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恍┬橄胃吖伲热缣蛋。Π。景∈裁吹摹

那些高品级官位。都是给人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不是管正事的。至于管正事的官位,则被安到正三品开始算起。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在职的官吏们一份想念,有了不断向上攀爬的目标。

而且,出于对臣下揽权的忌惮。又结合所了解的各朝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张狂特地降低了尚书令和尚书史的官阶,定尚书令为正四品,尚书史为从四品。相反的,接受尚书令直接领导的六部尚书郎,却得到了正三品的官位。

这种“以小驭大”的制度,可是汉室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张狂并不打算就此丢弃。

御史台的地位虽然被张狂特意提高,但品级倒不好太高。御史大夫也就是从四品。下辖的侍御史们,更是只有正六品到从七品之间。较低的品级,有利于选拔年轻的人才进入御史台。位卑而权重,才方便张狂和他的子孙操纵御史台,以控制朝廷的弹劾大权。

至于武官行列,大将军被定为正三品,上将军被定为从三品。其余四镇将军为正四品,四征将军从四品。中郎将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两种,而校尉被定为正六品。虽然品级看似不高。可张狂特别规定,正六品以上的军职,需要赵公亲自过问。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军队与赵公的统属关系。

相较之下,地方官的品级还算是不错的。其中,郡守从四品到从五品不等。是官位最高的。都尉为正六品,与校尉同级。县令则有从六品到从七品不等。反而是州刺史,依然被严格的限定为从六品,以较低的官位来压制官位更高的郡守。

当然,这些制度都是草创阶段。未来必然会随着实际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且,若是与官员的选拔制度变革来比较的话,“九品官阶制”和“六部”什么的,都只能算是末节。

被张狂确定的新选拔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荫补,二为纳粟,三为科举。

“荫补”的意思,便是某人在朝中得官,而且地位颇高,或者立下了不好直接升官的功劳,于是被张狂给他的子孙赐下可以直接出仕的资格。

按照董昭的设计,所有正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通过难度不大的基本能力考试之后,得到一个无需进行科举,直接出仕的资格。官位越高,此人荫补的儿子数目便越多。若是儿子没有荫补资格多,甚至还允许将出仕资格扩大到亲族当中。

当然,这些荫补官进入官场以后,依然需要从底层的从九品做起。不过在有人大力提携的情形下,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们的前途一般都不会太差。

“纳粟”的本质,其实便是交钱买官。这是张狂当初为了缓解自己与冀州地方豪强的关系,所定下的一个入仕手段。赵公国建立后,考虑到朝廷对钱粮的实际需求,纳粟这种方法依然得以保留。

按照缴纳的钱财多少,豪强们可以买到从九品到正七品的不同官位。当然,这些官位都是虚职,只是在身份上对买官者有所帮助。真正的出仕为吏资格,需要另外交钱。并且,还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样也需要经过基本的能力考试。

纳粟官的出仕起点,与荫补一样为从九品。不过,纳粟得到的官位,由于在官场上缺少臂助,需要极强的能力或者运气,才有可能得到高升,步入高官的行列。因此,对很多豪强来说,也许直接纳一个高品级的官位虚职,会比进入官场打拼要更好些。

以上两种得官的途径,都属于官场的补充。而最后一种“科举”制度,才是张狂制定的主要官吏来源。

张狂定下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八股制科举截然不同。

按照规定,科举考试每两年由赵公国朝廷举办一次,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由每个县中自行组织;第二个级别,由每个州中自行组织;第三个级别,则需要在都城完成。

为此,张狂不得不在每个州中又添置了一个正六品的学官。至于考试资格的获得,所有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之间的无罪平民,在获得了一名至少正九品吏员的推举之后,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报名。

第一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县试,其目的是进行初选,将那些条件太差的家伙删掉。所以这个级别的考试,其实比较宽松。按照张狂的计划,这个级别的淘汰率,将由参加人数决定。参加考试的人多了,就多淘汰一些;参加的人少了,就少淘汰一些。

第二个级别的考试,称为郡试,算是比较正式的科举考试了。通过了郡试的考生,便得到了从九品的小吏入仕资格。因此,郡试的难度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毕竟,这只是为州郡选拔基层吏员。

至于第三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国试,乃是最终极的科举考试了。不过,这次考试并不是直接在未出仕的士人当中进行。想要参加“国试”,须得有实际的基层从政经验。

按照张狂的规定,在通过了郡试的考生当中,只要担任了三年以上吏员,并获得过一次“中上”的考评结果,便可以获得前往国都进行国试的资格。这些考生若是能够通过国试,接下来便可以获得直接升为正八品的资格。而其中成绩最好的前二十人,更是一个大跳跃,成为从七品官吏,并且未来的升迁将得到优先考虑。

当然,国试没有通过的考生,不会有什么损失,完全可以回郡中继续担任原本的吏员职位,也算是一个出路。只是这样按部就班的升迁,极难成为高官罢了。

而且,张狂不会将考试成绩最好的人,一出仕就摆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为了避免如同历史上很多科举新官那样,上任后缺少办事能力,结果被手下的掾吏耍的团团转,最后不得不请一大堆的“师爷”之类的幕僚来帮他们当官。

张狂一直认为,只有具备足够的基层做事经验,才有资格担任一地的主官。那些以为读了几本死书,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腐儒,可不受张狂的欢迎。

至于科举的考察内容,张狂坚持了之前数年的尝试,要求考生文武兼备。骑马、射箭等军事项目,都被包括在三个级别的考察范围内。

而且,为了增加评价的直观度,张狂还引入了后世的百分制考试标准。这样一来,他觉得算是可以让科举考试,不至于沦为后世明清时期,光靠作一篇文章来决定名次的情形。

取士得官的大纲决定下来以后,接下来张狂又需要对那些必须的官位进行填充。这件事情,可就越发的让人头痛了。如何将适合的人摆放到适合的位置,还要理清楚手下对官位的要求,尽量避免因此导致的怨气,可是很考察张狂的用人功底。

这番折腾下来,张狂承认,简直比制定机构的框架还要烦人。此外,张狂还要准备赵公的上任仪式,为了避免在正式举行上任仪式时出乱子,他必须事先悄悄的彩排几次。这些额外的事情,让本来就感到事务繁多的张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

好在一切都终究有尽头。到了安定六年或者说是光正元年【198年】的十一月,张狂就任赵公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只等选定的吉时一到,便可以正式立国,就任赵公一职了。(未完待续。。)

第39节代汉当涂高

之所以安定六年又被称为光正元年,当然是因为天子陛下又下诏改元了。要知道,“安定”的年号,是如今和张狂一起被天子刘协定为叛贼的韩遂所选。天子既然辛辛苦苦的逃出了韩遂的控制,当然要将过去的年号改一改,算是和过去划清界限吧。

好吧,逃到苑陵小城的天子刘辩,别的权利没有,改元的资格倒是正牌着呢。

十一月的苑陵城内,车来车往的颇为热闹。当然,大部分车马,都是来自外地诸侯的。如此多的车马,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

天下各大诸侯的使节,都汇聚此地,商议同盟对抗张狂的事宜。

由于张狂过去一年里的表现实在是太强势了,接连吞并击灭了青州袁谭和徐州吕布两大诸侯,由不得其余诸侯们心中危机感大作。因此,除掉偏居东北方辽东的公孙度,还有被宣布为大汉叛逆的韩遂,其余州郡的有力诸侯们,纷纷派遣出心腹使节,以拜见天子为名,在苑陵展开外交活动,以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各位诸侯中,孙坚和马腾作为半个地主,当然要亲自在苑陵接待各方来使。不过,作为各大诸侯调解中间人的,却是新近出任太傅兼尚书令的杨彪。

这是因为,各家诸侯之间可谓矛盾丛丛,光是与孙坚过节不小的,便有刘表和袁术两家。而马腾原来作为凉州叛军中的主要成员,与其他诸侯关系就没有好过。也只有在德高望重的朝廷老臣杨彪的调和下,原本对立的几家诸侯,才有坐在一起进行谈判的耐性。

计点各路诸侯,兖州曹操派出了谋主荀彧,袁术派出了长史杨弘,荆州刘表派出了谋士蒯越,江东刘备派出了心腹简雍,益州刘璋派出了辩士张松。就连远在交州的交趾太守士燮。也派遣兄弟士壹来苑陵凑热闹了。

各路诸侯固然都对张狂心怀忌惮,毕竟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所感受到的威胁也不同。在参与商议的各路诸侯使节中,直接与张狂有着交界的是曹操、袁术和刘备三人。不过。最热心“反张同盟”组建的,却是曹操和孙坚二人。

江东的刘备依靠手中的水军和大江地利,并不是很担心不谙水战的张狂南下江东。而袁术的行为更是让人看不懂,他派出的使节杨弘,居然提出天子应该给袁术更高的爵位,任命袁术为淮南王,以便袁术可以名正言顺的以尊讨卑,打击张狂治下的人心。

袁术的要求,简直是让人怒不可遏。要知道,“非刘氏不王”可是开国高皇帝在“白马之盟”中特地提出来的。根据从北地传来的线报。就连大汉最大的叛逆张狂那厮,也否决了部下直接称王的提议,仅仅敢自称为公。这会儿,袁术明目张胆的要称王,他那是要篡逆的节奏吗?

但是。在最初的愤怒过后,好些人却又心思蠢动起来。走到今天这一步,在有识之士眼中,大汉其实可以算是完了。这一点,与会的诸侯使节们都能够感觉得到。

看吧,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宫殿中的年轻天子,身边的侍从、宫女不过数十人。手中直辖的卫队不过百人。而那些上任不久的朝廷重臣,由于朝廷供给不足,居然连像样的印绶都没有,只能临时胡乱用木制印绶代替,明显就是一派末世景象。

大汉的衰亡,虽然让不少生长于汉室统治下的士人们心中酸楚。可毕竟从黄巾之乱开始,大汉的颓废衰亡,足足有十几年的时间过渡。这段足够长的时间,已经让他们慢慢的接受了悲催的现实。

而且,袁术显然也不是需要天子批准。才胆敢称王的人。在张狂称公的消息,还没有正式传到天下诸侯耳朵里的时候,袁术已经提前一步,在寿春打出了“淮南王”的旗号。他派出的使者杨弘,不过是正式向各大诸侯公布一下这个惊人的消息罢了。

更有甚者,在袁术的地盘里,有不少袁术的部下对外公开讨论起大汉光武帝曾经提到过的一句谶语,也就是所谓的“代汉者当涂高也”。

对于这句流传一百多年的谶语,袁术的心腹谋士杨弘在宛陵城里,是这样向着其他诸侯的使节私下的宣扬的:

——大汉为火德,自黄巾乱后,已经衰败不堪。既然大汉的火德已衰,代火的应是土德,而杨弘的主公姓袁,袁上有土,所以他正是土德的代表者。此是其一。

——杨弘的主公大名为术,“术”的含义是城邑内的道路,他又别字公路,所以谶语的“当涂高”自然就是指的袁术。这是其二。

听到这些几近明目张胆的叛逆言论,饶是诸侯使节们修养都不错,也纷纷大吃一惊。其中如荀彧、简雍等人,更是直接与杨弘当场翻脸,让聚会不欢而散。

对于袁术如此悖逆的行为,各大诸侯自然不会感到高兴。但是,在北方的张狂势力越来越膨胀的前提之下,南方诸侯们本来就需要联合起来对抗敌人。若是此时诸侯们自己内部再来一次内乱,向兵力强大的袁术发动讨伐战,只怕北边的张狂,睡觉都会笑着呢!

而且,想要讨伐袁术,几家诸侯都必须动用主力大军。然而一旦有人敢于这么做,谁知道张狂会不会乘虚南下?

考虑到以上忌惮,对于袁术称王的举动,各位诸侯都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在商谈结盟要务的时候,其他诸侯默契的避开了杨弘,算是给袁术一个教训,表达一下对袁术称王的不满。

不过,既然胆大妄为的袁术开了这个恶劣的头,其余诸侯心里未免也会有些蠢蠢欲动。

——袁术做得,我就做不得?

怀着这等心思的诸侯们,让杨彪突然发现,各位使节都很有默契的谈论起:为了对抗北逆张狂,朝廷是不是应该提升那些忠于朝廷的诸侯的名爵了?

正当天子刘协被诸侯使节们提出的要求气的胸口发痛,紧接着,一个早就流传已久的消息,终于正式传入苑陵:

——张狂于巨鹿城中自立为赵公,建立赵公国,将大半个北方全都纳入了治下。

根据张狂向全国发布的露布,他是在吕布、程昱、臧霸、乐进、于禁、董昭、郭缊等重要文武官员四十余人的共同推举下,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定生活,这才勉为其难的担任了“赵公”这个爵位,并建立了地盘庞大的“赵公国”。

登上赵公之位后,张狂立刻宣布开设赵公幕府,用于治理天下。公府的尚书令为郭缊,另设尚书史杜枫、眭固二人。至于六部尚书郎,吏部尚书为程昱,户部尚书董昭,礼部尚书陈蹙陈大师,兵部尚书吕布,刑部尚书崔琰,工部尚书沈富。

对于以上任命,天下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的大致原因。

郭缊、杜枫、眭固三人,都是张狂的心腹部下,也都有不俗的功勋在手,其中郭缊出身官宦世家,杜枫则是寒门的代表,而眭固却是当年的黄巾军老人。三人共享最重要的丞相权柄,算是平衡了张狂手下不同派系的地位。

程昱乃是张狂的师长一辈人物,在张狂的崛起过程中出力极多,功劳极大。这样的资历和地位,成为赵公幕府中官阶最高,权柄仅次于尚书台三大员的“天官”吏部尚书,没有人能够质疑。

户部尚书董昭此前出任过多年的一州刺史,又协助张狂取得半个冀州,自身治政才能也十分出色。因此,张狂让董昭担任事物最繁杂的户部一职,也是很看重他的意思。

将吕布放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一来是这个官位够高,符合吕布的身份地位;二来是张狂对吕布还不是太信任,不想给他直接的兵权。而吕布武功盖世,担任兵部尚书,也没有几个将领能够不服。

至于崔琰此人,他本是河北名士,随袁谭逃到青州。在袁谭消弭田丰势力的时候,崔琰作为田丰一党的中坚,也被袁谭当场免职。随后张狂攻克青州,崔琰来不及外逃,便被张狂军给控制住了。

由于在被张狂军控制之前,崔琰已经被袁谭免职,不存在背主求荣的说法。没有了身份的负累,又看到张狂未来前途无量,出于对崔氏一族前途的考量,崔琰接受了张狂的任命,出任地方县令。随后,崔琰更是向张狂提出请求,让从东武城迁出的崔氏宗族迁回故乡,算是作为人质,以此表明对张狂的服从。

张狂对崔琰的举动表示满意,便决意将崔琰竖立为一面旗帜,用于安抚治下的豪强世家之心。这样一来,才有了崔琰在半年之间,从一个县令飞升为朝中六部大员的情形。

最后一个沈富,此人在张狂手下,向来声名不显。但是,此人也是张狂初起兵时就跟随在侧的老人,颇有理财的本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狂军的后勤辎重,多有依赖沈富的调度支配。

若非沈富头上还有一个能力更强,资历也不差的董昭,他差点儿就成为了户部尚书。

第40节称王成风潮

谋定了尚书台和六部的人选后,接下来对于御史大夫这个重要职位,张狂在经过一番思量以后,任命了老伙计韦笑担任。

韦笑这些年里为张狂把握谍报机密,虽然名声不显,却称得上一句劳苦功高。由韦笑担任御史大夫,凭着他的线报掌握程度,对那些横行不法的官吏们来说,显然也是一种无形的震慑。

此外,这个任命里,也有张狂对手下的权柄保持平衡的打算。

毕竟,韦笑担任谍报机密的时间未免有些太久了。将他提拔为御史大夫,也算是避免韦笑将谍报机构彻底变为私人所有。

在韦笑升职后,接替他的将是郭嘉。这位鬼才在谍报上的天赋,就连韦笑也是极为佩服的。可以预见,此番人事上的变更,并不会减弱张狂一方的情报掌控能力。

张狂既然成为“赵公”,他的地盘被称为“赵公国”,则赵公国的军队,就被正式命名为“赵国军”。

张狂如今下辖区域虽然历经过多年战乱,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不过剩下的人口数字依然超过一千万。拥有如此庞大的统治根基,赵国军的规模自然不会小。光是常备军的数量,就超过二十万。

若是进行全面征发,哪怕是五十万大军,张狂也能勉强拿得出来。只是,想要维持五十万大军的存在,张狂就算将家底都倾上来,最多维持得了半年。

不过张狂现在的地盘也大,用于守御各地的军队,就占去了十多万。真正可以随意调动的机动赵国军,总数大约就是六、七万罢了。

有了足够的兵力,自然需要足够多优秀武将来统带。好在张狂不但在多年征战中收罗了不少历史有记载的名将,还在并州军中大力开展士卒识字教育,从而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低级军吏。

关于武将方面,张狂制定的最高职位——大将军。当然先要空着,以便给下面的将领们留下些未来进步的空间。上将军一职也是如此,用于留待后来者建立功勋。

反正,当前的军事活动是由张狂亲自主管。不用担心没人统筹全局。所以,武将们目前所得到的最高官位,便是“四征将军”而已,连“四镇将军”的级别,都被刻意的空了出来。

至于具体的武将的任命如下:

四征将军分别为:

征东将军臧霸,征南将军于禁,征西将军乐进,征北将军李傕。

臧霸、于禁、乐进等人是老资格的武将,功劳也大。其中,臧霸常年自领一军。独当一面;于禁练兵统兵之能,号称赵国军第一;乐进作为赵国骑兵的最高领袖,得到一个四征将军头衔,也是理所应当。对于以上三位的任命,军中吏士们并无太大意见。

但是。对于李傕这个加入赵国势力还没有多久,资历浅薄的家伙,得以出任征北将军,却有不少人表示异议。

张狂对此的考量是,李傕的能力上没有问题,要不然他也不能被董卓的凉州军所看重,成为“龙虎豹熊”四校尉之首了。在追击袁绍之战。平定青州之战,以及徐州之战中,李傕都立下了相当大的功绩。

而且作为后来投靠过来的重要将领,李傕出任最重要的武将职位,也显示出张狂对后来到的将领的重视。这对于进一步拉拢敌方阵营中的重要将领,可是一个很重要的筹码。

至少。原本凉州军中,与李傕、郭汜等人并列的张济、樊稠等人,想必对上了张狂军,都会有些三心二意吧?

至于军中次一等的武将,如典韦、关羽、徐晃、太史慈、郭汜、褚飞燕、赵云、张郃、周仓、徐盛等人。都得到了头衔不同的中郎将职位。例如典韦便是近卫中郎将,关羽为选锋中郎将,褚飞燕为乌丸中郎将,等等。

再次一等的校尉阶层,则包括了鲍出、高顺、张辽、成廉、韩当、何仪、何曼、廖化、郭靖、卞喜、殷罡、彭琏、孙观、曹性等。这其中,可是有不少能力足够,但是由于投靠张狂时间太晚,或者本身资历太低,还没有机会脱颖而出,建立傲人功勋的猛男。如鲍出、张辽二人,可是“万人敌”级别的强者;高顺练兵之能,也不在于禁之下。

这些校尉里头,未来肯定有能够出头的强者。而对他们颇为了解的张狂,有机会便会让他们承担重任,好发挥他们的实力。

本来还有一个元勋宋果,凭着他的资历,至少也能混上一个中郎将的。不过这位的运气不佳,于数年前病死了。不过张狂也没有忘记他,给他追封了一个“镇西将军”,作为对宋果的追思之意。

这些便是张狂手下的主要大将。

至于赵国地方上的郡县长吏名单,由于人数众多,此处就不一一杂叙了。但几个大州的刺史,还是很受天下人关注的。他们是:

并州刺史张涛。

张涛此人,属于巨鹿张氏的嫡系子弟,按家族中的排行来说,算是张狂的兄长。此人外号“张牛角”,本来也是张角看中的继承人之一。不过后来黄巾军战败,张涛在冀州民间躲藏了数年,混得不如意,却一直不肯到太行山加入张狂部下。直到张狂在并州崛起,并攻入冀州,张涛才心服口服的投奔了张狂,成为张狂倚重的家族成员之一。

与张涛同样处境的,其实还有一个外号“张白骑”的张考。此人同样是张狂的堂兄,同样在张狂占据冀州后才乖乖的来投,如今担任了巨鹿郡的郡守,也算是沾了出身的光,得以出人头地了。

张涛和张考二人的能力尚可,用于对外开拓也许不足,用于守成,胜在让人放心。在汉末时节,任用本族之人,可是一种惯例。张狂若将本族可用之人放到一边,不去重用,反而才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习俗。

并州被张狂打理多年,已经理顺了各项事由。巨鹿是张氏一族的老巢。可谓赵国的腹心之地。这两处地方就算所用人员的能力差一些,问题也不会太大。至于其他还不算是安定下来的地方,张狂就必须派出能力更强的重臣镇守了。

幽州刺史陈登。

幽州边境胡人众多,必须要一个够狠辣的刺史。才能够有效的抑制那些畏威不怀德的家伙。以陈登的智计,还有那种翻脸无情的手段,显然不是那些胡人们吃得消的。这不,才上任没有多久,已经有好几个大部落,被陈登挑动着,发生了激烈的内乱。

冀州刺史张燕。

有当年独当一面讨平幽州的证明,张燕的能力,张狂可是放心的很。将冀州的治所迁到邺城,张燕就成为正对着兖州的一把快刀。只要一发动。兖州的曹操就会明白张燕的厉害。

青州刺史管亥。

管亥是太平道的元老。当年与他并列的张角八大弟子,如今几乎都不在了。虽然管亥由于年纪大了,旧伤多了,精力大不如前,但是他只要在青州呆着。就能够威慑住青州的大小官吏。要知道,管亥可是连张狂都得尊称一声“管师”的存在呢!

至于州中的大小事物?

张狂自会派出合格的辅佐官吏,为管亥分忧解烦。

徐州刺史谢逊。

谢逊虽然没有参与过几次大战,却向来被张狂作为独当一面的存在。有他坐镇徐州,再加上臧霸、孙观等出生泰山的众将配合,向西可以威胁曹操,向南可以觊觎刘备。而以谢逊身为张狂义弟的身份。也不用担心他压制不住地盘上的大小将校。

司州刺史郭威。

严格来说,司隶的地盘中,只有河东、河内两地真正被张狂所控制。以郭威的资历和功绩,作为一州刺史,分量还有些嫌轻,拿到司州这个不完整的地方来。倒是显得正好。

而且郭威也算是张狂的半个小舅子,按照汉时的旧例,任用外戚属于无可非议的行为。此人虽然作战勇猛,治政却也不差。在司州锻炼几年,张狂认为。郭威就能如谢逊那般,成为自己的又一个有力臂膀。

伴随着张狂正式出任赵公,他设立的行政和军事机构,终于完成了基本的整合。这些文臣猛将各自在适合的位置上,将在未来的统一大战中,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威力!

赵公张狂自立的消息传到苑陵,引发的并不是天下诸侯的震恐。很是奇怪的是,天下诸侯居然借此机会,直接向天子刘辩讨要更高的爵位。在天子刘辩无可奈何的情形下,那些有力诸侯们几乎是自说自话的完成了从州牧到王爵的华丽变身。

从光正元年198年的十二月开始,到光正二年199年的二月,天下诸侯在袁术和张狂的刺激带动下,纷纷宣布了自己的王爵国号。

比如,刘表自称楚王,刘备自称吴王,刘璋自称蜀王。这几位都是刘姓,称王虽然有些僭越,倒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

至于其余的非刘姓诸侯,倒是都显得谨慎一些,没有直接称王,而是向张狂学习称公。曹操自称魏公,孙坚自称韩公,马腾自称秦公。

除了以上相互承认的王公们,连远在司隶的韩遂,也加入了这一场称号大赛,直接就自称为凉王。还有辽东的公孙度,听说了中原的这些变故以后,直接将自己“辽东侯”的旗号,改成了辽东王。

虽然以上两位的王爵并无其他势力承认,但是他们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倒也无妨。

这一系列的称王称公事件,在后世的历史上被称为“光正易号”。后世的史学界一致认为,汉王朝的灭亡,由此正式开端。

由于大家都忙着建国立号,改设机构去了,在整个光正二年当中,天下居然没有发生什么大一点儿的战事。

该年里发生的最大的一场冲突,便是幽州刺史陈登,派兵击败了辽东公孙度下辖的抢掠队伍,斩首四百余级

第41节袁术惊遇袭

就在一片“哔哔啵啵”的爆竹声中,光正三年200年如约而至。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在去年秋收中得到丰收的张狂,再次开始了他南下统一全国的步伐。不过,第一个遭到张狂进攻的,并不是据守着黄河防线,堪称首当其冲的兖州曹操。在不少人惊疑的目光中,位置更加偏南些的袁术第一个遭殃了。

好吧,事情其实也不应该让人觉得太奇怪。毕竟,柿子先捡软的捏。相较善于治军的曹操,志大才疏,骄淫奢侈的袁术,可是个典型的软柿子。

在过去数年当中,袁术可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他带兵东进扬州,却被兵微将寡的刘备顶住,过不了长江。他向北进攻曹操,却两次被打的大败而还。还有他对南方刘表发动的攻势,也屡屡受挫,反而成就了猛将黄忠和悍将甘宁的威名。

至于袁术势力上一次的明确胜利,是在什么时候呢?

那还要追溯到孙坚没有脱离袁术势力的时候。在吕布和孙坚纷纷脱离袁术自立之后,袁术不会练兵,不懂指挥的弱点,便得到了充分暴露。

拥有如此“辉煌”战绩的家伙,哪怕号称兵多将广,对付起来也让张狂感觉毫无压力。

光正三年三月,正是春耕的农忙季节。但是,对于那些蛰伏在山区中艰难度日的山贼们来说,却是个难熬的季节。

去年河北得到丰收,可是江淮一带却由于连年征战,水渠大都失修,只闹了一场不算大的旱灾,江淮一带便造就了数以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