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较操蛋的情况是,还没等着刘兴祚和夏额哲继续带兵西进,就发生了欧洲的这么一大堆破事儿,大明的目光转而被吸引到了欧洲,不得不暂时放弃中西伯利亚那么大片的地方。
  没办法,崇祯皇帝虽然能折腾,五军都督府也恨不得立即将大明龙旗插满所有有人的地方,但是掌握在了大明的国库的吴老抠却不同意调拨大量的银子用作于军费。
  吴甘来又不傻,现在大明处处大兴土木,这些工程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那种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工程,哪一处离了银子能行?
  再者说了,就算是这些年的天气有所好转,终于不再像之前那样阴晴不定,动不动就来个地龙翻身啥的,可是万一呢?
  都说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可是有粮的前提是你得有银子买粮——早就穷怕了的户部无论如何也不会将所有的银子全部都用在军费上,必须得留出一部分的备用出来。
  哪怕是那些大型工程没有哪一处工程是给崇祯皇帝修园子,哪怕是占下来的地盘多大,能够安置多少大明的百姓。
  说不批银子,就不批银子,站住了法、理、情三个方面的吴甘来丝毫不在乎崇祯皇帝各种明示暗示,反正就是一个字,没钱。
  户部不给钱,五军都督府自然就不会再去将目光放在沙皇俄国的身上,反正都是砧板上的肉,早一天晚一天下刀子没啥区别。
  长舒了一口气之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琢磨一下,怎么样儿把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莫卧儿这些家伙全部都拖下水,让他们一起打,越乱越好。”
  张之极瞬间秒懂了崇祯皇帝的意思,当下便躬身向崇祯皇帝告辞,回去召集人手琢磨了起来。
  如果这个套路真的实现了,莫卧儿、奥斯曼土耳其、沙皇俄国、整个欧洲,这四大部分基本上就是眼前这个世界上已知的,除去大明之外的所有地盘和国家。
  这些国家和势力都打起来之后,劳工的问题解决了,以前积压的那些军火也有了销路,有了银子之后,剩下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唯一的难题就在于怎么让莫卧儿跟奥斯曼土耳其互怼起来。
  大明不是没有扶植奥则朗布——通过奥则朗布这些年的动作来看,大明不知道渗透了多少人过去,才能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奥则朗布,要说这些人没有明里暗里的帮助奥则朗布,打死张之极也不会相信。
  然而令人绝望的是,奥则朗布有些完犊子……
  虽然说奥则朗布本身也不是一块烂泥,但是他接手的莫卧儿却不再是沙贾汗治下的莫卧儿帝国,而是一个经历了四分五裂之后又勉强粘合在一起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大明已经明里暗里的对其进行扶持,然而经过沙贾汗的死,又经过奥则朗布干掉他两个哥哥的事情之后,整个莫卧儿已经开始离心离德了,虽然各个邦还没有明火执杖的独立,其实背地里已经不太将奥则朗布太当回事儿了。
  甚至于,有不少人已经在暗中寻找着其他出路,比如勾搭一下附近的大明驻军,表示一下自己对天朝上国的仰慕……
  张之极自问自己没办法解决奥则朗布目前的困局,除非换成崇祯皇帝这般雄才大略的皇帝过去,否则的话,估计是没救了。
  当然,奥则朗布有救没救,是今天凉凉还是明天凉凉,显然和英国公没什么关系,让张之极闹心的还是刚才那个问题,如何让莫卧儿跟奥斯曼开战。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剩下的倒也没什么问题了,沙皇俄国出兵欧洲几乎已经成了定局,虽然奥尔金已经挂掉了,但是在挂掉之前,奥尔金可是把自己对于欧洲的看法都跟米哈伊洛维奇都说过了。
  对于米哈伊洛维奇这个人,张之极通过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的消息渠道,也算得上是了解极深,这绝对是个枭雄式的人物。
  虽然这家伙现在才十几岁,但是米哈伊洛维奇的隐忍能力,让张之极都不得不为之侧目——为了麻痹帝师莫罗佐夫,米哈伊洛维奇甚至放弃喜爱的姑娘叶夫里米娅·叶谢沃拉若斯卡娅,迎娶大贵族出身的玛利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为皇后。
  如果仅仅是这样儿也就算了,后来米哈伊洛维奇的表现就称得上是出色了。
  跟米哈伊洛维奇成为连襟的莫罗佐夫以国戚的身份总揽朝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朝堂上面,怎么看怎么跟老刘家最后面那几个皇帝很类似。
  然而米哈伊洛维奇显然要比老刘家的那几个更能忍,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米哈伊洛维奇依旧选择了隐忍,继续放任莫罗佐夫胡来,直到大贵族杜马通过了新的盐税法令。
  这项法令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规定对盐商收取高税,税率比盐的市场价格还要高出1。3倍。
  莫斯科盐商对莫罗佐夫本已颇为不满,后来又有传言说增税的主要原因是沙皇未来的岳父,米洛斯拉夫斯基大公贪污大量国库公款。
  在这种情况下,米哈伊洛维奇依旧坚定不移的站在莫罗佐夫这边,甚至下令抓捕那些表达自己不满的居民。
  如此一来的后果就是大批人群走上街头,袭击大贵族家宅和抢夺财产,一些官员遭遇了民众的野蛮私刑或被处决,暴动人群洗劫了莫罗佐夫的住宅,杀死了杜马书记官奇斯特和御前侍臣普列谢耶夫。
  直到这个时候,米哈伊洛维奇才出面收拾残局——再也撑不住局面的莫罗佐夫被流放到一座修道院。
  因为看重于莫罗佐夫的才能,米哈伊洛维奇又低调的将莫罗佐夫从修道院接了回来,而已经失去了根基的莫罗佐夫却再也没有能力独揽大权,米哈伊洛维奇也得以亲政。
  就冲着米哈伊洛维奇的这一波骚操作,张之极就不敢小看于他,同样也因此断定米哈伊洛维奇绝对不甘心蛰伏在莫斯科,很可能会出兵干预欧洲的乱局,来替沙皇俄国获得好处。
  剩下的奥斯曼土耳其和整个欧洲这两大势力,张之极就更不担心了。
  奥斯曼土耳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放着莫卧儿那么一大块肥肉,不可能不想着去咬上一口,甚至于同时向欧洲进军也不是没可能。
  至于欧洲这边,本身就已经乱成了一团,再乱下去其实也没什么,因为欧洲战争的主力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
  可以预见的是,欧洲的那些诸侯国们肯定不愿意再回到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整个欧洲的时代,谁都想保住自己手里的权势。
  而教廷不仅仅和要神圣罗马帝国一起面对整个欧洲的乱局,同时还得应对沙皇俄国那边的东正教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真神教。
  异教徒本身就已经很令人头疼,而异端更应该统统送上火刑架,尤其是想要跟教廷争夺正统的异端,就更加的该死!
  乱吧,当大明之外都乱起来之后,就越发显得大明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幸福——除了京城之外,整个大明的宵禁都已经被废止,甚至于很多地方官都已经上书,要求拆除城墙。
  顺天府是京师之所在,府尹没那个胆子上书,南京是陪都之所在,整套完整的朝廷班子都在南京城有备份,南京城的扛把子魏国公徐弘基自然也没胆子上书。
  剩下的许多州府可都是上了书的,表达的诉求几乎都是一样的——涌入城里的人口太多,新增的人口太多,现在的城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的发展,是不是能把城墙给拆了?
  至于说拆了城墙之后的后果?
  都是朝堂上面的人精,前面有天津城拆了一半城墙的例子,再加上都通过报纸了解到整个世界都乱成了一团,而大明又是压着其他国家摩擦,城防一类的根本就不用再过多的考虑,那还有什么好顾及的?
  事实上,崇祯皇帝和内阁,外加中极殿的一众大学士和整个朝堂上面讨论了无数回之后,也已经批复了好几个城市想要拆除城墙的请求。
  幸福这种事情不就是通过这种对比而来的么?
  世界都在乱,而我大明没有乱,世界上的百姓活过今天就不知道有没有明天,而大明的百姓要考虑晚上是不是多买一斤肉回去加餐。
  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令人向往的,通过在欧洲的那些商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传播,很多欧洲人都知道了真正的天堂就在大明。
  那里不是没有灾难,但是每当有什么灾难发生,就会有军队冲在最前面,将所有的平民都挡在身后,哪怕用他们的生命来换取平民的生命,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因为他们喊着自己是天子鹰犬,因为天子说过他们是百姓的子弟兵。
  那里不是没有压迫,但是每当有人受到压迫,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申诉的地方,甚至于平民也可以向皇帝告状,因为他们信奉皇帝是代天牧民。
  那里也不是没有疾病,但是哪怕是一个一文钱都没有的穷光蛋,也可以先拿到药治病,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劳动偿还,因为他们信奉人命关天。
  至于欧洲?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有谁是真正的顾忌过平民的死活?大人物妻子情人私生子无数,平民饿死的时候又有谁管过?
  这种对比让欧洲人越发的对大明向往起来——当这种向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转化为对于本国政治的不满。
  然后,随着《沼泽边的黑帮故事》这本书流传的愈加广泛,很多人都选择了揭竿而起。
  只不过这些人的目的有些搞笑。


第802章 以后行,现在不行
  经过对《沼泽边的黑帮故事》仔细研究,大量的英雄好汉们得出来如下结论:
  第一,想要生活过得去,揭竿而起是关键;
  第二,面临官兵不要怕,关键时刻求招安;
  第三,给大明的军队当一下带路党还不是美滋滋?
  吴三桂在面对着那些英格兰的“英雄好汉”们各种各样的骚操作时,表情是一脸懵逼的那种。
  吴三桂跟李鸿基研究过,如果换成自己来做这个“英雄好汉”,哪怕是在这种明知英格兰已经没救的情况下,也得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后路。
  比如,在给大明的军队当带路党时,怎么着也得替自己捞到足够的好处,就算是自己享受不到,也得给自己的妻儿留下点儿东西吧?
  然而这些蛮子们并没有,似乎脑袋里缺了根筋的蛮子们就认准了大明牌求世主,或者说认准了崇祯皇帝就是那个传说中能够怒斩恶龙然后拯救公主的白马王子,一大票的脑残粉提前了几百年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上面。
  吴三桂是服气的——就算是脑残粉,那也是应该是我大明百姓们脑残粉,关你们这些蛮子屁事儿?
  和李鸿基一起琢磨了半天之后,吴三桂和李鸿基共同得出来一个结论:蛮子们不读书!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吴三桂和李鸿基经过研究发现,蛮子们基本都不识字——识字的好处,在大明随便拉一个不识字的出来,他都能给你头头是道的讲上半天,顺便再抱怨一下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家里的孩子们在学堂里到底都学了些什么。
  总结一下就是努力想要达到一种无形装逼而没有那个实力装逼的画面。
  但是别管怎么说,珍惜能够读书的机会,哪怕自己学不成也得逼着自己家的孩子读书,似乎是深埋在大明百姓骨子里的一种情怀。
  蛮子们不存在这种情怀。
  好好的阉割版《水浒传》被翻译成《沼泽边的黑帮故事》也就算了,蛮子们更多的还是听人讲述再加以自己的理解。
  让吴三桂和李鸿基佩服的是,蛮子们更喜欢《沼泽边的黑帮故事》,而对于《三个王国的罗曼史》并不太感兴趣。
  这就是一群智障!
  现在是在打仗好吗?这时候不研究《三国演义》,你们跑去琢磨《水浒传》?这脑袋是让驴子给踢坏了?
  就算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建奴还知道靠着《三国演义》当兵书来使,然后从中学习到一些计谋就拿来用到战场上,还取得了一些战果,你们这些二傻子就天天想着当青皮?
  当然,蛮子们是不是读书这种事情,吴三桂不太在乎,李鸿基自然也不在乎,两个人都只是决定回去后加大对于家中子侄读书的管教力度——不好好读书就吊起来抽!
  望着眼前的一片废墟,吴三桂刚刚有些跑偏的思维被拉回了正轨:“前面就是德比了,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还有格里姆斯比这几个港口已经不用去管了,海军的那些孙子们早就爽够了,估计也没剩下几个人,倒是利兹那边应该还有些搞头。”
  李鸿基嘿了一声道:“没办法,咱们地上爬的,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海里游的,更何况他们还有天上飞的帮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蛮子们起个地名怎么这么拗口?”
  摇了摇头,吴三桂道:“蛮子嘛,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不过也没啥,回头户部那边肯定会想些好名字出来,没啥大事儿。”
  李鸿基点了点头道:“你知不知道海军那些孙子们最近在折腾什么妖蛾子?”
  吴三桂斜了一眼李鸿基:“屁大的事儿已经闹的天下皆知,除了那些蛮子们不知道,咱大明军中还有几个不知道的?不就是什么铁甲舰试航吗?”
  李鸿基面带艳羡的道:“铁甲舰啊,这可不是在舰上包一层铁皮子那么简单,而是整艘战舰都是用钢铁打造出来的,而且上面用的是蒸汽机,不用人再划浆了。”
  吴三桂道:“早几年不就喊着要造铁甲舰了么,这都多少年过去了才试航,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说了,那是人家海军的事儿,跟咱们没啥大关系,你操心也没用。”
  听吴三桂这么一说,李鸿基顿时有些泄气了。
  没错,人家铁甲舰再怎么牛逼,那也是人家海军的事儿,跟自己这些陆军的有啥关系?最多也就是起到一个转运的作用,顺便再帮陆军清理敌对方的港口——不还是来抢陆军军功的?
  除了李鸿基和吴三桂,几乎所有的陆军都抱着同样的态度,反正海军的那些孙子就是来抢军功的,没一个好东西!
  崇祯皇帝和张之极不这么看。
  站在皇帝和五军都督府大头子的角度上来说,海军越强越好,尤其是在见识到了海洋的广阔之后,大力发展海军就成了五军都督府的头号任务。
  现在第一艘铁甲舰终于下水,而且采用的是蒸汽机动力,崇祯皇帝和张之极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装逼机会,早早的就来到了船上。
  逛遍了整艘战舰之后,张之极的表现就像是后世的某些影视剧里面的狗腿子一般:“陛下,这铁甲舰就是稳当,比福船都稳当!”
  崇祯皇帝瞥了张之极一言,满脸的嫌弃:“你那是错觉!现在无风无浪的,你站福船上跟站在这艘船上没什么区别!想知道这战舰稳不稳当,还是得看风浪里的表现怎么样。”
  张之极嘿嘿笑道:“陛下放心,臣都已经问过了,操控这艘战甲来欧洲的将士们都说这船稳当的很,绝对能抗的住大风大浪!”
  张之极为了铁甲舰,几乎是连脸都不要了——就这么一艘战舰,从大明航行到英格兰,路上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光是一路上为了保障这艘战舰不出问题,所花掉的费用都足以再建造两艘宝船了!
  然而崇祯皇帝也没有逃过真香定律。
  这铁甲舰可是在自己英明的指导下才搞出来的东西,当然得好好发展,至于浪费一些人力物力,很重要?听没听说过有钱任性这四个字?
  来回踱了几步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这种铁甲舰的优点都知道,缺点呢?朕不相信它一点儿的缺点都没有。”
  张之极躬身道:“启奏陛下,从目前报上来的消息看,这种铁甲舰最大的问题在于续航能力不足。
  如果想要保证火力,那么煤炭的装载能力就会被削弱,同样的,如果想要保证一定的续航能力,那这艘战舰的火力就得被削弱。
  实际上,从眼前的情况来看,这艘铁甲舰的火力本身就处于一个严重不足的状态,最起码比之宝船的火力要弱一些。
  再加上从大明一路远航到英格兰,这艘战舰一路上已经补给了几十回,每次都是补充水和煤炭。
  如果单纯的从战舰本身角度来说,这艘战舰无论在火力还是在续航能力上,都比不过宝船。
  只是在正常航行时,还有逆风航行时的速度上面,这艘铁甲舰又远远的甩开了宝船,尤其是在逆风的时候最为明显。
  从眼前的情况来说,这艘铁甲舰的参考意义更大于实战意义,或者说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实战意义。”
  崇祯皇帝摇头道:“也不是没有实战意义,最起码,铁甲舰要远比宝船更为皮实,同样挨上几发炮弹,宝船可能会起火,而铁甲舰基本上没这个顾虑吧?”
  张之极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来说确实是这样儿。而且在弹药库的防护上面,铁甲舰也是大大的高于宝船。”
  崇祯皇帝道:“那也就是说,制约这艘铁甲舰实战能力的最大因素就是续航能力和弹药不足的问题了?”
  见张之极点头应是,崇祯皇帝便开口道:“那就再仿造福船,打造出几艘大型的补给舰出来,然后让它们组成编队作战。补给舰上面装载弹药补给和煤炭,不参与实际作战,而铁甲甲在作战的同时完成对补给舰的保护,甚至于,热气球也可以往补给舰上装嘛。”
  拜后世鹰酱所赐,崇祯皇帝了解过一个词叫做航母编队。
  虽然不太清楚这玩意到底怎么回事,但是大概的还是知道一些的。
  无非就是航母上面有战机和直升机,然后拖着一大群的驱逐舰和炮艇啥玩意的当打手,顺便还得再带上补给舰当奶妈。
  大明自然是没有这个条件和实力,搞出来那种牛逼到炸的航母编队,但是搞一搞简易版的却是没有问题——最大的改变就是航母自己变成了奶妈,而不再承担装载战机一类的战斗任务。
  另外,原始也有原始一些的好处。
  后世的航母是谈不上什么战斗力的,甚至于整个航母编队之中的舰只都是为了航母服务的。
  大明版的奶妈航母不需要什么保护,在这个没有鱼雷和水雷的年代,奶妈航母完全可以在自己身上装一些火炮,从而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甚至于作战能力。
  剩下的问题就在于怎么把现有的福船改造成铁甲福船了——原有的福船和宝船虽然足够牛逼也足够大大,可是跟铁甲舰的设计制造完全是两回事。
  尤其是铁甲舰的体积,根本不是多加一块铁就能造的更大一点,里面涉及到的,需要计算的数据,几乎都是天文数字,而且还得不停的实验。
  就以崇祯皇帝现在所在的这艘铁甲舰来说,从皇家学院把它设计出来,再到如今航行到英格兰的这艘试航舰只,中间足足经历了七八个版本。
  在没有超级计算机,连普通计算机都没有,更没有AutoCAD一类辅助软件,只能靠算盘来完成计算和验算工作的年代,这几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工作量。
  更加操蛋的,则是每一个版本都得制造出来,然后试航——从最开始的微型版,再到湖面上测试的小型版,再到近海航行的标准版,再到最终成型的远洋版本,中间付出的人力物力几乎能够将一个小国家拖到破产。
  就目前来说,也只有大明和奥斯曼能负担的起这份天文数字一般的开销。
  而奥斯曼帝国显然没有发展海军的底蕴,哪怕是现在奥斯曼帝国意识到了海军的不足,已经在大力投入海军发展,然而缺失了几百年的底蕴依旧让奥斯曼帝国头疼不已。
  可以想象的是,现在崇祯皇帝又提出来将福船再铁甲化,最终将之弄成妈妈版的航母,这中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花费,几乎又是另外一个天文数字。
  只不过,张之极不太担心这些花费的问题。
  皇家学院所有的费用支出都是走的内帑,不管皇家学院花多少钱,其实都是崇祯皇帝的内帑来出,根本就不用走国库报销,也就不用担心吴甘来那个老抠会拒绝批复相关预算。
  反正崇祯皇帝在所有涉及到研发的事情上面都舍得花钱,自己才不用操这个心。
  眼下的问题,倒是怎么能让崇祯皇帝开心:“陛下,这铁甲舰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航行能力,作战方面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问题,陛下是不是给它赐个名号?就像是宝船和福船一样,这铁甲舰总不能一直就叫做铁甲舰吧?”
  “驱逐舰!”
  驱逐舰三个字几乎是脱口而出:“远驱异族于万里之外,追亡逐北至大洋深处,就叫做驱逐舰!”
  张之极躬身应道:“谢陛下赐名!”
  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崇祯皇帝干脆开口道:“眼下这艘驱逐舰既然是试航的战舰,也是我大明第一艘可用于实际作战的驱逐舰,实有些开天辟地之意,就叫做盘古号罢。”
  张之极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盘古号?他老人家的名讳您也敢拿来用用?天道之字任性如斯?
  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后,张之极又道:“陛下,以后的大明舰队,就以这驱逐舰为主力?那原本的福船和宝船,是不是卖给奥斯曼那些蛮子?”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道:“以后行,但是现在不行。”


第803章 鸿门宴
  把宝船跟福船卖给奥斯曼帝国,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一点儿的心理压力都没有——那玩意早晚都得过时,不趁着能卖钱的时候卖掉,以后卖给谁去?
  问题就在于早晚这两个字。
  卖晚了肯定不成。
  如果大明把奥斯曼给怼死了,这些福船宝船还有谁来买?估计最后的下场也不过是卖到民间,最后充当货船或者是渔船。
  卖早了就更不行了。
  现在的驱逐舰也只是在逆风航行和普通航速上面比福船宝船更给力一些,就算是皮实耐操,火力也不弱,剩下的顺风、续航这两方面也是极大的劣势。
  如果早早的就把把福船宝船卖给奥斯曼或者其他的蛮子国家,当两方开战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出现驱逐舰吃亏的画面。
  换言之,如果没有搞出来大明版的奶妈航母,这玩意就绝对不能卖。
  所以早晚这两个字就成了关键,只有在大明没干掉奥斯曼之前,或者是大明版奶妈航母快搞出来的时候,这福船宝船才能卖掉,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邀请斐迪南三世,还有英诺森十世,就说朕请他们钓鱼。至于奥斯曼那边,在大明搞定彻底搞定英格兰之前,暂时不跟他们提出售宝船福船的事情,必须等大明在英格兰站稳脚跟之后才行。”
  张之极躬身应了,又开口道:“陛下,那沙皇俄国那边呢?刚才军府这边已经传过来情报,沙皇阿列克谢已经同意了波兰人的请求。”
  崇祯皇帝呵呵冷笑道:“同意就同意,反正奥尔金早就已经跟阿列克谢商议过,沙俄出兵欧洲已经成了定局,且不用管他们。只不过,朕倒是想要看看,在失去了莫罗佐夫和奥尔金之后,沙皇阿列克谢拿什么跟尼康斗,又靠谁来给他出主意应对欧洲这个烂摊子。”
  欧洲确实已经成了烂摊子。
  依靠着大明提供的军火和教官,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的战斗力几乎是直线上升,两方联手之后,甚至于对整个欧洲形成了碾压之势。
  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在某一刹那甚至产生了可以一统世界的错觉。
  当然,错觉就是错觉,两个已经混到了顶峰的大佬还不至于把错觉当成现实——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就算是统一了整个欧洲,两个人也没有实力跟大明掰腕子。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的波兰会邀请沙皇俄国进入欧洲的骚操作,倒是实打实的让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震惊了一把。
  不同于大明是最近这几年才将精力投向欧洲和沙皇俄国,原本就是欧洲一家亲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对于波兰跟沙皇俄国那点破事儿门清。
  在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看来,波兰从来都不是什么好鸟,以前不是,现在不是,以后肯定也不会是。
  以前,波兰人搞出来伊凡四世皇太子季米特里这么一出闹剧。
  早就已经被证实死掉的季米特里前后出现了两个,而且第二个成功的登上了沙皇的宝座,然后在政治等方面偏向于波兰,要说这里面没有鬼,只怕鬼都不会相信。
  现在,波兰人又在欧洲乱斗的时候想要引沙皇俄国入场。
  沙皇俄国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是现任沙皇阿列克谢,这家伙绝对是从骨子里都充满了征服欲望的那种坏蛋!
  这位沙皇的宫殿里装饰着欧洲最为流行的雕塑和时髦壁画,他还命人建造了西班牙式的玻璃夏宫,他的服装按波兰式样裁剪,他的肖像按西方流行的艺术风格绘制,他还下令使用。
  盘、碟、刀、叉吃饭,甚至建起了俄国最早的宫廷剧院——娱乐宫。
  为了促进俄国经济的发展,阿列克谢从西方引进大量技术人才,成百上千的欧洲技师和工匠为了银币去了莫斯科——多一个去了莫斯科的工匠和质量,欧洲就少一个。
  同时,阿列克谢又不断引进欧洲的先进生产技术,鼓励欧洲商人在俄国投资办厂,促进了俄国手工工厂和市场的逐渐形成。
  如果仅仅只是在生活、政治和经济方面靠拢欧洲,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也绝对不会对阿列克谢保持这么高的警惕,反而会笑的合不拢嘴。
  真正是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对阿列克放保持警惕的原因,是阿列克谢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战争脚步。
  通过各种方面弄到了银币,增强了沙皇俄国的国力之后,阿列克谢就直接出兵,收复了被波兰吞并的斯摩棱斯克、切尔尼戈夫、谢韦尔斯克等地区。
  而在此之后,阿列克谢一直就在打着乌克兰和波兰的主意——直到赫梅尔尼茨基正式向沙皇阿列克谢提出请求,要求其同意将扎巴罗热为中心的东乌克兰并入沙皇俄国。
  如果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知道阿列克谢统治下的沙皇俄国还曾经跟大明帝国硬刚过正面,只怕两个会忍不住对阿列克谢顶礼膜拜——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当然,无论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再如何佩服阿列克谢,也仅仅只是对他敢于作大死的大无畏精神感到敬佩,实际上却没有半分向阿列克谢学习的意思。
  尤其是当斐迪南三世和英诺森十世站在“盘古号”的甲板上面之后,这种对阿列克谢作大死的精神就更加佩服了。
  甲板上左右军士皆全装贯袋,持戈执戟而立,看着战战兢兢的两个人,崇祯皇帝笑道:“朕之军士,颇雄壮否?”
  斐迪南三世与英诺森十世道:“真熊虎之士也!”
  崇祯皇帝又引二人至炮舱,指众多火炮曰:“朕之火炮,可粗长否?”
  斐迪南三世与英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