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韦叔谐目测了一下半岛的水泥地,发现蛮大的了,他却不知道,五万多亩田产出来的稻子会有多少。
  “两位大人,在下以为,随便找几亩田的出来称一下算,计一个平均值算了,全部弄出来一起算可有些麻烦。”自从韦叔谐和李公淹打马而来之后,收割稻子的事情,孙享福就说不上话了,只能在一旁用规劝的语气道。
  “那怎么能作数,核查你这些新稻的亩产,是陛下明旨要求的,老夫这是奉旨办事,岂能不尽心?”
  韦叔谐一伸手就拒绝了孙享福的提议,一旁,拿着纸笔准备记录的李公淹也是认同的点了点头,也亏得孙享福不是朝臣,否则的话,他这个时候就应该远离此地避嫌。
  冯盎特地召集了数千人来帮忙收割,还有数十辆马车帮忙运送,没两个时辰,白云湖半岛上的稻子便堆的如山一般高了,而这,才收割了一小部分而已。
  “这这这,怎么这么多,地方不够用了。”
  “先把谷子打出来吧!这样能把稻草先运出去,但愿这两天不要下雨,不然摊在水泥地上的稻谷被雨水冲到湖里,可就便宜了湖里的那些鱼了。”
  看到堆积如山的稻谷,孙享福无比怀念后世的打谷机,可惜这年头没有这玩意,只能用人力抓着稻谷,往木桩子上死抽,孙享福抽了几把胳膊就受不了了,他担心这么抽一天,自己的胳膊接下来几天都动不了,于是想了个办法,让工匠用硬木做了个齿轮搅机,虽然要用手工摇,但是比抽打要轻松的多,还可以两个手换着摇。
  然后,很快,大家发现提前建设好的仓库也不够用了,其实,孙享福压根也没打算将这些稻谷全部留在岭南,最好是就地碾成大米,装船,运送到长安去。
  “今天称了多少?”
  “一千三十百二万斤。”摆弄着算筹的李淳风想都不想都答道。
  “呃,照这速度,咱还有几天忙活呢!”
  孙享福对产量的预估还是比较准确的,刚打出来就过称的话,他自信亩产应该在一千二百斤左右,因为稻子里面还存在很多水分,需要在大太阳下晒一两天才能入库,而算湿重的话,这五万三千多亩地,应该会产出六千多万斤稻谷,这一天才打出一千多万斤,还不得要四五天来打。
  “其实不用称完,老夫也知道,你种的这水稻亩产肯定在八石以上,但是,最终落在纸上的数字哪怕多一斤,老夫也在见证一个史无前例的记录,所以,马虎不得。”
  李公淹说着,还迈步往运送稻谷的道路上走去,他要让人把所有掉落在地上的稻穗都捡起来,生怕最终产生的数据少了一丁点。
  “得,您两位就守着这稻山吧!我给大家准备饭菜去了。”
  农忙的时候,大家的体力消耗都大,孙享福提前就让人准备好了许多肉食,另外,还将前两天去申屠勇哪里带回来的两袋精盐也拿了出来,添加进饭菜里,让大家吃了更有力气一些。
  如此这般的,五日过去之后,所有的稻子全部被打了出来,在半岛上堆的像山一样高,当韦叔谐将最后一石谷子的重量报出来后,李淳风很快将记录册每一页末尾的数据归拢了一下,得出一个非常巨大的八位数字。
  “六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两百五十二斤。”
  “六,六千多万斤?”韦叔谐嘴唇有些颤抖道。
  李公淹的情况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一双老眼,反复的盯着李淳风写出来的那组数字看。
  至于冯盎和冯智戴等人,则是只会张着嘴,无声的发笑。
  “李,李道长,你给算算,这等于亩产多少石?”
  同样惊讶的李淳风在听到韦叔谐的请求后,都不用怎么算,就在纸上写了个十石三的数字。
  “亩产十石三,亩产十石三,我的天呐!”
  韦叔谐的声音都变的尖细了,李公淹更是老泪都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有此稻在,大唐的百姓,以后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快,取折子来,老夫要写奏章,八百里加急发往长安······”
  韦叔谐激动的招过一旁的书吏,转身就拿起了刚才记账的笔墨,似乎此刻有千言万语,不写出来不快一般。
  帮忙收割的百姓们在得了冯盎的一句方言宣告之后,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举着手中的农具开始欢歌起舞起来。
  整个场面上,唯一能够保持冷静的孙享福,则是在心里默算着一组数据,亩产湿重十石三,那么晒干之后,差不多九石左右,脱壳之后,差不多有六石多大米,倒是比北宋年间的种植记录高出了两三成左右,这里面,有一半的功劳归功于试种这块水稻湖沼地的肥力充足。
  所以,普通百姓种植这种水稻,即便是完全按照他的方法,亩产应该也只能达到四五石大米左右,次一些的,三石多都很正常,跟北宋年间的数据倒是相当。
  一亩水稻产七百多斤大米,离后世的普通水稻产量都还差着一大截,更加别提和杂交水稻相比了,这个数据对于他一个农科大出来的研究生来说,没有什么可喜的,甚至是耻辱,但如何再度把这个产量提高呢?
  这可能需要孙享福做很多工作,将很多这个时代不具备的东西弄出来,这就需要搞一个比较系统的种植研究研发了,而在这个时代搞发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是望江楼的一个水龙头设计,都让孙享福花了近百贯,最后用鱼胶解决了密封问题,更加别说一些玻璃容器设备了,这玩意造出来,可是会有一系列后果的,控制不好,麻烦很大。
  正神游物外呢,孙享福突然感觉一股大力将他举了起来,原来是冯盎,然后,他就被欢快的百姓们抛飞到空中去了。
  “日哦,这个时代人也用这种抛人的方式庆祝?”
  被抛在空中的孙享福还没吐槽出来,就被众多手掌接住,然后,再度抛飞,而且,他发现自己被越抛越高了。
  原来,大家是要把他推上高高的谷堆。
  “老夫要作画,快取画纸来。”
  世家出生的子弟,就没有不会丹青之术的,李公淹虽然称不上什么书画名家,但作画的水平也不差,很快,就开始泼墨挥毫起来。
  被推举到谷堆顶端的孙享福很激动,因为太高。
  看着冯盎,冯智戴等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他知道,自己这时候该给大家讲几句了。
  “朴实的岭南人们,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胜利。”
  孙享福说完这一句,冯盎马上用方言吼了出来,害怕老父的体力不够,冯智戴又用更大的声音,将这句话给夷民们翻译了一遍。
  “再好的稻种,也需要人力去耕种它,所以,让我们变的更加勤劳起来吧!将这些稻子,种满我们的家园。”
  孙享福知道,不能跟这些夷民把话说的文绉绉的,他们听不懂,所以,尽量用他们能听的懂的话道。
  待冯智戴再度将孙享福的话翻译了一遍之后,夷民百姓再度发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
  岭南之地今年可不仅仅只有孙享福这一块稻田,光孙享福第一批育种的就有五六十万亩,这都需要大家伙一起去收割,所以,接下来的日子,这些夷民百姓还有的忙,而孙享福,想让他们爱上这种收获的感觉,于是,一场盛大的,庆祝丰收的宴会在白云湖半岛举行了。
  几种准备到长安之后表演给皇帝看的舞蹈,也被少男少女们跳了出来,还别说,岭南人对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接受的很快,竹竿舞才开始没一会,就有好多人觉得自己能跳,纷纷下场,撞臀舞也是,平时本来就穿的比较少,风气比较开放的夷民撞的可开心了。
  而这一切,都被李公淹用一支画笔记录了下来。
  “此画作的好,当提一诗,方能尽显此间之乐。”
  冯盎看过李公淹即将完成的画作,高声赞道。
  “呵呵,说到诗才,正明却是我等中文笔最佳之人,去年重阳之时,他可是凭一首词,讨得了一个媳妇呢!”韦叔谐写完了奏章,也过来凑趣道。
  “对对对,老夫这副画,就让正明来题诗吧!没有他,可没有今日这一番丰收的景象。”
  李公淹最后收笔,十分满意的看了一下自己的杰作道。
  不一会,慢悠悠的从人群众挤过来的孙享福便被冯智戴拉到了桌案前,李公淹将毛笔往他面前一递,他便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画纸之上,各种身材不一的岭南百姓围绕着高高的谷堆欢笑蹦跳,谷堆之上,挥手讲话的孙享福意气风发,整个画作虽然没有运用阎立本那么多的绘画技巧,却也十分生动,看到这副画,人们就能很直观的想到现场的场景。
  “呵呵,在下拙作,就怕污了这张好画。”孙享福欣赏了一番画作,嘴上谦虚着,脑海里已经在仔细回想庆丰收的诗词了,不过,能完全记得的还真不多。
  “无妨,诗词本由心,你随便写便好。”李公淹很是大方的道。
  “那在下就献丑了。”
  既然说随便写,孙享福便给他来一首自己稍微改动的《丰收乐》吧!
  只见他提笔沾墨写道,
  “夏日稻穗黄,芬芳醉故乡。
  忙收心不倦,抢种意方长。
  力尽欢歌唱,筋疲笑语扬。
  丰昌酬汗水,岁宴酒飘香。”
  落笔收势,众人顿时围了过来。
  “好诗,道尽此情此景也!”
  李公淹最先赞了一句,韦叔谐也是点头称赞,冯盎更是把孙享福所说的忙收和抢种记在了心里,只要他岭南能够为大唐源源不断的提供稻米,何愁他冯氏子孙不能富贵荣华。


第144章 越来越不懂
  人心皆逐利,这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急功近利会出大问题,隋朝就是这么灭亡了,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很忧虑。
  有时候他会用一种抱怨的眼光看孙享福,因为是这个小子将这个国家变的越来越难治理了。
  有时候,他又很感激孙享福,没有他做的这许多事,那有关中之地多出来的那么多张百姓的笑脸。
  密卫前一段时间传过一条消息给他,说是幸福村要进行今年的第二季播种了,周边的百姓,包括长安各大权贵家的佃户全部都争相跑去观摩,人数过万。
  主持播种的是孙大力兄弟,他们不仅将守卫撤去,还准备了解渴的茶水,供那些前来观看学习种植技术的百姓们饮用,至于那些没有带干粮的,只需要付两文钱,便可以在幸福村的公舍里买一碗带肉沫的米粥来充饥。
  他们并没有像别家一样,将这些发财致富的秘术当成宝贝藏起来,那个叫孙二力的小伙子,还细心的给所有人讲解种瓜物的技巧,临了,还将两种新作物的种子拿出来,分发给百姓,叫他们拿回去种在临近水源的地方,据说这些种子可以种出一种亩产数千斤的大白菜和包心菜,尤其是那大白菜,不怕霜打雪埋,冬日里食用最为脆甜。
  不仅如此,由于关中今年小旱,许多需要水份较大的农作物都种不下去了,这两兄弟还呼吁农夫们注意开沟引水,来年有旱情的时候,尽量种植他们今年种植的这几种耐旱作物。
  李世民很期待看到关中每年秋收之后就要闲置的土地上能再长点什么出来,是以,对于幸福村一系列动作比较支持。
  同样是前几天,关中有十几县都有奏章过来,说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收税,因为水库的原因,各县都有几千到数万亩的田地种植上了金花菜等鱼草,这些草不同于粮食,几乎每天都能收割,朝廷怎么对这种新作物收税?每天派人守在他们的田地里头,看他们卖多少钱的鱼草,然后三十税一?还是统计他们一年卖多少鱼草,按年算,三十税一?反正不管那种方法都不合适。
  最后,李世民和大臣们商量好之后,按照中田所收粮食税的平均值来收税,结果,没到三天,各县回报说,这些种植鱼草的农户已经把今年的税全交齐了,一水的铜钱,现场结清,要知道,这才刚到七月,离秋收还有一个半月呢!这些百姓们那来这么多钱?
  李世民派密卫一查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些种鱼草的农户每天卖鱼草给各处饲料作坊,而各饲料作坊都是现金跟他们结清,就这半年时间,将八十亩永业田全部种植了鱼草的百姓,至少从饲料作坊哪里拿到五十贯的草料钱。
  八十亩田就算碰到粮价较好的丰年,产出的粮食能卖多少钱?顶多四五十贯而已,要知道,这才七月,那些鱼草田据说还可以收三四个月的鱼草,也就是说,种了鱼草的农夫今年还能再挣五十贯以上。
  年收入百贯的农民?
  李世民此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户部尚书长孙无忌已经先他一步后悔把税收定低了,要是种田的农夫都能年收入百贯,以后八九品的小官和那些不入流的吏员估计都要造反了。
  不过李世民最终还是驳回了长孙无忌重新制定这些鱼草田的税收的请求,藏富于民是他的治国理念之一。而且,密卫告诉他,这些种植鱼草的百姓很辛苦,每天都得全家齐上阵去割鱼草往工坊里送,劳动量是那些普通农夫的几倍,为了这样的高收入,他们也付出等价的汗水。
  李世民不爱占老百姓的便宜,他只爱占像孙享福这种太能够生发了的人的便宜,就像憨厚的尉迟恭,他没有像其它权贵那么多的生财之道,所以,李世民对他的赏赐是最丰厚的,秦琼最近很富,即便有献甲之功,李世民也只是口头上夸赞了几句。
  今天李世民想起了这一茬,肚子里的气便十分不顺,即便孙享福不在长安,还是专门让人传了个口信到虞秀儿哪里,不管怎么样,今年秋收后,皇家农庄的田地里必须看到农作物,否则,家法伺候,谁叫孙享福是家臣呢!
  收到这道口谕虞秀儿很想笑,他知道自家夫君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发高了,于是急忙去信幸福村,让孙二力做好准备。
  当然,身在岭南的孙享福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今天是玄奘出海的大日子,孙享福特意来码头给他送行。
  为了保障他的安全,孙享福将幸福号借给他出行,那么,为了保住幸福号的安全,孙享福还得让护卫队陪同前去,席君买主动要求随船,见过交趾的风土人情之后,他很想看看天竺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反正整个世界都是满足不了他的猎奇心的。
  左右不过是三四千公里,以幸福号的海上航行速度,只要不出意外,十来天便能到,正好一个往返之后,孙享福的实验田的粮食也收割完了,到时候大家一起回长安。
  “再相见,已不知是何年月,大师,一路顺风。”
  “有劳大人与诸位相送,贫僧去了。”
  出家人就是这么寡淡,不需要什么情深义重的送别词,也不需要别人对他的怀念,就连冯盎送给他的财锦,他也一分不取,一个和尚,去了佛国能够饿死的话,那也算是个笑话了。
  “这和尚是个有智慧的,但愿他不要死在海上吧!”
  “道长放心,我对幸福号有信心,上面的没有一个像是短命之人。”
  远远的看着幸福号离港,孙享福心里的那口气却并没有松下来,他给玄奘的求学之路提供帮助只是顺手而为之。
  这次远航,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幸福号如果能够顺利的进入印度洋,那么,它就具备从非洲的好望角穿越四千多公里海域到达南美洲的航行能力。
  有了硬性的基础条件,剩余的就看运气了,近海航行和远海航行是两码事,好望角一带毗邻西风带,恶劣的气象环境和海况让后世将其称之为风暴之角,孙享福想让这个时期的船只穿越大西洋,运气很重要。
  “想不到这个和尚走了之后我心里会空落落的。”看着幸福号消失在视线里,李淳风一句话,打乱了孙享福的思维。
  “道长不会是这段时间和大师形影不离,有了感情了吧!”
  “狗屁,都是出家之人,那来的感情。”
  “道长这样说我就放心了,那什么,病患营的事情现在能放手了吗?能够的话,就来白云湖小住几天吧!正好有些事跟道长商量。”
  “何事?”
  “关于学术上的,在下想研究一个能在海上定位的仪器······”
  大学时期,孙享福曾经在科技馆见过一个六分仪,然而,那时他只是大致的用视线扫过了那个东西的外形,只知道它可以通过观察地平线与天体的夹角的度数来给自己所在的经纬度定位。
  有需求,有想法,有方向,那么就要慢慢的摸索了,李淳风是这个时代看天地的专业人士,孙享福找他一起研究自然是不会错,于是,在半岛等待水稻成熟的这段日子,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他们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学术讨论,许多初中,高中时期学习过的数学,物理知识也被孙享福拿出来跟李淳风探讨。
  而对于学习这些未知的知识,李淳风的热情明显高于孙享福的想象,然而,懂的越多,疑惑就越多,当六分仪的模型被孙享福依照模糊的记忆造出来后,李淳风和孙享福做了试验,他们选择的地方是海面上,当两组测试数据和一个实例摆在李淳风的面前的时候,他三天没有睡着觉。
  因为他发现,这个世界可能真的如同孙享福无意中说漏嘴了的一句话一样,是一个圆球,不然,在海上为什么自己会最先看到海岛的山巅,帆船也是一样,最先看到的是桅杆,最关键是角度,广州和崖洲的海平面跟北斗星居然不在一个角度,跟他一年不知道看多少遍的紫薇星也不在一个角度。
  “咱们这个世界真的有可能是个圆的吗?”
  “我只能说,非常的有可能。”
  孙享福虽然嘴上这么说,其实已经让工匠给自己用刨铁刨了个圆球出来,而且,开始用笔在上面画虚线,后世几大州的大致形状他还记得,胡乱的圈出来之后,再开始用虚线标示经纬度,以六分仪测出来的第一度为基准点,很快,大致经纬度就能被他标满整个球体了。
  当他将整个球体写满字的时候,李淳风一把就抢过了这个球,仔细的观看了球体上面所有的数字。
  “是了,是了,只有是个球体,咱们才能解释这个角度的变化,可是,要是球体,水为什么不往低处流,人,怎么能站的稳······”
  孙享福犹记得第一次看到李淳风时他发懵的模样,重重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道长请看。”
  说完,孙享福将手中的一个椰子抛向了空中。
  “噗通”一声,椰子掉落海面。
  “道长知道为什么这个椰子不能一直向天上飞,而会掉下来吗?”
  “废话,因为椰子有重量啊!”
  “我当然知道椰子有重量,但是,有重量为什么非得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
  “往天上掉?”
  “对啊!”
  “这······”李淳风大脑都被孙享福问死机了。
  怕他真出什么毛病,孙享福便忙道,“或许,我们的大地是有吸力的,所有存在于大地上的江河湖泊,或者飞禽走兽,都被他吸在了这个地面上,除非能够挣脱它的吸力,否则,最终都要贴在地上。”
  听孙享福这么说,李淳风反而越来越不懂这个世界了。


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
  占城稻引进成功,是大唐粮食革命的一次重大胜利,不管一个国家面对多少的内忧外患,只要产出在不断增加,百姓总会过的轻松一些。
  冯盎现在就很轻松,每天就算只喝一杯甘蔗汁,都像是喝了一斤三勒浆般的飘飘欲仙。
  白云湖的木匠们很忙活,他们要修建很多谷仓,将如山一般的稻谷囤积起来,幸福号和冯盎的船队根本不可能一次将五十多万石粮食拉到长安去。
  建粮仓也是个技术活,当然,这一套在古代就已经有成熟的技术理论了,所以,孙享福只需要监督大家把稻谷晒干之后再入仓就好。
  幸好半岛的水泥地多,晒完了自己的谷子,还能借地方给冯盎的田地里产出的稻谷晒。
  冯盎觉得,每一块超过万亩的稻田,都应该有一个大大的晒谷场,所以,负责烧制水泥的工匠也忙碌了起来,按照冯盎建的要求,他们的工作量可不小。
  时间已到七月底,说来,长安也快到秋收的时候了,李靖早在半个月前已经带着三万多人的庞大商队出了关,所以,朝廷现在也无甚大事,主要就是商议倭国使团的事情。
  李世民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倭国使团的正式国书上还是如隋朝时期一般写着:日出之处天子致书,日落之处天子无恙。
  所以,他也没有倍数返还朝贡物品的意思,更没有同意让三百倭国学子进入国子监读书,甚至,他连造船工艺也不想让倭国学去,不过,这时朝廷上有大臣出来反对了,反对的人不少,占了文官系的七八成,武将系的近两成。
  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朝臣认为,倭国对大唐恭顺,应该传授其造船技术,互通有无,加深商贸,这是于国有利的事情,剩下的一半中,有一大半保持了沉默,只有以秦琼为首的几个武将国公觉得此事还需再议,私下里给李世民分析了,倭国人有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之后的害处。
  为此,李世民权衡纠结了好几天,最后放出话来,朝廷工部造船作坊可以与倭国分享造船技术,至于民间造船技术,李世民没有提,因为有些家传绝学,独门秘籍,就是朝廷也不好逼迫别人交出来,所以,犬上二田耜获得了一次不是胜利的胜利。
  因为朝廷的造船作坊掌握的造船技术基本上与隋朝相当,倭国早就学习过去了,而造出来的那些船只,根本不像享福号一样适合远海航行。
  所以,犬上二田耜还是为了窃取造船技术在长安活动,而收到了孙享福飞鸽传书的秦琼,还专门派了自己府里的家将帮助孙享福的护卫队保护船坞。
  “王公子,在下知道你跟那个孙正明不对付,前番在扬州,多谢公子和武公子将船的消息透漏给在下,只可惜那孙正明来的太快,我们没有得手,此番,还请王公子务必帮忙,若我犬上家族能够得到他的新式海船,一定能更加频繁的往来大唐,为王公子带来更多的财富。”
  馨香楼的雅间内,几个装满银砖的大箱子被打开,犬上二田耜十分恭敬的向王麟拱手弯腰道。
  他们犬上家族,自从犬上御田耜出使隋朝以来,便对中原的权利派系了如指掌,那个时候正是七宗五姓权威最盛的时期,几乎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情,所以,了解这些行情的犬上二田耜最终还是求到了王麟这里来。
  “弄一条船对本公子来说并非难事,但是,你若是认为这些银子能够驱使本公子,那就大错特错了。”王林自顾自的饮着酒,十分悠然自得,至于那些装满银砖的箱子,他看都没有看一眼。
  “不知道王公子要怎样才能帮助在下,还请明示。”犬上二田耜见王麟没有把话说死,立即领悟到了王麟的意思,急忙追问道。
  “本公子听说你们倭国的武士非常擅长潜伏刺杀,不知道你属下可养有这样的人?”,王麟正眼看了一眼犬上二田耜道。
  “有,有很多,王公子是要在下派人刺杀孙正明吗?就算公子不吩咐,在下也迟早会杀了他,替死去的武士报仇的······”
  “不不不,本公子可不是这个意思,孙正明那个家伙非常的怕死,你的人是很难杀掉他的,我需要你做的是,是派几个善于刺杀和技击的顶尖高手帮我训练一批人,一批女人。”
  “女人?”犬上二田耜有些不明白的看向王麟。
  “没错,至于孙正明的事情,你现在最好不要有所行动,本公子会亲自了结他。”
  “那,船的事情?”
  “船现在在孙正明手上,他现在还在岭南,一时半会本公子也给你谋不来,但若是孙正明的船厂再有产出,本公子自会给你想办法,人手的事情,必须马上开始训练。”
  犬上二田耜一想也是,便拱手道,“在下今天便会将人手派给公子。”
  “很好,最近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不要见面了,另外,别在朝廷那些官员面前活动了,咱们大唐的皇帝可是个聪明人,你贿赂大臣的这些小动作很容易被他发现的。”
  “这,在下知道了。”犬上二田耜有些尴尬的道。
  等他离开了馨香楼之后,王麟才不屑的瞄了瞄箱子里的那些银砖,然后朝自家在长安的一处宅子走去。
  这里并不是王麟时常的居所,太原王氏在长安城内的房产何其之多,这只是一处不显眼的地方。
  护院将大门打开,没一会,王麟便在一处偏僻的小院的屋舍中向一个地下通道走去,这里,便是他在长安私设的一处监牢。
  “把胡才带出来。”
  王麟自然不会屈尊降贵的去到阴暗潮湿且臭气熏天的牢房里去,在地牢的出口处,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地室,里面摆满了各色刑具,王麟在一个案几前跪坐好,很快,胡才便被王麟的属下提到了他面前。
  “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很不好受吧!”王麟懒得端详浑身发臭,胡须和头发乱成鸡窝一样的胡才。
  “不好受,太不好受了,小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痛痛快快的死去。”
  胡才如鬼厉一般的声音很是恐怖,深陷的眼窝中,一双充满死气的眼珠带着几分渴求的看向王麟,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受过太多非人的折磨了,可偏偏折磨他的人并不告诉他,为什么折磨他,什么时候是个头。
  像今天这么温和的王麟他还是第一次见,因为以往,他来到这里,通常都是拿着带刺的皮鞭,把关押在这里的人按个抽的皮开肉绽才会罢手,所以,胡才尽量的让自己卑微一些,只希望王麟能好好跟他说几句话,或者直接杀了自己都行,可千万别再折磨自己了。
  “你还记得,是谁把你害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王麟的很少有的向胡才露出了一个笑脸道。
  “记得,小人记得,是孙家的那个小杂碎,要不是他,我现在,我现在······”说到这里,胡才的眼泪一下子就飙出来了,哽咽的再也说不出来话。
  “你恨他吗?”
  “恨,小人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把他的骨头都磨成粉······”
  “好,很好,本公子现在就给你一个这样的机会你要不要?”
  “要,只要公子放我出去,我立刻去杀了他,把他剁成肉泥······”
  “好了,就你现在这个样子,还没靠近他,就被他属下的人剁成肉泥了,你或许还不知道吧!那小子在搞倒你之后,便巴结上了皇帝,用你那个村子的产出,哄的皇帝龙颜大悦,还封他做了官,人家这次在岭南种出了一种亩产八石的稻谷,消息应该很快就会传回长安,到时候,皇帝甚至会给他封个爵位······”
  “这些都是我的,这些都应该是我的·······”
  王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