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宰辅(三问)-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樊叔清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赵铮回头看见皇甫继勋那恶狠狠的眼神,心想着自己离开之后,只怕他满腹怨气就要洒在这书生身上了。
“你且穿着,回头帮忙洗净晾干,亲自送到礼宾院来,记住了,这可是我大宋皇帝陛下钦赐本官的袍服,万不可有损坏!倘若某人蓄意破坏御赐之物……”赵铮转身看着李从善笑道:“韩王,到时候你可要帮本官追查哦,否则陛下震怒……”
今日赵铮穿的是便装,确实是赵匡胤派人准备好的,说御赐勉强也算。再把李从善拉进来,就是想让他来压制皇甫继勋,暂时保全樊叔清的安全。
“赵少卿说的是!”李从善也是无奈,但凡是上升到两国皇帝和邦交的地步,就是原则性问题,马虎不得。
赵铮很潇洒地走了,李从善很无奈地走了,韩熙载很汗颜地走了,皇甫继勋则是怒气冲冲。冷静下来想想,适才的行为确实欠妥当,后果或许也不好,可若是别人阻拦也就罢了,为什么偏偏是赵铮?
皇甫继勋不会认为赵铮出手是尊重生命,而认定他是故意要和自己对着干,故意让自己不痛快。
既然你让我不痛快,那我也让你不顺心,赵铮与皇甫继勋的积怨更深了。
皇甫继勋临走时狠狠看了一眼樊叔清,他很想将这个书生暴打一顿,可瞧见韩王李从善的神色之后,只好生生忍住了,将满腹怨恨全部算在赵铮头上。
樊叔清没有害怕,他是一个正直方正的书生,颇有傲骨,骨子里并不畏惧权贵。相反他心里只有失望,对唐国的失望。看着赵铮离去的背影,他心中多有感激,这位大宋使臣不仅文采飞扬,同样也是个热心善良之人,至少比南唐那些所谓的仁义之士强得多。
披在身上的外衣湿漉漉的,在初秋的夜晚有些发冷,但他心里却格外暖和。正是这件衣服救了他的命,保证了他的安全,也给了他希望。‘
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樊叔清深以为然。今日一衣之恩,来日必定厚报,离开王府的那一刻,他对天起誓。
冲突结束,王府门口为难的达官贵人们散开,各自回家了。王府的大门打开了,郑王李从嘉并不知刚才之事,他在湖边发了好一会呆,匆匆出来往钟山而去。
第七十章见鬼了
钟山又名紫金山,位于金陵东北角郊,引龙脉拱卫城池,风景更是美不胜收。
南唐皇室在这里有一处别宫,不过居住者基本只有李从嘉一人。早年其长兄李弘冀为太子之时,对他这个事实上的皇次子多有猜忌(排行六,但二到五都早死),李从嘉惧怕兄长猜忌,不敢参与政事,甚至不敢留在金陵城里。
很多时候,他都是居住在钟山别宫之中,做出一副寄情山水的姿态,从而避嫌保平安。为此他特别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等。
后来李弘冀杀死叔父李景遂,重病畏罪,三个月后便暴死了。李从嘉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也就顺势搬回金陵城里。
钟山别宫空了出来,但平日里到来的皇室子弟不多,基本还是只有李从嘉一人出入。他寄情山水,喜好填词乐舞的同时,也爱好佛学,钟山一代佛寺不少,故而时常前来礼佛参禅。
最近一段时间,李从嘉前来赏景参禅的次数越发频发,甚至经常留宿别宫,不归王府。今日是他的生辰,晚宴之后便离开王府,直奔钟山别宫而来。
别宫的侍从都很意外,显然没想到郑王会在此时到来,如此便不能偷懒了。不过有一个女人却很惊喜,如风般迎到了内院门口,笑吟吟地迎接。
“殿下,你来了!”此女声音婉转,却没有清新柔和的感觉,而是有些谄媚的嗲音。至于容貌,也可算得上美人,姿容不错,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娇媚妖娆。装扮的格外艳丽,倒也有几分动人之处,满脸媚笑望着李从嘉。
此女名叫黄姝婷,本是皇宫中的一名宫女,颇有姿色,也算心灵手巧,殷勤侍奉,颇得钟皇后青睐。李从嘉避居钟山之时,钟皇后放心不下儿子,特意派了一些内侍宫娥前来的伺候,黄姝婷就是其中之一。
在别宫,还是在外间伺候的宫女,一般来说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尤其是一年半前,郑王李从嘉从钟山搬走,别宫就更加冷清了。留在那里的黄姝婷,整日感慨,只怕要孤老于荒郊野外了。
不过她运气不错,机会也是给又准备之人。哪怕是留居别宫,黄姝婷也爱护容貌,装扮的漂漂亮。还因此受到别的宫女冷嘲热讽,黄姝婷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那日李从嘉与友人宴饮,留宿别宫。几个宫女前去伺候,明媚艳丽的黄姝婷脱颖而出,被醉眼朦胧的李从嘉选中留下侍寝。
还别说,黄姝婷当真有些能耐,尤其是一身媚骨,与床榻之上很有一套,让李从嘉大为满意。此后几次,李从嘉来都是她侍寝,黄姝婷的妖娆以及那床榻间的娇媚,让郑王殿下流连忘返。
黄姝婷漂亮不假,但是与周娥皇相比自然差远了,但李从嘉偏偏就喜欢她。成婚之初,妻子国色天香,自然是琴瑟和谐。
可周娥皇是那种端庄高雅的女子,哪怕是闺房行乐,也中规中矩,不够活泼。尤其是李从嘉年岁渐长,游戏花丛,渐渐食髓知味,需求也就多样化了,温柔端庄的周娥皇难以意义满足。
五六年下来,渐有厌烦也不奇怪。加上他平日里多游玩欢愉,填词舞乐,礼佛参禅,唯独不关心政事。周娥皇乃是贤妻,自然多加规劝,可李从嘉哪里听得进去?前些年被李弘冀猜忌,颇为压抑,而今自由了,当年被压制的叛逆也就越发明显。周娥皇劝慰越多,李从嘉就越是厌烦,这夫妻感情也就大不如前了。
平日只是在人前扮出一幅琴瑟和谐的样子,以防父母忧虑,臣民猜疑闲话。在王府中也只偶尔与周娥皇填词排舞,讲论几句佛经,至于妻子的闺房,已经好久没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一个与周娥皇全然不同,且将自己服侍的这般满意周到,又娇柔妩媚的女子,李从嘉自然宠爱有佳。
他也想将黄姝婷带回王府,给个名分的,奈何她出身低微,想入王府不容易,也容易被外界说闲话。加上父亲李璟寿诞将至,需要妻子周娥皇准备歌舞祝寿,恐带个女人回去惹得妻子不高兴,也就作罢了。
李从嘉的想法是,只要黄美人有了身孕,那一切好说。为了皇室子嗣,母亲钟皇后一定让她入府,并且给不低的名位。可惜黄姝婷的运气似乎用光了,受宠许久,哪怕是李从嘉多日播种,也不见有身孕,名正言顺入府也就遥遥无期了。
无可奈何,只得留在钟山别宫,李从嘉时常过来探望。近来想突击几日,争取在父皇李璟寿辰前有孕,李从嘉留宿的次数也就多了。
今日是李从嘉的生辰,王府设宴,黄姝婷自然不能去,只得独守空房。此时却见到李从嘉匆匆而来,只当是郑王惦记自己,生辰之日专门来相会宠幸,怎么能不兴奋?此刻满脸笑意,心里更是如同吃了蜜糖一般,格外甜蜜。
可是李从嘉的表情却格外冷淡,完全没有往日的笑容和关切,这让黄姝婷有些莫名。脸上的笑容突然间僵住了,心中泛起一丝不祥的预感。她是宫女出身,好不容易得到郑王垂青,恩宠得来不易,自然如履薄冰。唯恐哪一日失宠了,尤其是如今尚未有个名分,就越发担心了。
“殿下,可是有什么不顺心?”黄姝婷小心翼翼地询问,试探李从嘉的心意。
李从嘉并未回答,转身冷冷看着她,没有说话。如此一来,黄姝婷越发的心惊肉跳了。
“殿下……”
“你很想入王府?”
“奴家是想常伴殿下身边,有无名分无所谓!”黄姝婷小心翼翼地回答。
“是吗?”李从嘉问道:“我给你填词的文稿呢?”
“奴家都视若瑰宝,小心保存着!”
“可有给外人?”
“没有……”
“那怎么有人当众道出那篇《一斛珠》?”李从嘉大声质问。
“怎么会……”黄姝婷听出个大概,急忙跪地道:“殿下,那是你我在闺房之间乐事,我岂能不知羞,不明事理外泄呢?”
李从嘉迟疑了一下,确实是这个道理,再看着黄姝婷楚楚可怜的样子,柔声道:“你起来吧,本王相信你,多半是你我酬唱之时,被下人听到了……”
“是……”黄姝婷也大为恼怒,是哪个不长眼的这么不懂事?此事若是传扬出去,郑王清誉受损,很可能牺牲自己,哪还能有飞上枝头的机会?
“你身边的侍从宫女全都抓起来,严加审问!”李从嘉一声吩咐,别宫里的侍从们都遭殃了。
不管是严加审问,还是循循善诱,竟没有一个人承认透露《一斛珠》的事实。
怎么可能?
李从嘉不相信,那赵铮是怎么知道的?别宫之中,必有宋国的耳目。一想到自己身边竟然有这样一个潜在的危险,他便寝食难安。
“严刑拷打!”李从嘉一声令下,但凡是与黄姝婷有接触的侍从宫娥全被抓起来,各种刑具之下被打的皮开肉绽,依旧没有结果。更得出一个结论,近几日根本没有人出过别宫。不可能有消息泄露。
怎么可能?李从嘉满脸愕然,几乎抓狂,难不成是见鬼了?
第七十一章接触者误区
汴梁,皇宫垂拱殿。
赵匡胤放下手中的文书,一脸笑容,这是从南唐送回来的消息。
“皇兄当真有魄力,竟让他出使唐国,臣弟着实佩服!”阶下的赵光义笑道。
“是吗?”赵匡胤道:“那而今二哥以为如何?”
赵光义笑道:“不错,不失礼数,不失气度,恰如其分,只是得罪的人怕是不少哦!”
“说起来倒是朕连累他了,当年在清流关,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皇甫继勋恨朕,仇视大宋也不奇怪。”
“不过事实却颠倒过来,似乎皇甫继勋接连吃亏啊!”
“五郎确有些本事,很让人意外啊!”赵匡胤笑道:“你看,这是他在李从嘉寿宴上填的词,力压南唐人,据说已经风靡江南了,看来我给他赐字‘文彦’真是名符其实啊!”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赵光义笑道:“确实不错,他这是……”
“派人送去给符璃吧!”
赵光义恍然道:“这样啊,皇兄的意思是?”
“二哥觉得可好?”
“如果他们本就有情,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可就亲如一家了,只是我那岳父大人……”赵光义在一瞬间的迟疑后,笑着回答。
赵匡胤笑道:“他走的时候,朕答应他,江南的事情办妥了,可以帮他玉成好事,符彦卿那里,你也得帮着说话啊!不过呢,结果如何,还在于他自己。”
“不过看样子,好事将成,要喝喜酒喽!”
赵匡胤哈哈一笑,旋即沉声:“礼数和威仪虽然拿捏得当,但正经事还无头绪……五郎只是说李璟不见他,可淮南使者却踪迹全无。李重进已经蠢蠢欲动了,此事着实让人忧心啊!”
赵光义提醒道:“皇兄,我们在淮南的探子却得到消息,李重进确实已经派人去了金陵……或许正在暗地里与唐国人接触……或许是赵……五郎不知道罢了!”
“这样,速派人去金陵,将此事告知五郎,让他仔细探查,切勿小心。”赵匡胤道:“李重进举兵在即,江南那边不能再生事端。”
“嗯,臣弟会尽快去办的……”赵光义略微沉吟,说道:“皇兄,那晚的来来龙去脉还是没查清楚,这一纸文采也着实让人意外,他身上的疑惑之处很多啊……会不会是他……知情不报,同流合污有没有可能?”
“朕既然敢派他去,就有把握他不会。”赵匡胤没有说出来,其实这何尝不是的一次考察呢?
赵光义淡淡一笑,
没有再说下来,只是轻轻点头,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对了,你说起来,朕倒是有些想法,他那一身本事,会不会是那个游方的道士所授?”赵匡胤突然沉吟询问。
“据说他那一身武功是跟道士学的,至于其他……”赵光义轻轻摇头:“兴许也是吧!”
“想办法查查!”
“是!”赵光义点头答允,却已知难度不小。
“淮南那边,不管李重进是否真反,都得起兵。哪怕他临阵退缩,朕也会逼他起兵,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怎容得他一个三心二意的封疆大吏。”赵匡胤道:“不日朕会再次御驾亲征淮南,大内事情就交给你了,守卫好汴梁。”
“是,皇兄放心,汴梁一定安稳。”
赵匡胤道:“我会让吴廷祚和吕余庆协助你,注意点风吹草动,秋风要起了,怕是有些人该耐不住寂寞了。”
“是,臣弟一定小心。”
……
魏王府,符璃看着六姐送来的那份文稿,嘴角多了一丝淡淡的笑意,眼眸不由有些发红了。
“这是从金陵送来的,七夕当晚,赵五郎在唐国郑王府宴会上所填,特意送回来的。”
符六娘笑道:“没想到他武功好不说,文采也这样出色,据说是力压唐国,连那素来以词名著称的唐国郑王李从嘉也有所不及,现在已经风靡江南……很多人都在猜测,五郎这词是填给何人的?”
“嗯!”
“这是快马密送回汴梁的,官家看到,就让我直接送来给你!”
听到六姐如此说,符璃俏脸微微一红,有些小羞涩。再看到文稿上写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心中更是甜蜜感慨。他这是倾诉两地分别之情,安慰他也安慰自己吗?
正如六姐所言,他当真是神奇,还有多少不知道,却又让自己感动的惊喜呢?符璃痴痴地看着文稿,一颗心却已经飞过了淮水,飞过了大江,飞到了金陵。
……
从汴梁到金陵,在这个时代往返一趟需要不少时间。
为了传递消息,大宋派出都是一等一的精兵悍卒,快马加鞭,甚至用上了飞禽,等消息传回汴梁,再接到赵匡胤的诏命,也已经是半个月以后了。
汴梁来的消息很明确,淮南李重进确实派人到了唐国,可是自己来金陵这么多天,压根就没听说。
赵匡胤的意思是让自己仔细探查,并且启用了些许以前后周在金陵的探子,这些人是柴荣亲自安插的,与李重进无关。
赵铮有些担心了,这样看来,李璟不见自己就有些耐人寻味了。莫非李重进的使者已经到了,正在和李璟密谈?
如果是这样……
赵铮心中泛起一丝不安,那么自己做出的一切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些像跳梁小丑。不过好在密探从南唐朝廷内部得到消息,并无此迹象。
李重进的人明明来了南唐,却不见李璟,这是怎么回事?
赵铮沉吟许久,想起陈桥兵变那夜自己的做法,恍然大悟。关于淮南的接触者,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
想要谈一个项目,一定要首先找对方的决策者吗?
好比后世商业合作,最初的商谈大都是找对方的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等。有了眉目,再有部门经理上报老总,然后由老总来敲定。
老总虽然是决策者,但对项目未必比具体部门经理更熟悉,说服的机会和难度都比较小。相反只要说服了部门经理,让他去说服自己老总就容易多了。
陈桥兵变夜在定力院,自己没有首先找杜太后,而是与赵嫣然沟通就是这个道理。与精明干练的赵嫣然沟通更容易,相反杜太后年纪大,容易犹豫甚至胆怯,理解能力也未必跟得上,未必相信自己。而只要说服了赵嫣然,她会想办法说服杜太后,一个母亲总归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女儿。
现在南唐有相同的状况,李璟和杜太后的情境有相似之处,他不糊涂,但是胆小怕事,毫无进取之心。李重进方面意识到了这一点,直接与李璟沟通兴许会被直接拒绝,甚至是反戈一击,肯定要误事,所以他们找了别人。一个胆大有魄力,且可以影响到李璟,影响到南唐朝廷的人,大概就是如此!
可这个人是谁呢?
放眼南唐朝堂,这样的人不多,却也不少,一时间倒也很难断定。这个需要进一步追查,甚至是试探!
而今已经是建隆元年七月下旬了,李重进起兵的日子不远了,私下里与南唐沟通的进程肯定更在加快,甚至已经初见眉目。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赵铮不免有些着急,看来必须要尽快找出这个与淮南接触的谈判者,并且需要尽快见到南唐国主李璟。
要不先去拜会一些南唐大臣?试探虚实?赵铮正在筹谋,李元来报,樊叔清求见。
“谁?”这个名字,赵铮仿佛听过,却又有些陌生。
李元欠身道:“就是那日郑王府门口,少卿救下的那个书生。”
“哦!”赵铮恍然,问道:“他来做什么,还衣衫吗?这书生还真是认真。”
“是来还衣致谢的,不过他低声对属下讲,有极为重要的事情报知大人。”
赵铮眉目一动,笑道:“那快请!”
ps:宋朝时兄长称呼弟弟也叫“哥”。
第七十二章惊喜不期而至
樊叔清来了,赵铮很好奇他的来意,有重要事情当面相告?
他一个普通的书生能知道什么?难不成他在韩熙载府上待了几日,接触到了什么秘密?
赵铮轻轻摇摇头,韩熙载不会这么不小心。不过既然来了,还是听听为好,毕竟他是土生土长的南唐人,说不定能为自己提供些许有用信息。
很快,人领过来了,还是一袭青衫,手背与下颌处都有尚未痊愈的疤痕,整个人没有一点颓废,显得很精神。
这让赵铮有些意外,可以想象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日子很不好过,按理说他该愁眉苦脸的。可而今却如此自信,难不成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学生拜见赵少卿!”
“不必多礼!”赵铮有些汗颜,看样子樊叔清与自己年纪相若,却以弟子之礼拜见,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少卿的衣物,已经清洗晾干!”樊叔清双手递上一个包裹,躬身道:“多谢赵少卿救命之恩。”
“举手之劳而已,客气了,请坐!”
樊叔清依言落座,态度很谦虚躬身,却又不卑不亢,目光也笃定坚毅,不由让赵铮颇为好奇。
“这些天可还好?”
“不好!”
樊叔清所言绝对真实,因为得罪了皇甫继勋,又与赵铮扯上关系。韩熙载也不好留在他府中,在被扫地出门之前,他识趣地主动离开了。
为了寻求暂居之地,樊叔清前去拜会了几位好友,不想往日的同窗友人全都避而不见,仿佛都像是避瘟神。无奈之下,樊叔清只好找了一家寺院借宿,因钟皇后时常前去礼佛,皇甫继勋不敢前去闹事。
有了居所,但没了前程,樊叔清再想要投奔其他官员时,全被赶了出来。偌大的金陵,数以百计的南唐朝臣,竟然没有一人愿意举荐他,收容他,偌大的金陵已经没有他的立锥之地。
到了此时,樊叔清彻底对南唐死心了。颓废悲伤了几日,想着要么青灯古佛了此残生,要么一了百了来个痛快。
在他萌生死志之时,看到了赵铮的那件衣服,想着尚未归还,更不曾道谢,从而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将衣服清洗干净,晾在竹竿上时,樊叔清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另外一条路,阴霾的人生豁然开朗。
唐国没有希望了,可天下之大,不只是一个唐国。此处尸位素餐的小人不识英才,另有明君贤臣慧眼识人,天下十国,必有让自己平步青云,一展抱负的地方。
自从唐末开始,五代十国,天下何其混乱,皇帝轮流做,朝代更迭,国家兴亡很频繁,官员时常在几朝连续为官,爱国这个概念并不强烈。哪怕是儒学出身的正直书生,也不见得需要誓死忠于自己的国家,尤其是这样一个暮气沉沉,庸君佞臣当道的国家。
至于去哪里,首选之地当然是北方的宋国,中原向来是天下正统,自周而宋都是强国。无论是周世宗,还是当年的宋帝赵匡胤都是英雄豪杰,都是有大志向和能耐之人。十国之中,最强大莫过于宋,天下若能一统,也必然是宋国。
只需看宋使赵铮年纪轻轻,文武双全,出使一国,游刃有余,且有仁爱之心,樊叔清深为折服。加之这件衣服是个难得的契机,一个可以接触宋使,谋求前程的机会。
至于怎么做……樊叔清苦思冥想几日,终于有些眉目,然后神清气爽,满怀信心前来面见宋使赵铮。
“不好?”赵铮笑道:“阁下神色爽朗,甚至面带微笑,目光坚毅,看样子是很好啊!”
“那是因为要见少卿你啊!”
“说吧,有什么重要事,在下洗耳恭听。”
樊叔清道:“为报少卿救命之恩,在下想要送一份大礼给尊驾,给大宋。”
“哦?是什么大礼?”赵铮颇为好奇。
“在此之前,请容在下先问少卿一个问题。”樊叔清神色陡然凝重了不少。
“想问什么?”
“贵国可有灭唐平蜀汉,一统天下之志?”
“哼哼!”赵铮笑道:“怎么?阁下是要献平天下之策?”
樊叔清道:“小人才疏学浅,哪能妄言平天下,不过可为平定江南出力一二。”
赵铮心中一动,不过还是表现的很谨慎,毕竟对樊叔清的底细不是很了解。焉知郑王府门前,是不是皇甫继勋与他演的苦肉计?要是前来卧底,或是试探套话就麻烦了。因此,只需要带着一对耳朵即可,少说多听。
樊叔清却不以为意,继续道:“少卿或许顾虑,但请听在下一言。唐之所以安枕无忧,皆是因为有大江天险,所以宋伐唐重在渡江。过江登陆则江南平,否则只能隔江叹息。”
“哼哼!”赵铮轻轻点头,表示赞许。
“可实际大江虽为天险,但如何能绝对阻击北方之敌?晋灭东吴,隋灭南陈便是明证。”樊叔清道:“晋灭东吴先灭蜀据荆襄,宋欲灭唐必得先平蜀据荆湖,居高临下,顺流进攻江东。”
宋朝平定天下,确实是这个策略,取上游居高临下这也是常识,赵铮只是一笑,不置可否。
樊叔清续道:“然顺流而下者只是水军,单凭战舰水兵或可骚扰,却不可破敌。欲平江南,必须步骑渡江登陆,少卿以为然否?”
赵铮点头示意继续,这个问题,自己乘船而来之时就已经再考虑了,难不成他有办法?
“渡江有两种办法,其一是乘船,瓜州和采石两处是上佳渡口,当然了,大江蜿蜒,再寻别处渡江也可以。但数十万大军渡江,需要多少舟船呢?”
樊叔清道:“再者,兵贵神速,宋军伐唐唯有速战速决,围攻金陵才能取胜。否则旷日持久,即便是胜,宋国也必然付出惨痛代价。以万千舟船渡江,很容易被察觉,唐国一旦有防备,谈何速战速决?所以,舟船渡江并非上佳之策。”
赵铮心中一动,盯着樊叔清,只听他道:“小人以为,搭建浮桥,大军渡江,可一举灭唐。”
“江水浩浩,搭建浮桥谈何容易?”赵铮笑道:“隋灭南陈,韩擒虎也是率军夜渡而已。”
“未必不可!”樊叔清沉声道:“小人除了熟读圣贤书之外,水文、兵法和营造(建筑)都有所涉猎。去岁曾沿江游览,发现采石矶江面狭窄,完全有架设浮桥之可能。”
采石浮桥?赵铮心中一动,在原时空的历史上,曹彬平南唐,大军正是从采石矶的浮桥上渡江的。
当时修造浮桥的工匠是……赵铮抬头看着也樊叔清,心中泛起一种古怪的感觉。口中却感慨道:“纵然采石江面狭窄,但水流湍急,如何固定?如何舟船相连铺设桥面?难啦!”
“是难,难处就在采石江面水情,两岸地质,何处固定。江中水深几许,如何打桩,如何相连如此种种!”
“没错!”赵铮道:“若是知道这些,或可建成。”
樊叔清起身,躬身一礼,郑重道:“小人要送给少卿,送给大宋的礼物正是采石水情,浮桥搭建之法!宋军伐唐总要数年之后,小人愿花费数年时间亲自去测量水情,记录整理,以备宋军搭建浮桥之用。”
赵铮道:“想法是好,可你浮舟江上,测量水情绝非一日之功。若出现频繁,采石守军怕是会有察觉,你也就自身难保了。”
“确实如此,不过小人有办法!”樊叔清道:“小人这就离开金陵,过一段时间,等所有人淡忘我这个籍籍无名之人。便以功名仕路无望,心灰意冷为由,改名换装出家为僧,就去采石附近的牛渚山广济教寺,那是数百年的名刹,不会惹人怀疑。
到时以僧人身份,或游玩,或垂钓,或修行等理由乘舟入江,可掩人耳目。力求测得精确水情,并想办法在南岸寻找固定浮桥之处,以待大宋天兵到来。”
“你当真有此想法?”
“是的,唐国眼下是歌舞升平,可君臣无意进取,朝堂上多事昏君佞臣,迟早要亡国,小人已经失望透顶了。”樊叔清道:“此事我已经构想多日,意改名樊若水,前去广济教寺出家。”
樊若水!
果然是他,赵铮之前只是猜疑,现在终于确定了。在原时空,宋灭南唐,正是此人献计搭建浮桥,曹彬大军才能快速渡江,攻占采石矶,围困金陵。
没想到在郑王府门口打抱不平,竟然救下来这么一个宝贝,当真是意外之喜啊。得知他身份,连其来意都不用怀疑了,这厮确实要反唐投宋。
就说嘛,皇甫继勋哪里会什么苦肉计?若非是他蛮横莽撞,怎会逼得一个有为青年对唐国失望透顶,想出这等足以让南唐有灭顶之灾的计策来?
还有韩熙载,他们都是南唐重臣,或许都忠心耿耿,可南唐亡国的祸根也正是他们种下的。
“好,此事辛苦却危险,你的毅力让人敬佩。”赵铮道:“说吧,你想得到什么?”
“一来报答少卿救命之恩,二来……小人读过几天书,从小希望能辅佐明君,济世安民,希望大宋皇帝陛下成全。”
赵铮笑道:“此乃大功一件,我会奏报陛下,浮桥建成之日,就是你平步青云之时。”
“少卿如此信任我?笃定小人能成功?”樊叔清有些意外,本以为赵铮会有所疑虑的,没想到……
“是,我相信你,尽力去做吧!”赵铮道:“你的身份和使命,本官会严格保密,除了本官和陛下,不会再有人知道你的存在,期待你早日功成。”
“小人一定尽心竭力!”樊若水沉声道:“小人就此拜别,待宋军平定江南之日,再与少卿相会。”
赵铮急忙道:“先别着急,走之前,跟你打听点事!”
第七十三章谏与逼
樊若水走了,想要再见到他不知道要何年何月。
对于此次江南之行,对于赵铮个人而言,是个不期而至的意外之喜。不经意间遇到采石浮桥的设计者,只此一事便已经算是大功了。
不过最终实现还需要很久,已经记不清宋军是哪一年灭南唐的,但最起码也得有个七八上十年。
樊若水也当真能忍,当十年的和尚,换取平步青云和一生富贵,也值了。毕竟他才十八岁,即便是十年之后,也完全等得起。
额外的惊喜是有了,但是本职任务却还没有头绪,想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