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倾大宋-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佶拿出三两陪嫁,不能不说对赵福金的宠爱,已经到了无复叠加的程度。
同一天,王秀也举行了迎亲仪式,相对皇家的婚礼,他的迎娶简单许多,但热闹程度绝不下皇家婚礼,主要是闹洞房,王卿苧不用说了,左一句大胖小子,右一句赶紧的,让有琴莫言那张俏脸,从出了家门没有恢复过。
谢氏娘家人也来了,自从王家翻盘,谢家人恢复了和王家关系。王秀一举登第,谢家子弟来的更加殷勤,多事巴结着谢氏不放,好让王秀说句话在县里谋个好差事,他虽然不太待见谢家人,但碍于母亲的面子,新婚大喜的不打笑脸人,他也勉强一一拜谢。
曲散人尽,洞房只剩下一对新人,有琴莫言美眸似水,羞涩地左顾右盼,不敢去看郎君。王秀却透过红烛散发的柔和光芒,深情地看着美人,感叹总算修成正果。花好月圆夜,一刻值千金,是不是该做些什么
。。。
第二零六章 回乡4
第二零六章 回乡4
王秀在商水县过的有滋有味,小日子红红火。 其实,按照他的本意,真的不想那么早结婚,才二十岁啊那一世咱还大学没毕业,正是把妹的大好时节。
不过,今生让他很满意,无论是有琴莫言还是细君,都是绝代铅华,说不好听的话是祸水级别的纯天然美人,要是放在后世他想都别想。影星级别别开玩笑了,君不见某星都能刮下一张粉脂人皮。
一个善良却有些刁蛮的夫人,一个伶俐却勾人魂魄的侍妾,齐人之福啊
朝廷内,针对王秀的阴谋正在进行。
蔡攸绝不能让王秀在回到公署,他是控制公署不假,但王秀给他的印象太深刻,谁能知道这小子回来,还能玩出什么花招,他和王黼为了公署已经闹翻了,是不能让王秀再来折腾了,办法还是有的。
趁着赵佶嫁女的高兴劲,他了奏章说公署运行不可缺少正任检详诸房字不可缺少,王秀既然离职应该再任命一位,才能不影响公署的正常运行。
赵佶正在高兴头,也问了蔡京一句,哪知道蔡京一反常态,对大儿子的奏章表示认同。
“不知还有那个衙门嗯,书门下还有哪个职事缺人”赵官家还不算糊涂。
“各衙门职事不缺”
“这个不好办了。”赵佶有些为难,他选了好女婿,却不想把王秀调开。
“王秀缺乏大郡历练,陛下若能放他历练郡县,未来未尝不是可以大用的人才、”
“嗯,卿家认为,王秀放在何处”
“徐州利国监。”
这厮蔡京最后帮王秀说话,这位老权臣无论怎样算计,从蔡易和钟离秋,还是从政治方面考虑,他还是没有完全抛弃王秀,留下的后手终于发挥了作用,让王秀到蔡耕道手下担任知监事。
这一切都要到明年,王秀仍在商水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王记百货打量生产冰糖,生意那个红火啊王卿苧正打着主意,把总店挪到东京开封去,家二老也一块过,在繁华的东京享受几天清福。
可惜的是,王成和谢氏习惯商水的生活,他们一生认识的人都在商水,哪有说走走的。再说了,李寡妇也住在这,唯一的女儿也跟着走了,孤零零一个人没有照应也不行。
当然,王秀也不主张二老去东京,甚至想让他们去杭州或成都居住,但那也是不现实的,连东京开封也不愿意去,千里之外想都别想。
但他对在开封城再设分店,或是把总店迁过去没有意见,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算五六年的时间,赚得也小县城十几年多。
身处事外,再看一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似乎清晰了许多,也看到身处局看不到的某些事、某些人,有得有失,有利有弊。
无论是银行还是东南海事局,在他眼几乎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在他不能主导的改良,尽最大去努力矫正,结果差强人意,是钟离秋的某些举措,他也无法完全赞同。
一切都还只是一个虚壳,都是徒有虚表的东西,连他理念的最低要求都没达到,充其量只能作为日后改良的构架。
至于蔡攸主导的公署,他连考虑都没有考虑。
近来传来的消息,让他很无奈的是,无论是赵鼎还是其他几路海事局官吏,都对官府组织武装船队和民船共同出海,表现出的兴趣不大。
赵鼎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筹备钱财,准备低息贷给农户,以备农时耕作之用,连钟离秋也持谨慎态度,仅仅对各地商船进行统计归类,大宋远洋水军别说框架搭起来了,连个鸟毛也没有,充其量也是海岸警备队。
在他今生前世所见所闻,大宋是最重视对外贸易的朝代,他有点不明白具有革新思想的钟离秋、赵鼎等人,会认识不到海外贸易延伸到海外征伐的重要性。
东南海事局另一项重要职事,几乎没有开展,那是督造大型远洋武装福船,造船肯定是造了,但进展速度让他极为失望,他无没办法过问。
钟离秋到底在犹豫什么他百思不得其解,也无法去信询问,关于这一点,他在几年后才明白。
不过,钟离秋和赵鼎绝对是干练的人,他们的施政让朝廷无话可说,皇宋江宁工商银行对东南各军州农户低息贷款,的确保障了农时有效的耕作。已经开始向海商与工场主贷款,明年可以稳收本利,面对即将滚滚而来的财富,是连身为皇帝的赵佶,也禁不住大为兴奋。
他也问不了那么多了,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李长昇、刘仁凤、薄章等小子没少向他求教问题,他也一一给作了解释。
清晨,王秀洗刷后,用过早饭,把你个小子叫到书房,给他们解析问题
李长昇、刘仁凤、封元、景波、薄章、秦敏、高堪、邱云八人,他们各有千秋,一个个精神抖擞
最出众的是刘仁凤和封元,一个是风度翩翩,一副正统人士的雅;一个是干练果敢,精明剽悍的英爽。但他很看好秦敏,这是一个第一眼,看是极为普通的小子,却有着才智过人的底蕴,别看他不显山不显水,一副心不在焉地笑容,有时眼角滑过的一抹精光,才让你感觉他不为人知的睿智。
“这几日你们把书读的怎样了。嗯。”王秀品了口茶,神色温雅带有几分严厉。“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先生,这些日子我们开始读浅议政治,有些地方有不少疑问。”刘仁凤学识最渊博,当然想说话。
“是什么地方,说来听听。”王秀眉头一挑
“士庶议事会所议论国事、定大典、行权利,无论政事大小,都经过议事会通过才能施行。我想士庶议事会是由小民所选,这将置天子和百官于何地,岂不是乱了阴阳乾坤”刘仁凤眉宇间有些质疑。
王秀满意地笑了笑,他并不太看好刘仁凤,这孩子可能本身出自书香门第,受到的传统教育较深,对他质疑的最多,接受新事物也很慢。
但是,他之所以满意,在于要这种效果,如果没有人敢大胆提出质疑,才是他最大的失败。
刘仁凤、李长昇等人敢于提出心疑虑,不绝对苟同于别人的思想,这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让他感叹自己的抉择正确。自己的理想是从孩童抓起,他们还没有被儒学这个思想魔咒所禁锢,虽然现在他们不算小了,但还是有挽回的可能性,不是说儒学不好,更不是排斥传统,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
“很好、很好,你们年龄不算大,但看得问题很尖锐,都是恰当好处。”王秀微笑着,说道“士庶议事会并不是无视天子和百官,而百官亦有。”说到这里,他把话锋一转,问道“天子守国有三分六等,你们有谁知道”
“为明而无欲者,国强;明而有欲者,国疲;为庸而无欲者,国弱;庸而有欲者,国衰。下为暴而无欲者,国残;暴而有欲者,国亡。”李长昇抢着回答,并得意地瞥了眼刘仁凤。
“虽然还没有完整,但也算是面面俱到。你们想想,大宋自艺祖艰难开国,一直善待士人,每三年一次科考,尽选天下读书人入仕,可以说是殿试无落才,我也是经历过的,实在是深有感触。”王秀稍加沉吟,又淡淡地道
“本朝没有魏晋士族,更没有隋唐门阀,读书人多是庶民出身,算当今几大官宦世家,也不过是寒门底子,累数世功勋荫福后人,朝廷取士又对世家多有限制。所以,百官出自于民间不假,民入仕者为官更多。阴阳之分,极阳为君、极阴为民,看似两极,实为一体。”
“庶民入官辅天子治民,天子守国有三分六等。天子明而无欲,臣子贤而有能,国强不过数十年。其余的连想也不用想。士庶议事会是广纳民间的智慧,补足大臣见识和精力不足,官吏德行政绩被民众监督,政令实施也被民众监督。”
“士庶太多,意见肯定不会一致,一件事长久议论不决,绝不是好事。”刘仁凤反驳道。
王秀也明白议会制的弊端,他轻轻一叹,道“也是难为你们了,不明白其道理也是当然,是我也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不过你们要记在心,好好读书,今后出世历练慢慢领悟。士庶议事制度,也不是治世的灵丹妙药,民智不开,决不能大范围实行士庶议事,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天,恐怕你我都看不到了。”
王秀说到这里,双目闪过一丝迷茫,思绪不觉又转入一年来的点点滴滴。要是单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还是有可能的,要是振国千年之运,真的很难啊“那是说,本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是最好的选择。”刘仁凤目光热切。“是很不错,但还是缺了点关键的东西”王秀不否认刘仁凤的话,但他并不完全赞同。
。。。
第二零七章 回乡5
第二零七章 回乡5
转眼过了年,王秀在家好生地过个舒坦地年,这钱也花了不少,因照顾谢氏的面子,他和谢家的关系好了些。如您已阅读到此章节,请移步到 小說Ыqi阅读最新章节
王成也颇为大度,不再计较谢家事,一家人王卿苧对谢家离眼厉色,谢家子弟想通过关系进她的店铺,成啊你得有真本事才行,没本事想混饭吃,没门。
大姐的偏执,让谢氏也哭笑不得,总之娘家做的太过分了,实在让人心心寒,她对女儿自称妇人是小心眼,是相劝也没法劝,只能通过王成照顾那些侄子。
不过,王秀挺尊敬王卿苧的坚持,做人应该这样,一个合格的商人,甚至出色的政治家,并非意味地圆滑妥协,心必须要有坚持,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只有能坚持有个性的人,才能把你带领的团队,打鲜明的个性,渐渐影响每一个人,最终慢慢发展壮大,并并让这种个性形成传统传承下去。
至于娘亲找他说谢家事,他每次都吞吞吐吐,要不直接往王卿苧身推,实在不行也假公济私两次。
宣和元年,朝廷对天下宣布了年号,王秀明白历史进入了一个倒计时阶段,他还有七年的时间。
任命他以直秘阁,知徐州利国监的尚书吏部公下来,在家人惊喜的目光,他平静地接过了公,波澜不惊。
在这一天,他接待了一位客人,商水县主薄洪真。
洪真显然不是第一次来了,他对王家的新宅院很熟悉,外面寒风习习,朴实却不失味道的书房里温暖如春。
“实在家教学子读书,倒是清闲的很。”洪真品着香茗,风淡云轻地笑着。
王秀通过接触,觉得这位主薄刻意接近他,有目地是不假,但这个人很有本事,有一套家国治理的理念,他很愿意和洪真交往。
“我这不是闲着没事嘛总不能然他们干一辈子小厮。”王秀切牙笑道,他委婉地透露一点心事。
洪真看了眼王秀,嘴角闪过意味深长地笑,平缓地道“当年我看心学正论,知道实不是寻常人,要不是官家让你去徐州任,在商水办个书院也是好的。”
王秀诧异地看着洪真,这伙计算说到他心里了,他还真有办书院的想法,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实现,他正捉摸着是不是一任知监事,回来办书院是没有时间了。
“本叔兄说的是,我倒是想办书院,可惜官家一直不给机会,实在没办法。”
洪真眨了眨眼,眉宇间闪过一抹狡黠,笑道“这又有何难。”
“哦,还请本叔兄教我。”王秀来了兴趣。
“王记百货财力雄厚,县里不是有居养院嘛你索性先把设一所小学校,让里面的孩子读书,让他们学业有成再进入县学,也算为官家培养士人。”
王秀慢慢颔首,私立的书院是有的,私塾皆是,但小学校几乎都是官办的,还没有私人开办小学校,倒是个好主意,办小学校也有优势,洪真和他不谋而合。
但是,他绝不会仅限于小学校。
“蒙学易办,实只要让孩童学四书五经,再加些你的学问,不得了。”洪真笑眯眯地道。
王秀心生警惕,洪真那句再加些你的学问,里面的味道可大了,他绝不愿意别人猜到他真正的目的,尽管他希望有志同道合者。
“可惜没有山长和教习。”
“这有何难,乡间的那些老先生很好找,不过是加点钱罢了,你还能让二哥,三哥他们做教习。”
“他们”王秀洒然而笑,不过他也感到洪真的话有道理,以李长昇、刘仁凤等人的学问,带个蒙学绰绰有余。
“至于山长也好办。”洪真说到这里,端起茶品了口,悠哉悠哉地。
王秀见洪真卖关子,但他心里痒痒啊不由地问道“还望本叔兄赐教。”
洪真呵呵一笑,方差精致的白瓷茶杯,道“由你自己担任山长。”
王秀翻个白眼,这不跟没说一样吗我要是有这个时间,还用忧虑这牢骚,要真穿到真宗、仁宗时代,他还真能安心稳坐先生三十年。
洪真毫不在意王秀的白眼,笑呵呵地道“你家提供钱粮,这个山长当然是你的,再说这几个小子也一同进去,学院和州县学,也有学生代替教习管事的,他们同样可以担任杂务,毕竟小学校设置简单。”
王秀听了倒也认为可以,一些私人书院很多事务都是由学生承担,但他这个山长实在不能担当,徐州太远了。
“要是实能信得过,在下不才愿鼎力相助。”洪真脸色变的严肃,一本正经地道。
王秀实在不敢相信,洪真会主动地提出帮他,鼎力相助是什么意思不能不让他慎重,他谨慎地笑道“本叔兄是朝廷命官,大县的主薄。”
还没等王秀说完,洪真摇手笑道“实别再取笑了我了,我这个乙科进士不要也罢,混资历而已,再过二十年也不过是个小官。”
王秀不否认洪真的话,有时候还真的很无奈,你是登了龙飞黄甲不假,但名次太低了又没有大气运,际遇缺失多多,那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时候,或许你的阶官升迁的不低,但你的职官仍然还在县一级徘徊,整天为微薄俸禄奔波。
朝廷把天下士人一打尽,对士人是一种优容,但同时又是士人的悲剧,取士太多官场竞争力提升,那几个显要职位,大家都眼巴巴地争夺,僧多粥少啊现实摆在那里,他不知该怎么劝慰,只得叹道“本叔兄,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不能气馁啊”“话是那么说,事不是那个事,我看好小学校了,大不了不干这个主薄,我来帮你管理庶务。”王秀倒是吸了口凉气,他并不吃惊洪真的辞官,也不在乎什么庶务的,而在于洪真的果断取舍,绝不是一般人能抉择的,除非有过人的毅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才行,人家到底看他什么
。。。
第二零八章 利国监
第二零八章 利国监
不过,他隐隐琢磨出洪真另一层意思,投资,对,洪真在对他进行一次华丽的投资,把前程全部压到他的身,一旦他飞黄腾达,洪真也会跟着气运大增,这是主动寻找机缘。 匕匕小說
他是展现出较为出众的才华,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外放甚至是避开争斗,洪真真的敢投资
洪真见王秀一脸的玩味,似乎明白他的用意,的确,他是做一次政治投资。他亲眼看着王秀崛起,把王家从潦倒引正途,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他十几年不曾到达的高度,真是何等的妖孽啊
他在商水县听的最多地是,王秀在东京的惊人举动,龙飞黄甲第十,还没有授官入延福宫面圣,总理各国事务公署实际组建人,皇宋银行和东南海事局的首倡者,刚入仕途被加直秘阁的贴职,还有从东京传来风格妖异的诗词,让他看着叹为观止。
王秀的所作所为,让他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既然自己前程黯淡,何不在这位人身赌一把不过是主薄而已,能和王秀牵线,不要这从九品小官也罢。
“本叔兄,你也不必辞去主薄。”王秀淡淡地道。
洪真摇了摇头,玩味地笑道“我又不是辞去阶官,这个主薄实在让人厌倦。”
王秀基本可以确定洪真的诚意,基本没有悬念的投资,他不得不佩服洪真的决然,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既然要去任,带家眷也是应该的,王秀却劝说有琴莫言留下,让家人很不理解。
哪有新婚把娘子丢在家里的按照制度一走可是三年啊李寡妇还专门找过王秀。
“秀哥儿,你不带妹子是不行,哪有你这样的,新婚燕尔把娘子仍在家里,自己独个去外地任”王卿苧当着有琴莫言,不停地数落王秀。
王秀是有苦难言,他不带有琴莫言任真有苦衷,京东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啊
括地所屙的那一摊子屎,正在不断发酵着,很有可能会爆发动乱,嗯,应该是铁定酝酿成暴乱,他可不想让有琴莫言身处险地。再说,他这次是担任知监事,又不是什么大郡,带娘子任干嘛啊还不如让有琴莫言留下,多帮帮大姐做生意。
“大姐,别说哥哥了,是我要留下来的”有琴莫言拉着王卿苧道。
王卿苧瞪了眼有琴莫言,一副恨铁不成钢地样子,抱怨道“妹子,他这样欺负你,你也能忍了”
“哥哥欺负我什么了大姐,哥哥不带我去赴任,肯定有他的道理,咱们别给哥哥添乱了。”
王秀深深看了眼有琴莫言,深感她的知书达理,柔声道“妹子,你和大姐要好生照看生意哦,大姐,办小学校的事,还请大姐费心,也用不着多大的地方,有二哥、三哥他们帮衬着,县里的洪主薄也会帮忙”
王卿苧白了眼王秀,蹙眉道“你倒会躲清闲,一句话让别人跑断腿。”
“这不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嘛”
“你小子,干嘛你姐,看我怎么打你。”
“大姐,你别再拧哥哥了”
“妹子,他不带你去赴任不带,他走后我和你去开封,见见那狐媚子。”
“大姐。”王秀吞了口唾液,差点没被大姐吓死。
王秀要走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商水县,一时间门道贺的人络绎不绝,连知县也备下厚礼门,态度相当的温和。
怎么回事他入仕一年多外放知监,说起来和商水知县平级,但里面的猫腻可大了。
监设置可以是州一级,也可以是县一级,无一例外都是有盐铁金铜或是其它关乎国计民生物品的产地,而且还是大量出产的地方。利国监冶铁制钱,绝对重要的地区,更是京东大郡徐州最重要的敛财地,半数之税赋来自利国。
对外放官员来说,那是能捞到大笔政绩的地方,知监事是不求无功但无过,那三年的考功,往往最低也是个,哪能不惹人眼红啊
知县酸溜溜地道“老弟真是能人,老哥我连任二县,也没有得到这等好事啊”说不眼红,那真是伪君子,他还不算太虚伪。
王秀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利国监出产优质铜铁不假,那也是大宋的军械制造地,完全是大有可为的地方,他的心思早飞到徐州去了
在临行那天晚,他和有琴莫言温存良久,才低声说道“妹子,你等我三年,任满后能一起去东京,嗯,要不我先去任所看看,等局面稳定下来,我再给你们书信,咱家可以办冶铁工坊。”
“哥哥放心,奴家明白。”有琴莫言莞尔一笑,一切尽在善意。
利国,早在先秦时代,利国有了开采冶炼业,形成了聚集的村落。汉代在小北山设“铁官”,唐朝设置“秋丘冶”。大宋名将狄青曾在利国炼造冷锻盔甲,太平兴国四年,由于采矿炼铁规模宏大、成为天下四大冶铁地之一,升格为“利国监”。
元丰元年,苏轼知徐州,利国监是年产生铁近二百万斤的冶炼心,商贾云集的场所,可以说富的流油,但守卫力量很薄弱,经常有盗贼打家劫舍。
苏轼果断征用有良家子,装备精良的甲仗,由禁军教头训练,并由大户出钱供养,不糜费朝廷一钱,把那些盗贼震慑的不敢轻易接近利国监,达到了以冶护冶、以冶守冶的目的。经过苏轼的治理,原本盗匪横行的利国恢复了繁荣。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制度都废了,护卫也解散了,再加地方官乱搞,别说利国监乡军土兵了,早没了踪影,尤其大钱横行,那点军饷还不如当个酒肆小厮,谁傻啦吧唧的出力不讨好。
到了赵佶主政时,几任知州贪图政绩,更把好端端的利国监搞的乌烟瘴气,销路也日益萎靡。白土镇的采炭也是稀里糊涂,煤炭的供应时断时续,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实在让人气氛,这是王秀到任后所见所闻。
蔡耕道也没有好办法,他是知州不假,有蔡京做后盾不假,但利国作为全国首曲可指的冶铁心,早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他们和东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连蔡京也不能轻易动撼。
王秀深刻体会到地方利益集团的庞大势力,他并没有指望指望蔡耕道,而是表面并不密切,却和宣毅军驻泊京东第三十五将兵马交好关系,时常地走动吃酒。
蔡耕道也是明白人,王秀没有带家眷,他委婉地一笑了之,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邱福最终没有去江宁,而是在他再三考虑,说服邱福跟随他来到利国,随行的还有封元、景波和邱云三人,他们都是邱福看重的小子,也有十四五岁了,一起跟出来历练。
李长昇、刘仁凤、薄章、秦敏、高堪、李采薇留在商水,跟着王卿苧和有琴莫言,在洪真的帮助下开办了小学校。
王秀去利国监赴任是直调,并没有入京,他在接受监尉、主薄及出名冶铁大户接风,表现的尤为谦虚客气,给人以温尔雅又彬彬有礼的姿态,让人生出不少好感。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是让一些人心存轻慢,认为他不过是个资历浅薄的人,可以欺瞒的书生,不足为惧。
这样,从宣和元年一直到了二年七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可以说王秀毫无建树,刻意地不去触动交织的利益,除了四处巡视冶铁户,是加强利国监的治安,加紧训练本县各处的乡军壮丁。
邱福仍然是弓手,被委任为利国监乡军弓马教头,封元三人跟着他,虽然没有加入乡军土兵,但也跟着操练,他们三人弓马娴熟,逐渐有了点名气。
短短一年,正因为王秀的充分信任,邱福选拔了各乡团练壮丁八百余人,重新组成利国监巡檄指挥,名义护卫各冶铁坊防备盗贼,因利国是铜铁监,这些土兵都是精挑细选的良家子弟,他们的装备极为精良。
在王秀的授意下,人人都有最少四十炼的兵刃,个个配有二石强弓,每人两个箭囊,全套的精良皮甲。
当然,为了这支部队的组建和装备,王秀是顶住了绝对压力,朝廷最忌惮是外有精兵,王秀来了个皇帝书,坦言京东治安太差,盗匪横行无忌,多家冶铁坊被盗匪洗劫,他无权调动禁军追击,只能用乡土保甲组建巡檄土兵自卫。
有趣的是蔡耕道也了奏章,为王秀辩护,整个徐州蔡攸千余禁军驻泊,哪里能管得了那么大的地方,厢军根本没有战斗力,利国是国家主要冶铁重地,由各冶铁坊主出钱,养一批受禁军监控的护卫,也是无可厚非的。蔡京果断地支持蔡耕道,梁师成、李邦彦也隐隐为王秀说了话,也是几百名土兵,用做利国监的巡檄,并不太出格,梁师成采用王秀奏章里的话,道“王秀用的是先臣的法子,并不是标新立异。”谁也不没有料到,帝国新军的种子悄然种下,等待着生根发芽的那天。
。。。
第二零九章 京东的风
第二零九章 京东的风
既然有蔡京和梁师成的帮衬,赵佶也同意了筹建巡檄保护利国监,当然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他不曾想到这支八百人的巡檄土兵,会成为大宋新军的基石,却对着八百人寄予很高的期望,毕竟是他经手的第一支武装,显得格外珍惜。
自从宣和元年,宋江聚众起兵梁山伯,三十七人率数千部众,横行京东河北十余军州,官兵数万望风披靡,不敢与之争锋,把禁军的脸面都丢尽了,好在河朔禁军名声本不好,老脸一抹逃命要紧。
赵官家可不愿意了,一伙小小盗匪竟闹腾的厉害,他大手一挥,把这点破事扔给了地方,招抚和剿灭并用。
但是,宋江等人兵锋正在南下,已经进入沂州一带和天章阁待制、知青州事曾孝蕴周旋,很可能会进入徐州。这让王秀抓住最佳机会,加强徐州军备成为必然。
甚至有些士绅表示,招募八百人是不是有点少咱利国最不缺是铜铁和钱财,怎么也得招个几千人。再说,童贯受命集结北伐大军十五万,各路大军正在源源不断的汇集,各处兵马被抽调的也差不多了,京东两路兵力空虚,加强地方保甲势在必行。
经过蔡耕道的奏,赵佶索性好人做到底,给王秀驻泊禁军监押差遣,让他统一调度利国监兵马,这也算是梁师成的好意。不过,由于童贯北伐征调兵马,利国监驻泊第三十五将右部兵马早抽调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不过是留守营寨兵马,王秀这个监押名副其实。
他也不问什么鸟禁军,全力抓乡军土兵训练,关于军饷问题对别人的是难办,他却手到擒来。
由于他任的优容,实行无为而治,不对冶铁户附加赋税,也不敲诈勒索,并加大治安力量,无论是轻慢他的人还是欣赏他的人,都多少给他点面子。
换句明白话,那是为了建立这支武装,决不去触动利国盘根错节的利益阶层,赢得那些既得利益阶层的支持,使他无论从建军还是甲仗粮饷,都几乎没有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