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显纯的额头上早已冒出了微微地细汗。若是平日里,向来以忠犬自诩的许显纯有这种单独奏对的机会,只怕早高兴的找不到北了,可是今天,但凡是有一点儿的可能,他都宁肯自己今天什么都没听见,也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也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吓的两条大腿都有些转筋的感觉。
  不管心中有多么打鼓,许显纯依旧应道:“臣明白。敢问陛下,事后如何?”
  崇祯接着道:“事后,让人制造证据,把矛头指向北宗作孽,但是又不可太过明显。尽量挑拨他孔氏南北二宗自己先斗起来。”
  许显纯接着道:“敢问陛下,行事之人可要封口?”
  崇祯却有些迟疑了起来。若是不封口,难免有走漏消息的风险,若是将行事之人封口,却又可惜了这些忠心耿耿的锦衣卫,一时之间,竟是颇感为难。
  沉吟半晌,崇祯才道:“罢了,事后安排这些人去辽东从军,再从那些幼苗之中,择其优者承其香火,从厚抚恤罢。”
  许显纯心领神会,再次躬身应道:“微臣明白,必然将事情办得妥妥当当地。”
  崇祯嗯了一声,这才道:“好好用心办差,不得有一丝差错。”
  等到许显纯领命而去后,崇祯才喃喃自语道:“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朕复仇,须隔不得夜!”


第120章 皇后有喜
  完颜玉卓此时的心情很复杂。
  原本以为辽东很大,自己的部落所占的地盘也很大了,可是直到来到了大明的本地,她才彻底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辽阔。
  原本在辽东,从自己家的部落骑马到另外一个部落,有时候需要半天的时间呢。原本从东江乘船到登莱就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自己以为下了船就可以快速到达明人的京师,自己也可以早点儿看看未来的夫君长什么样子——如果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自己就揍到他不敢上床,乖乖听话为止!
  可是等到从登莱一路行往明人的京师,却足足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的时间,也让完颜玉卓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大明皇妃。
  不管是途经的驿站,还是行宫别院,无论自己到了哪里,所见、所用、所食,都是自己在辽东所不曾见过的。唯一比较讨厌的,就是那个汉人大官给自己找来的一个老妈子,成天一副死人脸,不断地重复教着自己所谓地宫廷礼仪甚么的,搞的自己是不厌其烦。
  不过好在,自己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赶在四月十五日这天到了京城。按那个汉人大官的话说,要是耽误了四月十五这个日子,自己估计没甚么事儿,这汉人大官只怕要倒霉了。
  到了京城,完颜玉卓的第一个感觉除了大,就是人多。自己在辽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城市,更别提这么多的人了——只是不知道汉人皇帝,自己未来的夫君,要收多少税,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奴隶。只怕这汉人皇帝比阿爹可厉害多了罢?
  完颜玉卓进京的日子,确实是个好日子。就在前一天的晚上,羞嗒嗒的周皇后红着脸拒绝了崇祯的临幸,反而想要把崇祯赶去田妃或者袁妃那里。在崇祯一再地追问下,周皇后才红着脸说出了原委:“非是臣妾矫情,而是臣妾今日总是干呕,兼之这个月的月信并没有来,诏了太医诊脉,臣妾已经,已经,已经有了……”
  恍恍惚惚中,崇祯想起了自己前世的儿子,也不知道那小王八蛋怎么样了,更不知道孩子他娘是不是又嫁人了,这儿子有没有跟了别人的姓……
  不管怎么说,周皇后有了身孕,崇祯再一次体会到了前世听到老婆怀孕时的心情。高兴之下,更是不同意去田妃和袁妃那里了。干脆就留在了周皇后宫中,想要抱着周皇后老老实实地睡一夜。
  只是刚想要睡下,崇祯却忽然想起一事来,忽地翻身起来,也不顾诧异的周皇后,高声道:“来人,传王承恩和魏忠贤来见朕。”
  刚刚睡下的魏忠贤被人从被窝里拉了起来,憋了满肚子的起床气却不敢发作,只得匆匆地赶去宫中见崇祯——这皇爷也太折腾了,他哥以前基本上不会在这时候叫自己去见驾,自己已经一把老骨头,早晚被这位爷给折腾散架。
  只是当魏忠贤和王承恩见到崇祯的时候,心里却又开始打鼓了。
  周皇后寝宫的外殿,崇祯的眼角上虽然有着一丝掩不住的喜色,但是眼神中的杀气,却是怎么止也止不住地往外溢出。
  崇祯见二人已经到了,手指敲了敲身上的桌子,问道:“忠贤呐,朕来问你,客氏呢?”
  魏忠贤心下咯噔一声,生恐崇祯这是要对客氏下手,只是又不敢不答,只得诺诺道:“回皇爷,自先帝大行,客氏便出宫归家了。”
  崇祯嗯了一声,又道:“朕先前在潜邸时,曾听有传言说客氏曾私宿禁中?皇嫂亦曾因为恶了客氏,被客氏暗中下了毒手,这才多次小产的?”
  魏忠贤闻言,却是先替客氏叫起了屈:“回皇爷的话,先帝对客氏确实是极好的,亦曾留宿于禁中,只是客氏留宿于禁中之时,先帝都是在张娘娘那里,并无宫外所传的那些谣言的龌蹉事儿。倘若皇爷不信,自可向娘娘求证。至于说客氏害得娘娘小产,也不知道是何人谣传的。”
  崇祯又嗯了一声,也不理会魏忠贤,只是手指却不断地敲击着桌子。嗒嗒的敲击声颇有一些规律,心下紧张的魏忠贤只觉得自己的心跳也跟着这嗒嗒声一起一伏,只是不知道皇爷停止的时候,自己的心跳会不会也跟着停下。
  不过很快,崇祯就停下了对桌子的敲击。突然的停顿,也让魏忠贤的心跳跟着猛的一停,回过神来的魏忠贤将身子躬地愈发的弯了。
  崇祯突然对王承恩道:“拟旨,皇后有了身孕,明日诏客氏入宫服伺。倘若伺候的好了,朕有赏。倘若有半点儿差池,朕绝不轻饶。”
  说完之后,又对着魏忠贤道:“皇后有了身孕,让你底下的人都给朕打起精神来盯好了,一应的饮食用度,都从优,也都要严查。”
  魏忠贤躬身应道:“奴婢遵旨。”
  崇祯却是冷笑道:“朕说的严查,是从严查这些东西的来路,还有用途,若是皇后如皇嫂一般发生了甚么小产的事儿,小心你的脑袋!”
  此时的魏忠贤也大概明白了崇祯眼角的喜色是怎么回事儿了,这种喜色,自己不止一次地在大行的天启皇帝眼角看到过。至于那掩不住的杀意,只怕是跟张皇后几次小产和天启皇帝的皇子早夭有关。
  只怕这会儿的崇祯皇爷,疑心张皇后小产和皇子早夭是有人暗中下手。不过很明显,皇爷怀疑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客氏,只怕是朝中的那些大老爷们。
  挥退了王承恩和魏忠贤的崇祯又坐了一会儿。他确实是对于这天启皇帝的儿子早夭和张皇后小产的事儿起了疑心。
  后世都说暗中下手的是客氏和魏忠贤,但是崇祯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劲儿。
  天启无后,得利的必然不是他魏忠贤和客氏,反而是自己。依着当时自己亲近东林党的表现来看,魏忠贤和客氏必然落不了好下场,而天启若是有后,魏忠贤和客氏靠着拥立之功,反而能多掌几年的权柄。
  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翻看过天启皇帝的起居录,发现正是客氏出宫了以后,天启才落了水,喝了那什么狗屁的灵露饮,若是客氏当时还在宫中,以这娘们儿的精明,只怕事情还到不了今天这一步。


第121章 入宫
  大明崇祯元年四月十五日,辽东锡伯族族长之女完颜玉卓的车架进入了大明的京师。
  不过京师的老百姓们表现的很是淡定——大明的天子收过外族的女人可不少,反正这是皇帝自己的事儿,外族女人生的孩子也不能成为太子,皇帝也不祸害自己家闺女,谁管皇帝收多少后宫啊,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去划拉两个铜板呢。
  当然,淡定归淡定,围观还是要围观的——尤其是对于皇城根下的老百姓来说,有热闹不看,岂不是辜负了这人生的大好时光?
  所以在完颜玉卓的车架进入北京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被人围观,完颜玉卓也首次见识到了汉人书本中所说的摩肩接踵,挥汗如雨。
  原本四月份的天气并没有多热,可是京城街头上人挤人,硬是挤出来夏日里的热度。偷偷掀开车架帘子向外看的完颜玉卓终于确信了大明之大,远非辽东的区区部落可比。
  只是既惊于大明的百姓人口之多,又是好奇成分——便是一人一口吐沫,也能将辽东的建奴给尽数淹死了,又如何会被建奴压着打?
  是了,定然是这些奴才们不用心报效,回头找阿爹要一些调教奴隶的好手过来,自己的夫君便能反手间覆灭建奴?倘若自己生下了儿子,再央着夫君将辽东之地赐给自己和夫君的儿子,那么这孩儿以后的前途便不可限量。
  及至此时,完颜玉卓已然完全不再想着什么若是崇祯是个书生,便揍他到不敢上床——便是凭着能位尊九五,统御这般多的奴才,便可知自己未来的夫君定然是如同成吉思汗一般的大英雄大豪杰。
  明朝的皇城,原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整体都是代表着皇权威严的红色、灰色、金黄色,完颜玉卓在辽东,又何曾见过这般雄伟的建筑?便是有些书中描述过元大都的模样,经过大明历代帝王的修缮,完颜玉卓早就认不出来了。
  完颜玉卓此时的心中,早已对一路之上教了自己礼仪和规矩的嬷嬷暗暗感激。自己会了这些礼仪甚么的,便不至于在未来的夫君面前失了礼。
  要说此时完颜玉卓心里的想法,其实很正常。草原之后,向来以强者为尊,弱者会失去一切,强者则拥有一切——自己未来的夫君既然这般了不起,富有四海,自然值得自己倾心了不是?
  等到完颜玉卓的车架终于进入宫中,拜见崇祯和周皇后时,崇祯的思维上却是开始发飘。完颜玉卓漂亮吗?漂亮,便是比之周皇后、田、袁二妃,亦是不是让半分,且多了几分在周皇后和田氏、袁氏身上所看不到的野性的美。
  只是此时此刻,这份野性的美,却被完颜玉卓给收了起来。
  崇祯突然笑了笑,不理会惴惴不安的完颜玉卓,突然对王承恩道:“好生安排,让下面的人用点儿心。”
  待王承恩躬身应是之后,崇祯这才离了后宫,转而去召见与完颜玉卓前后脚进京的崔呈秀。
  崇祯很好奇,离京之前信誓旦旦的袁崇焕到底为什么还是如同历史上一般跑去了辽东?目标依然是毛文龙?崔呈秀一行到底在辽东都做了些什么?
  崔呈秀的心中也是复杂的很,自己这一番辽东之行,险些就再也回不来京城。暗自唏嘘了一番的崔呈秀在行过拜见大礼后,才打起精神,躬身对崇祯道:“陛下,臣此番辽东之行,确实感触颇多。”
  崇祯好奇道:“崔爱卿也是见惯了风浪之人,还有甚么是能让崔爱卿有这么大感触的?”
  崔呈秀道:“陛下,臣此行,先是去的扈国公那里。辽东确实是苦寒之地,便是扈国公他们那边原来的草原族人,在辽东的生活也是颇为艰辛,不少人心中想着的,根本就不是甚么再建鲜卑故国,而是能不能如同汉民一般,进关生活。”
  崇祯思虑一番,道:“前番朕让你许了他们可以进关,一如汉人,原本也不曾想着他们会愿意进关。不过,锡伯一族与鲜卑一族基本上无甚区别,汉化都是颇深,真要许其进关,倒也没甚么。只是此事毕竟急切不得,还是要拿到朝堂上商议一番。”
  崔呈秀躬身道:“陛下英明。此番臣与锦衣卫众人护送婉妃娘娘南下东江,路上曾遇建奴追兵截杀。”一提起这一茬,崔呈秀就觉得自己脖子和后脑勺隐隐发凉作痛。熊森那混蛋说的轻巧,朱刚那王八蛋应的更是轻松——先送自己上路!
  怎么想都不太爽的崔呈秀压下心中到底是让朱刚请醉仙楼还是清风馆的想法,接着道:“十余骑锦衣卫和十余骑的锡伯族骑兵对阵建奴,其实并不吃亏,而且锡伯族骑兵损失较锦衣卫的还低一些。尽管嫔妃娘娘的亲卫骑兵也是锡伯族中的精锐,可是我大明的锦衣卫也是精锐,由此可见,锡伯族骑兵可堪一用。”
  想了想,崔呈秀又道:“若是朝堂诸公能允了锡伯族进关,陛下可试着在锡伯族中征召骑兵,如此一来,对阵建奴时,我大明又多了一分胜算。”
  崇祯却是冷笑道:“朝堂诸公?这些人能允了才怪。到时候又少不得一番掰扯。”
  崔呈秀却道:“臣今日回去后,先去拜会施大人,与他分说一番其中利害,施大人肯定会支持。至于温大人那边儿,臣却不好说。”
  崇祯道:“温体仁已经被朕给下了诏狱了。”
  崔呈秀惊道:“陛下,温首辅所犯何过?”
  崇祯盯着崔呈秀道:“你当真不知?便是这一路行来,你就丝毫没有听到过温体仁被下了诏狱的消息?”
  被崇祯盯的心中发毛的崔呈秀道:“臣有罪,该死,该死。”
  崇祯却不理会崔呈秀的作态,冷笑道:“孔家的手未免伸的太长了些。温体仁虽然忠心,然则毕竟还是要听孔家的意思去办,真不知这朝堂是姓朱还是姓孔了!”


第122章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崔呈秀却是不敢接话,只得讪讪道:“臣愚昧,唯陛下决断之。”
  崇祯也知道崔呈秀这是明哲保身之道,也不点破。自己举着屠刀杀杀杀的没问题,全杀光了就是问题了。何况崔呈秀只是贪了一点儿而已,可是在朝政下,崔呈秀和施凤来一样,都属于标准的皇党,这种人还是要留着用的。
  不为己甚的崇祯接着道:“这事儿暂且不提,再说说辽东的情况。比如毛文龙那里,还有孙先生有没有跟你说起朝鲜的情况?”
  崔呈秀躬身道:“陛下,毛大将军那里,情况尚可。只是建奴最近动作颇为频繁,估计是想要征伐东江。便是朝鲜,也受到了建奴使者的威胁。”
  崇祯嗯了一声,这些原本都在意料之中。奴酋黄太吉这狗东西绝不是甚么好相与的角色,能从四大贝勒共议朝政的模式下改成八王议政模式,再到后来的面南称帝,打下建奴入关的基础,即使有着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也足见其不简单之处。纵然自己嘴上一口一个狗奴才地骂着此人,心下却也不得不暗自佩服此人的雄才大略。
  不过,自己不管怎么折腾,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自挂东南枝而已,自己就可着劲儿的折腾,再加上后世知道的那么点儿东西,好歹也要怼黄台吉一番。
  定了定神的崇祯道:“对于建奴来说,毛文龙一日不除,便如鲠在喉,他们就不敢尽起大军征伐朝鲜,更别提叩关大明了。如此一来,建奴必然是要想方设法地除了毛文龙。”
  崔呈秀应了声是,说道:“陛下圣明,毛文龙所部东江镇,虽然不堪大用,也不能与建奴打野战,但是东江一日不除,建奴就一日不能安心。更何况毛文龙部现在不停地袭扰建奴,战果虽然平平,但是扰的建奴却是不胜其烦。今日杀一个,明日杀一个的,这辽东的建奴又能有多少?”
  崇祯道:“不错,只要不让建奴安稳,毛文龙便是大功一件。不停袭扰之下,便是建奴是个肥壮的巨人,也能给拖得瘦了。此番那袁崇焕往东江去,便是奔着毛文龙去了?”
  崔呈秀应道:“陛下圣明。袁崇焕此番去辽东,乃是受了建奴奴酋黄台吉的指使,想要替建奴除此心腹大患。”
  崇祯闻言,呵呵一声冷笑道:“大明对他袁崇焕可曾薄待半分了?如今却甘愿做建奴的走狗,为患大明,其心当诛!”
  崔呈秀躬身低头应是道:“陛下所言极是。”
  崔呈秀预想之中的雷霆之怒并没有到来,只听崇祯淡淡地道:“罢了,先不提他了。崔爱卿给朕说说,朝鲜那边儿如何?”
  崔呈秀闻言,便答道:“启奏陛下,据孙先生所言,朝鲜绫阳君李倧确实是心向大明,建奴派去的使者,已经在被套出话后,一刀杀了。”
  崇祯道:“朕翻阅朝鲜过来的文书,这绫阳君李倧当真如此心向我大明?朝鲜士子之间如何?可有心向建奴之辈?”
  崔呈秀道:“陛下,绫阳君李倧兵谏朝鲜前国主光海君,按常理来说,实话大逆不道之举,我大明身为其宗主国,原本当下诏斥责,甚至派员前去监护其国。只是光海君李珲失智,与建奴之间暧昧不清。朝鲜一向自称小中华,便是朝鲜民间,亦认为光海君失智,应当忠心伺俸大明为上。”
  崇祯却是心下冷笑,李珲失智?这种屁话唬唬小孩子倒也罢了,身为一国之主,光海君李珲的选择并没有错误。朝鲜地小民寡,立国之本便是事大,又扯甚么小中华?别搞笑了,后世的朝鲜二鬼子,可比日本小鬼子办的事儿更操蛋。
  只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的绫阳君李倧还需要好生安抚,毛文龙远离大明本地,补给上不是那么方便,若是背靠朝鲜,便不至于陷入无根之境,进可袭扰建奴,退可把守朝鲜一地,照样儿能给建奴添堵。
  再者说,现在的朝鲜,倒也称得上是心向大明的忠犬,毕竟绫阳君李倧废掉光海君李珲的理由就是对大明不敬,而一个想要左右逢源的朝鲜,一个一心想要推行自己文化的大君,并不符合此时朝鲜士林之中的主流观点——大明乃天朝上国,朝鲜当以子辈态度来伺俸大明。
  而且,一个英明神武的大君,对于朝鲜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起码不管是大明还是建奴,都不想看着辽东再崛起一家势力来抢食。
  想通了此间关节的崇祯干脆笑呵呵的对崔呈秀道:“不错,朝鲜果然还是忠心的。只是崔爱卿毕竟是主杀伐的冬管,朕想听听崔爱卿对于辽东局势的看法。”
  崔呈秀却是明白,这基本上是崇祯对于自己的一次试探或者说考验,若是能让崇祯皇帝满意了,自己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便稳稳的,以后也未必便没有可能入阁主政,若是不能让崇祯皇帝满意,别说入阁主政,只怕自己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也不见得稳定。
  沉下心思,思量了一番后,崔呈秀才道:“臣启奏陛下,臣以为当今辽东,可谓是疥癣之疾。不说我大明练好兵后能一击而下,便是单靠现在辽东的形式,也足够让建奴吃不了兜着走。”
  难得听到有大臣说出吃不了兜着走这种话的崇祯显然也很感兴起,便问道:“崔爱卿说说看,朕听着呢。”
  崔呈秀此时却是已经有了腹稿,直接回答道:“陛下,此时辽东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大明的冬天已经够冷的了,可是辽东之地,苦寒更甚。建奴那边儿也是缺衣少食,加上朝鲜、东江、朝鲜,还有陛下刚刚册封的扈国公所部锡伯族,几方围堵之下,建奴的日子便更加的艰难。此时唯一所虑者,不过是建奴若孤注一掷,尽起大军,不顾一切后果地强攻东江和朝鲜,一旦我大明山海关方向救援不及,则朝鲜和东江危矣。”
  崇祯却冷笑道:“他黄台吉小儿不敢!”


第二卷 相互算计


第123章 审袁
  崇祯听完崔呈秀所言,发现和自己所猜测的基本没什么差别。
  袁崇焕这家伙之所以急急忙忙地跑去东江,大概也就是受了建奴奴酋黄台吉的指示,想要除去毛文龙,一如原本的历史上一般。
  只要毛文龙一除,建奴就能直接逼降朝鲜,连带着草原上对建奴造成的压力都会大减。
  可惜的是,不管是建奴,还是袁崇焕,都没有想到自己早就防着这么一出,早早地做出了布置。毛文龙也不是傻子,如今有这么一出打底,估计建奴以后的日子肯定是更不好过。
  等到崔呈秀从宫中退出之后,崇祯则是命人直接喊来了许显纯,直接往诏狱而去。
  崇祯要去看看袁崇焕,这个后世争议不休的家伙。
  待到了诏狱,挥退了其他人,只剩下王承恩、方正化和许显纯之后,看着眼前被五花大绑捆在架子上的袁崇焕,崇祯这才开口道:“袁崇焕,你可有话说?”
  袁崇焕看着眼前年轻的皇帝,突然再也没了在东江时要求面圣自辩的心思。皇帝虽然年轻,可是厂卫却用的极是顺手,一如太祖高皇帝和成祖皇帝一般,自己一举一动只怕早已有人报告在了崇祯皇帝的案头,自己再狡辩又有什么用?
  已经不想再玩什么自辩蒙混过关的袁崇焕此刻只求速死,当下开口道:“陛下,臣自知有罪,只求速死,求陛下开恩,放过家中妻儿,他们甚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臣自己所为,与他人无关。”
  崇祯却是冷笑道:“他们的事儿先不忙说。只是朕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袁都督,还望你能如实回答。”
  袁崇焕低头道:“只要陛下肯放过家中无干之人,罪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崇祯道:“其实朕也没有甚么好问的。朕想知道的和朕不想知道的,其实都知道。每天锦衣卫的秘报都会报告过来,这些事儿倒也没甚么。朕好奇的,是你也算是个知兵之人,难道果真不知道毛文龙的重要性?你不知道除了毛文龙的后果是甚么?”
  袁崇焕倒也干脆,答道:“回陛下,罪臣当然知道除了毛文龙的后果是甚么。可是不除了他,通州的粮食怎么到辽东?走山海关明显不现实,走海路就有毛文龙,此人不除,有多少人利益跟着受损?”
  崇祯快要被气笑了,这他娘的还有理了?敛财敛到这个地步,当真是不容易。崇祯接着问道:“说说看,都有谁的利益受损?”
  袁崇焕卖大明卖的干脆,此时卖队友更干脆:“山东孔家,圣人之后。福建浙江豪商,加上通州李家,前任辅臣李三才之子。这些人加一起,陛下可敢一次全杀了?只怕陛下还没有动手,这天下就先大乱了!”
  一番话说的崇祯颇有些无言以对的感觉,这混账哪儿来的底气这么肯定自己不敢动手?折腾的再烂也不会比全家自尽后自己再自挂东南枝更烂了吧?既然这样,还有甚么好顾忌的?
  崇祯道:“这个么,不劳你袁大都督关心了。反正你一时半会儿的也死不了,朕也不会让你死,朕要让你看看,你说的这些人是个甚么下场,也让你看看什么叫做天子一怒!”
  袁崇焕却轻笑道:“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天子一怒,血流漂杵。这个罪臣当然知道,可是陛下当真不知杀光这些人的后果?”
  崇祯也笑道:“知道如何?不知道又如何?大明如今已经烂到了根子里,大不了推倒了重来就是了。朕有厂卫在手,有各地卫所,便是再乱,又能如何?”
  见袁崇焕无语,崇祯接着问道:“朕看过你的履历,原本倒也算得上是忠敬之人,可是你又怎么和建奴勾搭上的?大明给你的不够?还是说建奴能给你的更多?”
  听闻此言,袁崇焕却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一股子火气,抬头目视崇祯道:“陛下当真不知?”
  崇祯却是很好奇,问道:“朕知道什么?难道说你勾结建奴还有理了?”
  袁崇焕却哈哈笑道:“罪臣当然没理,罪该万死。可是,陛下可知道十三山的十万百姓?他们又有何罪?他们该死?”
  笑着笑着却是哭了起来,问崇祯道:“陛下啊,那是十万人啊,十万啊!他们忠敬吗?可是结果呢?王象乾、王在晋是怎么干的?眼看着十万大明百姓死了个精光啊!十万啊!”
  崇祯闻言,也是黯然,毕竟这事儿确实已经发生了,自己那时候还没穿越,十万大明百姓就这么死了个干净,在建奴的杀戮史上又添了一笔血债。
  收了收心思,崇祯道:“十三山的事儿,朕当然知道。只是十三山的事情与你勾结建奴又有甚么关系?”
  袁崇焕也定了定神,也不再流泪,直接干脆痛快地道:“当然有关系。十三山的十万百姓,用他们的死,让罪臣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罪臣也是一心想要匡扶社稷,扶保大明,学那于少保一般,可是于少保的下场呢?再想想十三山十万百姓,罪臣当然不能跟着去死。”
  崇祯听完,却是觉得有一万句麻卖批想讲,这混账说的好有道理,朕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他?人当然怕死,当然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
  只是突然间,崇祯却想起了故宋的事儿,问袁崇焕道:“你说的很对,朕都快被你说服了。可是朕很好奇啊,故宋时的文天祥被俘后,钓鱼城为什么不直接干脆地投降呢?十余年的抵坑,一代代的人就这么填了进去,可是钓鱼城就是不降,怎么他们的骨头就那么硬?怎么故宋崖山之时尚有十万士子从容赴死,到了你这里就成了你敛财自肥和贪生怕死的理由了?就因为这个你就敢卖了大明?大明待你薄了?那钓鱼城可有甚么优待?那蹈海的十万士子可有甚么优待?”
  袁崇焕一时却被问的哑口无言,崇祯却是不放过他,接着道:“算了,朕好奇的就是你勾结建奴的原因,如今已然知晓。剩下的你慢慢看着吧,朕会让你会和你说的那些人一起上路的。”
  袁崇焕却道:“罪臣自知罪该死万,只求陛下放过家中的妻子幼儿,罪臣来世衔环结草以报陛下隆恩!”
  崇祯闻言,却是轻声笑了笑。也不现会袁崇焕,径直向诏狱的牢房外走去。


第124章 步战与骑兵
  待走了几步,崇祯却是头也没回,直接说道:“你身无分文,他们便要跟着你吃苦受罪,你位高权重,他们便跟着你锦衣玉食。朕,不相信什么一人做事一人当。大明律更不相信!”
  袁崇焕听完,更是心死若丧,喊道:“陛下,求陛下放过他们,远窜三千里也行啊陛下,求陛下留下罪臣的一点儿香火!”
  崇祯却突然笑了,反问道:“等他长大成人了学你一般卖了大明?或者是来找朕报仇?”
  说完,也不再理会袁崇焕,却是径直向诏狱外走去。
  崇祯可是知道后世渣某庸所写过的那本碧血剑,里边的袁大都督的那个儿子,后来可是跟金四爷结拜为把兄弟的!至于金四爷是谁,不就是黄台吉那个狗东西?跟建奴奴酋结拜,还武功高强,入皇宫大内如入无人之境,彼其娘之,想想都害怕。
  还未出诏狱,崇祯突然问身后的许显纯道:“朕交待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了?”
  许显纯听闻崇祯如此一问,摆明了是问的山东之事,当下答道:“回陛下,都已经安排妥当。都是挑出来的好手,一共八人,足够把事情办妥了。”
  崇祯嗯了一声,说道:“那就好。算算日子,他们也差不多该到了扬州了罢?”
  许显纯道:“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该到了。只是为了保密,臣让他们不必传回消息,直到成功之后再递消息过来,因此臣也不知道现在具体的情况。”
  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