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画面,孙享福就不信长安喜欢在风月场上玩的人会不喜欢。
还有一种跳竹竿的舞也很简单,适合全民参与,还具备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孙享福觉得弄这些东西到长安,企图融合所有民族文化的李世民一定会高兴。
当然,这些都只是个意思,实际上的东西,还是岭南的丁口户册,军备详情之类的,这方面冯盎要主动报,韦叔谐和李公淹也会查,数字合的上,也愿意听朝廷的招呼,那比什么都强。
“公事都谈完了,接下来咱们来谈谈私事,韦叔谐和淮南那些人准备在岭南建船厂,这事你知道吧!”
“嗯,他们打算合作做点生意,这生意跟在下关系不大,您也可以给他们一个面子,任他们施为,另外,您的船厂,也该把规模扩大扩大了,以制造尖底的海帆船为主。”
“你的意思?老夫应该把发展的方向定为海外?”
“没错,海外有数不尽的财富等着咱们去收刮,别的不敢说,比新稻种还要神奇的农作物肯定是存在的,就等着咱们去发掘它,您若是能多走通几条海洋之路,焉知岭南不能成为大唐对外的窗口?”
“岭南成为窗口?”
孙享福这话说的有些超前,冯盎一时不懂,但要不了多久,他一定会懂的。
“那往长安运送货物的事情,就全部由你的船队接手了。”
“没问题,明年开春以后,像幸福号这样的水轮船我至少有好几艘了,您只需要让几大作坊备好货,我会派人定期过来拉,另外,这一季产出的水稻,您除了留下口粮之外,剩余的稻谷,一定要叮嘱各州寻好田地种植下去,其实现在都可以下令开田了,我估计明年一整年长安都会比较缺粮。”孙享福皱着眉头道。
幸福村的第二季农作物种下去了,一大半种的都是较为耐旱的蚕豆和马齿苋之类的作物,因为长安今年春夏少雨,除了靠水的地方能种植一些瓜物之外,其它田地里别的农作物跟本都种不活了。
孙二力来信告诉了孙享福这一情况,经过他和李淳风两人对天气的推理,发现,关中地区明年或许有百年不遇的大旱灾。
李唐将整个国家一半的力量都集中在了关中,若是关中绝收,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冯盎将孙享福的话记在了心里,反正粮食种多了对岭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那智戴去了长安,可就要劳你照应了。”冯盎谈完生意上的事情,最后才道。
“令公子文武双全,那轮的到在下照应,倒是在下这个庄子,要劳越公照应才是,另外,来年在下准备在崖州之地寻一块地,建设码头,倒时候,还请越公行个方便。”孙享福顺嘴道。
“崖州?哪里可比广州还荒凉,你在那里建码头做什么?”
“呵呵,若是往海外发展的话,崖州可是在更前沿的地方。”
孙享福笑着说了一句,冯盎才知道,他说要往海外发展,可不是一句玩笑话,原来他自己也这么看重海外,并准备付诸行动。
送走了冯盎,孙享福每日又过上了钓鱼,巡田的日子,眼见着稻穗一天天的饱满,他的心情也越发的好了起来。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努力,阿月终于成功的让小黑和小野能够听懂她的一个指令了,那就是卧地,让她扯着他们的大耳朵,爬到他们的背上去,所以,白云湖半岛上,经常看到阿月骑在小象背上到处嘚瑟的样子。
“阿月,今天的功课做完了吗?”
“呃,还没有。”
自从孙享福开始教她一些文化知识后,她就觉得孙享福没那么和蔼可亲了,原因是那些算术,写字的事情很费脑子,别的孩子都不用学,偏偏她一个人要学。
她却不知道,正是因为孙享福看她聪明,才升起了教她一些知识的想法,那些到了十多岁,还半句汉话都学不会的孩子,孙享福可没心情去教。
“你阿爹原本还想让我带你去长安的,看这样子,你是不想去了,那好吧!你就继续在这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吧!”孙享福板着脸道。
阿山已经被冯盎挑选出来成为冯智戴的随行人员之一,原因是他的汉话越说越好了,而且,他是首批被治好的大肚症患者,冯盎要派他代表所有岭南的病患,对皇帝表示感谢,毕竟,使节团队派来了十多个专业的医者,还拉来了十几船药物,现在,医者们已经全面接管了病患集中营。
那么,他去长安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感谢皇帝了,而是一场政治秀,冯盎要让李世民知道,没有朝廷的支持,他岭南发展不起来,同时也要让李世民觉得,自己握住了岭南的一条命脉,从而对他更加的放心,信任。
“啊,不要,我现在就去写字。”
阿月一屁股就从小野的背上溜了下来,匆匆往孙享福的宅子跑去,却不想,自己双手还抓着小黑和小野最爱吃的香蕉,两个智商日渐成长起来的家伙也追着她往宅子方向走去。
“诶,看着这两个家伙,别让他们把我的宅子拱榻了。”
孙享福朝阿月的背影喊了一句,摇头笑了笑,正考虑着明天教阿月点什么知识好呢!便见赵龙大步的朝孙享福这边走了过来。
“大人,有信,扬州那边过来的。”
“扬州?武士彟?”
孙享福接过信封,打开来慢慢看了起来。
“倭国使团过扬州了?规模达到两千多人?”
孙享福只是看了个开头,就感觉不好,任何时期的中原朝廷都是好面子的,尤其是李世民这样得位不正的君主,特别需要外邦对他的认同,倭国这次给足了他面子,如果提出一些过份的要求,那么······
孙享福用屁股想也知道他们的目的可能是船,不过这封信从扬州传过来已经有好几天了,此时,倭国的使节团恐怕都已经到长安了,李世民可千万别大手一挥,把杨顺水造出来的新船给了倭国人。
“那什么,李道长,李道长,你这里还有能飞长安的信鸽吗?”信都还没看完,孙享福就大喊着,往李淳风休息的房间跑去。
第146章 制海盐
倭国这么庞大的使节团到长安,自然是国朝大事了,李世民派了唐俭去接待他们,有了孙享福之前那档子事情在前,李世民觉得,自己应该把架子端起来一点,至少不能让倭国人觉得大唐是个随意的国度,于是,先让这个倭国使团的人住在四夷馆学几天礼仪再説。
当然,这也是一种外交的手段,通过这个学礼仪的过程,唐俭已经把倭国出使的目的打探的一清二楚了,等皇帝正式召见使节时候,什么地方该同意,什么地方不该同意,其实皇帝早就跟大臣们商量过了。
太极殿的御书房中,九卿以及政事堂的几位宰相都在,作为主管外交的大鸿胪,唐俭自然是主要负责奏事的。
“陛下,倭国遣唐大使犬上二田耜奉推古天皇之命前来我大唐,目的有三。
一为朝贡,此次犬上二田耜带了十船白银来长安,每船一万斤。”
“嘶~”
唐俭的话才说到这,御书房里便响起了一阵抽冷气的声音,大唐奇缺金银铜,这倭国人倒是大方,居然送十万斤白银来朝贡,这要李世民怎么回礼?照隋朝旧制的话,可是要双倍,甚至三倍价值的礼物返还回去的。
要是孙享福在这的话,一定会笑着告诉大家,白银在倭国不值钱,到处都是,咱们也回点大唐的土特产给他们,比如今年种出来的胡瓜,西瓜就不错,轻轻松松给他们十万斤。
可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知道啊!只觉得,这倭国人好气派,咱大唐一定不能被他们压下去了,长孙无忌甚至都在计算朝廷国库里有多少金子可以动用了。
“二为求学,此次使团成员中,有三百人为倭国贵族之后,识得汉字,说得汉话,推古天皇想请求陛下允许他们进我大唐国子监学习。”
“三百人?”
“不可能。”
唐俭没有继续往下说,就有声音打断了他,这次是房玄龄和魏征。
李唐建国以后,首先恢复的就是教育制度,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够资格进入国子监的学生目前才几百人,自己都才几百学生,却招收三百个外国学生,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要知道,此时的笔墨纸砚是十分昂贵的,而国子监不仅为学子们提供这些东西,还提供各种书籍,以及吃饭和住宿,这是朝廷一笔大开销,不可能因为你倭国有需求,我大唐就把这个开销扩大近一倍吧。
当然,这是因为目前只是贞观元年,大唐的经济还没有起飞,要是五年以后,三百人就是小意思了,那时的规模可是达到了数千人。
“三为增加民间贸易往来,因此,倭国使团这次派了八百工匠来学习我大唐的造船技术,希望能造出更多的船只,方便民间商贸。”
咋一听上去,貌似前面两个都是难题,唯有这第三条,是你好我也好的正常条件,然而,孙享福要是在这里的话,一定会说,‘有阴谋’三个字。
船对日本这样的岛国来说太重要了,不是白银或任何其它事物可以衡量的,一旦给了他们走出去的能力,他们的野心就会彻底暴露出来,到时,大海茫茫,谁能控制的了他们?
但是,此时的御书房里,却没有人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妥,船在他们看来,左右不过个交通工具而已,倭国来大唐不方便,他们能够造出来的最大的船只,也不过是千石的运量而已,要是让他们造出大批的万石船,那么朝贡上的一点亏损,马上就会从贸易中补回来,毕竟,现在大唐对任何国家都是出口自己的商品。
“诸卿有什么看法,议一议吧!”李世民不动声色的听完唐俭的话,便道。
实话,唐俭所说的内容中,并没有李世民最想听的那一句,倭国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在与大唐交往?既然是朝贡,可是奉我大唐为宗主国?
所以,对后面所谓的什么条件,李世民的兴致也不高。
正当李世民和诸臣在御书房里商量着怎么给倭国使团回礼,针对他们提出的条件如何回复的时候,四夷馆的客房里,犬上二田耜正与他的属下在密谋。
“查清楚了那个孙正明的消息吗?”
“查清楚了,此人原本不过是个农夫,后来因为会捕鱼,被大唐皇帝招为家臣,之后产业就做的越发大了,来还开了长安最大的酒楼望江楼,据说,他很会种田,今年种出了西域特产的胡瓜,白叠子,目前,他应该去了岭南,据说是为了种植一种新稻子。”
“船,我说的是船,他为何会有那样的船?”
“这个也查到了,他的船是蓝田县的一个船工世家帮他制作的。”
“走,去蓝田县。”
“不可,那里有他的护卫,装备很精良,我们要是去抢的话,肯定是走不出长安的,只能从大唐皇帝这里想办法。”
在属下的阻止下,犬上二田耜瞬间就冷静了下来,扬州码头,他属下数十个武士被那些精甲大汉屠杀的画面犹在眼前,即便这次到长安,他明里暗里带了近千的武士,也不敢正面对战这样的甲士。
三个多月前的扬州事件后,孙享福马上意识到了船的重要性,便写信到了长安,派幸福村的一百护卫到杨顺水的船厂保护,倒是让船厂的保密程度高了好几个级别,让犬上的人没有了下手的机会。
“你觉得大唐的皇帝会同意我们的提议吗?”
“希望很大,如果再使些银子买通他们的大臣的话,这件事情或许会变的很简单。”
“嗯,就照你的意思办吧!只要咱们有了那种船,就有花不完的钱了。”
两人的商定结束之后,便各自行事。
再说身在岭南的孙享福,在找李淳风要了一只鸽子之后,又觉得一只可能不保险,便把所有可能飞往长安的鸽子都要了过来,而且还不止写信给了虞秀儿一个人,她毕竟是个女人,无法干涉朝政,所以,秦琼,独孤谋,侯君集,甚至尉迟恭和程咬金都写了,在朝堂,也只有他们说话才管用。
“好了,信已经传回去了,成不成,就听天由命吧!”
经历过抢船事件的李淳风自然有知道这些倭国人的可恨之处,安慰道。
“嗨,通信不方便,就是麻烦。”
孙享福抱怨了一句,此刻,他无比怀念后世的电话。
接受了现实之后,他又将武士彟的信继续往下看下去。
此前淮南之地大丰收,光官府的仓库就屯进了百万石大豆,民间的大豆更是官仓的倍数,现在一旦大豆的价格已经降到了一百二十文,还在继续下跌,秋后第二季大豆如果再丰收的话,武士彟担心大豆的价格连一百文都卖不到,便向他问计。
别说大豆了,只要把明年关中的大旱撑过去,往后一石大米的价格都卖不到一百文,何况是大豆,原因还是地太多,人太少,以大唐现有的田地,只要李世民不发动战争,老百姓的粮食完全能多到吃不完。
“种,为什么不种,大唐的人们还没有吃上炒菜呢!哥的咸鱼豆酱一出,百姓都把黄豆酱当盐吃,多少大豆都卖的出去。”
一边回房提笔写回信,一边想到了盐的事情,看来这两天还得去看看申屠勇他们那帮人搞的怎么样了,盐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广州湾不足二百里的一处海岛上,申屠勇从淮南带过来的船只全部停靠在了这里,今天,他们将在这里办一件大事,那就是制盐。
孙享福写给韦叔谐的制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海滩引海水晒盐,一种是用砂锅大火煮用纱布木炭过滤过的海水。
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时代,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盐其实可以直接食用,由于建设晒盐场还需要费工夫,弄出来的烟并没有经过过滤池过滤之后煮出来的盐那么精细,所以申屠勇直接选择这个林木较为茂盛的海岛,用了煮盐法。
在过滤池按照秘方上的要求建好之后,整个过程简单的是个人都会,所以,在并没有什么难度的情况下,一个时辰后,申屠勇就得到了一大罐白花花的海盐。
“这,这是精盐。”
用手指沾了一点被搅成沫的碎盐粒放入口中,几个参与煮盐的属下都惊呆了,他们只是用这个陶锅煮了两桶过滤过的海水,居然得到了至少一斤多的盐。
“申屠大哥,我们发达了,发达了,这可是精盐,上百文一斤呢!咱们这么多人,一天能煮多少?哈哈哈,发达了······”
“冷静点,别乱喊,杭州湾的事情忘了么?知道这制盐的法子是谁给咱们的么?往后,谁敢在别人面前提起一个盐字,别怪我申屠用刀招呼他。
咱们只会打鱼,只会晒咸鱼,所以,从明天开始,妇孺都留在岛上煮盐,咱们大老爷们,都出海打鱼,等咸鱼制作出来了,定期拉到扬州去,三十文一斤,一船就是过万贯,分到咱们手上也有好几千贯,足够给咱们的子子孙孙攒下一份家业了。”
申屠勇的一席话顿时让属下的人们想起了杭州湾恐怖的画面,其实,这些人中间,真正够狠辣的人已经被孙享福抽走了,剩余的,是没有多少进取心思的老实汉子,也正因为这样,孙享福才敢把制盐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办,至于韦叔谐,就是孙享福怕事情被李世民知道后不可收拾,找的一个背锅党。当然,他背起了这个锅,也会得到相应的利润,五五分成,申屠勇手上这种三千石的船,每拉一船咸鱼到扬州,他就差不多能挣五千贯。
第143章 棉甲和新问题
整个六七月,李世民都围绕着怎么促进商业发展这个问题在讨论中渡过的。
马周的建议全部被采纳,具体由长孙无忌去操作,目前,过百个胡人商队与汉人商贾达成了贷货协议,另外,还有数百并未遭受冲击的胡人商队,以及要往西域走货的汉人商队愿意出资,接受汉人军队的保护,如此,在大多数胡人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又采购了自己所需的商品之后,这支人数庞大,由五千骑兵作为护军的队伍,就要从长安出发了。
太极宫御书房,得了准见的秦琼大步向里面走去,他的手中,拿着一款聂三娘成衣作坊里面制作出来的大棉袄,而背上,则是背着一张叠成了豆腐块,用绳索扎紧的棉被。
“陛下,臣有重要之物献上。”
正在批阅奏章的李世民抬眼一看,便见了他手上拿着的棉衣和背上的棉被。
“叔宝可是说的你手中之物?”
放下毛笔,李世民从案几后面走了过来,一把就接过了秦琼手中的大棉袄,掂了掂,发现这袄子居然不轻。
“此衣乃是臣封地所产的棉花制成,哦,棉花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白叠子,这棉花由成衣作坊的工匠取籽之后,不仅可以织布,还可以塞入布料和皮料中,做成夹袄,其保暖的功效胜麻布丝绸多矣。
望江楼的服务员,去年便是穿着这样的羊皮夹袄,便能抵御关中的寒风,今年负责给他们制作衣物的成衣作坊更是制作出了这种更加厚实的大棉袄。不仅可以帮助士兵抵御关外严寒,当作甲胄来用,效果更佳。”
说着,秦琼便将那件李世民拿在手中观看的羊皮家棉袄里里外外的翻给李世民看了一遍,最外面的是一层可抵御寒风的羊皮,贴着羊皮,由细密的针线缝制了一层厚丝绸布,丝绸之内,被按压厚实的棉花塞满,又用棉布,密集的将棉花分长条,缝死固定在羊皮上,不仅如此,每一个长条针线的缝隙,还塞入了铁条,整件袄子至少有五公分厚,加上一条条穿插在棉里的铁条,达到了十几斤。
农历七月过后,关中的天气已经微凉,李世民在秦琼的一番讲解之后,也不多话,直接将这件厚重的羊皮夹棉袄穿在了自己的身上,扣上了胸前的硬木扣子,还没从御书房走到门外,便觉浑身热气丝毫不散,有种想要出汗的感觉。
“朕此刻方知,孙正明那小子为何处心积虑的种植这么多棉花了,有此棉衣御寒,关中之地的百姓就不会被冻死了。”
“呵呵,适才臣说过,这衣物当作甲胄来用,效果更佳,陛下请脱衣,找一侍卫来试试此衣的防御力。”
“哦?此衣真能挡的住刀剑?”走出了宫室,李世民只觉得殿外的秋风丝毫没能穿透自己这身衣物,便知道这衣服的抗风能力也很强,听秦琼这么多,一边惊讶的问着,一边将棉袄脱了下来,扬手就召唤过来一个殿前侍卫。
“交出佩刀,脱了铠甲,穿上此衣。”
“诺。”
侍卫遵照李世民的命令,当场卸甲换衣,李世民却是将那侍卫的佩刀拔出,看了一下刀口的锋利程度,见秦琼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原本只想用五成力的李世民,觉得应该用八成力试一试。
不一会,侍卫便将那棉袄套在了自己身上,李世民让他站定,扬手就向侍卫的胸口劈了一刀,要知道,李世民可是惯于军伍的,臂力比一般的军汉都还要强出好几分,当他八成力的一刀挥出去后,只见那穿棉衣的侍卫只是面有痛苦的退了两步,却又将身体挺的笔直。
“咦,有些意思。”
李世民弃了横刀,跑过来看侍卫胸口的刀口,却发现,他八成力的一刀,竟然没能将这棉衣劈穿,要知道,就是普通的棉被,想要用刀劈穿也不简单,更何况是这种压实了,厚达五公分,里面还塞了铁条的棉袄。
当然,秦琼让李世民放心的砍,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棉花压实了,可抗利器,而是因为,这棉袄穿插铁条的设计,本就是为了防御劈砍的,非是削铁如泥的宝刀,如何能劈的开这么厚的棉絮和铁条。
“陛下,这棉袄里面缝了铁条进去,若用刀砍,可是很难破开的,不仅如此,它还能抵御弓箭。”
“当真?取弓来。”
不一会,一把两石长弓便被侍卫取到了李世民手中,张弓搭箭,八十步外,噗的一声,长箭正好射中那个倒霉的侍卫腹部。
然而,那侍卫并没有痛苦的倒下,而是被箭的冲击力推的向后倒退了两步之后,再度挺起胸膛,站直了身体。
“锐利的箭头竟然不能穿透此衣?”
在厚实的棉花里塞了细铁条,刀锋很难劈开,这一点李世民可以理解,可细小的利箭不能将其射穿,这就让李世民很难理解了,毕竟铁条防御的部位有限,不可能自己刚好射中其中一根铁条吧!
“呵呵,正是,这也是为什么聂三娘要在羊皮后面先缝制一层丝绸布的原因,箭头虽然锋利,但这丝绸布柔软,箭头不能尽数将其割裂,带着丝绸布的箭头陷入了厚实的棉花里,就更加难将这一指厚的棉花穿透了,陛下,有此棉甲在,我大唐骑兵不仅不需要惧怕关外寒冷,还能无惧突厥人的马刀和弓箭,何愁突厥不灭。”
秦琼如此解释着,李世民听了也是眼冒精光,检查了那侍卫身上确实没有受伤之后,才转头对秦琼道,“此甲造价几何?”
“每件需羊皮一张,棉十斤,铁五斤,厚丝绸不到五尺。”
一张羊皮的价格差不多是三百钱,十斤去籽的棉花,按照今年市价算,不过两千钱,加上五斤铁和几尺丝绸,总价也不过几贯钱,可比全铁甲的造价低了好几倍。
而在关外的冬季,一个士兵穿上一副最少也是三四十斤重的铁甲,加上冬天御寒的衣物和兵器,负重就高达五六十斤了,这样高的负重下,他们根本无法持久作战,而且,被冷风吹过的铁甲,肌肤都不敢去碰,碰一块,冻伤一块。
现在,棉甲却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十几斤的负重对于体力的影响非常小,关键是它保暖,而且穿上之后比穿铁甲更的防御力也没有降低多少。
“叔宝有大功,当重赏。”算清了这笔帐的李世民大喜道。
“呃,臣不敢居功,这棉花可是孙正明那小子种出来的,而且,研制出这棉甲的,也是他家成衣作坊里的工匠······”
“是吗?可他并没有将此甲献与朕,却是你将其献了过来。”李世民闻言,有些玩味的看向秦琼道。
“他这不是还未返回长安么,另外,倭国派了遣唐使持国书进京了,那正使,正是在扬州与那小子有冲突的犬上二田耜······”
“叔宝是怕那些文官趁机对付那小子?”
“正是。”秦琼是老实人,也不转弯抹角,点头承认道。
“呵呵,你们呐,还真不怕把那小子给惯坏了,对了,你背上的是什么?”李世民笑着指了指秦琼,这才发现他背上还有个豆腐块一样的东西。
“这是棉被,也可以称之为行军被,冬日里,即便是没有火堆,裹一床这样的行军被,再盖上棉甲,士兵们也能睡个好觉。”
“嗯,这么背着,倒是能让骑兵行军宿营更加方便了,回头让那小子的工坊多做一些,送到宫里来,这个时节烧火炕有些浪费柴碳了,盖上一床这个棉被,倒是刚刚好。”
李世民翻看了一下棉被,又犯了爱占孙享福便宜的毛病,不过他有这个态度,秦琼就知道,这次就算那些文官再怎么闹腾,孙享福也不会有事了。
跟着李世民回到了御书房,将棉被交给了一个内侍,秦琼又道,“此次随胡商出关前往西域,陛下可想好了派谁去?”
“想都别想,没你的份,你还是在长安好好休养身体,这事,朕打算让李靖去。”
“李药师?倒是一个练兵的好手,不过这棉甲一时半会还不能装备他的兵马,今年他怕是要吃些苦头了。”
“想抢着吃这个苦头吃的人可多着呢!对了,那小子还有什么话托你带给朕?”李世民微微一笑道。
朝廷的武将班子都知道,谁担任了这次保护西域胡商的练兵任务,谁就妥妥的是将来征突厥的主将,所以,最近武将班子的人都抢破了脑袋,尉迟恭,程咬金,李绩,侯君集等,多次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李世民最后却是拍板定下了李靖,他可不想谁对自己这个决定再起质疑,于是岔开话题道。
“那倒不是,就是,臣封地里的棉花又让长安的勋贵眼馋了,怕不是明年,跟风种植的权贵大臣会很多,那么,对关中之地的粮食冲击会很大······”
朝廷上最近老是出现这样的新问题,之前几种胡瓜的大卖,已经让勋贵们眼馋了,各家都拼了命的往家里弄种子,挖那些懂得种植的农夫,想来他们明年是不会种粮食的了。
现在,棉花的暴利,又让勋贵们眼馋了,要知道,孙享福种植的棉花可都是在水份充足的河道旁边种植的,虽然不如后世的高产田,但亩产至少也达到了四五百斤,而今年的长安市面上的白叠子虽然降价了很多,但没有去籽的棉花还是能卖到一百文一斤,而一亩地产出的价值达到四五十贯,这是什么概念?可是比种粮食的二十倍收益还多啊!
所以,秦府的棉花制品一开始在市面上售卖,他家的门槛就被人踏破了,不是请求他给自己分些棉花种子,就是请求他给自己派两个会种棉花的农夫,左右不过是些利益上面的事情,却搞的他疲于应付,很显然,找他的这些人明年肯定都不会再种粮食这种收益低下的农作物了。
而要是整个关中没有人种粮食的话,那事情可就大了,要知道,关中的人口是最为密集的地方,光一个长安城内,就有一百多万人口,今年只是因为闹了点小旱灾,关中的粮价就没有像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降下来,目前每石粮食价格还维持在去年秋收后的价格,大约每石五百文左右的样子,这还是因为亩产八石谷的消息被放出去,还有从世家子那边坑过来的两百多万石粮食陆续运到长安的原因,像江南,荆湖等地,粮食的价格其实只需要两百多文一石了。
要是明年关中的自产粮再大幅减少,那么可想而知,就不是价格的问题了,粮食是百姓的生存保障,缺口太大,会引起国朝不稳的,这就需要朝廷来调控,但是,你让那些地主们再去种植收益低下的粮食,他们同意吗?
第147章 丰收乐
暖风吹的金色的稻穗沙沙作响,稻叶偏黄,就是提示人们到了收获的季节。
两个被石匠雕琢的滚圆的石碾子被放到了半岛的水泥地上,这个时候没有收割机,所以,稻谷需要用石碾脱壳,匆匆赶来的韦叔谐和李公淹阻止了准备将稻田里收割上来的新谷脱壳的农夫,他们需要一组数据,一组能代表功绩的数据。
“称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从长安带来的,加上岭南的,一共准备了四杆。”
“土地丈量完了没有?”
“丈量好了,一共是五万三千二百八十亩。”
“好,现在让农夫们把所有的稻子都挑到这水泥地上来吧!”
韦叔谐目测了一下半岛的水泥地,发现蛮大的了,他却不知道,五万多亩田产出来的稻子会有多少。
“两位大人,在下以为,随便找几亩田的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