谓是狐朋狗友,张少康和葛成泽两人没了家里的管束,自然是要干些寻花问柳的事情,二人拉着长孙澹同去,可是二世为人的长孙澹却是没了这些兴致,长孙澹需要的平平淡淡的找一个平平凡凡的女子混完这辈子,顺便干点有用的事,而且两人找的尽是些小学生级别的,长孙澹实在是下不去这个牙口,这也就成了二人嘲笑长孙澹的例子。

  “滚犊子!”每当与二人谈话时,这种没有利害关系的关系,这种纯纯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关系让长孙澹很是享受,一些话也就毫无顾忌的说了出来。

  “哎,哥,我的亲哥,这都火烧屁股了,我能不急吗?你以前搞这些的时候都要提前搞个实验的,这会这么没见动静啊,我这心里实在没底啊!”实验这个词自然也是长孙澹搞出来的。

  “火烧屁股算神马,把你烧得浑身没一根毛的时候就可以下锅了。”长孙澹却是不吃这一套。

  “爷,你是我爷,行吗?我这实在没底啊!”这几年稳重的张少康知道这里的干系,也不在如往日那样的稳重。

  “至于吗?不就是一千五百贯吗?不成的话我先借你,用你大房分到的桑田抵押不久行了嘛!”

  “哦,也到是啊。”张少康一听这话也开始耍宝了,有些时候我们披上的伪装也需要偶尔的释放一下。“不对啊,你的意思是你的把握不大?”张少康差点被忽悠过去。

  “哎,这凡是都有意外啊,比如说借你钱的人突然回来了,二房和四房觉得需要和你换一下打算要盐田了,这些不都是意外嘛!”

  “哎,你还是那样,没怎么变,我这几年却是变了很多啊!”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们总是会变得,只是你的压力更大些,变得也就不像个人了。”这个转折有些大,让听了前半句感慨颇多的张少康同学憋到内出血。

  张少康其实也明白,这一切都已不在是当初的那个单纯的自己了,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层层披上伪装戴上面具将自己裹进套子的过程,有几个损友,可以暂时的抛下这一切,无所畏惧的暴露自己。

  “哎……”一声长长的叹息,两个人都没有了损对方的心情。

  “说说你们分家的结果是什么?”

  “还能怎么样?这次二叔和四叔联起手来对付我们,张少鹏就是个打酱油的,我们是双拳难敌四手,处处受人擎肘。这次他们两家铁了心的要分家,而且要把这次借出的款子全算在我家头上。他们最开始提出的主意是四房按照三成三成一成三成的比例分配,我家需要用分配后的家财来冲抵这一千五百贯,合着我和父亲这几十年白干了。”张少康开始还能控制住,越说越是愤怒。

  “好了打住,你激动个什么劲,把最后结果告诉我就可以了。”长孙澹还是无动于衷,张少康家是这样,自己家又何尝不是呢?

  “最后我们占三成五,张少鹏占一成五,二叔和四叔各占二成五,不过我们必须要把我借出去的钱给填上。”说完,抓起了长孙澹的茶壶一饮而尽。

  “嗯,结果还可以,那张少鹏是不是和你们联手?”

  “他啊,就是个书呆子,读了很多的书,打算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打算今年就去国子监或者弘文馆进学,这产业到底如何却是没有说。”

  “找你说的样子,这张少鹏八成和你叔叔他们达成协议了,这样也好,这眼盐井所能带来的收益会让你家上好几个台阶的,你这次这个便宜赚大发了啊,到时候给我分红啊。”

  “行,只要你能顺利的把这次的事情给我解决了,我们家盐井的股份分你一成,别嫌少啊,你自己说的顶我家现在家产的好几倍的啊!”这张少康的“啊”字腔调有些怪怪的。

  “少来,你这是给我打白条,你以为我这么好打发啊。”打白条这事长孙澹在算学时没少坑张少康。

  两人就这样说说笑笑的说完了分家的事宜,剩下的时光却是在怀念。

  不知不觉中,这太阳却是西斜了,阳光照了过来,这鱼却是钓不成了。其实,两人连一尾鱼都没有钓上。

  长孙澹在想,我最近总是喜欢回忆了,有人说当人喜欢回忆时就说明他开始老了,也许自己真的开始老了吧。

  

第十八章 盐和豆腐

  【播报】关注「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第十八章盐和豆腐

  “哥哥,这你要的东西我可是全部给你弄齐了啊,你可别在关键时刻给哥们掉链子啊。”在下人们怪异的目光中,张少康勾着长孙澹的肩膀,完全不像平时的样子。

  “关键时刻我一直都很给力的好不?”这些现代词语,张少康却是免疫了,也基本能搞清楚什么意思。

  两人就站在新搭建的棚子门前,看着下人门一麻袋一麻袋的将大豆扛了进去,有一搭没一搭的先聊着,有时候看别人干活是很惬意的,长孙澹却是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了万恶的剥削阶级的一员了。

  这是一栋刚刚用巨大的圆木和竹子搭建起来的棚子,按照长孙澹的要求,这里被分为了几个巨大的区域,一个用来存放黄豆和生产的盐,另一个地方却是支起了十几口巨大的铁锅,还有一个区域却是不在这里,而是在另外一个棚子里。

  长孙澹是打算利用现有的条件将盐里的杂质除掉。

  这盐的杂质却是分好多种,有些盐颜色不好,有些盐的味道不多,上文已经说了,这盐带苦味却是因为盐里还有较多的镁造成的。

  这些杂质的来源比较复杂,对于盐井的盐来说,这是因为地下有盐矿,一般都是缘故时巨大的湖泊干涸后形成的,而地下水流经盐矿,就形成了溶液,也就是卤水,蒸发掉卤水里的水盐就析出来了。可是有些杂质,比如硫酸镁或氯化镁却是很难和盐分离,这就使得制得的盐带有苦味,而且还会致人腹泻。

  一般提纯的方法却很难作用于氯化镁,因为它和食盐的成分氯化钠太接近了。所以长孙澹打算用豆浆来络合卤水里的镁。

  长孙澹让人先将黄豆发胀,在一个棚子里用石磨磨成豆浆,利用竹子将豆浆直接输送到另外一个棚子里的大锅里,这算是最原始的工业管道了吧。

  豆浆进入锅里后先烧开,本来这里烧豆浆是用的是打盐井打出来的天然气,可是这个时代盐井还是以自流井为主,天然气自然还没有出现了,只好用木柴来烧豆浆。

  等豆浆快烧开的时候,加到煮开的盐锅里,豆浆就慢慢的变成了豆腐。

  现场的人都被惊住了,这豆浆怎么就变成了豆腐。张少康就站在大锅面前,看着这雪白的豆腐,他是吃过豆腐的,这口感实在不怎么样,有些迟疑的看着长孙澹,不知在豆腐到底怎么样?

  “想吃就吃,试试口感怎么样。”长孙澹看都没有看张少康。

  “唔,不错。和我吃过的豆腐相比太好吃了。”张少康不顾豆腐的高热,嘴里呜呜的还不肯放下。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点没人和你抢。”

  “这算不算我们另外一个赚钱的法子?”

  其实,此时豆腐却是已经流行开来了,都是豆浆都没有烧开就制作豆腐了。只不过豆浆的口感却是不怎么样,而烧开的豆浆用盐卤水点的豆腐口感却也是不错的。

  这苦盐的问题确实解决了,当真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长孙澹用点豆腐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他的用意却不止这一个,也许这就是天意吧,他暗暗的想着。

  这豆腐和大豆在中国的食物体系和农业种植方面的意义却是要大的多。

  豆腐由于富含蛋白质,与肉类相比是一种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后世的辣条很多用大豆来制造就是因为富含蛋白质可以获得和肉类类似的口感和营养。

  直到建国初,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没有超过四十岁,这里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小时候的营养不良而夭折的太多。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能在过年的时候吃点肉就不错了,而大豆则是一种极其廉价的蛋白质原料。很多时候,我们看电视剧里出征的战马的草料就是混有各种豆子的干草料。

  大豆是一种很好的食材不假,可是对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的,由于人消化系统的问题,豆子吃多了是不好消化的,所以我们智慧的人民发明了豆腐和豆芽。

  虽然史书记载豆腐是被汉淮南王发明的,但是鉴于四川都有乾隆下江南时吃过的小吃,所以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是豆腐发明于汉却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制作方法的问题,这个口感不敢恭维,甚至还有其他的毒副作用。

  所以,有些在我们史书上并没有被大写特写的毫不起眼的东西也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功用,就像豆腐一样尽管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他的功用,可是他的意义却是非凡的,就像螺丝钉和他的发明者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螺丝钉之一。

  除了豆腐和豆芽可以改善我们的体质而外,大豆却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改良土质。黑土地之所以肥沃就是因为里面富含了大量的有机质,后世我们可以通过化肥来达到这个目的,可是这是唐朝,没有化肥。

  植物是需要氮元素的,可是空气中大量的氮元素却不能被植物所直接利用,只有大豆可以利用根瘤菌来固氮,不仅自己生长了,还能有效的改善土质。

  这个时代的田地已经有了休耕来保护田地的做法,一般是将三分之一的田地来休耕,如果能在休耕的田地上种植大豆的话就可以一举两得。

  这里的关键还是在豆浆喝豆腐上。

  豆腐其实还有一个作用,朱元璋的老爹就是靠磨豆腐将朱元璋养到六岁的,这也算是豆腐做出的贡献之一吧。

  搞出了豆腐,这豆腐作为盐的副产品,如果不能好好利用的话,自然是被白白倒掉的,这对极度缺乏食物的古代来说是一项罪过。所以长孙澹打算一不做二不休一遍把豆腐推广到底。

  辣椒加上花椒和盐做一道家常豆腐,吃得众人是酣畅淋漓,要是有豆瓣酱的话就更好了,长孙澹默默的碎碎念着。

  豆腐挤出水,加上盐,抹上调料上火用烟熏,过些时候,地道的五香豆腐干就出炉了,这在以后竟然成了当地的另外一项巨大的收入。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

  

第十九章 山民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第十九章山民

  由苦盐井引起的张少康家族的危机就这样虎头蛇尾的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换一个思路也许就是另一片天空。

  想着这句话的长孙澹正在体会着统治阶级的特权,一条上山的蜿蜒曲折的小路出现在他的眼里,可是这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事情,两个壮汉抬着竹竿制作的滑竿晃晃悠悠的上着山,刚刚还是艳阳一片,转了一个弯就出现了大片的水雾,一条瀑布就挂在了笔直的悬崖上,跌落的水大都化为水雾,一道彩虹若隐若现,这个思路换的有点快啊。

  自从长孙澹来了十几日,不仅没能招待好,还在他的帮助下解决了很大的一个问题,昨天这二房和四房老老实实的找到父亲让他能再给一次机会,父亲答应了,可大房的话事权和收益权却是占到了六成,当时自己那个痛快就和吃西瓜一样。哦,西瓜也是长孙澹这样叫的,这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张少康的歉疚就更多了几分。所以,今日就带长孙澹来这附近十分出名的瀑布来散心。

  长孙澹看见这瀑布却是有些不太满意了,你说我都准备好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名句了,你就给我看这个。这约莫三十米高的瀑布我夸张成一千米这也就罢了,谁让古人有这毛病了,四五万人的军队愣是敢号称四五十万,这事军事家们没少干过,可这水都到不了潭里的小河你说想天上的银河,这个,好吧,你们赢了,我的脸皮还没厚到这个地步啊。现实果然就像是修图前的美女一样残酷啊!

  长孙澹没了欣赏着破布的心情,却有了溯源而上的兴致。

  沿着羊场小径,踏着石头过了几尾小鱼无忧无虑的游着的小溪,折返着上了山,现在长孙澹才知道,原来这还可以有“盘山人路”啊。

  几个挑夫歇着了,张少康追着长孙澹上了山。

  翻过山,长孙澹发现这里居然不亚于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

  一座房子坐落在山腰,房前的几块梯田里秧苗已是很高。房前的院坝里晒着收割下的麦子,两个精装的汉子****着古铜色的身体,不停的将麦子从麦穗上用工具敲打下来,几只鸡不停的围着转悠,打算趁主人不备偷吃两口,一个童子不停的撵着

  长孙澹和张少康的到来让这幅画面戛然而止,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石子一样。卧着的狗叫了起来,不是的摇着尾巴看一眼主人继续叫,童子躲在了汉子的背后不时的偷看几人一眼,鸡趁机偷吃麦穗,从阴凉处站起的老汉先吆喝走鸡,然后才回头看几人。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唐代家境尚可的农民家庭,看样子这房屋周围的田地都是自家的,家里还有几位壮劳力,家里的房子上覆盖的茅草明显也是刚刚翻新过的。

  “老丈,今年收成可好?”长孙澹喜欢和这个时代朴实的人们聊天,就是随便聊聊。

  “还行,这不是今年的麦子嘛。这几天天气好,翻晒后脱粒。”老汉乐呵呵的笑着,要是来一杆旱烟就和自己前世的爷爷有几分神似了。

  “你们家住在这里不觉得不太方便吗?”

  “有什么不方便的?这不是挺好的嘛!”

  “这赶个集什么的,我看得走半天时间吧!”

  “没事,这一年到头也没几次赶集的。需要盐巴的时候就去用几只鸡和这山里的野货换些就是了。”

  “哦,这到也是。那你还记得是什么时候搬到这山里来的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我父亲为了不被拉去当兵,二十多年前带着我们一家四口人来到了这里,当时我们是第一家,后面陆陆续续的又来了几家,都在这上面了,这田和地也没有我们的多。二十多年来,我们就把这一片荒山能开垦的全开成了上好的水田。”这老汉打开了话匣子,说的正是自己最得意的事情。

  “哦,你老真厉害。”长孙澹比划了一下,老汉就乐的眉不见眼。

  “是啊,要说这里除了赶集不方便而外,其他的都太好了。看这田,上游水一聚,这田里就有水了,这庄稼啊怕的就是没有水啊。这靠山吃山,山上的柴很方便,秋天还能捡些野菌子,冬天这下个套就能套些野物。这房前喂些鸡,放几只羊,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到了冬天还能自己酿些米酒,这日子过得这是舒坦啊。”老汉滔滔不绝的说着,这大山有大山的好处。

  “呵呵,老丈,看来这日子过得确实不错啊,那是,我这两个儿子,大的已经娶了媳妇,这老二啊上门说媒的都有好几拨了,可这小子这也嫌那也嫌的,哎这么下去咋成啊。”说着用手里的木杖轻轻敲了几下老二,老二憨笑着摸了摸头。

  “哎呀,你看我光顾着说话了,居然忘了请贵客进屋坐了。”老汉为自己的失礼显得颇为不好意思。

  “哦,不妨事的,还不知老伯贵姓。”长孙澹没有理会一旁有些焦急和心不在焉的张少康。

  “什么贵不贵的啊,老汉姓刘,据我爷爷说这主上是汉光武帝刘秀绿林赤眉那会遗留下的一支。这些都是过去几百年的事了,谁说的清呢。”老汉说到这不免有些落寞。

  “呵呵,没想到老伯一家居然有这么大的来头啊,看老伯这谈吐,可进过学?”

  “进过几天,那还是大业年间的事了,父亲本来想让我多读几天书的,可这抓丁的太多了,一家人就这样搬了过来,这学也就只能这样了。”这时代上学绝对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家里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话确实不要想的。

  “是啊,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啊。”长孙澹往往可以站在后人的肩膀上一语中的。

  长孙澹和老伯一家人进了屋,张少康无奈只得跟上。

  不多时,老伯一家人却是搞了几盘菜出来,腊野兔,腊野猪腿,晒干的竹笋,竟然还有一盘粉条。

  粉条黑里透亮,很想红薯粉。

  “老伯,这可是红薯粉?”长孙澹被红薯的信息震住了,这可是红薯啊,明朝时期,红薯和玉米的引入,直接将中国的人口从最高峰的六千余万增长到四亿多。

  “红薯是什么?这是蕨根粉。”

  “蕨根?”听名字长孙澹就有些失望了。

  “是的,蕨菜到了冬天挖根,然后打粉榨出粉条来。”

  长孙澹从希望到失望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少爷,少爷,家里出事了,盐井出事了。”不多时,张少康家的一个管事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PS。 5。15「」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

  

第二十章 盐引

  第二十章盐引

  “少爷,少爷,家里出事了,盐井出事了。”两人出得门来,盐井里的一个小头目——长孙澹隐隐约约记得姓李,喊着张少康。

  张少康吩咐随从留下了些钱,两人汇合了李姓小头目,一行人就下了山。

  在路上,两人算是弄明白怎么回事了。

  原来,这盐井除了出的盐有问题而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危机。

  唐代盐属于国家专卖,实行的许可制度,即规定食盐贩卖的人员和路线及数量,而许可证称为盐引,没有盐引的盐为走私盐也叫私盐,被抓住是一项重罪,有可能被砍头的,自然这里面也蕴含了巨大的利益,国家的税收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在张少康家通过借款的方式抵押得到的盐井,尽管可以生产,但是由于申报盐引的时候盐井出的已经是苦盐了,当时的老板为了跑路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去申报盐引,这就导致了张少康家苦盐的问题解决了,可盐却是不能发卖。

  这知道里面规矩的大多都随着前任老板跑路了,剩下的部分又被张少康赶走了,留下的知道这事,可对这里面的道道了解的却是不多。

  这就坏了事了,昨天官府的上门把这事一说,张文富老爷子当时就楞了,只是让伙计不在发卖,迅速派人来找张少康和长孙澹两人。

  其实,张文富也试图找过荣州刺史,可是却不得其门而入,各曹主事也都三缄其口,似乎这事颇为棘手,花了大把的银子打点,才知道这是新上任的赵刺史为了收拢盐税,防止私盐泛滥而定下的基调,这第一把火好巧不巧的就烧到了张家的头上。

  二人下山的时候却是顾不上享受,找了两匹马,快马加鞭的在城门关闭之前进了荣州城,这张文富正在张家的一间绸缎铺子的后院等着二人前来。

  二人来到后院,张少康见一向云淡风轻的张文富居然绕着屋子不停的转着圈,就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伯父,不知情况如何?”长孙澹先得弄明白情况。

  “唉,这刺史府几日前出了这么一副通告,我却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昨天就有小吏上门,看来这是盯上我们了啊!”张文富的脸上刻满了愁容。

  “不应该啊,这之前应该都打通关系了的,只要我们把盐税和该有的分润给缴了,这盐引就应该能拿到手的啊,不管这是谁做主,都没有和钱财过不去的理由啊。”长孙澹试探性的说。

  “这荣州刺史却是换了人,之前一直任京官,这人到了任上就宣布要革新盐税,将以前的按年交割改为发给盐引的方法,要说这就是多交点税的问题,可是布告里却是说要先申报,我们已经错过了日期了。”

  “这些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这估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被我们给碰上了。”

  “那贤侄你看这事怎么办?”要是丝绸的事,张文富是万万不会问计与一个毛头小子的,可这盐的事情张文富却是毫无头绪,加之这新来的李刺史是京官,也许长孙澹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去试试,所以这张文富就将姿态房的低到了地板上了。

  “那我明天去试试吧。”长孙澹当着张文富和张少康的面写了拜帖让王铁胆送去刺史府。

  “长孙澹,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刺史府,李彦看着拜帖上的署名有些莫名其妙,要是在长安,这看见“长孙”二字自己就会马上大开中门出门迎接了,可在长孙澹三个字虽然有些熟悉,可作为长孙无忌派系里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李彦却是有些糊涂了,这是不是长孙无忌的儿子了?如果是的话,到这里来的目的又是什么?

  “应该是长孙大人家的六子,未曾取字,赵门立雪的典故大人可有耳闻?”幕僚宋哲却是一口达了上来,这是一个幕僚最基本的本领。

  “哦。可是他前来的目的是什么?这长孙澹在府里的地位可是不高啊,要是冲公子的话,这我是第一反应就能出来了。”李彦摸了摸颌下胡须。

  “这我就实在猜不出来了,从投拜帖来看应该不是什么大事,可能是六公子的私事。”这宋哲却也不肯贸然猜测。

  “唔,不管那么多了,先这样吧,且看明日他说些什么。李满,你去回复一下,就说明日我在府里恭候。”李彦叫来了管事李满,吩咐了下去。

  “来来来,我们再来一局。”

  第二日,长孙澹带着王铁胆来到刺史府,李满自是早就侯在了门口。将二人从侧门迎了进去,长孙澹倒是没有什么,可王铁胆却是欲言又止了好几次,终是什么都没有说。

  将长孙澹迎至客厅由宋哲陪同,李满就去通知李彦了。

  李彦倒是没有摆什么架子,很快就过来了。

  这李彦大约四十左右的年纪,白净的脸上却是有了一股威视,见了长孙澹就笑“呵呵,贤侄从长安远道而来,老夫直到昨日才知啊,以后过来了,先到我这小庙里看看可好?”

  “是小侄失礼了,下次定要先叨扰一番。”长孙澹恭恭敬敬,中规中矩的回答。

  “长孙大人境况可好?”

  “父亲大人由于事务繁重,身体确是有些不如以前了,不过小侄出来游学多日,近况却是不得而知了。”长孙澹实话实说。

  “只是不知贤侄前来有何事情?”李彦却是更糊涂了,这不是长孙无忌的吩咐这长孙澹来这里有什么事?现在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心情和不要,就开门见山的问道。

  “这却不是公事,也不是父亲的事情,只是小侄的一些私事而已。”

  “哦,可否道来。”

  长孙澹就将盐引的事情说了出来。

  李彦和宋哲二人知是这事却是齐齐的松了口气,这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个颜面的问题,实在不行给个面子也就是了。

  “哦,这大水冲了龙王庙,这事搞的。”宋哲却是先说话了,有些时候幕僚是要负责背黑锅唱黑脸的。

  “要是早几日,官府没有出布告的话这事到很好办,补发一部分盐引就可以了。”长孙澹没有接话茬,宋哲只好继续陈述利害。

  “愿闻其详。”和宋哲谈,倒也不必给什么面子。

  “这布告一下,这事情就不好更改了,那么多人都瞧见了布告上的内容,这悠悠众口却是难堵啊!”

  “是啊,贤侄,我这刚到这里任职不久,这边厢墨迹未干,那边厢就反悔,这是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脸啊。”李彦却也不太愿意因为这些小事得罪长孙澹。

  “这倒是有些为难伯父了,不知可有其它的法子。”

  “这明年的盐引必有张家一份,可今年,这有些难为我了啊。”

  “那好吧,那以后张家的盐引却是还需要伯父多担待一二,今年我们再想法子就是了。”说罢,这长孙澹就告辞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