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昊远)-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宣政殿常朝。

由秦牧暗中授意,由工部员外郎徐飞鸿上表请修长沙到昆明官道。

此表一递到御前,一石激起千层浪,除了几个重臣之外,满朝大臣竟不顾朝堂礼仪,立即议论纷纷。

礼部给事中尚清臣更是出班,大声喝斥徐飞鸿,认为此乃祸国殃民之举。尚清臣的话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朝堂上因此分成两派,相互论战。

对此,身为皇帝的秦牧早有心里准备,他置身事外,任由朝堂上争论不休。

他心里想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也不富裕,但在修路上投入了巨资,大力发展国内的交通。其中大部份修路款项是通过银行贷款,所在有收过路费还贷款一说。

虽然普通百姓对“过路费”有很多抱怨。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此举却是奠定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如果没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道路上的巨额投入,很难想象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会有那样辉煌的经济腾飞。

现在汇通银行里也沉积着大量的存款,秦牧此刻考虑的说,是不是也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对大秦的道路来一次整修。

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这样的观念,象朱元璋那样的皇帝,甚至恨不得把所有的老百姓都钉在土地上。禁止随意离开乡里,要出趟远门必须有官方开的路引文书。

在这样的观念下,谁还会把精力投到修路上?

但秦牧来自后世,大秦秉承的又是宋代鼓励工商的政策。要发展工商就离不开完善的道路网络。

朝堂上的争论激烈得让秦牧的思路难以继续,整个大殿上嗡嗡作响。秦牧轻咳了两声,抬起手来示意大臣们静下来。

“徐卿,你说。斥巨资修长沙到昆明的官道,意义何在?”

徐飞鸿执笏躬身出班,在满殿大臣的注视下。长身一揖说道:“陛下,所谓的斥巨资修路是劳民伤财之举,这种认识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误区何在?”秦牧不置可否地问道。

“启奏陛下,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南诸省的控制都极为薄弱,只能任由当地土司自治,这使得西南一直是影响中原王朝稳定的重要因素;

唐之亡,实亡于当时的南诏之乱。有宋一代,侬智高叛乱,交趾入侵,损耗巨大,伤亡数十万。到了明代,别的且不说,光是播州之乱,西南军民伤亡就超过百万,平播之役成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些事实,似乎并没有引起我朝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想过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西南的问题。朝廷虽然设立了三省巡抚,专司改土归流,但些举实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西南之所以一直游离于中原王朝控制之外,其根源是交通不便,朝廷的兵力投送,物资转动困难,西南百姓与中原交流少,认同感低;

若不解决交通问题,即便朝廷现在花费巨大精力,暂时实现了改土归流,也难以确保西南长治久安。

回到斥巨资修路是不是劳民伤财一事上,明初为了控制云南,在贵州驻军最多时近二十万,在云南也有十多万。

陛下,如果我朝也在西南长期驻守如此之多的军队,国库每年将因此负担巨额的军费,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而且是舍本逐末,钱花了,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今臣提议修路,不过是将花费在驻军上的钱,用到修路上。臣相信,一但长沙到昆明的路修成,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秦对西南控制薄弱的问题,从长远看,也能为国库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同时对促进西南百姓与中原的融合,将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徐飞鸿的声音清晰地在宣政殿里回荡着,没有人能质疑交通不便是历朝难以控制西南的根本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修路,确实是解决西南问题的根本之道。

秦牧仍是不置可否,接着问反对得激烈的礼部给事中尚清臣道:“尚卿,现在轮到你说说反对的理由了。”

尚清臣的气势比方才弱了一些,出班奏道:“陛下,架桥修路,这本身是好事,朝廷也应该提倡。臣并不反对修路,只是反对此时花巨资修路;

纵观历朝历代,岂不知道路畅通才是解决西南问题的根本之道乎?历朝历代之所以没有修这条路,实在是西南崇山险峻,峭壁林立,要想从长沙修一条大道到昆明,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今我大秦国祚初立,民生未复,百废待举,当前紧要的是予民休养生息,岂能反其道而行,大兴土木?

陛下,始皇帝修长城而至渔阳之反,隋炀帝凿运河而至群雄并起,元至正修黄河而挑动天下之乱,此前车之鉴何其多,臣请陛下三思,修路之事,当前万万行不得。”

不可否认的是,尚清臣等人之所以反对,也是出于一片公心,只不过是思想存在着局限性,至少他们不知道,美国的霸权之路,很大程度上是用华工的白骨铺出来的。

他们的目光,仍然局限于国内,觉得修路就一定是从国内征劳役,从国库搬银银子。

他们秉承的依旧是“修文德以来远人”的传统思想,而不知道从外部撷取维持国家运作的血液。一时之间,要想他们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是不可能的。

秦牧也不想和他们讲太多的大道理,和他们辩论,那是落了下乘,因为论引经据典,你根本比不过他们。

这个时候,刚刚返回的东海舰队提督顾容站了出来,对秦牧奏道:“陛下,臣支持修建长沙到昆明的大道。”

秦牧微微一笑,问道:“顾提督,你为什么支持?又拿什么支持?”

顾容一抖身上的铠甲,大包大揽道:“陛下,臣不晓得什么大道理,臣只知道,只要是陛下想做的,就是臣拼了命也要支持的,臣蒙陛下提拔于草莽,皇恩浩浩荡荡。。。。。。。。。”

这浩浩荡荡一出,本来一片严肃的宣政殿里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笑声,秦牧两边嘴角也不禁翘了起来。

顾容恬不为以为意,继续充愣卖傻道:“你们笑什么,难道不是皇恩浩浩荡荡吗?陛下待臣如此,臣无以为报。如今朝廷要修条路,臣自当为陛下尽忠,不就是修一条路嘛,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诸位大臣也不用争来吵去,只要陛下乐意,这修路的钱和人,皇家海军全包了,臣今日以项上人头向陛下保证,皇家海军若不能为朝廷凑足修路的资金和劳力,臣愿提头来见。”

ps:今天15号了,不知不觉又半个月过去了,这个月成绩下滑好多,月票数较上月同期少了近一半,其实我自认还是很用心在写的,各位提出的意见,也适当的加以采纳了。沉默的大多数们,请投点月票支持一下吧,有你们的鼓励,我才有动力啊!

求月票!



第726章经筵开出的小花

反对修路的大臣,无非就是担心劳民伤财,进而引发天下大乱。

大秦社稷初立,百废待举,国力确实经不起如此大的工程损耗。

但海军提督顾容大包大揽,承诺修路不用花国库一文钱,不用征一个劳役,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也就不成立了。

前些天,海军一下子开拓了一个吕宋省,还弄回了近两百万两收入,这证明皇家海军确实有这个能力。

至于有人说奴役外夷,非圣人之道,有失上国风范。

这一点秦牧笑而不语,也不去争辩,权当没听到。

他启用的大臣中,基本上都是比较务实的,否则是不可能长居高位的。

司马安等辅臣对这条路的战略意义,也有足够的认识,深知这条路一但修成,会起到何等巨大的作用。

现在既然有人愿意出钱出人,那何乐而不为呢?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上次的西苑经筵之后,秦牧一直暗中推动的智库体系,开出了两朵小花。

朝堂上有关修建长沙到昆明的道路的消息一传出,谢经纶立即宣布成立一个京华学社。

就在雨花台下,一个别致的院落,“京华学社”那崭新的牌子挂了上去,鞭炮声声,王夫之等一批人前来庆贺,

谢经纶同二十一个志同道合的读书人,当众宣布要亲往长沙、贵阳、昆明,就修建官道对大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会造成何种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甚至对修路的费用、路线、以及施工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进而对大秦的中南半岛的战略部署加以全面研究,清理其中的得失,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而以方以智为首的一批人,数量更多,达到三十六人。他们也不甘示弱,在第二天也宣布成立一个江南学社;

他们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对吕宋的治理方案、移民政策、经济利用,军事地位,乃至整个南洋的战略进行研究。

方以智组织的这些人,多出身江南的官绅富豪之家;

以前在秦淮河上抨击朝政最热烈的就是他们,他们有钱有时间,也有参政的意愿,而且经过明亡之后的反思,思想上务实了不少。

乘着秦牧暗中推动智库建设这股春风,他们成立这个学社,放弃了以前在秦淮河上空谈的做派。真心希望自己的研究数据,能在以后的经筵上,博得皇帝的是青睐,从而名振天下。

他们的家族也大力支持,甚至为他们组织了五艘商船和大批货物,让他们一起带往吕宋,乃至南洋各岛。

因为研究吕宋的战略地位,不免要涉及南洋各岛的现况,只有结合了整个南洋的现况。研究出来的成果才更实际。五般商船所得,将用以支持他们的研究。

听到这个消息,秦牧十分欣慰,还吩咐皇家海军。暗中给他们提供一些保护。

同时秦牧找来王夫之,希望由王夫之去鼓动朱舜水,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日本的学社。

由于明末战乱,加上日本闭关锁国。大秦对日本现况的了解,多来自郑芝龙的这些人的讲述。

但这些人毕竟是海盗出身,他们所了解的东西。多是经济与民生方面的,对日本内部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没有那么全面。

何况这些人也很多年不去日本了,日本内部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而大秦的建立,对日本的国内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都不得而知。

秦牧是真心希望能有一个智库,对日本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自己制定针对日本的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另外就是对蒙古和西域的研究了,秦牧也希望有人去做。

至于做得怎么样,且先不说,至少能让这些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学会务实。

这好过让他们整天无所是事,在淮河上对青楼姑娘吹嘘,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在工部忙着派人去西南,对长沙至昆明的道路进行勘测,选择路线,评估工程难点、制定工程预算的时候。

新成立的外交部里,左侍郎黄振林也在忙着与英国人进行交涉。

从初步的交涉结果来看,英国人对与大秦合作,是持积极的态度的,只是在瓜分海上利益方面,双方一时难以达成共识。

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之是,英国人对大秦海军的能力还有所怀疑,所以在很多利益上还想多占点。

这让秦牧再次想起了一早就在构想,兵部也有所筹备的大型“狩猎”,也就是古代版的阅兵式。

要想成为各国的领导者,取得别人认同,大秦有必要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了。

此举同时还能加强军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提升军队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让百姓以参军为荣,为征兵制的推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牧找来内阁,及七部尚书,就这件事榷商达成共识后,立即让外交部向周边各国派出使者,同时让兵部把大阅兵事宜正式提上日程。

国家草创,百废待兴,秦牧每天连轴转,真可谓是日理万机,夙兴夜寐。

这还是内阁和六部高效运转的情况下,他真难以想象,象朱元璋什么都一股脑包揽的皇帝,会累成什么样子,他又有多少时间从繁琐的政务中抽出身来,考虑国家的长远战略?

整个皇宫之中,最无忧无虑的还算云巧儿,她已经长成婷婷玉立的少女,但有秦牧惯着,她还是常往宫外去玩。

这天秦牧从华盖殿回到后宫,看到她正带着几个宫女和小太监从宫外回来,几个小太监手上还捧着不少小零碎,估计都是刚从市面上买来的。

“陛下,陛下,等等。”一见到秦牧,她立即提着裙裾,小跑过来。

她穿淡黄色绣百柳图案细丝薄衫,湖蓝色掐金色柳絮碎花长裙,同心髻上插一支赤金丁香花簪子,绰约多逸至,轻盈不自持。

“参见陛下。”云巧儿有模有样的盈盈一福,袅袅婷婷,少女的美态显露无遗。

“丫头,又出去买了什么?”秦牧随口问道。

云巧儿俏然一笑,搂着他的手臂说道:“就不告诉你!”

她身上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味儿,很好闻,薄薄的春衫下,两团莹玉微微隆起,形态美好,压在秦牧手上软绵绵的。

“朕还不稀罕知道呢。”

“这。。。。。。”云巧儿眨了眨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表情有些纠结,似乎在考虑要不要跟秦牧说自己买了些什么,一副娇憨之态很惹人怜爱。

秦牧用手刮了刮她的鼻尖笑道:“好了,别纠结了,允许你保留一点小秘密,走,陪朕用晚膳去。”

“好哩,陛下,臣妾想吃炒鲜笋。”

这要求倒是不高,秦牧哈哈笑道:“丫头,要不朕请你吃笋片炒肉吧。”

云巧儿下意识地捂向自己的香臀,以前秦牧动不动就打她屁股蛋,大概起到一定的按摩功效,如今她的香臀那是挺翘挺翘的,加上修长的双腿,充满了动人的美感。

秦牧哈哈大笑,云巧儿搂着他的手臂走了几步,突然红着脸凑到他耳边说道:“陛下,臣妾今晚。。。。。。”

“嗯?今晚你要干嘛?”

“不说了,哼!”

“咦,你不说朕怎么知道?生什么气呢你?”

“你心里明白的很,就爱装傻。”

“哈哈哈。。。。。。。。。”

“陛下,人家都十五了,及笄了。。。。。。上次回家,爹爹还板着脸问我。。。。。。唉,羞死人了,不跟你说了。”

“你个臭丫头,好歹知道害羞了。”秦牧笑得不亦乐乎,丫头确实是初长成了,只是他总觉得早了点。

云巧儿红着脸说道:“陛下,现在人家想见您一面都难了,白天您那么忙,晚上还忙。。。。。”

“找打,朕晚上什么时候忙了?”

“嘻嘻,晚上陛下也忙着处理奏章嘛。”

“这还差不多。”

“陛下,您忘了吗?人家可是你的贴身机要秘书,可现在,唉!”

“行了,别叹了,装模作样,今晚。。。。。。。”秦牧最后凑到她耳边说了句。

云巧儿脱口答道:“笋片炒肉就笋片炒。。。。”话说了一半,连忙收声,一双杏眼四处乱看,生怕有人听见。

ps:感谢所有投来月票的书友,谢谢,请大家多投点,把距离拉开一点,这样我就可以安心码字了,话说我每天月底,总是抢不过别人的,所以想笨鸟先飞,这样的心情,希望大家能理解。求月票啊!



第728章乌衣巷

内阁次辅路振飞下朝后,坐着轿子出了大秦门,过西虎桥、大中桥,然后沿太平里大街一路向西到秦淮河,这一带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街道两边飞檐斗拱鳞次栉比,店铺林立,每家店铺门上都搭有花架,上有四时鲜花不辍,花架下垂着各色流苏,旁边是店铺的招牌,迎风招展。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若是到了晚上,街上不但不会变得冷清,反而更加繁华。两边酒楼、青楼、茶社上都明起了角灯,每条街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昼,灯光一齐澹荡在河面上,更有那细吹细唱的画舫划过,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与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如阆苑仙人,瑶宫仙女。

大秦定都南京已经两年,短短两年时间,让南京变得更加繁华了;

除了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个的商品,还有大量的海外商品丰富了市井,让人目不暇接。

路振飞透过轿帘,看着街景,最让他感慨是街上百姓的精神面貌,那种自信而乐观的感觉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整洁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乞丐,每家门前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年迈的老婆婆,柱着杖还一脸笑容地沿街兜售着珍珠。

路上总是宝马香车满街,官宦贵妇,富家千金,受宫里的娘娘们影响,也更多地走出了深闺,出城踏青归来。髻上插着时鲜花朵,真个是人面桃花相映红。

经过了战乱的人,才更懂得这样的繁华盛世来之不易,才更知道珍惜。作为内阁次辅,路振飞更希望尽自己的所能,让这样的繁华能长久的延续下去。

桥子过了淮清桥,进入大中街,一股刺鼻的味道传来,路振飞不禁皱了皱眉,轿子这时也停了下来。

“为何停下?”路振飞隔着轿帘问道。

轿夫连忙作答:“回阁老。前头正在修路,怕是过不去。”

路振飞掀开帘子望去,只见大中街里,几十个民夫正在忙碌着,路边一个大铁框里冒着热气,刚刚闻到的刺鼻气味就是从那里发出的。

有马车将一车车碎石拉来,铺于地上,民夫牵着马拉的石碾,将碎沙石反复碾压平实。然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搅拌了沥青的碎石,再碾压几遍,让路面变得很平整。

柏油路,这就是柏油路。

路振飞虽然还不知道效果如何。但看来去至少比石板路平整得多,看着就舒服。

作为内阁次辅,他也知道,从四川装船后的沥青。正顺着长江水道,源源不断地运到南京。

大秦各个衙门的效率之高,从这一点就能体现出来。沥青发现没多久。南京城里竟然就开在铺柏油路了,当然,这也得益于长江水道的快捷。

“掉头,走东苑西街。”

“是,阁老。”

轿子掉头向东,从东苑西街进及乌衣巷,韩国公府就位于乌衣巷口不远。

唐代的诗人曾有这样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若是诗人重来,只怕又得有另一番感慨了。

东晋时的富贵荣华,如今再一次在乌衣巷重现。其实从明初开始,能住在乌衣巷的,早就不是寻常百姓家了,大秦立国之后,尚黑,乌衣巷更是权贵云集。

韩国公府给人的感觉,除了清雅就是简朴。

虽然贵为当年国丈,吏部尚书;杨廷麟却从未收人一次财物,也没有参与经商,家中用度,皆赖个人俸禄及以家里的三百亩地租金供给。

皇后娘娘回家省亲时,看到堂上双亲生活过得如此简朴,拿了点日常用度节省下来的积蓄给自己母亲,结果被杨廷麟知道后,却对自己夫人大发了一通雷霆,皇后娘娘心里委屈,含着泪回宫,这事坊间早有传言。

对这种为官清廉,不仗权势,严于自律的人,路振飞是很敬重的。

接到下人禀报,杨廷麟迎出府来,俩人在阶下相对一揖,含笑寒暄。

“路某冒昧前来打扰,还望杨尚书见谅。”

“今日不知是什么风,把路阁老吹到寒舍来了。”

“杨尚书这府上,着实配得起‘寒舍’二字,杨尚书之高风亮节,本官佩服,佩服!”

“路阁老言重了,快快里面请。”

俩人进了花厅,府上丫环奉上茶来,厅中除了墙上几幅字画,还有一个黑漆梨木镂花屏风,两棵虬松盆栽,一个古董架上,摆着几个景德瓷瓶,和一些线装书。另有一个铜香炉,炉上青烟袅袅。

这样简单的摆设,尚及不城中一中户之家,若不知内情之人,实难以相信,这是吏部尚书、当今国丈的府第。

路振飞先聊了些诗词,等气氛融洽之后,才慢慢转变话题,试探地说道:“纵观历代,军队不得掌握财政,这早已成常例。唐中期之后,外重内轻,且让节度使兼掌财政,乃有安史之乱,盛唐从此一蹶不振,至今想来乃让人感慨万千啊。”

“路阁老所言极是。”杨廷麟漫声附和着,心里却在猜测路振飞来意。

“杨尚书身为国丈,这些年来掌理吏部,铨选英才,严格考功,升降有度,朝中上下,无不对杨尚书佩服之致,杨尚书实不愧为国之柱石啊。”

路振飞东一拳西一腿,杨廷麟轻抚长髯,呵呵笑道:“路阁老过奖了,本官不过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实不敢言有寸功之于朝廷也。倒是路阁老,德高望重,治政有方,为陛下分忧解难,才真的称得上是国之柱石。”

“杨尚书过奖,过奖,本官虽不至尸位素餐,但亦不敢言功,不过是勉为其难为陛下补漏捡遗罢了。”

路振飞见杨廷麟不接话头,一味的避重就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他只得说道:“杨尚书,我等食君之禄,自应忠君之事,今日之大秦,看似蒸蒸日上,但在本官看来,也颇有些隐忧啊。”

“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路阁老有话不妨直言。”

“陛下正值年富力强,开拓进取之心甚强,这本是好事,但陛下日理万机,政务纷繁,也总不免有些疏忽之处。我等为臣者,自当面君直谏,匡扶君上;

陛下急于进取,如今看来,大秦已有外重内轻的迹象。如今辽东、宣大、河西、云南,皆驻以重兵,国内万里河山,除了中军都督府十多万大军驻守南京外,各地驻军甚少,这便是隐忧啊。

另外,更令人堪忧者,当数皇家海军,如今数万兵马远走海外,朝廷对其行止不得而知,其船坚炮利,如今又掌有巨额财源,短期内或许不会有何问题,但长此以往,只怕后果难料啊。”

杨廷麟轻抚胡须的动作停了下来,路振飞的话,不无道理。

海军远在海外,做了些什么朝廷不得而知,它有强大的军事能力,加上从海得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财货供给,朝廷很难加以制约。

明初下西洋,永乐帝为何要用内宦领军,还不是担心尾大不掉,其自立于海外。

“路阁老所言甚是,不知路阁老可有良策?”

“本官对此深以为虑,只是陛下开拓之心杨尚书想必也清楚,本官有心进言,只是恐陛下一时难以听进去啊。”

杨廷麟知道,路振飞是这要让自己这个国丈出头了。

第729章飞剪式帆船(三更求月票)

大秦各地,正在对银币及相关律令进行大力宣传。

在造币厂日夜加班加点赶铸之下,首批银币计二十万枚已经在南京投放市场;

由于这次铸造的的银币含银高达九成,加上铸造精美,一投入市场就得到了百姓的认同和接受。

还因为银币正面有一条龙缠绕银币外沿,很快被百姓称之为龙币。

以前因市面上的银子成色不一,铜钱也有多种多样,什么老板钱,新板钱,普通百姓兑换起来总是很吃亏,可谓是深受其害。

这龙币一出,成色如此之足,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掐住银圆中心,用力猛吹,就能听到轻微韵音,易于辨别真假。百姓对此十分欢迎。

眼看龙币投入市场反应良好,秦牧着令铸币厂加大铸币力度,除了南京之外,武昌、北京、西京各加开一个铸币厂,争取在半年内,全面用龙币取代现在市面上混乱的货币。

这次虽然也铸有铜钱,但数量很少,只是作为银币的找零用,而且等纸币的信用进一步巩固之后,秦牧还打算一年后完全取销铜钱。

因为只要存在两种硬通币,就存在兑换问题。

市场上的银铜比价是有变化的,有时候是银贵铜贱,反之也有可能出现银贱铜贵的时候。

官方即便强制规定银币与铜币的等值比,那也无济于事。

打个比方,如果官方规定一银币等于十个铜钱,遇到市场上出现银贱铜贵的现象时,十个铜钱所含的铜重实际值两个银币,那么把铜钱熔成铜块,以一种商品的形式用来交易银币,溶十个铜钱就可以赚到一个银币。

反之。遇到银贵铜贱时,也可以熔银赚铜。

如果能用纸币代替铜钱,就不用担心这种现象,纸币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它与银币挂勾,相当于以银为本位发行的信用货币,不用担心出现银铜兑换那种弊端。

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光是从西方流入中国的银子,就越过一亿两,加上国内产银量也不少。在大额交易商人们已经习惯用汇通银行的支票的情况下。以银币为单一货币,应该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了;

说白点,也就是银币应该基本够用了。何况随着大秦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流入大秦的银子只会更多。

单一货币的好处是不用置疑的,秦牧希望能加快铸币进度,尽快让大秦的货币趋于统一,到时朝廷将会颁布已经制定好的法令,禁止任何人用金银交易,禁止私人铸钱。如有违令,轻者抄家,重者灭族。

普通百姓家现有的银子,可拿到汇通银行。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圆的标准兑换。朝廷发行的龙币,严格按1圆重七钱二、其中银九铜一的比例铸造,亏不了你多少。

现在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不错了。

中国金矿不多。而且多数是这个时代难以开采的;

所以只有汉代以前,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才能用金子为货币。而且还不是单一货币,得与银铜并用才行。

在秦牧看来,就算挖了碧瑶金矿和南非的兰德金矿,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期内把两个金矿的金子全部开采出来,以大秦如此大的经济总量,也不可能象西方小国那样便用金币。

如果能在这一二十年内真正推动工业革命,经济总量会进一步增加,货币需求量也随之成倍增加,在中国发行金币根本不现实。

到时唯一的出路,就是以金为本位,发行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迟早的必然。

迟做不如早做,所以现在秦牧不会废除已经发行的纸币,而且会想方设法加强它的信用,让它与银币挂勾;

时机到时,慢慢减少银币的铸造量,而增加纸币的发行量,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百姓慢慢从银币向纸币的过渡。

徐永顺这些天,除了忙着为妹妹筹办嫁妆外,也不忘加快新船的研制进度,因为他清楚,一艘先进的新船,才是妹妹最好的嫁妆。

这天离纳妃的吉日还有三日,徐永顺亲自来到午门,请皇帝往龙江船厂观看新船下水。

秦牧二话没说,放下手上一切政务,摆驾出宫,随徐永顺一齐前往龙江船厂。

途中秦牧听徐永顺提到,说柳昌祚想在南乡开一个的水泥厂,现在水泥的质量虽然还无法与后世相比,但比起其他建筑材料,已经是好很多了,用途十分广泛;

朝廷又准备大举修路,到时更是少不得会用到大量水泥,柳昌祚便想在水泥上插一手,当然,秦牧相信徐永顺也肯定会插足这个新兴行业的。

秦牧听后对徐永顺说道:“你们要开水泥厂,朕自然是支持的,不过南乡不行,京城周边,以及在各城市周边,一律不准开水泥厂。你们要开,去找些水道便捷,又远离城市的地方开才行。”

南乡就是京城南郊,内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