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腾1856-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三令五申严禁私盐,江西地方官员为何没有堵住?我这就去找文俊。”曾国藩气得站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

  “江西的州县,不是你这个兵部侍郎所能管得了的。我打听了一下,走私盐是江西州县官吏的一大财路,他们会真正地禁止吗?”郭嵩焘走到曾国藩身边,说,“有人说,藩司陆元烺、署理盐法道南昌知府史致谔,就是最大的走私犯。大清怕真的要奔溃了。不是毁在长毛手里,而是毁在自己人手里。”

  “筠仙,你有确凿根据吗?”曾国藩转过脸,道:“有证据的话,我这就去找江西巡抚文俊,将这帮不法之徒都抓起来杀掉。”

  郭嵩焘摇摇头,说:“这种事他们怎么会留下证据呢?打死他们也不会承认的。”

  苦于没有证据,曾国藩很愤怒,但是让他更愤怒的还在后面发生的事:为了筹军饷,在刑部侍郎黄赞汤的帮助下,曾国藩又向朝廷申请了一千张空白部照(执照),用来“捐生”。也就是说,当时清代如果一个人读书不行,但是家里有钱,那就可以捐一个出身,这就叫捐生。办理捐生成功,朝廷会发一个执照。这种执照,江西的省级政府也有的,具有同等效力。

  文俊到了江西之后,江西一些地方官竟然不承认湘军出来的执照,说是假的,甚至在验看执照的时候,派官兵将执照撕毁,这么一来,大家便传开来,说湘军那个执照要不得,不要把钱捐给湘军,不要捐给曾国藩。这么一来,就败坏了湘军的名声,也断了湘军的财源。

  而设卡收厘金,也正如曾纪泽所说,是涸泽而渔的手段。加上地方官也加收厘金,到江西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少,厘金也越来越少,湘勇的饷银也越来越少。

  曾国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亲自从南康赶赴南昌去见江西巡抚文俊,找他谈谈。见面之后,两人话不投机,曾国藩就怒了,提醒文俊说:“湘勇奉朝廷之命在江西清剿长毛,曾某也是奉了皇上的命令,在赣督办军务,如若没有粮饷,坏了朝廷大事,文大人可别忘了江西前任巡抚陈启迈的下场。”

  见曾国藩怒气冲冲的样子,话也说到了威胁的份上,江西巡抚文俊一脸无奈,皮笑肉不笑地对曾国藩诉苦:“曾大人,实在不是文某像陈启迈那样事事针对湘勇,我对曾大人的为人和能力,佩服有加。但每一个朝廷官员,各方职责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文某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江西巡抚不能仅为了湘军,而去破坏一省的财政调度,江西也实在拿不出太多资源去支援湘勇。拨付足额的军饷,非文某不愿也,势有所不能也。江西省本就受了长毛很大的侵扰,难民需要安置,城守需要加固,而各府各县财政吃紧,本省训练军队所需经费也不少。作为一个巡抚,面对这么个烂摊子,文某早已焦头烂额,如若不是皇恩浩荡,文某人早就不愿在这个位子上烦心劳力了。”

  文俊这一番话,竟然说得曾国藩哑口无言,他只好让文俊赶紧想办法给湘勇筹钱。

  文俊也表面上痛快答应了,说十日之内,必送一万两银子到南康的湘军大营,但“下不为例”。

  曾国藩只好就此回了南康,在书房中闷闷不乐。

  那晚,曾纪泽前来问安,见父亲又愁眉苦脸,问清了缘由,说:“有些话,孩儿就直言不讳吧!不对的地方,请父亲切勿怪罪。”

  曾国藩最近对曾纪泽很是欣赏,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说:“纪泽,旁观者清,但说无妨。”

  曾纪泽说:“石达开确实是个大将之才,他这次虚晃一枪,进攻南康,结果三万大军全部从安徽安全撤退了,我估计江南大营会岌岌可危。父亲以后对他要多加防范。”

  曾国藩点点头,说:“石逆用兵,确实叵测。我们湘勇已经吃过不少亏。”

  “对付这样强劲的对手,我们必须和地方官员同心协力。”曾纪泽又说:“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还是要联络好江西的地方文武官员,当妥协处则妥协。孩儿最近读史记,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道德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如果只讲道德而不讲利益,则一事难成!我看如父亲一样不求名利的道德君子,天下少有,我们不能苛求其他官员也和你一样,这样费力不讨好,反招怨敌,弄得焦头烂额,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你说的两点确有道理,不过湘军自成立以来,就以捍卫孔孟的仁义道德为己任,如果我们妥协,我们拿什么来安身立命?这是个大难题啊!”曾国藩想起江西局面的困危,说:“让为父再安静想想。”

  “父亲大人深思,倒不是说不要仁义道德的原则,只是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则不苛责。对待同僚,以柔克刚倒未必不可。”曾纪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两万湘勇没有足够的军饷,别说攻下九江,就是在江西自保也会成问题。孩儿最近读《道德经》,总是在想,人心叵测,其实还是利益作怪,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儿,有自己的宗族,自私恐怕是人的本性。如果天下人先讲合法合理的利益,再讲道德,未必会天下大乱。”

  “读书有自己的见解,是好事。”曾国藩的思想,还是坚持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曾纪泽的这番话大为惊讶,但江西困局让他焦头烂额,也没多说什么。

  

第二十五章 韦昌辉的杀心

  早在咸丰六年二月,太平天国控制的镇江,被清军江北大营的绿营重兵围攻,十分危急。

  清廷为了阻击太平军北进,早在咸丰三年,就在长江北面的扬州建立了军营,兵力为钦差托明阿率领的一万人,这是清军里极少数还能战斗的旗军,武器也比较先进,火炮洋枪一应俱全。而钦差大臣向荣也领一万精锐,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号称江南大营,离太平军的都城南京近在咫尺。

  燕王秦日纲奉了东王杨秀清的命令,率领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涂振兴、周胜坤5个丞相一起出兵两万救援镇江,这是太平军极精锐的一支主力部队,他们浴血奋战,在两个半月时间内,就解了镇江之围,并攻破扬州,击败清朝江北大营的大军,杀死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回到天京城外东北方向的燕子矶、观音门一带待命。

  好久没打赢仗的秦日纲,原本以为自己大战七十余天,率兵击溃清军的江北大营,为天国里下了汗马功劳,天王洪秀全应该会在天王府嘉奖自己。他的部下长期作战,兵困马乏,也需要进天京城修整。

  但没想到,秦日纲等来的结果,是杨秀清根本不让他们进城,还下了死命令,让他们和兼程赶来的石达开部配合,夹攻清军主力江南大营。

  陈玉成就是奉命去江西告知石达开搬兵,回攻江南大营,被曾纪泽的“泽”字营击溃。石达开没有惩罚陈玉成,而是虚晃一枪,让曾国藩以为太平军集合要攻南康和南昌,然后率陈玉成部和三万多名太平军主力半夜全身而退,星夜兼程出了江西,借道安徽开往天京(南京),和秦日纲的大军一起攻击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的江南大营的清军。

  当晚,南京城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轮朦胧的月亮暗淡无光,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

  秦日纲接到东王府的“谕旨”,不让他们进城,他有点闷闷不乐,独自一人喝酒解忧。

  喝了一大壶酒之后,秦日纲的大营里,来了一位神秘的访客——北王韦昌辉。

  韦昌辉那天是乔装出行,一身黑衣,戴了一顶宽毡帽,遮住了大半个脸,只有一双眼睛锋芒毕露,杀气腾腾。

  秦日纲有点醉眼朦胧,揉了揉眼睛,才确认了韦昌辉的身份。

  韦昌辉对秦日纲说的第一句话,就让秦日纲的酒醒了大半。

  韦昌辉走到秦日纲的身边,耳语:“你知道东王杨秀清为什么不让你进城吗?天王有危险!”

  韦昌辉说这话的声音不大,但绝对吐字清晰,这话的分量很重,像一道闪电击中了秦日纲的神经,他浑身发抖战栗,喘不过气起来!

  三十五岁的秦日纲出身卑微,本名秦日昌,因避北王韦昌辉讳而改名日纲。他家境贫穷,不识字,刚开始以做豆腐谋生,后来到广西贵县龙山挖矿,到了三十岁还没钱娶媳妇。他个头不高,是一个头脑简单、耿直忠厚的“一根筋”人物,后来他跟着洪秀全一起造反,被封为顶天侯,成为第一个封侯者,还娶了八个貌美如花的小妾,夜夜笙歌,终于过上了正常男人的生活。

  太平天国首先起义的八个人中,秦日纲排名第七。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先后战死,他现在成了太平天国的第五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可以说,秦日纲的一切,都是天王洪秀全给的。他跟洪秀全一家的关系紧密。每逢天王洪秀全祭天时,他和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都要随天王登上天王宫殿前高二丈五的“天父台”,秦日纲原本没资格,但祭天本来必不可少的主角幼天王年纪太小,他就充当幼天王的“坐骑”,把幼主背上台去。

  听北王韦昌辉说“天王有危险”,对天国忠心耿耿的秦日纲连忙问:“天王怎么了?谁这么大胆,敢害天王?”

  韦昌辉压低了声音,小声说:“天王和幼主都被东王杨秀清软禁了,已经很久没露面了。我最近也没见过天王,不知道他的死活。不过,我刚接到佐天侯天官正丞相陈承镕的密信,说天王已经写下了血诏,让我联络忠于天王的将领,率兵进京铲除杨秀清及其同党。”

  说完,韦昌辉交给秦日纲一封信:“你看,这是陈承镕给我写的信。”

  接信时,秦日纲的手已经开始颤抖,见韦昌辉一脸严肃,不像是在开玩笑,他也绝无可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便接过信,看了一眼,上面确实有陈承镕的印章,但里面写了什么内容,他不知道,他老实对韦昌辉说:“我没读过书,不识字。”

  韦昌辉说:“我知道你是忠于天王的。而且,你应该知道,陈承镕这人很仗义,对天王也是忠心不二的,不会欺骗你我。何况,在牧马人事件中,他曾替你求过情,他现在也有危险。”

  秦日纲和陈承镕关系不错,是好哥们。陈承镕一开始就当上洪秀全的亲身侍卫官,不久即成为天国朝政的总管,承上可面见东王、乃至天王,启下可传令天京内外各部属。特别是天京附近,朝堂上下,他也有权实际行施号令。

  在刚过去不久的“燕王秦日纲牧马人事件”中,东王杨秀清有位“同庚叔”(结拜兄弟的叔叔),从燕王秦日纲的王府门前路过,秦日纲手下的一名马夫,正坐在王府门口发愣,看见“同庚叔”没有及时站起来行礼。“同庚叔”大怒,当场抽了马夫200鞭子,并闯进王府,让秦日纲处罚马夫。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仗势欺人的恶狗欺负人欺负到自己家里了,秦日纲见马夫已经被打得皮开肉绽,便不搭理无理取闹的“同庚叔”。这位东王杨秀清的“同庚叔”竟然扭送马夫到刑部,要求刑部严惩马夫。

  刑部主审官员正是翼王石达开的岳父黄玉崑,他为人正直,觉得严惩马夫没有法律依据,何况你已经抽了人家200鞭子,劝“同庚叔”就这么算了吧。

  “同庚叔”不依不饶,仗着自己的后台是杨秀清,一脚踢倒了刑部大堂公案,然后找东王杨秀清告状去了。

  杨秀清闻讯,坚决支持自己的“同庚叔”,命令翼王石达开先把黄玉崑抓起来查办。

  黄玉崑是石达开的岳父,杨秀清让石达开去抓自己的岳父,纯粹是在为难石达开。黄玉崑不愿让女婿为难,主动上书提出辞职。燕王秦日纲也上书天王提出辞职。

  这事本来与陈承瑢没关系,不过陈承瑢和秦日纲是好兄弟,为了哥们义气,陈承瑢也和秦日纲一起上书,表示也要辞职。这下把杨秀清惹火了。

  杨秀清命令北王韦昌辉将秦日纲重打100杖,陈承瑢200杖,石达开的岳父黄玉崑不仅被打300杖,还被革去爵位,关押起来。

  燕王府那个倒霉的马夫,则被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处死。

  黄玉崑羞愧难当,趁人不备跳水自杀,所幸被人救起,在病床上躺了半个多月,差一点死去。翼王石达开也敢怒不敢言,他对动则“天父下凡”的东王杨秀清也是又恨又怕,因为连天王洪秀全也奈何不了东王杨秀清。

  因为这次的事件,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陈承瑢都对东王杨秀清“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

  韦昌辉旧事重提,秦日纲对东王杨秀清的怨恨更深了,他相信了韦昌辉的话。

  秦日纲不知道,除了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北王韦昌辉是被杨秀清欺压的最狠的一个。韦昌辉的亲哥哥,不久前因为一处房产,和杨秀清小妾的哥哥起了争执。韦昌辉不仅曾被杨秀清重打400杖,他的亲哥哥也被杨秀清刚逼死。

  秦日纲完全相信东王杨秀清敢对天王洪秀全不利,因为在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日,他亲眼见到杨秀清借天父名义,杖打了自称天父次子的洪秀全的屁股!洪秀全起义时自称是天父之次子,杨秀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他总揽天国世俗的军政大权,而在于他的一个非凡身份——天父在凡间的唯一传话人。借助这个身份,杨秀清装神弄鬼时,是天王老子,控制着整个太平天国的权力与政治,可以任性玩弄天国里的任何人,包括天王洪秀全。

  秦日纲很怕自己又会一无所有,他不想自己再回到那些永不见天日的煤矿里,他也回不去了,便咬着牙问韦昌辉:“天王有难,我能做些什么?马上带兵杀进天京城里吗?”

  韦昌辉摇摇头,低声说:“滋事体大,现在城里到处都是东王的耳目,我们要和陈承镕周密谋划。”

  秦日纲说:“那我该怎么办?”

  韦昌辉说:“你先按照原定计划率军去进攻清军江南大营,然后等我们在天京策划好了,你再秘密回来,进京诛杀杨秀清。天京城内有很多兄弟早就对东王的飞扬跋扈不满了。不过,此次清君侧,我们要小心再小心,一旦失败,我们恐怕都要被东王诛九族。”

  秦日纲咬牙切齿地说:“哼,这一次我们斩草除根!先灭了杨秀清的九族!”

  “好,秦兄弟,我就知道你对天王忠心耿耿。为了不让杨秀清起疑心,你先带人去攻江南大营,等我消息再动手。”得到秦日纲的支持,韦昌辉内心澎湃,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杀杨秀清的好机会!

  就是因为杨秀清的存在,使他这个太平天国曾经的五号人物,现在的三号人物,活得像狗一样没有尊严。

  当年韦昌辉尽献家财,率全家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在一路腥风血雨中爬到了北王的高位,却还要在天京提心吊胆,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了,他感到莫大的屈辱,无数次对杨秀清起了杀心,在脑海里浮现出自己手提杨秀清这王八蛋人头的场景。

  这一天,韦昌辉等了很久很久了!杨秀清是什么狗屁的“天父下凡”,别人不知道,他韦昌辉作为“天父”的第五子,还能不知道?在韦昌辉眼里,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一想到杨秀清口吐白沫翻白眼装神弄鬼的样子,他就想拿起刀子在杨秀清的身上捅几个窟窿,让他真正去见天父!

  那一晚下半夜,天京城上空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回到天京北王府,韦昌辉面色铁青,在自己的哥哥牌位前,想起小时候哥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护,想起两兄弟一起在家乡的清河里洗澡打水仗的快乐时光,想起他哥哥在刑场临死前绝望的眼神,喃喃自语:“哥,我一定会为你报仇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要保佑我除掉杨秀清这杂碎!我一定也将他五马分尸,让他也知道什么叫痛苦的绝望!不,我要将他千刀万剐,剁成肉块,让他的家人也受尽折磨而死!杀杀杀!我要杀光天京城里姓杨的人!”

  

第二十六章 江南大营崩溃

  燕王秦日纲率领的两万太平军精锐,战斗力不差,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横扫清军的江北大营,将江北120余座清军大营一举拔掉,清军江北大营的一万精锐土崩瓦解。丞相李秀成还率领太平军攻下了繁华的扬州府,生擒清扬州知府世焜。

  两万太平军横扫清军江北大营的辉煌战绩,让烧炭工出身的东王杨秀清感觉自己是个军事天才,他意识到了清军战斗力的低下,什么大营都是纸老虎,于是,杨秀清下决心用重兵拔掉江南大营这颗清廷的虎牙。

  和驻扎在扬州的江北大营相比,江南大营驻扎在南京孝陵卫,这一万清军离天京实在太近了,在紫金山南麓居高临下,天京城里有什么进出都看得一清二楚,三年来搞得杨秀清有时候和妃子们搞事都不省心。有时,他做梦都梦见清军江南大营的骑兵杀进天京城了,整个东王府鲜血淋漓。

  整个南京城的血腥味太重,让杨秀清有时睡不好觉。在太平军杀到南京城里的满城时,满城内的两万满族男人并未拿起武器反抗,反而跪地求饶。杨秀清眼睛都没眨一下,就下令太平军像宰杀牲畜一样砍下他们的头颅,然后杀了他们的妻子和儿女,还抢了他们的美丽女人充当妃子。

  为了彻底打败满清的江南大营,杨秀清将翼王石达开的三万西征主力太平军也调回,他要一举摧毁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的首都附近,就会有敌军扎营的。这是太平天国的耻辱。

  这一次,杨秀清的诏令措辞严厉,下令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率领各部人马横扫江南大营,不仅要击败清军,而且要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一个不剩,让清军从此再也不敢窥探天京。

  此时,无论是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还是钦差大臣、江南大营主帅向荣,都对清军存在了三年多的江北大营突然奔溃感到极为震惊和恐慌,手忙脚乱做了一些亡羊补牢的部署。

  咸丰皇帝发布上谕,到内蒙古各盟挑选精锐骑兵,以备秋天南下攻贼。

  向荣用自己手下的头号悍将、江南提督张国梁替换邓绍良主持镇江军务。

  向荣和张国梁,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久经沙场的悍将。

  向荣,字欣然,四川大宁人,寄籍甘肃固原,他是在西北彪悍的民风中成长起来的猛将。

  至于张国梁,那也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别的不说,他手下有一名都司,叫冯子材!没错,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冯子材,他童年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丧父母,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便辍学,随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朝不保夕。流浪街头的冯子材操刀使剑,练就一身好武艺。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但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长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隶属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的“江南大营“。

  从1851年到1856年的六年时间里,向荣和张国梁一直率领绿营里最精锐的营兵投入广西清剿,并一路追杀太平军到南京,屡保危城,救过桂林、长沙的急。

  向荣计划利用清军的水师优势,还有在江北的友军将太平军主力控制在江北,然后自己集中优势兵力攻破镇江城。

  这个作战计划起初很顺利,在江北,张国梁部也先后大战收复了浦口、江浦,逼近了镇江。

  但向荣没想到,杨秀清将翼王石达开的西征军也调了回来。

  石达开率领三万太平军势如破竹,他这次用兵稳准狠,其中一路直捣江南大营的总粮台所在地宁国府,大败守军,导致宁国府岌岌可危。

  向荣只好将张国梁部调回援助宁国府。此刻张国梁部刚在浦口、江浦大战了太平军,疲惫不堪。

  石达开一鼓作气,攻下了宁国府、太平府,继续进攻江南大营的南秣陵关一带。

  向荣分兵四出,此时的江南大营存兵不满5000人,而且多是疲惫之师。

  为分散清军,石达开还采取声东击西战法,分兵攻取东进苏州、常州的要道溧水镇。

  向荣闻讯,又急派总兵张国梁往救,江南大营兵力更加空虚,东王杨秀清抓住战机,即令秦日纲会石达开部一起荡平江南大营。

  于是,秦日纲率领部众由燕子矶移营仙鹤门,天京太平军一队数千人越过龙脖子,另一队七八千人自神策门、太平门出城,占据大小水关及冯家边一带,对清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向荣急派副将王浚率2000人前往仙鹤门防堵,这两千人马几乎是去送死。

  石达开率部赶到尧化门,仙鹤门一带,筑垒数十处,前锋抵达紫金山东黄马群,切断江南大营与仙鹤门之间的联系。

  向荣见大营危在旦夕,急令张国梁由溧水星夜赶回,并从丹阳、秣陵关等处调兵回援。

  石达开、秦日纲派四五千人急攻仙鹤门王浚营盘,稍后出兵数千包抄,激战至晚,大败这两千清军。清军这一路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是日,张国梁率一千二百人赶回大营,连夜在青马群筑营,欲堵太平军西攻之路。

  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十数路猛攻青马群。与此同时,杨秀清派兵数千出通济等门,直扑七桥瓮。

  向荣亲率一千二百人自孝陵卫大营往援,做南逃准备。

  午后,秦日纲分军四五千人,自灵谷寺翻紫金山攻破清军马队营盘,直逼孝陵卫;洪武、朝阳门太平军分路出击,攻破孝陵卫附近清营二十余座。

  接着各路太平军合攻孝陵卫,鏖战数时,攻破向荣大营,毙清军千余人。

  向荣、张国梁等连夜败走淳化镇,又经句容逃往丹阳。

  至此,威胁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亦被太平军攻破,东王杨秀清的威望在太平天国中达到了顶点,历史证明,这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让杨秀清产生了幻觉,觉得自己就是“天父下凡”,其他人都是草包,包括还在天王府日日笙歌和嘿咻的天王洪秀全。

  此时,燕王秦日纲率领的两万大军,已经在外连续作战四个多月,人马早已疲惫不堪,他向杨秀清申请回城休整。

  杨秀清却下了一道严令:“追杀江南大营残部,不许回城!”

  秦日纲很愤怒,但高高的南京城墙就在眼前,他却进不去。守城的太平军只听从东王的号令,无论他怎么说,就是不开门。

  秦日纲只得率兵追击向荣的败军,并很快攻下句容,进兵到丹阳城外的五里铺。

  此时的钦差大臣向荣,已经年过六十开外,精力已非往日可比。从前出队打仗,他总是亲临前线督阵,现在老病交侵,气已衰,步履艰难,不能骑马。江南大营奔溃,他率兵败退丹阳,愧愤交加,自谓英名扫地,老病交加,卧床不起。

  对前敌军事和个人前途,江南大营的主帅向荣显然已十分悲观。不久,向荣伤病复发,在丹阳去世。

  对向荣来说,他死了,反而是一种解脱!死了,是好事。他的人死了,一了百了,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不仅撤销生前一切处分,还以“忠勤”、“虽未恢复坚城,数年保障苏常尽心竭力”为由追谥“忠武”,专祠祭祀,赠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主帅突然死去,丹阳城的危机也并未过去。张国梁是降将,功劳虽多但资历浅薄,是不便挂帅的,而资历足够的福兴即将被调走,又和张国梁等不睦,清廷只好让远在苏州的两江总督怡良暂署钦差大臣,并让刚被提拔为江南提督、远在安徽临淮关的和春兼程赴丹阳接任主帅。

  谁也没想到的是,咸丰六年七月十三日,也就是向荣死后第四天,城外的太平军忽然撤了个干干净净。

  清军很快发现,“长毛”是去攻打金坛了,此时金坛城里除了团练,就只有不久前从丹阳派去的李鸿勋部七百多人,情况危急。

  清军急忙从丹阳、溧阳等地调遣援军约七千人赶赴金坛,跟长毛再次大战。

  不久,金坛之战打响,人多势众的太平军初战告捷,金坛城东、西、北三面都被围困,各路援军无法靠近。

  张国梁急眼了,带着冯子材等大将亲赴金坛督战,并令各路清军抓紧增援。

  太平军穴地攻城,轰塌金坛西门城墙三丈余,不料李鸿勋早有防备,在城内添筑“偃月垒”,太平军扑城无功而返。

  就这样,金坛之战打了二十多天,双方伤亡十分惨烈,城防摇摇欲坠。奇怪的是,几天后,“长毛贼”居然又解围撤退了,金坛城外太平军忽然悄无声息地连夜拔营撤走,因为这时,燕王秦日纲接到了北王韦昌辉的密信:“对东王杨秀清动手的机会到了!”

  当时,东王还以西线战事紧急为由,调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回江西前线督师,只剩下天王和东王留在天京。

  远在江西南康的曾国藩收到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都被长毛攻破的战报,满脸的焦虑,为江浙一带的安危忧心。

  在书房,曾国藩和众将商议完战事,对曾纪泽说:“一旦富庶的江南有失,恐怕朝廷危矣。“

  ”破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杨秀清现在功高震主,而且据说这人本来就飞扬跋扈,未必会有好下场!“曾纪泽却一点也不担心,他对曾国藩说:“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被破,天下能和长毛一战的军队,就只有我们湘军了。这正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好时机!我们不妨乘此机会,攻下江西和安徽的长毛据点。”

  曾国藩点点头,看了看挂在书房墙上的军事地图,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江西的九江和安徽的安庆,只要湘军拿下这两座坚城,长毛在长江中游的据点就可以统统端掉。

  

第二十七章 天京大杀戮(1)

  继燕王秦日纲扫平清军的江北大营之后,翼王石达开又大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清军在南京附近存在了三年的军事力量,几乎被燕王秦日纲和翼王石达开消灭殆尽。这一场正面战场的巨大胜利,运筹帷幄的太平天国最高指挥官杨秀清功不可没。

  太平军胜利的消息最先传到了东王府,让在南京城里运筹帷幄的杨秀清,这个烧炭工出身的贫农,差一点自己就相信了自己真是“天父下凡”,战神附身于己。

  这辉煌的胜利在南京城传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