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说后世的中关村已经成了挨踢人员的聚集地,新中国也没有了太监这一伟大的职业。
  但是!
  在著名的穿越者培训基地,某点中文网,一代代的太监简直是层出不穷。
  最可恨的是被称为五青五白五黄五太监之中的五大太监。
  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太监一大堆横行其中,每每挖坑不填,甚至于有一些屌大的家伙,上架精品的时候就切了!
  可以说,某点简直就是新世纪的中官村,让人恨的牙根痒痒。
  但是在大明来说,又离不了太监这种人。
  毕竟大明的太监再怎么坏,再怎么的嚣张跋扈,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忠于皇帝。
  这些太监之中,比较著名的例如郑和,王振,刘谨,汪直,魏忠贤,哪个都是如此。
  好点儿的郑和算是名垂千古,坏点儿的比如刘谨汪直魏忠贤之辈,哪一个不是一张纸条就给宰了。
  对比老刘家搞出来的十常侍还有老李家那些动不动就废立皇帝的太监们来说,老朱家的太监简直就是乖的像猫儿一样。
  但是再牛逼的猫儿遇到了哈士奇一般的文官也得跪。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社会我哈哥,狗怂话还多,打架没赢过,吵加没输过。
  在崇祯皇帝看来,太监就像猫儿一般仗着主人的宠爱可能横行一时,但是唯有二哈才能纵横生生世世。
  反正太监的事儿也就只能先这么着了,至于说提升一下太监的待遇什么的,崇祯皇帝表示目前不考虑这事儿。
  放出宫外一批宫女的事儿,也是由皇后看着办就行了,也用不着拿到朝堂上来讨论。
  至于说官配给卫所士卒什么的,这事后边再找英国公他们商议下就好。
  但是在崇祯皇帝看来,满朝堂的大臣们既然已经拿了自己家的工资,那努力干活就是应该的,否则就是怠工。
  见不得自己家员工偷懒的崇祯皇帝干脆问道:“之前朕让户部和太医院、锦衣卫联手去查实京城及周边的女子婚育情况,如今可有结果?”
  户部尚书郭允厚听到崇祯皇帝问话,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已经派人核查了京城及下辖辖大兴、宛平二县,周边昌平、良乡等二十余个州县。”
  崇祯皇帝一听郭允厚已经把事情给查完了,便饶有兴致地问道:“结果呢?”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情况比臣想象之中的还要糟糕一些。天启七年,京城及周边诸州县共出嫁女子二千三百余,崇祯元年即生育者一千七百余。其中一千二百余人为十四岁出嫁,二百余人为十六岁出嫁,二百余人为十七岁出嫁,余者大部分为十三岁,极少一部分年满十八。”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开口道:“那就是说,大部分都是十五岁便生儿育女了?”
  郭允厚的身子连直都没敢直,只是接着躬身道:“回陛下,正是如此。其中因难产而死者多达百余人,多为十三岁出嫁者。奶水不足者千余人,产后落病者亦有千余之数。后来臣去请教了太医院院正与太医院中的阴科、哑科的御医,发现情况确实如陛下所言,凡年不足十八岁者,其骨骼未定,气血不盈,生儿育女,实有莫大之风险。”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开口道:“每出嫁九人,便有一不足十八岁的女子因难产而死,那就是说,满十八岁才出嫁的,难产而死的很少?”
  郭允厚躬身应道:“是。”
  崇祯皇帝道:“朕有意更改大明律,凡女子未满十八岁者不得出嫁,诸位爱卿怎么看?”
  温体仁早就知道崇祯皇帝想说些什么,当下便出班道:“陛下圣明,臣附议。”
  原本崇祯皇帝以为这事儿也就这样了,毕竟这是好事儿不是?
  只是二哈毕竟是二哈,谁也想不到他们的在想些什么。但是二哈的智商有些时候也是会解除封印的,比如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
  比如御史郑焕闻就不认为这是好事儿,出班后躬身道:“启奏陛下,臣反对。”
  见崇祯皇帝等着自己继续说下去,郑焕闻便接着说道:“陛下,大明律乃太祖高皇帝所定,不可轻动,此其一也。民间向来便认为女子十三天葵至后可以嫁娶,若陛下强行规定不满十八岁者不得出嫁,此扰民之政也。其三,民间女子嫁娶较早,实在是有不得已之苦衷。”
  见崇祯皇帝依然没有话说,郑焕闻便接着道:“若是百姓家中生育四五个子女,抚养上未免为难了些。若是早早的将女儿嫁了出去,便可以减轻一份负担,故而早些嫁女,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前边两条,崇祯皇帝只当这御史言官脑袋又抽抽了,想要搏个清名什么的。
  都已经准备好杀人的崇祯皇帝却不防这家伙居然说出了第三条理由,而且自己还反驳不得。
  别说是大明了,哪怕是后世,一家生几个的情况也很常见,尤其是生不出儿子的那些家庭,更是卯足了劲的生。
  若说是后世的建国初其,禀着太祖的人多力量大思想,尤其是防备着在世界核平之后还有足够的人口来恢复国力,那么可劲生,生的多了有奖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但是在世界没有核平反而相对的和平了之后,还是有人想着多生一些。
  尤其是那些生不出儿子的,更是卯足了劲的生,生一个不是儿子就再生一个。
  生的越多,抚养孩子带来的压力就越大,也就有了越生越穷这么个说法。
  后世尚且如此,更别提此时的大明了——尤其是崇祯皇帝还下过旨意,生的多的有赏赐,官府还给出一部分的抚养费。
  有这种好事儿,再加上晚上本身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那还不可劲的造小人儿?
  但是越生越穷这个定律不只是后世有,大明也一样存在。
  等到最小的娃子生出来之后一瞅,坏了,养活不起了。官府给的钱也不够了。
  本来正在头疼的时候发现比较大的儿子已经可以下地干活了,女儿可以出嫁了——这解决方法不就有了么。
  大点的儿子下地干活去,至于女儿,嫁出去之后就是婆家的人了,不会再吃自己家的粮食了,而且还能换一笔彩礼缓解一下压力。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大家伙儿便一股脑的选择了早点儿把女儿嫁出去。
  崇祯皇帝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办。
  早早的嫁出去没问题,而且还都是合法的萝莉,若是放在后世,那些找不到老婆的单身狗们一定会高兴的吐舌头。
  但是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孩子就像是去鬼门关上走遭的情况下,早早嫁出去的女孩子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就是一种损失。
  如果她们十八岁之后再嫁人,那么生孩子难产的机率就会小的多,这一点从郭允厚统计的数据上就能看出来。
  难产的机率小,人口增加的速度就快。
  人口增多了之后,崇祯皇帝的赋税就能收的更多,也会有更多的男丁去替崇祯皇帝打仗。
  打仗的人多了,在现在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就意味着更多的地盘和更多的税收。
  这简直就是一种良性的循环,直到占领了全天下,再没有土地能跟得上大明的人口增加速度为止,到时候就该是崩盘了。
  但是崇祯皇帝现在需要考虑这种崩盘的问题吗?
  远了不用说,光是辽东的建奴,北边草原上的鞑子,南边的猴子,西边的三哥,这些渣渣们清理掉之后空出来的地盘,就足以让大明在崇祯皇帝驾崩之前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至于郑焕闻提出来的前两点,连照送的王安石都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话,穿越者程序猿皇帝更不会在乎什么天变祖宗人言一类的玩意。
  更何况这祖宗还是朱由检的祖宗,未必就是他朱晓松的祖宗。
  大明现在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御史郑焕闻所提出来的第三点,百姓们因为生的多而压力力,结果养不起了,所以才早早的嫁女儿这一点。
  崇祯皇帝还是打算强制性的制定不满十八岁不得出嫁这一点的律法,但是又不能这么简单粗暴的来,总得有个解决方法才是。
  虽然后世总有些人说阅片无数还是简单粗暴来得刺激,但是政治这事儿却不是这么来的。
  杀个人头滚滚的也不怕的是针对于二哈们来说的,但是对于百姓,这种事儿还是谨慎点的好——真正能做到改朝换代的,就是这些百姓。
  见崇祯皇帝的目光又投向了自己,温体仁明显感觉到压力山大。
  刚才就是自己跳出来先赞成崇祯皇帝的,结果转眼间就被一个御史给打脸了。
  而且看样子,崇祯皇帝也觉得这位御史打的好,打的漂亮——现在不就把锅扔给自己,让自己提出个解决方法来了么。
  温体仁沉吟了半晌后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赏罚并重。若是女子年满十八岁出嫁,可以给予一定的赏赐,不满十八岁者,却是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另外,民间舆论尚需引导,使之认识到女子不满十八岁出嫁的危害之处。”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
  温体仁提出的确实是个解决办法。
  但是罚好办,赏怎么赏?赏个虚名的话屁用没有,赏钱倒是实在了。可是这钱谁出?
  是国库出,还是内帑出?国库的钱是大明的,内帑的钱可就是自己的了。
  想了想,基于大明也是自己的这么个想法,崇祯皇帝便开口道:“既然如此,凡是年满十八岁出嫁者,由各地官府给予一定的赏赐,具体赏赐多少,内阁与户部好生商议一番后再报给朕知晓便可。至于处罚么,凡是女子不满十八岁出嫁者,其赋两算。另外,各地官府也需要做好引导,使百姓们知道过早的婚育的害处。总归是为人父母的,想必也都会心疼自己的女儿。”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加了一句:“王承恩,拟诏,凡宗室女子,未满十八岁者,不得出嫁,违者夺其女子封号,罚万金。有爵位在身者,女子不满十八岁出嫁,罚千金,降爵一等。”
  崇祯皇帝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有人想要推广什么庄稼来着,但是百姓们都不愿意种。
  聪明的县令就把那片庄稼给派衙役保护起来,宣扬说是谁偷就重罚,但是派去保护庄稼的衙役们却不尽责,让百姓们总是找到机会去偷种子。
  最后的结果达到了县令想要的结果,向百姓推广没有用,让百姓去偷的效果却是好的出乎意料。
  崇祯的这种玩法基本上就是把这个县令的做法给改头换面玩了一遍。
  民间一旦发现上层的宗室们开始制定这么一条女子必须十八岁才能出嫁的规则,好奇之下,往往会有人自发的跟随。
  崇祯皇帝的旨意一出,满朝的勋贵们都是感觉胯下一疼。
  这才是真正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崇祯皇帝想要更改民间嫁娶的年龄,结果自己这些人也跟着倒了霉,许多原本已经写好了婚期的,这下子就得改一改了。
  好在有崇祯皇帝的旨意在前,就算是更改了婚期,想必也不会闹出什么问题来。
  崇祯皇帝装完逼就跑的性子再一次的展露无遗——等到问题大部的解决完之后,崇祯皇帝又跑到了皇家学院去了。


第291章 还不如骡子
  在崇祯皇帝的印象里,自己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来过皇家学院了——虽然距离上一次来皇家学院的时间过去了还不到三个月。
  由于早朝上朝的时间早一些,散朝的时间自然也早一些,所以崇祯皇帝很任性的选择了在宫外随便找一家酒楼吃饭。
  当然,这家酒楼暗中也是锦衣卫所控制,只是表面上没显出任何特别的地方罢了。
  崇祯皇帝跟王承恩还有方正化在一张桌子,其他的锦衣卫和内厂番子分散在周围的桌子,确保只要有情况,众人都能及时的围在崇祯皇帝的身边,替他挡掉一切危险。
  两个小炒加上两个炖菜外加一碗米饭,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中午饭。
  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来的时间说不上太早也说不上正好,喜闻乐见的报纸讲读这一环节没能赶上,只能侧耳听着附近在吃饭的百姓们高谈阔论。
  得益于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定下的规矩,还有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又一再强调,所以民间对于朝堂上的事儿议论起来那是毫不在乎——除了骂崇祯皇帝是脑残还有后宫之事,剩下的随便议论。
  而自古以为,中国的老百姓就以议论政事为乐,要不然后世怎么出来那么多键盘治国,嘴炮开疆的键盘侯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儿也就算了,关键是总有些键盘侯是脑袋里边能养鱼,僵尸都对他们的脑容量感觉失望——天天跪舔跪的习惯了,丫的直不起腰来了!
  这种人,可能只有屎壳郎对他们脑袋里的东西很感兴趣。
  至于说议论国事这种爱好上面,其他的地方随便挑随便选,大概也没有哪个地方的能比京城的老百姓玩的更溜。
  就像是后世的出租车司机,别处的不说,只要是京城的,你跟丫提一嘴国家大事中美关系什么的,丫的就能从出发地点给你侃到目的地,而且还不带重样儿的。
  别管什么有的没的真的假的,总之都能给你侃的一愣一愣的,让你直感觉此人不去治国,当真是可惜了人才了,顺便再感慨一番高人在民间云云。
  这大概是身处于天子脚下,消息更灵通一些的好处。
  大明朝的百姓们也是如此。
  尤其是崇祯皇帝还不要脸,一边暗中派人在大明朝散布自己是如何勤政爱民,又一边大量的宣传自己如何带兵亲征,把外族杀的人头滚滚。
  这样儿一来,大明京师的百姓们可就更乐呵了。
  君不见,大汉孝武皇帝刘彻为什么被人传颂了千年?
  还不是因为这家伙把匈奴给打残废了,为了两匹马就派大军万里征伐——汉人的基因深处就好这一口儿。
  从炎黄之时就已经种下的基因,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哪怕只是被深藏了起来。
  至于说刘彻同学后来治国不行,把大汉朝搞的有点儿民不聊生的意思,但是下了个轮台罪己诏之后,大汉朝的百姓就选择了原谅他。
  更进一步说,文景之治这个词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清楚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的功绩和生平的?
  这两位治国一流的皇帝,谁也比不过孝武皇帝远征匈奴和西域带来的名气更大一些。
  由此可见,汉人骨子里好征伐的基因就是怎么样儿也抹不去的。
  崇祯皇帝觉得这样儿就挺好,没有自己斗个什么劲,看看人家大汉朝,哪怕自己都要唱凉凉了,照样吊打外族,这才是真正的牛逼。
  中国还有一句话是流传了几千年的。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或者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有着崇祯皇帝这么一位扛把子,大明朝这个耕种堂口上上下下又开始想着多弄点儿土地了。
  距离崇祯皇帝不远的一张桌子围坐了五六个大汉,个个看起来都是膀大腰圆之辈,浑不似平常百姓。再离的远一些,还坐着一个飞鱼服打扮的锦衣卫。
  整个酒楼的人都没有把锦衣卫之人当回事儿——只要不骂皇帝,他们根本就不出声管百姓们谈论些什么,哪怕是破口大骂当朝首辅,他们也只当听个乐子。
  旁边桌上的为首之人端起酒杯呷了一口,开口道:“我估摸着新军那边儿应该快开始募兵了,咱们兄弟几个总不能一直杀猪吧,得试试去。”
  旁边一个汉子笑道:“赵二哥,你这番心思还是息了吧。那新军是那么好进的?听说不光要体格好,还要认字儿呢。据说还发媳妇呢。当然,这个我也是听来的,不知道真假。”
  赵二却嗤笑道:“你懂个屁,那是进了新军之后有先生教你认字儿,不是一开始就要求你认字儿。至于媳妇儿,你做梦去罢。”
  说完却又挠头道:“那些曲里拐弯的东西俺也不认识啊,真让俺去学,能学会?”
  另外一个汉子看着赵二挠头的样子,笑道:“这个倒是不好说,万一你是文曲星君下凡呢?”
  赵二也被逗乐了,笑道:“你们就他娘的编排我吧,有杀猪为生的文曲星君?”
  笑完之后,赵二又颇有些担忧地说道:“还别说,这新军真不是那么好进的,除了身家清白的良家子,但凡有点儿污迹的都不要。咱们哥几个身家倒是清白了,但是他们要的人也少。”
  刚才还说赵二是文曲星君的汉子也是一脸忧色地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还是皇帝陛下糊涂,多招些人不就是了?”
  正所谓祸从口出,离着他们不远的锦衣卫校尉正好听到了此人这一番话,当下便冷笑一声,之过去后拎起绣春刀便劈头盖脸的砸了下去。
  被砸的那汉子也不反抗,只是拿手抱着头喊道:“军爷!军爷!小人马尿喝多了胡柴,小人该死!定然是朝中有奸佞蛊惑陛下!”
  那锦衣卫校尉打了好大一会儿,看着其他人想拉又不敢动的样子,冷笑道:“下次都他娘的注意点儿。一个个的二两马尿下肚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若不是天子心善,老子这就把你们弄进诏狱里边好好招待招待。”
  几人连声应是,见锦衣卫校尉没有动真格的,便借机将被打的汉子扶到了一边。
  那锦衣卫校尉这才冷哼一声后又坐了回去。
  一伙人之中的兄弟挨了揍,也没有了再喝下去的兴致,当下便喊小二过来会了账走人。
  崇祯皇帝也是一笑。
  这些家伙们喝点儿酒就口无遮拦,这顿揍挨的不冤——若是换了读书人,这会儿已经下了大狱了。
  不过对于现在已经有人想要进新军当兵这种事儿,崇祯皇帝表示还是很高兴滴。
  当兵的人多了,就意味着自己堂口的马仔多,马仔多就能抢地盘,地盘多了收的保护费就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这几个混账要是不骂自己糊涂就更好了。
  比如其他桌子上的百姓,明显也是几个有些闲钱的,此时就在夸赞崇祯皇帝英明无比。
  比如上追尧舜,下配汉武唐太宗一类的,总之崇祯皇帝就是英明神武滴,打的林丹汗跟傻缺一样还能要回来赔偿——这一伙是宣府过来的。
  宣府那边不少人在上次林丹汗入侵的时候倒了霉,但是在崇祯皇帝北征林丹汗之后,又发放了补偿给他们——从林丹汗那里论回来的东西,崇祯皇帝自己没留着,全分给了百姓了。
  一段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崇祯皇帝吃饭的兴致,反而让他比平时多吃了一些。
  到了皇家学院之后,崇祯皇帝就被眼前那台傻大黑粗的家伙给惊呆了。
  自己告诉徐光启七千西书已经在运来的路上了,老徐很开心。
  可是老徐让自己看到的这玩意,崇祯皇帝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
  这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样。
  在崇祯皇帝的印象之中,老式的蒸汽机车前边跟个放倒的圆筒子一样,上边再加上一个直立着的烟囱,后边跟着一个驾驶舱,驾驶仓的前部是燃烧室,一锹锹的煤被铲进去之后燃烧,再往后是煤仓啥的。
  下头的下面跟着一个个的车轮,贼大,还有一堆各种连杆,后边跟着一节节的车厢,里面或者拉货或者拉人。
  可是眼前这个大家伙是什么鬼?
  前面应该是蒸汽机结构的部分不像是崇祯皇帝所见过的一般,反而是分成了两层。
  下面一层明显是蒸汽机,往上面一层明显就是煤仓了。
  这不科学啊,这么一整,到时候过个隧道啥的怎么过?是不是还得把隧道挖的高高大大的?
  但是这不重要。
  崇祯皇帝也不在意,反正能用好用就行了,至于徐光启把这种车头搞成什么样子,随老徐开心就好。
  但是当蒸汽机机车真的开动起来之后,崇祯皇帝发现自己还是高看了这台傻大黑粗的大家伙。
  在皇家学院不远的地方,铺着两条长长的轨道,上面就坐落着这台傻大黑粗的车头。
  当收到崇祯皇帝的示意,车头开动起来后,崇祯皇帝也就在离着不远的地方缓步跟着车头一起往前走去。
  从车头开始走一直到停下,这辆所谓的火车的速度都没有超过崇祯皇帝!
  如果一定要说是有什么优点,大概就是这玩意不会累,只要煤和水都足够,就能一直跑下去。
  但是目前来说,这玩意也就是摆着样子看看罢了。
  就这种空车头跑起来的速度都没能超过崇祯皇帝走路的速度,一旦挂上车厢运人或者运货,那速度……
  画面太美,崇祯皇帝不敢想。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对着站在一旁的徐光启道:“徐爱卿,这车头的速度可还能再提升一些?”
  徐光启躬身道:“启奏陛下,这车头的速度目前来看,也就是这般了,毕竟蒸汽机的效率目前来看,确实不高。但是微臣也在跟其他的同僚们一起商议如何提升车头的速度。”
  崇祯后嗯了一声,接着道:“慢慢来罢,只要能达到与奔马相近的速度便可以了。”
  徐光启闻言便苦笑不已,只得躬身应是。
  奔马的速度,让这台笨重的大家伙达到那个速度,自己活着的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达到。
  但是徐光启也明白,崇祯皇帝要求的不只是车头能达到奔马的速度,而是在拉着车厢在载重的情况下达到奔马的速度。
  可是现在,别说是战马了,就是比之骡子也快不到哪儿去,或许还不如毛驴。
  越想越头疼的徐光启叹道:“若是墨家传人还在就好了。”
  崇祯皇帝笑道:“甚么墨家不墨家的,徐爱卿比之传说中的墨家钜子还要强得多。最起码,墨家可造不出来这蒸汽机。”
  徐光启躬身道:“陛下恕罪,臣一时有感而发。”
  崇祯皇帝倒是知道老徐请的什么罪。
  身为看过《我要做皇帝》这本著名历史教科书的崇祯皇帝,可是大概知道一些墨家的事儿。
  墨子凉凉了之后,墨家就分裂成了三派。
  第一派就是继承了墨子尚武精神的尚武派,讲究轻生薄死,殉身赴义,重视士为知己者死这种理念,慷慨赴死之风更甚于春秋之时。
  韩非子所说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之中的侠,指的就是墨家的这些侠客儿。
  到了老刘家的江山,著名的游侠儿就是那些崇尚墨家轻生薄死的粉丝们形成的。
  第二派就是继承了墨子思想的辩论派。
  论辩派确实是在名辩思潮中为了坚持墨子关于物体存在与人的感觉,物体结构与属性,宇宙的无限与有限,物体的运动与时空等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唯物论观点,和公孙龙、惠施两派名家围绕着坚白石离,同异是非,有穷无穷,火不热,目不见,飞鸟之影,白马非马,一尺之捶,物莫非指等具体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而且这伙人不光是在哲学和超前的宇宙学术上搞研究,而且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于包括起义,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第三派就是玩起了技术的务实派。
  第三派觉得前两派都是扯犊子,一天天的不是玩命就是玩嘴炮,这一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


第29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
  但是,哪怕是分裂成了三派,墨子的道统到了大明崇祯年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告凉凉了。
  或者说,在大汉还没有凉凉的时候,各种学说虽然表面上凉凉了,但是实际上照样嗨皮的很。
  比如法家,根本就是披了层儒家的皮继续活跃着。
  比如小说家,各种形形色色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这些家伙弄出来的,尤其是那些不可描述的话本,深宫故事一类的,传承到大明,便出现了以段小荣为代表的一些专门写话本小说的家伙。
  再比如兵家,这个到什么时候都没有凉凉过,只是秘不示人而已。
  纵横派更是活跃到了螨清凉凉之后,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率策就更不用提了,那是单骑灭一国的大佬。
  唯有杨朱学派和墨家是真正的唱了凉凉。
  杨朱学派的思想主旨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提倡“贵己”、“为我”、“轻物重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说白了,杨朱学派就是别管其他的死不死的,老子自己先爽了再说,至于天下什么的,跟老子没啥关系。
  与之对比明显的就是墨家学派。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之中就是这么评价墨家的。
  但是别以为亚圣这是夸奖墨家。
  《孟子·滕文公下》抨击“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怎么就在亚圣的嘴里成了禽兽,这个已经没地方去研究了。
  但是连亚圣都说这两种学派是禽兽也,那他们不是禽兽也得是禽兽了。
  尤其是这两种学派的思想,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替当政者考虑的。
  舍小家为大家要不要讲?舍己为人要不要讲?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不要讲?五讲四美要不要讲?八荣八耻要不要讲?
  但是这两家的学说,哪一派都跟以上的几点没什么关系。
  尤其是杨朱学派。对于统治者来说,你丫什么事儿都想着自己,不想着国家,或者说不想着替皇帝效命,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所以,杨朱学派早早的就凉凉了。
  至于墨家,虽然大汉朝的时候游侠儿们还牛的一批,传出了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
  还有剧孟之流,在吴楚叛乱时,周亚夫都认为剧孟的能力可顶一个侯国。
  至于随着李陵出塞的五千游侠儿,以步兵之势,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硬怼了匈奴三万骑兵而且还斩首万余,基本上也就是游侠一系最后的绝响了。
  像这种五千硬怼三万的游侠儿,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当权者都得好好掂量掂量——万一这些货不去怼外敌而把自己这个皇帝给怼了……
  所以墨家任侠一系也倒了大霉,慢慢的也凉凉了。
  等到武力支持的任侠一系凉凉了之后,失去了保镖系统的墨家辨论派和务实派,也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
  依着崇祯皇帝所看过的资料来看,除了前唐之时还有过墨家活动的踪迹,后来基本上就没有了。
  而在前唐之时活动的墨家一支也不是什么好鸟。
  自号田襄子的那家伙引诱了朱桀去吃人以求长生登仙之道。
  好好的经愣是被这些家伙们给歪成了歪经。
  等到朱桀在大唐武德四年兵败遭擒,被李二在洛阳给宰了之后,墨家的踪迹就再也难寻了。
  如今崇祯皇帝就很头疼。
  你说好好的务实就务实呗,研究科学技术就研究呗,没事儿搞他娘的什么兼爱非攻啊。
  愿意攻就让他们攻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