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挥挥手道:“都起来罢。朕读韩子之说,发现古人之智确实不容小觑。前番东林贼党之行与八奸之说对比,确实有颇多相通之处。朕今天说这些,倒也没有别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要问一下,该如何杜绝这种情况的存在?今日殿试题目也就是这个,请试言之。”
虽然朝堂上的大臣和殿试的学子们都起身了,也各自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可是每个人额头上的冷汗却是怎么样儿也止不住。
崇祯皇帝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
这是打算法家治国了?还是要把法家捧成显学?
可是实际上,自从大汉朝开始,这天下就是外儒内法,虽然内法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众人隐隐约约开始暗恨起了荀子——瞅你教的这破学生,净他娘的给老子们找麻烦!
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暗恨荀子,是因为他的学生韩非子不光指出了八奸,甚至于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一些说法,不管是哪一条,都他娘的是针对于为官之道的。
而学生们头疼,则是因为在八奸之说的后面,已经明确的指出来了解决之道。
那么崇祯皇帝还要让自己这些做答。
答什么?怎么答?
这就是个问题了。
一个不慎,十年寒窗之功可就是一朝丧尽了。
随着时香一点一点的燃尽,时间也就一点一点的流逝。
众多学子的头上开始冒出了冷汗。
这他娘的就是一道明显的送命题。
直接按照韩子之说,严刑峻法,倒是解决了。
可是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就得罪了个精光——有谁的屁股底下是干净的?
可是东拉西扯,明显也不行。
龙椅上的那位爷既然明确的把问题扔出来了,肯定就不会允许有人瞎写。
往日里灵动的笔墨此时似有千钧之重,挥毫泼墨一蹴而就的感觉此时仿佛跑到了九天云外,脑子里都是空空的。
崇祯皇帝心中却是暗爽不已。
今年老子给你们弄出来韩非子,明年老子就把墨子给你们弄出来。
反正诸子百家的学说有的是,大不了一年换一样,或者两两结合着来,不行再多弄几个往一起掺。
慢慢头疼去吧!
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现在完全有任性的资本,只要老子爽了,谁管你们爽不爽。
而更操蛋的事情还在后面。
等到殿试的学子们作答完毕之后,原本想象中的交卷判卷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因为小太监们在收起试卷的时候,顺手又放下了一张空白的白纸。
这下子不光是学子们懵逼,就连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开始懵逼。
往年没听说还有第二轮的!
崇祯皇帝却是开口道:“现在,朕还有第二个问题要问。诸位都是我大明未来的官员,请试言之,一路上进京赶考之时,都路过了哪些州县,该地之治如何,官员风评如何,百姓所收如何。”
第377章 大明人多的是
崇祯皇帝确实不按套路出牌。
以前没有第二轮考试?
没关系,现在不就有了?
同样是《韩非子·八奸》里面所说的,不使群臣虞其意。
身为皇帝,就是不能让臣子猜到自己在想什么,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拜前世在穿越者培训基地的培训所赐,虽然没好好学习,可是崇祯皇帝在穿越之初也掌握了一个最基本的技能——面瘫。
如今自己的底牌越来越多,拳头也越来越硬,所以崇祯皇帝倒是不需要装面瘫了,但是对于不使群臣虞其意这一点,崇祯皇帝还是极为认同的。
所以老子就是不按套路出牌,你们就慢慢受着去吧!
崇祯皇帝爽了,底下正在答卷的学子们就头疼了。
这道题比刚才的送命题要好的多,但是,这是道得罪人的题!
尤其是对于京城附近的考生来说。
远一些的,比如岭南的考生还可以说自己是路过的太多,大概的写一写就算了,离的近的呢?
比如昌平的考生写了昌平的县令怎么怎么样,然后这货还倒了霉……
而昌平一共有几个考生?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傻子都能猜到是怎么回事儿。
然而崇祯皇帝的不按套路出牌明显不止于此。
在这一道题的答卷被收上来之后,崇祯皇帝又开始出了第三道题。
没错,就是第三道题。
这道题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一道考题,但是也是崇祯皇帝最为看中的一道考题。
前面的两道考题,第一道是送命题,就是拿来折磨考生玩的。
第二道题,崇祯皇帝是打算看看这些个考生有几个是真正的注意到民生问题的。
至于这一道题,才是崇祯皇帝真正打算选拔人才的试题。
没有理会下面一脸懵逼的朝臣和学子,崇祯皇帝道:“藩王们开国海外已经是我大明人尽皆知之事。如今唐王,秦王,庆王,三位藩王已经出海,并且找到了一片大陆,其上更是有殷商之遗民存在,朕已经将之命名为新明岛。据大明海军南海舰队提督郑芝龙所报,新明岛与其说是岛,倒不如说是一片大陆,其地广袤无比,堪比我大明。朕现在想问的是,对于那一片新发现的大陆,该如何处置?对于藩王,该如何管理?大明向彼处移民又该如何管理?新大陆的发现,对于我大明有何好处?坏处又是如何?对于民间有何影响?请试言之。”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温体仁就先站了出来:“臣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随着一片拍马屁的声音响起,崇祯皇帝笑着摆了摆手道:“不过是一片大陆罢了,先让诸位学子们答题要紧。”
看着崇祯皇帝挺重视学子答题,可是学子们也蛋疼。
这道题确实不是送命题,也不是得罪人的题,可是这道题完全就是一道只能瞎鸡儿写的题!
如果说问的问题是针对于大明本土,那么大家还能作答一下。
可是现在的问题针对的是新明岛那个地方的,在场的人除了崇祯皇帝心里有点儿数,剩下的谁知道那个地方?
既然都不知道,那就只能靠蒙靠猜,然后瞎鸡儿写了。
但是真个要瞎鸡儿写,后果不会比第二道题瞎糊弄的结果强到哪儿去。
今天在这个大殿之中的,不管是朝臣们还是参加殿试的学子们总算是搞清楚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崇祯皇帝打算把法家学说重新捡起来。
但是要先拿新明岛试验一番。
其实崇祯皇帝倒真没有想那么多。
搞出来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倒是崇祯皇帝故意搞出来的。
但是说到拿新明岛试验,崇祯皇帝倒没有那个打算。
因为崇祯皇帝在翻看《韩非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都说儒家是讲究什么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实际上,法家明显更会玩——在第一篇《初见秦》里面就开篇明义的指出了一个问题。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这玩意怎么理解呢?
就是秦王诶,您老人家这么牛逼,大秦也是这么牛逼,瞪谁谁怀孕,地盘一天比一天大。
可是现在呢?
军备困顿,士民疲惫,贮备空虚,田地荒芜,粮仓乏粮,四周的诸侯都不怎么服气。
这原因没别的,就是您老人家的手下臣子们不够忠诚!
得,一句话就把秦王的责任给摘的一干二净,一切不好的后果都是臣子们不用心,太扯蛋的原因导致的。
而且后来的法家学者也是前赴后继的实现了这一点——比如晁错,搞出来了削藩,同时也引发了七王之乱,把锅一背就上了法场了。
这么好的法家,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喜欢?难道要喜欢那些没事儿就唧唧歪歪什么天人感应,绝人欲而顺天理的程朱理学?
关键是你朱扒灰自己还娶了尼姑呢。
麻卖批!
等到殿试过了,崇祯皇帝就回到了宫中,打算拉着温体仁和张瑞图一伙人一起看看这一批的士子都是些什么样儿的水平。
崇祯皇帝想起了自己刚回京时,田尔耕就向自己报告的消息——没有人造反,也不是哪里又出了大问题,而是有人在暗中组织宣扬法家学说。
这下子崇祯皇帝就乐呵了,自己刚刚在南方大杀特杀了一波,这就有人看到了机会?
聪明人果然还是很多。
所以也出现了崇祯皇帝突然间弄出来法家题目恶心人的情况。
而且崇祯皇帝还打算以后每年都要换一家学说来恶心人。
只是批阅试卷还没有开始,崇祯皇帝就突然间开口道:“张爱卿批阅所有试卷的第三道题目,温爱卿批阅所有试卷的第二道题目,朕来批阅第一道题目。”
因为崇祯皇帝突然就想起来前世看过的著名历史读物《唐砖》里面批阅玉山书院入门试卷就是这么干的。
而且这样儿还杜绝了第一道题目会被温体仁或者张瑞图故意黜落的情况。
人心,经不起试探,倒不如从根子上就杜绝出问题的可能。
只是等到崇祯皇帝开始批阅试卷之后,都不禁被气的笑了起来。
有些混账东西真的就是不食人间烟火。
比如说有一个士子答第二题的时候是怎么回答的?
“路过某县,百姓极多,食得饱,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政通人和,皆称陛下善政也。”
还有的就是没脑子。
“算秦设郡县,迄今数千年矣。新明岛亦为我大明之国土,例当同设郡县。”
还有的在做答第一题的时候,干脆就是破罐子破摔,就答了区区个四字:“此歪理也。”
如果说第二题第三题的回答是各种逗逼,第一题里面出现这种回答的就是傻逼。
崇祯皇帝现在就很想把这个士子拎到跟前问问他丫的,你丫的听清楚朕的问题了没有?
朕问的是怎么杜绝八奸的存在,你丫跟朕说韩子学说是歪理学说?
那秦汉是怎么浪到一汉当五胡的?
看到这种回答,崇祯皇帝干脆连看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兴趣也没有了,直接选择了黜落。
这种连题都听不明白的混账东西要是当了官才是扯犊子。
当然,第二题瞎鸡儿写的也统统给黜落了。
崇祯元年的时候这道题就考过了,第二年的时候还出了这道题,但凡不是个傻子,就应该心里有点儿逼数吧?
偏偏没有,还他娘的开始捧臭脚。
老子让你捧,回家捧你的圣人书去吧。
至于第三题,崇祯皇帝则根本不在意这些人写的是正确还是错误。
因为第三题虽然是用来选拔人才的,可是这道题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
因为之前确实没有先例。
如果说是大明本土,这些个学子不管谁敢答一个封藩制,那肯定是要倒霉的。
可是在新明岛这种远离本土的大岛,不管是郡县还是封藩,都随便答。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让崇祯皇帝觉得这些个想法有实现的可能,哪怕极小,那都算是回答正确。
大不了先在新明岛试验一番。
等看到一份试卷在第三题上面写着其殷商之遗民是否心向大明,其地距其他西夷有多远,大明驻军人数所需几何及需筑城几何的答案,崇祯皇帝笑了。
这回是真的笑。
大明的读书人,二傻子是不少,可是真有几分本事的也不是没有。
就比如这份试卷,第一题的答案就是严格执行法律,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而且其中还很明显的提到了大明的法律已经三百年未修,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情况,应当进行适当修改。
至于第二题,这家伙是怎么说的?
某县县令如何,其县百姓几何,贫者占几,富者占几,民间风评如何,而自己路过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时间,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
而且一写就是二十多个县。
虽然都写得比较简单,而且数据估计也不是准确的,但是在不依靠锦衣卫和东西厂情报的情况下,光凭着这份试卷,崇祯皇帝就能对这二十多个县的大概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题的回答,这家伙的回答更是令人叫绝。
封藩,然后推恩,另外还要直接驻军,数年一轮换。
大明有什么新政一类的,同样可以先在新明岛先试验,没有大问题了再在本地实施。
总之就是要保证大明对于新明岛的控制力,确保那些藩王们不管怎么浪,都能保证新明岛被大明牢牢控制在手里。
而且还要充当实验田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前出基地的深色。
这种谋划和崇祯皇帝与温体仁等人商量了无数次的结果不谋而合。
终于有一个靠谱的了。
等到已经月上中天之时,三百份试卷才批阅完毕。
崇祯皇帝捏着最出彩的这一份答卷,看着上面写着沈颢的名字,轻笑道:“来人。”
王承恩当即就躬身道:“请皇爷吩咐。”
崇祯皇帝道:“告诉田尔耕,让他派人去核实一下这个学子的信息,尤其是此人答卷之上所写的这二十余县的情况,实际情况与其所写有多少差别。”
等王承恩将试卷上的姓名和提到的县名记下来之后,崇祯皇帝又对温体仁和张瑞图道:“两位爱卿再看看此人的答卷,若是没有问题,朕欲以此人为今科状元。”
温体仁和张瑞图对于这份答卷的印象也很深刻,实在是对比其他答卷里边什么答案都有的情况下,这份有数据有事实,条理无比清晰的答卷实在是太出彩了。
只是此人答卷之中偏向法家的思想痕迹实在是太重了,一时之间,倒让温体仁和张瑞图感觉头疼。
如今崇祯皇帝干脆要指定此人为今科状元,两人心中难免就有些担心。
士子之间们扯蛋的事儿从来就不会少。
就像今天的殿试一般,考题只有区区三道,以后难免会有所交流。
当其他人知道榜首是个偏向法家的学子之后,会引发什么样儿的连锁反应,实在是不好预料。
斟酌一番后,温体仁便躬身道:“陛下,若是答卷内容传了出去,只怕此子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若陛下真要重用此子,倒不如先给个探花?”
崇祯皇帝笑道:“大浪淘沙,如果他连这一关都抗不过去,那也没有再培养下去的必要了。”
培养下去?崇祯皇帝到底想要干什么?
崇祯皇帝想的其实很简单,这个家伙锐气太盛,试卷之中目无余子的气势一览无余。
偏偏这个家伙才十六岁的年纪。
这种人不好好打压一下,丫的就不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等到以后太子用起来这种人能顺手?
反正崇祯皇帝不相信。
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刚死,这家伙就会成为下一个张居正,或者是司马懿那样儿的枭雄人物。
但是,崇祯皇帝是打算把太子用西汉时培养太子的模式培养一番的。
也就是说,这个家伙如果真的是个人才,以后就是给太子用的家臣。
现在不打压他一下,那什么时候打压?
至于说这个叫沈颢的家伙抗不过去打压怎么办,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反正大明人多的是。
第378章 孔雀明王
崇祯二年的冬天来的比以往更早一些。
看着窗外扬扬洒洒的雪花,崇祯皇帝没有再去跟周皇后和完颜玉卓等后妃玩什么一起到白头的把戏。
实在是心里担心。
而且今年担心的不止是小冰河这玩意,而且还要担心朱聿键和朱存机,还有朱倬纮那三个渣渣。
还有施凤来和李岩那两个家伙。
由不得崇祯皇帝不担心——施凤来的身体,还有那三个渣渣的物资,都是崇祯皇帝现在最为头疼的事情。
正常情况来说,海面是不会结冰的,所以郑芝龙通过松江府向新明岛转运士卒和物资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北方都下雪了,南方的雪还会远吗?
万一海面要是冻住了,这时候可没有破冰船可以指望。
而且,辽东的毛文龙那边呢?
粮食,毛文龙方面暂时性的只能指望朝鲜,或者在海面上没有产生浮冰一类能对船只造成危险之前指望一下登莱。
可是军用物资方面可就头疼了。
不管是将作监还是兵仗局,对于军事物资的把控已经严格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就算是简易手雷和火铳弹丸这玩意,都是精确到人头的。
而海上转运这些东西,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其风险到底有多高,不言自明。
唯一能称的上好消息的,大概就是奢崇明和安邦彦的叛乱如同历史上一般,被朱燮元轻松简单加愉快的给搞定了。
不仅奢崇明和安邦彦的人头被送到了京城交给崇祯皇帝过目,连水西也被朱燮元给平掉了。
但是随之而来的将帅互劾的奏章也摆在了崇祯皇帝的岸头——五军都督府在收到了朱燮元和符卫明两人互相弹劾的表章之后,根本就不敢决断,干脆就交给了崇祯皇帝去头疼。
原本还能能力合作怼奢安叛军的家伙,最后互相弹劾甚至于反目的原因很简单——答卫明筑京观成瘾,在水西把最后投降的一千多彝兵给筑成了京观。
这下子可把朱燮元给惹火了。
原本平定奢安叛军的这一路征战,符卫明就已经连筑了五六座京观了。
看在叛军尚未彻底平定,而且也是出于对叛军保持一种震慑的目的,朱燮元一直强忍着心中的一口气,并没有指责符卫名这种赤裸裸宣示武功的行为。
等符卫明所部到了水西连最后已经放下了兵器投降的彝兵也给筑了京观之后,朱燮元终于爆发了。
彼其娘之!
水西现在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彝兵的大本营,你符大指挥使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把已经投降的士卒给筑了京观,这是得有多无聊?
你他娘的知道不知道以后还是要安排彝族的?
你砍了筑京观是痛快了,可是这彝地要是降而复叛,责任你他娘的替老子挡下来么?
别忘了,皇帝陛下可是要求自己半年内彻底平定奢安之乱的。
现在奢崇明和安邦彦是被弄死了,可是这彝地被你个混账东西这么一搞,又开始要不稳当了!
可是符卫明觉得自己干的根本就没问题——崇祯皇帝在草原上连筑十余座京观,草原上的蛮子现在不也乖的跟猫儿一般?
敢降而反叛,只能说明杀的不够狠!
两个人就此产生了分岐。
若是在崇祯元年以前,朱燮元说不定已经把符卫明给砍了脑袋后再传首军中以儆效尤。
可是现在是崇祯二年,朱燮元实在没有那个胆子去砍一个跟着崇祯皇帝亲征过草原的家伙。
闹到了最后,就是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干脆把官司打到了五军都督府。
朱燮元的要求很简单,要么严惩符卫明,要么把这家伙调走,反正现在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水西不能再被这个家伙搞的乱起来。
而符卫明上书弹劾朱燮元的理由也很简单,这家伙对于彝兵太过于仁慈,杀人不够狠,以后彝兵还会有降而复叛的可能性。
现在就轮到崇祯皇帝头疼了。
朱燮元和符卫明现在各执一词,偏偏说的都有道理。
朱燮元是求稳,也是崇祯皇帝打算以后走的路子——总不能把所有的彝族人给杀光吧。
但是符卫明的搞法也没有毛病。
就像是后世的王胡子一般,王胡子在亦力把失玩的那套保证了多少年的安稳?
麻卖批。
最头疼的将帅不合出现在自己的案头之后,崇祯皇帝纠结了。
如果说现在调走朱燮元,可以预见的就是符卫明那家伙底气更盛,如果不大杀特杀才是见了鬼。
可是调走符卫明,一味的主抚,如果不降而复叛,可能性也很小。
拉上张惟贤一起纠结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最后决定各打五十大板算了。
朱燮元的想法没什么问题,但是调走符卫明却是不可能的事儿。
而符卫明顶撞上官,杖责五十。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最后选择了和稀泥的玩法——既不责罚朱燮元,也不调走符卫明。
反正两个人以后还得共事,慢慢磨合去吧。
然而让崇祯皇帝闹心的事儿还不止这一点。
眼看着都到了年关了,四川成都松潘卫地震了。
而四川方面报上来的消息,则是“声吼如雷,连震十二次,房动屋摇,鸡鸣犬吠,河涨水赤,山崩城倒,夺死宿城楼营兵数名。小河营同日震,山崩,城塌一百二十丈,压死军民数人。同日重庆府、壁山、广安州、苍溪、珙县、威远等俱震。”
前世之时崇祯皇帝通过网上的一些个论坛什么的资料,倒也知道崇祯年间始终是倒霉的事儿不断。
可是等到穿越过来之后,崇祯皇帝才真正知道这段时间到底有多倒霉。
崇祯元年七月壬午,杭、嘉、绍三府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
崇祯元年四月乙卯,左军都督府灾。
五月乙亥,鹰坊司火。丁亥,丁字库火。
七月己卯,公安县火,毁文庙,延五千余家。
崇祯元年,西安有火如碾如斗者数十,色青,焰高尺许,尝入民居,留数日乃去,自五月至七月而止。
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
崇祯元年正月癸亥,永年县昼晦,咫尺不辨人物。
崇祯元年九月丁卯,京师地震。
崇祯元年,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二年,山西、陕西饥。
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堆在一起,就已经足够崇祯皇帝头疼——别说是什么国库了,内帑也没剩下几个钱。
现在又他娘的轮到了四川松潘。
前面几个倒霉的地方,赋税已经全免了,而且税免一年,赋干脆免了三年。
如今这松潘又来这么一出,崇祯皇帝说不蛋疼那才是扯蛋。
纠结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才道:“拟诏,免四川税一年,赋三年,一应徭役皆罢。若必要之徭役,应如数给付工钱,不得拖欠。其令,四川各地方官府应竭力安置受灾之民众,若有所需,责其各地官府向户部报备后如数拨付。其令,四川之锦衣卫、东厂,查访民间,若有官员趁机上下其手,许其专折密奏。”
心中不怎么爽的崇祯皇帝干脆又补充了一句:“责令龙虎山张显庸,将四川之地龙斩首示众。”
崇祯皇帝向来是想到什么就干什么,根本就没想过张显庸到底有没有本事能抓到地龙——反正始皇帝路过洞庭湖时遇风浪而急书免朝二字以止风浪的故事,崇祯皇帝是听过的。
既然始皇帝能这么干,朕怎么就不能了?他是天子,朕也是天子,这四川的地龙让朕不痛快,朕就给他一个痛快!
只是崇祯皇帝吩咐完之后,魏忠贤却不乐意了:“皇爷,奴婢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崇祯皇帝被魏忠贤这副模样给逗乐了。
你丫的这么问,朕要是说一句不当讲就不要讲,你岂不是得憋死?
幸好朕宽宏大量!
淡笑一声,崇祯皇帝道:“忠贤呐,你是皇兄留给朕的老人了,朕也不止一次的说过了。有什么话,你只管说便是。”
魏忠贤先是谢了恩,才接着道:“皇爷,奴婢以为四川之赋税,不当免除!”
崇祯皇帝一愣,还没有开口说话,温体仁却先开口顶了一句:“魏公公这话说的,您自然是不差那点儿赋税,可是民间百姓本就是遭了灾,再催逼赋税,岂不是让百姓去死?本官只一句话问魏公公,若是因为赋税之事以致官逼民反,其责谁人担之?”
见崇祯皇帝也望向了自己,魏忠贤便直接躬身道:“皇爷,前番各地遭灾之时,奴婢便以为不应当免除其赋税,应如先皇年间一般,照常收取便是。”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说说看,既然你说收取,必然是有一些道理的。”
魏忠贤依旧躬着身子道:“皇爷,这赋是内帑,税是国库。若是正常收到,各地官员也落不到自己的手里,也不会太过于盘剥百姓。可是皇爷心善,一免再免,这些个欠收拾的官们就会想着办法捞钱,而且捞到的钱可是能进自己的口袋的。如此一来,事涉这些官员自己的钱袋子,哪儿还会管百姓死活?请陛下明查。”
崇祯皇帝却是笑了起来。
前世没有穿越之时,崇祯皇帝倒是在一本小说上面看到过这么一段,是魏忠贤在向张好古解释为什么自己不免税的原因。
如今张好古在哪儿,崇祯皇帝是不清楚,但是魏忠贤拿来向自己解释的理由,却是没有多大的改变。
轻笑一声后,崇祯皇帝才道:“忠贤所虑,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朕手里面的锦衣卫和东厂,就专治这种敢阳奉阴违的——皇兄还要些脸面,朕可不要。传朕的旨意,锦衣卫与东厂分开探查四川各地,西厂也要干好自己的事情。至于赋税,该免的照样免,至于那些个官员,随便他们贪,反正替换他们的人选都已经准备好了,不差几个官员。”
魏忠贤眼见劝不动崇祯皇帝,只得无奈的应下了。
等到这些事情安排完了之后,崇祯皇帝心中又是暗骂一句麻卖批。
现在乐呵了,原本想着怼建奴的事儿就没能成,如今再来上这么一出,明年能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意去把建奴给处理掉都不好说。
崇祯皇帝心中不爽,而且这份不爽导致的后果有点儿严惩——刚刚过完年,丫的就跑出宫去了。
怼建奴没办法怒是不?
没关系,朕就委屈一下,学习下日射兔子三百只的康麻子,先出去浪一圈再说。
只是这一次,崇祯皇帝不像是去遵化怼建奴一般的火急火燎的,而是慢慢悠悠的晃向了四川。
反正松潘地震的消息传到京师都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自己就算是再花半个月的时间过去,其实也是屁的影响没有。
反正只要不能在地震的当天或者次日赶到四川,说别的就是扯蛋,反而不如自己把救灾的事儿给安排好来的用处更大一些。
但是事实证明,崇祯皇帝还是高看了大明这些个官员们的节操。
一路晃晃悠悠的还没到四川呢,一路之上看到的吏治情况,就让崇祯皇帝恨不得砍死这些个混账王八蛋。
刚刚到了河南府,离着四川府还远得很,崇祯皇帝的心中就不太高兴了。
也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原本在朱聿键那三个渣渣跑到了新明岛之后,崇祯皇帝就命人暗中散布朝廷准备向新明岛移民的谣言。
目的也很简单,逼着那些个地主把地租给降下来——而所谓的地主,其实都是些读书人。
但是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再好的经,也有和尚能给念歪。
河南府是怎么宣传的?
凡是出海去新明岛的百姓,不过是去给唐王、秦王、庆王当奴隶去了,还不如留在大明耕种算了呢。
如果只是这样儿,崇祯皇帝倒也不至于发多大的火,撑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