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技大唐-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孙澹是彻底没辙了,只能让她跟着。好在武柔倒也挺懂眼的,基本上能做到大事不捣乱,这小事嘛,就得看心情了。
长孙澹解决了蒸馏器的问题,这酿酒的事基本就差不多了,只等这楼盖起来了。
盖楼需要大量的工人,一些熟练工人倒还好,这普通的小工长孙澹却是打算另辟蹊径。
雇人的时候采用大量的灾民,不发工资,只发粮食,一个工人一天除了敞开肚皮供应饭食而外,每人每天根据情况发给八斤左右的粮食。
这粮食却是通过张少康和荣州刺史李彦弄到的,刚刚到了没有多久。
对于目前的局面来说,钱的作用远远没有粮食的作用大,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的就是这个理。
当然,这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
大约十来天时间,这一栋木质的三层小楼就竣工了,这在当地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此时,第一锅酒也酿好了,这酒楼就这样在长江边上开张了。
第十一章 酒宴
第十一章酒宴
这朝廷的赈灾物资和赈灾人员到位了,这人员主要是指朝廷派下来专门负责赈灾事宜的谏议大夫王珪。
本来这迎接天使(“指朝廷派下的人员”)的事情怎么样都是轮不到长孙澹这个编外的司户参军的,可是这王珪却是点名让他参加。
接旨的事情比较繁琐,提前的准备工作就不说了,长孙澹跟着这武士彟等一干都督府官员三跪九磕的接了下来。
武士彟受到了褒奖,这比其他的任何奖赏都要让他高兴,这意味着他的爵位暂时是保住了,这值得庆贺。
孙思邈被加了“真人”封号,授予了各样贵重药材若干,这是鉴于以往道长对待封赏的态度由几位宰相做的决定。
最后到了长孙澹,被加封了一个都尉的勋爵后再无其它。接完了旨,这自然是要给天使洗尘的,不提王珪钦差大臣(此时没有这个说法)的身份,
单单谏议大夫的官职就够各地官员喝一壶的。
对于王珪,长孙澹是没有什么印象的,唐初功臣中文臣他知道的就是房、杜、魏加上自己的便宜老爹四人,其实王珪作为唐初四相之一,名气也相当的大。
这王珪六十岁左右,换上了一身道袍后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花白的头发和胡须,显得精神矍铄。
“贤侄,这里坐,这里坐。”这次的饮宴不像长孙澹刚刚流传开来的圆桌制,实行的是分餐制,这武士彟属于东道主,而且应国公的名号就是此时拿来用的,自是坐了主位。而这王珪硬是拉着长孙澹在他的下方作陪。长孙澹无奈,在用眼神征得武士彟的同意后坐在了王珪的旁边,对面的是都督府的长史,这长史的脸色立马就拉了下来。
“贤侄啊,你在这荆州可是立下了大功啊。”王珪拉着长孙澹说着,席间自是有歌舞助兴,只不过这种场合明显没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歌舞上。
“这都是武大人和孙真人的功劳,小子只不过适逢其会罢了。”这种功劳不是越多越好的,有多大的脑袋背多大的锅。
“谦虚了谦虚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一番事业来,实属不易啊,我家那几个不成器的,到了现在都只会招惹些是非啊,哪像贤侄你啊。”长孙澹有些无语,你说你头发胡子都白的差不多了,我那便宜老爹估计都能喊你叔了,这低声下气的干什么?
“我真的没做什么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误会啊?”越是这种时候,长孙澹越是小心,很多时候骂你的人是为了你好,而夸你的人也许包藏祸心。
“唉,当陛下得知这荆州府发生了瘟疫,连夜休书给孙真人,孙真人马不停蹄的就到了这江陵城,不想一场瘟疫却被你消弭于无形中,这孙真人给陛下的上书中对你颇多赞美之词啊。我祖父曾在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里有感情的,所以这次一来是替陛下看看这荆州的风土人情,而来算是省亲吧,这三嘛就是来谢谢你为这里的人们所做的一切啊,幸好应国公将你留了下来啊。”这溢美之词是越来越多。
“不过嘛……”王珪有些迟疑了。
“郡公请讲。”长孙澹知道这王珪图穷匕见了。
“这关于封赏一事,我觉得是有些轻了的,以贤侄的功劳来看,封侯不可能,可是封个县子却是完全可以的。”这县子的爵位虽然在五个大爵位中排四等,可也属于贵族阶层了。
“小子这已经是贪天之功了,能获得勋爵都已经万分感念陛下的恩德了。”长孙澹隐隐有些明白了。
“这封你为侯爵的提议是老夫提出来的,可是你可知道谁反对的吗?”王珪皱了皱眉,长孙澹的举动出了他的意料。
“这是诸位大人的决策,既然这么决定了,肯定有他的道理。”长孙澹并没有上当,这种后世被当枪的活自己干的太多了。这里其实是有着一番博弈的,其他的人特别是长孙无忌的政敌是希望给长孙澹更高的封赏,要知道现在长孙冲也不过是荫封了一个都尉的职位,要是长孙澹的勋位再高一些,甚至封一个最低等的爵位的话,这长孙家就有乐子看了。不过,李二陛下倒是明白其中的道道,加上长孙皇后的影响力才压了下来,这些长孙澹自然是不知道的。
“哎呀,贤侄真是有气度啊。”王珪一时没有了继续的理由。
场中的气氛有些热烈,很多人上来给王珪敬酒,这领头的自然是武士彟。
长孙澹抓住一个机会上前敬酒,这王珪倒是没有受之前事情的影响,还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
“王侍中,这次赈灾有没有什么章程?”王珪是谏议大夫,可是去年接了长孙无忌舅舅高士廉的班代理侍中,长孙澹希望能得到一些关于赈灾的消息。
“章程?这倒没有,只是陛下严令,今年荆州不能懂事或饿死一人,这需要钱粮就上折子。”王珪有些纳闷,你司户参军只需要管好你自己的事就可以了,赈灾一事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干好了有你的功劳,搞不好有大脑袋给你挡着,难道这就怕了?
“是这样的,小子前些日子盖了座小楼,这方面有些探索,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你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大家听听。”王珪提高了声音,这武士彟就撤下了歌舞。
“这……”长孙澹有些迟疑了。这事本来在酒桌上说算是探讨,有道理就看后续发展,没有道理就当酒桌上的玩笑了,这王珪的意思是要先公之于众,对错都跑不了你。这武士彟就更过分了,歌舞撤下去,这一屋子的人全都知道了,我还玩个屁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墙头草,怪不得这几年不得志,以国公的身份跑来当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的都督了。
“没事,大胆的说嘛!说错了也没关系,谁没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啊。”王珪似乎在开导长孙澹。可是前世上班几天就被领导这么整的一个单位的人都不待见的长孙澹却是知道,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你还年轻,这些话就是没脑子的人冲动之下说的,我可以理解,至于大家的想法嘛,就不好说了。
“那我就乱说了,说错了大家不要笑啊。”长孙澹这是被架到了台上下不来了,只能硬着头皮说了。
第十二章 以工代赈
第十二章以工代赈
“这前几日,我在城外码头不远的地方盖了一座小楼。”这事基本上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人都在背后暗骂长孙澹是傻子。
“盖楼的时候除了工匠而外,还雇佣了一大批的灾民,这些灾民在干活的时候非常卖力气,只是为了家里需要赡养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孩子。”长孙澹的情绪有些激动,也许我们都不能理解挨饿的滋味。
“继续,你的想法有点意思。”王珪似乎有些明白长孙澹的意思了,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我们做不到伟大,可这不能阻止我们尊敬那些伟大的人。唐初四相的气度远比你我所能想到的要大。
“是这样的,我们如果能利用这次赈灾的机会,将原本不好组织的人组织起来,修葺早就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以及荆州连通各处的道路,还可以一并整修一下码头。”这些想法在长孙澹的脑海里盘桓了很久,是以说的颇为顺畅。
“贤侄这个想法不错,就是不知实施的效果如何?”王珪明面上是问赈灾的效果,实际上的意思是说这里面也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出了问题算谁的。
“王侍中,这长孙参军的意思是他先行试验过了,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出了问题算在我的头上。”武士彟出声了,不知道是好心办坏事,还是本来就想把责任往长孙澹的头上压。
“是的,侍中大人,我先行试验过了,有什么问题我一力承担。”长孙澹被逼到了墙角,不得不下军令状,其实这只要是粮食运到了,灾民就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暴乱,一切基本都在可控的状态下,出了问题顶多多付些工钱而已,只是这种被人当枪使得感觉实在让人不爽罢了。
“贤侄既然这样说,那此次江陵城及周边几县的赈灾事宜我跟国公大人商量一下,可能就交给你了。”王珪淡淡的说,当长孙澹说出那番话后,王珪对长孙澹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认为这长孙澹只不过是长孙家族的弃子,这些不过是给的补偿而已,现在看来,这长孙澹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到了这个地步,王珪却是公事公办了,这态度也就有了改变。
“多谢侍中大人。”
“想法不错,不过还需要看实际的情况,这荆州赈灾的款项我可以做主给你两成,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这出了问题,你需要弥补这里的亏空。”王珪倒也不为己甚,对后辈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要不然这以后没人敢在自己手底下干事了。
也许中国人在酒桌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自带技能,赈灾这么大的事在这场宴会上就将基调定了下来,长孙澹以司户参军的身份实际负责江陵城的赈灾事宜,这江陵县令作为牧民官反倒被剥夺了这项职责。
长孙澹作为赈灾的主官,知道这里的干系甚大,倒也没有大干快上,第一步做的就是以都督府的名义调集了当地折冲府的府兵,这将武士彟吓了一大跳,不管什么时候,这军队的调动绝对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
武士彟反复问清了长孙澹这些府兵的用处,才派心腹带着府兵听长孙澹的调遣。
三日后,长孙澹在江陵的赈灾正式开始。
这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兴修水利,而是盖房子。
此地盖房子是用黄土夯制而成的,所以一个村子一个取土的地点,又一小队府兵监督,黄土混合秸秆用木板夯制,上面用树木做大梁,于此同时,五处烧制青瓦的窑也开始冒烟,这却是长孙澹一早就已经准备好的,即使没有朝廷的赈灾物资,也是要做的。
短短的十几天时间,房子就盖的差不多了。
此时,长孙澹安排的府兵的作用体现了出来,这批府兵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有闹事的泼皮捣乱,二是搞清楚这江陵城周边的具体情况。
房子盖好后,这长孙澹打算先修路造桥,此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了,前几天刘家镇传来了一个消息,烧制的水泥却是失败了,这让长孙澹有些失望,本来要是水泥成功的话,这修路会简单很多,可是当刘家镇烧制石灰的窑闲下来后,长孙澹就安排人手试着烧水泥了,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成功。
长孙澹倒是知道这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好的事情,是以原本就有两手准备。
这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长孙澹最先修的就是连痛码头和江陵城的路,先用黄土夯制路基,中间铺上青石板,所以这工程量就大了。
当然这一样米养百样人,有勤勤恳恳的为了领每天口粮的人,也自然有好吃懒做的泼皮无赖之徒。
“参军,这工地上出了大事,昨晚看管工地的人被一伙歹徒袭击了,这工地上的器具基本都被损毁了,而且工地上存的明日的粮食也被一扫而空。”接到报告的长孙澹赶到了事发的工地。
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干这事的人肯定是有同伙的,不论什么年代这种人也都是存在的,这也正是长孙澹要借府兵的原因。
如果只有一次的话,这种事不追查问题也不大,但很明显,这只是一个开头,而且是一个很恶劣的开头。所以,长孙澹决定追查到底,问题是既然敢干,那就说明做好了完全的准备,这追查起来也会非常的麻烦。
“参军,这该怎么办?”
“先将受伤的人妥善安排好,你迅速带一队人去仓库领取今日的口粮和用来发给劳工的粮食,先把今天的事情安排好,路要继续修,这个不能停。”长孙澹吩咐着一名折冲府的对正。
“喏。”这队正姓李名程伟,算是这次赈灾时长孙澹的亲兵队长了。
李程伟带着一半的人马回了城,这长孙澹继续在工地监督修路的进程。
好在这大家基本没受到昨晚事件的影响,只不过有几个私下里偷偷议论着此事,长孙澹只是略微留意了一下。
第十三章氏族
第十三章氏族
由于古时低下的生产力,这修路的进度却是远远低于长孙澹的影响,拢共大概三里的路,一千多人花了四天的功夫才基本上将路基筑好,而且只是宽度大约为四米的路。
在长孙澹的谋划中,这江陵城可以作为早期的重要中转点存在的,所以这一丈多宽的路却是不够,长孙澹打算将路拓宽到八米,也就是两丈六尺的宽度,这样足可以分成左右两个车道,顺便可以探索一些交通规则。
也许印证了那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长孙澹正在为工地被袭击的事情烦恼的时候,又接到了一个坏消息。
按照原来的路面宽度重新翻修新路的话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这一加宽就出了问题。经过当地大族陆家的祠堂的时候,这陆家却是死活不肯将祠堂前的一座牌楼拆掉,这另一面又是连片的民宅,这负责监督的府兵们和陆氏族人对峙了起来,原本修路的部分陆氏族人也纷纷不干了。
长孙澹听到这个消息头更大了一圈,此时虽然科举制已经开始实行了,甚至房玄龄都是隋朝进士出身,可是这毕竟只是一个替补,不像宋明清三代是做官的必由之路。
此时要考进士先得取的举荐信,这举荐的资格都在各级官员手中,和以前的察举制相比是有些进步,可只是一小步,并且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就是天然的政治盟友。
此时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世家门阀制度,世家门阀把持着举荐的资格,垄断了书籍等资源,所以有家学渊源一词,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这世家的主体就是各地大大小小的氏族,族长的地位和威望是很高的,甚至可以一言绝生死,这地方官员都是会合当地的个大氏族搞好关系的,朝廷的统治力基本就只能到县一级。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这有氏族出来反对这以工代赈的事情的话,不管是谁处理起来都很是棘手。
长孙澹只得先命人停了这里的工程,到现在为止,他才知道,为什么王珪连这点事情都不愿承担,原来这根本就是个烫手的山芋。
长孙澹回了城,出了这种和当地冲突的“大事件”,作为都督府的属官,自己应该先向上级汇报才是正事。
去找武士彟的路上,先碰上了王珪,王珪硬是拉着长孙澹去了他的临时书房。
“贤侄,这几日发生的事我都知道了,你这是打算找武士彟那个没腰的人干什么?”因这武士彟没了靠山,不顾自己国公的身份胡乱攀附,这长安城里的人都管武士彟叫做没腰的人,当然也有叫的更难听的。
“是这样的,我作为属官,这却不是我的职责所在,是以由都督和侍中大人裁决。”长孙澹只是说了来意,却是不愿搅进他们的这些烂泥坑里。
“现在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准备看你的笑话了吧。”
“都是属下无能。”长孙澹只能将过错揽了过来。
“你可明白这里面的关窍?”
“属下愚昧,确实看不清这里的问题。”长孙澹也有些茫然,他不明白,这好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困难,这泼皮还能理解,可是这氏族又为了什么?
“你可知这天下是谁的天下?”王珪问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长孙澹不太明白王珪的意思,也就中规中矩的说出了这么一个答案,当然他是不会讲什么人民群众的。
“你再想想。”
长孙澹无言,他实在是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难道说此时王珪已经有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水平了吗?问题是,即使有了这样的认识,也不代表就会照着去做啊。
“我给你讲讲这大唐几位高官的故事吧,先从我开始,我祖父是这南平国的大臣,我也出生在这江陵城;房相曾祖乃是后魏镇远将军;就连混不吝的陈咬金,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北齐的州府官员;就连李密都是四世三公的家庭出身。”王珪能说出这些话足见对长孙澹是没有什么戒心的,可即使这样也不可能直接告诉长孙澹答案。
“侍中大人的意思是左右天下大势的除了皇帝外就是这些氏族了吗?而且这……”长孙澹差点脱口而出皇帝可以换但是这氏族却不会换的话来。
“现在还叫我侍中大人吗?”王珪没有正面回答,有些事,有些答案是不能公诸于口的。
“谢过伯父大人,小侄明白了。这里面看来是牵涉甚广啊,倒是小侄有些鲁莽了。”这没办法,顶着衣服十五六岁的小身板就要有见人就点头哈腰的好习惯才行。
“这事,贤侄还是谨慎为好,得罪了这些氏族却是不划算的。”
“可是,这关这些氏族有什么关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王珪一句就道破了这里的关键。
这兴修水利和修路氏族是不会反对的,可是这不让他们插手问题就大了,之前安排人手盖各家的房子,这氏族是不会阻挡的,这是会招惹民怨的。现在在修水利和路因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阻挡却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也就是找个由头振臂一呼的事。
这里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这工钱是直接发到个人手里,这各氏族不能上下其手,没有利益的事他们是不会做的。其二,这由官府出面做好事,这会大幅增加官府的威信,是不利于各氏族的威信的。要知道即使民国时期氏族的族长甚至可以一言决定家族某个成员的生死,所凭借的就是这份威望,这是加持在他们身上的护身符。
当然对于王珪来说,他点醒长孙澹的目的也不是那么单纯的,这眼看着长孙家凭着皇后、长孙无忌和长孙顺德三人尊崇的地位,已基本出现了世家大族的气象,这要是再加上这屡出奇招的长孙澹,这长孙家的势力会庞大到无可附加的地步,作为朝廷的高层官员,火药的事情王珪是知道的,这长孙澹的名字自然不会陌生,此时拉拢长孙澹不仅可以分化长孙家的势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雪中送炭,这份恩情长孙澹想不领都不行啊,这老狐狸的道行没有一个低的。
第十四章 破家的县令
第十四章破家的县令
从王珪那里出来,长孙澹就没了去武士彟那里的兴致,虽然搞明白了工地被袭击和拓宽道路被阻的问题,可这都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这些事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厉害关系,自己的目的只是想让这里的人民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实在不行,这不做也罢,牛不喝水,你还能硬按头不成?
让长孙澹忧虑的是王珪的态度,这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如果在自己那位便宜父亲让他来照拂一二,这王珪也未免太尽职尽责了吧,侍中的职位相当于后世中央办公厅的主任,和长孙无忌的户部尚书品级比有些低,可地位却不低了,尽管这是个代理的,可这态度却也让人有些生疑。
更何况,长孙无忌是不可能这么做的,家里的情形长孙澹也是知道一些的,所以这王珪只可能含有其他的目的。不管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角色一定是枪。
这些才让长孙澹头疼不已,王珪的那些盘算以长孙澹目前的处境来说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长孙澹就悲催了,这种被人利用的感觉很不好,更何况是你还得兴高采烈的去被人利用。
想不透这些事就先放下,目前还有些事是需要做的,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个可能的念头就放下手中的所有事吧,长孙澹暗暗想着。
其实,氏族和工地的事情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你们要是抱团的话我确实没什么办法好对付你们,可是作为一个地方的人,你们目前只是暂时联合起来对付我,这不代表你们内部没有矛盾吧,长孙澹现在要做的就是挑起他们的内部矛盾,那句西方的古话怎么说来着:强大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当一个人倒霉完了就该否极泰来了,这是一般的套路,可是却不适用于长孙澹。
对长孙澹来说,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一件比一件让自己棘手,关键是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都还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拔起萝卜带出泥,这些事背后错综复杂的局面更让长孙澹头疼,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长孙澹接到了一个消息,这袭击工地的人被找到了,可长孙澹宁愿他们还没有被找到,因为他们是自首的。
而且不是向长孙澹或者都督府自首,而是向江陵县衙自首。
陆新鸿是郁闷的,作为荆州府江陵城的县令来说,这样郁闷的日子过了很久了,可是最近更郁闷了。
因为自己是江陵县令,这大事由都督府说了算,到了自己就只能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这江陵城里都督府可谓一手遮天,这赋税之类的事情居然自己也插不上手,本来当一个太平官也不错,可是这又是洪水又是瘟疫的把自己吓了个够呛,自己受了惊吓倒也不算什么,可是等到赈灾的时候却没有自己这个牧民官的事了,这口气却是怎么都咽不下去的,可是还能怎么着,人家的小拇指都比自己的头大,咽不下去也得硬着头皮咽。
好在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自己不是一个人!
想到这里,陆新鸿心里难免得意起来,作为江东陆氏的子弟,尽管这些年来陆氏的影响力已日渐低微,可是四散的陆氏族人还是可以凝聚起一股庞大的力量。
这自己从江东过来,居然能在江陵遇到这陆氏的传人,这可以说是他乡遇故知啊。
这次的赈灾由都督府直接负责,撇开了地方各级官府和士绅,这得罪的人可是着实不少啊,别看这武士彟是个国公,可是这些人合起来闹的话,说不定这武士彟都有大麻烦的,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司户参军。
所以,这次袭击工地的事情就是这陆家导演的,这袭击的人员则是本地的泼皮无赖,这世家控制地方除了声望这种看不见的软实力而外,是少不了这种人存在的。
在折冲府的人追踪这些人追的甚急,所以嘛,这些人就进了江陵县的大牢,至于后续的事情嘛,还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想到这里,陆新鸿就甚为得意,本来这陆老太爷是打算让这几人出去避风头的,可是这效果哪有自己这样明目张胆的包庇来的好。
虽然自己是个没什么实际的权力,可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上县的县令正七品中的品级可是比一些地方的刺史差不了多少的,搞这些事情却是门清。
只是这上任刺史翻了船,这黄灿灿的金条可是没少送啊。这新来的都督自己又搭不上线,所以最近这日子有些难过罢了。
只是等这事了了,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了,怎么也该对我重视起来了吧。
等长孙澹赶到县衙的时候,这县令却是躲了起来。
“参军前来不知有何贵干?”一个幕僚模样的人对着长孙澹不客气的说到,意思很明显,这里是县衙,不是都督府,你的身份是参军,无权过问这县衙的事。
“我要见你们陆县令。”长孙澹没有动怒,只是没有必要。
“县尊大人不在,参军请回吧。”还是那副皮笑肉不笑的欠抽表情。
“他说他不在吗?”长孙澹没有和他磨牙的兴趣,是以连着幕僚的姓名都不问,而这话就有些深意了。
“哦……”这幕僚有些愕然了,这话让他怎么接啊。
“哈哈哈,听说这都督府来了位年轻有为的参军,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啊,比传言还要年轻啊。”这躲在一边的陆新鸿却是走了出来,这不出来不行了啊,你可以给长孙澹下马威,可是这没有把“马”威住的话,就需要人来把场面给圆上了。
“拜见陆县尊。”长孙澹将心里的火压了下去,这事自己是有理的,不能因为自己冲动将有理的事情搞的没理了。
“好说好说,不知这参军来找在下可有要事?我是刚刚回来啊,这参军可是赶巧了。”一句话就圆了过去,是这当夹层官的必备技能。
“是这样的,前几日有一伙歹徒袭击了折冲府驻守的赈灾场地,国公大人命在下负责督办此事,听说这几人在县衙自首了,可否交给我带回折冲府审问?”长孙澹扯虎皮辣大旗,而且埋了个坑,这折冲府可是军队,你只要承认冲击折冲府的驻地就等同造反。
“参军说的这事我倒是清楚,这今天一大早县衙的登闻鼓就被敲响了,一问说的就是这事。不过这事情和参军说的有些出入啊,这些人都是些受了灾的,没了粮食就只好抢了这工地上的粮食,就是抢粮食而已,没有伤人啊!”这陆新鸿也不是笨蛋,自然不会轻易的上长孙澹的这种当。
第十五章不了了之
第十五章不了了之
长孙澹没能从县衙将几名袭击工地的人带回来,主要原因是他的权限不够,换句话说是武士彟的面子不够大。
这武士彟作为一个过气的国公,而且是跟着上任老板的国公,日子不好过是必然的,这只要是在长安有点耳目的人都能知道的,长安城的四大笑话之一就是应国公的名头。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武士彟毕竟再怎么说都是陆新鸿的顶头上司啊,就不怕给他穿小鞋吗?一来,这事理在陆新鸿那里,这事情需要过问的先是江陵县,没有移交前是属于他陆新鸿管的,这二嘛,就是此时的制度后后世有些不同,此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