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底了,也该消停了哈?
崇祯皇帝表示别管丫的消停不消停,反正多做准备就是了——朕在梦里接到了老天爷的警示,说是大明的混账官员还是太多,未来几十年都不会太消停就是了。
至于冬天的时候土层太硬不好挖,崇祯皇帝表示可以让蛮子们去挖个小坑,然后再用炸药去炸,炸出来个大点儿的坑之后再接着挖。
蛮子嘛,给口吃的喝的就好,不用给钱,死了也不用给什么烧埋钱,省事儿。
坑开始挖了,然后另一件事儿就摆在了崇祯皇帝的案头——老天爷不给面子,不下雪!
崇祯五年的黄河已经决了一回堤,就在孟津口,横浸数百里,遭了灾的百姓不少。
按说这样儿的话,崇祯六年怎么看也不像是缺水的死样儿,可是实际上呢?
崇祯五年的冬天开始到已近小年的这么长时间里,这雪还真就一场没下。
心中大怒的崇祯皇帝很是无奈——要说这历代皇帝里面,自己也算是对老百姓不错的了,说一声勤政爱民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是你老天爷不下雪是几个意思?瞧着朕不顺眼是不是?
崇祯皇帝在穿越者培训中心学习的是跟周公的女儿多约了几回,上课的时候也没好好学习,不会玩什么人工降雪一类的,但是,这不代表崇祯皇帝就是一无所知的小白。
不下雪意味着什么?大旱之后可能还会接着大旱,但是更操蛋的是会发生蝗灾。
新莽始建国三年夏天,飞蝗蔽日,自东方来,至长安,草木食尽。
唐朝永淳元年,关中大旱,蝗虫成灾,死者无数。
唐德宗年间,东自海,西尽河陇,蝗虫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后晋天福七年四月,关中诸州皆蝗,人死者十有七八。
伪元至正十九年,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人马不能行。
然后崇祯皇帝在穿越之后翻书翻的比较勤奋,发现了一个让自己很蛋疼的事儿——秦汉蝗灾平均八年一次,两宋为四年,伪元为两年。
按照这个规律来计算的话,大明是不是该一年一次了?
不过很快,崇祯皇帝又暗自松了口气。
毕竟从自己穿越过来当上这个皇帝到崇祯五年的年尾,这眼看着都快要足足六年的时间了,蝗虫闹事儿不是没有过,可是好歹没闹腾的太大。
不止是崇祯皇帝为了蝗灾的事儿上火,温体仁和郭允厚同样也上火。
其他的几部尚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温体仁身为内阁首辅,郭允厚身为户部尚书,这事儿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搁在老刘家那时候,相当于丞相的温体仁应该自杀谢罪,郭允厚也是一样。
当然,自从宋真宗那个逗逼面对蝗虫选择了不闻不问的冷处理方式之后,蝗灾就已经成了真·蝗神之怒,丞相首辅和户部尚书是不需要为此而背锅甚至于自杀谢罪的。
可是皇帝就得为自己失德以致于上天震怒降下蝗灾而下个罪己诏甚么的,表示自己知道错了,肯定会改,请老天爷息怒。
但是问题在于,那是别人家的皇帝,不是崇祯皇帝这位爷。
这位爷最擅长的是什么套路?
老天爷发怒了?那肯定不是因为朕的原因啊。
你们想,朕是天子,老天爷的儿子,这个没毛病吧?
朕也不是什么昏君暴君,说一声爱民如子也没毛病吧?
既然如此,老天爷会因为朕而降下蝗灾?
可是老天爷还是降下了蝗灾,那是因为什么呢?
肯定是因为大臣之中有混账啊,他们在挖大明的墙角,在虐待老百姓,在给朕挖坑想要埋了朕。
所以,老天爷才降下了各种各样的灾祸来提醒朕和百姓,一定要注意那些心怀不轨之徒,要擦亮眼睛,揪出那一小撮想要给大明敲丧钟的不法之辈。
嗯,您老人家说的真有道理,俺们都无言以对了。
温体仁和郭允厚头疼的原因也在这里。
虽然说崇祯皇帝再怎么发火,再怎么抓那些意图对抗天威的官员们来杀着玩也轮不到他们两人头上,可是最后跟着吃瓜落却是肯定的。
甚至于温体仁和郭允厚都想过致仕回家算了,然后再花点儿银子运作一番,去新明岛上买块地玩,挺好。
可是这种想法也就是想想就得了,真要是谁敢在这个时候这么干,锦衣卫的诏狱会表示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然后在面对着温体仁和郭允厚提出的要预防蝗灾的意见,崇祯皇帝表示很好,就应该这样儿做。
然后让温体仁和郭允厚想办法。
温体仁和郭允厚表示应该的,应该的,然后照样没什么好办法。
看着温体仁和郭允厚两个战五渣,崇祯皇帝表示自己有办法:“命天下各地官府明示百姓,发现蝗虫就捉了来,煮熟后晒干,十文钱一斤,有多少收多少,内帑出银子。”
蝗虫啊,高蛋白,有营养,一串蝗虫只有四个,卖五块钱,合着一块多钱一个。
真他娘的黑了心了!
但是没办法,一旦跟味道不错还有营养价值高这两个关键点挂上沟,这玩意都已经被吃到需要人工养殖的地步了!
至于说老百姓们捉的太多,崇祯皇帝表示没关系。
著名历史参考资料《唐砖》里边说了,楚国公云烨把晒干的蝗虫碾成了粉,然后卖给大唐的军队吃,然后大唐的军队还表示这玩意真香。
自己用得着跟李二那个蠢货一样去生吃蝗虫?还说什么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嗯,还有鸡鸭什么的,这玩意只能劝着民间去养,没办法强制,很蛋疼。
不过没关系,官府嘛,劝课农桑本来就是他们该干的活,把农桑换成鸡鸭也没毛病。
然后大明的官员们就接到了让人蛋疼不已的通知——由内阁和司礼监一起发下来的公文,要求各地官员现在就要投入到劝课鸡鸭的行动中去。
至于原因,就显得很搞笑——粮食不够,鸡鸭来凑,这些小东西都赶到野外去吃小虫子神马的,不用浪费粮食。
温体仁觉得连这么不靠谱的事儿都干出来了,就不在乎干点儿更没谱的事儿了。
于是温体仁转手就把顺天府和应天府都给卖了——祈雪。
崇祯皇帝觉得没毛病,反正都是这些个混账东西引的老天爷生气才搞出来的小冰河气候,那么要祈求老天爷的原谅自然也应该由他们去干。
所以在崇祯五年的十二月份,顺天府和应天府又多了本职工作外的另外一份工作——祈雪。
然后道士们就成了香饽饽——毕竟这事儿得找天上的神仙商量,得让道士们做场法事,把大家的意思转达给天下的神仙才行。
至于秃驴就算了,他们的老大在西边呢,离着中原太远了,指望不上。
然后崇祯皇帝发现祈雪真他娘的起作用了。
就在顺天府和应天府祈雪的事儿过去没几天,已经到了崇祯六年的正月,刚刚过完了一个没有雪的年,接着这雪就下来了。
只是这雪下的有点儿大,比崇祯五年的时候那场雪还要大——深二丈余。
崇祯五年的那场大雪才多深?四五尺而已。
崇祯六年的这场大雪直接把数值打着滚的翻倍,直接干到了六七米的厚度。
换个说法吧,崇祯皇帝他家是没问题,毕竟够高,而且扫雪的小太监什么的也不敢让雪堆那么厚。
但是除了崇祯皇帝家里,京城都快被大雪给埋上了。
幸好温体仁和郭允厚在发现了雪深四五尺还没有停的时候就已经寻了张惟贤,一起向崇祯皇帝请命,由京营和新军的士卒先行清理一遍积雪,否则怕会闹出大乱子来。
崇祯皇帝当即就拍板表示可以,让士卒们去替百姓干活是应该的——从百姓中而来的士卒们,最后还是要服务于百姓嘛。
当然,这个雪不能弄到城外就算完事儿了,京城不是有坑好的蓄水的坑么?
把雪都给朕弄进去,然后压实喽,越结实越好,最好是化成水然后再冻成冰,这样儿就再好不过了。
万一崇祯六年的时候大旱了,这些蓄起来的水好歹也能起点儿作用吧?
反正用来烧锅化雪用的煤炭是从新明岛上运过来的,这玩意不心疼,随便烧。
所以在崇祯六年的正月刚刚开始没几天,就再次上演了崇祯五年的扫雪行动,也让大明朝的百姓们觉得这皇帝真好。
然后感动了的大明百姓们就想着怎么着才能把自己家的娃子给送进京营或者新军里边从军呢?
毕竟跟着这么一位爱民如子的皇帝陛下混,肯定错不了。
收到锦衣卫汇报上来的消息,崇祯皇帝表示很好,百姓们有这种反应,朕很开心,你们越这样儿,朕就越愿意对你们更好一些。
然后就在京营和新军的士卒们玩命清理积雪的时候,太阳长出来了两个耳朵。
钦天监的监正快要哭了。
当今陛下登基那天,登基大典还没有结束,他老人家就因为思念先帝而昏了过去,所以对于后面发生的事儿并不清楚。
可是钦天监确实是知道这事儿的——皇帝刚刚被送回宫休息,乌云就在瞬息之间覆盖了晴空,紧接而来的就是乌云中的金鼓隆隆之声。
天鼓鸣,主兵戈,这他娘的就是天下大乱的征诏好吗?
问题是,谁敢去跟崇祯皇帝他老人家说老大,大明要亡了!?
不过好在,皇帝昏谜了嘛,等他醒了这事儿都过去了,大明不提也就是了。
可是现在太阳生出来两个耳朵是什么意思?
钦天监正觉得自己这位置要糟,万一陛下问起来该怎么解释?
难道自己直接说,日食,阴侵阳也,乃上天不满于陛下之治,故而示警?
钦天监正觉得自己这样儿解释完的惟一后果就是会丢官罢职,然后在某一天莫名其妙的消失——厂卫那些鹰犬不会允许有人这么说他们心中伟大的皇帝陛下的。
不过万幸的是,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登基之时的金戈铁马,也更没把日食当回事儿——日食这玩意后世不是经常有的?一年好几回都正常的事儿还要大惊小怪?
第440章 大明临时军团
蛮子中的代表性人物建奴奴酋黄台吉最近终于让自己松了口气。
辽东的破天气嘛,一直那德性,一到冬天就能冻死狗,不太能适应辽东环境的那些大明杀才终于消停了。
这意味着大金国终于能喘口气了,不至于被折磨的欲生欲死。
整个天聪六年,大金国连自己的满族族人带着汉人泥堪,一共损失了差不多接近两万之数——不算上战死的士卒。
再这么干下去,大金国还能剩下多少人?没有了人,自己还玩个屁?
沈阳城中的杨七七等人同样十分开心——随着建奴将势力向各地的城池里面收缩,人口就变得集中了起来。
人口一集中,这福寿膏的销量就又一次迎来了小高峰。
一切都很美好。
崇祯皇帝不这么觉得。
虽然说杨七七他们卖福寿膏的钱通过各种途径到了自己的内帑,连卖盐的钱也是,可是崇祯皇帝仍然觉得不够用的。
原因很简单,崇祯六年的商税还没收上来春税,这就意味着国库的银子得先从内帑借。
崇祯皇帝很想说一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可是没鸟用,整个大明都是自己家的地,这天下间就没有比自己更大的地主了,有没有余粮的,这大明的百姓自己也得管着。
然后内帑的借就借给了国库三千万两,再支给皇家学院那边一千万两之后,崇祯皇帝发现自己手里居然就只剩下了一千万两多那么一点儿的银子。
幸好自己不要脸,在朱聿键他们卖袋鼠肉的买卖里横插了一杠子,这钱又在慢慢的多了起来。
然后崇祯皇帝在随后的崇祯六年二月里发现自己先往山海关修铁路的决定是辣么的明智,辣么的有先见之明。
大明的崇祯六年正月是一个很让人蛋疼的月份,先是济南舜庙大火,然后镇江地龙翻身,地裂数丈。
济南嘛,舜他老人家躬耕之地,有庙祭祀是很正常的事儿。
可是不知道是哪儿惹得他老人家不高兴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庙给烧了。
可能是舜跟祝融两个人有什么龌龊,所以祝融不高兴,一把火就把舜的庙给烧了?
然后就在大明各处都干旱缺水的时候,山海关永平,这个原本的历史上被阿敏给屠城现在却屁事儿没有的地方,来了一场大雨。
如果说单纯的只是下雨,那也就算了,可是坏就坏在这雨下的有点儿太大了,按照永平方面报上来的消息,那就是“水坏城郭、田舍、人畜亡算。”
不过好在永平毕竟是依着山海关的,而山海关最不缺的就是人和各种各样儿的物资。
没说的,救灾就是了。
然后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真他娘的倒霉,同时也越发的佩服原本历史上的那个倒霉蛋了。
自从自己登基到了现在,没有哪一个没灾没祸的,而且哪一年的也都不小。
现在这才崇祯六年,自己都已经想要发疯砍人了,真不知道历史上原本的那个崇祯皇帝是怎么硬挺了十七年的。
尤其是在各种资源尽握于东林党之手,自己手里的最大底牌厂卫还被自己给亲手废了的情况下,原本的崇祯皇帝还能硬撑过十七年。
不容易啊。
当然,感慨归感慨,想归想,这事儿还是得办,该救的灾得救,该砍的人还得砍。
山海关现在的老大,相当于大明帝国集团山海关办事处主管的孙承宗也很头疼。
眼看着崇祯六年的二月了,没多长时间就到了草长莺飞的好时光了。
然后大明的百姓们,又有很大一部分自带着战马干粮还有去年就买下的刀剑,跑来了山海关这边。
这些人的目的很简单,只要一开春,建奴那边开始耕种,大家伙儿发财收人头的机会就来了。
一个人头,官方价格五两银子,看着不多,可是已经足够一个普通的家庭能撑一年的小日子。
更不要说建奴的人头还远不止五两银子那么简单——还有的是为了军功等等,所以建奴的人头现在已经形成了黑市,价格每天波动都不一样。
对于很多有钱但是没本事或者没胆子自己亲自操刀子砍人的家伙来说,花上个几十两银子买几个人头然后去换军功,简直是太划算了——光是一年省下的税都不知道能买多少建奴的人头了。
军功不能免税,但是有优惠政策,所以现在大明的商人们觉得军功真是个好东西。
可是军功再好,也得有实打实的人头在手里才行。
明着收购建奴人头,那是对于厂卫的挑衅,很容易就会被教做人。
但是暗中收购人头然后再换取军功,基本上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儿,只要干的不是太过分,厂卫也懒得去管。
这么多势力聚集在山海关等着去砍建奴的人头,本身没有自己先闹出来大乱子,没有出现几起当街仇杀的事儿,就已经足够孙承宗骄傲了——这些操刀子砍人的家伙没有谁是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的,更不要说别人的命了。
但是看着山海关每天群魔乱舞的样子,孙承宗说不上火那纯属扯蛋。
毕竟当街仇杀的事儿没有,当街斗殴的事儿可从来没少过,哪天要是没有十个八个被打的鼻青脸肿的家伙满大街的找大夫,这一天都得算是不正常的一天。
在这种情况下,山海关现在做的是跌打损伤还有刀剑伤一类的生意,只要是会上那么一两手治伤的本事,在山海关这个神奇的地方绝对饿不死。
然后孙承宗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崇祯五年的时候,这事儿是由那十来个狗胆包天的家伙们挑起来的头,后来者多半都是跟风,然后并没有什么组织,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或者以地域抱团。
崇祯六年的时候,一切都他娘的变了,这些混账东西们在回到大明老老实实的过年的这几个月里,根本就没消停过。
虽然说在乡里依然老实的半天憋不出个屁来,区区一个衙役照样能吊打他们,可是在这些混账东西跑来山海关之后,孙承宗就知道这些货哪怕是在大明过年的时候也没有消停过。
崇祯五年,这些混账东西大部分都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一伙,明显就是以乡里为单位,然后再抱成大团。
崇祯六年,这些混账东西除了没有装备要从山海关买,组织上也没有正规军那么严密,更没有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之外,剩下的已经开始有了军队的雏形了。
然后孙承宗开始头疼了。
虽然这些人加一起,算上已经来了的还有没来的那些都算上,也不过是区区几万人而已,撑死了一两万出头,还得算上勋贵家的家丁。
可是这一两万人全是刀头舔血的家伙们,操刀子砍人可是一点儿不含糊的。
万一要搞出个大新闻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跟着倒霉,然后人头落地。
孙承宗的奏章里,写的很清楚,详细的说明了山海关这些个杀才们的情况,也说明白了自己的担心,这事儿该怎么处置,已经不是孙承宗自己能决定的了。
连张惟贤也不知道这事儿到底是该怎么解决才好——操刀子砍人,砍的还是建奴,时不时连建奴的军队都敢伏击一下的杀才,人数一两万。
这一两万人放在除了大明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哪怕是建奴。
建奴,八旗,一旗还不到一万人呢,就这一两万的杀才,搁建奴那妥妥的两三个旗的人数了。
如果放在倭国或者其他的南洋那边的小国,这一两万杀才只要装备和后勤跟的上,那都已经算是一股可以灭国的力量了。
最操蛋的是这些杀才根本就不是正规军,没有监军,没有人管着他们。
张惟贤敢用自己英国公的爵位打赌,如果不是活着的建奴比死了的值钱,这些个混账东西根本就不会去抓什么建奴,而是全部砍了人头。
毕竟用人头计功的方式比较省事儿,比弄个活人回来要强的多。
没错,现在死了的建奴人头一个五两银子,活着的建奴已经从原来的五两涨到了十两。
甚至于不管是不是建奴,只要不是大明的老百姓,剩下的是不是建奴都不重要。
林丹汗手下和奥巴台吉手下一样值这个数儿。
一起递交到崇祯皇帝手里的,不光是孙承宗的奏章,还有另一份扈国公完颜宏的奏章。
完颜宏的要求很简单,要么内附,要么派人过去教授大明的文字礼仪什么的,自己和自己的部族要求全面汉化,再也不当蛮子了。
太他娘的吓人了,那些个红着眼睛的混账东西横行辽东,尤其是山东的响马,那马儿跑起来,铃儿响叮当,然后就会有人人头落地,或者人被抓走。
促使完颜宏上这份奏章的原因就是山东响马联合了四川的袍哥还有陕西的老秦人,联手洗劫了一个依附于奥巴台吉科尔沁部的小部落。
这个部落不大,总共也就几百人,整个部落活下来的,都是属于能干的了活的青壮,剩下的全死光了,一个没留下。
至于整个部落里面那点儿钱财,响马大爷们自然是笑纳了。
完颜宏觉得草原上实在是太他娘的危险了,尤其是锡伯八部跟奥巴台吉的科尔沁部那些家伙们根本就是傻傻分不清楚——不管是相貌还是生活习惯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虽然说自己现在离着大明军队比较近,就在海州卫不远的地方,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误伤的可能。
可是这事儿吓人!吓人!
看着这两份奏章,崇祯皇帝也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的意思。
完颜宏的奏章好办,直接照批就是了。
想要内附是不可能的,跑关内来,以后谁给朕的长子,未来的辽王殿下去打江山卖命?
你这个当姥爷的,还是留在关外,以后随着辽王朱慈燝去打江山去吧。
所以么,崇祯皇帝的意思就是,随便找些喜欢宣扬儒家教化的家伙们扔到完颜宏的部落里面,让他们接受儒家的思想,好好的替自己卖命。
最好是卖完自己卖儿子,卖完儿子卖孙子,卖儿卖女卖大米的替大明卖命才好。
至于说孙承宗递上来的奏章,崇祯皇帝其实也不太当回事儿。
这些家伙们在外面凶成了藏獒又有毛用,回家不还是跪搓衣板的命,撑死了算是个大黄一样的存在,用不着担心他们会造反什么的。
除非自己把他们逼的活不下去了,这些家伙们才会进化,要不然的话还是会老老实实的交赋纳税,送女儿给自己。
但是这人数太多了,也确实是个问题,尤其是未来的大明还有几十年的苦日子要熬,真要是把这些砍人砍习惯的家伙给逼反,那乐子就大了。
对于这些家伙,还有其他的士卒们来说,遇到了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问题当成钉子,把自己当成锤子,砸就是了,一下不够就再来一下。
然后崇祯皇帝就觉得后世的法国外籍雇佣兵团这玩意是个好东西,然后翻了翻史书,又发现府兵才是个好东西。
看看现在在辽东活跃的这些个杀才们,论到操刀子杀人,那个顶个的是把好手,而且没有自己的直属上官,都是乡里组织而成。
装备,跟大明的正规军很接近,除了火铳火炮以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有。
最关键的是,这些家伙都是自带干粮的。
这么好的兵源,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喜欢?
想了想,崇祯皇帝就把张惟贤给喊了过来,然后两个就商量着,是不是给这些家伙一个固定的身份?
比如说府兵?比如说临时兵团?
大明不管他们的装备,也不管他们的后勤,但是要买的话,也没有问题。
同样,也不对他们设什么监军一类的,也不管他们的军饷。
唯一的条件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协从大明的正规军作战,当然,是有报酬可以拿的。
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些个杀才必须要在五军都督府报备,认同自己是大明军队预备役的身份才行。
第441章 一切以大明百姓为重
没错,就是预备役这么个神奇的存在。
崇祯皇帝所知道的那个预备役,在后世的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战时能够迅速成建制地转化为现役部队的存在。
大明原先并没有这个说法,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原也好,一直跟中原比比划划的草原也好,兵役都是终身性质的。
但是从魏晋以至隋唐,府兵这种存在就已经出现了预备役的雏形,只是更接近到现役一些。
然后崇祯皇帝就合计着把这一两万由响马,袍哥,老秦人,狼兵等等成份组成的杂牌中的杂牌,称之为强盗更合适一些的家伙们收归到预备役里面。
等于是在大明的农垦军团之外又弄出来一支预备役,而且还不花一分钱的那种。
不花钱好啊,大明后边还有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小冰河时期要苦熬过去,有钱也得省着花才行。
第一步就是先让这些个杀才们承认自己的身份,然后再慢慢的渗透。
至于渗透的内容,无非就是应该忠于伟大的崇祯皇帝陛下,我们就是陛下的忠犬,陛下让我们咬谁就得咬谁。
然后还有就是大明百姓就是我们的父母,必须得好好对待才行,啥时候也不能把操刀子砍人那一套在大明百姓面前使出来。
至于蛮子,管他们去死。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儿,眼下还是得先让这些人承认自己是大明军队预备役这个身份比较重要。
至于说像是自己穿越之前在穿越者培训中心看过的那些小说里面写的那样儿,弄成什么佣兵公会一类的,崇祯皇帝表示呵呵哒。
佣兵这玩意是拿钱办事儿的,要是弄成佣兵之后黄台吉给的钱多,他们是不是会回过头来咬朕一口?
所以还是弄成预备役,让这些外面藏獒家里大黄的家伙们继续当大黄就行了。
然后崇祯皇帝又告诉张惟贤,各地的卫所,农垦军团们也不能光种地,也不能光操练,要把种地和操练结合起来,要随时都能打出去砍人抢地盘才行。
在张惟贤对于崇祯皇帝的要求表示了赞同之后,崇祯皇帝又表示最近大明各地的地龙翻身什么的挺多,这些农垦军团必须承担起军人的责任和义务,去给朕救灾。
地龙翻身了,农垦军团上;发大水了,农垦军团上,农垦军团顶不住了,正规的卫所士卒也要往上顶。
总之就是一句话,大明的军人,来自于大明的百姓,什么时候都必须把百姓放在心上。
至于说以黄台吉为首的建奴,怼死他们其实就是分分钟的事儿,现在只要他们不跳出来捣乱就行了。
一切以大明百姓为重。
从老歪脖子树危机中脱离出来的崇祯皇帝现在难得的松了口气。
对于建奴,虽然说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怼死他们,可是在怼死他们之前,还是得先看看大明自己的情况是怎么样儿。
别到时候建奴死了,大明自己内部也烽烟四起了,就跟杨二陛下一样,怼了高句丽三回就把自己给怼死了。
所以崇祯皇帝现在就很想给黄台吉致个电,告诉他:老黄啊,你个狗奴才只要消停一些,朕现在就先不怼死你。
等自己手里的底牌更硬一些之后再去怼就行了。
随着崇祯皇帝和张惟贤商议结果的慢慢实施,黄台吉惊喜万分的发现原先还嚣张的一批的明军开始有计划的停止了进攻,将目前的防线稳住之后就不再向着沈阳推进,连那些个没事儿就跑来抓人的流寇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然后黄台吉又发现一个让自己很恼火的情况。
林丹汗那个狗东西居然不知好歹的跑来招惹自己。
自打林丹汗知道了抓建奴有银子赚之后,林丹汗和自己的儿子额哲就开始研究了起来。
随着有一部分依附自己的小部落有人被抓了之后,林丹汗一方面对面着宣府卢象升还有山海关孙承宗回复的误伤这种屁话冷笑,一边合计着自己是不是也要捞上一票。
心动不如行动,机会难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在给卢象升和孙承宗回复了书信之后,林丹汗就把自己的儿子额哲给派了出去。
去辽东,那里有建奴,有银子。
只是林丹汗的消息比起厂卫满布天下,连草原和建奴那边儿都遍地眼线的崇祯皇帝来说实在是少了一些,所以知道的消息也就不是那么及时。
当额哲带队出发的时候,辽东的建奴能抓的已经被抓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跑到了城里居住。
当额哲带队到了辽东之后,大明的那些个预备役士卒还有倭国以德川家光为首的武士团已经北上奴尔干都司了。
但是这种情况又让建奴误以为大明开始放弃了抓人的行动,所以又开始出城活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