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按照当世的礼法制度。如今的弘农王刘辩为正牌皇后所出,才是真正的灵帝嫡长子。当今天子刘协只是灵帝的妃子所出,按身份属于庶子,从继承皇位的法理来说,比之弘农王刘辩天然要差上一大截。

有了这么一出事实,于是,那些关东诸侯打着“皇纲失统”的旗帜,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而不会被世人目为叛贼。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起兵的,而是为了纠正错误的皇位继承人,扶立真正的大汉天子登基。

如此一来,关东诸侯们不但不是大汉的叛逆,还是大汉的忠臣呢!

当今的天子刘协,既然是由董卓一意扶植,才能皇帝宝座的,董卓如果兵败,想来这位“皇子协”也必不能保有皇帝的地位,甚至是性命。既然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蚱蜢,董卓要借用一下这位天子的性命,自然能够心安理得。

“如何才能营造出大汉国祚危机的局面,来逼迫皇甫嵩就范呢?”

董卓极为感兴趣的问道:

“以我之愚见,只想到一条。那便是迁都!”

李儒这句话,就像在董卓的心里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大汉自从光武中兴以后,定都雒阳已有近二百年之久。天下之人,无不习惯了将雒阳城当做真正的帝都。如果要从占地百余里、人口近百万、豪门林立、宫室连片的雒阳城迁都,只怕光是这件事情,就足以动摇整个大汉百余年的根基呢!

“怎么能够迁都呢?”

不自觉的质疑中,董卓将嗓门骤然放大,却不自知。

“只有迁都啊!”

李儒不顾董卓的疑问,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日前我路经小巷,听到有小儿唱童谣道‘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此儿谣虽然简单,却蕴藏深机。我当即询问儿童,得知此儿谣却是为一故乡人所教。”

所谓“故乡人”,当指的是凉州人。李儒虽然并非凉州人士,但在凉州日久,又娶了董卓之女为妻,平时已经将自己看做是凉州的一份子了。

“这位故乡人是谁?”

董卓对一切出身凉州的人才,都天然的抱有好感。没办法,这年头,乡党情节还是极为浓厚的。不光在朝廷中同乡之间结党被视为正常现象,军营里的士卒,多半也是按照地域来编组的。

所谓的“他乡遇故知”一条,能被古人称为“大四喜”之一,与“金榜题名时”并列,正是这种乡谊情节的反应。这等话语,与后世的所谓“四大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董卓目前所面临的情形,也隐隐透露出地域集团之间的矛盾。那些公开起兵反对他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山东人。而董卓目前在朝中可以信赖的,也就是少数关西大臣和来自凉州司隶一带的数万子弟兵。

“岳丈应当听说过这位。此人姓贾名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现为平津都尉。”

“平津都尉”并非正牌的都尉,而是所谓的“关都尉”,负责领兵守备关隘,稽查行人,兼掌税收。比起正牌都尉秩二千石的级别来说,关都尉的地位就要低的多了。

所谓的“平津都尉”,就是守备“平津”渡口的关都尉,是董卓在关东联军起兵以后临时设置的,秩不过六百石。

“平津都尉贾诩?就是被阎忠称为‘有良、平之才’的那个?听说他还是故段太尉【段颎】的外孙?”

良、平之才,意思就是拥有张良、陈平那一级别的才能。这个夸赞可是极高的评价,被夸赞者若是后来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就会连累到评价者的名声,成为“识人不明”的笑柄。所以这等评价,可不是常人能够得到的。

李儒微微一笑,有些得意的对董卓解释道:

“反贼阎忠的确说过他为‘良、平之才’。不过,所谓的故段太尉外孙云云,却是贾文和自己编的,当不得真。”

董卓眉毛一扬,有些诧异的问道:

“竟然是假的?故段太尉家人也没有去找他的麻烦?吾若是没记错,段郎将可是就在雒阳啊?”

“段郎将”指的是段颎的弟弟段煨。他是董卓部下的校尉之一,不久前与牛辅、胡轸、徐荣等人一道,正式升任中郎将一职。

“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李儒对贾诩颇为看好,仔细的对董卓解释道:

“贾文和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当他到达汧地,路上却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氐人凶残,欲杀害贾文和。贾文和这才诈称是故段太尉的外孙。故段太尉久为边将,威震西土。如此一来,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同路人却都遇害了。”

“不过,贾文和颇通明哲保身之道。他逃得此劫,很快就亲自登门,向段太尉家请罪。段太尉的族人见贾文和行事乖觉,又是出于无奈,并未对贾文和施加责怪。而贾文和日后也谨慎的与段氏拉开距离,从未以段氏之名行事。后来段太尉被朝廷加害,贾文和之事,就更是无人追究了。”

“如果是这样,倒也罢了。对了,闲话扯了这么多,文优,你且继续说明迁都之事。”

“诺。我当时听完童谣,觉得其中蕴藏深意,便拜访了休沐在家的贾文和。”

“休沐”的字面意思是休息洗沐。汉时的人们,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

“贾文和谦虚了一番,这才步入正题。他同样以为,岳丈大人如今的首要问题,在于皇甫将军和西贼【西羌叛军】。至于关东诸侯,虽然旗号响亮,不过一群乌合之众,相互间各有所图,必不能齐心戮力,合兵上雒。”

“只要我军扼守雄关,拖延时日,不用多久,关东诸侯必然在勾心斗角中相互损耗,不复为大患矣!”(未完待续。。)

第9节智士款款析【三】

董卓听到李儒转述的贾诩之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温言道:

“文优,这个贾诩的想法,倒是与你一样呢!只是,他也料不到,西贼之事,已经被文优你解决了。”

西贼,也就是韩遂、马腾等人。他们起兵叛乱时,所打出的旗号,便是要“诛除阉竖,扫荡君侧”。这个满是大义的口号,与当年黄巾军起义的意图如出一辙。要不是韩遂多年以来,一直坚定的打着这个理直气壮的旗号,也不可能将凉州的不少士人都裹胁进去。

没有士人的襄助,只靠一群无知无识的羌人蛮子,根本不足以干成什么大事。只有当凉州的士人也加入到西凉叛军的行列里,西凉叛军才有能力组建自己的政权。

而大汉多年以来对凉州的苛待,让不少西凉士人都心怀不满。已经死去的阎忠,并不是唯一一个想要推翻当今朝廷的士人。恰恰相反,在凉州籍贯的士人当中,对朝廷不满的想法其实占据了主流。

光凭兵威,他们这些叛军,可是无法让陇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黄衍等朝廷大吏响应这次叛乱,更不可能让军司马马腾和汉阳豪强王国二人,果断杀死前凉州刺史耿鄙,反身投入西羌叛军当中。

依靠羌汉叛军的武力,打进司隶,控制朝政,对大汉的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和清洗,这就是凉州士人最希望做到的。

所以,针对韩遂、马腾所打的旗号,对他们这伙叛军极为了解的董卓,在进京以后,就派出了出身“凉州大人”的部将杨定,前往凉州。招降韩遂一伙。以双方打了四、五年仗所带来的了解,董卓很有把握,可以用允许韩遂入朝为官,共同参与朝政为条件,招降韩遂他们。

毕竟,最了解一个人的人。往往正是他的敌人。

以董卓对西凉的了解,这四、五年仗打下来,韩遂一方是胜少败多,在财力上更是接近全面崩溃。冻饿病疫而死的凉州人,甚至比战死沙场的还要多。光是凭借凉州土地出产之贫瘠,西凉叛军已经没有多少余力,可以和朝廷大军继续战斗下去了。

虽然杨定此行,并没有传回什么好消息,但从他没有遭到韩遂的驱逐。就能够看出西羌叛军的真实态度。他们显然也想看看,董卓这个凉州人执政之后,会给大汉,或者说是凉州地区带来什么变化。

所以,在晋升为相国后,董卓再次派出亲信李傕和樊稠,带上天子“下达”的封官诏书,前往西凉。这一次。董卓有八、九成的把握,认为韩遂、马腾会接受招降。

要知道。这一次董卓开出的条件,可是封韩遂为镇西将军,马腾为征西将军。诏书上的条件,按照知道内情的几个朝臣的说法,都不能用“优渥”两个字来简单形容了!

“征西将军”为“四征将军”之一,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镇西将军”为“四镇将军”之一。位次“四征将军”,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这两个将军职位,都是位比三公的高官,就算是与董卓的“相国”一职相比,也只是差了一点儿而已。

相比之下。张狂现在担任的这个秩六百石的“太行校尉”,在官场上简直就是个笑话。

“岳丈大人过誉了。小婿只是提了一点儿愚见,真要玉成此事,还是要靠岳丈大人的决断。”

谦虚完毕,李儒继续说道:

“西贼先不论。贾文和以为,既然皇甫将军一心要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忠义’之名,则我方正好可以趁机满足他的心思,以便于从中用计。”

“忠义之道,首重天子。如果能够营造出天子危在旦夕,只有左将军乖乖服从命令,才能够解救天子危机的势态,则左将军为了博得忠义之名,必然会甘冒身死的危险,展示自己的忠心。”

“等等!”

听到这里,董卓突然打断了李儒的话。他想了一想,问道:

“皇甫嵩所要效忠的,到底是哪一位天子?”

目前的大汉宫掖内,其实有两位可以被称为“天子”的存在。第一位,当然是由董卓一手扶植的现任天子刘协。可是第二位,却是被董卓一手从天子宝座上扯下来的前任天子,现任“弘农王”刘辩!

听到董卓的话语,李儒回话的声音顿时放低了大半。他用极为费力的语气,凑到董卓耳边说道:

“不管左将军尊奉哪一位,只要去掉其中一位,左将军就别无选择了”

“你!”

董卓一听到李儒的回话,脸上居然极为难得的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他偏过头来,用手一指李儒的鼻子,压低了声音说道:

“你这是大逆不道!”

对于董卓的反应,李儒只是木然的呆立一边,并不说话。

天地良心,董卓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想过要杀害一位皇帝的可能。他虽然大权在握以后,处理事情的时候常常有些蛮不讲理,却是一心要做一位大汉的忠臣的!

可是,李儒这个家伙,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儒雅,心里却居然敢起谋害天子的心思!?

——虽然,那只是一位被废掉的前任天子

由李儒身上,董卓又想到了目前被华雄严加看管的太傅袁隗。袁隗敢于鸩杀何太后,已经让董卓相当吃惊了。可是眼前的这一位,居然胆大妄为到想要谋害天子!

好,那只是前任天子。但是,前任的天子,毕竟也是个天子啊!

——果然,我们武人只是杀人比较爽快。真正要比起害人的水平来,还得数这些士人啊!

董卓当然不是傻子。他静下心来想了好一阵,终于发现,原来还是死掉的废帝刘辩,对己方比较有利。只是,对大汉刘氏感情上的困扰。让董卓不愿意下达这个,听起来有些丧心病狂的命令。

“此事不用岳丈操心,儒自会料理。”

等到董卓的表情重新平静下来,再次镇定的看着李儒。李儒很有自觉的,将谋害废帝刘辩的任务接了下来。想来,除了他这个提议者以外。董卓还真是未必找得到,愿意做这件事情的人。

那可是要遗臭万年的!

“关于迁都,继续说”

在接受了除掉刘辩的必要性以后,董卓对于迁都这件事情,心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果然,人心一旦突破了下限,那想要再次寻找到自己心中的下限,就变得不太容易了。

“贾文和对此说得极为含糊,宣称只是无事乱想。只是。以我之见,此人已经将迁都可以带来的好处都想到了,就是不愿意说出来,以免承担骂名罢了。”

说到这里,李儒仿佛摆脱了刚才议论天子时的阴霾,语气再次激昂起来。

“若要迁都,以当前之势,只能迁往西京长安。目前长安城内。以皇甫将军的地位最高,兵权最大。朝廷发出的诏书。皇甫将军大可以‘将在外’的理由置之不理,而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但是,一旦朝廷迁到了长安,以左将军之位,可就无法再如现在这般拥兵自重了。”

“此其一也。”

“如今由于关东俱反,地方上缴的税赋中断。国用颇为不足。趁迁都之时,我军大可将雒阳城内的富户、大族一并迁走。”

“其中,若有不愿从命者,可以私通叛逆,暗谋王师治罪。所得金珠财货,为数必然不少。还有大汉历代皇陵,也要随之迁葬,随葬之物,可暗中发卖,以此养军,足以支持数年。”

“此其二也。”

财政问题,是任何朝代都会头痛的大问题。前任天子汉灵帝又不傻,为什么会搞出“卖官鬻爵”这样荒唐的事情来呢?

除了灵帝对在职的世家大族官吏的不信任,关键的问题,还是因为朝廷没钱了。这位算得上聪慧的天子,在朝廷严峻的财政面前,只得抛却自己的名声,想办法来填这个无底的窟窿。

只可惜,灵帝历年以来,不顾脸面,辛辛苦苦所积攒下来的财货,在历年的朝廷政变中,不断的变更主人。作为灵帝遗产的最后一任主人,董卓在收不到其他州郡税赋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自己部下的数万精兵,到如今已经将那笔庞大的财货,消耗殆尽。

在当上相国以后,为什么董卓脾气突然变得暴躁多了,以至于一言不合,就活生生的打死了自己心仪的皇甫规之妻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不得不成天为国用不足而发愁。

“雒阳城内户口众多。世家大族盘踞帝都百年,可谓是盘根错节,互相交通。我军远来,又是外郡人,对上这些雒阳的地主,显得根基太浅,无法从容应付,这才不得不屡次动用兵威压制。”

“若是迁都长安,一来靠近凉州,利于我军补充;二来朝廷世家迁移之后,也成为客居,主场优势荡然无存。如此,我方要彻底把持朝政,又轻松了许多。”

“此其三也。”

“关东诸侯中,袁绍、王匡二贼屯河内,直接威逼雒阳城;刘岱、张邈、桥瑁、袁遗、曹操等贼屯酸枣,虎视荥阳,牵制我军;袁术也屯兵南阳,让我军三面受敌,兵力分散。如果关东联军一齐出动,大战一起,我军又需要以重兵护卫雒阳,战局便会极为被动。”

“若迁都长安,则我军根基安稳,可进可退,关东诸侯却陷入进退两难之地,终会无所作为。”

“此其四也。”(未完待续。。)

第10节智士款款析【四】

董卓听了李儒这番话,不得不承认,按照分析下来,迁都其实是己方目前最好的战略决定。他又与李儒细细的商量了半天,最后拿出多年带兵养成的果断来,拍板决定:

“就这么干了!吾在,大汉朝廷就在。吾若不在,大汉朝廷也就要灭亡了!”

于是,做出了迁都决断的董卓,立刻行动起来。为了赶时间,也为了避免朝臣们的阻扰,他以极为粗暴的方法,强行推动此事的实现。

首先,李儒逼迫汉少帝刘辩饮鸩而亡,去掉了关东联军纠正“皇纲失统”的可能性。接着,董卓为了震慑雒阳城中,可能存在的暗通关东诸侯者,居然当众将在击败王匡之战中俘获的百余名“泰山兵”,以猪油涂过的麻布包裹,放火从脚下烧起,将这些俘虏一个个活活烤死!

朝廷公卿们都是“文明人”,玩起政治手段来,那是一个赛过一个的高明。但是,要说到做事直接,以势压人,就谁都不敢出头了。董卓直接用暴力手段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其余朝臣在事情没有变成与自家生死攸关之前,可不敢与董卓翻脸。

正当朝廷上下,都在为董卓的残暴手段心惊胆颤之时,董卓乘机宣布了废弃雒阳、迁都长安的决定。

董卓挑选的时机显然不错。在朝廷上下因为恐惧和惊愕,没有爆发出全面反对意见之前,董卓果断的将提出反对意见的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立刻免职。至于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更是直接下狱处死。如此不留情面的做法,总算是压制住朝廷大臣对这件事情的抵抗。

随后,董卓让亲弟弟董旻与女婿李儒。先带着忠心而精锐的部队,护送天子刘协前往长安,又命令驻扎在荥阳一带的徐荣所部提高警惕,拖住关东诸侯的联军。他自己则坐镇雒阳,组织雒阳城内的官员和大族进行迁移。

就在现任天子刘协,被董卓匆忙的“请”上迁都的大路以后。一封新诏书,再次被送到了镇守长安的左将军皇甫嵩案上。

在诏书中,天子下令,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上路保护天子迁徙的车驾。同时,诏书的文字当中,还暗示天子身体虚弱,经不得什么惊吓。一旦有什么不利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不可言”的结局。

如此**裸的用天子性命来威胁。让一心做个大汉忠臣的皇甫嵩默然无语。近来一直在与皇甫嵩商议,如何起兵讨董的京兆尹盖勋,在看到这份诏书后,也差点儿没吐出一口老血!

任何一个心怀忠义的大汉臣子,在遇到这种场面的时候,就不可能不愤怒。但是,董卓将天子的性命为赌注的做法,实在是太过于犀利。哪怕皇甫嵩和盖勋。很想将董卓这个逆臣,立刻碎尸万段。终究没有胆量以现任天子的安危来冒险。

不得不说,董卓的这一招,彻底扣住了二人的命脉。想要当大汉的忠良,就必须将自家生死置之度外。而他们的任何可能反击,都有可能在青史上留下无尽的骂名。

在权衡利弊以后,皇甫嵩终于决定。豁出自己的性命,接受天子的任命,以保全自己大汉忠臣的名节。

接到皇甫嵩单骑赴任,加入随侍天子迁徙的队伍行列的消息后,董卓只觉得全身舒畅不已:

——终于躲过了一次覆亡之祸啊!

然后。得意洋洋的董卓,在弟弟董旻接收了皇甫嵩所统帅的大军,控制住长安的局面以后,自己也终于随着文武百官的迁徙队伍,踏上了前往新都城雒阳的道路。

在迁徙的人群中,与董卓同行的朝廷大臣们,待遇还是不错的。董卓要靠他们治国,必须对他们保持一定的优容。但是,那些雒阳的普通百姓,这一下可就彻底的遭了秧!

为了筹措军饷,董卓这次迁移的行动非常粗暴。普通的雒阳居民,在面对如狼似虎的监督迁移军士的时候,只要动作略有迟缓,立刻就被扣上私通“东逆”【即关东联军】的罪名,就地处决,并抄没所有家资。

由于这个原因而死去的无辜百姓,不下五千。而被董卓军匆忙的驱赶上路的数十万雒阳居民,因为准备匆忙,组织混乱,一路上死者以万来计数。至于在路途中寻机离开凉州军的押送队伍,南下或者北上逃跑的人,也有不下数万。

董卓对这些半路逃跑的百姓,倒是网开一面,甚至是有些巴不得。因为这样一来,他也算是减轻了在长安一带安置百姓的负担。而逃跑者留下的辎重财产,也就成为了凉州军的额外收获。

在凉州军的屠刀威慑下,这次规模达到数十万的百姓迁移活动,从二月开始,到四月就结束了,仅仅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如此高效率的行动,只怕就连后世声名赫赫,威震全球,被国家庄严承诺绝不在战争中首先使用的“城管大队”,都要自叹不如啊!

于是,最终能够顺利到达长安一带的雒阳居民,数目大约只有踏上迁徙路程的一半左右。如此巨大的损失率,让董卓真正被天下百姓所痛恨唾弃。以至于一首内容为“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儿谣,居然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司隶校尉部。

那么,“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如何解释的呢?

“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而无论是“千里草”还是“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于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将自下摩上,以臣凌君。“青青”指爆发,暗指董卓暴盛当权,却又迅速败亡,落个“不得生”的结局。

不过,儿谣毕竟只是儿谣,不能真的杀人。哪怕被迫迁移的雒阳居民,对董卓的痛恨再多,也不能让董卓掉一根头发。反而董卓通过强行移民的手段,收刮雒阳居民的财富,其收获之大,连他自己都大为吃惊。由此可见,雒阳居民的底蕴之厚实,百年帝都的财富之庞大。

当然,要说起真正的额外收获,还要算殿后的吕布军。吕布之所以在这次迁都行动中,被董卓留在最后面,一方面是董卓担心关东诸侯趁机打过来,可以让吕布军参战,削弱一部分并州军的实力。另一方面,董卓还要让吕布去做一件很没有品味的事情,那就是:

——盗墓。

当然,董卓可是当今相国,要做的事情,可不能没有一个好听的名头。所以,刚刚被董卓提拔为中郎将的吕布,头上又多了一顶临时的官帽子,叫做“摸金校尉”。

这个官职的含义,就是要尽量的从葬在北邙山一带的历代皇陵、高官富商墓葬里,掏出那些贵重的陪葬品。

这种挖死人坟的行为,董卓手下当真没有谁愿意去做。哪怕是贪财的胡轸,胆大的樊稠,都对此事避之不及。要知道,那可是一个不好,就得面对天下人指责的倒霉差事啊!

要不然,这件油水丰厚的活计,也轮不到吕布这个新投靠过来的“外人”。

好在吕布出生于北地边郡,长期与匈奴人交往,思想上胡化了不少,对中原的一些礼仪习惯并不是很在意。既然这件事情落到了他头上,吕布也就看在从中分肥的收获上,捏着鼻子认下来。

想想看,大汉二十余皇帝,位于东都雒阳的陵墓不下十座。就算一座陵墓只能捞到一万万钱,累积起来也是十多亿钱的庞大数字啊!

再加上历时百年中,埋葬在雒阳的诸多王公大臣,其陪葬品之多,价值之高,总数恐怕要上百亿!

虽然这些财富大部分要上交到国库当中,以补贴军用。可是吕布作为直接经手人,若是不从中捞些好处,岂不是白白背上一个“摸金校尉”的恶名了?(未完待续。。)

ps:ps:今天有些事情,更新晚了。

第11节曹操出师黯

董卓军在雒阳城搞出那么大的动作,关东的州郡大吏们,当然不会不知道。他们既不是瞎子,也不是傻子,各自在雒阳城里,还埋了不少眼线。对于董卓的恶劣行径,关东诸侯一个个心里都清楚的很。

只是,关东诸侯们的反应,在天下人眼里显得相当迟缓。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关东州郡大吏们不肯行动。其中的缘由,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

一来,起兵仓促,部众训练不足,军器不修,军队在数量上还很吓人,其真实战斗力却相当可疑。

二来,如刘岱、孔伷等人,要么是耍嘴皮子厉害,手底下其实稀松,要么就对军中事宜不甚了了,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三来,众人又对以善战凶残的凉州军心怀畏惧,都希望别人打个头阵,好让自己捡个便宜。

四来,在脱离了中央朝廷的管束之后,这些州郡大吏不惟有了诸侯之名,亦且有了诸侯之实。享受了过去从未拥有过的至高权柄以后,关东诸侯们岂会对此没有想法?

于是,他们心里面保存自己实力,尽量维持目前自由自在、为所欲为的原状的念头,远高于赢得胜利的欲。望。

结果,在一番不算激烈的讨论以后,屯驻在酸枣的多位州郡大吏,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他们决定先训练好手中的军队,将己方的根基打好,再以堂堂正正之师,驱兵雒阳,收复京都。

而且,大家都是地方上的名士,平时分散在各地。难得集中在一起。在这个练兵休整的空隙间,大家不如置酒高会,加深些交情,也好在青史上留下一笔风流之名?

于是,当西边董卓所部,快乐的当着拆迁工。将雒阳富户的财富,一车车的装运往长安之时;当北边的袁绍,不甘心的据守着河内郡城,望眼欲穿的盼着援兵到达,好让兵锋直抵雒阳城下之时,酸枣的关东联军大营里,却是天天呼朋唤友,置酒高会。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与会诸侯。都如此的不靠谱。

联军中的“军事专家”曹操、鲍信等人,可看不惯如此重要的时刻,州郡大吏们居然不去带兵,却在一起置酒高会。两人多次试图鼓动这些州郡大吏尽快出兵,却毫无成效。

不得已之下,曹操在一次聚会上当众发飙,提出对付董卓的策略,然后带上自己的部曲。独自引兵西进。

与会的州郡大吏随员里,有文笔好的。将曹操的话记录下来,后来成为了史官修史的一段材料。随员记载的曹操发言如下: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见曹操决定独自西进,与会的关东诸侯里,与曹操有交情的,便为曹操提供些武器盔甲;没交情的,略微送点儿粮秣钱财,就算是打发了。

唯有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素有交情,心里过意不去,特地从部下的精兵里,挑选了一千人送给曹操,以加强他的军力。而济北相鲍信虽然没有和曹操一起出兵,却派出兄弟鲍韬,引三千精兵在后方接应曹操。

鲍韬的接应,显然极为关键。若是没有这支部队,曹操铁定会落得一个惨败而归的下场。就连他自己的性命能不能保住,都会是一个问题。因为,曹操西进没有多远,就遇上了董卓手下最擅长阵地战的大将:

——中郎将徐荣。

“行奋武将军”曹操与“中郎将”徐荣这一战,可以算是一场公平的正面战斗。曹操麾下有六千多人,大部分都是新兵;徐荣麾下只有四千余人,却都是出自凉州的百战老兵。双方列阵在荥阳汴水旁的一块平整土地上,兵对兵、将对将的展开厮杀。

在后世的历史记载当中,曹操的军事才能,无疑相当不错。但是,与徐荣交战的时候,只经历过剿灭黄巾军之乱的他,在经验上远不如身经百战,用兵绝无纰漏的徐荣。

而徐荣所部的凉州精锐,不但个人实力都颇为了得,战阵配合更是异常娴熟。曹操倚为奇兵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这几个“千人破”一级强者,只是于战阵之中,杀伤了几个凉州士卒以后,立刻被重点盯住。

徐荣本身,也是一位“千人破”级别的猛将。但在他的指挥下,凉州军绝不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