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了些。
揉了揉有些发涨的额头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按成绩录取!技不如人就是技不如人,招不到生员也是三所大学祭酒的责任。另外,打从今年开始,复读的生员最多只允许复读一年,如果第二年再考不中心仪的学校,要么回乡,要么服从安排,去其他大学就读。”
崇祯皇帝的话总算是给这场争论盖棺论定了。
说白了,还是惯的,这年头还没有后世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紧迫感,刚刚开始爆发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显现出应有的威力,想必再过上几年,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考上大学不读?只怕复读之后再想考就会更困难!
一场大朝会散去之后,头疼不已的崇祯皇帝又带着几个心腹级别的马仔们在内阁里面开起会来。
主要的议题没别的,还是主要针对于沙皇俄国的战争,还有针对于欧洲的乱局。
卢象升无比感谢前任首辅温体仁。
如果不是温体仁在阁的时候打下了好基础,只怕自己现在除了头疼还是头疼——光是这两年往外面移民就足够让人抓狂的!
大明的人口是多,但是也仅仅是针对于整个本土来说,如果再算是新明岛和莫卧儿,还有英格兰等等地方,整个大明甚至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
而内阁最为头疼的问题就在于,大明至今还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甚至于是短时间内没办法停下!
军方出身的卢象升心里很清楚,就现在的大明军方,早就不是以前那个打仗靠家丁的大明军队了,在军功的刺激下,这些杀才们整天就是磨刀霍霍,打算看看又有哪里不服王化。
想要一点儿动荡都没有的强行给军国制这台怪兽套上枷锁,除非崇祯皇帝出现,否则的话内阁拿这头怪兽一点儿的办法都没有。
而崇祯皇帝显然不是那种会轻易收手的皇帝,他老人家现在正巴不得继续打仗,最好能够在有生之年把全世界都插上大明的旗帜。
对于这一点看的越清楚就越头疼,卢象升就越发的感觉到前任首辅温体仁的不易。
就像现在这样儿,崇祯皇帝他老人家摆明了是打算搞沙皇俄国,同时搅动欧洲风云,军方再一次坚定的站在了崇祯皇帝身后。
怼沙皇俄国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怼完人之后怎么办?
那么大的地盘扔在那里长草肯定是不行的,可是不扔着长草又能怎么办?想要实际占领一块地方,得有人。
人呢?
人还没生出来呢……
崇祯年间早期带来的人口红利从某一方面来说已经很牛逼了,比如各种先进技术开始了井喷现象。
可是真正要用的时候,人口还是太少了些,光是新明岛那边就能再移民个几百万上千万,英格兰那边也能移民上千万。
更不要提现在干脆就是闲着长草的蓬莱大陆。
然而,蓬莱洲的情况跟沙皇俄国那边的情况,根本就不一样啊……
第831章 如何大量创造下一代
蓬莱洲也就是后世的美洲大陆,因为崇祯皇帝比较懒的原因,南美洲跟北美洲并称为蓬莱洲,而没有分别命名。
最要命的是当蓬莱洲上面的那些欧洲人全部清理干净了以后,大明的朝堂上下才发现没有足够的人口向蓬莱移民,最终只得将蓬莱闲置在那里长草。
原因很简单,移民少了没什么用还容易出问题,移民的多了本土的人口就会明显减少,已经认识到人口红利的大明朝堂自然想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问题是天不遂人愿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以前的大明没有这么多地盘,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的时候,朝堂上面恨不得民间百姓少些再少些。
现在地盘多了想要人也跟着多起来吧,人口又不像是粮食,春天种下去就可以等着秋收就行了,一代人的成长怎么着也得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尤其是婚嫁令被改了以后。
之前的大明百姓,男子十四,女子十三就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尤其是女子一旦超过十八岁,那都能称一声老姑娘了。
现在可好,大明律直接将这个时间向后推迟了好几年——如果不是随着年龄的向后推在某一方面提升了新生儿的成活率,只怕朝堂上面早就开始闹腾了。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也是蛋疼不已。
自己又不是神仙,吹口气就能变出来百姓,还不是得靠民间一茬茬的生,然后自己再一茬茬的割韭菜?
再说了,生多了有奖,养不起国家给养这些闻所未闻的政策都他娘搞出来了,人口增长率始终还是那个鸟样儿,自己有个锤子的办法?
再说了,现在的人口增长率已经可以了,较之天启年间已经大幅提高了很多了,再想提高,就只能把全国百姓都变成草,然后拔苗助长了……
张之极斟酌了半天才开口道:“陛下,要不然,鼓励民间纳为妾?”
斜了一眼张之极,崇祯皇帝冷笑道:“朕下旨,你们这些勋贵带头是不是?昨天是不是又被你家夫人给训了?”
张之极顿时讪笑道:“陛下误会了,闺房之乐,闺房之乐而已。”
崇祯皇帝表示朕就笑笑不话说——天知道大明朝的这些个勋贵武将们都是怎么回事儿,论到怕老婆真是个顶个的从心,现在都他娘的知道曲线救国了!
问题是,朕下了这个旨意倒是问题不大,可是朕的后宫里面怎么办啊,那些小娘皮不又得开始闹腾着给朕纳几个妃子?
这不行,好不容易消停下来的后宫,绝对不能因为这个馊主意再加人了,毕竟妃子多了就该自己头疼了……
然而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卢象升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了革命:“启奏陛下,臣以为英国公所言可行。”
卢象升一边斟酌着用词一边慢悠悠的道:“现在许多外族女子都在想方设法的嫁给我大明男子,而民间那些有功名在身可以纳妾的看不上外族女子,能勉强接受那些外族女子的普通百姓又没资格纳妾,所以?”
朱聿键则是跳出来反对:“卢部堂和英国公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些!新明岛上现在也有一些蛮子女人,然而移民过去的大明百姓对于这些外族女子明显没什么兴趣。”
卢象升躬身道:“倘若纳一个外族女子为妾赏银五两呢?”
这下子轮到吴甘来炸毛了:“卢阁老这是要掏空大明的国库!”
卢象升顿时又将目光转向了崇祯皇帝:“陛下,正所谓上有所好……”
崇祯皇帝顿时就是呵呵一声冷笑。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或者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姓卢的无非就是想要让朕带头弄个外族女子入宫为妃。
只要自己带了头,这些勋贵们,还有文武大臣们自然就会紧跟着自己的脚步行动,开始一场大规模的纳妾行动,一如当初完颜玉卓入宫后,这些混账东西们各自弄了草原上的女子为妾一样。
问题是,人家完颜玉卓虽然是锡伯部出身,可是现在整个锡伯部的户籍册子上都写着汉,跟现在讨论的外族一点儿的关系都没有。
尤其是那些红头发蓝眼珠又人高马大的欧洲女子,弄进宫来后语言不通倒也罢了——牙签搅大缸可就丢人的很了……
心里琢磨着自己不能丢人的崇祯皇帝决定发动甩锅技能:“朕看英国公方才的提议就很好,勋贵和大臣们起到带头作用,下面的官员很快就会跟上,民间百姓最是喜好跟风。至于民间普通百姓不许纳妾的规定,还是一如既往的执行吧——蛮女为奴不为妾,自然就不用再修改大明律,也省得孟爱卿总是找朕抱怨。”
卢象升顿时感觉自己真是躺着也中枪。
所谓的勋贵和大臣们,勋贵自然指的是张之极这一伙公侯,至于大臣们,想都不用想,自己这个当朝首辅肯定没跑。
问题是那该死的张之极怕老婆,自己就不怕的?
眼见卢象升还想再说些什么,崇祯皇帝干脆一摆手道:“就这么定了。王承恩,回头命人给各个勋贵们家里传个话,藩王们那边由王叔祖替朕传个话,朝堂上的诸位爱卿就有劳卢爱卿了。”
朱聿键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觉,甚至连躺枪的感觉都没有。
藩王嘛,朝政不用操心,打仗不用上阵,最大的责任就是吃喝玩乐顺便创造下一代,跟蛮族女人创造下一代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聊完关于如何大量创造下一代的话题之后,崇祯皇帝很自然的就将话题转向了铁道部跟交通部的破事儿上面。
铁道部跟交通部还有工部这三家互相看着不顺眼,几乎是从铁道部跟交通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因为铁道部和交通部的大量职权都是从工部分离出去的。
原本一个巨人被拆成了三份,再加上铁道部和交通部从工部手里抢走了大量的劳工份额,保留了主体架构的工部自然心里不爽。
这次三个部再一次冲突的原因还是跟以前一模一样,都是出在了劳工的数量分配上面。
与之前几次冲突不同的是,这一次交通部站在了工部一方。
同样都需要大量的劳工,铁道部偏偏就能多吃多占,大明这两年弄回来的劳工几乎被铁道部弄走了一半,少府那边弄走了一成,剩下的四成才是交通部和工部平分。
一肚子火的交通部和工部上下没胆子将火气对准崇祯皇帝发泄,但是对准铁道部和交通部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反正各部大佬不和,皇帝多半是喜闻乐见的。
崇祯皇帝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灭火:“前几次都是铁道部拿到了大头,这一次的劳工到岸之后,铁道部分两成,少府分一成,剩下的七成由交通部和工部平分。”
交通部尚书常开胜顿时不愿意了:“启奏陛下,即便铁道部只分两成,交通部与工部平均七成也不过是三成半,而眼下交通部需要的劳工数量远超铁道部和工部!”
似乎没有看到铁道部尚书洪承畴和工部尚书张应选眼中的怒火,常开胜掰着手指数道:“工部的河道桥梁是需要大量的劳工没错,可是自崇祯三年起就没停下过进度的工部,如今需要劳工的地方少之又少。
而铁道部需要还是需要大量的劳工,但是也不如交通部更为迫切,毕竟那些铁道不能互相通行的地方,全部是交通部修的直道在支撑着。
到目前为止,交通部的施工进度远远落后于原本的计划,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了劳工不足上面,以至于很多地方的直道至今还没有开始动工。
这一次的劳工到岸后,交通部无论如何也得分到五成,以便交通部能够尽快将规划中的直道都落实在纸面上。
陛下不是曾经说过么,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路已经开始大修,却受到劳工的制约,这岂不是违背了陛下的初衷?”
原本跟交通部一伙的工部尚书张应选顿时反水了:“如果按照常部堂所言,那我工部岂不是天天的无所事事,白白的浪费钱粮?若果真如此,那铁道部还有你们交通部要用到的跨河大桥,你们自己去修,少来工部这边抱怨!”
洪承畴点了点头道:“现在奴尔干都司北山部至辽东和蒙古的铁路就止有两条,运力大为不足,若是耽误了北征大计,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见这三个大佬吵的厉害,崇祯皇帝忍不住开口道:“现在不是有大量的罗马人在大明么?直接雇佣他们好了,给工钱的那种。”
张应选躬身道:“陛下,非是臣等不愿,而是不可为也。需要用到劳工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开山挖洞一类的活计,许多人力难至的地方根本就要拿人命去填的,这也是臣等没有征用太多大明百姓的原因之所在。虽然现在有很多罗马人在我大明谋生,可是根据《明罗友好通商条约》,那些罗马人没办法当成劳工来使用。”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跟他们签订契约,死了的话赔偿一定的银两也就是了,凡是银子能解决的问题,还是问题?”
吴甘来的脸都黑了,轻轻的咳了一嗓子后才开口道:“陛下,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国库里面没那么多银子,微臣更不敢开这个口子!”
见崇祯皇帝好奇的望向了自己,吴甘来最终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仅崇祯二十五年一年的时间,工部下属的劳工死亡人数在六万左右,交通部大概是八万左右,至于铁道部那边……”
嘿嘿冷笑一声后,吴甘来才接着道:“仅仅铁道部那边死掉的劳工,就在二十万左右,几乎是工部加交通部三倍。而且,这些罗马人既然不能直接拿来当成劳工使用,那就得给他们薪水,少了没人愿意干,多了的话就是一大笔支出。按照每个人每月两贯钱来算,三十万的劳工就是六十万贯,再加上死亡一个所需要给的赔偿,只怕这个数目还要番上好几倍。以死亡一个劳工赔偿二十贯计算,一年死掉三十万劳工就需要支出六百万贯。虽然说六百万贯不多。”
崇祯皇帝还是忍不住点了点头。
六百万贯本来就不多好嘛,随便抓几个贪官出来洒掉就能弄出来好几个六百万贯……
“可是,大明国库里就那么多钱,除了每年常规的预算支出以外,还有时不时的突发情况需要支出,如果再凭空增加一笔六百万贯的支出,只怕国库很难支撑得起来了。”
吴甘来的意思很简单,增加六百万贯的支出不是什么大事儿,国库里有这笔钱,就是六千万贯也没什么问题,这都小钱。
真正的大头在于时不时出现的天灾。
别管天灾是不是老天爷降罚以便于提醒自己家的傻儿子哪里又有官员贪腐害民,反正户部是得拿出真金白银来救灾,第二年还要补充当地官府消耗掉的应急物资,还要保证老百姓第二年的生活不能出现什么乱子。
还有就是崇祯皇帝自己搞出来的那些破事儿。
站在吴甘来的角度上面来看,崇祯皇帝搞出来的事情显然要比那些天灾更为恶心。
天灾好歹是一时的,过去也就过去了,花费掉的银钱总是有数的。
而崇祯皇帝搞出来的那些事情不一样。
虽然卖掉了大量的军火,让国库里面多了一笔税收,可是战后需要的移民、将士封赏和抚恤,又远远不是那点儿税收能填平的了。
如果不是这几年对外的战争一直都是胜利,而且得到的隐形好处无数,只怕户部早就跳出来反对崇祯皇帝胡来了。
自家事自家清楚,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吴老抠是在拐弯抹角的说自己乱搞事情。
但是正所谓有错就得认,坚决不能改,崇祯皇帝现在也没打算立即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搞事情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朕这一生,不是在搞事情,就是在搞事情的路上。
第832章 睁眼说瞎话
总而言之,想要雇佣神圣罗马帝国的那些人,把他们当成半个劳工来用的计划算是破产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人权问题。
崇祯皇帝认为大明的百姓有人权,各地的官老爷们自然也会认为大明的百姓有人权,就算是想欺压一下百姓也不敢太过于明目张胆的来。
然而没有大明户籍的那些人有没有人权?
毫无疑问,崇祯皇帝认为他们没有,各地的官老爷们也不认为他们有人权。
比如蛮子女被某些猎奇的人带回家之后,往往会因为某些声音过大而被主妇打死。
叫那么大声干什么?怕四邻们听不见么?简直有伤风化!
然后这些男人们也丝毫不以为意,转身可能就会想办法再买一个回来,而且用不着担心家里的主妇吃醋生气。
事实上就是这样儿,没有人会和阿猫阿狗一类的宠物生气,看着不顺眼直接打死就好,官府也不会管这些狗屁倒灶的事儿。
神圣罗马帝国的女人,不太一样,或者说,因为《明罗通商友好条约》的存在,从神圣罗马帝国来的那些女人,是拥有几分人权的。
再加上皇三子朱慈熠的正妃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长公主——大明百姓们对于什么巴伐利亚女大公没有什么概念,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长公主。
民间普遍的看法是,崇祯皇帝既然能替皇三子指婚神圣罗马帝国的长公主,那就说明神圣罗马帝国的人好歹是有人样儿的。
有人样儿,而且跟大明有亲戚关系,神圣罗马帝国的平民在大明自然会被高看一眼,不会将之与其他蛮子等同。
百姓们的心思纯朴一些,起码不像地方官府和朝堂上的那些大佬们一样,整个人的心从里到外都黑个透亮。
朝堂上的大佬们,尤其是到了侍郎之上的位置,基本上都能看得出来崇祯皇帝让皇三子娶神圣罗马帝国长公主为正妃的目的之所在。
还不是看上了人家的地盘,顺便还想着给欧洲再添把火……
除了这些狗屁倒灶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之前被五军都督府弄回来的那些劳工,都是被阉割过的……
现在想把神圣罗马帝国的人当成半个劳工用,那到底是阉不阉?
看在亲戚的份上不阉,这些罗马人一旦搞出些事情来,到时候恶心的还是大明。
阉了,肯定要面临着一大堆神圣罗马帝国的人有可能挂掉的风险和后续的各种赔偿问题,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
就在崇祯皇帝为了劳工问题头疼不已的时候,吴甘来却将目光投向了张之极:“如今五军都督府已经调派大军北上,不知道何时能有战果?”
张之极呵呵笑道:“吴部堂莫非以为这战场上的事情,就跟女人生孩子一般怀胎十月就能生出个娃儿来?按照五军都督府的规划,这一次可以算得上是三路大军针对沙皇俄国,士卒的调动还有物资的准备前段时间刚刚完成,估计三路大军也不过是刚刚起程。如果进度快的话,三个月之后就会有好消息传来,如果进度慢一些的话,再算上那边的极寒天气,估计会拖到明年。”
吴甘来这下子也头疼了。
原本以为靠张之极那边能够搞定一些劳工来大明,好歹缓解一下铁道部跟交通部还有工部这三家的矛盾,没成想还得三个月以后才会有消息。
崇祯皇帝却笑眯眯的摆了摆手道:“罢了罢了,三个月也好,一年也罢,左右都是这些工程,实在不行慢慢来也就是了,不必急于一时。”
自从没有了挂在老歪脖子树上的风险之后,崇祯皇帝也不着急了,起码不急着眼下就立即搞定沙皇俄国,也不急着立即搞定莫卧儿、奥斯曼和欧洲那些蛮子。
有生之年吧,慢慢来,不着急。
等手下一众马仔们都躬身应了之后,崇祯皇帝才又接着道:“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么?”
吴甘来躬身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一事要禀报。”
等崇祯皇帝点头示意后,吴甘来才开口道:“根据崇祯二十五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粮食的产量没有多少下降,但是民间土地的闲置率却较之崇祯二十四年有所上升。如果再综合起崇祯十五年以前的数据来看,只怕这个数据还要再扩大上几倍才行。微臣担心,从今年开始,土地的闲置率再一次上升,可能最后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
这倒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粮食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治安或者吏治一类的问题。
很简单,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是人本身的第一需求,至于治安或者吏治,基本上可以归类为满足了第一需求之后的第二需求,孰轻孰重,不问可知。
这一条别管是放在古代还是放在异界甚至于起点那些写手们虚构出来的世界里,其实都是通用的,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法,剩下的完全就是扯蛋。
要不然还能指望百姓们饿着肚子去讲究什么礼仪廉耻?
开玩笑呢?
崇祯皇帝道:“原因呢?”
吴甘来恨恨的瞪了洪承畴三人一眼之后,躬身道:“启奏陛下,粮食产出所得不如去工地上面做工来得钱多,尤其是铁道部、交通部、工部的各地工地,给的银子比种地要多。另外,除了朝廷的这些工程用人需求之外,民间自办的那些工坊也从侧面将做工的薪水提高了一些,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做工而不是种地。”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大明眼下的粮食储备还够多久的?如果按照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如果每一年都颗粒无收,能支撑几年?”
心里琢磨了一番后,吴甘来才躬身道:“如果当真每年都颗粒无收,各地仓库里面没有增加哪怕一粒粮食,不算上民间自行储备的粮食的话,最多只能支撑三年。只是三年以后,怕是会再现易子而食的惨状,甚至于天下大乱。”
崇祯皇帝顿时笑了。
如果各地常平仓加上预备仓里面储备的粮食能够支持三年,就算是不去计算民间自己储备起来的粮食,其实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供求关系会自己解决掉这个问题。
种粮食的少了,流通于市面上的粮食就会少,只要官府不出面打压,粮食就必然会涨价,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供给关系。
原本种粮食收入不如做工收入的局面就会被改变,百姓们见种粮食有利可图,自然就会回去种粮食,以求能多赚些钱。
甚至于,哪怕是不出现粮价上涨的情况,崇祯皇帝依然不会太过于担心。
现在大明用工的主力还是铁道部、交通部、工部这三大部里面的那些大工程,至于民间的那些工坊,其实用工量真心没有多大,远没有后世那么高的用工需求。
这三家的工程确实用工量极大,但是大明的百姓们还不习惯于出远门做工,一旦当地的工程停下来之后,不老老实实的回去种地,难道还要跟着三大部的工程满天下的跑?
无所谓的笑了笑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看看京城和南京附近的百姓,最近选择回去种地的是不是多了起来,这事儿就好办的多了。所谓做工收入比种地高,其实是必然的现象,可是如果没工可做了呢?百姓们又当何去何从?不还是得种地?前几年的时候,朕和众位爱卿为了如何让百姓们做工而头疼,现在却又为了如何让百姓们种地而头疼,想来也真是好笑了。”
吴甘来虽然没有崇祯皇帝见识过的事情多,但是在崇祯皇帝说出来这其中的关键之后,顿时也明白过来。
自己是被这不断增长的土地闲置率给吓着了,生怕全天下的百姓都扔下地然后跑去工地上面做工。
事实上,哪怕是全天下的百姓都跑去做工,这件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会迁延日久,没个十年八年的根本就看不出来什么。
就算是真有那一天的,想必到时候也会有相应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件事情。
笑着揭过了这一篇之后,吴甘来顺势就将话题引向了跟沙俄。
吴甘来对于沙俄没什么兴趣,哪怕是崇祯皇帝现在要求大家伙儿每人都要弄一个外族女奴回家,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吴甘来依旧没有什么兴趣。
别管自己有钱没钱,到了自己这个级别,反正朝廷会发女奴,自己操什么心?
吴甘来关心的还是征战沙俄最后会动用多少国库——国库里面是有钱,但是真要是动用的太多,那跟割自己身上的肉有什么区别……
张之屯斟酌着道:“应该不会太多?这一次主要还是以清剿那些蛮子为主,主要征战的还是骑兵,炮兵不会动用太多。”
还没等吴甘来开口说话,洪承畴就先开口问道:“骑兵?清剿?军府这次是以杀人为主还是以抓捕那些蛮子为主?”
由不得洪承畴不担心,实在是五军都督府的黑历史太多了一点儿——都说过多少次了,尽量抓些活的蛮子回来,别光想着杀杀杀!
可是眼下这情况,摆明了军府那边又没想着抓蛮子。
换成那些不懂军事的纯正文官倒也罢了,可是洪承畴毕竟是领过兵的,深知骑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是个什么鸟样儿。
用寸草不生来形容他们自然是过分了些,可是这些杀才们比火炮可要狠多了。
火炮怎么着都会有些漏网之鱼,步兵还能抓回来当苦力,骑兵一旦开始了冲锋,基本上就是冲着赶尽杀决去的!
张之极蛋疼无比的道:“那洪部堂怎么说?若是动用炮兵和兵力,先不提那些蛮子们跑不跑的问题,光是那边的天气就够大军喝一壶的了!”
尽管知道张之极说的是事实,洪承畴还是忍不住道:“无论如何,拜托军府那边尽量抓些活的蛮子回来可好?少杀一些人,也能多积些阴德不是?”
张应选也开口道:“不错,若是能多抓一些蛮子回来,自然是极好的,又何必多杀伤?”
张之极恨恨的瞪了洪承畴和张应选一眼。
别看这几个糟老头子现在慈眉善目的要求少杀人多积阴德,实际上这些老家伙们个顶个的坏!
不信的话,看看铁道部、交通部还有工部的各项大工程上面死了多少蛮子就知道了,现在跳出来装菩萨?这些读书人睁眼说瞎话的本事真他娘的高!
吴甘来则是在心中盘算开了。
对于军府的那些杀才们来说,无论是杀蛮子还是抓蛮子,其实都无所谓。
别看抓一个蛮子能有军功,顺便还能再卖上五两银子,可是抓俘跟杀敌的军功能同等计算吗?
很明显,哪怕是有五两银子的加成,抓俘的军功也比不过杀敌的军功,两者明显就不是一回事儿!
前些年还好说一些,丘八们手里毕竟紧张了一些,能卖五两银子补贴家用是许多大头兵的选择,所以抓俘的情况比较多。
现在随着大明的国库越来越富裕,支出的军费也越来越高,这些丘八们手里有了银子,自然就在意军功而不在意银子了。
那不成,对于丘八们来说军功比较合算,但是对于花钱的户部来说,可就是抓俘比较合算了——哪怕是一个蛮子俘虏要五两银子,也比杀敌的军功赏赐要少一些!
沉吟了半晌之后,吴甘来才开口道:“英国公,户部依旧以每个蛮子俘虏五两银子的价格收购,但是军府那边能不能修改一下军功的计算方式,将抓俘的军功也往上提一提?如果再不往上提一提抓俘的军功,只怕将士们都忙着杀敌而顾不上抓俘?到时候咱们不还是得像现在这样儿头疼?”
张之极点了点头道:“向上提一提没问题,但是此风不可涨,以后若是成了定例,谁还会专心杀敌?只怕都忙着抓俘了。”
见吴甘来依旧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张之极还是忍不住开口道:“若是想要多抓些蛮子回来,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
第833章 给洋人修铁路
平心而论,吴甘来不认为张之极会有什么好主意。
像张之极这样儿的军方杀才,让他们操刀子砍人什么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