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小民(稀松)-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小龙”之一,其实就是从地产行业的勃兴开始的。

准备是充分的,先拿块地皮让海沙公司熟悉建筑行业,培养并形成自己的建筑队伍。这还不够,孟有田又聘任了两位大律师,做法律上的准备工作。

当时把楼宇出租,是香港地产行业最盛行的方法。而卖楼的方式,则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的。如果没有巨额资金,是很难购买下来的。可即使有钱整栋买下来,要转手卖出去也极不容易。因此,从事楼宇买卖的都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私人极少涉足其中。大公司拥有一幢大厦后,若不是整幢卖出去,就是自己使用或租给其他用家。所以,当时的地产公司通常称为置业公司,并不称作发展商。

分层出售,卖楼花,自然是孟有田掌握的两大销售利器,但要实现起来,还有麻烦,主要是楼房的产权和责任问题解决不了。那时港府不承认楼房的上盖,即建一、二层,或四、五层,政府都不理,政府把地卖给你后,只承认你一个业主,只向你一个业主收地价和地税。若把楼宇分层出售,当时法律上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仅是在香港,在世界很多地方,当时楼宇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这种陈年行规沿用了多年,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更没有人提出要去改革它。但孟有田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于是想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就好象“切月饼”那样,把楼宇契约切开,即“分契”,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但那时在香港,“分契”并无先例。

既然别人能干成,那肯定有解决之道,对此孟有田颇有信心。他指示两位法律顾问,可以和同行研究磋商,尽快弄出办法。

专业就是专业,在孟有田看来无从下手的法律问题,法律顾问却认为此法可取,没有与现行法律抵触。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便解决了分层出售的法律问题,只需要经过一番繁杂的呈禀手续即可。

万事俱备,只等着朝鲜的炮声停息,孟有田便可以大展拳脚,异军突起了。此时已经是一九五二年了,美国为了照顾英国的情绪,也为了使其更坚决地执行禁运令,决定对香港开放市场,使得香港的经济颓势有所缓解。

第三十章率先而起

一九五三年,禁运因为美国派人到香港监视而变得严厉起来,但另一方面,走私的港口转至深圳蛇口又增添了一定的便利。时紧时松的政策执行总是不可避免,而孟有田已经从走私中抽身。当然,他一直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有着不起眼的代理人在执行,或者通过香港的中资机构。

贷款买地,然后按时还款,孟有田损失的不过是一些利息,但却与银行建立起比较良好的关系。毕竟银行看重的是实力和信誉,孟有田这个新人的发达之路也令人赞叹钦佩。

对孟有田的勇气和魄力的赞佩也掩不住人们心中的疑虑,尽管停战谈判已经开始,但看似遥远得没有结束时间的战争,使人们依然难以对经济前景表示完全的乐观。当然没有人比孟有田更清楚,战争在今年下半年便会结束。

而辽河油田于五三年年中被发现,消息传来,秦怜芳也不再纠缠于禁运和走私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孟有田暗通消息的功劳,她也知道孟有田做的很多事情是在牵就她,抚慰她,为此她很感激。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得寸进尺,索求无限,因而惹人厌恶。现在,她对历史和经济的兴趣在与日俱增,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的经济体制尤其关注。

沉浸在书籍和知识的海洋中也算是不虚度光阴,睁开眼睛看,张开耳朵听,用思考来分辨是非。这或许也是孟有田的希望。

生活在逐渐恢复,这是孟有田所感受到的。因为阿秀抱怨物价的言语少了,抱怨物品不好买的时候也少了。而他所看到的是香港的工厂陆续复工,大街上失业工人也逐渐在减少。但是朝鲜战争对香港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失业率急升,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左派工运分子已经乘时而起,并埋下了日后另一场动乱的种子。

而更直观的证据便是几家工厂的赢利在不断上升,使得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更加的充裕。长城实业公司。招牌挂在了新建起的一栋六层建筑前。几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搬迁进去,孟有田终于迈出了集团化的一步。

一家纱厂,一家纺织厂,一家服装厂。一家玩具厂。一家建筑公司。统归于长城实业公司旗下,孟有田刚刚三十多岁,便成为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可谓是年轻得过分。

但这位年轻的董事长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当的成熟和老练,以及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胆识。朝鲜战争刚刚结束,长城实业承建的楼盘便全部开始销售,手法和招数令人耳目一新。

当时香港的地产商,像利希慎家族、何东、广生行、陆海通等,一般是以建楼收租为主。通常建筑期是一至两年,租给别人,起码七至十年才能翻本。而那些小的地产商,则是小本经营,通常盖两层至四层的房子出售。总之,这种经营方法,既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赚不到大钱,亦无法解决香港的住宅紧张问题。

分层出售是一个办法,能使光顾楼宇的市民多起来。但顾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人家。长城实业所盖的楼宇,每层约一千英尺,每英尺约二十多元,总价即为两万多港元。但那时普通的打工仔,每月的工资约为二百元,一下子拿出两万多元来的人毕竟不算很多。

既能分层出售,那分户出售也就不是什么问题。孟有田知道要使房地产市场红火起来,就必须增加顾客群,就是买楼的人要多起来,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所以,盖楼的时候他便授意建筑公司有的楼是一层独立,有的楼则要一层双户或三户,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物业。

为了促销,孟有田还编印了楼盘说明书,上面有详尽的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数据。因为,不同的楼宇,有不同的高低、结构、面积和材料,有了这样一本说明书,能让买家更清楚地了解楼宇的情况。

至于卖“楼花”,也就是预收要动工兴建楼房的钱款,并且可以分期支付,孟有田并没有马上推出。如果销售看好的话,他准备在以后再实施。一来他的资金不算紧张,完全不必用订金起楼;二来他不想给别人太早提醒如此筹资的办法,使买地皮的竞争者一下子多起来。

楼宇开盘后,销售情况还算不错,说不上门庭若市吧,可也络绎不绝。毕竟孟有田照顾到了富裕家庭,也照顾到了中等收入阶层。

在第一处楼盘竣工后,建筑公司便已经开始了第二处楼盘的建设;而卖楼资金的回笼,使得建筑公司可以扩大规模,稍后又开始了第三处楼盘的动工。

买比租好,这是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所处的情况。租房呢要交一笔顶手费,通常叫做“七千顶手,月租两百”,即顶手费一般要七千元,每月还要交两百多元的租金。但相同面积的一层楼,售价一般在一万四千至二万元之间。也就是说,一个出得起顶手费的租客,再支付与顶手费差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层属于自己的楼房。而要买一户,则只需要付出顶手费的价钱。两者比较,自然买楼比租房合算得多。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香港似乎又成了一个安稳的地方。而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局势却日益动荡。一批华侨迁居香港,成了首批购房的大头。他们置业一来是为了安居,日后也能传给子孙,二来收租也算是一项比较稳定的收入。

孟有田进军房地产的头一炮算是打响了,他有土地储备,又有银行支持,还适应了当时香港政府的政策。

当时的香港政府为了缓解市民住房紧张的困局,鼓励地产商兴建楼宇,为此拍卖了不少官地,供地产商竞投。而长城实业则成为了地盘拍卖场上的活跃分子,经常是一家独力竞投,大肆增加土地的储备。

第三十一章发财而不独

有一利则有一弊,长城实业在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储备后,流动资金便显得日益短缺。到了一九五四年的三月份,孟有田不得不使出了酝酿已久的杀手锏。

“卖楼花”在今天当然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四十多年前,当我们第一次提出这个新方法时,地产界和社会的反响可以用“石破天惊”四个字来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卖楼花”方法的地方,这一方法现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为地产商推销新楼盘的必然方法

要是形象地加以比喻的话,“卖楼花”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办工厂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许多现货放在那里等买家来买,一般都是接到订单后才生产。有了订单和订金,厂方就可以启动,销路也有保障。而搞地产也是一样,说得好听一些,就是将地产工业化。

当然,楼还没建,就要买家先付订金,难免有人心中没底。但这也不是问题,长城实业通过律师或银行方面来保障买家利益,从而给他们信心。

土瓜湾的楼盘刚刚打下地基,长城实业便散发了售楼说明书,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买楼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订金百分之三十,第二期落妥二楼楼面交10%……第八期余款10%于领到入户书时缴清。

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更开了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的先河,香港市民在短暂的质疑和惊愕过后。在楼宇开售的第一天,便蜂拥而至,交订金买楼的市民在卖楼接洽处外排起了长龙。

在长城实业大肆买地的时候,银行对这样疯狂的扩张表示过担忧,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发放贷款进行过讨论;社会上也有恶意和嫉妒的猜测,等着长城实业因为缺乏资金而陷入困境,或者至少要把吃进去的地皮再吐出来,以此来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长城实业再出新招,促销了楼宇。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在众人的怀疑和猜测中。长城实业不仅毫发无损,而且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和扩张势头。

“鬼才”,“超人”,“神脑”。。。。。。随着长城实业的香港房地产市场上的异军突起。长城实业的领头人孟有田被业内业外冠以多种称号。或贬或褒。但没人能否认在他的领导下,长城实业已经奇迹般地成为香港房地产业崛起的龙头之一。

十年,嗯。还不到十年,孟有田已经达成了既定的目标,或者比预想中的还要好很多。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之后的十年便是他身家暴涨的时期,然后又是一个低谷,又是一个逢低吸纳的好时机,还能在股市发大财……

机遇总是有的,别人是依靠着运气和胆魄,孟有田却是投机取巧。但这也没什么丢脸的,他做事又不独,虽然抢了很多人的财路,可也没有全部堵死。嗯,自己还是很仁义的。

比如说现在,在长城实业红火发展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开始效仿。反正本钱需要的少,登报纸卖楼花,就收买家的钱用于买地建楼。利园山、九龙仓、尖沙嘴、西环等地的地皮纷纷被人抢购,掀起了发展地产的**。

这样一来,地皮的价格一路直上,而拍卖会更是频繁举行当然,场上的竞价也变得激烈起来。本来,长城实业先行一步,在资金和名气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并没有表现出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模样。

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怨家少堵墙。反正已经有了之前大量的廉价土地储备,还有在暗中进行的收旧楼的布置,犯不着跟别人脸红脖子粗地去抢高价地皮。当然,长城实业也参加拍卖会,如果竞争者少,价格合适,也会出手购买。而更多的则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参与“食饼”,也就是二次投标的一种投机活动。

所谓“食饼”,其实就是地盘拍卖过程中的一种投机行为。比如港府要拍卖一幅地,a可能是独力竞投,b可能也是独力竞投,c可能是几个人合作竞投,有实力的就独资,没实力的就几个公司合伙叫价,d根本无心买地,却也来凑热闹参与竞投。

这幅地本来一千万才可以投得,没有这一千万的人,一般不敢叫价,因为若真的投到,拿不出钱来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找后援,姨妈、姑姐也叫出来。

好啦,开投了,假如a、b、c、d四方竞投,从五百万开始叫价,六百万、七百万,叫到差不多的时候,当中就会有人开始商量﹕“不如我们投回来再投过啦!”于是大家来了妥协,某方叫到七百五十万时,另外三方就不叫价了,七百五十万成交。

之后,a、b、c、d四方随即找个地方坐下来,重新把这幅地拿出来竞投。好了,再次叫价,叫到九百万时,c、d不叫价了,只剩下a和b。九百万和七百五十万之间的差价一百五十万,四方平分,每方分得三十多万;接着,a和b再竞投,a叫价九百五十万,b可能就放手了,这幅地最终由a以九百五十万投得,而九百五十万与九百万之间的差价五十万,再由a和b平分,每方分得二十五万。

整个过程,就是大饼分小饼,你吃一块,我吃一块,大家都有好处。a以较便宜的价钱投得地盘,其余三方也得到利益,吃亏的则是港府。对此,孟有田倒是不在乎,参与有奖,何乐而不为呢?能拍得便拍得,拍不着就分些利益,凭长城实业的实力,谁敢不给面子?

而长城实业放缓步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香港还没有取消楼高限制。五六层的楼宇,不仅占地皮,而且获利不高。再挺些时日,等到港府取消限制,孟有田才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为此,他已经派人去欧美学习高层建筑的技术和经验,就等着限高令解除,第一座摩天大厦,或者说是香港第一高楼便要从自己手中建起了。

第三十二章乱世家安

乱世啊,在动荡起伏中也给很多人提供了发挥的舞台。有眼光,有胆魄,再加上点运气,人生便会破浪前进,再现光明的前途。

“现在是乱世吗?”柳凤手里忙着给放学回来的儿子整 理衣服,其后又狠狠打了一记屁股,不解恨地骂道:“滚,赶紧把作业写完,晚上好给姥爷祝寿。今儿先饶你一回,改天再收拾你。”这才把这淘小子打发走。

孟有田呵呵一笑,继续发着感慨,“怎么不是乱世?看看周围,朝鲜战争打完了,越南又在打,还有其他的东南亚国家,还有中东,遍地烽烟哪!更别提美国和苏联时不时地弄点紧张空气,让人觉得好象世界末日到了似的。”

“关咱什么事?”柳凤毫不在意地哼了一声,坐在孟有田旁边,翻看着今天的宾客名单,然后指点着说道:“看看,多少人沾了你的光,三哥四哥就不用说了,早就有房有车,连几个小辈也混出了模样呢!”

柳老爷子六十大寿,孟有田并没有招呼外人,只通知了些知近的人。而这些人中,九龙堂的人都是靠着孟有田升发的。

“主要还是人家努力,我不过是带个头儿。”孟有田搂过柳凤的腰,故作谦虚,心中却得意,“人哪,什么时候该干啥,那是老天定好的。你看咱,该种地的时候种地,该打鬼子的时候打鬼子,该娶老婆的时候娶老婆,该发大财的时候呢。咱也别胡混过去。”

“是,你看得准,你有能耐。”柳凤顺势靠在孟有田的肩膀上,笑着说道:“到香港还不到十年,你就成了一等富豪了吧,下面该干啥呢,是不是领几个年轻水灵的大姑娘进门?”

“有你们就够了,哪还有那心思?”孟有田侧过头在柳凤的脸上轻轻一吻,感慨道:“娶你们的时候,是一个比一个亏心。总觉得欠了你们。就努力地赚钱,赚钱,想让你们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嗯。现在过得可不是好了一点半点。”柳凤靠在男人厚实的肩膀上。惬意地半闭上了眼睛。幽幽地说道:“在山村住的时候,哪敢想,其实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生活。这么大的房子。自己家的花园,四个轮子的车子,还有电灯、电话,能看得见人的电视。有厨子给做着饭,有佣人侍候着,就是那时候的大地主也没这么舒服。爹和四叔不在你面前说,可跟我说了许多,这辈子算是没白活,可是开了眼界,享了福了。”

“老人家开心就好,你们开心就好。”孟有田贴着柳凤的脸蛋,放松地闭上眼睛,“孩子们也一天天长大了,以后是不是出息,就看他们自己了。”

“你挣的那些钱还不够他们糟害的?要我说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以后对他们也别太过分宠着。”

“嗯,嗯,我是得多花些时间在孩子们身上,钱赚得太多,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不值得沉迷于此。还有,我也得多花时间来陪陪你们,别让感情被金钱弄得生疏了。”孟有田比较赞同柳凤的意见,也觉得自己忙于工作,有些忽视孩子们的成长,有些淡漠了与家人的相处。

“你能这么想就好,其实这个钱呢,够花就行了,别太看重。”柳凤见男人听了自己的意见,心中高兴,哼哼唧唧地在孟有田身上蹭了几下,娇嗔道:“也不陪人家早起锻炼了,看看人家是不是长肥了?”

“不肥,一点也不肥。”孟有田在柳凤的腰臀上捏了两下,笑道:“不说自己犯懒吧,倒把责任推到我身上。我忙活公司的事情,睡得晚,你还让我早起?也好,现在人手培养得也差不多了,我发号施令,坐镇指挥也应该可以了。”

“那就多歇歇,一般的小事打个电话就行,非要亲自去?”柳凤握住了孟有田的手,柔声说道:“也不是非要挣个金山银山,和家里人多在一起,哪怕知道你就在跟前,这心里也高兴不是。”

“你说得对。赚钱不是目的,活得快活才是真的。”孟有田感觉两个人不仅握着手,而且心意相通,只要和家人幸福地呆在一起,再赚多少钱,或者能成为第几第几的首富,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要说快活呢,秦家妹子最近咋样儿?没偷偷地找过你吧?”柳凤突然嘿嘿一笑,在孟有田胳膊上掐了一把,“实业公司呢,咋就把个方便面厂给落下了呢?怕是给五太太留着的吧?”

“你这人。”孟有田又好气又好笑,在柳凤胸前掏了一把,引得柳凤愈发笑得厉害,“人家来吧,你跟看贼似的死盯着;人家不来吧,你又撩拔。便利店懂不,超市懂不?那方便面厂是准备另立招牌的,另一个集团公司。什么五太太,再胡说八道,看我不把小六,小七都领家来?”

“把你能耐的?”柳凤几记粉拳捶过去,嗔恼道:“领回来试试,看我不把她们都给捶巴死。”

孟有田笑着招架,在柳凤的屁股上打了几巴掌,两个人笑闹在一起。

“都多大的人了,还没个正形。客人都到了,快出去招待。”阿秀走进屋来,以大婆的口吻笑斥着,她的沉静,她的贤惠,她和有田娘的关系,使她尽管不参与外面的经营活动,但家庭地位也不可动摇。柳凤敢和紫鹃吵嘴,撕扯,却对阿秀很是尊重。

“客人来得这么早,都谁呀?”孟有田一走神,又被柳凤给按住了。

“三嫂四嫂,还带着孩子。”阿秀也不上来拉架,只是笑殷殷地回答。

“哦,女人家,阿凤快去招呼着。”孟有田呵呵笑着,拍了拍象电钻般拱着他胸口的柳凤的脑袋。

“这次先饶了你。”柳凤喘息着收了手,整了整头发和衣服,转身走了出去。

“秀儿,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说。”孟有田在沙发上坐直了身子,笑着招了招手。

阿秀撇了撇嘴,摇头道:“有话就说呗,在这也听得见。怕是觉得吃了亏,想欺负我找回去吧?”

“你倒是猜得准哈!”孟有田无奈地又委在沙发里,笑道:“不过来是吧,那晚上再说,得好好说道说道。”

阿秀轻啐了一口,还是走过来拉孟有田,“快起来吧,时候不早了,该收拾收拾迎客人了。”

孟有田半推半就,由着阿秀把衣服给他拿来穿上,期间又亲亲摸摸。嗯,还是阿秀好,打得轻多了。

第三十三章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孟有田对现在取得的成就还是很满意的。他笑得开心,笑得亲切,与客人们谈话聊天,谈天说地,气氛融洽而自然。

我就是那海滩上捡鱼的孩子,也一直在尽心尽力地帮助能够帮到的人。打鬼子的时候,我救了很多人,保护了很多人;种地养蛆的时候,也使很多人免除了饥饿的折磨;现在,我依然在这么做。家里的人,亲近的人,甚至工厂里雇的工人,都因为我而受益。

“有田。”肖三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孟有田的身旁,轻轻拍了下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一会儿尝尝那条大鱼,老爷子钓上来的,可费了不少劲,就等着人夸呢!”

“谢谢三哥。”孟有田呵呵一笑,说道:“只要老爷子高兴就好,把那条船修得好好的,让老爷子有个玩儿的。”

“也就摊上你这么个好姑爷了。”肖三感慨地摇了摇头,说道:“谁能想得到,你能踢腾成现在这个样子。在香港也算是头等人物了,还把来投奔的弟兄们照顾得好好的,可给老爷子涨脸哪!”

“话不是这么说,是大家伙能干,我是借着大家的力。”孟有田谦虚道:“看这样子,三嫂又要给家里添人口啦,好事儿啊!还是三哥能干,佩服,佩服。”

“你就别取笑我了。”肖三笑得开心,挠着腮帮子说道:“你嫂子就想要个闺女,那时候看着四丫稀罕得不行。成天念叨,谁知道这回能不能顺了她的意?要是再生个淘小子,可毁了,非把房上的瓦都揭了不可。”

“小子闺女都一样,这回不顺意,下回再努力,这年纪也不是太大嘛!”孟有田指了指不远处凑在一起不知道嘀咕什么的几个孩子,笑道:“他们算是享福的,可也别太惯着了,我正攒着呢。非得好好收拾一顿不可。”

“小子就得打。不打不出息。”肖三赞同地点了点头,说道:“可闺女就得娇着养,你那几个闺女就都不错。”

“操心的日子在后头呢!”孟有田苦笑着,又想起一件事情来。开口问道:“三哥。我前些时候跟你说的开连锁便利店的事情。你觉得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往房地产里扎,地皮炒高了,利润也少了。咱们不能光指望盖楼赚钱。还是多种经营更保险。”

“你的这个想法是不错,可关键是没人懂这个。”肖三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说道:“要不咱先开一家试试?反正房子是自己的,就算赔也赔不了多少。”

怎么能赔呢?孟有田虽然有信心,但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是特别的了解,他看好的是肖三与人打交道的圆滑,觉得让他在建筑公司有些大材小用了。嗯,也可能便利店这种东西还没有问世,或者问世不久,也不好直接去参观学习,只能自己摸索着干了。

嗯,对便利店,或者称为超市、自选商场的经营策略,孟有田还是知道一些的,低价无疑是最重要的,而要保证售价的低廉,就必须做到进货价格的低廉,也只有大量进货才能压低进价。一家商场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多开分号,建立起保证大量进货的销售系统,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也正象肖三说的那样,自己公司盖的楼,拿出几个一层做门市,投资也不算大。至于货源和货品,可以逐渐丰富,先摸清路子。这是个新兴的产物,新颖的自助式销售,采取一次性集中结算的方式。对于追求时尚的人们,应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方便面厂,一种产品太单调了,还可以增加品种,比如面包啦、薯片啦、花生啦、瓜子啦……挂出食品公司的牌子,再生产汽水,嗯,柠檬味的,就叫雪碧,把美国佬的创意先抢过来,呵呵,“晶晶亮,透心凉”的广告语也别落下,来个一勺烩。还有那个易拉罐,好象还没人发明出来,金属罐的啤酒在市面上早已经有了,不过更象是个油瓶子,改造一下也不过是思路的问题。

孟有田一时想得出神,种种奇思妙想不断地涌入脑海。三年,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把这些都搞起来,两条腿走路才稳当,多种化经营才能分散风险。而且赚钱也要掌握好节奏,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有多少钱该干什么样的事业。贪心不足不行,过于胆小也不行。

总要行在别人前面,让别人去效仿,去追赶。所谓一步先,吃遍天。房地产虽然红火起来,可也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孟有田的一些新想法,也许会让人产生冒险的评价,但仔细分析之下,却会发现这其实才是稳妥之举。

房地产业起起伏伏,孟有田已经趁低储备了不少地皮,第一阶段战役已经取得了大胜。所以,在大家都来分蛋糕的时候,他可以采取稳健的策略,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抢高价地皮。况且,孟有田还准备建高层楼宇,或卖或租,增加收益。卖出去的,便是他的资金积累,租出去的,则有较稳定的收入。而时间愈往后移,物业增值便愈能显现出来。

别人贪婪时我稳健,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孟有田对大势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当然相信自己能在这起起伏伏的商海中破浪前进。不仅是破浪前进,他还要趁势而动,大获其利。

乱世有乱世的赚钱之道,在这个复杂、深刻、严肃、迷惘的时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问题的不断出现,会使很多人在百无聊赖和社会责任感的日益增强中渐渐迷失自己。

但孟有田却心智清明,他能感到生命和爱,能触摸到理想和未来,有自己一步一步明确的计划,能把握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眺望远处的大海,再低头看看在庭院里撒欢玩耍的孩子们,孟有田笑着吐出一口长气。理想和现实是冲突的吗?可能吧,但自己不会因此就消极地制造自己的世外桃源,不会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而是顺应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来化解自身追求与社会要求的矛盾。

第三十四章稳步前进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有田虽然还没有兼济天下的能力,但也不是穷得要独善其身。人都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人富起来之后,特别是象孟有田这样的富豪,更加珍惜羽毛倒是真的。

抛开了争强好胜,要当第一第二富豪的理想,也看淡了赚钱第一的想法,孟有田更注意与家人的相处,注重孩子的成长,也开始关注起公益事业。

将近十年的奋斗,积累起来的不只是财富,更有人才。他的手下已经有了一批由学历高、能力强、眼光大的人才组成的智囊团,很多事情已经不必亲历亲为,只要他提出想法,自然会有人帮他完善,替他筹划。

长城实业已经走上了正轨,港府也取消了楼高限制,公司只需要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前进;孟师傅食品有限公司也向产品多样化迈出了步伐,很快就会有新品面市。

虽然才刚刚三十多岁,孟有田却闲了下来,只是有这种感觉。可这种感觉却让孟有田有些不适应,他开始给自己找活儿干。当然不是出大力气,而是关注时事新闻,并时不时地用化名向报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