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什么的,崇祯皇帝表示不在乎,呆会儿弄个诏告天下的诏书吹吹牛逼就好了。
  只是待到折腾完这一套流程,哪怕是简化之后再简化的流程,时间也已经到了傍晚了。而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心情去后宫中“放松放松”,便先行诏见了温体仁和施凤来,加上崔呈秀,还有田尔耕和许显纯。
  如果让“正人君子”们来看看崇祯皇帝面前这些人,估计一个个的都会捶胸顿足地狂呼人心不古,奸佞遍地——厂卫的名声有多臭就不说了,施凤来和崔呈秀早就是世人皆知的阉党一流,剩下个温体仁还是个逢迎拍马毫无原则的小人!
  崇祯还是习惯性地敲了敲身前的桌子,问崔呈秀道:“辽东那边儿怎么样了?”
  崔呈秀在心里整理了一番辽东最近的情况后躬身道:“启奏陛下,辽东的情况最近的是半月之前发来的战报,毛文龙那边儿依着东江的山岭一直在节节抵抗,朝鲜那边儿虽然一直在摇旗呐喊,可是他们那边儿确实指望不上。”
  崇祯嗯了一声道:“朝鲜么,也就是摇旗还有点儿用,打顺风仗也行,剩下的指望不上他们。”
  朝鲜的战斗力,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指望过。后世那部什么鸣梁海战根本就是扯蛋。
  当时的情况是,朝鲜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明军反过来把日本按在地上摩擦,至于朝鲜多么英明神武,呵呵哒。
  原本也没打算指望朝鲜能帮上什么忙,崇祯干脆接着问道:“那毛文龙呢?战损如何?能不能撑得住?”
  崔呈秀斟酌一番后回道:“据毛文龙半月前发来的战报上所说,他们把许多的掌中雷给弄到一起,埋到建奴必经之路的地下,然后用竹管儿把引线弄的长长的,等建奴走到一半儿时再点燃引线,倒也炸伤了许多建奴。”
  “再加上东江那边儿山地较多,建奴的行军速度一时也快不起来。所以估计还能支撑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至于战损,由于半月之前还没有大规模地与建奴接战,战损倒是不大,现在就不清楚了。”
  崇祯听完许显纯大概的战报后,嗯了一声,接着问许显纯道:“锦衣卫那边儿呢?”
  许显纯也斟酌一番后躬身道:“回陛下,锦衣卫这边儿的密报,比之兵部崔大人那边儿的也快不了多少。据探子五天前用飞奴发回来的密报,建奴五天前也不过刚刚到达险山堡修整。”
  “扈国公那边儿已经纠集了原本的叶赫九部,打算攻打科尔沁部,意图不明。不知道是想单纯地逼建奴回防,以减轻毛大将军的压力,或者是想统合辽东的蒙古诸部?”
  崇祯接着嗯了一声,淡淡地道:“不管他怎么想,只要他打科尔沁,就能替毛文龙减轻压力,或者真的能逼近建奴回防。看起来,朕要亲征辽东的事儿倒是不那么着急了。”
  温体仁一听崇祯还想着出征辽东的事儿,当即便蛋疼无比地反对道:“启奏陛下,前番林丹汗叩关,已经是糜费许多,再加上战死的士卒家中还等着朝廷抚恤,还有征召的民夫也要发工钱,这些加在一起又是一大笔支出。陛下再亲征辽东,只怕国库中当真支撑不起。”
  崇祯皇帝也是蛋疼无比,前番抄了八大蝗商弄的钱呢?总不能就这么飞了吧?
  想到这儿,崇祯便问道:“那银子呢?朕前番查抄了那八家通敌卖国的奸商,可是抄出来不少的银子。”
  温体仁苦笑道:“陛下,银子虽好,可是它不能再生出来银子啊。陕西大旱,要买粮食赈济,这便是一大笔支出,上千万两银子砸过去,换回来的也不过是一船船的粮食。”
  “东江那边儿毛文龙上了折子说那掌心雷好用,要求再弄点儿过去,越多越好,还要改造一下弄成能埋到地里的那种。这又是一笔钱。虽然徐光启徐大人那里的银钱走的是陛下的内帑,兵仗局也是走的内帑,但是军器局中购买所有材料甚么的,走的可也是国库。”
  “这一来二去的,国库里的钱已经是不多了,除非陛下再从内帑中拨一些银子。”
  你丫想都别想!朕内帑里的钱可是木匠留下的老底儿了,你们还想打这么点儿钱的主意?早知道之前抄了八大蝗商的钱就不给国库辣么多,朕留在内帑好了!
  崇祯皇帝也愁,钱没了,上哪儿弄?哪里都要花钱,问题这银子也他娘的生不出来银子啊,操蛋的银行系统到现在也没理出个头绪来,这他娘的前前后后快半年多了,一个比一个掉链子!
  幸好穿越前的崇祯皇帝是文科生转的程序猿,那思维的跳跃性可不是一般的大,突然之间就问道:“瑞王、惠王、周王三人可曾进京履任了?”
  自认为对崇祯皇帝有那么一点儿了解的温体仁闻言,便猜到了崇祯皇帝想要干什么——丫的这是盯上了福王的家产了,想着怎么杀猪呢。
  可是咱能不能要点儿脸呐?谁不知道当年你福王叔爱宠,你爹不受待见?你就这么把你福王叔给宰了肥羊,这天下人怎么看?天家内哄?不讲亲情?不知道当初汉文帝逼死淮南厉王后天下人是怎么说的?“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歌谣你崇祯皇帝就没听过?
  若是被穿越前的崇祯皇帝么,这个典故肯定是知道的,然而穿越者崇祯皇帝表示什么狗屁的歌谣,朕没听过——听过也当没听过!就算是有着原本崇祯皇帝的记忆,那也是没听过!狗屁的福王叔,关朕屁事!
  然而温体仁并不知道崇祯此时到底在想些什么。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一直未变,仿若面瘫一般,无奈之下只得躬身道:“启奏陛下,瑞王殿下、惠王殿下还有周王殿下已经进京,眼下正在收拾宗人府那边儿。”
  果然,从来不知道底线到底为何物的崇祯皇帝这次也没有让温体仁失望:“既然都到了,那便宣瑞王、惠王、周王入宫,商议下福王害民一事到底该如何处置?”


第195章 左右都是不要脸
  大明朝的藩王们有笨蛋没?肯定是有的,福王就是典型的作死没够型的笨蛋。
  但是也可以说是没有。由于藩王们基本上与皇位无缘,所以倒也不会有哪个大儒闲的蛋疼了跑去教导他们甚么子曰诗云一类的,多是各个王府自行聘请先生,再加上先王的教导。
  而且老朱家就是再把藩王当猪养,该有的仪仗、护卫、外加其他的教育资源还都是有的,所以才有着嘉靖皇帝上台之后哪怕修仙不上朝,照样能牢牢地把控着朝政这样的事儿。
  当然,崇祯就算了。小时候不受重视,等他哥登基了,倒是请了先生教他读书,可惜都是些正人君子,好好一个娃硬给忽悠瘸了。
  所以在新鲜出炉的宗人令瑞王朱常浩,以及左右宗正惠王朱常润和周王朱恭枵在得到崇祯诏见自己等人的时候,心里其实就大概有点数了。
  等到三王先行过拜见天子之礼后,崇祯便连声对王承恩道:“快去搬凳子,让三位王叔坐下讲话。”
  待三人谢恩落座之后,崇祯便当先开口道:“瑞王叔乃是朕的长辈,如今又为宗人令,朕想听听瑞王叔对于福王叔一事的看法。”
  瑞王朱常浩很想说自己没有屁的看法,你都摆明了想要福王的命了,我能怎么看?
  然而心中想归心中想,毕竟面前的这个小屁孩是皇帝,自己还真就不能无视他的问话。
  心中斟酌一番后,朱常浩说道:“启奏陛下,福王朱常洵失智,有伤太祖皇帝仁德,依臣之见,当罢爵,废为庶人。”
  原本这是一个要脸的说法,反正废为庶人以后福王也落不下好,可是朱学浩还是太低估了崇祯皇帝的人品下线值。
  崇祯冷笑一声后道:“庶人?福王叔这般欺压百姓,这是在刨大明的根!仅仅是废为庶人便可?他想要刨大明的根,朕就先把他给刨喽!”
  朱常浩和朱学中润,还有朱恭枵闻言便被吓了一跳。
  崇祯皇帝这也太不要脸了,哪怕是废为庶人后你再派锦衣卫去暗杀掉福王呢。这般赤裸裸地说出来,还是当着温体仁等朝臣的面直接说,未免有些过分了吧?
  只是不待朱常浩和温体仁等人再劝,崇祯皇帝就抢先开口道:“传朕的旨意,福王失德,洛地百姓苦之久矣。着宗人府除爵,福王朱常洵并王妃、世子等人,皆赐自尽。”
  崇祯皇帝的话既然说出来了,就断然没有再收回去的道理,朱常浩闻言,只得无奈地应道:“臣,遵旨。”
  只是在领完旨之后,朱常浩便接着道:“启奏陛下,福王府一应财产,当如何处置?没入内帑还是充入国库?”
  崇祯皇帝极其不要脸地道:“这本就是天家之事,福王府一应财产,着锦衣卫并东西厂共同查抄后没入内帑,以资国用。”
  就在温体仁想要提醒下崇祯皇帝,国库也没有余钱之时,崇祯便接着道:“哦,对了,待查抄完之后,朕再拨一部分到国库,以免国库空虚。”
  ……很好,很不要脸。你倒真是颇得你家祖宗的遗传!温体仁无法,只得躬身道:“臣先代户部谢过陛下。”
  崇祯嗯了一声,便接着道:“如此一来,朕东征之事是否可行?国库可能支撑得起了?”
  你丫能不能别总想着东征!东征!你是皇帝!不是大将!
  温体仁左思右想了一番后才劝道:“陛下何必一定要御驾亲征?辽东之疾,不过腠理,只要后继的补给跟得上,再加上扈国公的牵制,建奴必然退兵。只是陕西大旱,却在肌肤,若不重视,恐将在骨髓也。”
  崇祯却道:“建奴一日不退,朕心一日难安。若失了东江,建奴便有了可倚靠之地,只怕为祸日深。至于陕西之地,既然已经买了粮食,便放开了赈济,前番朝堂之上不也是说要以工代赈,重修山陕之地的河道沟渠么?”
  这一回说话的,却不是温体仁了,许显纯接话道:“启奏陛下,山陕之地的赈济粮食,能到灾民手中的,十不足三四!”
  捅了个天大的马蜂窝的许显纯早就准备好迎接崇祯皇帝的雷霆之怒,却意外地没有等到。
  就听崇祯皇帝嘿嘿冷笑一声后接着道:“好,想不到还有十之三四!朕原以为有个十之一二便算是好的了!”
  崇祯皇帝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在温体仁等人听来,却是感觉麻烦大了。
  一般来说,皇帝发怒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儿,不管是喝斥还是责骂,只要能混过去,也就混过去了,事后说不定还能落些好处。
  可是这位爷不一样,每次暴怒之时,表现的越是平静,底下的火气就压的越大,一旦爆发出来,只怕菜市口寻边儿又要人头滚滚不绝了。
  崇祯却是淡定地道:“那十之六七呢?别跟朕说粮食会自己长了翅膀,飞了?”
  许显纯顶着压力躬身道:“启奏陛下,以十成粮食来算,从海外属国到了登莱,人吃马嚼之下,便要去了一成。”
  “从登莱上岸后经过漕运到通州,再从通州到了陕西,便只剩下了五成。等到了灾民手中,便只剩下了三四成而已。”
  崇祯嗯了一声,问温体仁道:“若是正常情况下,从登莱到了陕西,应当剩下几成?”
  温体仁心中算了算,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正常转运,消耗之后还当剩下六到七成,毕竟之前一路走海路过来,消耗不大。大头却是在民夫转运之时。”
  崇祯还是冷笑一声,便接着问许显纯道:“那中间那些呢?都到了哪儿去了?”
  许显纯躬身道:“海运漂没一成,漕运漂没一成,路上各级官员再漂没两成,发放赈济粮食的官员们再漂没两成。”
  崇祯皇帝半晌无语,突然间问道:“此前下了的旨意可都传达到了?陕西之地还可稳定?”
  许显纯闻言,便躬身道:“启奏陛下,前番陛下所下的旨意,各级官员都已经接到。目前陕西之地还算稳定。只是,已经有了些不稳的苗头。”
  崇祯却冷笑道:“苗头?只怕过不了多少时间便要烽烟四起了罢!”
  说完,却是问崔呈秀道:“若陕西之地有变,谁人可以平叛?”
  崔呈秀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可以命三边总督杨鹤平为总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崇祯意外地望了崔呈秀一眼,原本以为这个家伙应该是直接以剿为主,想不到居然说出了以抚为主这种话。
  崇祯好奇之下便问道:“说说看。”
  崔呈秀斟酌一番后,躬身道:“启奏陛下,陕西不稳,在于赈济不力之所故。若百姓有粮,谁又会想着反叛?因此臣才说当以抚为主。只要后续的赈济粮食能跟上,其祸乱自平。若再有冥顽不灵者,再大力进剿也不迟。”
  崇祯嗯了一声后,便转问温体仁和施凤来道:“二位爱卿有何看法?”
  温体仁也躬身道:“臣附议崔兵部所言。但凡百姓能活得下去,便不会轻易造反。只是陕西既然已经有不稳的苗头,朝廷还当多做准备才是。”
  施凤来也躬身道:“臣附议。”
  崇祯闻言,沉吟一番后说道:“既然如此,密令杨鹤做好平叛的准备,必要时可从宣大之地调兵。能抚便抚,不能抚便剿。若有人降而复叛,则剿。”
  说完,崇祯又接着对许显纯道:“沿途都是哪些人在漂没,给朕整理个名单出来。命东厂复核。”
  虽然崇祯没有说整理出名单后怎么办,但是在温体仁等人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一颗两颗人头的事儿了。
  有意转移一下话题的温体仁在许显纯躬身领命之后便接着道:“启奏陛下,前番陛下出征之时,春闱已经考完。不知陛下准备何时殿试?”
  崇祯想了想,左右现在自己去辽东的事儿已经黄了一半,能去的可能性也不算太大,便说道:“三日之后罢。明儿个的大朝会,先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再将朕亲征之事诏告天下,让百姓一起跟着乐一乐。”


第196章 战后封赏
  第二天的大朝会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前半部分依旧让崇祯皇帝感觉到想睡觉。
  难怪有人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四月里纳了完颜玉卓为妃,接着不久就跑到草原上砍人,现在已经近八月的时间,正是京城之中最热的时候,崇祯皇帝开始无比想念没穿越之前的冰箱和老冰棍儿了。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现在没有就是没有。
  暗自不爽的崇祯皇帝突然听着礼部尚书孟绍虞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前番陛下亲征林丹汗,未有诏书诏告天下,如今陛下得胜归来,正当明发诏书并大赦天下,以示陛下天威天恩。”
  眼见扯了半天之后终于要转入正题,崇祯皇帝也来了精神,先是淡淡地嗯了一声,接着才道:“孟爱卿言之有理,诏告天下原本便是应有之意,既然如此,便由内阁起草诏书,先呈给朕,再由司礼监用印后明发天下。”
  待温体仁也出班与自己一起领旨之后,孟绍虞接着道:“启奏陛下,眼下春闱已过,尚有殿试需陛下钦点。”
  崇祯嗯了一声,不提殿试之事,只是问道:“朕前番曾经说过,加开明律科、明算科、格物科。这三科参与人数有多少?成绩如何?”
  孟绍虞却是暗道一声侥幸,得亏自己早有准备,否则只这一个问题,自己便要答不上来了:“启奏陛下,明律科参与者共一百二十八人,得过者三十四人;明算科参与者共七十九人,得过者二十五人;格物科参与者共七十七人,得过者不过十四人而已。”
  虽然心里早有一定的准备,可是崇祯心中还是失望不已。狗屁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个个的都是些蠢蛋!
  后世的高考跟这比起来跟本不配称之为千军万马过独木!后世哪怕随便一所二本院校录取的人数,都远远多于大明朝一次春闱录取的人数,而且这春闱还是三年一次!
  哪怕有一半的人去参加明律、明算和格物科,也不至于到最后连一百人都没有的录取结果。
  然而事情已然如此,崇祯也是无可奈何,只在沉吟了半晌后道:“既然如此,明律、明算、格物三科,每年都考举一次罢。若是赶上春闱,便在春闱之后考试。”
  很好,这很符合您这任性皇帝的作风。孟绍虞无奈,只得躬身领旨后接着道:“启奏陛下,殿试一事?”
  这回崇祯皇帝没有再岔开话题,直接道:“便定于后日罢。到时候朕亲自出题。”
  等到孟绍虞领旨之后,崔呈秀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陛下前番远征林丹汗,一应将士的封赏,兵部已经整理出来。”
  这个倒还真没有什么太麻烦的。崇祯出征之时,原本就已经把监军太监下放到了百户一级,对于战功的统计都是这些监军太监和百户一级的将官们共同交上来的,兵部只要复核一遍即可。
  崇祯嗯了一声,便对王承恩道:“呈上来。”
  王承恩躬身领命,下了御阶去崔呈秀手中接过折子,复又递给了崇祯皇帝御览。
  崇祯打开折子看了半天,不满意地道:“京营与新军倒也罢了,这顺义王与卓里克图汗那边儿过来的万骑,何以封赏如此之少?”
  崔呈秀闻言也是无奈了,您老人家一向是把那些外族不当人看,什么法子阴损您就用什么,这个万骑您不也是准备拿来当炮灰的?
  这个却是崔呈秀等人想的错了。崇祯皇帝拿着外族不当一回事儿,那是建立在不听自己话的基础上,现在这一个万骑明显是离死忠份子不远的“可造之材”,属于他崇祯皇帝拿来演一出“千金买出马骨”好戏之中的“马骨”,又怎么可能给的封赏太少?
  不待崔呈秀解释,崇祯先开口道:“依朕看来,这万夫长巴特尔的封赏给的少了,再加两层。千夫长和百夫长们都各自再加一层。”
  这回不等崔呈秀表示反对,户部尚书郭允厚先不干了:“启奏陛下,彼万夫长、千夫长与百夫长,夷狄也。若再加封赏,便与我大明将士何异?国库之中的钱粮可是不多了,便是封赏给我大明将士都还嫌不够,又何来许多给他们?”
  麻卖批!这大明的文官儿这点儿倒还是好的,不像是人家螨清的慈禧老娘们儿,宁与友邦,不给农奴,大方的很。
  人家螨清的老娘们儿大方,可是这大明的文官对待外族可就是一个比一个抠了,就连之前林丹汗和内喀尔喀五部请求封赏的要求,崇祯皇帝都在这些文官的撺缀下给拒了——后果也很明显,内喀尔喀五部剩下两家,林丹干脆想要南下自己取,结果被怼成了死狗。
  当然,这个锅崇祯皇帝表示老子背了,不能因为这点屁事儿就让手下去背锅,反正是蛮子,老子就是不给,你能咬了老子的鸟儿去?
  但是现在不行啊,这个万骑可是自己要拿来收买人心的,以后还要送到战场上去替自己卖命,而且就眼下来说,这个万骑也是为了自己而战死了三千多人,算是自己人了,这封赏就不能跟别的大明将士有区别——后世不是说了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大明将士得的多,这些人得的少,那这些人还会死心塌地的给自己卖命?
  再说了,不就是钱么,等抄了福王,钱还不有的是?
  想通了这个关节的崇祯皇帝开口道:“郭爱卿不必担心钱粮之事。这一个万骑,随朕北征草原,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在朕心中,与京营和新军将士无异。一应抚恤与赏赐,皆按京营与新军标准来。”
  郭允厚想了想,接着问道:“陛下,那战死之人呢?家属在草原者又当如何?”
  崇祯沉吟半晌,说道:“与京营和新军将士的抚恤同例。其家属若是愿意入关,则择地使其定居,给我大明户籍。若是不愿,便将应划分给他们的土地折算成钱粮,发放给他们的家属。”
  郭允厚眼见崇祯连这点都考虑到了,干脆便领命应是。
  孟绍虞却接着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崇祯皇帝本来觉得这就已经差不多了,正准备宣刘兴祚等有功之人进行封赏,见孟绍虞还有话说,便好奇地道:“孟爱卿还有何事?”
  孟绍虞脸上却是像便秘一般,也不知道怎么挤出来的那神怪的神情,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以后不管是陛下亲征,还是大军出征,这俘虏总是要留下一些的。”
  崇祯一听,却是嗯了一声,问道:“莫非孟爱卿是指责朕杀俘不祥?”
  卧槽!大哥,你可别这么说,这话说的可就诛心了啊。
  孟绍虞蛋疼地躬身道:“臣不敢!陛下,若是不留俘虏,如何献俘太庙?此番陛下亲征,原本是大胜,只是不能献俘太庙,只怕不够尽善尽美。”
  崇祯也没想到孟绍虞说的是这么一回事儿。献俘太庙什么的,还一定得是活的?死的不也一样?弄活的回来不还得养几天,到时候不一样得一刀给剁了?
  也是觉得蛋疼的崇祯皇帝问道:“献俘太庙,拿人头去不就好了?非得是活的?朕以为没甚么必要。想必以太祖高皇帝的性子,看到这些死了的鞑子会更高兴也说不定。”
  一句话问的孟绍虞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你丫说的真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
  蛋疼不已的孟绍虞躬身回道:“启奏陛下,献俘太庙,不仅是为了让太祖高皇帝和列位先皇高兴,更是宣示武功,以慑不臣,所以这俘虏,还是留几个的好。”
  崇祯皇帝想了想,便说道:“朕已经知晓。着兵部通知各地将领,以后大战,俘虏总要留下几个有身份的,献俘太庙。”
  崔呈秀虽然出班领命,心中却暗道谁不知道要留几个有身份的,执敌酋于陛前,这可是了不起的大功勋,谁跟皇帝您老一家一样,自己不开心就不留俘虏。
  崇祯皇帝眼见再没有人出来上奏,便对王承恩道:“宣,刘兴祚、张之极、巴特尔上殿。”
  王承恩闻言,便扯着嗓子喊道:“陛下有旨,宣,刘兴祚,张之极,巴特尔上殿听封呐!”
  崇祯听着王承恩的声音,心下也不得不佩服。一个死太监,声音不仅不阴柔,反而让他喊出了一股子别样的意味,不说铜钟大铝,亦有一股子堂皇之意。
  刘兴祚,张之极,巴特尔三人正是跟随着崇祯皇帝一路北征,杀人无算的杀才,多次带头冲杀的就是这三个家伙。尤其是刘兴祚,原本崇祯皇帝就对他的印象特别好,再加上其母也算是为国牺牲,虽然说封了君,但是崇祯皇帝觉得还不够,正好借着这次的机会一并再赏一回。
  待刘兴祚,张之极,巴特尔三人亦步亦趋地以一种接近小跑的姿态快步进殿山呼舞蹈万岁之后,崇祯也不说平身,只是对着王承恩道:“宣旨罢。”
  王承恩先是躬身应是,接着便取过一封圣旨,打开后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蒙古林丹汗,不服王化,叩边害民,朕不得已,起兵破之。身亲战阵,历时二月。赖天地祖宗之灵,遂平其乱。尔诸奉天征讨将士,栉风沐雨,百战百胜,万死一生,报国之深恩,弘济艰难,宣力甚多,辅成大功。今以尔等扫北功臣,赏赐等第,参酌得宜,论功高下,定尔爵赏,朕不敢私,在尔诸将,亦自知之。”
  “今封尔英国公世子张之极为定边扫北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平北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世承袭。”
  “今封尔刘兴祚为定边扫北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定北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世承袭。”
  “今封尔巴特尔为定边扫北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蒙古万骑万户、平边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世承袭。”
  “于戏!人君之职,惟在奉天,爵赏之颁,岂容私意?今以天下之财,赏天下之功,民之资力有限,名爵之贵无穷,故兹赍与,亦不以多少为轻重。或朕知有未尽,未满尔心,对朕自陈,若退有后言者,于犯法甚不可也,但恐尔等不立功尔。今后果能立功,至再至三,不吝爵赏。朕之此言,通于天地,布告尔众,咸使闻知。崇祯元年八月二十七日。”
  刘兴祚,张之极闻言大喜过望,这他娘的就封侯了?
  尤其是刘兴祚,说是降将也不为过,居然也能封侯?自己家老娘原本还说可惜看不到自己封侯之日,如今便封了侯爷了,娘啊,您在天有灵,可看到了么?
  而张之极就更高兴了。看以后谁他娘的还再喊自己小公爷,以后谁要是不喊自己一声侯爷,自己就大嘴巴抽他!
  正高兴间,见巴特尔还是一脸懵逼的样子,赶紧拉了他一把,三人一起跪地谢恩道:“臣,刘兴祚,张之极,巴特尔,谢主隆恩!”
  崇祯皇帝在龙椅之上淡淡地道:“平身罢。望卿等以后用心为国,朕必不吝封赏。如今封侯,以后未必不能封公。”
  等到封赏完毕,崇祯皇帝便宣布散朝。自己从出征到现在,算算已经两个多月了,到现在还没有好好和皇后说说话。如今皇后正是怀胎四个月左右,可金贵的很呢。
  等到崇祯皇帝匆匆忙忙地到了后宫,来到皇后的寝宫之时,却见完颜玉卓正陪着皇后在聊天。
  完颜玉卓的性子向来大大咧咧地,倒也不想着避讳,只是略带憧憬地道:“也不知道陛下此番北征蒙古,可有没有吃苦?是不是瘦了些?草原上的风沙可大了哩。”
  周皇后原本便是小家碧玉,虽然进了信王府后便是正妃,如今更是贵为皇后,但是却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听完颜玉卓这么说,便感兴趣地问道:“草原上是甚么样子?妹妹可要好好跟本宫说说。”
  完颜玉卓闻言,轻笑道:“哎呀,有甚么好说的呢。那些牧民每日里便是骑马放羊甚么的。只要不是冬天,便还好一些,若是到了冬天,那白灾可是吃人的魔鬼哩。不过,只有一点儿倒是好的。”


第197章 没有一个好东西
  正在说话的周皇后和完颜玉卓见崇祯皇帝进来,慌忙间便要给崇祯皇帝见礼。
  崇祯却是赶上一步抓住了想要行礼的周皇后说道:“免礼,免礼,小心腹中的孩儿。”接着又对完颜玉卓道:“婉妃也坐下吧。朕刚才听你们说的开心,正在说些什么?”
  周皇后乃是六宫之首,闻言便先说道:“哪儿有说些甚么,不过是臣妾觉得闷了,便喊了婉妃妹妹过来陪臣妾说说话,正说到草原呢。婉妃妹妹说草原上有白灾甚么的,却有一点是好的,臣妾正问着呢。”
  崇祯心想这尼玛草原上还有好的?有好的怎么那些家伙总想着上中原来抢?正好奇间,就听完颜玉卓掩嘴笑道:“可不是么,夏天的时候,晚上要比中原凉快多了。”
  周皇后羡慕地道:“这可真是不错,大明的夏天啊,就连这晚上也是一身的汗,总是黏乎乎的,忒不爽利。”
  崇祯心想,这倒也是。这次出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