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当权(长风)-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玫模俊必嵯槲实馈

“太平间就是义庄,专门停放死尸体的地方。”孟岩解释道。

“怎么,你这大药堂是救人还是杀人呀?”蒯祥大吃一惊,颇为不解道。

“这人力有尽之时,所以到时候免不了会有人病死在大医堂,总不能让死人跟活人一起躺在病房吧?”

“孟大人意思是,咱们这个大医堂还要收留病人救治?”蒯祥问道。

“当然。对于一些微重病人,是要留堂观察诊治,我管这个叫住住堂治疗。”

“这就是你让我造那么大的一栋房子,还让我设计一种可以移动的木床,原来是这个目的。”

“是,还有,这住堂部不能有门槛儿,墙壁上要安装上扶手,病人不比正常人,咱们可以甩开膀子走路。可他们有时候需要一个借力了东西。所以这个扶手是必须要有的,还有,卫生间,也就是厕所的位置设计也要人性化……”

“这个孟大人你这人有纸笔吧。容我记录一下。”对于建造这个大医堂。他也没建造过。没有任何的经验。

“好,正好咱们好好合计讨论一下,在这个大医堂该是怎么一个布局。”孟岩道。

“好。正要请教!”

“蒯大人,这个在大门口要设立一个导医台,这个导医台由一到两个人专门负责……”

“这一边是药方,一边是是收费处,药品的价格全部制成小木牌,挂在墙上,让病人进来一看就一目了然,看明白病,吃明白药,这是我们仁济大药堂的对病人的承诺!”孟岩道。

“好,这以后老百姓还不得都来你这仁济大药堂看病?”

“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来看病的,我们这个大药堂首先要满足锦衣卫以及锦衣卫家属的需求,至于对外开放,那还的看我们能否有这个接待能力再说。”孟岩笑道。

“说的是,这医堂可不比别的营生,得有好的口碑才行。”蒯祥点了点头。

“对了,孟大人,咱们仁济大医堂的地址选定了吗?”

“有几块地方备选,烧掉的锦衣卫中后所旁边有一块空地,但是那个地方太偏,位置也不好,背靠禄米仓。”

“太医院边上有块地,但是就是太小了些,恐怕孟老弟也不想把这大医堂看到那儿去吧?”蒯祥嘿嘿一笑。

当然不能建在太医院边上了,那不是给他人做嫁衣裳吗?

虽然这么做,可以让太医院内更多的医术精湛的太医进入大医堂兼职,但是长远的话,仁济大医堂有可能成为太医院的附庸,这不是孟岩想要的。

他要用新的方式来管理大医堂,跟太医院那些腐朽的教条无疑是最大的敌人。

所以,必须要将两者拉开必要的距离。

“城南,靠近锦衣卫南衙,这里,我要十顷地,应该足够盖咱们的仁济大医堂了。”孟岩最终手一指城南的位置。

“这个位置确实不错,靠近崇文门,右边还是药王庙,咱们大医堂设在这里,这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相得益彰!”蒯祥大赞一声。

“蒯兄也觉得这个地方好,那就定在这里了,不过这么大一块地,恐怕不是无主之地?”孟岩自言自语一声道。

“孟兄,你要得到这块地怕是不容易。”

“什么?”

“这块地原本皇上赐给永清公主的,永清公主死后,这块地就被王振的侄子王林看上了,直接就给霸占了。”蒯祥道。

“永清公主,是皇上的妹妹永清公主吗?”孟岩问道。

“是的,不过永清公主自生下来身体不好,宣德八年就早夭了,先帝在世的时候,很喜欢这位公主,但是天不遂人愿,永清公主早早的就走了。”蒯祥唏嘘一声道。

“那这是皇上赐给永清公主的,这怎么又让王林给占去了,这是皇产,他也敢占?”孟岩惊讶道。

“有王振做这个叔叔,他有什么不敢的。”

“蒯大人,这大医堂设计的我就全靠你了,你就按照我说的设计一个方案来。”

“可是这地址选的不同,我的设计方案也得跟着改变呀。”蒯祥道。

“就按照这个地址设计,大门要设计的有气势,但是前往不能逾制,明白吗?”

“明白,这一点我比孟大人要熟悉。”

“小超,把早上夫人给的银票拿来!”孟岩吩咐一声。

“是!”

“这是五千两银票,蒯大人。小弟这个家就拜托给你了!”孟岩将五千两银票交到蒯祥手中。

“这,孟大人就这么放心交给我,要不要立个字据什么的?”

“别人我还不相信,但对蒯大人,我是一百个放心,不需要这些东西。”孟岩笑呵呵道。

“多谢孟大人信任,蒯某必定尽心尽力!”

“好,凡是有什么需要,来找我或者去松鹤楼找闻小雨,都可以。”孟岩道。

“好。那蒯某先告辞了!”

“小超。替我送送蒯大人!”孟岩吩咐一声。

“蒯大人请!”

“大人,天行传来消息,他已经在落梅山庄站稳脚跟,也查到了。半个月前。一支关外的客商旅居在山庄之中。人数大约有五六十人。”郭小超现在完全是孟岩的助理,大事小情的,都通过他来传达。

“回信。让他查明这些人的确切来历和路数,以自身安全为要,不要强行获取消息。”

“是!”

“老范那边呢?”

“好像没有什么动静,咱们打压过黑虎山的生意之后,他们在京城的生意基本上停顿了,上一次咱们还在东来老店查获了他们一大批货物,这一次黑虎山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估计得有七八万两银子!”郭小超如数家珍道。

“告诉老范,也别盯的太紧了,也要给人家机会,那也是给我们机会。”

“要不要再逼一下?”

“逼,怎么逼,现在就是比耐心,黑虎山不是觉得东厂可以帮他们把魔金刚给救出去,东厂试探过一次,让我给挡回去了,之后便没了动静。”

“会不会是因为高玉的关系,高让不敢再有动作?”

“如果王振非要把魔金刚给救出去,不一定非要通过东厂,刑部或者大理寺都可以,甚至还可以下一道伪诏。”

“这些对大人来说都是没用的,大人跟朝中那些臣子不一样,他们想见皇上一面都难,而您随时都可以见到皇上,所以,如果下伪诏的话,您向皇上一求证,他们自己倒是脱不了干系了。”

“是呀,他们不出招,这还真不知道他们想干嘛呢!”

“算了,这事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们慢慢等就是了。”孟岩问道,“对了,这两天在巡察司,感觉如何,能适应吗?”

“其实这跟我在郭府做管家差不多。”

“是吗,看来,要给你增加一些担子了!”孟岩嘿嘿一笑道。

“什么?”

“巡察司成立了纠察大队,我在城外建了一个训练营,你去给我当教官去,怎么样?”

“大人这是让我训练士兵,您这不是开玩笑吧,我没当过一天兵,怎么训练他们?”郭小超道。

“训练具体事宜不必你来操心,你去给我当他们的武术教官,叫他们刀法!”孟岩道。

“这个倒是可以,不过大人想让我怎么教他们?”

“前期的基本军事训练唐笑他们已经开始了,等过了这个月,淘汰掉一批人后,你再去。”孟岩道,“我也会不定期的去的,我巡察司的兵,一定要是大明最强的兵!”

“早就听闻大人在匠作司的时候训练司库大队《孟氏练兵法》了。”郭小超道。

“我那也是承接前人智慧,加以理解增加而成。”孟岩呵呵一笑,后世练兵之法当然比这个时代高出不少了。

“大人借纠察大队招募之名训练一支精兵,怕是还有其他的目的吧?”郭小超问道。

“你这双眼睛真毒,我这也是未雨绸缪,瞧北边的局势,咱们迟早要瓦剌人一战,咱们锦衣卫是天子扈从,说不定到时候还会随驾出征,这为了自保也好,为了沙场建功也好,咱们得有趁手的力量才行!”孟岩郑重的说道。

“希望边关战火不再燃起,否则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郭小超眼底闪过一丝黯然。

他的父亲就是在死在战火之中,母亲也被乱兵杀死,才被达叔收养的。

第四百五十二章:致仕新标准

奉天殿,大朝会。

“肃静,肃静!”

“皇上驾到,众臣跪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朱祁镇面带微笑的端坐于御座之上,伸手微微虚抬了一下,张口宏声道。

孟岩不是来参加朝会的,他今天被选中,作为奉天殿朝会的轮值千户。

位置就站在靠近皇帝的第二根廊柱边上。

文武百官一阵骚动,不为别的,就为那站在文官首位的不是大家已经习惯了的代理内阁首辅的次辅陈循,而是自从去年生病以来就没有再在朝堂上出现过的首辅杨溥。

碍于皇帝在,朝臣们都收起了打招呼的心思。

这内阁首辅杨溥是什么时候进入大殿的,这要是早进来了,大家的眼神再差,也不至于认不出来吧?

孟岩心中窃笑,站在一边看这些大臣的表情,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虽然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朝廷大员,可老虎总有打盹的时候,不经意的眼神和表情那最能反应他某人或者某事的态度。

”启禀万岁,老臣年迈,精力和体力大不如前,恳请万岁准老臣辞去内阁首辅的职务,让老臣归家颐养天年。”杨溥跪下,趴在地上道。

“阁老快快请起,来人,快给阁老搬一张凳子过来。”朱祁镇连忙吩咐道。

以为小黄门赶紧从边上端着一张圆凳送了过去,将杨溥从地上搀扶起来。坐上了圆凳。

“杨阁老已经三次给朕上表辞呈了,前面两次,朕都留中不发,这是第三次了,朕虽然有心再留下阁老,好继续聆听教诲,但阁老去意已决,朕若是强人所难,未免不是仁君所为,所以朕准杨阁老告老还乡。同时加封阁老为太师!”朱祁镇道。

文官做到太师。这是大明文官最高荣誉,皇帝在他退休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太师的荣誉,而不是等他死后加封,这意义完全不同。

“老臣叩谢皇上天恩!”杨溥闻言。激动的跪下。老泪纵横。双手颤抖不已。

“杨老爱卿平身,先帝在世的时候,就跟朕说过。三杨中,你杨溥是最老沉持重的,杨士奇和杨荣两位阁老先后故去,而现在你也要离开,朕心里感觉很酸,很不舍得,但朕又不得不放你离开,朕实在不忍心让一位年迈的老人再为大明呕心沥血了,朕要给你一个安详的晚年,也要给所有为了大明朝呕心沥血的官员们一个安详的晚年!”朱祁镇大声宣布道。

“皇上天恩,臣等铭感五内!”

“朕今天在此宣布一道诏书,名字就叫,大明官员《强令致仕年限诏》!”朱祁镇继续说道。

“朕觉得,每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限,他的精力和体力都大不如前,需要休息才能得以生息,长寿,所以先祖制定了致仕制度,但是朕觉得这个制度虽好,但执行起来却有些随意性,因此朕决定,凡四品包含四品以下官员,六十岁退休,三品以上官员六十五岁退休,一品官员可以享受夺情一次,但时间不得超过三年,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朝廷上的官员,最高年限是六十八岁,超过六十八岁的,可担任一些务虚的闲职,但凡六部九卿以上的职务全部都要卸任!”

什么?皇上要改变致仕年限,还强令退休,大明早有祖制,文官七十致仕,武官是六十。

年限一到,自然要交权了,但是官场之上,到了年限不退休的比比皆是。

这做官的谁不想做到死呀,这做到一半儿,不让做了,这不是要了这些人的命吗?

孟岩大吃一惊,这强令退休年限制度,孟岩只是跟皇帝提过一次,没想到皇帝居然真的想要把这个制度推行。

这是不是太超前了,这历朝历代虽然有告老还乡的,也有皇帝勒令致仕的,自己挂官而去的也不少见,但从制度上规定官员到一定年龄必须卸任的,而且还是强制执行的,这恐怕只有到了后世才可能事先。

这个制度要真的推行开来,那可有不少官员达到年龄杠杆了,这就要交权了,恐怕有不少人心有不甘吧。

这个时代的人能活到六十岁的都算是长寿的了,很多人四五十岁就死了。

这个年龄限制其实也不算太苛刻,六十岁了,还做个四品官,这辈子估计也就到头了,还不如退下来,享享晚年呢。

就是后世的普通人也差不多六十岁退休了,这个标准其实不低了,当然了,那些恋栈权位的人就另当别论了。

皇帝站起身来,目光在群臣的脸上横扫过去,发现几乎所有的大臣们惊愕的表情。

朱祁镇忽然找到了一种叫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他做皇帝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的。

这些臣子们一个个都比他年长,也一个比一个会说教,什么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做的,难得有一次他这个皇帝让这满大殿的文武大臣们都齐刷刷给镇住来的情况。

“诸位爱卿,觉得朕这个《强令致仕年限诏》如何?”朱祁镇很满意群臣的反应。

一个个都不说话了,显然,每个人都有私心的,反对也不是,不反对也不是。

“敢问皇上,这是针对文官吗?”

“这是当然。”

“老臣没有异议!”没想到的是,第一个站起来支持皇帝这个《退休年限诏》的人居然是礼部尚书,兼领詹士府詹士的胡濙。

胡濙是洪武七年生人,今年是正统十一年,算起来的话,胡濙今年已经是七十周岁了。已经超出这个退休年限两年了!

那他不是要从礼部尚书的上退下来,告老还乡了?

这胡濙可是永乐爷的宠臣,历经四朝不倒,可谓是大明官场上的不倒翁。

他也要退休不干了?

“胡老爱卿觉得朕这个诏下的好?”朱祁镇惊喜的道,其实他也有些忐忑的,改变文官退休年限,而且分品级,等于说一下子缩短了很多人官员做官的年限。

超过四品,你就继续干十年,不然。你就得把官交上去。让下面年轻的人上来。

这个改变不可谓不大,而且计算是四品上的官员,这致仕的年限也缩短了五年,若非皇帝夺情。也只能终止于六十五岁!

按照这个新标准。胡濙虽然官居二品。还领着一品俸禄,但超过六十八岁这个年龄标准,他早就该退休致仕了。

“那武将呢。皇上,咱们是不是也要提前致仕呀?”成国公朱勇出列问道。

“武将致仕的年限暂时不做改变,这一次只是针对文官!”朱祁镇道。

限制文官!

这让所有的官员心中一惊,皇帝难道要对文官集团下手了吗?

“朕这是接受杨阁老的建议,经过慎重考虑,才做出如此决定的。”朱祁镇把杨溥这个要走的内阁首辅给抛了出来。

杨溥知道,自己要走,就得给皇帝挡下这最后一枪,不管他有没有建议过,他都得承认。

这也许不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但从他嘴里说了出来,那就是代表了他本人的意思。

“老臣确实对皇上由此建议,这也是老臣有感而发,随着年纪渐大,这精力思维都不如从前,有时候想问题,做事情都是去了锐气,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我们这样一群老头子,那大我大明朝如何开创比肩前人的辉煌呢?”杨溥动情的说道,“所以,老臣经过左思右想,觉得,咱们这些做官的,做到六十岁就够了,该把权力交出去了,让年轻人接着干,我们也可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多好?”

“杨阁老说的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致仕了,一样也可以给皇上给朝廷出谋划策的嘛。”郭怒突然开口道。

那是他接到了孟岩的暗示,这时机要是不把握,那就真的傻了。

“郭爱卿也支持朕的《强令官员致仕年限诏》?”朱祁镇大喜,文臣里有了胡濙和杨溥两位德高望重,还是硕果仅存的辅政大臣支持,武将里面,权势威重的锦衣卫指挥使也表示支持,这说明他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微臣觉得皇上这个《强令官员致仕年限诏》很好,不过就算是致仕的官员,也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为朝廷和皇上尽忠。”郭怒道。

“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朱祁镇含笑的问道。

“但凡年老致仕的官员,朝廷可以以幕僚或者智囊的方式予以返聘,他们可以为皇上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建议,但是不做任何决策。”郭怒道,“就比如杨阁老,皇上答应让他致仕,同样可以在内阁留任,待遇不变。”

“返聘?”

这又是什么新名词?

“郭爱卿,这返聘是什么意思?”皇帝问道,观察这君臣二人的表情,怕是凑在一起演的双簧吧?

老丈人不地道,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自己一点儿风声都没透露,别忘了“返聘”这个词儿还是自己教会他的。

“这个返聘的意思,顾名思义,这就是不在官位了,但是有些方面还需要借重,留用,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郭怒故意的拿捏了一下,郑重的解释道。

“郭大人意思是,这返聘回来的人就相当于幕僚了?”

“差不多吧,不过这个幕僚不是强制性的,是自由的,不愿意干了,可以直接走人,谁都不能阻拦,皇上也不行,继续干也可以,但也不能一直干下去,最多不超过五年。”

“郭爱卿这个提议不错,这既可以让阁老继续发挥作用,又能让下面的人上来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朱祁镇十分满意的说道。

第四百五十三章:定首辅(一)

大明朝开国时原先是设有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负责人就是丞相,后来朱元璋为了铲除李善长等淮右功臣集团,废除了丞相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相权过大之后会威胁到皇权。

到了永乐皇帝上台,繁重的政务,事无巨细,皇帝吃不消了,又弄出一个内阁制度,这个内阁设学士数人,品级不过五品,主要是给皇帝处理政务配备的秘书或者助理,为皇帝提供建议的。

这样皇帝处理政务就轻松多了,大大的方便。

但是内阁的权力很快就慢慢壮大,到了仁宣朝,内阁已然成为朝廷权力中枢,也成了文官集团掌控这个国家权力的机构。

郭怒的建议分明是想让内阁重新变回它当初诞生之时的职能,只提供政策建议。

这一下文官们的眼神看郭怒立刻变得锐利起来,完全就跟阶级仇人差不多。

孟岩也捏了一把汗,老丈人这是自己把自己推到火上烤了。

但是,还有人比文官集团还要紧张,那就是宦官集团,如果让郭怒的建议最终得逞。

那么宦官想要达到干涉朝政,甚至左右朝政的目的就会彻底化为泡影!

内阁和内廷表面上是对立的,可不论是内阁还是内廷,离开了对方都玩不转。

这就是跟明朝皇帝设计的内阁“票拟”跟司礼监代行“批红”的制度有关了。

当然,就现在这个时候。内阁职权还不如中后期那么大,但是内阁的权重在仁宣朝得到加强,到了正统朝,因为皇帝年幼,太后辅政,内阁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

太后在政务上又倚重三杨,三杨又是内阁成员,这就让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首辅的权势日重,六部尚书的权势自然也就下降了,不过这个时候。首辅的位置还不如中后期那么威权大。

但首辅已经是实质上的宰相。许多职权和职能已经完全跟宰相的职权重合了。

原先内阁大学士,秩不过五品,而且都是秘书性质,即便是才能出众。没有资历。也无法号令百官。

自三杨担任宰辅。他们又是大学士,又是六部的尚书,资历、学识威望都有了。这内阁首辅自然成了百官之首,实际上的宰相了。

这宰相之位对文官来说,吸引力可是致命的,能够做到宰相,那是文臣最高的等级,还有比宰相更大的文官吗?

这大殿上的文官,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坐上那个位置?

皇帝图自己轻松,弄出一个内阁票拟制度,但又怕内阁权势过大,到时候连皇帝也得服从内阁,所以,又弄出一个司礼监”披红”的制度来。

让内臣来牵制外臣,这倒是个不错的招儿,可惜,内臣都是些阉人,大多数没文化,人没有文化就已经很可怕了,这太监要是没了文化,那就更可怕了!

这些人没了前途,又没了做男人的乐趣,加上失去自由,性格自然变得跟正常人有些差异。

让这些人掌握朝政大权,无意是一种儿戏的行为。

老朱家是比较相信血统的,老子英雄,儿子也是好汉,这阉人虽然有缺点,可是优点也很突出呀,听话,顺从,而且不会造反。

太监造反,就是当了皇帝,这江山还能传下去吗?

所以,这些人可以放心的用,不识字的,宫里开识字班,找人叫他们识字,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不要学了,只要学习如何效忠皇帝就行了。

权力跟金钱是密不可分的,这太监忽然有了权力,他们对金钱的**就释放开来。

而且有些人在这方面是极度贪婪和自私,就比如王振自己,在这之前,有人看着,管着,他还不敢太过放肆,可等到他把三杨中的二杨搞掉之后,在等到宫中那位压着他的张老太后去世,就变得不可一世起来了。

张老太后去世不过三年,他就疯狂的敛财,大兴土木修建府邸和家庙。

他一个太监哪来这么多钱,还不是收受贿赂和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

矫诏封官这种事情他都敢干的出来,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内阁在杨溥手上,对王振虽然有监督的权力,六科也有封驳的权力,可是,谁来出头呢?

杨溥是看到二杨一个病死来一个被迫辞职,自己若是硬要跟王振对抗,怕是也没好下场,因此就装作看不见,任由王振胡来。

王振擅权,并且最终酿成“土木堡”之祸,这跟杨溥这个内阁首辅纵容是分不开的。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杨溥身上,杨溥只是明哲保身,他看得出来皇帝对王振的信任,内廷中又无人能制衡王振,孙后跟王振的关系又十分亲密,钱皇后虽然位尊,可上面还有一个孙太后,她本人性子又敦厚,恪守后宫不可干政的祖训,这才让王振在内廷迅速做大,以至于皇亲贵胄都纷纷巴结,称之为“翁父”。

王振也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哪一天皇帝不信任他了,那他就可能跌向深渊。

而要保住自己的权势不会失去,首先就是要继续巩固皇帝对他的信任,这一点他是驾轻就熟,毕竟他自幼就服侍皇帝,皇帝的秉性和性情他是一清二楚。

只要是顺着皇帝的心思,他就不担心会失宠。

这第二做起来就有些危险了,大明律上有规定,内宦不得结交外臣,一旦发现,轻则杖毙,重则凌迟处死。

但是在司礼监的位置上,他又不等不跟外臣交往,内阁大学士是接触最多,也是交情最深的一批人。

但是内阁大学士的人选不是他王振和司礼监说了算的,按照规矩,内阁大学士选拔有三个途径,第一,皇帝特简拔,一般情况下,第二就是六科推荐名单,交由皇帝圈定,最后一个就是百官推荐。

但是有一条,入阁之人非翰林不可,这是内各大学士的一道最硬的门槛儿。

你要是没做过翰林,对不起了,就算你做到尚书、侍郎都别想入阁。

这是因为内阁当初跟翰林院是一体的,到了正统六年,翰林院才跟内阁正式分家,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

所以,这才有了非翰林不入阁这条不成文,却又被忠实执行的规矩。

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有时候就连皇帝都不能打破。

王振也想在内阁安插进自己的人,这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到内阁的动向,还可以控制内阁,为其所用。

内外勾结,就能将皇帝彻底的蒙蔽其中,到时候,无论是操纵朝政,还是打击异己,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内阁执掌“票拟”之权,只有跟司礼监掌握的“批红”之权结合起来,才能掌控朝政。

内阁人数一般是五六个,就像现在内阁一共是六个人,除了辞职的杨溥之外,剩下的五个人当中,都在朝中各部担任要职,所以说,做到内阁首辅,那已经就是宰相了。

郭怒的提议,得到皇帝的认可,大臣们也都暗中思量,这个变化究竟会给朝政和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然,在没有实施之前,这一切都存在变数,即便是想反对,也得先找一个理由再说吧。

而且郭怒的提议这也是一个变相的增加留在朝堂之上的年限,对一些人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按照郭怒的提议,这杨溥还可以留在朝堂之上,手中的权力不如以前,但是皇帝刚刚加封他为太师,这可是位列文臣之首,地位不降反升。

这对新的内阁首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杨溥根本不干涉内阁的运作,那倒相安无事,如果杨溥插手内阁事务,这就让新内阁首辅坐蜡了。

孟岩也在思考这个建议的得失,很显然,郭怒和胡濙等人商议过,杨溥就这么退休,对朝廷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王振在朝中党羽众多,如果让他把自己的人推进内阁,那就有很大的麻烦,所以,还不如让杨溥来一个退而不退,帮助新的内阁首辅控制住局面,然后再功成身退。

但是,这心选出来的人要有一定掌控能力才行,若是扶不起的阿斗那就惨了。

郭怒也没有敢多说,他是武官,干涉内阁事务,这是官场中的大忌,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何况还得看皇帝的意思。

“对于首辅的人选,阁老,你有何建议?”朱祁镇也没有直接就接受郭怒的建议,给杨溥什么任命,而是询问他有关下一任内阁首辅人选的建议。

“皇上,老臣既然已经退下了,这朝廷上事情就不便多嘴了。”杨溥当起了缩头乌龟,他无论推荐谁,那没有被他推荐的人都会在心里恨他。

他都退休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也是说的过去的。

“老滑头!”

在场的朝臣当中估计有不少人都会在心里这么腹诽一声,但是没哪个敢当面说出来。

杨溥在朝也有四十余载,历经四朝,威望很高,只是三杨中二杨去后,才变得有些软弱起来。

这说起来也不能怪他,他还能在朝中多年,想全身而退,这也是人之常情。

朱祁镇嘴角也微微露出一丝不满,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这个人已经老朽了,不重要了。

如果他真的推荐一个人,于自己心中的人选不符,这岂不是让他这个皇帝为难?

这么一想,这老头也没那么不识时务。

第四百五十四章:定首辅(二)

“六科可有好的人选?”

扫到的目光的官员皆纷纷低头,这种事情,六科只能象征性的提上几个人名。

“胡老爱卿,您觉得呢?”

“老臣认为陈循陈大人,马愉马大人以及曹鼐曹大人都是合适的人选。”胡濙倒是没有回避,反正他也是准备退休的人了,说什么也不重要。

何况他比杨溥资格还要老,可以说是定朝神针,本身还掌握着大明王朝最神秘的一支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