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张狂对于向袁术发起攻击这件事情,有了些许后悔之意。可千万不要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眼见袁术被几名神情镇定的侍从高手,牢牢的护卫在身后,韩当顺势就拨转马头,向后退却。敌人不是个善茬,他连一个纪灵都未必赢得了,自然不会冒失的再去截杀袁术。

不得不说,人在吃了亏之后,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在单父之战中因为冒进而被俘获的教训,让年纪不足二十的韩当,一下子谨慎了不少。

见到韩当开始撤退,刚刚被吓了一跳的袁术,自然难以咽下这口气。

——敢让本公子差点儿出丑,本公子就要你们的小命!

袁术环视一下周围,高声的叫道:

“纪灵,张勋,桥蕤!你们去将刚才那厮,给我斩杀了!”

“得令!”

纪灵和桥蕤两人,大声的应诺着。不过,在三人中年纪最大,行事最为老成的张勋,却并没有马上应诺,而是皱了皱眉头,劝说袁术道:

“主公!此处不是善地,不可久留!吾等三人若是一齐出击,万一突然再来一个刚才那样的刺客,那主公的安危,岂不是”

这句话让袁术的脸色一沉。不过,立刻,袁术又转怒为笑,用马鞭在张勋的盔甲上虚抽了一记,笑道:

“还是老张老成些。好了,我跟一帮乱臣贼子生什么气?咱们先且回营,等汇合了陶恭祖的人马,再来将这些不知死活的蛾贼,一股脑儿尽数杀光!”

得了袁术的夸奖,张勋的胸口,都额外的挺起几分来了。一旁刚刚与敌人交手了一招的纪灵,心中很有些忿忿不平:

“老子在一旁打生打死,你这老小子倒好,张张嘴,就得了主公的夸奖”

仿佛是感受到了纪灵的小小抱怨,袁术的话头一转,对纪灵说道:

“老纪也不错,出了不少力气。等回了营地,记得到管家那里,去领五块金饼!”

“主公英明!”

对于袁术的赏赐,侍从们齐声颂扬。不得不说,在如何驾驭部下的问题上,袁术这样的世家公子,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经验和家族传承。外加上袁术出手阔绰,跟随在袁术身边的豪杰,对袁术的忠心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听着侍从们的恭维声,袁术呵呵一笑,向前方狠狠的瞪了一眼,像是要记住那些得罪自己的敌人,这才调转马头,背着张狂一行,旁若无人的扬长而去。

张狂虽然在思量之后,打消了与袁术战斗的想法。不过,他见到袁术这种趾高气昂的态度,心中难免有些生气。

要知道,现在跟在他身边的亲兵,都是军中的精锐。张狂将这些精锐调集到自己身边,一方面是加强他们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是在言传身教的引导他们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在不远的将来,如果天平军需要在规模上进行扩张,这些亲兵就会被作为新军基层中的什长、五十人长任用。

拥有这样一群好手在身边,就算袁术手下拥有多个“千人破”级别的武将,真要打起来,张狂也不怕会输掉。更别说,侍立在一旁的关羽,在关键时刻,也必然会出手相助。

只是,此刻的行径,对双方来说,毕竟只是意气之争。张狂身边的亲兵,都是未来组建大军的基层骨干。万一损伤了哪一个,都够张狂心痛半天的了。就比如几天前,战殒于刘备军手下的何迁何老四,让张狂到现在,都心痛不已。

所以,目送这些不速之客的离去,张狂并未有着追击的念头,而是转过身去,再次为缓慢的渡河进度而发愁起来。

第8节本初满城招【下】

再说袁术一行人。

虽然驾驭着飞奔的宝马,袁术的内心,却不像他表面上那么意气风发。

袁术自幼锦衣玉食,手下奴仆无数,本就养成了一幅“天最大,我老二”的狂妄性子。而且,由于自从记事以来,袁术在家族势力的扶助下,无论是官场还是情场上,可以说得上是事事顺畅。结果这么一来,他就格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冒犯。

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让袁术将这些性格中的阴暗面,很好的包藏在别人无法观察到的地方。在外人的眼中,袁术这位司空袁逢的嫡子,知书达理,接人待物亲切而有分寸,只是性子有些骄傲。不过,这也正常。从四世三公的家族里出来的人才,若是不为自己的身份而骄傲,那简直就是有辱门风。

被认为拥有出众的才能,再加上他如此出众的家世,让大汉朝野间的人们一致认为,未来二十年里,大汉的三公之位,一定逃不脱袁术的掌心。

只是,这些并不能让袁术得意忘形。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根刺,一根永远难以消除的尖刺。

这根刺的名字,就叫做:

——本初!

本初原来是大汉质帝刘缵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年号按照公元纪年来算,应当是146年。不过,如果将这两个字与汝南袁氏一族联系在一起,却只能代表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如今名满天下的袁绍、袁本初!

其实,袁绍可以算是袁术的亲哥哥。两人是一父所生。不过,袁术的生母,是袁逢的正室夫人;而袁绍,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连侍妾身份都没能捞到的侍女所生。

——侍女是袁氏的家奴。侍女所生的孩子,自然也要算作半个家奴!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袁术从心底看不起的“婢生子”,却好命的在袁逢的提议下,过继给了早死的兄长袁成。

袁成是故太尉袁汤的次子,在极为年轻的时候,他就担任了秩二千石的“左中郎将”官职。若不是袁成死的比较早,只怕能比他的两个兄弟袁逢、袁隗更早一步当上“三公”。

作为袁成的继承者,袁绍自然获得了他的全部遗产和袁氏嫡子的地位。即使袁成在袁氏诸人中,算不上太过富有,可是全部的资产,加起来折算成现钱,也高达上十亿五铢钱。

拥有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袁绍光是每年从产业中得到的收益,就高达数千万钱。要知道,袁术在成年步入官场之后,每年能从家族中得到的支持,也才不过数百万钱而已。

再加上袁逢做主,为袁绍迎娶了大名鼎鼎的李膺之女。两者相加,使得袁绍不但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拥有了极高的起步基础。

那么,李膺是何许人也?

这可是在数十年前,掌管了朝廷风评清议的“党人”的首脑。其更是被朝野公认,无数的名士和太学生们,尊称为“天下模楷李元礼”的超级**oss呢!

这样的显赫背景,即使是身为袁逢嫡子的袁术,都无法享受到的。自从那时起,袁绍这个同父异母兄长,就成为了袁术心中,永远的一根刺。

当然,袁绍的幸运,并不是永远存在。后来,在一次著名的宫廷政变后,伴随着汉室朝廷在宦官们的推动下,发动了“党锢之祸”,李膺被下狱而死。而身为李膺女婿的袁绍,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牵连。

不过,袁逢毕竟是袁绍的亲爹。在袁逢的操作下,袁绍利用母亲病逝的机会,辞官服丧三年,躲过了这次“党锢之祸”的牵连。在三年丧期已满之后,袁绍见朝廷形式依然不利于党人,干脆以退为进,又将名义上的父亲袁成的三年丧期补上。

连续六年的服丧,让袁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丧期结束之后,受到“党锢”余波的影响,袁绍依然没能出仕,而是隐居在雒阳。

这般遭遇,本来让一路官运亨通的袁术,在心中极为受用。以至于当家族中的其他人对袁绍避之不及的时候,袁术却经常跑到袁绍守墓的地方去看望他。如此一来,袁术居然又得到了一个“友爱兄弟”的评价,真正是意外之喜。

本来袁术以为,他心头的这根刺,就会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消失了。然而,事实却是,袁术完全低估了兄长袁绍的个人能力。

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依然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由于他身家丰饶,出手大方,通过张邈、何顒等人,对那些遭到党锢迫害的士人和太学生多有馈赠,很快就在大汉的士人,特别是党人之中,树立了巨大的名声。

张邈、张孟卓,以侠义著称,家中富裕,疏财仗义,广交朋友,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在党人中,此人被评选为所谓“八厨”之一。所谓的“厨”者,就是指为了朋友的事情,能够慷慨解囊,不惜金钱的相助。后来曹操能够顺利入主兖州,也多依赖张邈的帮助。

何颙、何伯求也是老牌的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都过从甚密。当陈蕃、李膺相继死难之后,得以逃脱的牢狱之灾的何颙,就成为党人中的“奔走之友”。

所谓的“奔走之友”,就是指在友人有难的时候,能够积极的为友人前后奔走,扶危济困的良友。

何顒能够得到这个称号,正是因为在“党锢之祸”中,他常常冒着被宦官追捕的危险,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士人一说起“奔走何伯求”,都极为敬重。在诸多士子的掩护下,即使官府发下通缉文书,也拿朋友遍及天下的何颙毫无办法。

至于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如果大家还记得“官渡之战”的话,就应当知道那个在关键时刻,背弃袁绍,投奔曹操,为曹操带来了“火烧乌巢”行动需要的情报的那位大功臣。那位大功臣,就是这个许攸、许子远。

还有曹操这个出身宦官阵营的矮子,为了得到天下士人的称誉,特别是声望崇高的党人的接纳,竟然非常有诚意的放低身段,时常跟从在袁绍身边,甘心充当他的得力助手。

有了张邈的名声,许攸的智计,再加上何颙和曹操的执行力,以及袁绍那庞大的财力支持,在“党锢之祸”中遭到沉重打击的党人们,重新在暗中被有效的组织起来。外加上袁绍身为前任党人巨头李膺女婿的身份,发挥的巨大作用。不管是被明令“党锢”的党人,还是未被“党锢”波及的士人和太学生,都渐渐将袁绍、袁本初当做了隐藏的党人魁首。

如今的雒阳城中,到处流传着“天下楷模袁本初,奔走之友何伯求”之类为袁绍等人张目的评语。所以,袁绍虽然说是隐居雒阳,可是在朝野间的声望和势力,却是日益壮大。这种情形,对心高气傲如袁术来说,实在是万分难以忍受。

——区区一个奴婢生出的儿子,居然能在声望和势力上,超过堂堂正正的正室嫡子。这种情形,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袁绍毕竟是袁氏一族的人。无论如何,袁术都不能公开的对袁绍表示不满。否则,袁氏家中的长辈,会毫不犹豫的将敢于这样做的人,用族规处置。

袁术能够做的,就是加快自己在仕途上的进步。他想要用官位上的差距,来填补与袁绍在名声上的差异。

但是,年初的黄巾大起义,迫使汉室取消了长期以来的“党锢”政策。没有了这道束缚,袁绍凭借着在天下士子中的巨大声望,必然能在短期之内,平步青云。得知了这一点之后,袁术先是大怒,然后大恐。

——婢生子的崛起,已是不可避免了!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袁术的心,被狠狠的刺痛了。为了避免被这个他向来看不起的婢生子超越,袁术需要功勋,需要更多的功勋,来提升自己的官位。

正是因为这个隐藏的原因,身为长水校尉的袁术,才主动提出,要亲自参加中郎将皇甫嵩的大军,去镇压那些可恶的蛾贼。

这个要求,让袁术的老子袁逢,小小的吃了一惊。作为袁氏一族中最有能力的一员,袁逢如何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嫡子,由于从小锦衣玉食,既怕吃苦,又怕受伤。

但是,既然袁术有这样的想法,袁逢自然要大力支持。于是,在皇甫嵩的小小惊讶下,袁术正式作为长水校尉,率领扩编到数千人的北军长水营,在皇甫嵩的手下转战天下。

当然,出身如此高贵的袁公路,是不会亲自上阵,与那些低贱的泥腿子黄巾军作战的。深知袁术统兵能力的皇甫嵩,也不会让几千可靠的精锐战力就这样被袁术糟蹋。无需他亲自动手,长水营的大小军吏自然会在袁术面前努力表现。袁术只需要做好名义上的统帅,将军中杂事都交付于皇甫嵩为他安排的副将,就可以安安稳稳的收获巨大的军功。

除此之外,袁术对拉拢一批军中的豪勇之士,也颇有兴趣。对自己的经义水平有所认识的袁术,明白的知道自己将来要走的升官路线,应当是武职一系。为了应付未来可能需要的率军出征事项,袁术当然要大力招揽一批能战之士。

学不来霸王项羽的亲身披坚执锐,总可以学一学高祖皇帝的“善将将”?

ps:汉初名将韩信在与汉高祖刘邦议论兵法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刘邦又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原文是‘臣多多益善耳’】!”

感觉没面子的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高祖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将帅【即“善将将”】,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

第9节踌躇黄河岸【上】

四世三公的袁氏真不是盖的。只要略微显示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气”,那些在北军中得志、或者不得志的军官们,就会非常乐意的向袁校尉主动投靠。纪灵、张勋二人,便是这样搭上袁术这个主公的,而桥蕤则是袁氏的故吏,数年前便跟从在袁术身边听候使用。

随着皇甫嵩大军南征北战,袁术每战只是呆在皇甫嵩的身边当一个旁观者,却也能将诸多强力部下奋战立下的功绩分上一笔。可以肯定,当黄巾军之乱被彻底镇压之后,回到朝廷的袁术,官位必然又可以向上升上一升。

但是,即使身处军营中,袁术依然无法摆脱袁绍这个异母兄长的阴影。

这处阴影,却是来自于骑都尉曹操。

作为袁绍在皇甫嵩大军中的代言人之一,出身宦官后人的矮子曹操,手中掌握的兵力,居然还在袁术这个俸禄达到“比二千石”的长水校尉之上!而且,由于精通兵法,外加作战勇敢,曹操在皇甫嵩面前颇为受到重视。单以在军中的地位来论,曹操这个阉人之后,居然也能稍稍高出名门公子袁术。

这样的事实,让袁术心中的那根刺,越发的刺入心中。

几天之前,身为主帅的皇甫嵩得到议郎陶谦的信笺,要求汉军派出一支主力部队进行支援以歼灭一支据说战力非凡的蛾贼。将注意力集中在青州黄巾军大帅管亥所部身上的皇甫嵩,在骑都尉曹操的建议下,忽视了议郎陶谦的求助。为了应付陶谦的要求,皇甫嵩只打算派出一只骑兵小队,前去帮助陶谦,歼灭那一股不知名的蛾贼。

至于皇甫嵩所统帅的汉军主力,接下来将会指向占据了谷城县的数万管亥大军。而且,据说管亥手下有一支精锐部队,号称“天平军”,战斗力极强。这个用人命换来的消息,让皇甫嵩极为慎重,自然不会将大队的精锐骑兵派往北方,去追击某只无名的流寇。

说来也很奇妙,正是因为汉军将领们听从了都尉鲍信的话,对天平军格外重视,才让天平军阴差阳错的逃过了这一劫。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对皇甫嵩等人太过于苛求。毕竟,他们毕竟不是神仙,能够将天平军的行动,凭空计算得清清楚楚。

世家公子袁术听说陶谦请求援兵的消息时,正在简陋的军营中呆得发闷。在动则数万大军参与的宏大战事中,袁术尽管身手不凡,也没有冲杀在第一线的胆子。可若是小规模的战斗,袁术自信以部下的诸多猛将为刀刃,可以轻松的将那些还没有习惯战阵的蛾贼们杀个落花流水。

这样一来,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袁术便主动向皇甫嵩请缨,想要北上支援有过一面之缘的议郎陶谦。对于袁氏嫡子的这个无关大局的要求,皇甫嵩很痛快的答应了。

毕竟,袁术呆在皇甫嵩身边,对皇甫嵩来说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不,应该是没有比较好的累赘。能够将袁术这种娇生惯养的世家豪门子弟调离军中,不说别的,皇甫嵩安抚起底层的军士来,也要轻松的多了。

要知道,以袁术那种世家子弟的典型作风,基本上可以说是将手下的兵卒当做脚底板的草芥,想打便打,想罚便罚。自从出京以来,被袁术以小过错责罚甚至斩首的士卒,已经不下二十人。

于是,当长水校尉袁术带上他那只规模不过百人,却拥有三、四名“千人破”猛将的精锐亲卫骑兵队,前去支援陶谦统帅的义兵队伍时,本来由他率领的长水营,士气立刻上涨了一小截。更有不少士卒暗中诅咒这个袁氏嫡子最好就此一去不回。

然后,自恃英明神武,部下武将勇猛的袁术,并没有将区区数千蛾贼放在心上。在与议郎陶谦见过一面后,袁术对陶谦所描述的敌人产生了一阵好奇,便一路肆无忌惮的长驱直入,这才有了与张狂“王见王”的那一幕。

经历完短促却激烈而危险的冲突以后,在袁术的心中,也不知是在抱怨,还是在欣喜。

陶谦不清楚天平军的强悍,可是作为汉军核心将领之一的袁术,对天平军所受到的重视,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本来他还不是太相信,身为兖州州师主将的都尉鲍信前些日子所传来的情报。但是刚才的那次探敌之举,却让袁术完全确定了这支突然冒出来的黄巾军,果然是强悍的有些夸张。

——随随便便出来的一名武将,居然就是“千人破”的水准。这么说起来,关于天平军拥有一个“万人敌”的传闻,只怕未必是空穴来风?

想到这里,袁术冷不丁想到某一种可能,只觉得脖子一阵发凉。

——如果刚才出手的,是那个传说中的“万人敌”,那自己的性命

怀着这样的心思,袁术对自己这一次的冒失,居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的损失,很是庆幸。至于死去的那名随从?

对不起,一个无能之辈,怎么可能被堂堂袁氏嫡子记在心里?

就这样,一行人快马加鞭,沿着大道向南奔跑出二十余里,来到一座中型的坞堡面前。这座坞堡的城头上,插上了标志着汉军长水营的大旗,表明此地已经被官兵所征用。张勋上前叫开了坞堡的大门,一群人簇拥着袁术,回到了己方的临时据点。

能够将沿途的坞堡,当做自己的前进营地。如此巨大的面子,即使是汉军主将皇甫嵩,也不可能做到。相反,鉴于汉军的军纪问题,只要坞堡的主人稍微有点名望地位,都会拒绝汉军的进入。

但是,汉军主将做不到的事情,对于被人称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

在袁氏宗族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关系网笼罩下,只要是身处关东的几个州郡,袁术可以轻易的敲开任何一座豪强坞堡的大门。这一点上,即使是大汉朝廷中,与汝南袁氏相提并举的弘农杨氏,也只得望尘莫及。当然,如果将地点换成关西的州郡,那就轮到弘农杨氏显摆了。

坞堡中,早有原来的主人殷勤的迎接。当袁术礼仪周全的应付完坞堡主人的问候之后,一屁股歪坐在原本属于主人住所的房间里,就开始忍不住向对面正歪着的陶谦抱怨道:

“啊呀!今天真是危险,差点儿就回不来了!”

陶谦既然会被人暗地里称为“老顽童”,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平时常常不顾礼仪姿容,想坐就坐,想躺就躺。这会儿,陶谦正半躺着靠在床榻上休息,见袁术这番没有礼貌的行为,丝毫不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问道:

“如何?你小子算是知道厉害了?”

因为陶谦平时不拘礼仪,所以袁术虽然原本与他接触不多,两个人却很快就熟悉起来了。袁术屏退了其他的侍从,从床榻的几案上倒了一杯酒,喝了一口,说道:

“淡了,还有点儿酸。算了这种乡下地方,有这种东西,算是不错了

对了,恭祖兄,你是如何得知,这只蛾贼战力强悍,非比寻常的?难道只是因为他们不在营地里乱解手?”

陶谦不知从哪里抽出一根干草,在嘴中慢慢嚼着,嘿然一笑,答道:

“刘备、刘玄德,此人你应该听说过?”

“就是那个大破卜己军的义兵?”

在袁术的眼中,出身贫寒的刘备,就算自称为汉室宗亲,也不值得他太过于关注。袁氏一族需要的,是能够为了袁氏的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豪杰。而不是那些,总想着维护汉室存在的所谓忠义之士。

——但凡刘姓之人,都不是袁氏需要招揽的对象!

“刘备这人的勇武,在击破卜己军的时候,已经得到充分的展露了。以四百多义兵,他却能在一刻钟之内,完全击垮为数达到近千人的卜己军精壮。就连皇甫中郎将,也承认这一仗的首功,是这个刘玄德的。”

“这又如何?比起江东猛虎孙文台来,这个刘备还差得远呢!”

袁术抓起一片切好的熟羊肉,放入口中,一边咀嚼,一边有些含混的说道。以他来看,刘备的武力再高,比起孙坚的“万人敌”来,可是差了明显的一大截。

“这羊肉够嫩,肯定是三个月以内的羔羊”

陶谦对袁术皱了皱眉头,突然坐起身来,一拍几案,叫道:

“我陶谦看重的勇士,你居然这般轻描淡写,不当做一回事?袁公路,你想挨骂吗?”

袁术不料陶谦突然发火,被小小的吓了一跳。不过,他也不是省油的灯,一鼓眼睛,瞪着陶谦说道:

“怎样?想要让吾将这个刘备召到帐下来吗?”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若是遇到这个刘备,看我怎么收拾他的!”

这两个人此刻吹胡子瞪眼的,仿佛马上就要翻脸似的。可是,相互对视了片刻,两个人却突然同时笑了起来。

第10节踌躇黄河岸【中】

说来也怪,袁术平时眼高于顶,等闲之辈,休想被他记在心上。然而陶谦这个被人称为“老顽童”的长者,却颇为符合袁术的脾性。

“恭祖兄,这个义兵刘备,与那天平军,又有何瓜葛?”

“刘备与他的两个部下,都是难得的勇士。大破卜己军之时,这三人都多立有功勋。可是,几天之前,刘备带领部下精兵,前去夜袭这只贼军,居然大败而回。他那两个‘千人破’一级的部下,居然也在贼军的反击中,失陷在乱军之中。”

“千人破?”

袁术歪了歪脖子,不是很相信。

他在长水营呆了两年,将麾下的勇武之士细细挑选,也就得到了纪灵、张勋两员达到“千人破”级别的猛将。想那刘备,一介白身的平民,有何德何能,可以轻易就收服两名堪称“千人破”的猛将?

对袁术的怀疑,陶谦也不多加说明。毕竟这件事情,即使是陶谦,也觉得刘备这厮运气着实太好了一些。而运气这种东西,说起来是最遭人嫉妒的。为了保护刘备,陶谦并不打算强调运气这个话题。

“所以说,公路贤弟,你今天带着这区区十多骑,就敢深入到贼军的心腹重地,还真是胆大妄为啊!”

说完这话,陶谦也觉得有些口渴,动手倒了一杯酒水,慢慢的品尝。

汉时的酒水,由于技术的原因,度数极低。虽然原料和口味与后世的啤酒不同,不过在让人醉倒的功能上,倒是很有些相似。就如同袁术和陶谦两人,都是善长饮酒的人物,如果放开来喝,一人喝上一石酒水,也不是做不到的。

“吾欲发兵,击破此贼。恭祖兄觉得如何?”

对于今天所遭遇到的风险和惊吓,袁术嘴上不说,心中已经给天平军记上了一笔。

陶谦不紧不慢的喝着酒,边想边说道:

“这些贼军,可是块硬骨头啊!即使遭遇到意外的夜袭,贼人居然还能够奋勇抵抗,而不轻易溃散。这样的本事,我手下的那帮义兵,没有一个做得到的。

老实说,虽然我手中的义兵,人数比贼人还要多些,我却不敢带着这些训练不足的小子们,去与贼军正面作战啊!”

说着,陶谦看了一眼袁术:

“本来,我亲笔写信给皇甫中郎将,想要让皇甫中郎将支援我一千精兵。有这些精兵作为主力,再加上三千义兵,便有实力一举歼灭天平军。可是”

陶谦一口干掉了杯中的残酒,继续说道:

“结果却只等来了你这一百人的轻骑!”

听了这话,袁术哈哈一笑,傲然道:

“你是嫌兵力太少,怕赢不了贼军?”

“不,只是担心,不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罢了。”

“不是我袁术夸口,虽然这急切之间,吾找不出一千北军。可是,要召集数千郡国兵,却视如等闲之事。陶恭祖,你说这数千郡国兵,可抵得一千北军?”

袁术这样的口气,倒是让陶谦吃了一惊。他低声询问:

“兖州的郡国兵精锐,尽在鲍都尉【鲍信】的手中。公路,你难道联系上了鲍都尉,而鲍都尉却又恰好率军到了附近?”

“鲍信?”

袁术乜着眼睛问道:

“关他何事?”

“那么?”

又倒了一杯酒,不紧不慢的喝下之后,袁术这才接上话题。

“如今方圆百里之内,有大豪强三家,中等豪强七家。在当前战况紧急的情形之下,吾若是要从这些豪强家中,每一家抽调个数百家兵,料想这些家族,也不会拒绝我袁氏的这点儿小小要求。”

陶谦听了,微微笑道:

“原来,却是用豪强私兵来充数的。”

“谁说是豪强私兵?吾身为长水校尉,本来就有临机决断之权。如今将在外,我说这些人是郡国兵,便是郡国兵。谁敢来多嘴?”

陶谦点点头,表示同意。当今天子,在数月之前,就多次颁下诏书,要求世家豪强勇赴国难,出人出力,剿灭这些数额惊人的蛾贼。以汝南袁氏在朝堂的势力,临时收编一些豪强私兵,充作郡国兵,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且,一旦被收编为郡国兵,这些豪强私兵的甲胄兵器,就可以得到州郡府库典藏的补给。等到这一战打完了,袁术再下一道命令,裁撤这些临时的郡国兵。那么,那些已经被发下去的武器甲胄,就成为了豪强们的私人兵甲。

有了这样的好处,再加上汝南袁氏的多年威名,恐怕袁术振臂一呼,能够召集到的私兵,不在三千之下。

这还是考虑到时间问题,能够在最近的一两天中,及时响应袁术号召的豪族人数。要是让袁术的时间再充裕一些,光是济北国一地,他至少能够召集起两万豪强私兵。当然,这些豪强私兵的精锐程度就不能要求太高了。

汝南袁氏的潜在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陶谦是个对汉室忠诚度颇高的人。当他想到,只是一介臣子的汝南袁氏,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就拥有了如此深厚的可怕潜力之时,心中忍不住也是抽搐了一下。这一刻,更加让陶谦坚定了与袁术交好的决定。

——一个分裂的袁氏,才是让人感到安全的袁氏。就让我支持袁术,来抗衡袁氏之中,那个更加让人感到惊讶的存在!

至于那位让陶谦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